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古典詩歌選讀 魏樂府詩 授課教師:王晴慧.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古典詩歌選讀 魏樂府詩 授課教師:王晴慧."—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古典詩歌選讀 魏樂府詩 授課教師:王晴慧

2 魏樂府詩簡介 魏樂府詩是樂府詩發展的重要階段。
從東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到魏亡(公元265年)的數十年間,樂府詩的數量大增,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 但作者已由平民變為文人,作品的內容、語言、風格都呈現新的特點,樂府詩與音樂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轉變。

3 漢代文人輕視樂府民歌 漢樂府包括郊廟歌辭與樂府民歌兩大部分。 郊廟歌辭→用雅樂演唱→ 正聲 樂府民歌→用俗樂演唱→民間音樂(俗樂)
漢代文人局限於傳統的偏見,重雅樂而輕俗樂。例如,在班固的《漢書》中,西漢的郊廟歌辭都一字不遺地記錄下來,樂府民歌則僅記載總目,歌辭卻一字不錄。 兩漢文人模擬樂府民歌的作品也很少,只有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嬌饒〉等比較著名。

4 補充:董 嬌 饒 這首詩屬於雜曲歌辭。作者宋子侯,東漢人,身世不詳。
洛陽城東路,桃李生路傍。花花自相對,葉葉自相當。 春風東北起,花葉正低昂。不知誰家子,提籠行採桑。 纖手折其枝,花落何飄颺!請謝彼姝子,何為見損傷? 高秋八九月,白露變為霜。終年會飄墮,安得久馨香? 秋時自零落,春月復芬芳。何時盛年去,歡愛永相忘! 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腸。歸來酌美酒,挾瑟上高堂。 「董嬌饒」,女子名,或疑是樂府舊題。「董嬌饒」在唐人詩中大都作美人典故用,且是歌姬一類。這詩以花擬人,設為問答。詩意是感歎花落還可以重開,而人的盛年一去不返,歡樂也跟著年華永逝。充滿著女子命不如花的感傷,也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婦女的悲慘命運。

5 曹氏父子開新風,魏樂府興盛 建安以後,曹操成為中國北方的實際統治者,當時著名文士大多聚集在曹氏父子周圍。
他們衝破傳統的偏見,認真地向漢樂府民歌學習,熱情投入樂府詩的創作,掀起了樂府詩創作的新高潮。 如曹操現存的二十二首詩,全是樂府;曹丕現存詩四十餘首,多半是樂府;曹植現存詩約九十首,樂府佔半數以上。此外,王粲、陳琳、阮瑀等人也寫了一些優秀的樂府詩。

6 東漢末年,樂章亡失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戰禍頻仍,人口銳減,文化也慘遭破壞。
詩歌樂章舊曲幾乎全部散失,演奏樂曲的樂工也大多死去,或流散民間。

7 舊曲新歌→逐漸脫離音樂 曹氏父子雖大力倡導樂府,但聲調散亡, 樂府人才奇缺,只好「依前舊曲,改作新 歌」。因此,曹氏父子創作的樂府詩,雖 用舊題,但內容、句式都和漢樂府大不相 同。 如〈陌上桑〉原寫羅敷的故事,曹操卻用來寫遊仙,曹丕用來寫從軍;〈薤露〉(ㄒ|ㄝˋ ㄌㄨˋ)、〈蒿里〉原是古時送葬的歌曲,曹操卻用來寫時事,反映戰亂。

8 舊曲新歌→逐漸脫離音樂 〈陌上桑〉原為五言詩,曹操和曹丕的〈陌上桑〉卻是雜言詩,且二人同題之作的句式又大不一樣;〈薤露〉、〈蒿里〉原為雜言詩,曹操的〈薤露〉、〈蒿里〉卻是五言詩。 內容、句式都變了,自然也脫離了原來的音樂。

9 自創新題 曹植的〈名都篇〉、〈白馬篇〉等,都是根據內容命題,當時就未入樂。
這對唐代白居易等人發起的「即事名篇」新樂府運動,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10 曹操〈短歌行〉 (二首其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ㄉㄨㄛˊ)?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ㄗㄚ),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11 曹操〈短歌行〉 〈短歌行〉是漢樂府的舊題,屬於《相和歌·平調曲》,但古辭已經失傳了。曹操所作的擬樂府〈短歌行〉是現在所能見到最早的〈短歌行〉。樂府詩裡尚有長歌行,長短之分別,當作樂律而非篇幅。 〈短歌行〉抒發了曹操對人生的感慨,表達了招攬賢才、統一天下的雄心。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四句說人生猶如朝露一樣短促,只有酒才能消除心中的憂思。

12 曹操〈短歌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四句表示渴慕人才、禮遇人才的心情。
“青青”二句原來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話,原詩是寫一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曹操在這裏引用這首詩,含蓄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麼不主動來投奔我呢?”

