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永續校園規劃與管理 第三講 永續共生理論 授課教師: 彭立沛 2003/03/08.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永續校園規劃與管理 第三講 永續共生理論 授課教師: 彭立沛 2003/03/08."—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永續校園規劃與管理 第三講 永續共生理論 授課教師: 彭立沛 2003/03/08

2 概說 1、共生是生態系及生物間相依賴的自然現象。 2、互利共生是人類延續生命的主要型態。

3 自然萬物間關係 1、穩定循環。 2、長時期的相對平衡狀態。 3、自我調適的機制

4 環境共生之歷史觀 人類是自然生態系之一員 人與自然之力量互動的三種數學模式的角力變化現象:即人<自然、人=自然、人>自然。

5 當「人<自然」時,人畏懼自然,尊敬自然,只好「聽天由命」此時期人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分子。

6 當「人=自然」時,人「觀天象、察地理」來與自然共生。以「順天應人」的開發行為來達到共生平衡。此時期人類尚能維持在自然生態系統自我調適的機制下。

7 當「人>自然」時,開發自然、征服自然便成為人對自然的行為反應。「人定勝天」的心態便充斥於人對自然的態度上。「增加知識即增加悲哀,有多少智慧就有多少痛苦」。

8 環境共生之新時代理念 工業文明雖帶給人類經濟的富裕及物質生活的豐富,但也帶給人類環境的貧窮及精神生活的貧乏。

9 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的「進化」概念(1859)認為進化是物種適應自然的調適過程,亦導致人>自然的勝天觀。

10 歷史趨勢 人類在生態系中不可能獨立營生,而是必須與生態環境共生,如此人類才能延續生命地生存下去。

11 善惡文明 文明依其發展的精神、觀念、態度與行為來看,又可概分為善文明與惡文明。

12 善文明係指文明發展是均衡的,良質的、有益人群的;

13 惡文明係指文明發展是偏差的、劣質的、有害人群的。

14 解決之道 修正西方式的惡文明的發展方式 重整古聖先哲對自然所持的精神:即 「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萬物含生」的生態觀;
「心物合一」的哲學觀; 「萬物共生」的環境觀

15 人對自然的理念 應消除征服自然的對立態度,而建立以「廣大和諧」的理念來看待自然、愛護自然、尊重自然、回歸自然與享受自然。

16 美國環保學家約翰.繆爾(John Muir 1838~1914)
「原野山林之美,可以深入人的心靈深處」,「人與自然合則兩利」。

17 傑因.諾曼(Juin Nollmm)(1990) 「人們應重新與大自然連繫」

18 保羅.泰勒(Paul﹒W﹒Taylor)(1986)
「尊重自然」

19 中國傳統文化 「天人合一」的理念 強調「人與自然本為一體」的環境觀。

20 人與自然之關係 非建立在「人定勝天」、「征服自然」的態度上

21 是以自然的一份子來回歸自然(真),以現代文明的智慧去瞭解自然本質(真)

22 尊重自然(善),建立自然倫理,實踐大地倫理(善)

23 享受自然(美),維護自然景觀,維護萬物和諧(美)

24 環境開發新時代理念 善待自然 善用資源 善營大地

25 環境權 「共有」觀念來詮釋人對環境之權利。
未經其他共有全體之同意,而侵害其他共有權人之權益時,即為違背正義(或違法),其他共有人自得請求排除侵害

26 人對環境的權利三種層次 私有、共有及共生。

27 「有」與「生」兩個類型 「有」乃表達權利的固定性與互利性,屬於價值層面,層次性較形而下。
「生」則表達權利的互助性、共榮性與永續性,屬於意識層面,層次較形而上。 「有」可能會「無」,然「生」則將生生不息。

28 環境共生觀念形成與發展 自然形成 再生

29 自然形成 當人類成為與地球環境共演化的生命成員時,人類與地球環境(包括生物環境)共演化,並進行著環境共生的關係。

30 再生 地球環境嚴重的問題與人類生存環境的危機。所以對地球環境有識之士遂提出警語。

31 1859年美國環保學者汪德爾•菲立普(Wondell Phillips)
「人類生存在大自然中,就好像一滴水融入無盡的民主海裡。」這個比喻代表人與自然萬物不但互相交融,而且互利共生。

32 1867年美國國家公園之父約翰•謬爾(John Muir)
「以往我們總被告知,世界是為人類而存在,事實並非如此,為什麼人類總要自我膨脹,自我認為可以駕凌其他萬物」

33 1948年西方生態保育之父李奧波特(Aldo Leopold)
「大地倫理觀」

34 1981年Norgaard所提出的「共進化發展(Co-evolutionary development)」的概念,環境共生理念的明確化

35 Norgaard與Swanoy於1986年 「人類社經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間存在正面互惠的回饋過程,而共進化發展則有利於人類發展」 「唯有人類瞭解此二系統並非互相抵換而是互利共生時,才能透過組織、制度與技術的改變來支持演化的過程」。

36 1990年代初期日本建築學界為了減低環境負荷,增加對自然環境的親和力與促進生活舒適與健康,遂提出「環境共生建築」、「環境共生住宅社區」與「環境共生都市」的理念。

37 1993年12月日本政府公佈環境基本計畫,其長期目標之一即為自然與人類共生,並以維持、恢復多樣化生態系統的健全性,擁有自然與人類豐富的接觸點,確保彼此之共生為目的。

38 建築環境共生的意義 1.就空間區位方面:主要在謀求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共生。 2.就時間序列方面:主要在謀求新舊環境共生。
3.就人類環境方面:主要在謀求生態、生存、生活與生產四生環境共生。 4.就生態系統方面:主要在謀求萬物環境共生(環境倫理建立)。 5.就心理反應方面:主要在真善美人生之環境共生(理想的生活環境)。

39 建築環境共生的特性 1.具有環保觀點 2.能反應地域特性的風格型態 3.能綜合考量資源和能源利用與密廢棄物處理。
4.能與自然環境具有親密融合關係。 5.能融合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於其中。 6.能表現生態與科技共存共榮。

40 建築環境共生觀發展趨勢 (一)以人的居住環境為中心 (二)以地球環境為中心

41 (一)以人的居住環境為中心 1.檢討現行都市發展計畫制度,研擬都市永續發展機制 2.加強都市建築與週遭環境的親和性,減少建築開發對生態環境的衝擊。 3.創造舒過的生活環境,以求與自然相調合。 4.推動本土化都市與建築風格。

42 (二)以地球環境為中心 1.推動環境生態保育 2.加強都市與建築能源管理減緩能源消耗。 3.強化國土永續發展計畫與制度,建立建築與都市環境永續發展機制。 4.推動區域性防災體研發,防止災害對建築環境的破壞。


Download ppt "永續校園規劃與管理 第三講 永續共生理論 授課教師: 彭立沛 2003/03/08."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