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舍阅 房 Modified 7年之前
1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趙祥和 shtey@ncnu.edu.tw
新移民家庭的輔導:多元文化的觀點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趙祥和
2
多元文化觀念
3
多元文化的認同向度 個人層次:在某些層面,所有的人都異於他人 團體層次:在某些層面,所有的人都同於某些人
普同層次:在某些層面,所有的人都同於他人
4
兩種觀點 鉅觀 vs. 微觀 圈內 vs. 圈外 機械 vs. 有機 主流 vs. 非主流
5
自我認同 多元自我 多元認同
6
多元文化的介入:鉅觀 觀念的反思與解構 自我的覺察與調整 文化的影響與發展 權力的壓迫與解構 個體的賦能與倡導
7
女性意識:權力與解構 父權結構與女性的壓迫 女性自我與關係性自我 自我成長與家庭成長 個體發展與脈絡契合
8
多元文化的介入:微觀 文化意向性:發展多元的反應技術 1.帶著意圖去工作 2.從情境脈絡中找出方法 3.從不同的觀處理問題
4.從不同的技術、個人特質與適應型態配合不同個體與文化
9
鉅觀看新移民
10
全球性的社會變遷 社會學: 巨觀─國際體系與國家 中階─族群網路與制度 微觀─個人、家庭與親族
11
移民到公民 君從何處來? 大航海時代─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 歐洲白人vs.北非黑人、美洲原住民、亞洲人…
大航海時代的台灣殖民與今日的台灣移民 明朝因葡萄牙人而丟掉澳門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大員: 日據時代 新移民時代
12
國際移民現象 秘魯:日本人總統 法國:移民該不該有選舉權 美國:民族大熔爐 德國:土耳其外勞與移民的平行社會 澳洲:白澳政策與技術移民
13
台灣的在地vs.外來 十八、十九世紀的閩客、彰泉械鬥 現在選舉大吵的本省人與外省人、南部人與北部人、客家人、閩南人、原住民與新住民 生活─
政治─ 文化─ 教育─ 社會─
14
污名化的問題 標籤化:稱謂的刻板印象與歧視 犯罪化:賣淫、非法打工、逃跑 病態化:疾病帶原、發展遲緩 素質差:低社經、降低人口素質
問題化:先假設有問題
15
新移民的迷與醒 之一:新移民會降低國民素質?我們真的比較「優」?她們真的比較「劣」?
之二:她們的問題是「帶來的」?還是我們的環境「建構的」? 之三:這是「她們」特有的問題嗎?還是「我們」也是如此? 之四:「沒辦法的」才來台灣?還是「最優的」來台灣?
16
解構問題思維化(何青蓉,2005) 弱勢和充滿問題的婚姻 增加社會成本 人口素質下降
17
移動者的身份地位 社會多樣性─多元文化主義? 她們?我們?─原生社會與接待社會 差異存在哪裡?─族群─性別─階級 自我認同─國家主義?
