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导 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导 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导 论

2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认识女性的解剖、生理与病因病机特点,研究妇科疾病诊疗规律,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第一节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与范围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认识女性的解剖、生理与病因病机特点,研究妇科疾病诊疗规律,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3 由于女性在生殖方面的生理与病理特点与男性有别,故有设立专科的必要。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妇人方》说:“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所以妇人别立方也。”中医妇科学传统的研究范围包括中医妇科基础理论,以及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和妇科杂病等疾病的诊断、辨证与防治。《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男妇两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癥,嗣育胎前并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

4 随着社会的发展,妇科的疾病谱有所变化,其研究范围也逐步扩大。一些在中医古籍上未见记载的妇科病,如盆腔炎性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症、异位妊娠等,也属于中医妇科学的研究内容。

5 第二节 中医妇科学的源流与发展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专科。中医妇科学是从研究产育开始,然后发展为妇科和产科,又以妇科的发展尤为突出。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中,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 了解中医妇科学的源流与发展,是为了继承和发扬其学术精华,循着学科前进的轨迹,探讨学术发展的内在因素、外部条件与自身规律,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学术的创新。

6 一、重视生殖,慎始终远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医学的萌芽阶段,当时已有关于生殖与不孕的记载。“生殖”一词,古已有之。《左传·昭二十五年》载有:“为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殖者,生也;蕃也。当时已注意到近亲婚配对生育有不良的影响。《左传·昭元年》曰:“内宫不及同姓,其生不殖。”《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鲁语》指出:“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对于生命的起源,《易经·系辞》指出:“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7 西汉刘向《列女传》载“胎教”之法:“太任,文王之母……王季娶以为妃……及其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而生文王。”主张妇人怀孕后当慎其言行、起居,以教化胎儿。这是古代的优生观点。是中国自然哲学“慎始”观的体现。汉代戴德的《大戴礼记》也有“胎教”的记载。

8 在甲骨文记载的21种疾病中,载有“疾育”;《易经·爻辞》中有“妇孕不育”和“妇三岁不育”等记载。《诗经》和《山海经》中分别记载了一些“食之宜子”或“使人无子”的药物。

9 对难产和人工助产亦有史料记载。《史记·楚世家》谓:“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是对于手术助产的最早记载。《左传·隐公元年》曰:“庄公寤生,惊姜氏。”这是臀位难产的记录。《左传·僖公17年》谓:“梁嬴孕过期,卜招父与其子卜之,其子曰:将生一男一女。”这是双胎并过期妊娠的案例

10 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专门治疗妇女疾病的医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带下医”就是最早的妇产科医生。

11 二、中医药学理论为妇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联系的子门、胞脉、胞络;论述了妇女生殖活动由初发、旺盛以至衰竭的全过程。《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成为指导中医妇科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黄帝内经》亦指出精是生命的根本。《灵枢·本神》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灵枢·决气》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黄帝内经》记载了“带下瘕聚”、“不月”、“崩”、“不孕”等妇科病症,记载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12 《难经》首先提出左肾右命门之说,为后世肾-命学说之发源。并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循行、功能和病证。对于妇科理论的研究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该书所记载的365种药物中,治疗妇产科疾病的药物有88种,禹余粮条下首见“癥瘕”之名。紫石英条下首见“子宫”之名。

13 秦代始有“医籍”。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名医淳于意的医案中,有两例妇产科病案:“韩女内寒月事不下”(闭经);“王美人怀子而不乳”(难产)。
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有妇人病三篇,内容包括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和妇科杂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妇科治疗学基础。其治法不仅有内治,还有外治,如以狼牙汤沥阴中,以蛇床子裹成锭剂纳阴中等,开创了妇科外治法的先河。华佗以针刺与药物配合以下死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均属难能可贵。

14 晋朝王叔和《脉经·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症第一》指出:“尺中肾脉也,尺中之脉,按之不绝,法妊娠也。三部沉浮正等,按之无绝者,有娠也。”并记载了临产时之“离经脉”和产后的常脉与病脉。并首次提出了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等。 南齐褚澄在《褚氏遗书·问子》提出:“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完实而交合,则交而孕,孕而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褚氏遗书·本气》云:“合男子多则沥枯虚人,产乳众则血枯杀人。”指出早婚、多产对男女双方及子代的危害,倡导晚婚节欲,以达到优生优育。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根据胎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提出妊娠各阶段养生要点及针灸禁忌。奠定了妊娠期保健的基础。

