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老師 製作 台灣歷史與文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老師 製作 台灣歷史與文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老師 製作 台灣歷史與文化

2 Chapter 1 台灣歷史與文化的特色

3 學習目標 第一節 十七世紀以前的「台灣」 第二節 台灣歷史發展之特質

4 本章摘要 台灣為一海島,與中國大陸僅一水之隔,隨著十六世紀海權時代的發展,台灣因居中國大陸、東北亞與東南亞的交通要衝,不但成為東亞貿易的轉運中心,同時也是各方勢力角逐的重要據點。

5 第一節 十七世紀以前的「台灣」 一、十六世紀:台灣島地位的轉變
第一節 十七世紀以前的「台灣」 一、十六世紀:台灣島地位的轉變 十五、十六世紀歐洲探險家經過幾次的海上大航行,世界進入了海權的時代。相傳十六世紀當葡萄牙人航經台灣時,望見島上高山峻嶺、林木蔥綠,甚為美麗,於是高呼「Ilha Formosa」(美麗之島),葡萄牙人的這個形容詞,被後來的歐洲人所沿用,直到現在仍有很多人喜歡這個名詞,將台灣寶島稱為「福爾摩沙」。 1-5

6 第一節 十七世紀以前的「台灣」 十六世紀東亞逐漸由陸權轉向海權時代以後,台 灣才逐漸成為東亞貿易的轉運中心,同時成為各方 勢力爭霸的要地。
第一節 十七世紀以前的「台灣」 十六世紀東亞逐漸由陸權轉向海權時代以後,台 灣才逐漸成為東亞貿易的轉運中心,同時成為各方 勢力爭霸的要地。 十六世紀末葉,除了中國人、日本人外,還有來 自歐洲的西洋勢力,台灣因位於南洋到日本的航路 要衝,是西太平洋航運的樞紐,乃成為各國勢力角 逐的目標。 1-6

7 第一節 十七世紀以前的「台灣」 二、「台灣」名稱的由來
第一節 十七世紀以前的「台灣」 二、「台灣」名稱的由來 「台灣」名稱的由來為何,眾說紛紜。明陳第在他的《東番記》中,曾出現大員的名稱,但他仍是以東番稱呼台灣。另明末周嬰所著《遠遊篇》載〈東番記〉一篇,稱台灣為臺員,或謂臺員就是閩音之轉音,「台灣」之名出現於中國由此開始。 1-7

8 第一節 十七世紀以前的「台灣」 1624年荷蘭到台灣以後,其官方文書中以「臺窩灣」稱呼安平港。故亦有認為「台灣」乃平埔族部落名稱「臺窩灣」轉音。荷蘭人進入後,仍沿用之,而有Tayovan、Tayan、Tayoun、Tyovan、Tavan等不同的拼法,明代人聽到這個名稱,遂轉為台灣,這個說法最為可信。 1-8

9 第一節 十七世紀以前的「台灣」 重點視窗: 關於「台灣」的名稱,以周嬰〈東番記〉所載「台員」演變而來,而起源於今天台南安平一帶平埔族西拉雅族「台窩灣」(Tayovan)部落名之說,似乎較近事實。至於「台灣」一詞,正式成為今日台灣全境之總稱,則開始於台灣入清版圖之翌年,即康熙23年(1684年)清廷改明鄭之東寧為台灣府之時。 1-9

10 第二節 台灣歷史發展之特質 台灣在短短不到四百年的歷史時期中,台灣由東亞的後進地區,一躍而為先進的社會。綜觀台灣歷史的發展,其特色有四:
第二節 台灣歷史發展之特質 台灣在短短不到四百年的歷史時期中,台灣由東亞的後進地區,一躍而為先進的社會。綜觀台灣歷史的發展,其特色有四: 一、政權的更替頻繁 二、多族群的移墾社會 三、經濟發展的奇蹟 四、文化豐富多元 1-10

