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991經濟學諾貝爾獎 獲獎理由: 揭示並澄清了經濟制度結構和函數中交易費用和產權的重要性。 Ronald H. Coase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1991經濟學諾貝爾獎 獲獎理由: 揭示並澄清了經濟制度結構和函數中交易費用和產權的重要性。 Ronald H. Coase"—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1991經濟學諾貝爾獎 獲獎理由: 揭示並澄清了經濟制度結構和函數中交易費用和產權的重要性。 Ronald H. Coase
《企業的性質》(1937) 《美國廣播業:壟斷研究》(1950) 《聯邦通訊委員會》(1959) 《社會成本問題》(1960) 《經濟學中的燈塔問題》(1974) 參考資料: (1) 諾貝爾官方網站 。 (2) 諾貝爾經濟學獎資源利用專題,林曉芳撰。 (3) 關於經濟學的100個故事,陳鵬飛編著。台北市:宇河文化,2007。 (4) 新華網 --近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6) 中新網 --近二十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其貢獻

2 1992經濟學諾貝爾獎 獲獎理由: 將微觀經濟理論擴展到對人類相互行為的分析,包括市場行為。 Gary S. Becker
《歧視經濟學》(1957) 《生育力的經濟分析》(1960) 《人力資本》(1964) 《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1976) 《家庭論》(1981) 參考資料: (1) 諾貝爾官方網站 。 (2) 諾貝爾經濟學獎資源利用專題,林曉芳撰。 (3) 關於經濟學的100個故事,陳鵬飛編著。台北市:宇河文化,2007。 (4) 新華網 --近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6) 中新網 --近二十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其貢獻

3 1993經濟學諾貝爾獎 獲獎理由: 前者用經濟史的新理論及數理工具重新詮釋了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後者建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 Robert W. Fogel 《美國的經濟成長》 《美國過去的經濟增長與福利:新經濟史》 《制度變遷與美國經濟增長》 《西方世界的興起:新經濟史》 《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 《制度、制度的變革與經濟表現》 Douglass C. North 《1790—1860年的美國經濟增長》 《美國過去的增長與福利:新經濟史》 《制度變化與美國的經濟增長》 《西方世界的興起:新經濟史》 《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 參考資料: (1) 諾貝爾官方網站 。 (2) 諾貝爾經濟學獎資源利用專題,林曉芳撰。 (3) 關於經濟學的100個故事,陳鵬飛編著。台北市:宇河文化,2007。 (4) 新華網 --近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6) 中新網 --近二十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其貢獻

4 1994經濟學諾貝爾獎 獲獎理由: 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對博弈論和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
John F. Nash Jr. 《非合作博弈》(1950) 《博弈論文集》(1996) John C. Harsanyi “博弈和社會中的理性行為與討價還價均衡”(1977年) “關於倫理學與社會行為及其科學解釋的論文”(1976年) “博弈論論文集”(1982年) “博弈均衡選擇的一般理論”(1988年) Reinhard Selten 《價格制定者廠商的一般均衡》(1974年) 《博弈均衡選擇的一般理論》(1988年) 《戰略理性模型與決策理論叢書:系列C:博弈論、數學規劃及運籌學研究》(1988年)。 參考資料: (1) 諾貝爾官方網站 。 (2) 諾貝爾經濟學獎資源利用專題,林曉芳撰。 (3) 關於經濟學的100個故事,陳鵬飛編著。台北市:宇河文化,2007。 (4) 新華網 --近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6) 中新網 --近二十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其貢獻

5 1995經濟學諾貝爾獎 獲獎理由: 倡導和發展了理性預期與宏觀經濟學研究的運用理論,深化了人們對經濟政策的理解,並對經濟週期理論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Robert E. Lucas Jr. 《理性預期與經濟計量實踐》(1981年) 《經濟週期理論研究》(1981年) 《經濟週期模式》(1987年) 《經濟動態學中的遞迴法》(1989年) 參考資料: (1) 諾貝爾官方網站 。 (2) 諾貝爾經濟學獎資源利用專題,林曉芳撰。 (3) 關於經濟學的100個故事,陳鵬飛編著。台北市:宇河文化,2007。 (4) 新華網 --近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6) 中新網 --近二十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其貢獻

