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狂人日记》 作者:鲁迅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狂人日记》 作者:鲁迅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狂人日记》 作者:鲁迅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2 主要内容: 《狂人日记》的思想深度 《狂人日记》的情感特征 《狂人日记》象征手法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3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的《新青年》杂志上,在发表《狂人日记》的时候,鲁迅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它是鲁迅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也是新文学第一部具有巨大影响的白话小说。小说一发表,就立刻引起反响。在五四文坛上,最初鲁迅的名字,是和狂人日记联系在一起的。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4 对于鲁迅来说,《狂人日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狂人日记》是典型的鲁迅式的作品,最大程度地折射出鲁迅思想和文学气质。一方面是对封建文化的激烈否定,另一方面也凝聚着鲁迅式的对人的终极自由的探索和思考。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5 一、《狂人日记》的思想深度 《狂人日记》它非常充分地显示了鲁迅作为思想型作家的气质和个性。《狂人日记》的思想深度具体体现在两种思想的交错混合。一是封建文化批判;一是对人存在悲剧的叩问、思考。前者体现出那个时代的声音,即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封建的精神;后者超越时代,切入了人类文化的难题,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我认为,鲁迅的杰出就体现在这点上。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6 他立足于时代,在对时代进行思考和体验的过程中,又超越时代。既有现实感又有超越性。人们说,文学作品要表现永恒的人性,也就是这个意思。
原苏联的著名思想家和文艺理论家巴赫金( ),在研究陀斯托也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时,提出了复调小说理论。就是在小说中,多种人物都发出各自的声音,不受作者的支配。人物和作者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我们可以借用复调小说的概念,说鲁迅小说的主题,往往是多种思想复合。二种以上的思想意识的汇合。两种声音交错在一起。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7 1、礼教吃人:对封建文化的深度批判 《狂人日记》是日记体小说,全部都是狂人神经质的精神妄想。表面看好象很荒诞,不过是一些梦呓式独白,但是这种梦呓暗示着对封建文化的深刻否定。狂人是一个迫害狂,他对世界的核心感觉是恐惧:所有的人都是他的敌人,都在迫害他,都要吃他。走在街上,所有的人都要害他,都要吃他,他大哥也要吃他,医生给他看病,也是看肥瘦,也要吃他,最后发现,自己也是曾经吃过人的。总之,狂人感到他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人吃人的世界。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8 在作品中有一段很经典的语言: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9 怎样理解礼教“吃人”? 首先应该是精神上吃人
怎样理解礼教“吃人”? 首先应该是精神上吃人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0 就是说,礼教在根本上是扼杀人性的文化,既扼杀了人的良知,又泯灭了个性。但是,在作品中,这种精神上的吃人,是通过肉体吃人来象征的。鲁迅在谈到《狂人日记》成因时说:“偶阅《通鉴》,乃知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1918年8月20日改许寿裳信)在作品中,鲁迅就写了很多肉体吃人的现象:古人“易子而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说人肉可以煎着吃,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徐锡林被吃,狼子村的人吃人,人血馒头等。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1 狂人总是感到别人要吃他,同时也认为自己也是吃过人的人。甚至,吃过自己妹妹的肉。但是,这些肉体上的“吃人”却并不指向肉体吃人,而是象征着精神吃人。即封建文化对人的摧残。鲁迅说,中国人从来就没有争得人的资格。中国历史只是两个时代的循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筵席。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2 其次,我们要理解为什么说礼教“吃人”? 礼教是指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家族制度与儒家文化具有密切关系。