移民?定居? 族群認同 國家效忠
18
社會價值觀異同 柯瓊芳、張翰璧(2007)<越南、印尼與台灣的社會價值觀比較研究>: 台灣和越南的文化相似性高於台灣和印尼
越南與印尼在家庭功能與子女育養特質的價值取向較台灣保守 台灣具多元文化價值取向 三個社會均為父系系譜的核心家庭
19
教養態度(柯瓊芳、張翰璧,2007) 教養子女最重要的五項特質之順序: 台灣:責任感、獨立、容忍/尊重他人、節儉、努力工作
越南:努力工作、責任感、容忍與尊重他人、獨立、服從 印尼:宗教信仰、責任感、獨立、努力工作、容忍與尊重他人
20
接待社會新適應 心理挑戰:移民思鄉、自己人與外人 生活挑戰:穿著與天候、學習語文、駕照、做台灣菜 財務挑戰:無/有收入、給/不給娘家
信仰挑戰:不同信仰、祭拜的準備 家庭挑戰:大家庭的問題、婆媳、妯娌 認同挑戰:避免讓人知道自己從哪裡來 教育挑戰:語言教育、教育水平 關係挑戰:語言/肢體暴力、語言脈絡的誤解
21
教育挑戰 研究顯示新移民之子女之早產率及低出生體重率皆低於台灣母親,唯後天環境讓新移民之子的健康優勢未持續到六個月(江東亮,2007)
「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顯示:學童學習表現優良者首推語文領域,在校生活適應狀況極佳(17.93%)與良好(45.94%)合計為63.87%(教育部統計處,2005) 研究顯示新移民之子在校表現與一般孩子無差異存在(陳湘淇,2004),其家庭環境大致良好、生活適應中等以上,但受物質資源、母親期望、管教方式、參與程度、母子關係、父母婚姻關係影響(陳碧容,2004) 研究顯示新移民之子女在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上與一般小孩無顯著差異(熊淑君,2004)
22
婚姻關係 支配權與經濟 依賴與自主:在家隔離感、空虛感、缺乏信心 暴力:酗酒先生、情緒失控、年齡與觀念差異
性別角色:賴文彥(2007)的研究指出娶外偶的台灣男性其性別角色態度較為保守 母職困境:張明慧(2004)的研究指出新移民女性在母職一有「性別化」與「種族化」的困境(p54)/母語禁忌的困境(p60-63)。
23
婆媳問題 語言誤會 生男生女造成的差別待遇 外籍身份帶來的歧視與不公平待遇 氣候飲食造成婆媳間的衝突 台灣婆婆主導控制(行動)
婆婆和別人說媳婦壞話 中國傳統的性別文化 教育觀念的差異 雙方態度與角色期待
24
家庭介入的基本作法
25
家庭介入內涵 家庭結構 家庭功能 家庭動力 家庭成員 家庭生活 家庭活動 家庭特色
26
技巧彙集 開啟話題 同理感受 探問事件 蒐集資訊 摘述內容 正向引導 澄清期待
27
開啟話題 從孩子的話題開啟:孩子的人際、行為與學習、孩子在家的情況……
從居家的生活開啟:晚上幾點睡?平家人一起做什麼活動?早上幾點出門?誰接送孩子?……… 從家務的議題開啟:誰煮飯?幾點吃飯?小孩會幫忙打掃嗎?………. 從家人的互動開啟:誰喜歡誰?誰負責教孩子?孩子喜歡找誰要資源?手足互動如何? 從親族的往來開啟:較常往來的親戚是誰?住哪裡?他們的看法如何?會互相支援或幫忙嗎?
28
同理感受 同理案主當下的情況: 同理案主當下的心情: 同理案主的觀點與感受: 同理案主的需求與感受: 同理案主的期待與感受:
同理案主的行動與感受:
29
探問事件 事件發生的人事物 事件發生的順序 事件發生的正向意義 事件發生誰得利 事件如果沒有發生是因為:誰「做了」什麼? 事件預期
30
資訊蒐集 家庭的整體資訊 家庭的功能與關係 家庭的助力與阻力 家庭的短期事件與長期議題 家庭的正向力與復原力
31
摘述內容 摘述案主觀點、感受與行動 摘述事件的重點:人、事、物 摘述案主採取的有效行動 摘述案主正向的力量 摘述案主的期待
32
正向引導 看到案主正向的情感、想法、行動與人際 失敗是一種努力 抱怨是一種不放棄 孩子不聽話是有主見
如果沒有出現這種情況時,你大概是做了什麼? 願意接受家訪就是一種努力 指出案家在事件中的復原力
33
澄清期待 案家的期待是什麼? 對孩子的期待是什麼? 對自己的期待是什麼? 期待自己可以做什麼? 要達到這些期待需要做什麼? 如何表達期待?
34
微觀技巧
35
同理心與文化覺察 覺察自身文化 覺察他人文化 覺察團體內個別差異
36
同理心的五個層次 層次一:沒有了解也沒有方向 層次二:沒有了解但有些方向 層次三:了解和但沒有方向 層次四:了解和方向都有
層次五:有了解有方向有行動
37
同理心反應程序 表達出想要了解的態度 與案主討論什麼對他才是重要的 反映案主的情感 反映未說出來的意想法與意義
38
同理心的分解技巧 專注與傾聽 鼓勵、摘述與摘要 情感反映 意義反映 澄清與聚焦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