11 第二節 台灣歷史發展之特質 一、政權的更替頻繁
第二節 台灣歷史發展之特質 一、政權的更替頻繁 十七世紀初以來,台灣歷經許多政權的統治,主權時有更迭。明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人自澎湖撤退,轉到大員(今安平),部分台灣被荷蘭所占領。1626年又有西班牙人在雞籠港之社寮島(今和平島)舉行占領儀式,統治台灣北部,直至1642年被荷蘭人逐出。明永暦十五年(1661年)為與滿清長期抗衡,鄭成功決定東征台灣 1-11

12 第二節 台灣歷史發展之特質 近幾百年來,台灣歷經了以上幾個政權的更迭,統治者變換頻繁,荷蘭、西班牙統治時期是歐洲人,明鄭時期是閩南漢人,清朝是滿人,日治時期是日本人,國民政府則是非閩粵系漢人,政權變動之快,使得台灣之歷史發展與文化呈現多元的色彩。 1-12

13 第二節 台灣歷史發展之特質 二、多族群的移墾社會
第二節 台灣歷史發展之特質 二、多族群的移墾社會 原住民的族群複雜,其中平埔族分布在西部平原及丘陵地帶,包括噶瑪蘭族、凱達格蘭族、道卡斯族、巴則海族、巴布拉族、貓霧悚族、和安雅族和西拉雅族等八族。 高山族則分布於中央山脈及台灣東部,包括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達悟(雅美)族等九族。 1-13

14 第二節 台灣歷史發展之特質 日治以前,台灣漢人主要來自閩粵兩省,由於移民來自不同原鄉,如漳州、泉州、嘉應州等,加上語言、風俗習慣等差異,各籍分類聚居,因此清代大多將來臺的漢人分成漳、泉、客等三類,在地理分布上,泉州人居於濱海平原,漳州人居於內陸平原、客家人則分部於丘陵臺地區。 1-14

15 第二節 台灣歷史發展之特質 台灣是一個移民的社會,因此族群關係是台灣社會發展上的大問題。因生存競爭、利害衝突,族群衝突不少,如清朝時的漢人與原住民的衝突、漳泉械鬥、閩客械鬥皆是。但隨著台灣的社會變遷,工商發展,文化交融,台灣命運共同體已逐漸形成。 1-15

16 第二節 台灣歷史發展之特質 重點視窗: 「萬般武藝不如鋤頭鋤地」:
第二節 台灣歷史發展之特質 重點視窗: 「萬般武藝不如鋤頭鋤地」: 台灣為一移墾社會,明鄭以後泉州、漳州及客籍漢人大量移民台灣,移民依祖籍群聚分布。其中,泉州人居於濱海平原,漳州人居於內陸平原、客家人則分部於丘陵臺地區。 移民原鄉的經濟生活型態,是影響移民來台後分布的主要因素。漳州人的諺語「萬般武藝不如鋤頭鋤地」,說明何以過去台灣漳州移民以農耕作為主要的經濟活動,因而主要分布於西部內陸平原。 1-16

17 第二節 台灣歷史發展之特質 三、經濟發展的奇蹟
第二節 台灣歷史發展之特質 三、經濟發展的奇蹟 台灣雖為撮薾小島,憑藉著海洋通路,商業性格濃厚,貿易的關係則受各期統治政權的影響,這樣的特色從台灣經濟發展的軌跡可知。 十六世紀時,台灣仍處於漁獵經濟的階段,但自1624年荷人以台灣作為對中國、日本及南洋貿易的轉口站後,台灣蛻變為重要的商業據點,以對外貿易為主要的經濟形態。 1-17

18 第二節 台灣歷史發展之特質 清代,以經營農業和貿易為主,早期以糖、米為大宗,主要銷往中國大陸。
第二節 台灣歷史發展之特質 清代,以經營農業和貿易為主,早期以糖、米為大宗,主要銷往中國大陸。 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後,中北部的樟腦、茶業迅速發展,大量行銷國際。 日治時期,為滿足日人之需,米、糖大量增產。到了戰後,工業生產逐漸凌駕於農業經營,無論是早期之輕工業或是當前的資訊工業,均重視外銷市場,台灣商人奔走於世界各地。 1-18