13 曹操〈短歌行〉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四句再次抒發自己的憂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表示對友人來訪的感謝。枉用相存如同說「屈尊賢士們來看望我。」枉,枉駕,屈駕。存,存問。

14 曹操〈短歌行〉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四句問哪裡是人才的依託。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二句表明自己禮賢下士、統一天下的雄心。

15 曹丕〈短歌行〉 本詩為曹丕的思親之作。全詩通過議論、抒情,反覆傾訴了失去父親的悲哀和對父親的深切懷念。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神靈倏忽,棄我遐遷。靡瞻靡恃,泣涕漣漣。 呦呦遊鹿,銜草鳴麑。翩翩飛鳥,挾子巢棲。 我獨孤煢,懷此百離。憂心孔疚,莫我能知。 人亦有言,憂令人老。嗟我白髮,生一何早? 長吟永歎,懷我聖考。曰仁者壽,胡不是保? 本詩為曹丕的思親之作。全詩通過議論、抒情,反覆傾訴了失去父親的悲哀和對父親的深切懷念。

16 陸機〈短歌行〉 置酒高堂,悲歌臨觴。 人壽幾何,逝如朝霜。 時無重至,華不再揚。 蘋以春暉,蘭以秋芳。 來日苦短,去日苦長。
今我不樂,蟋蟀在房。 樂以會興,悲以別章。 豈曰無感,憂為子忘。 我酒既旨,我肴既臧。 短歌有詠,長夜無荒。

17 陸機詩 多樂府及擬古之作 陸機,字士衡,晉吳郡華亭(今江蘇省松江縣)人,為名門之後。 其祖父陸遜為東吳丞相、父親陸抗為吳國名將。
陸機詩 多樂府及擬古之作 陸機,字士衡,晉吳郡華亭(今江蘇省松江縣)人,為名門之後。 其祖父陸遜為東吳丞相、父親陸抗為吳國名將。 吳亡後,與弟陸雲至洛陽,為晉太常張華所器重,文名大噪,時稱為二陸。 其詩多樂府及擬古之作,講求形式的華美整飭。陸機是“太康詩風”的代表人物,這首詩也體現了“太康詩風”的特徵之一:擬古。

18 曹操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谿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 我心何怫(ㄈㄨˊ)鬱?思欲一東歸。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 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 詩人在詩中用質樸無華的筆觸描述了太行山著名的羊腸阪道、風雪交加的征途、食宿無依的困境。對於艱難的軍旅生活所引起的厭倦思鄉情緒,詩人也做了如實的記錄。

19 曹操 〈苦寒行〉 30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袁紹外甥高幹,先降曹操,後又叛變。
206年(建安十一年)春正月,曹操從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西征據守壺關(在今山西長治市東南)的高幹,圍城三月後攻克。這首詩約作於西征途中。 〈東山〉詩是出自《詩經》〈豳風.東山〉篇,詩人以征夫口吻,寫當年在東山打戰所歷經的千辛萬苦。

20 曹丕政治思想與文學思想 曹丕(公元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 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二十二年立為太子(曹操 長子曹昂早死)。二十五年曹操死,繼為丞相及魏王, 不久即竄漢自立為皇帝,年號黃初,在位七年多。 在政冶上嚮往漢文帝式的“無為而治” 博通群書,愛好文學,努力於著述。他認為「文章經 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典論.論文》)。他在 給王朗的書信裏說:「人生有七尺之軀,死為一棺之 土,惟有立德揚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書編籍。」

21 曹丕的文學思想 向民歌學習是建安詩人的一個共同點,曹丕於此極為出色。
詩歌取材於“閭里小事”,偏重抒情。描寫男女愛情和遊子 思婦題材的作品較多,寫得也比較好;而且語言通俗明快, 有濃郁的民歌風味。如〈雜詩〉、 〈燕歌行〉,乃模仿民歌 來抒情敘事。 〈燕歌行〉其一,用細膩而委婉的筆法,刻劃秋夜思婦纏綿 悱惻的相思之情,深細入神,全詩聲調鏗鏘,語言清麗而富 於抒情色彩,是它以前的作品所不能企及的。這首詩是現存 文人詩作中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

22 曹丕 燕歌行(二首其一)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
曹丕 燕歌行(二首其一)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 慊慊(ㄑ|ㄢˋ)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ㄑㄩㄥˊ)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霑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慊慊:心有嫌恨、不滿的樣子。 淹留:久留。 煢煢:孤單的樣子。 河梁:河上的橋

23 曹丕作的燕歌行有兩首,此為傳誦最多的一首,而另一首也寫同類題材則較少人注意。
燕歌行屬於樂府的題目,燕地(春秋戰國時諸侯國名,大約相當於今北京、河北北部和遼西南一帶地區)是北方的邊地,自古征戰不斷,燕地詩歌,有許多是描寫征夫離婦的相思之情。 魏國當時要統一北方,燕地的征戰戍邊、夫妻不能團聚亦是常事,曹丕此詩正是以細膩的感情、纏綿委婉的語調表現了思婦閨中的幽怨哀婉之意。

