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台灣生物地理」學期報告 期中發表 題目 :台灣樹蛙科的生物地理研究
「台灣生物地理」學期報告 期中發表 題目 :台灣樹蛙科的生物地理研究 學生:地理93甲 黃家香 就讀科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選修課程:地理學系「台灣生物地理」 學期別:91學年度下學期 學分數:3學分 開課教師 : 鄭勝華 圖片來源:翡翠樹蛙
2
章節目次 -序論:研究動機及方法 第一章:兩棲類概述 (一)兩棲類的生態特性 (二)台灣的兩棲類 第二章:台灣的樹蛙科 (一)非台灣特有種 (二) 台灣特有種 (三)分布情況 第三章:蛙類的未來 (一)面臨的生態挑戰 (二)保育 第四章:結論 參考文獻
3
一、緒論 (一)研究動機: 青蛙,對我來說並不是一種非常親近的動物。對於居住於城市的小孩來說,青蛙往往只在電視上或教科書上出現,而我,只有在國中校園內及高中的生物課解剖時才接觸過。就像大多數人一樣,青蛙或是其他生活週遭的動植物,通常都只是『知道』,有時候對他們連一般的常識都缺乏,而或許是因為不了解、疏離感,人類很難有那種保護生物、保護生態環境的感覺;也很能將動物與人類放在一個平等的地位之上。這次藉由對於台灣樹蛙科的研究,可以認識兩棲類及了解台灣樹蛙的世界,對於這些小動物的生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也可作為認識其他的生物一個起始點。
4
研究方法: 藉由前人的著作及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作為此份報告的主要內容,實際上無法真正觀察樹蛙科的真實生活。
5
第一章:兩棲類概述 (一)兩棲類的生態特性 兩棲類也稱為兩生類,指的是在一群動物,在其生活史中,部分時期生活在水中,部分時期生活在陸地上。牠們是由總鰭魚類(Crossopterygii)演化出來的,在由水棲變為陸棲的過程之中,保留了一些魚類的特徵(體外受精、幼體在水中發育),而發展出新的身體構造及生理行為來適應陸地上的生活(尚未臻成熟)。
6
根據四肢及尾巴的有無可以將兩棲類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無尾類,如青蛙、蟾蜍;第二類是有尾類,如蠑螈、山椒魚;第三類是沒有四肢,型態像蛇的無足類。 絕大多數的兩棲類仍保有水棲始祖的原始性狀:體外受精、幼體在水中發育、卵在水中才能孵化。卵的外面通常有一層薄膜狀的膠狀物質保護,少數的樹蛙產卵於樹葉或枝枒,外面則以泡沫狀的物質保護著。孵化出來的幼體稱為蝌蚪,外型跟內部構造跟魚很像:牠們生活在水中,沒有四肢,側扁的長尾為其運動器官,有跟魚類似的側線器官,用鰓呼吸,心臟只有一心房一心室,為單循環血液系統。
7
以下頷的角質齒刮取藻類及腐植質等植物性食物為食;紅華娘及水躉等水生昆蟲是蝌蚪的天敵,在水位較低時,容易受到捕食。 幼體成長到某一階段會經過變態(Metamorphosis)來形成成體,這個變態期是兩棲類由水棲的生活型態轉變為陸棲的過程。尾部逐漸萎縮消失、長出前後肢;鰓呼吸轉為肺呼吸,由單循環系統轉為不完全的雙循環系統。攝食方式也轉變為吞食性的捕食動物性食物,平時舌頭是向內縮靠在下顎上,捕抓昆蟲為食,瞬間開口伸出舌頭,用舌尖粘住昆蟲再縮回內腔,以小型的無脊椎動物為主:蚊子、螞蟻、白蟻、蒼蠅、甲蟲、蟑螂、蝗蟲、蟋蟀、蜻蜓,和其他小昆蟲、蚯蚓、陸生蝸牛、馬陸。
8
蛇是青蛙跟蟾蜍的天敵,不過一些體型較小的樹蛙也 會遭受蜘蛛、蜥蜴、甲蟲等動物的捕食。 發育成熟的成體會進行假交配來進行體外受精,雄蛙 藉由“抱對”來刺激雌蛙排卵,這時雄蛙也排出精液在 水中完成受精作用。 兩棲類是最早登陸的脊椎動物,演化過程中對於陸上 的適應包括:增強的脊柱支持力為陸地活動提供必要 的支架作用,偶鰭演化為前後肢有助於陸上的活動; 成體則以肺、皮膚及口腔內膜為在陸上交換氣體的器 官,為了幫助氣體的交換,魚類特有的骨質鱗片都已 消失。循環系統方面,心臟分成二心耳一心室用以
