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从传统文化中究竟 能够得到什么 (中国文化精神系列讲座之一)
2
从传统文化中究竟能够得到什么? (一)传承和弘扬传统伦理精神 1、传统伦理精神正在失落 (二)传承和弘扬传统艺术精神 (三)推荐几种阅读书
(西元2015年5月制作,王三山) (一)传承和弘扬传统伦理精神 1、传统伦理精神正在失落 2、我们需要重建这种伦理精神,特别是力行这种伦理精神 (二)传承和弘扬传统艺术精神 (三)推荐几种阅读书
3
2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最可观者,也是最富价值的东西,一是伦理精神,二是艺术精神。 北大楼宇烈先生说: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伦理精神与艺术精神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是人生修养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而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的程度如何,也就被视作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下的体现。” 2 自行添加题
4
楼宇烈著:《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讲中国文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1月;《十三堂国学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按: 两本书应作一本书来读。
5
(一)传承和弘扬传统伦理精神 1、传统伦理精神正在失落
第一,传统伦理精神在我们今天社会中还留存有多少?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还需要这种精神么?第二,传统伦理精神究竟有多少真正融进了我们的人生修养实践之中呢?(践履和力行) 1、传统伦理精神正在失落 文化主体意识:一个民族自觉地意识到它所拥有的民族文化( 历史传统)是独有的、有价值的,并自觉地以这种独有的民族文化为根本,不断地省察和传承,并发扬光大,使其永远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主体意识:主体的自我意识。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 1935年1月10日,王新命、陶希圣等十位教授,联名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十教授宣言)。宣言说:“在文化的领域中,我们看不见现在的中国了。”“从文化的领域去展望,现代世界里面固然已经没有了中国,中国的领土里面也几乎已经没有了中国人。”
6
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关键性的范畴,比如“阴阳” “天人” “本末” “道器” “体用” “常变” “虚实”等等。其中“虚实”是一对重要范畴,广泛运用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艺批评领域。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近代陈师曾说,文人画“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的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此时无声胜有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计白当黑。 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老子》第11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车辐汇聚于车毂,有了车毂的中空,才有了整车的功用;调和泥土烧制成器皿,有了器皿的中空,才有了器皿的功用;开凿门窗修缮好房屋,有了房屋的中空,才有了房屋的功用。所以,“有”只是“用”的前提,“无”才是发挥功用的关键。
7
元·赵孟頫《双松平远图》 南宋 ·夏圭 《溪山清远图》
8
南宋马远(雅号“马一角”)《寒江独钓图》。
画面只有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只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但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更突显出一个“独”字,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也更集中刻画了渔翁专心垂钓的神气,同时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正可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9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 (苏州沧浪亭集句联) 清嘉庆年间江苏巡抚梁章钜撰。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
沧浪亭亭名来自屈原《渔父》(《孟子》中亦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10
横云断岭 小桥锁溪 隔帘观影 雾里看花
11
(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也就在其中了。)
《论语子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也”。 (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也就在其中了。) 朱熹《集注》说:“父子相隐,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为直,而直在其中。” 李泽厚《论语今读》:所谓“直”、“正直”在这里就并不是法律是非、社会正义的含 义…… “直”——正直、公正在《论语》中与情感的真诚性有关。 或谓:孔子对亲情的维护,是对“深邃公理”的一次趋近。它符合现代良法精神。 儒家礼仪。 一天在拥挤的公车上的一段对话:一个站着的怀孕妇人对着他身旁坐着的一位男子说: “你不知道我怀孕了吗? ” 该男子很紧张地说:“孩子不是我的!” ——这实际上涉及到一个思维习惯、思维定势的问题。该男子(国人?)思维压根儿就 不往“礼仪”那儿去。 《礼记》:“立如斋”。“立不中门”、“行不履阈”。“立毋跛”。 见面礼: 拱手。 作揖。 打躬。 道万福。 礼主敬。
12