24 曹丕 燕歌行(二首其一) 曹丕此詩的貢獻不僅在於它開創了七言閨怨詩的先河,更重 要的還在於它將漢樂府代抒閨怨的傳統加以文人化的改造。
曹丕 燕歌行(二首其一) 曹丕此詩的貢獻不僅在於它開創了七言閨怨詩的先河,更重 要的還在於它將漢樂府代抒閨怨的傳統加以文人化的改造。 在女性尚無言說權利的時代裏,曹丕此詩敢於代思婦怨天並 揭露當時社會的苦難,並以逼真的描寫,反映出當時婦女們 的真實心態,表現出作者的同情婦女和平民意識。 這種代言體(以思婦的身份與口吻代替思婦去抒發心中的哀 怨)的詩歌表現形式對後世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南朝以及唐代 的閨怨詩、宮怨詩都承接著這種表現形式而將其發揚光大。

25 曹丕 雜詩(二首其一) 三五:指天空疏稀的小星。縱橫:指群星布列的樣子。正縱橫,言夜正深。夜深而覺星稀者,月明故也。 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 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ㄆㄤˊ ㄏㄨㄤˊ)。 彷徨忽已久,白露霑我裳。 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 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 鬱鬱多悲思,緜緜思故鄉。 願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 向風長嘆息,斷絕我中腸。 蕭統《文選》有“雜詩”一類,李善注說:「雜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雜也。」“雜詩”大多是一些富有興寄的遊子思婦詩,今所存者以建安詩人之作爲最早。此篇是一首遊子思婦詩,寫長期漂泊異鄉的遊子濃厚抑鬱的思鄉情緒。

26 曹丕 雜詩(二首其一) 此詩寫遊子,一開始即將主人公置於淒涼寂寞的漫漫秋夜:“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這種淒涼的深秋長夜,最容易引起飄泊異鄉的遊子的滿腹憂愁和對家鄉和親人的深切思念。 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 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ㄆㄤˊ ㄏㄨㄤˊ)。 彷徨忽已久,白露霑我裳。 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 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 鬱鬱多悲思,緜緜思故鄉。 願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 向風長嘆息,斷絕我中腸。

27 曹丕 雜詩(二首其一) 次二句即將筆鋒轉向了遊子,寫主人公由於強烈的懷鄉思緒的折磨,展轉反側而夜不能寐,在無聊的愁思之中披衣起床,徘徊於戶外。這“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徘徊”二句,明顯化用《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憂愁不能寐”一節。 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 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ㄆㄤˊ ㄏㄨㄤˊ)。 彷徨忽已久,白露霑我裳。 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 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 鬱鬱多悲思,緜緜思故鄉。 願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 向風長嘆息,斷絕我中腸。

28 曹丕 雜詩(二首其一) “彷徨”以下八句,承接上文,寫出戶徘徊所見的景物。“忽已久”,交待彷徨時間之長,也顯示了主人公當時思鄉的憂愁。“白露沾我裳”,暗示夜深和氣侯的寒涼,由於寒露的侵襲,驚斷了客子的思緒,從而引起下文的“俯視”和“仰看”。曹丕寫詩,善於通過視覺上下角度的變化,多方位地表現景物,並從而引起聯想。這一俯一仰,極其自然和諧,毫無斧鑿痕跡。 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 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ㄆㄤˊ ㄏㄨㄤˊ)。 彷徨忽已久,白露霑我裳。 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 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 鬱鬱多悲思,緜緜思故鄉。 願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 向風長嘆息,斷絕我中腸。

29 曹丕 雜詩(二首其一) “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二句,承上繼續寫“仰看”。“天漢”,指銀河,“回西流”,寫銀河的方向,秋天傍晚時銀河是西南指向,隨著夜深而向西轉移,現已轉向正西,可見夜已很深。“三五”,指天空稀疏的星星。二句既是眼前景物,又暗示了主人公的彷徨之久,反襯出他長夜不寐的痛苦。 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 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ㄆㄤˊ ㄏㄨㄤˊ)。 彷徨忽已久,白露霑我裳。 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 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 鬱鬱多悲思,緜緜思故鄉。 願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 向風長嘆息,斷絕我中腸。

30 曹丕 雜詩(二首其一) “草蟲”二句轉寫動物,“草蟲鳴何悲”,寫聽覺,照應上文的“俯視”,“孤雁獨南翔”句又一轉,寫視覺,照應上文的“仰看”,俯仰之間,所見所聞,無非都是令人心傷的景象。使主人公彷彿感到自身如一隻失群的孤雁般無所歸依,並從而引出下文濃厚愁苦的思鄉之情的直接抒發。這種以自然界的動物襯托主人公的心情,引起聯想也是詩人慣用的手法。 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 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ㄆㄤˊ ㄏㄨㄤˊ)。 彷徨忽已久,白露霑我裳。 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 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 鬱鬱多悲思,緜緜思故鄉。 願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 向風長嘆息,斷絕我中腸。

31 “鬱鬱多悲思,緜緜思故鄉”,正面點明主人公強烈而愁苦的思鄉之情,詩中的一切感受視聽和意念皆由此而生發。全詩的筋骨,至此方始揭出。末四句更具體寫欲歸不能的痛苦,暗用漢樂府〈悲歌〉中的“思念故鄉,鬱鬱累累。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之意,表現不得回歸時肝腸寸斷的痛苦。至此,主人公苦痛悲切的思鄉之情達到了高潮,全詩也就在這斷腸聲中戛然而止。 曹丕 雜詩(二首其一) 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 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ㄆㄤˊ ㄏㄨㄤˊ)。 彷徨忽已久,白露霑我裳。 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 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 鬱鬱多悲思,緜緜思故鄉。 願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 向風長嘆息,斷絕我中腸。

