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主讲人:王涛 注:本章PPT的制作参考了华东师范大学 宋进 教授的相关资料,特此致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主讲人:王涛 注:本章PPT的制作参考了华东师范大学 宋进 教授的相关资料,特此致谢。"—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主讲人:王涛 注:本章PPT的制作参考了华东师范大学 宋进 教授的相关资料,特此致谢。

2 旧的统一已被推翻,新的统一尚未来到,中华民国的民主共和的制度变革已告失败,出现了一个军阀割据时期。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1.民国初年的社会危机 辛亥革命促成了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建立,中国历史因此而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 旧的统一已被推翻,新的统一尚未来到,中华民国的民主共和的制度变革已告失败,出现了一个军阀割据时期。

3 军阀是一种封建势力,但又有着异常的特点:
一是在军阀手里,本是国家统治工具的武装、军队变成了私有之物; 二是私有的武装、军队又分割地方,形成了私有的地盘,没有无军队和地盘的军阀。因此,军阀统治的实质是实力之下的武治,它比寻常的封建统治带有更多的动乱性和黑暗性。

4 孙中山目击身受,他说:“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
袁世凯及其后的北洋军阀是封建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对内镇压革命;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乃至混战,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使经济遭受极大破坏。

5 2.中国的出路何在? 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经历乐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救亡图存的变革,但都归于失败,尤其是民国初年民主共和政治的试验,中国的政治、民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日益恶化。 在北洋政府的军阀统治时期,旧时代的政治秩序、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秩序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政治秩序无法挺立,也无力推动社会的现代化,面对政治败坏、民族存亡危机、道德状况的急剧恶化等难题,中国的出路何在?如何走出危机?民族的精英份子们的思考和方案是什么?

6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失望、苦闷和痛苦中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认定要建立名符其实的共和国,必须反对并改变旧思想、旧文化,进而根本改造国民性。
很多人因为对政府甚至政治的整体失望,而如梁启超所说:“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进而探索“文化”方面的深层变革。

7 “妄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陈独秀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8 二、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 1.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路径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时期 器物 地主阶级改革派 洋务运动时期
“中体西用” 科学技术 改良派 君主立宪制 维新运动 资产阶级 制度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革命派 辛亥革命

9 文化 (观念形态的革命) 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 建成西洋式(英美)的现代国家和社会,富强并解决民族危机 启蒙大众,进而培养、塑造新国民

10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11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1918年《每周评论》创刊,转向关心政治。
李大钊 ( ) 鲁 迅 ( )

12 陈独秀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敬告青年》
注:对照今日青年的素养与思想状态,思考今日青年的问题,如八零后、九零后。

13 2.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基本目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以此开始重建中国社会价值体系,最终挽救国家、民族于危机中。
基本范围和形式:限定在思想、文化领域,20年不谈政治,为政治建设基础;文学革命、社会批评、结社活动、大众教育为主要形式 基本口号:“民主(Democracy)”与“科学(Science)”

14 主要思想资源: 取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思想,社会进化论、个性解放、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把当时欧美学界最为流行的学说当做是最先进的思想,以此来改造中国文化。

15 最初的期许: 做冷静学术工作,不参与政治,但随着政治、思想氛围激进化,不少人脱离了冷静的学术工作,卷入政治。

16 文学革命的结果: 提倡白话文写作,掀起文学革命的浪潮,现代理性逻辑语言难以用文言文完满显现,现代观念需要新的现代语义系统。白话文写作的确起到启蒙作用,扩大了新文化与新知识的普及范围与影响力,但此后对文言文字教育重要性的忽视,在客观上造成今日中国人对自身传统的隔膜。

17 特点: 在启蒙心态下,激烈地反传统,把儒家传统、儒学、礼教视为实现现代化(欧化)、建立现代自由民主政治的障碍,新文化运动有些极为强烈的通过思想文化工作来改变现实的愿望。

18 3.这一阶段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 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被成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19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对它的评价为: “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 “自从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

20 1919年底到1920年7月,杜威在华讲学,他对五四运动这样评价:

