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登革热的防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登革热的防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登革热的防治

2 历史回顾 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
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 1944年美国和日本学者从鳞斑伊蚊体内首次发现登革热病毒.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南亚出现凶险的类型登革出血热,会出现休克,全身大出血,死亡率高达5%-10%。

3 历史回顾 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病例数百万计。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行。
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流行,1979、1980、1985年小流行,流行期间,成功分离出病毒。 2014年广州发生登革热感染病例2万多例。 由于登革热传播迅猛,发病率高,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的病死率较高。

4 概 述      登革热(dengue fever)和登革出血热(dengue henorrhagic fever,DHF)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前者以发热、皮疹、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等为主要表现,病死率低;后者以发热、皮疹、出血、休克等为主要特征,病死率高。

5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研究有如下看法。 Halstead等认为初次感染登革病毒的人,临床上表现为典型登革热,不发生出血和休克;再次感染异型登革病毒时,病毒在血液中与原有的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引起组织免疫病理损伤,临床上呈现出血和休克。

6 登革热的致病源: 登革病毒

7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和DENV-4),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其中2型重症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其他型。 此种病毒耐寒,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可使它失去致病能力),不耐酸,不耐醚,不耐紫外线。所以,可以用热水、乙醚、 0.05%福尔马林或紫外线灭活。

8 登革热患者和带有登革热病毒而无症状者是主要传染源头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登革热患者和带有登革热病毒而无症状者是主要传染源头 登革热通过蚊子(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传播,一旦受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容易出现症状 ,儿童好发。 白纹伊蚊 埃及伊蚊 白纹伊蚊

9 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 是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

10

11 伊蚊数量多,雨量多,气温高而潮湿的地区的地区发病率高,并可引起流行。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省份雨季高发。

12 流行特征 1、登革热流行突然发生,不少国家在本病消声匿迹十多年之后突然发生流行。 2、登革热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疫情常由一地区向四周蔓延
3、凡有伊蚊孳生的自然条件(如池潭、花瓶积水等)及人口密度高的地区,都可发生流行,在城市中流行一段时间之后,可逐渐向周围的城镇及农村传播,在同一地区,城镇的发病率高于农村。

13 登革热的分类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将登革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

14 登革热病情分期 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一)急性发热期。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型。发热时可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明显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急性发热期一般持续2~7天。于病程第3~6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

15 登革热病情分期 极期。部分患者高热持续不缓解,或退热后病情加重,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的血浆渗漏。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其他重要脏器损伤等。 极期通常出现在病程的第3~8天。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指征往往提示极期的开始。

16 登革热病情分期 恢复期。极期后的2~3天,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减轻,进入恢复期。部分患者可见针尖样出血点,下肢多见,可有皮肤瘙痒。白细胞计数开始上升,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

17 临床症状 (一)典型登革热 1. 发热 起病急,先寒颤,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持续5-7日体温渐降。 2.全身症状
如头痛、腰痛、关节痛,尤其骨、关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虚脱状态。

18 (一)典型登革热 3.出血   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流鼻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皮下出血等。皮下出血表现为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骚痒感,病退疹随之褪。 4. 其它伴随症状    登革热患者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亦可出现肝脏肿大,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等肝功能损害表现。

19 (二)普通登革热 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疹。
(三)重症登革热 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所有表现,但于3~5病日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出、手脚冰凉、口唇、指甲发紫等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中枢感染症状(颈项强直等)、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20 登革休克综合征 有些患者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但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出血明显,皮肤湿冷,手足青紫,冰凉,烦燥、昏睡、昏迷等称为登革休克综合征,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可于4~6小时内死亡。

21 登革出血热全身皮下出血点

22 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 在流行区或到过流行区,在流行季节有突然起病(一般在每年的5~11月,高峰在7~9月 )。

23 2.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症状:发热、剧烈肌肉、骨关节痛、颜面潮红、相对缓脉、浅表淋巴结肿大、热后两天出现皮疹。早期面部及四肢出现明显瘀点或瘀斑,并迅速出现休克,有明显出血者对登革出血热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24 3.实验室检查: 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起病时即有减少,至出疹期尤为明显;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见降低,并有明显核左移现象,有异常淋巴细胞,退热后1周血象恢复正常。 登革出血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增多,后者见于严重病例及有继发感染者,一般在1万/mm3以上。血小板减少,最低可达1万/mm3以下。

