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国文学史 制作: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国文学史 制作: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文学史 制作: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2 绪 论

3 导 言 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四大核心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意义: 1、传承文明,继承文化遗产,为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奠定基础;
导 言 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四大核心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意义: 1、传承文明,继承文化遗产,为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奠定基础; 2、进行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打下精神的底子; 3、为以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和其它工作打下基础,培养素质和能力。

4 学习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系统了解和重点掌握古代文学遗产中有影响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从纵向上理清文学自身的源流演变过程与内在发展规律,从横向上考察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诸方面对文学的影响及相互作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扩大知识积累,提高阅读、鉴别与思维、写作能力,锻炼敏锐精到的史识,培养树立正确的文学史观、文学审美观,获取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5 中国古代文学之内蕴美 首先,我国的古代文学,注重写实,紧贴生活,直面人生,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与社会效果,即具有“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功利性,并形成了长期稳定的民族文学传统,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兴革发展,开拓了文学的主流与导向。 其次,中国古典文学在注重写实,宗经载道的同时,又主性情,重内省。既重视客体的观照,也强调主体的情意。

6 钟嵘《诗品序》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日祁寒,此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情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7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经》,“忧愁幽思”而作的《离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魏乐府,气象万千的唐诗宋词,乃至史传、散文、戏剧、小说,其构思、意境、辞采,无不具有诗歌特有的情韵。
中国古代文学的这种主情传统与诗化倾向,决定了她是一种美文学,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正宗。

8 古代文学之形式美 由于汉字方块图形与骈散错落的句式而具有建筑美; 由于汉语单音节与双音节词为主的复合变化,严辨四声音韵而具有音乐美;
由于诗画同源相通以及形象思维的特点而具有绘画美。

9 雍容娴雅的气度, 飘逸洒脱的韵致, 典丽优美的风采, 高华丰赡的格调, 无论从辞章学,语言学上说,都具备美文学的一切特征。

10 教与学的关系 “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 教师——建构系统,突出重点,讲清难点,指点方法,培养能力。
学生——广求博采,积累消化,学会自学,将知识成转化能力。 “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

11 怎样学习古代文学? 1、读:读马列经典著作,读历史书,读文学史,读作品选,读先哲今贤的研究成果。
2、记:要作点笔记,优秀篇章、段落要背诵记忆。 3、写:要完成书面作业,要写学习心得、学术论文。 4、思:敏于思考,勇于提问,敢于挑战,善于分析。

12

13 总 绪 论 重点与难点: 文学史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演进的内部诸因素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与分期问题

14 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一、文学史与文学史学 文学史研究的几个层面: 最外围是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 第三个层面是文学作品,这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 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和文学传媒。 文学的发展史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共同推进的历史。

15 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二、文学本位 立足于文学本位,重视文学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
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与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两翼。 三、史学思维 研究文学史应当具有史学的思维。要将过去惯用的评价式的语言,换成描述式的语言。 四、文化学视角 研究文学史还要从广阔的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文学。

16 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五、文学史著作的当代性
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性表现为:当代的价值判断,当代的审美趣味以及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关注。 六、文学史史科学 掌握文学史史料是研究文学史的基础性工作。 借鉴外国的文学理论,但必须从中国文学的实际出发,不能将外国的时髦理论生搬硬套地用于解释中国文学。

17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 一、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矛盾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二、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 一、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矛盾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二、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 1、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①文体发展的不平衡; ②朝代的不平衡; ③地域的不平衡。 2、俗与雅之间的相互影响、转变和推动 3、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4、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 5、文与道的离合

18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中国文学史可以分为三古、七段。具体划分如下: 一、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中国文学史可以分为三古、七段。具体划分如下: 一、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二、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19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三、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三、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

20 四、文学本身发展变化的诸多层面: 2、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 3、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 4、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 5、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
1、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 2、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 3、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 4、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 5、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 6、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 7、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 8、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 9、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

21 作 业 阅读《总绪论》,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1、就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谈谈你的见解。
2、就你所知,影响文学演进的因素由哪些,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22 苏轼《反复诗》 烟 雨 冷 藏 云 衬 山 红 远 望 花 水 流 春 老 吟 残 蕊 洼 斗 远 东 含 隐 叉 香 笋 吐 尖
       烟           雨     冷          藏    云    衬       山              红     远       望       花   水   流  春   老   吟  残   蕊     洼        斗        远       东             含         隐   叉    香           笋     吐             尖 “反复诗”的字排成一菱形,外圈任取一字开始,左旋右旋,读之皆可,能得五言绝句三十首;圈内十字交叉的十三个字,顺读、横读、逆读,可得七言绝句四首;以中间的“老”字为枢纽,左右上下旋读,又可得诗若干首;若将所有二十九字任取一字随意回旋,取其压韵,还能得诗若干首。据说以这二十九字反复变化,可读出七、八十首诗来,可以说是神奇巧妙,与“璇玑图”异曲同工。然而,从气势上,变化的花样和难度上,它仍与“璇玑图”难以相提并论。苏蕙用一腔幽情创制的“璇玑图”真能称得上千古之绝唱!

23 璇玑图   璇玑图,为晋代窦滔之妻苏惠所作之回文诗,用五色丝织成。相传晋代时,秦州刺史窦滔被派往襄阳驻守,他没有带他的妻子苏惠前往,而是带着宠妾远赴襄阳出任地方官,从而与妻子中断了联系。其妻因思念丈夫,作反复回环可读之回文诗,织成锦文,寄给窦滔,提醒丈夫不要贪于美色,忘记结发妻子,劝其回心转意。璇玑图经历代文人推读,据说已能从中读出7958首诗。后人以“回文锦”比喻情书。如元代姚燧《越调·凭阑人》中有云:“织就回文停玉梭,独守银灯思念他。”

24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Download ppt "中国文学史 制作: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