6 1996經濟學諾貝爾獎 獲獎理由: 前者在資訊經濟學理論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不對稱資訊條件下的經濟激勵理論的論述;後者在資訊經濟學、激勵理論、博弈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James A. Mirrlees 最優稅制和公營生產 (1971) 發展中國家的項目評估和計畫(1974) 關於福利經濟學、信息和不確定性的筆記(1974) 道德風險管理論與不可觀測行為(1975) 組織內激勵和權威的最優結構(1976) William Vickrey 《累進稅制議程》(1949) 《反投機、拍賣和競爭性密封投標》(1961) 參考資料: (1) 諾貝爾官方網站 。 (2) 諾貝爾經濟學獎資源利用專題,林曉芳撰。 (3) 關於經濟學的100個故事,陳鵬飛編著。台北市:宇河文化,2007。 (4) 新華網 --近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6) 中新網 --近二十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其貢獻

7 1997經濟學諾貝爾獎 獲獎理由: 前者給出了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公式,該法則已成為金融機構涉及金融新產品的思想方法;後者對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所依賴的假設條件做了進一步減弱,在許多方面對其做了推廣。 Robert C. Merton 1990年的《連續期金融》 1995年的《金融工程:金融創新的應用研究》 1995年的《全球金融系統:功能展望》 1998年的《金融學》 Myron S. Scholes 1972年《期權合約定價和市場有效性檢驗》 1972年《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詹森作的一些實證檢驗》 1973年《期權與公司債務定價》 1974年《股利發放和股利政策對普通股價格和收益的影響》 1976年《稅收和期權定價》 1977年《以非同步資料估計β》 1978年《股利和稅收》 1982年《股利和稅收:一些實證證據》 1996年寫的《全球金融市場,衍生證券和系統風險》 參考資料: (1) 諾貝爾官方網站 。 (2) 諾貝爾經濟學獎資源利用專題,林曉芳撰。 (3) 關於經濟學的100個故事,陳鵬飛編著。台北市:宇河文化,2007。 (4) 新華網 --近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6) 中新網 --近二十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其貢獻

8 1998經濟學諾貝爾獎 獲獎理由: 對福利經濟學以及發展經濟學做出了突破性貢獻。 Amartya Sen 《技術選擇》(1960)
《集體選擇與社會福利》(1970) 《論經濟不公平》(1973) 《就業、技術與發展》(1975) 《貧困的水準》(1980年) 《貧窮和饑荒》(1981) 《選擇、福利和量度》(1982) 《資源、價值和發展》(1984) 《商品與能力》(1985年) 《倫理學與經濟學》(1987年) 《饑餓與公共行為》(1989年) 《生活標準》(1987年) 《不平等的再考察》(1992年) 《以自由看待發展》(1999年) Rationality and Freedom, 2004. Inequality Reexamined, 2004. The Argumentative Indian, 2005. 《選擇、福利和測度》(1982年) 《資源、價值和發展》(1984年)。 參考資料: (1) 諾貝爾官方網站 。 (2) 諾貝爾經濟學獎資源利用專題,林曉芳撰。 (3) 關於經濟學的100個故事,陳鵬飛編著。台北市:宇河文化,2007。 (4) 新華網 --近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6) 中新網 --近二十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其貢獻

9 1999經濟學諾貝爾獎 獲獎理由: 對不同匯率體制下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以及最優貨幣區域的分析做出了偉大貢獻。
Robert A. Mundell 《國際貨幣制度:衝突和改革》(1965 年) 《人類與經濟學》(1968 年) 《國際經濟學》(1968 年) 《貨幣理論:世界經濟中的利息、通貨膨脹和增長》(1971 年) 《新國際貨幣制度》( 1977 年) 《世界經濟中的貨幣歷程》( 1983 年)。 《全球失衡》( 1990 年) 《債務、赤字和經濟狀況》( 1991 年) 《建設新歐洲》( 1992 年) 《中國的通貨膨脹與增長》( 1996 年 《歐元作為國際貨幣制度的穩定器》( 2000 年)。 參考資料: (1) 諾貝爾官方網站 。 (2) 諾貝爾經濟學獎資源利用專題,林曉芳撰。 (3) 關於經濟學的100個故事,陳鵬飛編著。台北市:宇河文化,2007。 (4) 新華網 --近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6) 中新網 --近二十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其貢獻