32 曹丕 雜詩(二首其二) 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 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 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
曹丕 雜詩(二首其二) 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 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 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 吳會非我鄉,安得久留滯? 棄置勿復陳,客子常畏人。 吳會:江、浙一帶。 藉浮雲以喻游子飄浮不定的人生遭遇,後兩句寫久客異鄉的抑鬱心情。一說,此詩是曹丕征吳至廣陵(今江蘇省江都縣東北)時所作 。

33 曹植 名都篇 名都篇是曹植自製的新題樂府,以首句為題目,屬雜曲歌辭。全詩寫洛陽貴游子弟耽于逸樂的生活:鬥雞走馬、射獵遊戲、飲宴無度的生活。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寶劍值千金,被服麗且鮮。 鬬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馳騁未能半,雙兔過我前。 攬弓捷鳴鏑,長驅上南山。左挽因右發,一縱兩禽連。 餘巧未及展,仰手接飛鳶。觀者咸稱善,眾工歸我妍。 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膾鯉臇胎鰕,寒鼈炙熊蹯。 鳴儔嘯匹侶,列坐竟長筵。連翩擊鞠壤,巧捷惟萬端。 白日西南馳,光景不可攀。雲散還城邑,清晨復來還。

34 曹植 名都篇 曹植詩歌分二期: 曹操未死之前為第一期、曹丕篡漢之後為第二期。
曹植 名都篇 曹植詩歌分二期: 曹操未死之前為第一期、曹丕篡漢之後為第二期。 名都篇為為曹植前期詩歌,此時生活安富尊 榮,受曹操賞識,年少得志,詩歌風格輕快 活潑,內容多敘遊宴。 後期由於曹植備受曹丕壓抑,不為重用,詩風轉為悲涼沈鬱。

35 曹植 名都篇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寶劍值千金,被服麗且鮮。 鬬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馳騁未能半,雙兔過我前。 攬弓捷鳴鏑,長驅上南山。左挽因右發,一縱兩禽連。 妖女:豔麗的女子。 京洛:即“洛京”,指東漢都城洛陽。 長楸:古人在道旁種楸樹,綿延很長,所以叫“長楸”。 捷:引。 鳴鏑:軍中發號令的響箭。 挽(ㄨㄢˇ ):拉﹑引。

36 曹植 名都篇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寶劍值千金,被服麗且鮮。 鬬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馳騁未能半,雙兔過我前。 攬弓捷鳴鏑,長驅上南山。左挽因右發,一縱兩禽連。 全詩主要的篇幅都在寫京洛少年的遊戲與飲宴。開頭二句以邯鄲、臨淄等著名都市的豔麗女子來陪襯京都洛陽驕奢的遊俠少年,以“妖女’引出“少年”,起調即著色濃豔。 隨後轉入對少年形貌的描寫,他佩帶的寶劍價值千金,所穿的衣服華麗鮮豔,在裝束上已可見少年的富有而放達。

37 曹植 名都篇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寶劍值千金,被服麗且鮮。 鬬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馳騁未能半,雙兔過我前。 攬弓捷鳴鏑,長驅上南山。左挽因右發,一縱兩禽連。 在城東郊外鬥雞,在長長的楸樹夾道上跑馬。鬥雞是漢、魏時富家子弟普遍愛好的習俗,曹植本人就有鬥雞詩極言以鬥雞取樂,據說魏明帝太和年間曾在洛陽築鬥雞台,這裡所寫大約也基於當時事實。 “馳騁未能半”以下寫少年的馳獵,先說他一箭射中兩隻奔兔,次說他仰天隨手一箭又將迎面飛來的鷂鷹射落,從而將其箭法的高超刻畫殆盡。

38 曹植 名都篇 餘巧未及展,仰手接飛鳶。觀者咸稱善,眾工歸我妍。 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膾鯉臇胎鰕,寒鼈炙熊蹯。 接:射擊。
曹植 名都篇 餘巧未及展,仰手接飛鳶。觀者咸稱善,眾工歸我妍。 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膾鯉臇胎鰕,寒鼈炙熊蹯。 接:射擊。 眾工:指眾善射者。歸我妍:稱許我射得好。 平樂:觀名,漢明帝時造,在洛陽西門外。 膾鯉:細切的鯉魚。 臇(ㄐㄩㄢˋ):比較乾的肉羹。這裡用作動詞,“臇胎鰕”就是用胎鰕做羹。 寒鼈炙熊蹯(ㄈㄢˊ) :醬漬的甲魚和燒烤的熊掌。