21 由于时代的局限,不可避免会在各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弱点。
急进、焦躁,力图统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近百年西方文化成就,全面触及中国社会改造的所有问题。 在民族主义、政治热情的支配下,难以心平气和进行思想、文化的梳理、辩驳工作,容易以意识形态政治论争取代学术工作。 在思想立场上,过于激进,对传统儒家思想文化采取全盘拒绝否定的态度,并未进行公允学术分析,存在形式主义偏见。 泛科学主义,把对生命意义、世界意义的超验规定,等同于封建迷信、偶像崇拜加以抛弃,忽视了价值重建还有超出意识形态意义重建心灵世界的使命。 以《新青年》为核心的启蒙阵营很快被新的政治革命洪流和他们自身的热情所征服,中断了传统崩溃之后这一价值重建事业,而这一工作,必将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再被提到知识界面前。

22 4.欧战、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的爆发 打断了新文化运动的进程,并扭转了此前新文化运动的方向,此前的知识分子阵营开始分化: 对西方文明开始有所反省,进而有一部分转向马克思主义,而另外一部分回归传统,还有一部分,如胡适,仍然坚守原来的立场。

23 “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
李大钊

24 “全社会人心都陷人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像失了罗针的海船,遇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
梁启超

25 “东洋文明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世界非有第三种文明崛起,不足于渡世危崖”
对西方的怀疑只是说明了转向的必然性,为什么转向东方、转向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

26 三、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激发了知识界空前高涨的民族主义热忱,并使晚清以降学习西方的现代化运动陷入了范式危机。 随之而崛起的文化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思想界形成了与自由主义鼎足而立的局面。五四后社会改造思潮的勃兴,凸显了新文化运动潜在的政治重建主题,它成为一场空前的国民大革命的思想先导。 “问题与主义之争”表明知识分子开始越出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学术范围,进而走向政治实践;“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触及了人类生活的终极价值层面。

27 1、社会改造思潮兴起,知识份子分裂,一部分走向左倾
新文化阵营的分化 新文化运动  前期: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 (提倡民主和科学,三人是好友) 五四运动后: 李大钊、陈独秀(提倡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主张社会革命) 胡适、张东荪(秉持自由主义,推行渐进改革,致力于教育文化改革)

28 2、问题和主义之争 胡 适 问题与主义 李大钊 焦点 解决问题重要还是提倡主义重要 要不要主义、要不要革命

29 “要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
“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实质: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社会革命,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截然分开,两者应该并行不悖。

30 3、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 关于社会主义 张东荪 梁启超 李 达 陈独秀 焦点 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

31 4、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之争 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 黄凌霜 焦点 区声白
陈独秀 李 达 黄凌霜 区声白 焦点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实行社会革命还是实行社会改良和需不需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32 5、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 杜亚泉与《东方杂志》

33 在新文化运动开始,杜亚泉就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批评现代社会以及西方文明,告诫国人,西方在现代化过程中所付出了巨大代价,相对于此,中国文明尤其优越性。梁启超也在《欧游心影录》中揭示了一战前后欧洲社会的乱象与弥漫的精神危机。 在五四运动后,思想最为深刻、名气最大的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非梁漱溟先生莫属,23岁 在《东方杂志》发表《究元决疑论》。蔡元培聘请先生到北京大学任教。24岁欲往衡山出家为僧,未能成志。到北京大学任教,为哲学门三年级讲授印度哲学概论。 在1921年出版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中,梁对中西方文明提出了极富原创性的看法。 梁漱溟

34 6、科学与人生观之争 科学与人生观 焦点 科学是否能够解决人生观的问题,人生观是多样的还是统一的,科学有效性的限度在哪里。
丁文江 张君劢 科学与人生观 焦点 科学是否能够解决人生观的问题,人生观是多样的还是统一的,科学有效性的限度在哪里。 早稻田大学 柏林大学 政治学博士 剑桥大学 格拉斯哥大学 博士

35 四、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1.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的主要条件 蔡和森手执《资本论》与向警予的结婚照 第一,从政治思想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抨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的思想特征,革命精神极强,极易引起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共鸣。

