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世界各大宗教文化及其特質.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世界各大宗教文化及其特質."—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世界各大宗教文化及其特質

2 前言 東西方各傳統宗教中,取具有代表性的:基督宗教、伊斯蘭教、佛教、猶太教、道教、儒教等作為探討。
宗教,是人類生活的核心。了解一個民族的特性,宗敎信仰是一個最基本的人性呈現。從宗敎的本質,觀察看到各宗敎對生命的詮釋。 東西方各傳統宗教中,取具有代表性的:基督宗教、伊斯蘭教、佛教、猶太教、道教、儒教等作為探討。

3 生命課題 生→老→病→死 (人生四部曲) 說明人生的歷程 透過世界宗教讓我們對「生命」與「生死」課題, 有更深層的認識與了解。

4 一、佛教的生命觀 佛教認為人生的本質為「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 尊重生命,以人為本。
相依相待的緣起觀。 因果法則。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5 所選國家地區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 65歲以上人口比率 (%)
40 日本 65歲以上人口比率 (%) 臺灣 35 南韓 新加坡 義大利 30 香港 德國 25 法國 英國 20 中國 美國 15 10 5 1950 1970 1990 2010 2030 2050年 資料來源: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6 Revision.

6 佛教的生命觀 ‧生:由一念的無明,而展開一期生命。
老:生命變化的過程,視為必然現象。少年有閒沒錢;中年沒閒沒錢;老年有錢有閒,沒健康的身體。 病:分為生病與心病。科學時代讓人的脚歩加快了許多,在急功近利的時代裏,人們的內心容易受挫與生病。如自閉症、燥鬱症、憂鬱症等。 死:有生必有死,視為自然現象。

7 本有 中有 生有 死有 生有 無明 名色 →六入 →受→愛→取─→有──→生─→老死

8 佛敎的創敎及基本敎理 釋迦牟尼佛誕生於西元前467年,父親為淨飯王,母親為摩耶夫人。釋尊為太子時,曾從王城之四方城門出遊,出東門遇老者,出南門遇病者,出西門遇死者,而深感人生老、病、死的無常苦。 最後出北門遇見出家之沙門,遂決意出家。加上當時的印度婆羅門的四姓階級,為打破此不平等的制度,而創立佛敎。

9 古代印度四種社會階級: (一)婆羅門(梵brāhmaṇa ),乃指婆羅門教僧侶及學者之司祭階級,為四姓中之最上位。學習並傳授吠陀經典,掌理祈禱、祭祀,為神與人間之媒介。 (二)剎帝利(梵kṣatriya ),乃王族及士族之階級,故又稱王種。掌管政治及軍事,為四姓中之第二位,然於佛典中,則多以其為第一位。

10 (三)吠舍(梵vaiśya ),乃從事農、工、商等平民階級,為四姓中之第三位。
(四)首陀羅(梵śūdra ),譯作農。乃指最下位之奴隸階級,終身以侍奉前述三種姓為其本務。又前三種姓有念誦吠陀及祭祀之權,死後得再投生於世,稱為再生族。反之,首陀羅既無權誦經、祭祀,亦不得投生轉世,故稱一生族。

11 佛陀於29歲時出家修行,尋求解脫之道,與阿羅邏迦羅摩、鬱頭羅摩子二位學習高深的禪定,但仍無法解脫。後專修苦行六年,瀕臨死亡邊緣,還是不能解脫。放棄苦行,釋尊受牧女的乳糜供養,在尼連禪河中沐浴,身體日漸康復。後到河東的佛陀伽耶的樹下禪思,立誓:「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是身,終不起此座。」正觀緣起,體悟真理,而達到永恒的自在與清淨。

12 佛教的基本教義 四聖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正念。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13 面對親人即將往生,親屬內心應如何的準備?如何協助親人能安然度過人生最後旅程?
如何面對人生的無常?佛教如何超越這種「生、老、病、死」苦?