25 尿常规 :可有少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有时有管型
病毒分离: 取早期病人血液,接种于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分离病毒后须经型特异性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加以鉴定。 血清免疫学检查 :取双份血清作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以血凝抑制试验的灵敏性较高,而以补结合试验最具特异性。恢复期单份标本补体结合抗体效价达到1∶32以上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效价递升4倍以上可确诊。

26 影像学检查 CT或胸片可发现一侧或双侧胸水,部分患者有间质性肺炎表现。B超可见肝脾肿大,重症患者还可表现胆囊壁一过性增厚,并出现心包、腹腔和盆腔积液表现。CT和核磁共振可发现脑水肿、颅内出血、皮下组织渗出等。

27 临床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蚊隔离。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28 临床治疗 (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至完全退热为止。

29 (二)对症治疗: 1.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对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避免酒精擦浴。解热镇痛剂对本病退热不理想,且可诱发G-6PD缺乏的患者发生溶血,应谨慎使用。高热病人可酌情静脉输液,每日1000~1500ml,但需注意防止输液反应,有输液反应时,立即给予氢化可的松200mg或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维持水电平衡 对于大汗或腹泻者应鼓励患者口服补液,对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或有脱水、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应及时静脉输液。

30 3.登革出血热有休克、出血等严重症状,需积极处理。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及K等止血药物。休克者应及时补充血容量,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盐液,葡萄糖盐水等,首次液体300~500ml,应快速静脉输入,必要时可输血浆或加用血管活性药物 。 4.大出血病人应输新鲜血液。上消化道出血者,可服氢氧化铝凝胶、云南白药等,严重者可用冰盐水或去甲肾上腺素稀释后灌胃。对子宫出血者,可用宫缩剂。有脑水肿者用20%甘露醇250ml和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抽搐者可用安定缓慢静脉注射。

31 中医药制剂 注射剂可选用 清开灵注射剂 醒脑静注射剂 穿琥宁注射剂 双黄连粉针剂 痰热清注射剂 血必净注射剂 清热解毒类口服剂可选用
清开灵口服液(胶囊) 双黄连口服液 清热解毒口服液(颗粒) 银黄颗粒 板蓝根冲剂 抗病毒胶囊(口服液) 藿香正气丸(胶囊) 葛根芩连微丸 羚羊清肺丸 蛇胆川贝口服液 温病三宝(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 注射剂可选用 清开灵注射剂 醒脑静注射剂 穿琥宁注射剂 双黄连粉针剂 痰热清注射剂 血必净注射剂

32 疫情报告 将登革热列入国家乙类管理传染病,其疫情必须按照国家传染病报告要求及时上报,疫情经证实发生后应立即与有关的省、市及县、区通报,必要时组织联防。

33 如何预防登革热 1、消除孳生地和幼虫:翻盆倒罐,填堵树洞,对饮用水容器勤洗刷,勤换水,加盖防蚊,也可采取水缸内放养食蚊幼虫的鱼类或其它生物灭蚊方法消除蚊幼虫。对难于彻底清除的非饮用容器积水,可投洒废油类或缓释杀虫剂。

34 全城动手大灭蚊

35 防蚊 2、杀灭成蚊:室内用喷洒或施用对人无毒的杀虫剂消灭成蚊。室外在搞好环境卫生的基础上重点对成蚊较多的竹、树林、陶器场、废轮胎堆积站等场所使用杀虫剂。

36 消灭蚊媒孳生地

37 登革热不会人传人,一定是通过蚊子传播,因此控制登革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灭蚊。

38 个人预防 1、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 。

39 个人预防 2、如房间没有空调设备,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如纱窗等。

40 个人预防 3、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份量。

41 个人预防 4、 “花斑蚊”喜欢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应避免在这些地方长时间逗留。

42 个人预防 5、消除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花瓶等容器至少每星期换一次水,花盆底勿积水,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贮水容器、水进应加盖,保持渠道畅通,将地现凹陷 的地方填平,以防积水。

43 高危人群 1.二次感染患者; 2.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者;
3.老人或婴幼儿; 4.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5.孕妇。

44 加强个人防护,防止蚊虫叮咬

45 谢 谢 !


Download ppt "登革热的防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