第一,近代以来的失落 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国家积弱,民族危亡,中国人要救亡图存,首先就是推求造成国家民族衰败的原因,于是开始清理和批判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伦理道德、传统价值观念首当其冲遭到清算和批判。 1919年11月,《新青年》发表吴虞文章《吃人与礼教》。吴虞说:“我们如今应该明白了,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的呀!” 胡适称吴虞是“只手打到孔家店的四川老英雄。” 礼失求诸野。 唐君毅认为,20世纪上半叶的反儒反传统,主要还是“知识分子之社会”的时代风骚。 四维八德: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管子》:“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13
土耳其属于伊斯兰文明,但在现代转型中却以最大的决心彻底与伊斯兰文明断绝关系,力图成为所谓“西方文明“的一分子。
从1920年代开始,现代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凯末尔主义)全力推动土耳其走向全盘西化的道路。在政治法律等方面全盘引进西方制度;特别在宗教、思想、文化、教育、以及习俗等日常生活方面,彻底铲除伊斯兰传统对土耳其社会的影响。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土耳其最重要的改革是规定土耳其语的书写必须用拉丁字母,而不准用传统的阿拉伯字母书写,这一语言文字革命具有决定性意义,它导致日后受教育的土耳其新生代实际上不再能阅读传统的经典文献,具有从文化上彻底断根的效果。 在外交上,土耳其全面追随西方,于1952年成为“北约”成员国,因而遭到非西方国家的谴责,更被伊斯兰世界看成是渎神的国家。而西方国家和西方人也从来都没有把土耳其看成是一个“西方国家”,西方看重的是土耳其在地缘政治意义上重要的战略地位。
14
台湾学者罗义俊《20世纪儒子命运与“中国文化宣言”》认为:
“打倒孔家店”,全盘性反儒反传统是新文化运动最具有力量的内容。它以所谓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精神,终于轻而易举地占据了现代中国的几乎全部知识心灵。它造成了追求时尚、追求西化,厌弃传统、厌弃道德、厌弃儒学走向的社会情绪、社会心理与文化氛围。在五四时代,中国传统中的一切非正统、反正统的东西(从哲学思想到小说戏曲歌谣),都成为最时髦、最受欢迎的东西了。它的最大成果,就是形成了现代思想史上“文化革命”的新正统。 在新文化动动及其延续的话语强暴下,儒学被贬为“封建”“反动”“落后”“现代化的障碍”等等——从此,作为价值意义的儒家被逐出了历史的主流平台。 从思想史、意识形态的角度看,20世纪是个反儒反传统的世纪。 民初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和大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两大历史节点,撑起了20世纪反儒反传统的世纪乐章。
15
第二,建国以后的失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至70年代末,各种政治运动接连不断,一次又一次出现批判传统文化的升级版,到文化大革命时期达到高潮。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在文革期间遭到毁灭性打击。 破四旧。批林批孔。评法批儒。评《水浒》批宋江。反潮流、批师道尊严…… 钱穆先生《国史大纲》:“我们应该对本国已往历史存一种温情与敬意。” 文革后果:法律的败坏,(传统、儒家)道德的沦丧,(传统)文化的失落。 亲子之情、师友之道是儒家伦理的基础和根本,两者所表现的“亲亲,尊尊”为儒家礼义的两大原则,仁义精神依此而寄,由此而显,和谐的家族家庭生活和社会由此而组织。而文革中父子师生之间的相互纠揭(如父子互相揭发),对儒家思想的破坏是致命的,它扭曲了人情之常,践踏了人性之常,使儒家伦理从根源上、基础上遭到摧毁。儒学遂从百姓日常生活中完全退隐。
16
第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失落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特别是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隔膜,思想、观念、信仰等彻底改变,从而导致传统伦理精神在当今社会中几乎消失。 中西传统文化观念有很大不同,比如: 拜金主义。拜新主义。个人主义。享乐意识。竞争意识。暴力意识。掠夺意识…… 中:黄土与农业(中原) 天人合一,与自然相和谐 家族本位,重血缘亲情,重集体 主义强德治,人治 抑强扶弱 安土重迁,比较保守 内向,重道法。重善 强调文德教化 西:海洋与商业(古希腊) 天人相分,残胜自然,征服自然 个人本位,利己主义,强调法论 强调力治 优胜劣汰 开放扩张具有侵略性 外向,重科学,重真 热衷掠夺和征服
17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十个现代化现象: ①管理监狱化 ②素质流氓化 ③Kiss公开化 ④消费白领化 ⑤上课梦游化 ⑥逃课普遍化 ⑦女生恐龙化 ⑧男生痴呆化 ⑨恋爱闪电化 ⑩补考专业化 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18
2、我们需要重建这种伦理精神,特别是力行这种 伦理精神
我曾课堂上给学生提出过五点要求—— 学习传统语文, 阅读传统经典, 力行传统道德, 弘扬传统精神, 复兴传统文化。 《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19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徳、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就是一个关于“主体修养”的问题。儒家文化有着丰富的关于主体修养的学说,其中主要讲的就是“道德养成过程中”的主体修养问题。 力行。知行合一。 《礼记·祭义》:“礼者,履此者也”, 王阳明说“不行不足以为知”。 人文精神,就是人文知识(比如儒家学说)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 ——现在有许多人,人文知识很不缺乏甚至很是丰富,但却缺乏起码的人文精神。
20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称圣雄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和印度国家大会党领袖。他是现代印度的国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现代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甘地1925年著《年轻的印度》一书,列举了“七大社会罪恶”: 搞政治而不讲原则(Politicswithoutprinciples) 积累财富而不付出劳动(Wealthwithoutwork) 追求享乐而不关心他人(Pleasurewithoutconscience) 拥有知识而没有品德(Knowledgewithoutcharacter) 经商而不讲道德(Commercewithoutmorality) 研究科学而不讲人性(Sciencewithouthumanity) 膜拜神灵而不做奉献(Worshipwithoutsacrifice)