39 曹植 名都篇 餘巧未及展,仰手接飛鳶。觀者咸稱善,眾工歸我妍。 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膾鯉臇胎鰕,寒鼈炙熊蹯。 鳴儔嘯匹侶,列坐竟長筵。
曹植 名都篇 餘巧未及展,仰手接飛鳶。觀者咸稱善,眾工歸我妍。 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膾鯉臇胎鰕,寒鼈炙熊蹯。 鳴儔嘯匹侶,列坐竟長筵。 “歸來宴平樂”以下則轉入對他舉行飲宴的描述。平樂觀在洛陽西門外,少年在此大擺宴席,開懷暢飲,不惜酒價的昂貴,欲一醉方休。席上有切細的鯉魚、蝦子肉羹,還有醬漬的甲魚和燒熊掌,呼喚高朋入座,擺開了長長的宴席,可見其窮奢極欲。

40 曹植 名都篇 鳴儔嘯匹侶,列坐竟長筵。連翩擊鞠壤,巧捷惟萬端。 白日西南馳,光景不可攀。雲散還城邑,清晨復來還。 鳴儔:呼朋喚友。
曹植 名都篇 鳴儔嘯匹侶,列坐竟長筵。連翩擊鞠壤,巧捷惟萬端。 白日西南馳,光景不可攀。雲散還城邑,清晨復來還。 鳴儔:呼朋喚友。 鳴儔嘯匹侶:呼喚朋友入座。 連翩:指遊戲的動作非常優美。 擊鞠壤:「鞠」,毛球,玩時有用杖擊者。「壤」用兩塊木片製成,一頭寬闊,一頭尖銳,長一尺四寸,闊三寸。玩時將一塊放三、四十步以外的地上,用另一塊扔過去打它。 光景不可攀:時光無法留住。 來還:言又來到東郊、南山、平樂觀這些地方取樂。

41 曹植 名都篇 連翩擊鞠壤,巧捷惟萬端。 白日西南馳,光景不可攀。雲散還城邑,清晨復來還。
曹植 名都篇 連翩擊鞠壤,巧捷惟萬端。 白日西南馳,光景不可攀。雲散還城邑,清晨復來還。 “連翩”二句複寫其宴會後的蹴踘與擊壤之戲,表現出少年的動作敏捷奇巧,變化萬端。遊樂一直持續到了太陽西沉,而時光已不可再挽留,大家這才如浮雲一般散去,各自回到了城中的居處。詩寫到這裡本應結束了,歡樂已盡,人去筵散,然而詩人忽然筆鋒一轉,說到了明天,人們再重新回來尋歡作樂。

42 曹植 名都篇 這首詩塑造了一位風流英俊的京洛少年形象。他既熱衷於騎射飲宴,及時行樂;又技藝出眾,渴望乘時建功。可惜沒有報效之機, 只能日日鬥雞走馬……。 詩歌敘事簡捷,脈絡清楚,首尾圓合。它宛如展開一幅單調的遊樂圖長軸:京洛少年們“清晨復來還”,日復一日,這種豪華而無聊的生活將吞噬他們的青春才華。詩人的苦悶則從這畫面中隱隱透出。

43 曹植 吁嗟篇(ㄒㄩ ㄐ|ㄝ) 吁嗟此轉蓬,居世何獨然。長去本根逝,宿夜無休閒。 東西經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回風起,吹我入雲間。 自謂終天路,忽然下流泉。驚飆接我出,故歸彼中田。 當南而更北,謂東而反西。宕宕當何依,忽亡而忽存。 飄颻周八澤,連翩歷五山。流轉無恆處,誰知我苦艱? 願為中林草,秋隨野火燔。糜滅豈不痛,願與根荄連。 本篇是曹植後期的作品,篇題中的“吁嗟”二字為憂歎之詞。黃初以後,曹植的封地屢次遷徙,生活很不安定。《魏志》云:「植每欲求別見,獨談及時政,幸冀試用,終不能得。」「植十一年而三徙都,常汲汲無歡。」本篇以“轉篷”自喻,表達自己的飄泊之苦。

44 曹植 吁嗟篇 吁嗟此轉蓬,居世何獨然。長去本根逝,宿夜無休閒。 東西經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回風起,吹我入雲間。 自謂終天路,忽然下流泉。驚飆接我出,故歸彼中田。 吁嗟:憂歎之辭。蓬:飛蓬 ,蓬草到秋天枯萎,遇風到處飄轉。 七陌、九阡:形容道路的漫長。 卒:通「猝」,突然。回風:狂風。 中田:田中。 故,同“顧”,猶“豈”。 「故歸彼中田」:豈能回到原來生長的田中?

45 曹植 吁嗟篇 當南而更北,謂東而反西。宕宕當何依,忽亡而忽存。 飄颻周八澤,連翩歷五山。流轉無恆處,誰知我苦艱? 願為中林草,秋隨野火燔。糜滅豈不痛,願與根荄連。 宕宕:同“蕩蕩”,流蕩無依。 周:遍及。八澤、五山:形容漂流地區的廣大。 中林:林中。燔:焚燒。

46 曹植 七哀詩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悲歎有餘哀。 借問歎者誰?言是客子妻。
曹植 七哀詩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悲歎有餘哀。 借問歎者誰?言是客子妻。 君行踰十年,孤妾常獨棲。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 浮沈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 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曹植後期所作詩歌多傾向於感傷哀怨一類,而以「棄婦」自比,更是其詩歌的特色之一。 七哀詩是魏晉當時樂府的一種新詩題。所謂「七哀」,是表示哀思之多。

