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布農族的飲食文化 第四組
2
布農族分佈 分佈於中央山脈海拔一千至二千公尺的山區,分佈廣及高雄縣那瑪夏鄉、台東縣海端鄉,而以南投縣境為主。人口約有52,824人(100年04月數據)。社會組織以父系大家族為主,戶中的人口甚至亦包括非血緣之同居人,故傳統家屋規模均較大。年中的祭儀行事曆以小米播種、除草乃至於收割等生長過程為主要依據,其中以除草之後祭儀中所唱的「祈禱小米豐收歌」,以精緻搭配合宜之八部合唱聲勢最為壯闊。「打耳祭」為部落男子成長階段最重要的生命社儀。
3
布農族分佈 布農族分布於中央山脈海拔一千至二千公尺的山區,廣及於高雄縣三民鄉、台東縣海端鄉,而以南投縣境為主。最早的居住地是南投縣的仁愛鄉與信義鄉,以南投縣為主,後來經過幾次的大遷移,往東至花蓮,往南至高雄及台東山區。
4
文化特質 布農族的basibutbut-八部合音 布農族行山田燒墾的遊耕生活,因此形成散居的形式,對於農作(尤其是小米)的歲時祭儀非常謹慎而繁複。布農族的pasibutbut是一首在傳統布農社會於每年二月播種祭(minpinan)之前,郡社及巒社群人所唱的一首祭歌。由於其演唱的複雜性及禁忌的限制,因此無形中增添了很多外加的神秘感及不同的解釋法。布農族由於居住環境較為疏落,聚落多沿溪流而設,所以常以歌聲呼朋引伴,且在瀑布河流呼應之間而發展出令人驚異的複音及和聲之合唱技巧,這種獨特的合音,在民族音樂學上,可說是世界民歌寶庫之一。而布農族的傳統文化裡並沒有舞蹈,而只有誇耀戰功時的跳躍動作。 布農族拔牙 布農族人將拔牙當作成年必經的過程,稱為baindusan,在過去被視為是成年禮的儀式,大約在十三至十六歲時就要施行拔牙,拔去兩顆門牙,布農族人認為這是一種美的表現。 布農族的坐葬 傳統布農族人認為靈魂永久的脫離軀殼便是死亡,布農族人將死亡分為善死、惡死兩種。布農族人的埋葬方式是行坐葬,並將死者埋葬在自己家中,因此當家中有人死亡,便在屋內依死者身體大小挖掘一四方形且深約四台尺的墓穴。葬禮需在白天舉行,下葬時死者的頭部面向西邊(日落方向),死者生前所用之衣物器具,亦有隨之陪葬者,下葬後在墓穴上蓋上石板。一般家人會為死者服葬五天,喪祭中不食酒肉、不掃家屋、不洗身體,祭日後才解除禁忌。意外死亡的惡死者,則由最先發現者就地掩埋,不舉行任何儀式。
5
布農人最崇拜的是天神,認為天神是人類一切的主宰。又認為鬼靈存在這個世界上,有善惡之分。布農族對動植物都是以人的平等態度對待。
宗教信仰 布農人最崇拜的是天神,認為天神是人類一切的主宰。又認為鬼靈存在這個世界上,有善惡之分。布農族對動植物都是以人的平等態度對待。
6
射耳祭 打耳季布農族聚落每年於農閒時舉行打耳祭,以肯定男人在村中的地位,並祈求獵獲豐富,家族興旺。布農族既活躍於高山闊水間,個個是善射的獵人。打耳祭就成為布農族人一年中相當重要的祭典,族將鹿耳掛在祭場的樹枝上,男孩都必須參加射擊,年幼的男孩由大人代射。活動的意義是尊敬善獵的英雄,並教導小朋友學習射擊。花蓮縣的卓溪鄉大約在每年的四月卅日舉行。打耳祭是布農族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祭典活動,各個社群都有這種祭典,舉行的時間會依期居住的海拔高度而有所不同,但大約都在舉行小米除草祭之後,閒暇時間舉行打耳祭,祭典的時間由祭師決定,大都在四月初舉行。部落的成年男子要月亮稍缺時,就要準備動身,到自己的獵場打獵。並開始淨身及遵守打獵的禁忌,留在家中的婦女也開始配合打獵回來的時間釀製小米酒。獵人要在祭典前一天下午返家,獵人們會從山頂上對空鳴槍,然後大聲齊唱或輪唱告知全部落的人。這時,家人獻上最香純的小米酒,慰勞辛苦的獵人。整個山谷迴盪著喜悅、豐收的氣息,村落裡的人也感染到愉快的氣氛。祭槍完畢後,大家就到放置野獸下巴骨的地方,舉行Mapakvis的儀式,只有祭師及今年獵物最多的人才能進去,其他的人則在外等候。