21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 《易传》:修辞立其诚。 毛主席语录:“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那样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史记·殷本纪》:“(帝纣)大聚乐(le)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成语“酒池肉林”,原指荒淫腐化、极端奢侈的生活,后也形容酒肉极多。
22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引金岳霖先生语: 中国哲学家“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哲学的组成部分。他要做的事就是修养自己……因此在认识上他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他永远行动着……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版本很多
23
(二)传承和弘扬传统艺术精神 学者们认为:中国传统精神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礼乐教化而养成。
这种礼乐教化一方面讲的是礼仪,是一种伦理教育,体现出一种 伦理精神;另一方面是乐,是一种艺术教育,体现出一种艺术精 神。( “乐”指音乐、歌舞、唱歌等。可广义理解为艺术。) 《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 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有学者说:中国文化是艺术的文化。 这里所谓“艺术的文化”,不仅仅指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和 作品,更主要是指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那种艺术精神——那 种超功利的精神。
24
《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 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礼记·乐记》:乐也者,圣人之所乐(le)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 《荀子·乐论》: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之 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音乐最能深于人心,感人的力量最深,改变人的情感也最快,所 以先王非常谨慎地制定音乐。音乐中正平和,百姓就和睦而不至于淫邪,音乐严肃庄重,百姓就齐心而不陷于纷乱。)
25
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思望、思行、思游、思居)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宋)谢驿(处厚) 杭州 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那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这是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见《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
26
艺术精神既体现于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之中,也渗透于社会人生的各个领域。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更主要地体现为一种对社会、人生意义及价值的理解和判断;对社会、个人生活态度和方式的思考;对理想社会、完善人格的追求等等。 陶渊明:无弦琴,陶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乐琴书以销忧。 成语:焚琴煮鹤。花上晒褌。清泉濯足。杀风景。 苏东坡《书东皋子传后 》:余饮酒终日,不过五合(五合为半升,宋朝半升约三百毫升),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余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引,则余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吾上者。 《世说新语·任诞》:“酒正使人人自远。” “酒正引人着胜地”。
27
敝人对“中国古代文人艺术”(或说是“中国古典艺术”,“古人艺术化生活”)的理解:
用审美的眼光、优雅的兴致、妙悟的心灵和超脱的境界,为自己建立起一方暂时或永久的精神家园。它可以是艺术品的创作、欣赏和收藏,也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点缀。 武侠下酒 焚香作书 雨夜卧读(夜榻听雨) 榻上读南华,兼秋夜细雨打蓬窗,最为佳妙; 灯下写墨竹,有美人纤指弄琴弦,真是良辰。 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庄子:任性灵,却尘累,超物象。
28
《世说新语·任诞》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29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
30
北宋苏东坡《和董传留别》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
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暗香·旧时月色》词句: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 (张中行话大意)只要不损害别人,自己闭门却扫,以自己的信仰和喜好为依据,建造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物合一”(物我合一)的精神家园,把现实的生活变成诗的境界、画的境界、音乐的境界——这样的人生应该更有味道一些,至少,比那些蝇营狗苟、趋炎附势、见利忘义的人生更有意义一些。
31