15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一部中医病理学专著,37-44卷论妇科病机,认为妇女在体虚、气血不足的情况下,感受风冷之邪为主要病因,损伤胞宫、冲任是经、带、胎、产以及不孕、癥瘕等妇科疾病的主要病机。

16 三、专科设置,世界领先 汉代已设“女医”或“乳医”,隶属于太医令。并有女性从事宫廷侍医。已有专业的分化。
唐代建立了新的医事制度,重视医学教育。设立太医署,有管理医务行政的医官如太医令等,有诊治疾病的医师、医工、医生等,并设有医博士,助教等以教授医学。专科的雏形已具备。 宋代设太医局,分为九科(大方脉,风科、小方脉、眼科、疮肿折疡、产科、口齿咽喉科、针灸科、金镞兼禁科),共三百人,其中产科十人,设有产科教授,这是世界医事制度上妇产科最早之独立分科。专科的设立促进了学术的发展。此期的产科技术得到较大的提高。 然而,到了明代以后,程朱理学之道盛行,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产科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明清时代均以妇科的发展为主。

17 四、名医辈出,专著传世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已有《妇人婴儿方》等专著,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妊产专著《胎产书》,张仲景《金匮要略》有“妇人妊娠”、“妇人产后”和“妇人杂病”等三个专篇。

18 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首列“妇人方”三卷。他在序例中说:“今斯方先妇人、小儿而后丈夫、老者,……则是崇本之义也。”以示对妇女的重视。妇人方中包括求子、妊娠疾病、月经病、带下病、妇科杂病等的证治,收集了前人的方药数百首。包括有“妇人断产方”。王焘著《外台秘要》,其中有“妇人方”两卷,共85门,收集480余方。昝殷《经效产宝》是一部理法方药较完备的产科专著。包括妇人妊娠至产后诸疾的证候与治法。他提出“因母病以动胎,但疗母疾,其胎自安;又缘胎有不坚,故致动以病母,但疗胎则母瘥。”对于妊娠病的治疗,这一原则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19 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是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专著。他汇集和总结了南宋以前的40余种医籍中有关妇产科的理论和临证经验,共260余论。继承《内经》、《难经》和《诸病源候论》的学术思想,提出“妇人以血为根本”的观点,突出冲任损伤的病机,“妇人病有三十六种,皆由冲任劳损而致。”对后世影响较大。此期的产科专著则有杨子健的《十产论》,详细记载了各种异常胎位的助产方法。朱端章的《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明确记述产后“三冲”危急证,即冲心、冲胃、冲肺的证候和预后。此外,还有齐仲甫的《女科百问》;李师圣、郭稽中的《产育宝庆集》;薛仲轩的《坤元是保》;陆子正的《胎产经验方》等。

20 金元时期以刘完素为代表的“寒凉派”;以张从正为代表的“攻下派”,以李东垣为代表的“补土派”和以朱丹溪为代表的“滋阴派”虽无妇产科方面的专著,但对妇科病的诊治亦各有特色,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妇科的内容。

21 明代的妇科专著主要有薛己《女科撮要》和《校注妇人良方》;赵献可《邯郸遗稿》;万全《广嗣纪要》和《万氏妇人科》;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武之望《济阴纲目》等。万全在《广嗣纪要》提出 “五不女”是妨碍生育的因素。“五不女”之螺、纹、鼓、角、脉乃女子生殖脏器与生理功能缺陷。可见,当时已注意到生殖器官发育异常的问题及其对生育的影响。张介宾《妇人规》是一部系统性较强的妇科专著。其学术思想与薛己、赵献可等一脉相承,重视肾与命门,是肾-命学说的代表人物。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妇女的月经生理论述颇详:“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经者,常也,有常轨也。”