36 “在这样一个国家里,10到12岁的童工,在晚上时常被关起来,睡在他白天操作的机器之下的破布堆里;人们不必要有锐利的观察力,便可以明白:为什么《共产党宣言》会被这个国家的人民奉为圣经。此外,中国人所遇到的西方民主,只是在其担任了外国警察的角色,及保护以暴力夺取中国的权利与利益这几方面。因此,人们也无需仔细研究,便可以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立即可以完全接受马克思对西方民主的伪善所作的藐视性抨击。” —— 斯诺

37 第二,五四运动时期,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终结,一战是对传统西方文明的一次重大打击,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缺陷的一次大暴露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38 一方面,使某些中国人更加坚守中国文明的旧途;
另一方面,使相当一部分人开始探寻突破传统的新路。

39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具有的鲜明的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及博大、切实的思想特征,为迷茫中的人们提供了解难释疑的思想武器。
第四,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阶级基础。

40 2.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 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有三种类型: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如陈独秀、李大钊等; 以陈独秀为例

41 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如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等;
以毛泽东为例

42 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如董必武等

43 当时,远在法国留学的周恩来,为了坚持马克思的观点,竟和无政府主义者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因为有人诽谤《共产党宣言》,一向文雅的周恩来竟会勃然大怒。

44 2.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一大” 会址

45 主 要 内 容 确立党的名称 制定党的纲领 明确中心任务 选举领导机构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上演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幕,成为红色旅程的伟大起点。

46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破产之后。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47 第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投入了紧张的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这种实践性的品格。

48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中国革命斗争由无到有: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 新的领导核心 新的指导思想 新的革命纲领
新的斗争策略和革命方法 新的前途

49 3、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根本地改变了革命的面貌” —毛泽东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二、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50 五、现代学者对新文化及五四运动的再评价 新文化运动已经过去90多年,其中内含的思想因子在酝酿成熟之后的年代中,通过中国人的社会政治行动,直至国家形态、政府形式的消长、起落,绽露出来,其利、其害昭然若揭。 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运动中的激情、纷扰、焦虑、危机已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次平息,后代学者们立足这么多年来的历史经验,已有冷静、客观地深入评价这次思想文化及政治事件的可能。

51 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文学士,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哲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学系荣誉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   一九三四年生于中国沈阳,一九七零年开始执教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学系,主讲中国思想史,于二零零四年退休,改任该系荣誉教授。林先生于一九九四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二零零二年荣任中国美术学院名誉教授;着有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 Era (中译本:《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思想与人物》(北京版《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热烈与冷静》,《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合着)等。 林毓生

52 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律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士与中国文化》、《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与晚年心境》、《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等。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和保守” 余英时

53

54 1937年生,原籍安徽省滁县。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获哈佛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曾长期担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目前为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并为台北中研院院士。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特别是近代思想史。 主要著作有《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转型(1890—1907)》、《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意义与秩序的追求(1895—1911)》、《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等,他还是《剑桥中国史》晚清部分的撰稿人之一。本书是作者的自选集,表达了他透过对儒家忧患意识,马克思的异化观念与各种现实主义的反思而逐渐厘清了幽暗意识这个观念。 张灏

55 推荐书目: 作者: 林毓生 译者: 穆善培 副标题: "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1986

56 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 作者:李世涛 主编 丛书名:.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此书收录了余英时与姜义华论争中几篇重要论文,如“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和保守”及姜的反驳。

57 思想与时代——学苑英华 作者:张灏 著 丛书名:学苑英华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张灏的论文集,篇幅短小,可读性非常强。

58 推荐书目: 《袁氏当国》,唐德刚著,广西师范大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卓越网10.4元,61折,配送免费,网上也有电子版下载。

59 《这个世界会好吗 》 作者:(美)艾恺 采访,梁漱溟 ,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版


Download ppt "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主讲人:王涛 注:本章PPT的制作参考了华东师范大学 宋进 教授的相关资料,特此致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