10 2000經濟學諾貝爾獎 獲獎理由: 在微觀計量經濟學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 James J. Heckman
提出對統計資料的選擇偏差進行糾正的簡單可行的理論和方法 對勞動供給和薪資決定的研究 對持續期間(Duration)的研究 在微觀計量經濟學裡面,他們發展了廣泛應用於個體和家庭行為實證分析的理論和方法。 赫克曼發展了對選擇性抽樣數據進行分析的理論和方法,麥克法登因則發展了對自行選擇行為進行分析的理論和方法。 Daniel L. McFadden 《謹慎選擇分析的替性估計和樣本設計》(1981) 《經濟選擇》(2000) 《觀察性研究:基於樣本的選擇》(2001) 《怎樣量化環境損壞或改善的經濟價值》(2002) 參考資料: (1) 諾貝爾官方網站 。 (2) 諾貝爾經濟學獎資源利用專題,林曉芳撰。 (3) 關於經濟學的100個故事,陳鵬飛編著。台北市:宇河文化,2007。 (4) 新華網 --近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5) 東吳大學圖書館 (6) 經濟之靈

11 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詹姆斯·赫克曼和丹尼爾·麥克法登
:21:51 資料來源:網易 瑞典皇家科學院2000年10月11日在這裡宣佈,美國經濟學家詹姆斯·赫克曼和丹尼爾·麥克法登因在微觀計量經濟學領域所作出的傑出貢獻而榮獲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說,兩位獲獎者在微觀計量經濟學領域的主要貢獻是,他們在70年代發展了已被廣泛用來對個人和家庭行為進行統計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其中赫克曼發展了對選擇性抽樣資料進行分析的理論和方法,麥克法登發展了對自行選擇行為進行分析的理論和方法。他們將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100萬美元)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介紹說,介於經濟學和統計學之間的微觀計量經濟學是一門用來研究微觀資料的方法學。隨著人們所能獲得的微觀資料的增加和電腦功率的增大,經濟學家們已能對許多新的問題進行研究,如決定人們去工作和工作時間的因素是什麼,經濟動力是如何影響人們對教育、職業和居住地所進行的選擇,以及不同教育計畫對收入和就業產生什麼影響等。這些問題都可以用赫克曼和麥克法登發展的理論和方法來進行分析和研究。 瑞典皇家科學院認為,赫克曼和邁克法登已解決了對微觀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中出現的基本問題。他們所發展的分析方法不僅在經濟理論方面具有堅固的基礎,而且還在重大社會問題的實用研究領域發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些方法現已成為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分析問題的“標準工具”。 瑞典皇家科學院進一步介紹說,人們所能獲得的微觀資料往往來源於選擇性的抽樣資料,如有關工資的資料就無法通過隨意抽樣的方式獲得。如果這樣的選擇性因素不被考慮進去,那麼對經濟關係進行的統計評估結果將會發生偏頗。赫克曼發展了用一種合適的方式來處理選擇性抽樣資料的方法,並提出了用來解決與此密切相關問題的方法。他在這些領域進行的應用研究也具領先地位。 瑞典皇家科學院說,微觀資料還能反映人們的隨意選擇行為,如有關人們對職業或居住地的資料能反映他們是在有限的範圍中進行選擇。以前,經濟學界對這樣的選擇進行的經驗研究缺乏經濟理論基礎。麥克法登根據一種有關自行選擇的新理論,發展了對自行選擇進行統計分析的方法。這些方法已使經驗研究發生的變革,並已在交通運輸和通信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實際應用。 赫克曼1944年出生於美國的芝加哥,現為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麥克法登1937年出生於美國的羅利,現供職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