22 清代,妇产科统称为妇科或女科,专著颇多。明末清初傅山著《傅青主女科》。其学术思想注重肾、肝、脾,认为妇人以精血为主,辨证以脏腑、气血、冲任督带立论,强调七情内伤及房劳伤肾导致妇产科疾病。创制众多方剂,如完带汤、清经散、两地汤、定经汤、生化汤等,配伍简练而实用,流传至今。吴谦等编写的医学教科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六卷,是一部较好的医学入门书。此外,还有肖慎斋的《女科经纶》;沈尧封的《女科辑要》;陈修园的《女科要旨》等。阎纯玺的《胎产心法》是中医近代的一部产科专书。亟斋居士的《达生篇》则属于产科的普及读物。

23 清代末期,西洋医学传入中国,对中医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出现“中西医汇通”学派。唐容川、张锡纯,陆渊雷等是其中的代表。他们虽没有妇科专著,但在著述中都有论及妇科的内容。此外,严鸿志辑有《女科精华》,《女科证治约旨》、《女科医案选粹》,均属《退思庐医书》之一;恽铁樵撰有《妇科大略》。均有一定特色。

24 五、教育与学术的发展与现状 中医学的教育事业在20世纪得到较大的发展。从传统的师承授受逐渐转向院校教育。20世纪初叶,京、沪、穗等地陆续开办全日制的中医学校,并附设中医医院。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倡导下,开办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首批国立的中医学院,其后,在全国的各个省、市、自治区陆续开办中医学院。中医妇科作为一个临床学科在教学、医疗和研究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已编写出版了全国统编、规划的七版《中医妇科学》教材。各地政府在各省、市、地区和县、区开设中医院。近年还开办了民营的中医妇科专科医院,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部分医学院校也开设了中医学专业。

25 我国从1978年开始培养中医专业研究生。在设立第一批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时,已列入中医妇科学专业。近30年来,已培养了一大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有中医妇科专业的博士后人员进入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

26 中医妇科的学术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通过整理、研究古代中医妇科专著和中医经典著作中的妇科条文,出版了《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规》、《傅青主女科》等校注本,还出版了收录22种中医妇科古籍的《中医妇科名著集成》。继承、整理全国各地著名中医妇科专家的学术经验,出版了《王谓川妇科治疗经验》、《刘奉五妇科经验》、《朱小南妇科经验选》、《罗元恺医著选》、《罗元恺论医集》、《哈荔田妇科医话医案》、《百灵妇科》、《何子淮女科经验集》、刘云鹏《女科治验》、夏桂成《中医妇科理论与实践》等专集。刘敏如主编的《中医妇产科学》是一部既具传统性、又具时代性的大型专著,对推动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7 对“肾主生殖”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肾-天癸-冲任-子宫”生殖轴的概念,并从临床与实验方面研究其机理。对产后多虚多瘀的理论进行基础和临床研究并取得进展。
对非手术治疗宫外孕的研究曾获得国家级研究成果。对崩漏、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女性生殖道炎症、先兆流产和反复自然流产、妊娠高血压病、不孕症、子宫肌瘤等病症的中医药诊疗方法与治疗机理进行研究,提高临床疗效,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28 近30年来,中医妇科在国外的应用日益广泛,中医药在美国、欧洲等地逐渐获得法律和医疗保险的认可,其应用与研究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回顾历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中医妇科学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前途是光明的。

29 第三节 学习中医妇科学的意义与方法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中医妇科学的主要特色与优势是调经、助孕、安胎,以及带下、产后调治和养生保健。继承中医妇科学的基础理论,发扬其特色与优势,有效防治妇科疾病,以保障妇女生殖健康,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30 整体观是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人体是一个整体。脏腑之间可相互影响,人体的功能也受到外环境的影响。妇科疾病可引起或并发其他脏器的内科、外科等疾病,反之亦然。因此,习医者,无论是否从事妇科专业,均应具备一定的妇科知识。

31 学习中医妇科学,首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掌握中医妇科专业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妇科临证特点。熟练进行常见妇科疾病的诊断、辨证与治疗,并了解现代诊断技术与辅助检查方法,包括计划生育的技术与原理。
学习中医妇科学应有良好的医德。妇科临床所涉及的对象是女性,在病历采集和进行专科检查时,要尊重病人,和蔼、耐心地询问病史,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在诊治疾病时,要谨慎操作,认真负责,珍惜生命。 学习中医妇科学还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积极实践、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既要注重学习理论知识,也要加强临床实践,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课间见习和毕业实习,在临证实践中掌握专科技能,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做一名合格的医生,服务社会。


Download ppt "导 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