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探訪伊森古今文明(上).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探訪伊森古今文明(上)."—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探訪伊森古今文明(上)

2 泰國總面積:51萬4千平方公里,人口:6,100多萬人,首都:曼谷 宗教:95%信奉佛教,日曆:一般使用佛曆,即以佛祖釋迦牟尼佛圓寂後一年為紀元之始,比西曆早543年(即西元2009年為佛曆2552年), 政體:實施民主憲政,國王為虛位元首,國王依憲法條款透過國會、部長會議和法院執行主權,泰國採內閣制 地形特徵:北部為山區叢林;東北部(伊森)屬湄公河流域,是山巒起伏的高原地帶,亦為5600年前上古青銅器時代文化薈萃區域;東部與高棉為鄰,山脈和河谷縱橫交錯;南部半島除擁有迷人景色外,更蘊藏天然資源. 寮國(老撾) 緬甸 永珍 泰國 曼谷 越南 柬埔寨(高棉)

3 佛祖腳印歷史公園 Phu Phra Bat Historical Park
冰河後期形成的驚人天然傑作,佔地1200英畝,有68處考古及文化遺址,其中45處有史前壁畫及住所(2千到4千年),23處是修道所,以及許多Davaravati到高棉文化時期的古藝品.

4 新石器時代被視為神聖之所,僧侶利用這些香菇岩作為宗教修道之用;巨石下還留有殘破的佛陀雕像.

5 佛窟內的砂岩佛像,已有上千年歷史.

6 外形像英國巨石陣的石立碑,為當時修道人祭祀的主廟.

7 帕丹國家公園Pha Taem National Park
位在泰國最東邊的地點,登高可眺望湄公河及寮國.

8 約3、4千年前的岩石壁畫,一系列酒紅色的帕探史前砂岩懸壁,高約180米,約有300幅,據說源自新石器時代,為萬昌文化的一部分,畫作中有人形、鯰魚…

9 約在一億年前,形成的沙岩怪石,像似磨菇,化石名稱為Sao Cha liang.

10 千億年來,永不凋殘的磨菇.

11 陽光輝耀,遍地都泛了金.

12 Archaeological Site Banprasat 7 6 5 4
班巴撒考古遺跡 Archaeological Site Banprasat 7 6 5 4 3 2 1 在2,500~3,000年前即有人類居住於此,之後也證明在他叻瓦滴(Dvaavati)與高棉時期有人曾居住;這裡的人習慣將往生者葬在自己的家中,以致於家裡「越埋越高」,世世代代重疊生活在這塊遺址上,仔細看這遺址有七個文化層.

13 靈魂已遠離,骨骸依在,永遠伴隨主人的青銅製品耳環、手鐲不再閃閃發亮;銅環越多越富有.
戒指 戒指

14 泰國吳哥王朝時期遺址 - 披邁石宮 Phimai
建於11世紀,懾耶跋摩二世在位時期,為實行大乘佛教教義而建,也是泰國最重要的宗教石宮之一,亦是典型的吳哥窟式建築,因此有「小吳哥窟」之稱,面積58萬平方公尺,長1030米,寬565米.四周有護城河環繞,北與東邊有孟河流經,南有開乙溪,西有節甲叻河流至北邊與孟河交會.護城河代表大海,環牆代表高山,寺塔則是「須彌山」,是出自印度的宇宙觀.

15 Phlab Phla~位在入口牆外的左前方,為長方形的建築物,原名稱Khlang Ngern,根據位置推測,可能是國王及宮廷內的官爵訪問石宮時,準備宗教上敬祭典禮前的準備處及休息處,也是敬祭物品的準備處與儲放處;在1968年進行修復時,挖出許多古蹟物件,有合金銅幣及各種裝飾配件和祭尊像等,因此又名為Khlang Ngern(銀庫之意).     

16 蟒龍橋(Naga Bridge)~位於石宮南面入口大道,以砂岩建造,設計十字形的蟒龍橋,長31

17 拱門和外圍牆(Arched Gateways & Kamphaeng Kaew)~拱門設置於外圍牆的正中央,石宮範圍內四面的所有入口拱門規劃成十字形.