12 2001經濟學諾貝爾獎 Joseph E. Stiglitz A. Michael Spence George A. Akerlof
獲獎理由: 在“對充滿不對稱資訊市場進行分析”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Joseph E. Stiglitz 以對「資訊不對稱市場分析」的研究共同摘冠。 為不對稱資訊市場的一般理論奠定了基石。他們的理論迅速得到了應用,從傳統的農業市場到現代的金融市場。他們的貢獻來自于現代資訊經濟學的核心部分。 《公共經濟學講義》(1980) 《商品價格穩定理論》(1981) 《現代經濟增長理論選續》(1969) A. Michael Spence 《劳动力市场中的信号问题》(1973) 《市场信号:雇佣及相关程序的信息传递》(1974) 《垄断、质量与规制》(1975) 《工资水平的竞争、可信任和获得工作的必要信号条件 》(1975) 《产品的选择、固定成本与垄断竞争》(1976) 《产品的多样化和福利》(1976) 《消费者的错觉,产品的失误与生产者的责任》(1977) 《非线性价格与福利》(1977) 《新市场投资、战略与增长》(1979) 《广告宣传与进入市场壁垒》(1980) 《开放经济中的产业组织》(1980) 《学习欺诈与竞争》(1981) 《金融投资竞争组织》(1983) 《博弈论:经济学家的新工具》(2000) George A. Akerlof 《檸檬市場》(The Market for Lemons)(1970) 參考資料: (1) 諾貝爾官方網站 。 (2) 諾貝爾經濟學獎資源利用專題,林曉芳撰。 (3) 關於經濟學的100個故事,陳鵬飛編著。台北市:宇河文化,2007。 (4) 新華網 --近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其貢獻

13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喬治·阿克爾洛夫、邁克爾·斯彭斯和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56:43 來源: 新華網 瑞典皇家科學院2001年10月10日在宣佈,三位美國教授喬治·阿克爾洛夫、邁克爾·斯彭斯和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由於在“對充滿不對稱資訊市場進行分析”領域所作出的重要貢獻,而分享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發表的新聞公報說,這三名獲獎者在20世紀70年代奠定了對充滿不對稱資訊市場進行分析的理論基礎。其中,阿克爾洛夫所作出的貢獻在於闡述了這樣一個市場現實,即賣方能向買方推銷低品質商品等現象的存在是因為市場雙方各自所掌握的資訊不對稱所造成的。斯彭斯的貢獻在於揭示了人們應如何利用其所掌握的更多資訊來謀取更大收益方面的有關理論。斯蒂格利茨則闡述了有關掌握資訊較少的市場一方如何進行市場調整的有關理論。 瑞典皇家科學院認為,阿克爾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的分析理論用途廣泛,既適用于對傳統的農業市場的分析研究,也適用于對現代金融市場的分析研究。同時,他們的理論還構成了現代資訊經濟的核心。 喬治·阿克爾洛夫1940年生於美國的紐黑文,1966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頭銜,現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經濟學教授。邁克爾·斯彭斯1948年生於美國的新澤西,1972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頭銜,現兼任美國哈佛和斯坦福兩所大學的教授。約瑟夫·斯蒂格利茨1943年生於美國的印第安那州,1967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頭銜,曾擔任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 諾貝爾經濟學獎是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為紀念諾貝爾而設立的,其評選的過程、頒發的形式和獎金額均與其它5項諾貝爾獎一樣。

14 2002經濟學諾貝爾獎 Daniel Kahneman Vernon L. Smith 獲獎理由:
在心理和實驗經濟學研究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工作。 《預測的心理學》(1973) 《前景理論:風險條件下的決策分析》(1979) 《不確定條件下的判斷:直觀推斷和偏誤》(1982) 《公平和經濟學的假設》(1986) 《原則式效應的試驗檢測及科斯定理》(1986 《謹慎選擇以及大膽預測:風險的認知前景》(1993) 《投資者的心理側面》(1998) 兩人首先將心理學與實驗經濟學運用於決策過程之研究,為該領域之先驅; 其跨出狹義經濟學之範圍,對基本經濟學的「理性」與「自利」兩項根本假設提出挑戰。 Vernon L. Smith 《競爭市場行為的實驗研究》(1962) 《社會選擇中的一致性、自願性同意原理》(1977) 《作為一門實驗科學的微觀經濟學體系》(1982) 《論述、崩潰和實驗性現貨資產市場的外生預期》(1988) 《偏好、財產權和論坐還價博弈中的匿名問題》(1994) 參考資料: (1) 諾貝爾官方網站 。 (2) 諾貝爾經濟學獎資源利用專題,林曉芳撰。 (3) 關於經濟學的100個故事,陳鵬飛編著。台北市:宇河文化,2007。