14 佛教的死亡藝術 六道輪迴: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阿修道等。 如何把握往生的方法:
隨 重:就所造的善惡業中,何者為重,何者先報。如有做重大的善業、惡業,則立即往善道或惡道。 隨 習:就各人日常的習慣而受報。譬如修淨土宗的人,須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目的就是要養成習慣,一旦臨命終時,一聲佛號就能與佛感應道交,而得往生極樂淨土。 隨憶念:由憶念決定去向。人在臨命終時,亦有隨憶念而受業報 。

15 二、道  敎 中國歷史上五大宗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後四個是從外地傳入的宗敎,只有道教是源於中國古代文化,加上吸取佛教及儒家的文化精髓,而形成真正中國的傳統宗敎。以「道」為最高信仰,宇宙萬物的本原。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中許多人都曾經以「道」來稱呼自己的理論和方法。而到了東漢末年出現了五斗米道(天師道),自稱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稱,而成為五斗米道(天師道)的專稱。到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

16 敎理敎義 以老子的《道德經》為根本經典,追求修鍊成為神仙的一種宗教。將其中「道」和「德」作為基本的信仰。 「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主宰,無所不在,無所不包,萬物都是從「道」演化而來的。而「德」則是「道」的體現。

17 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法術儀式,功德成神,常見的後天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
道教是諸多宗教中最重「現實生命」的宗教。道教提出 “我命在我不在天” 的口號,最講究養生修道,發展出一套健身長壽的「養生之道」和開發慧命潛能的「仙學」。

18 道教的生命觀 道教的生命觀是「長生」觀。「長生」是其超越性的宗教理想,「養生」則為現實性的操作技術。
初期道教並無生死輪迴觀念,無所謂死後世界,而努力集中在生前的世界,用「不死」的方式延續了「長生」的意境。其認為人皆可成仙,藉以擴充了生命存在形態。

19 道教的生命觀偏重於精神形態的展現,相信「道由人顯」,進而「重人貴生」,強調形體的健康長壽,其最終的目的在於人靈性與天地自然的相應共生,人的生命與宇宙是互依共存的。

20 關於道家 道家是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強調「整體論」、「機體論」的世界觀,重視人的自由。
學說特點:以無為、清靜、抱一為本,與時遷移,應物變化,清虛自守。

21 道家的生命觀 道家覺得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要合乎道,合乎大自然運行的規範。 道家認為生命是寶貴的,要尊道貴德。並主張遵從自然、無為。
道家認為生命是道的呈現,生命本身就含藏德性主體,只要人循著生命本然之性而行,則這個生命便是合乎道德之生命,不需半點外在倫理道德來規範。

22 4.老子認為生命最完美的時刻是嬰兒,稱之「復歸於嬰兒」。因為嬰兒最能呈現生命未被污染之前純真的面目。
5.道家推崇柔能克剛,人若能仿效之,則我們的生命更能長久,幾近於道。

23 道 家 道 敎 性質 宗敎信仰 哲學學派 思想形成 時期 到了東漢末年出現了五斗米道(天師道),自稱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
道 敎 道 家 性質 宗敎信仰 哲學學派 思想形成 時期 到了東漢末年出現了五斗米道(天師道),自稱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 思想成形於先秦時期,直到東漢末「黃老」一詞才與神仙崇拜這樣的概念結合起來。 往生觀 神仙思想 平靜的心態來對待死亡的 生命 道教尊老子為宗又追求長生久視、長生不死 無為自然

24 三、儒家 儒家嚴格說來是一個思想派別,不是宗教。 一般來說,宗教需要有教主,並且有神祕主義,先秦儒家並沒有這些部分。不過,在北宋時,一些儒者(周敦頤、張載、邵雍、程頤、程顥等)開始強調天人合德的部分,這種天人合德即是一種冥契。為儒家的宗教化提供了神祕主義部分的基礎。儒家因此也被西方學者宗教化。

25 信仰由來、敎義 中國文化的傳統,古聖先賢的教導,經孔子,孟子等發揚光大而成的一套道德標準及生命哲學的思想,不是宗教(“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個人的宗教觀可由論語八佾孔子與子路的對話看出: “子疾,子路請禱...子曰: 丘之禱久矣!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可見孔子是有神論者。      

26 基本教義 : 1. 上 (天) 掌管一切,人需 “樂天而知命” 2. 道 (真理) 充滿宇宙,是一切德性的準則 3
 基本教義 :   1.上 (天) 掌管一切,人需 “樂天而知命”   2.道 (真理) 充滿宇宙,是一切德性的準則   3.道德存于人心,故要 “求諸己”   4.積極的人生觀: 誠意,正心,修身,齊家, 治國,平天下   生命意義 :      1.流芳百世: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2.追求至善 (聖人)

27 三.儒家的生命觀 孔子於《論語‧先進》及《論語‧顏淵》中提出︰「未知生,焉知死?」及「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思想觀念,其認為人生的目的乃是在充實人的道德生活,不必追問死後的事,至於人的壽命長短,則出於命運的安排,不必掛心。 孔子曾提到“成仁”,繼之孟子提及“取義”,說明生命的最高價值。並對生命的觀點提出:死有輕如鴻毛,重如泰山之分別。