18 門道的設計都排在一直線上,南邊和北邊的拱門在圍牆的正中央,西邊和東邊的拱門稍偏北,但也都排在同一直線上.

19 東西南北方向所有的拱門排列規劃成十字形,在外圍牆(Kamphaeng Kaew)之內屬天堂,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20 石宮主塔(The Principal Tower)~建於西元11-12世紀,以白色砂岩建造,為碧邁石宮內首要部分,正面朝南(代表面向吳哥窟方向),不同於其他古高棉王國的宗教建築物大多數是正面朝東方(代表日出方向).

21 石宮主塔有二項重要建築結構,一為Mandapa,一為Antechamber and the Dhaty
石宮主塔有二項重要建築結構,一為Mandapa,一為Antechamber and the Dhaty.在宮殿牆上和拱門上方均有雕刻著印度史詩Ramayana故事圖案,但只有在南面拱門上方雕刻為舞蹈的濕婆神圖樣.

22 Antechamber and the Dhaty 之內最重要的寺廟是Garbhagrha室,是一尊重要的座佛.

23 紅磚塔Prang Hin Daeng~顏色下淺上深,堆疊石塊愈來愈小,呈立體效果;四周設有門廊台伸出,北邊門框上雕有印度史詩內Khrishna神獵野豬圖樣,其餘的門框上只殘留著古高棉藝術雕刻痕跡在門柱邊上.

24 婆羅門他王塔(prang Bhramathat)為正四方形紅岩石磚塔,四周有門廊伸出,塔內發現二件重要的藝術製品.

25 一為用砂岩石雕刻, 盤腿而坐的大型人物像,據說是國王Jayavarman 七世尊像,民間稱之為婆羅門他王(Thao Bhramathat),另一尊是跪姿女人石雕像,據說是皇后婆羅門他后(Jayarajathevi),民間故事中稱為Nang Orapim.

26 帕儂蘭歷史公園 Phanom Rung Historical Park
與吳哥窟同期建造,位在一座死火山上,原是座供奉讚仰印度濕婆神(Siva)的寺廟.

27 帕儂蘭寺原文意謂「山巔之寺」,遺址保存許多珍貴高棉時期藝術品,在十二世紀前是為印度教徒的休養靜避地.

28 直到蘇里瓦亞門二世的同輩親戚納潤爪梯亞統治本地區時才首度興建殿堂,

29 據當地一份碑文解釋,納潤爪梯亞在其頭一胎的兒子出生時任命為瑜伽教派導師,而當時菩儂蘭寺還在持續興建中,順里成章,納潤爪梯亞在本寺廟中的牆面添加不少的瑜伽導師人形雕像.

30 帕儂蘭寺內有三座蟒龍橋(Naga Bridge),除碧邁尚存一座同樣型式建築的橋外,這三座是泰國境內碩果僅存的當代建築.

31 主要佛塔的楣石上雕刻展現出華麗風格.

32 這塊安置在蒙朵東面門楣上的沙岩石板,雕刻著納萊王(毗濕奴)側臥在象徵著永恆之銀河的聖蛇(Naga)身上,在1960年曾消失在眾人眼前,流落異鄉20餘載,直到1989年才再度重現世人眼前.

33 塔內長狀物為濕婆靈迦(Shivalinga),象徵濕婆的男性生殖器,是成功、幸福、繁榮、昌盛、吉祥、自由及解脫等含意.

34 姆安它姆寺 Prasat Muang Tam 以沙石和紅土建造,這座精緻的高棉佛寺,其年代早於帕儂蘭寺120年。

35 姆安它姆寺原有五座磚牆佛塔,正中間的一座主廟已倒塌.

36 池塘環繞著佛塔,環境古樸幽雅,猶如人間仙境.

37 靜謐的池水映照著姆安它姆寺

38 靜謐的池水映照著姆安它姆寺.

39 荷花與水中倒影的姆安它姆寺相輝映.