47 曹植 七哀詩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悲歎有餘哀。 借問歎者誰?言是客子妻。
曹植 七哀詩 怨婦形象的運用,可以追溯至《詩經》。《詩經》裡的女性有兩種形象,一是窈窕賢淑的美女如<關雎>;另一類則是現實中的棄婦,例如<衛風.氓>。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悲歎有餘哀。 借問歎者誰?言是客子妻。 君行踰十年,孤妾常獨棲。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 浮沈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 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48 曹植 七哀詩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悲歎有餘哀。 借問歎者誰?言是客子妻。
曹植 七哀詩 《古詩十九首》裡,怨婦的形象更是運用得很普遍,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但這裡面的思婦怨婦以寫實居多。 詩歌發展到建安時期,詩文裡的女子形象則是真實的棄婦形象與用作托諷的象喻兩者兼而有之。曹植這首七哀詩中的棄婦,就是用作象喻的。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悲歎有餘哀。 借問歎者誰?言是客子妻。 君行踰十年,孤妾常獨棲。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 浮沈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 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49 曹植 七哀詩 曹植一直是有政治抱負、期盼成就豐功事業的,他在<與楊德祖書>中就說:「吾雖薄德,位為藩侯,猶應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為勛績、辭賦為君子哉!」。這種致君為國的理想,不僅是曹植個人的志向,同時也是當時整個時代的風氣反映。

50 曹植 七哀詩 建安時代時局動蕩不安,曹操的雄才豪行、英偉氣勢,在當時的建安文士間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帶動了一股求取建功立業的風潮。曹植深受乃父與整個時代風潮的薰染,汲汲渴望能「名編壯士籍」、「捐軀赴國難」(<白馬篇>)。

51 曹植 七哀詩 曹丕繼位後,疏遠、防範著曹植。 曹叡稱王時,曹植多次上書自試,終究無法獲得任用。 劉履評<七哀詩>:「子建與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異勢,不 相親與,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慮也」 。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曹植於詩中自比「濁水泥」的 棄婦,「清路塵」指的自然是曹丕、曹叡。曹丕繼位後不再顧 念手足之情,疏遠甚至防範著自己的親弟。曹叡稱王時,曹植 多次上表上書自述,終究無法獲得任用。所以曹植用了濁泥和 清塵的遠離相互映照,襯托出和兄長姪子形勢兩異的遙遠距離。

52 曹植 七哀詩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悲歎有餘哀。 借問歎者誰?言是客子妻。
曹植 七哀詩 抱著成就功名期盼的臣子,如果不能獲得君主的賞識任用,那便全無施展才能抱負之機,沒有辦法實現自我的價值。這樣的君臣關係,就彷彿那個時代全心托靠男性的女子,一朝被夫君離棄,形同失去依靠的怨婦,失去生存的價值以及生命的重心。 曹植此時已自知功名無望,於是將滿腔哀怨寄託在和他具備相同情感的怨婦愁苦形象中。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悲歎有餘哀。 借問歎者誰?言是客子妻。 君行踰十年,孤妾常獨棲。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 浮沈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 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53 曹植 七哀詩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悲歎有餘哀。 借問歎者誰?言是客子妻。
<七哀>開頭兩句用的是托物起興的手法。明月在中國詩歌傳統裡,往往起著觸發懷想相思的作用 ,比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夜常常會撩起詩人綿綿不盡的思緒。當皎潔的明月照著高樓,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輕輕晃動著,佇立在高樓上登高望遠的思婦,在月光的沐浴下傷歎著無盡哀愁。曹植採用自問自答的形式,牽引出怨婦幽幽地敘述悲苦的身世,同時也抒發了自己崎嶇境遇的感慨。 曹植 七哀詩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悲歎有餘哀。 借問歎者誰?言是客子妻。 君行踰十年,孤妾常獨棲。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 浮沈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 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54 曹植 七哀詩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悲歎有餘哀。 借問歎者誰?言是客子妻。
曹植 七哀詩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悲歎有餘哀。 借問歎者誰?言是客子妻。 君行踰十年,孤妾常獨棲。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 浮沈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 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從明月撩動心事到引述內心苦悶,曹植寫得流暢自然,不著痕跡,使此詩成為「建安絕唱」。

55 曹植 七哀詩 曹植詩裡的哀傷具有一種普遍性,是大多數人所共有的人生經歷,因此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曹植 七哀詩 曹植詩裡的哀傷具有一種普遍性,是大多數人所共有的人生經歷,因此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魏晉南北朝是個文人自覺的時代,曹丕的反省在於對文體的辨析,而曹植的醒覺,則表現在中國語言文字特色的反省和把握上。 在曹植的詩作裡,已逐漸注意詩歌的對偶、鋪排和雕飾。<七哀>用韻諧和,間用清塵、濁泥作為浮沉異勢的兩相比照,使得全詩的情感愈加曲折悽婉、含蓄意深。既有《詩經》哀而不傷的莊雅,同時也保留了《古詩十九首》溫麗悲遠的情調 ,這正是鍾嶸《詩品》稱其「情兼雅怨」之因。