家族制度是儒家文化的根基,儒家文化是家族制度的文化结晶。儒家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家族制度为根基的封建文化。儒家文化,在根本上,是一种压制个人而维护群体秩序的文化。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3 在群体和个人之间,中国儒家文化存在着一种荒谬的逻辑。就是把个人与群体完全对立起来,然后,牺牲个体而满足群体需要。中国文化总是无止境地要求个人对国家、集体的奉献和忠诚,用群体来扼杀个人。国家/集体总是最高准则,而个人的一切,总是构成对国家/群体的危害,所以就要求压制个人。个人越是压制、克服自我,国家/群体似乎就越是繁荣。在古代中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知识分子最高的精神境界。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4 儒家文化是一种家族伦理。它以血缘化的等级化的道德伦理为准则。它的核心是“仁”。它首先把亲情放在第一位。“仁”,孟子说“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离娄上》)“仁”的基本结构就是“孝悌”,“孝”是纵向的,对长辈责任、义务、感情,“悌”同辈之间的责任、义务、感情。它从纵横两个方面,把家族制度的等级伦理构造起来。无论是那个方面,都是强调个人对他人,对家族群体的责任、义务、感情,在自我与他者之间,要克制自我,服从他者。没有自我的空间。自我的一切都要服从家长,服从家族整体要求。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5 在肉体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孔子的学生曾子在死前说:“启予足,启予手”(要人们检查手脚,没有任何损伤,这样就可以把自己交回到祖先)。在感情、灵魂上,都要服从父母。在婚姻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非常自由的漫无目的旅游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孝子“不爬高,不涉险”,所以,中国古代缺少冒险家。甚至使一切个人化的生活、情感都失去可能性。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6 林语堂在《中国人》中说家族制度,“它从我们手中夺去了缔结婚姻的权利,把这种权利给了我们的父母;它让我们与媳妇结婚而不是与妻子结婚,它使我们的老婆生‘孙子’而不是生儿子;它百倍地增加了新娘的义务;它使年轻人感到如果大白天将自己的房们关起来是非礼行为,使英文中的‘privacy’(独处、私事、秘密、隐私)这个词失去存在的可能性。它象收音机那样迫使我们习惯于喧闹的婚姻、喧闹的葬礼、喧闹的晚饭、喧闹的睡眠。”总之,个人被完全消解了。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7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就是以这种家族伦理为基础的。“国”是“家”的自然延伸和扩大,家是国的缩小。国家的政治逻辑,是家族伦理逻辑的延伸。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忠孝”并列,成为封建社会最高的人生价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普遍原则。这无非是要求把个人的一切,都献给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8 个人一旦被消灭,人与人之间就不可能有正常的关系、感情。必然道德沦丧。因为人与人之间最美好、崇高的感情是建立在相互独立的平等的基础上的。人与人是不同的,人与人最好的关系,不是一个人服从另一个人,而是求同存异。个人总是有自己的东西。而家族制度却要把一切交给家长、家族。所以,在家庭中往往都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红楼梦》中,这些都有充分的反映。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9 总之,以家族制度为基础的中国封建文化,是一个人性缺席的文化。那么,鲁迅在自己的第一篇作品中就把整个封建文化的要害抓住,从根本上彻底否定封建文化。这是《狂人日记》作为第一篇白话小说所体现出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代理性精神。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20 鲁迅的反传统问题 《狂人日记》把封建文化看作是吃人的文化。实际上也就等于把传统文化看作是吃人的文化。这就涉及到鲁迅对待中国文化传统的态度问题。在80年代中期以后,先是海外学者指出,鲁迅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90年代以后,新儒家和后现代主义等文化保守主义都指责鲁迅激进反传统,割裂了中国文化。认为,这种激进的反传统是造成中国社会现代化进展迟缓的根本原因。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21 五四时期的鲁迅,是激烈的反传统的。如,鲁迅在《青年比读书目》中说,不要读中国的书,要读西方的书。我认为,这种反传统是必须,也是正确的。反传统本身,就证明了我们这个民族还没有丧失生命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正是我们民族生命力的体现。