祭祀完畢,全部落的人們到射耳場上集合,這時已有人將射靶裝置妥當,上排掛兩隻鹿耳,中排掛兩隻獐耳,下排擺山羊耳、山豬耳各一隻。長老們宣佈開始射耳後,由村中的老者先射,再換男孩們射,男孩們都射完之後,就由成年男子上場,射箭距離約五十公尺左右,打不中獸耳的會被取笑。在打耳祭祭典中,女人是被禁止靠近或觸摸獵具,他們只能在一旁觀看。射耳活動結束後舉行Mapasitnul,分吃祭拜的烤肉Mapasitnul時要確實清點人數,分肉時不可剩餘或不足,否則會被認為是不祥之兆。分肉工作完成後,就開始喝酒、唱歌,舉行誇功宴(Malastapang),待吃完獵肉,便向火堆及懸掛的獸骨進行撒祭儀式。最後,完成去除霉運的儀式後,整個射耳祭便結束了。
7
(小米)播種祭 在播種小米之前,先舉行播種祭祭儀,以祈求所播種的小米能有好豐收…… 播種祭約在每年十一月至十二月的播種小米食節舉行。祭儀舉行的單位,有的社群是以部落為單位,遊記斯主持祭儀,有的社群是以家庭為單位,由家長主持。至於確切的舉行時間,則是依夢占的方式來決定,若是吉夢則隔日播種小米,若是凶夢則不能播種,須等到吉夢出現才能開始播種。祭儀舉行的這天,主祭者在田地上耕一小塊地後,先用茅葉行驅邪的儀式,再播下小米的種子,這時,主祭者一面揮搖手中用豬骨串成的祭器,一面則口誦祈禱豐收的祭詞。接著回到家屋,灑酒於鋤頭上以祭,全家人並聚食芋頭。最後,以吟唱祈禱小米豐收割做為結束。祈禱小米豐收歌是播種祭中最重要的祭歌,因為族人們認為唱的好壞與否,與當年小米是否豐收有關。 而整個播種祭以吟唱小米豐收歌為結束,表示播種祭的所有禁忌至此結束。
8
嬰兒祭 在7、8、9月的月圓時舉行的嬰兒祭,又稱嬰兒節,是為了祈祝嬰兒平安長大的祭儀。 嬰兒祭是以家庭為單位舉行的祭儀,在祭儀的這天,過去一年內的有新生嬰孩的家庭,全家人都會盛裝打扮。在向天祈禱小孩能夠漲的又高又茁壯之後,嬰孩的父母會為嬰孩掛上項鍊,期望嬰孩能夠長得像項鍊一樣耀眼、美麗,所以嬰兒祭的布農語,也就是掛項鍊的意思。接著,父親要用手指沾酒給嬰孩沾,並口誦祝福嬰孩幸福長大,不要生病,而母親則須嚼gan的樹根塗在嬰孩的頭上,以驅邪避魔。再者,舉行嬰兒祭的家庭,還會在這一天個別舉行酒宴,邀請全部落的人來享用,如果有許多的家庭舉行,族人便可一家吃過一家,不僅沾喜氣,更可順便聯絡感情。嬰兒祭除了代筆著父母對嬰孩的祝福外,也是感謝祖先對新生嬰孩的關懷,而向每個參與酒宴的族人介紹嬰孩成為部落的一份子。因此,嬰兒祭是可遇不可求的祭典,只有嬰兒誕生時才會舉行
9
工藝 布農人通常利用獸皮、麻線、棉線與毛線做為衣服的材料,獸皮與麻線是最傳統的材質,棉線與毛線都是後來與外界接觸後交易而來。布農族服飾在男子方面有兩種:一種是以白色為底,可在背後織上美麗花紋,長及臀部的無袖外敞衣,搭配胸衣及遮陰布,主要在祭典時穿著;另一種是以黑、藍色為底的長袖上衣,搭配黑色短裙。在女子方面是以漢式的形式為主,藍、黑色為主色,在胸前斜織色鮮圖豔的織紋,裙子亦以藍、黑色為主。布農人的裝飾品種類繁多,包括頭飾、耳飾、頸飾、項飾與腕飾等等,材質多以貝類與玻璃珠製成。
10
一、石板屋 以板岩砌牆、蓋頂、鋪地,僅樑柱使用木材。在建築的過程中,先尋找石板的材料,大塊的石板用來堆疊成牆面,較薄的片狀板岩則用來作為屋瓦,窗戶與某些支樑利用木頭製成。屋瓦是一片一片的蓋在細細的木架上,不用任何鐵釘與鐵絲。 板岩石屋的形式上大致呈長方形。以門口及出入之走道的位置來區分,房屋之建造方式可分為橫長與縱深兩類,正門置於橫寬部份之正面。屋頂為兩傾斜面頂,屋基為方形,前半部作為庭院,後半部用以蓋屋,穀倉置於屋內成為家中建築的一部份。 二、茅屋 茅屋以木柱作為樑柱,以茅管拼豎為牆,再蓋以茅草作為屋頂。有的房子會以板岩鋪地,以木板為牆,以茅草蓋頂。 三、木屋與竹屋 這種形式的房子是布農人近來才發展出來的形式,木屋的形式呈長方形,以較大的木柱為樑,小木柱作為牆壁,切割木板作為屋頂。竹屋則以較粗的竹子或木柱為樑,剖竹作為牆壁,覆以平鋪式屋頂。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