56 在「建安七子」中,王粲的文學成就最高,被譽為「七子之冠冕」,以辭賦見長,詩歌多寫離亂,發語悲傷,情致淒婉,反映了百姓的疾苦和國家的動亂。
王粲的哀思表現在作品上,其代表作為七哀詩三首(漢末戰亂現實的寫照)與登樓賦(抒寫避亂思鄉之情和壯志難酬的苦悶,是漢末最傑出的抒情小賦)。 王粲 七哀詩 (三首其一)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迴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57 王粲 七哀詩 (三首其一)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迴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七哀詩其一,寫的是董卓部將李傕、郭汜在長安作亂,大肆燒殺搶掠。王粲隨父由長安避亂荊州時,途中所見飢婦棄子場面,深刻揭示漢末軍閥混戰造成的慘象及人民深重災難。

58 王粲 七哀詩 (三首其一) 全詩可分三層。第一層詩人先以概括的筆法交待時局背景,然後寫了自己避難去荊州親戚朋友悲戚難舍的送別場面。第二層詩人先高度概括了「白骨蔽平原」的悲慘景象,然後推出了「饑婦棄子」的典型事件的特寫。第三層以詩人離開長安的感傷而結束詩篇。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迴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59 王粲 七哀詩 (三首其一) 全詩可分三層。第一層詩人先以概括的筆法交待時局背景,然後寫了自己避難去荊州親戚朋友悲戚難舍的送別場面。第二層詩人先高度概括了「白骨蔽平原」的悲慘景象,然後推出了「饑婦棄子」的典型事件的特寫。第三層以詩人離開長安的感傷而結束詩篇。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迴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60 王粲 七哀詩 (三首其一) 關於第一首的創作時間,前人認為寫於初平三年(西元193年),也就是王粲16歲所作。後代都把第一首作爲最能代表建安詩歌現實主義精神的五言力作。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迴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61 王粲 七哀詩 (三首其一)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西京:指長安。東漢都洛陽,洛陽在東,長安在西,因稱長安爲西京。
王粲 七哀詩 (三首其一)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西京:指長安。東漢都洛陽,洛陽在東,長安在西,因稱長安爲西京。 無象:無道或無法。 豺虎方遘患:豺虎:指董卓餘黨李傕、郭汜等人。方遘患:正在製造禍亂。 作者本從洛陽流離長安,現又要離開長安,故云「復棄」。 中國:此指北方中原地區。 委身:托身,寄身。適:往。荊蠻:指荊州。荊州本楚國之地,楚國本叫「荊」,古人稱南方民族爲「蠻」,故舊稱荊州爲荊蠻。

62 王粲 七哀詩 (三首其一)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攀:謂攀拉車轅,表示戀戀不捨。 顧:回頭看。 兩相完:兩者都能保全。

63 王粲 七哀詩 (三首其一)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尤其兵荒馬亂之際,生離等於死別,「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寫出了離別時的悲痛場面。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人民流離失所、生靈塗炭,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對當時長安四周數百里內不見人煙,「白骨盈積」的慘象,僅用十個字就作了高度概括。 詩人描述了饑餓的婦人由於萬般無奈,只好棄子逃難的場面。草叢中呱呱待哺的嬰兒,不久就要變成一具白骨,但棄子的婦人心中明白,等待著自己的,同樣是死亡。

64 王粲 七哀詩 (三首其一) 南登霸陵岸,迴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王粲 七哀詩 (三首其一) 南登霸陵岸,迴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霸陵岸--霸陵:漢文帝劉恒墳墓,地處長安東面。岸:高地。 霸陵是文帝的墓葬,文帝時代是漢代的太平盛世,因而,「下泉人」既是借用《詩經》典故表達「思治」求安,「思明王賢伯」的心願,也隱寓了對賢明的漢文帝的懷念。 「下泉」,即「黃泉」,指地下。 〈下泉〉是 《詩經.曹風》篇名。《毛詩序》:「 〈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賢伯也。」

65 王粲 七哀詩 (三首其一) 南登霸陵岸,迴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王粲 七哀詩 (三首其一) 南登霸陵岸,迴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王粲眼見婦人棄子的慘況,便有「念彼下泉人」的感慨,希望賢君在位,使百姓安居樂業。

66 王粲 七哀詩 (三首其一)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迴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後代都把此詩作爲最能代表建安詩歌現實主義精神的五言力作。 這首詩運用了白描的手法,既有「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概述,又有飢婦棄子的典型事例的刻畫,這樣忠於現實的抒寫,使全詩的悲劇氣氛更加濃厚。

67 王粲 七哀詩 (三首其一) 此詩以敍事為線索,形象地描寫了由於軍閥混戰所造成的亂離景象,以抒情為主,抒發了作者強烈的悲憤與深沉感慨。
王粲 七哀詩 (三首其一) 此詩以敍事為線索,形象地描寫了由於軍閥混戰所造成的亂離景象,以抒情為主,抒發了作者強烈的悲憤與深沉感慨。 詩篇以描寫亂離的社會背景為開端,繼而是親友送別,然後是路見「飢婦棄子」的特寫,最後以抒發感慨而結尾。主次詳略安排得當,層次清晰,首尾緊密照應。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迴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68 陳琳 飲馬長城窟行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舉築諧汝聲。」 「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 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 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 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駭骨相撐拄?」 「結髮行事君,慊慊心意間。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這首詩所反映的,是修築長城給當時人民帶來的苦難。「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既寫長城之長,也象徵那遙遙無期的徭役。詩中也反映了夫妻情深,同生死、共患難的深情。