28 孟子於《孟子盡心上》提及「立命」說,所謂「夭壽不貳,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教導人們不必擔心生命長短,認為一切盡人事,處理好人的現實生活,為了正義和人類全體的福祉,人亦可獻出自己的生命。

29 四、基督宗教 基督教於公元一世紀發源於被羅馬帝國統治的耶路撒冷。一開始,基督教是被壓制迫害的宗教,但它很快傳遍羅馬帝國,380年後成為羅馬帝國國教,更逐漸向外傳播,並在後來稱為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歷史上由於教義的爭論,發生過數次分裂,產生了不同的教派,其中最大的三個教派即羅馬天主教、東正教、以及新教。

30 四、基督宗教的生命觀 基督教(Christianity)與天主教(Catholicism)基本上都是從猶太教(Judaism)發展而來的,在猶太教的思想中,人的先祖因為犯罪,得罪了上帝,因而人必須要死亡,除了上帝本身的意願,否則別無贖價。

31 人死亡之後,隨即受到上帝(天主)的審判,立刻上天堂或下地獄。
基督教認為死亡是人類生命中一個必然過程,死亡是人生旅程中的一段,並不是人生的幻滅,也不是人生的終結。對於信徒來說,死亡不是關上了的門,而是敞開另一道門,那就是通向永生之門,死亡不是結束,而是更美的復活。

32 五、伊斯蘭教 又稱回教,舊稱清真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穆罕默德是伊斯蘭教的先知,他是創立伊斯蘭教的宗教、政治及軍事領袖。穆斯林不視他為新宗教的創立者,而是亞當、亞伯拉罕、摩西、耶穌等一神論信仰的恢復者。在伊斯蘭傳統裡,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及最偉大的先知,又是最接近完美的凡人,集所有美德於一身。在穆罕默德40歲以後人生最後的23年裡,穆罕默德發佈真主的啓示,這些啓示的內容被記錄下來,成為《古蘭經》。 「伊斯蘭」一詞原意為順從、和平,即順從真主意志的宗教。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稱為穆斯林,意為順從者,創教人為穆罕默德。

33 伊斯蘭教的五功 真清言:伊斯蘭教的基本信經及教義:「我作證,萬物非主,唯有真主;我作證,穆罕默德,是主使者。」
薩拉薩:即禮拜,穆斯林每天必須面向麥加的克爾白,進行五次禮拜。 天課:即施捨,信徒有義務作固定的捐獻,幫助貧困及用於宏揚伊斯蘭教。

34 齋戒:穆斯林在賴買丹月的黎明至黃昏期間持齋戒不吃不喝,反省自己的過錯。追求靠近真主的感覺,以彌補他們的過失。
朝覲:即伊斯蘭曆都爾黑哲月在麥加朝聖。只要體格健全的穆斯林,一生中至少須到麥加朝聖一次。

35 伊斯蘭教的生命觀 神在每一個時代設立先知。人的一切由神預先決定。 相信死後的生命。
人的生與死都在真主的權柄下,他們相信人在來到這個世界之前,神就已經為人決定了生命的長短。

36 結語 無論信仰宗教與否,處於今日開放的現代社會中,都需要有多元開放的宗教認知與 觀點。

37 一、生命開展與宗教探索 人類對宗教需求與探索,是生命歷程不可或缺,在面對宇宙人生及生死大事時,終究將進入的高層次意義探索與價值取向,也是探求究竟真實與追尋徹底解脫的終極關懷,在此借用傅偉勳教授所提出的「生命的十大層面與價值取向」模型來作說明。

38 依據傅教授的見解,吾人生命存在之諸般意義,就其高低層次與價值取向,從下往上列出十大層面:
(一)身體活動層面 — 個體(點) — 生理學 (二)心理活動層面 — 個體(點) — 心理學 (三)政治社會層面 — 群體(面) — 社會學 政治學、經濟學

39 (四)歷史文化層面 — 時空(體) — 歷史學 人文地理、文化人類 (五)知性探索層面 — 求真 — 哲學 (六)審美經驗層面 — 求美 — 美學、藝術 (七)人倫道德層面 — 求善 — 倫理學 (八)實存主體層面 — 自在 — 自覺 ┐ (九)終極關懷層面 — 慈悲 — 覺他 ├ 宗教 (十)終極真實層面 — 圓滿 — 覺滿 ┘ 探索

40


Download ppt "世界各大宗教文化及其特質."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