在西方文化的压力和挑战之下,或者说在一个更先进的文化系统的压力和挑战之下,如果不作出果断的调整,那才是最大的悲哀。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22 五四反传统,并不是激进的,而是常态的文化行为。它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压力之下的合乎逻辑的反应。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然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合情合理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对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先是器物上发现西方文化先进,以夷制夷,开始洋务运动,由军事到民用工业,中国的民族工业就开始于洋务运动;然后,是制度上,戊戌变法。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23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认识到仅仅是船尖炮利也改变不了民族危机的现实,于是就在政治体制上进行变革。但是,还没有来得及展开的时候,就发生了辛亥革命,政权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民国。然后,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必然结果,在体制上彻底粉碎了封建制度之后,必然要对封建制度的意识形态进行否定。在五四的时候,中国才真正认识到西方文化的深层精神:民主和科学。用民主科学的反对封建专制文化,去反省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很正常,并没有什么过激的地方。所以五四并不激进,而是进步。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24 2、对人的存在悲剧的探索 如果说《狂人日记》对封建文化的否定,是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所体现出一种时代理性的话。那么,在这种时代理性的背后,蕴涵着更为尖锐、深沉的文化意识和人性精神。就是对人的存在悲剧的思考。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25 所谓人的存在悲剧,我认为就是人在根本上就是一种悲剧的存在。这种悲剧,主要体现在人的存在的悖论性。即人与文化的悖论,人性与文明之间的永恒的冲突和矛盾。这里就渗透着鲁迅个人化的关于人的自由与文化的关系的理解。它是这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难题。鲁迅经由现实而切入了人类文化的一个母题。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26 人的存在是文化的存在,人总是离不开文化的,没有文化就是动物。人类的进步就是文化的进步,文化是人的进步的工具。但是,文化与人又存在着剧烈的矛盾的。文化对人具有一种压抑性。文化一方面促进了人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对人构成了压抑。比如说,市场经济是进步的,但是,在市场经济中,人沦为金钱的努力。科学技术也是进步的,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益处。但是,科学也对人本身造成危害。我们说将来社会一定比现在进步,但是却无法断定在将来社会中,人就一定是自由的。我觉得,《狂人日记》在对封建文化进行深度否定的时候,就触及到这样的问题。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27 《狂人日记》是一种二元对立的结构。由两大部分构成的: 一是标题下面文言的序文; 一是白话正文,
狂人的疯言疯语。序文与正文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也是两个不同的人。 文言的序文是现实世界或者说是社会现实的象征。文言在当时无疑具有一种象征意义。文言是旧的社会秩序、文化秩序的象征。在旧的文化秩序和社会秩序中,狂人已经不是狂人,而是一个正常的人。他不是与社会秩序、文化秩序对立,而是融合,或者说亲和。是一个普通的封建知识分子。他的“迫害狂”精神病已经痊愈,去某地候补了。从这种社会现实立场去看,他的日记都是胡言乱语,唯一的价值是供医生研究精神病。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28 白话的正文是狂人的内心独白,狂人是精神病患者,狂人的胡言乱语被赋予鲜明的文化意义,它是个人/自我/新文化的象征。鲁迅用狂人作为象征意义的载体,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意识。发狂——精神病,才能与现实完全划开界限,才能斩断与现实、文化的联系,才能对现实进行毫不妥协的反抗。这里,狂人与现实、历史、文化是完全对立的,没有一点缓和的余地。所有的人都要吃他,所有的人都是吃人。中国社会历史文化,都是吃人的。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29 这里的关键是:狂人精神病一旦痊愈,精神恢复正常,成为正常的人,他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社会秩序、文化秩序之中。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封建知识分子,没有任何叛逆性、反抗性。