40 建於11世紀, 高棉神殿原本是用來做為印度教儀式典禮之用,在13世紀之後變成大乘佛教的佛寺;特別的是三座佛塔立於同一基石.
撒康朋大遺址 Prasat Hin Wat Sa Kamphaeng Yai 建於11世紀, 高棉神殿原本是用來做為印度教儀式典禮之用,在13世紀之後變成大乘佛教的佛寺;特別的是三座佛塔立於同一基石.

41 以砂石和磚打造,面朝東方,屬於高棉Bapuan藝術形式;最精彩的部分是三角牆和門楣裡對印度神祇濕婆的描繪.

42 門道設計都排列成一直線.

43 吞史明寺 Wat Thung Si Muang 建於1829年拉瑪三世時代,是受曼谷影響而又具東北部建築藝術風格的美麗寺廟;寺廟上部是屬泰式建築,下部屬寮式建築.

44 聖殿裏面有描述二百多年前東北部的風土人情雕刻壁畫.

45 水中藏經閣~建築在水面上,以隔離蛀蟲,保存經書.

46 佛經寫在棕櫚葉上,再裝訂成冊,以白布包裹存放在架上.

47 越過湄公河進入寮國 湄公河幹流全長4880公里,發源於中國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流經中國、寮國、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越南,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南海;上游在中國境內,稱為瀾滄江,下游三角洲在越南境內,因流出南海有9個出海口,故在越南稱為九龍江.

48 寮國 - 玉佛寺 Haw Phra Kaew 創建於1565年,是賽塔提拉(Sethathirath)國王所建的王室宗廟,共奉從龍坡邦帶來的碧玉佛像,三層高的華麗建築,殿堂深奧,佛壇原供奉僧伽羅佛像 ,1779年因戰爭被偷走.

49 佛像的表情似乎訴說著竂國人,歷經了一幕幕戰亂與苦難的無奈和悲哀;立佛雙手向外推,代表停止戰爭,要和平.

50

51 如今的玉佛寺係1936年在法國協助下依原貌重建,並改為佛教博物館,周圍迴廊放置多尊西元六至九世紀時期的佛像,殿內存放各種珍貴佛教文物和器具.

52 大金塔 That Luang 大金塔是永珍的象徵,西元1566年寮國國王賽塔提拉下令興建,歷時六年,後屢遭破壞,1953年重建,是寮國歷代國王與高僧的「靈骨塔」;每年11月中盛大的塔巒節開鑼,全國高僧群聚於此,連國家主席和總理都不能缺席.

53 塔鑾為磚石結構,整個建築呈四方形,塔高45米,台座周圍有24瓣大型蓮花花瓣圍襯
塔鑾為磚石結構,整個建築呈四方形,塔高45米,台座周圍有24瓣大型蓮花花瓣圍襯.第一層每邊的正中央有一膜拜亭,樓高共有三層,意比佛教”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54 塔體四周建有迴廊,陳列一些古佛像和文物,但主要是供遠道來膜拜的僧侶過夜歇息.

55 大金塔的四周迴廊

56 西薩菊寺 Wat Si Saket 永珍市內保存最完整及最古老的寺廟,建於1818年由瀾滄王國時期最後一位君主阿努馮(Anouvong)國王所建,由於國王曾在曼谷宮廷中接受教育,因此西薩菊寺帶有強烈的曼谷早期風格.

57 迴廊的牆上佈滿小神龕,內供成雙成對的雙佛,通常是男女或夫妻來立佛,佛像總數超過一萬座,另還供奉三百多尊坐佛及立佛,主殿主尊大佛重十多萬公斤,故又稱「十萬佛寺」.

58 建於1960年為法國與寮國合作設計,整體看起來和巴黎的凱旋門類似
凱旋門 patuxay 建於1960年為法國與寮國合作設計,整體看起來和巴黎的凱旋門類似

59 凱旋門前廣場的音樂噴泉,由中國政府援建.

60 進入拱廊細看裝飾、浮雕等,則富濃厚的寮國風格.

61 登上凱旋門頂,是飽覽永珍全景最佳之所

62 凱旋門正對著永珍著名的瀾滄大道,宛如巴黎的香榭大道.

63 THE END


Download ppt "探訪伊森古今文明(上)."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