19 第二節 台灣歷史發展之特質 台灣經濟的發展速度快。1624年以前,原住民仍處漁獵與初級農業經濟的階段,荷人入臺後,轉為農業經營與貿易的經濟。
第二節 台灣歷史發展之特質 台灣經濟的發展速度快。1624年以前,原住民仍處漁獵與初級農業經濟的階段,荷人入臺後,轉為農業經營與貿易的經濟。 明鄭、清代,隨著商業的興盛,當時台灣的進出口商或大批發商為滿足商業的需求,聯合組成類似行會組織的「行郊」 1930年代後期,日人推行南進政策,間接帶動了台灣的工業化,日治末期,農業已非台灣經濟的重心,而是一個半農半工的社會。 1-19

20 第二節 台灣歷史發展之特質 今日台灣是現代化的工商業社會,無論從生產總值或就業人口而言,服務業與工業均大幅成長;持續提升的經濟成長率、平均國民所得,以及外匯存底,更顯示台灣成為富裕開放的工商業社會。 1-20

21 第二節 台灣歷史發展之特質 四、文化豐富多元
第二節 台灣歷史發展之特質 四、文化豐富多元 台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在這個美麗的小島上,存在著許多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語言,幻化出不同的文化。 依據考古學者的說法,台灣歷史不僅只有四百年,而是有更長的時間深度,在史前時代便居住著許多族群,發展出不同的文化。 1-21

22 第二節 台灣歷史發展之特質 (一) 舊石器時代:長濱文化、網形文化、左鎮人。 (二) 新石器時代早期:以大坌坑文化為代表。
第二節 台灣歷史發展之特質 (一) 舊石器時代:長濱文化、網形文化、左鎮人。 (二) 新石器時代早期:以大坌坑文化為代表。 (三) 新石器時代中期:牛罵頭文化、牛稠子文化等。 (四) 新石器時代晚期:芝山巖文化、圓山文化、卑南文化等。 (五) 金屬器與金石並用時代:十三行文化、番仔園文化等。這些文化分布於台灣各地且具多樣性。 其後,尚有原住民文化,他們在音樂、神話傳說等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成為台灣文化的重要成分。 1-22

23 第二節 台灣歷史發展之特質 1895年,日本殖民台灣,台灣總督府在台灣推動日本化與近代化,台灣人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均受日本文化的影響,思想觀念、社會經濟均受衝擊。事實上,隨著日本文化的傳入,同時也將世界文明帶入台灣。戰後,台灣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大陸各省人民大量移民來臺,各地域的漢文化在台灣彙集融合,形成新的台灣文化。 1-23

24 第二節 台灣歷史發展之特質 由於特殊的歷史發展與地理位置,使得台灣蘊含多樣的文化元素,凝聚了漢文化、原住民文化、荷蘭文化、西班牙文化、日本文化、歐美文化,及漢人在台灣所創造的新文化。演變至今,台灣在不同文化對立、妥協、與再生的歷史過程中,呈現出多樣族群的文化生態與跨文化的多元特性。 1-24

25 研究與討論 1.台灣的政權更替頻仍,台灣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曾經歷過哪些政權的統治?這個現象,對於台灣歷史文化會有哪些的影響?
2.海洋通路利於台灣貿易的拓展,請問在近代台灣歷史上,經濟發展有哪些的現象? 3.時至今日,台灣已發展出以漢文化為主體,融合原住民文化、歐美文化,以及日本文化成分的獨特文化。請根據你的生活經驗,舉例說明台灣文化多元發展的成果。 1-25

26 參考書目 1.黃富三,〈台灣歷史發展之特質〉,1998年2月17日,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辦「第一屆台灣歷史與文化研討會」。
2.郭廷以,《台灣史事概說》,台北:正中書局,1970年。 3.尹章義,〈台灣發展的軌跡與台灣人的精神特質〉《台灣文獻》43:2,1992年。 1-26


Download ppt "老師 製作 台灣歷史與文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