9
維持較高的血壓及提高循環系統的效率;消化系統,發展出肌肉質的舌頭及口腔線來幫助捕食及吞嚥。而長期生活在陸地上也使得牠們的感覺器官發生許多改變:身體前方兩側的鼓膜用來感覺空氣中的波動、眼有眼瞼及淚腺保護,側線消失了。 但牠們仍然完全無法離水生活,雖然有肺,但是功能很差,因此只能生活在陰暗潮濕的地方。牠們的皮膚為了要行呼吸作用必須光滑且濕潤,而暴露在空氣之下很容易喪失水分,因此皮膚腺體相當發達,會分泌黏液來維持皮膚表面的濕潤。而為了避免乾燥及天敵,大部分的兩棲類都是夜行性動物,白天躲在陰濕的角落休息。
10
幾乎所有兩棲類的體色都變化多端,而且往往與外在 的生存環境相配合:綠色的台北樹蛙及翡翠樹蛙,常 棲息在綠色樹葉中;灰泥色的日本樹蛙常停在岩石上 頭,這樣一來牠們就很不容易被人類、獵食者及獵物 發現。 兩棲類是屬於變溫動物,體溫會隨著外界的環境溫度 而改變,生存環境的溫度不能夠太低,因此多分布於 較溫暖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少見於溫帶及寒帶,在 英國,只有1種青蛙及2種樹蛙;反之,在溫暖的台灣 就擁有27種無尾兩棲類。分布在緯度較高的兩棲類, 在秋冬溫度較低的季節,通常會躲在石頭、泥土或洞
11
穴中來閉過寒冷的冬天,以進行冬眠來減少能量的消耗。在台灣的兩棲類,除了分布於高海拔地區之外,其他並無冬眠的現象,有時溫暖的冬天反而是牠們生殖的季節。有些熱帶地區的兩棲類會進行夏眠來度過既熱且乾的夏季。
12
(二) 台灣的兩棲類 台灣本島從平地到高山,一年四季都有蛙類的分布,在2,500公尺以下的潮濕地區,不同族群的兩棲類種類豐富。常見的兩棲類有兩目六科34種,除了沒有無足類(蚓螈)的分布外,較高海拔的山區有有尾目(山椒魚)的分布,另外是分布於中低海拔山區和平地的無尾目蛙類,主要都是分布在水邊或是溼度較高的區域。台灣兩棲類的來源,主要是在冰河時期海水面下降,台灣與中國大陸相連時,從大陸遷移至台灣島。來自北方的族群,現今則分布於涼爽的高海拔山區;來自溫暖南方的樹蛙分布在中低海拔區。
13
台灣本島擁有31種無尾兩棲類,其中包括了9種特有種 ,比例相當高。特有種比例高的原因是由於兩棲類的 動力較弱,容易因為地理隔離後的環境差異而形成新 品種。(台灣特有種:endemic species) 1.有尾目(Urodela):山椒魚科(Hynobiidae),分布於中央山脈、合歡山、阿里山、玉山等海拔較高的地區,棲息在原始森林底層的濕生植物中。 (1)楚南山椒魚(2)台灣山椒魚(3)阿里山山椒魚 2.無尾目(Anura):蛙類5科,。 (1) 蟾蜍科Bufonidae:黑眶蟾蜍、盤谷蟾蜍。 (2) 樹蟾科 Hylidae(雨蛙科):中國樹蟾。
14
(3) 樹蛙科 Rhacophoridae:台北樹蛙、翡翠樹蛙、莫氏樹蛙、腹橙樹蛙、諸羅樹蛙、白頜樹蛙、褐樹蛙、日本樹蛙、艾氏樹蛙、面天樹蛙。 (4) 狹口蛙科 Microhylidae:黑蒙西氏小雨蛙、巴氏小雨蛙、史丹吉氏小雨蛙、小雨蛙、亞洲錦蛙。 (5) 赤蛙科 Ranidae:古氏赤蛙、虎皮蛙、澤蛙、斯文豪氏蛙、豎琴蛙、金線蛙、臺北赤蛙、長腳赤蛙、梭德氏赤蛙、腹斑蛙、貢德氏蛙、拉都希氏蛙、牛蛙。
15
參考文獻: 1.【台灣實用登山求生自然全集(3)-台灣的兩棲類】,呂光洋、陳世煌 著,1982, 台北市,張正雄 發行。 2.【蛙-訪陽明山國家公園兩棲類】,楊懿如 著,1991,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3.【台灣兩棲爬蟲動物】,呂光洋 著,1990,行政院農委會。 4.【台灣綠色樹蛙屬之生物地理與類緣關係之研究】,陳光遠,199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碩士論文。 5.【生物地理與自然保育研究室-台灣兩棲類地理概說】: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