而狂人一旦发狂,就没有了社会束缚和文化压抑,就会露出自己的本性,他只要依靠自己的本性就可以说出真理,就是一个反封建文化的斗士。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30 这里,鲁迅无疑具有一种反文化的倾向。人只要在文化状态,就无法彻底反抗。鲁迅说,中国的“仁义道德”即中国文化“吃人”,连狂人自己也是吃人的人,中国人从来就没有争得过人的资格等,都包含了这样的道理。这就是人的生存的悖论,也可以说是人的生存悲剧。那么,在人的文化状态,是没有自由的。只有抛开了文化进入纯粹的自我精神领域才可以获得自由。但是,人一旦离开了文化,斩断与社会的联系,人也难以存在,所以,进入自我以后,就是只能的狂人。只有摆脱了文化束缚,才可以彻底反抗。鲁迅小说中的觉醒者,凡是反抗到底的,都是疯子。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31 这里就触及到人的存在悖论。人要存在就必须有文化,文化就是人之为人标志,或者也可以说文化就是人的自由。有了文化人才从动物状态进入到人性状态,人无法离开或者超越文化,人的存在是文化的存在。但是,文化又反过来对人性构成压抑、摧残。 这里,人处在两难境遇,任何一种选择都意味着人性的缺失。鲁迅的《狂人日记》实际上涉及了文学人性主题。人的文化难题。它的思想意义、文化意义是时代理性性与永恒人性之间的高度结合。或者说是在一个具体的点上切入广阔的领域。在有限与无限之间穿梭,从而产生的巨大的艺术张力。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32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探讨的就是人的异化问题。一些思想家认为,异化是人无法克服的。只要人存在着,人就无法避免异化。异化存在于人的本质之中。异化是人成为人的条件或契机。那么,人的自由是什么?自由就是自由选择,我的意志和激情就是自由。鲁迅就属于这样的思想类型的人。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33 二、《狂人日记》的情感特征 在各种文学体式之中,小说和诗歌、散文相比,其主要特点是叙事。诗歌、散文都是抒情的,诗歌的情感最突出。一般来说,小说具有三大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人物,是人物性格。小说要塑造丰满的人物性格。情节实际就是人物的行动,要求有一个完整的过程,也就是故事情节。最好是生动的。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也要很具体生动的环境。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34 但是,这只是小说的基本结构。在小说的创作中,特别是现代小说创作实践中,这种基本结构也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有的小说故事情节很生动,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如现代通俗小说。有的人物性格很深刻、复杂,现实主义小说;有的非常注重环境描写,比如说沈从文的乡土小说。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35 现代小说,有一个明显倾向,就是抒情性增强。有人把这种小说叫抒情小说,或者叫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在这样的诗化小说中,情节这种因素处于次要地位。情节淡化。抒情小说有两种:一种是环境描写突出。比如,废名、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一种是进入人物内心世界。也有人说这是现代小说向内转的一种趋势。大量的描写人的内心生活。情感、欲望、意识等。这种小说往往有比较强的情感特征。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36 《狂人日记》就是表现内心生活的小说。情节几乎没有。直接的环境描写也没有。人物性格也不是很突出,可以说性格是比较单一的。小说人物方面不是特色。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37 它是日记体式,全部都是狂人的内心活动,是他对周围的一切的感受。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可以说是抒情小说。它是那种摇滚情感,凄厉、压抑而愤怒。它的情感特征是比较激烈的,或者说是那种激情小说。但是,这种激情又不是那种很畅快的宣泄出来的情感,而是带有很强的压抑性。所以,我感觉它是那种凄厉、压抑而愤怒的感情。感情很剧烈,象摇滚所表达的那种情感。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38 王朔说,《狂人日记》要是发表在今天的话,就可以改变成摇滚。语言上,就体现了这个特点,句子都比较短,不是很流畅的感觉,有压抑感。但是,同时又比较硬,好象下边有很多被压制的东西在沸腾。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39 三、象征手法 《狂人日记》主要表现方式是象征。象征,就是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一种形象暗示出思想、感情。狂人的风言风语象征着反抗的新文化的声音,或者说,用这些象征鲁迅的思想、感情。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Download ppt "《狂人日记》 作者:鲁迅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