15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和弗農·史密斯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和弗農·史密斯
:43:45 來源: 新華網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和弗農·史密斯 :43:45 來源: 新華網 瑞典皇家科學院2002年10月9日宣佈,將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具有美國及以色列雙重國籍的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和美國經濟學家弗農·史密斯,以表彰他們在心理和實證經濟學研究方面所做的開拓性工作。 卡尼曼1934年出生於以色列的特拉維夫,1961年獲得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卡尼曼擁有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授頭銜。自1993年起,卡尼曼擔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和公共事務教授。皇家科學院的新聞公報說,把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一半授予卡尼曼,是因為他“把心理研究的成果與經濟學融合到了一起,特別是在有關不確定狀態下人們如何作出判斷和決策方面的研究”。 史密斯1927年出生於美國堪薩斯州的威奇托,1955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史密斯擁有珀杜大學、麻塞諸塞大學和亞利桑那大學教授頭銜。自2001年起,史密斯擔任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和法律教授。史密斯由於其對實證經濟學研究的貢獻而獲得今年的另一半諾貝爾經濟學獎金。皇家科學院說,史密斯為實證經濟學奠定了基礎。他發明了一系列的實驗方法,從而為對經濟學進行可靠的試驗確立了標準。

16 2003經濟學諾貝爾獎 Robert F. Engle III Clive W.J. Granger 獲獎理由:
用“隨著時間變化的易變性”和“共同趨勢”兩種新方法分析經濟時間數列,從而給經濟學研究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影響。 Robert F. Engle III 《協整、因果關係和預測:格蘭傑紀念文集》(1999) 《ARCH:閱讀精選》(1995) 《計量經濟學手冊(第四冊)》(1994) 《長期經濟關係:協整閱讀材料》(1991) Engle所發明的「自動遞減條件下的異方差性」理論能精確地獲取很多時間數列的特徵,並對能把隨時間變化的易變性進行統計模型化的方法進行了發展。 Granger的研究改變了經濟學家處理時間序列資料的方法,對研究財富與消費、匯率與價格、以及短期利率與長期利率之間的關係具有非常重要意義。 Clive W.J. Granger 《經濟時間序列的譜分析》(1964) 《股價的可預測性》(1970) 《商品價格的投機、套利和預測》(1970) 《經濟時間序列預測》(1977) 《雙線性時間序列模型導論》(1978) 《經濟序列建模型:經濟計量方法閱讀材料》(1990) 《經濟學的實證建模:設定和估計》(1999) 參考資料: (1) 諾貝爾官方網站 。 (2) 諾貝爾經濟學獎資源利用專題,林曉芳撰。 (3) 關於經濟學的100個故事,陳鵬飛編著。台北市:宇河文化,2007。 (4) 中新網