69 陳琳 飲馬長城窟行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舉築諧汝聲。」
陳琳 飲馬長城窟行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舉築諧汝聲。」 「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 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 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 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駭骨相撐拄?」 「結髮行事君,慊慊心意間。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詩中充分體現了患難夫妻之間相濡以沫﹑生死與共的真摯感情。作者讚美這種高尚的愛情,同時也對造成家庭離散的戰亂社會發出憤怒的譴責。

70 陳琳 飲馬長城窟行 這首詩可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戍卒與長城差吏間的對話。在長城邊,水「寒」得「傷馬骨」,可見人要生存下去的艱難。
陳琳 飲馬長城窟行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舉築諧汝聲。」 「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 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 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 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駭骨相撐拄?」 「結髮行事君,慊慊心意間。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這首詩可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戍卒與長城差吏間的對話。在長城邊,水「寒」得「傷馬骨」,可見人要生存下去的艱難。

71 陳琳 飲馬長城窟行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舉築諧汝聲。」 「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 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 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 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駭骨相撐拄?」 「結髮行事君,慊慊心意間。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秦王朝驅使千萬名役修築萬里長城,殘酷而無節制,使無數民眾被折磨至死。這段歷史,曾激起後代許多詩人的憤慨和感傷。而直接摹寫修築長城造成民間痛苦的詩篇,陳琳這一首,就現存的此類作品來說,要算是最早的。

72 陳琳 飲馬長城窟行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舉築諧汝聲。」 「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 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 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 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駭骨相撐拄?」 「結髮行事君,慊慊心意間。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一位役卒終於忍無可忍地對監管修築長城的官吏說:到了服役期滿,請千萬不要延誤我們太原役卒的歸期。從這個請求中,可以看出其歸心之切,也透露了「稽留」乃往日常有之事。 官吏回答說:官府的事自有期限,只管做你的工即是。 那役卒看此情景,聽此言語,也憤憤地回敬了兩句:男子漢寧可刀來劍去戰死疆場,怎能這樣窩窩囊囊,遙遙無期地做苦役呢!

73 陳琳 飲馬長城窟行 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 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 「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何時竣工?再加上如此官吏,更是歸期無望。也正因這樣,才造成「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古時凡婦人獨居者,皆可稱「寡婦」。兩個「多」字,強調地概括了廣大人民的苦難境遇。 「作書與內舍」,便是上述思想的延伸。「便嫁」三句,是役卒的寄書之辭。首先勸其「嫁」,而後交代妻子好好侍奉新的公婆,這無疑是希望她能得到新的融洽的家庭生活,最後還懇求她能常常念起往日丈夫(即役卒自己)。

74 陳琳 飲馬長城窟行 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駭骨相撐拄?」 「結髮行事君,慊慊心意間。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妻子「報書往邊地」,直指丈夫出言粗俗無理,「今」字暗示往日不曾如此。語嗔情堅,其心自見,一語道盡。 「身在」六句,是役卒再次寄書,就自己的「出語」,與妻子的指責,作進一步解釋。頭兩句說自己身在禍難中,為什麼還要留住別人家的子女(指其妻)受苦呢?接著四句是化用秦時民歌「生男慎勿舉(養育),生女哺(ㄅㄨˇ喂食)用脯(ㄈㄨˇ乾肉)。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拄」。其用意是以群體的命運,暗示自己的「禍難」,自己的結局。其情之苦,其心之善,孰不可察,何況其妻呢!

75 陳琳 飲馬長城窟行 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駭骨相撐拄?」 「結髮行事君,慊慊心意間。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妻子亦確實理解了,這從再次報書中可以看出。她說:我自從與你成婚,隨後你就服役邊境,這種日子當然令人失望憂傷,但是,情意相連,兩地一心,這是始終不變的。如今明知你在邊地受苦,我又豈能久在人間!此句雖已以死相許,但對丈夫的結局終不忍直言,只以「苦」字代之,有暗指勞役者的悲慘下場而不直言。

76 陳琳 飲馬長城窟行 本詩採取了點面結合,以點為主的手法,詩中既有廣闊的圖景,更有具體細膩的描繪,兩者相互引發,概括而深刻地反映了「築怨興徭九千里」,所釀成的社會的和家庭的悲劇,顯示了作者駕御題材的能力。 詩中人物的思想活動,均以對話的手法逐步展開,而對話的形式又巧於變化,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役卒對差吏的剛毅、憤慨之詞,和對妻子那種恩愛難斷、又不得不斷的寄語,都表現了感情的複雜性,和性格的豐富性;妻子那一番委婉纏綿而又斬釘截鐵的話語,亦寫出了她純潔堅貞的深情。


Download ppt "古典詩歌選讀 魏樂府詩 授課教師:王晴慧."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