(三)推荐几种阅读书 推荐阅读之读者对象: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非文史专业人士,特别是社会知识青年和大学在读的本、专科学生。非文史专业在读硕士生、博士生也可以参考参考。 推荐阅读之宗旨:不在学术、不在研究,而在学习、在修养、在安身立命。 推荐阅读之标准:第一,知识含量丰富;二,观点鲜明;三,语言平易近人,雅俗共赏。 因此,有些在学术领域享有盛誉的名著,今天也只能忍痛割爱了,它们主要是指:专业化程度太高,内容艰深的著作;语言较晦涩,不通俗的著作;部头太过庞大的著作;可能与我今天推荐阅读主旨不符的著作。 另外,原则上多推荐近年出版的新著,以利于读者易购求,易接受。 特别强调:以“阅读传统经典”为主。如《周易》、《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坛经》等等。(四书、三玄、一经) 观子史,尊孔孟,味易老,友庄禅,美风骚。
32
1、钱穆著:《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
1)中国历史著作2种,附2种 1、钱穆著:《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 2、樊树志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三版。 附2种: ①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 中华书局,1982年。 (后来有多种版本) ②(美)伊佩霞著:《剑桥插图中国史》,赵世瑜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3月。
33
2)中国文化与哲学著作4种,附5种 3、楼宇烈著:《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讲中国文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1月;《十三堂国学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两本书应作一本书来读) 4、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版本甚多。 5、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 6、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2月。又:赵复三译,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1月。 附5种: ①林语堂著:《中国人》(又名《吾国与吾民》等),版本甚多。 ②郭齐勇著:《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又, 《传统道德与当代人生》,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 ③葛兆光著:《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又,《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④张中行著:《禅外说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 ⑤彭林著:《礼乐人生——成就你的君子风范》,中华书局,2006年4月。
34
3)中国文化与哲学著作3种,附4种(重在“养成民族文化自信心”。)
7、辜鸿铭著:《中国人的精神》(又名《原华》,《春秋大义》等),版本甚多。 8、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著:《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 (1958年),版本甚多,不少文集有选入。网上亦有。(另可参读当代新儒家其他著述。如唐君毅著《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又,1935年,王新命等十教授联名发表《中国文化的本位建设宣言》;2004年,许嘉璐、季羡林等数十位学者艺术家联名发表《甲申文化宣言》,亦可参读。) 9、辜正坤著:《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附4种: ①梁漱溟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版本甚多。 ②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另,[美]艾恺著:《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可参读,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 ③王岳川著:《发现东方——西方中心主义走向终结和中国形象的文化重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12月。 ④河清著:《破解进步论——为中国文化正名》,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35
4)中国艺术和美学著作3种,附5种 5)中国历史地图著作1种
10、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另:宗白华先生文集的其他版本甚多) 11、李泽厚著:《美的历程》,版本甚多。(可参读《华夏美学》) 12、朱良志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可参读《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修订版;《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附5种: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另有多种版本) ②王国维著:《人间词话》,版本甚多。 ③叶嘉莹著:《古典诗词讲演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④陈从周著:《说园》(五篇),版本较多。 ⑤刘承华著:《中国音乐的神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后有修订版) 5)中国历史地图著作1种 13、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册),地图出版社,1982—1987年。 以上共计29种,其中推荐13种,附16种。
36
谢谢 再见
42
“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是个具有九百余年历史的水乡古镇,被澄湖、淀山湖和南湖所环抱。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镇建筑物及其独特的格局,全镇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为明清建筑;如元末明初巨富沈万三后裔所建的沈厅、明初中山王徐达后裔所建的张厅,都是明清住宅的典范。周庄“镇为泽国,四面环水”,河流呈井字形从镇中穿过。整个小镇有着它独特的生活形态和风味。
43
谢谢大家! 2012年3月3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