17 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恩格爾和克萊夫·格蘭傑
:39:56 來源: 新華網 瑞典皇家科學院2003年10月8日宣佈,把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恩格爾和英國經濟學家克萊夫·格蘭傑,以表彰他們在“分析經濟時間數列”研究領域所作出的突破性貢獻。 美國人羅伯特·恩格爾和英國人克萊夫·格蘭傑今天因一個實施預測和評估風險的新框架而共同獲得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改進了對包括經濟增長指標、價格和利率的時間序列的分析。 羅伯特·恩格爾1942年11月出生在美國紐約州錫拉丘茲。他于1969年獲得康奈爾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同年成為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1975年,他轉到聖達戈加利福尼亞大學工作,並於1990年升任經濟學系主任。1981年,恩格爾成為美國計量經濟學學會和美國藝術科學學會會員。他因對分析經濟時間序列的貢獻而被授予諾貝爾獎。作為金融市場分析家,他從1999年開始到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任金融服務管理教授。他對金融計量經濟學的興趣涉及證券、利率、匯率和期權。 恩格爾已婚,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他在學術和專業界中都經常作演講,已發表100多篇學術論文,出版了三本著作。 克萊夫·格蘭傑1934年9月出生於英國威爾士的斯旺西。1959年,他在諾丁漢大學獲得統計學博士學位。他的研究興趣主要在統計和計量經濟學、預測、金融、人口統計學和方法學等方面。格蘭傑于1991年成為國際預測師協會會員,曾獲得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和卡洛斯三世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他因研究出了用於穩定型時間序列研究的統計學方法而榮獲諾貝爾獎。格蘭傑現為聖達戈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榮譽退休教授。 美聯社8日報導說,這位元69歲的英國教授目前正在新西蘭做訪問學者。他說,他的經濟模型研究“可以廣泛地用於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和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也可以被其他行業借鑒”。運用他的研究,經濟學家可以更容易解釋所建立的模型和做出更準確的預期。 法新社8日的報導說,公司、政府、智囊團和經紀行業雇用經濟學家並付給他們高薪的一個最重要目的是預測未來,以及使經濟政策和投資安全。雖然冗長的數位清單、評估多年積累的資料和檢驗看起來模糊不清的假設似乎很乏味,但經濟學家知道利害攸關。正確的預測能使國家預算成功或失敗,也能決定投資者在股市上的盈虧。因為實施預測非常有風險,經濟學家要利用能獲得的一切幫助,因此他們格外有理由感謝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恩格爾和格蘭傑,因為兩人極大地改進了經濟學家在實施預測時對統計資料的分析方法。 諾貝爾獎評委會說,“克萊夫·格蘭傑的工作改變了經濟學家處理時間序列資料的方法”,而恩格爾研製了處理風險評估的“改進方法”。

18 2004經濟學諾貝爾獎 Finn E. Kydland Edward C. Prescott 獲獎理由:
有關宏觀經濟政策的“時間一致性難題”和商業週期的影響因素。 2001年的《家庭生产与建筑时机的结合》 2000的《货币总量与产出》 1999年的《内生货币供给与经济周期》 1995年的《作为规则的金本位》 1994年的《贸易差额与贸易条件的动态关系:J曲线?》 1992年的《国际实际经济周期》 1988年的《跨时偏好与劳动力供给》 其獲獎的理由為對動態總體經濟學的貢獻,經濟政策的時效不一致性,以及景氣循環背後軀力的探討。 Edward C. Prescott 《风险溢价难题》(1985年)。 《跨期贸易的契约安排》(1987) 《致富的障碍》 參考資料: (1) 諾貝爾官方網站 。 (2) 諾貝爾經濟學獎資源利用專題,林曉芳撰。 (3) 關於經濟學的100個故事,陳鵬飛編著。台北市:宇河文化,2007。 (4) 互動百科

19 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 2004年10月11日 23:38:04  來源:新華網  瑞典皇家科學院11日宣布,把200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挪威經濟學家芬恩·基德蘭德和美國經濟家愛德華·普雷斯科特,以表彰他們在動態宏觀經濟學領域作出的貢獻。他們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30萬美元)的獎金。     據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介紹,兩位學者的獲獎成果主要體現在他們分別于1977年和1982年合作完成的兩篇學術論文中,其成就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對宏觀經濟政策運用中“時間一致性難題”的分析研究,為經濟政策特別是貨幣政策的實際有效運用提供了思路;二是在對商業周期的研究中,通過對引起商業周期波動的各種因素和各因素間相互關係的分析,使人們對于這一現象的認識更加深入。同時,他們的分析方法也為後來者開展更廣泛的研究提供了基礎。     基德蘭德現年60歲,出生于挪威。1968年畢業于挪威經濟學和商業管理學校。1973年在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目前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和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仍保留挪威國籍。     普雷斯科特現年63歲,出生于紐約。曾獲得數學學士學位。1967年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曾在明尼蘇達大學、芝加哥大學、西北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等學府任教。他現在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並擔任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聯邦儲備銀行的研究員。(完)      (責任編輯:新華國際)

