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章 文学思潮和运动.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章 文学思潮和运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文学思潮和运动

2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文学革命提供了动力和契机。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文学革命提供了动力和契机。 1、 以《新青年》为阵地;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 陈独秀主编; 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3                                                             陈独秀: 发刊词 《敬告青年》 “民主”、“科学”

4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宗旨: “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 “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5 3、关于新文化运动: ①反传统: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文化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 ②文化启蒙与国民性批判 ③中西比较的文化视野 文化交流,中西的碰撞

6 二、文学革命的主要理论主张 (一)宗旨: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7 (二)具体理论主张的提出: 1.早期理论建设:
(二)具体理论主张的提出: 1.早期理论建设: ①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1月 《新青年》(2卷5号) “八事”

8 ②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1917年2月, 《新青年》2卷6号
②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年2月, 《新青年》2卷6号 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新/旧;传统/现代

9 ③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钱玄同致《新青年》的信 “选学妖孽,桐城谬种”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10 2、 “ 人的文学 ”的主张: 《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5卷6号 ① 周作人:
《人的文学》: “当时改革文学内容的一篇最重要的宣言”(胡适)

11 ② “人的文学”观的理论意义: B、“文学的自觉” A、“人的自觉”
郁达夫:“五四运动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从前的人,是为君而存在,为道而存在,为父母而存在,现在的人才晓得为自我而存在。” B、“文学的自觉” ▲  人的觉醒,人的启蒙(改造国民性)→文学的自由主体(个性、自我的意识)→文学的主体性

12 3.新文学阵营与旧文学传统的三次论争 ① .对林纾为代表的老牌守旧分子的批判
3.新文学阵营与旧文学传统的三次论争 ① .对林纾为代表的老牌守旧分子的批判 近代翻译文学先驱林纾介绍西方文学卓有建树。(他不懂外文,却与人合作,一生中翻译了欧美小说180种,共1200多万字。) 但林纾的旧的文学观念十分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为维护封建道统,他撰文对白话文大加讨伐,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表示要“拼我残年极力卫道”。 新文化阵营对此进行了反击,林纾最终只能自叹老迈,寄慨将来,哀哀地收场。

13 ②.1922年,新文学阵营又与 《学衡》派进行了斗争。
1921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辅、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他们留学西洋,在美国受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潮影响,尊崇中国的古圣先哲,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批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稳健保守。

14 ③ .与《甲寅》派的论争 与《学衡》相呼应的,有章士钊在《甲寅》上的复古论调。 “甲寅派”以1925年复刊的《甲寅》杂志而得名(1914年5月,《甲寅》月刊在东京创刊,两年后出至十期停刊) 其主要人物是当时北洋军阀政府的教育总长兼司法总长章士钊。 章士钊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方面来论证文言文的优越,归结为“国性群德,悉存文言,国苟不亡,理不可弃”。追随附和他的人甚至公开宣扬要取消“白话文学”这一名词。

15 三、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其一,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现代“人”的观念不断解放的思想,以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解放道路为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其二,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语言获得了解放,文体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其三,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16 文学革命的不足之处: 五四新文学的部分倡导者存在着偏激的情绪,对某些传统事物(如京剧、汉字)缺少具体分析,以致简单否定。这些在以后的文学进程中需要逐渐给予纠正。

17 第二节 文学社团的蜂起 一 文学研究会 1921.1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该会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主张“为人生”的文学,也称“人生派”,创作上强调写实主义。会刊为革新了的《小说月报》。

18 二 创造社 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6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

19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要求文学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却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封闭。

20 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该社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

21 三 湖畔诗社 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他们1922.3成立湖畔诗社于杭州,也称“湖畔四诗人”,出版合集《湖畔》,受五四个性解放精神影响,以写爱情诗而闻名。

22 四 新月社 也称“新月诗派”,形成于1926.4《晨报副刊•诗刊》,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闻一多在诗歌创作理论上提出“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主张,并积极进行创作实践。该派为建立新诗的形式规范做出贡献。

23 【思考题】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 简述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与旧文学传统之间的论争。 4、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新月社 湖畔诗社


Download ppt "第一章 文学思潮和运动."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