20 2005經濟學諾貝爾獎 Robert J. Aumann Thomas C. Schelling 獲獎理由:
通過博弈理論分析增加了世人對合作與衝突的理解 Robert J. Aumann 《博弈論》(合著) 《博弈論演說集》(合著) 《博弈論與經濟學運用手冊》(合編) 《重複博弈與不完全資訊》 兩人透過賽局理論分析,有助於世界理解衝突與合作的關係,提升了世人對商業衝突的理解,甚至能解釋衝突、避免戰爭而獲獎。 Thomas C. Schelling 《國家收入行為》(1951) 《國際經濟學》(1958) 《衝突的戰略》(1960) 《戰略與軍控》(1961) 《武器與影響》(1966) 《微觀動機與宏觀行為》(1978) 《透析能源問題》(1979) 《選擇與結果》(1984) 《討價還價、溝通和有限戰爭》(1993) 參考資料: (1) 諾貝爾官方網站 。 (2) 諾貝爾經濟學獎資源利用專題,林曉芳撰。 (3) 關於經濟學的100個故事,陳鵬飛編著。台北市:宇河文化,2007。

21 以色列和美國學者分享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0月10日電(記者馬世駿 報道員王凱梅)
2005年10月10日 23:29:0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0月10日電(記者馬世駿 報道員王凱梅) 瑞典皇家科學院10日宣布,將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有以色列和美國雙重國籍的羅伯特·奧曼和美國人托馬斯·謝林,以表彰他們通過博弈理論分析增加了世人對合作與衝突的理解。     當地時間10日下午1時,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貢諾·厄 奎斯特偕同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委會主席和另一名成員來到皇家科學院議事廳,向等候在那裏的媒體發布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委的決定。     在解析奧曼和謝林獲獎原因時,經濟學獎評委會主席表示:“為什麼有些國家、團體和個人可以和平地解決衝突,而另一些國家、團體和個人卻不斷地被衝突困擾呢?感謝奧曼和謝林的研究,為這一自古以來困擾我們的問題帶來啟迪。”     奧曼今年75歲,他利用數學分析的方法創立了對社會學中討論的抽象概念和假設進行具體化分析的模式,他創立的重復博弈理論分析了為什麼當合作夥伴越多時,合作中產生的衝突也多,這一理論成為今天社會科學中長期性合作分析的基礎理論。     84歲高齡的謝林上世紀50年代起在冷戰陰影下將博弈理論用在對全球安全問題和裁軍問題的分析上。他的貢獻主要在于如何處理衝突。他在1960年發表的《衝突戰略》一書成為研究解決矛盾衝突策略的經典著作。奧曼和謝林的理論今天被廣泛應用在解釋社會中不同性質的衝突、貿易糾紛、價格之爭以及尋求長期合作的模式等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領域。     在宣布儀式上,瑞典皇家科學院工作人員接通了奧曼博士的電話。作為歷史上第二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以色列人,他表示非常驕傲,也非常吃驚。有記者問到他的解決衝突理論是否可以用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糾紛上時,奧曼表示這是他的衷心願望。     在回答新華社記者有關諾貝爾獎評委的評選標準時,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厄奎斯特說:“我們關注的是這些科學家的理論和發現對人類進步的影響,尤其是對目前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和時代的影響。在科學面前,沒有年齡的差別。”厄奎斯特還表示每次諾貝爾評獎都是非常艱苦的選擇,當然,“不是不可能的選擇”。     根據瑞典著名企業家、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1895年留下的遺囑,諾貝爾獎項只有化學獎、物理學獎、文學獎、醫學獎和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瑞典中央銀行在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的,全稱為“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1969年該銀行300周年慶典時第一次頒獎。     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30萬美元)。截至目前,還沒有一位女性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責任編輯:劉媛)

22 2006經濟學諾貝爾獎 Edmund S. Phelps 獲獎理由: 對經濟學理論和宏觀經濟政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他被譽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締造者」和「影響經濟學程進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在加深人們對於通貨膨脹和失業預期關係的理解方面做出很大的貢獻。 Edmund S. Phelps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预期和最优失业率》 (1967) 《动态货币工资与劳动力市场均衡》(1968) 《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的微观基础》(1970) 《通货膨胀政策与失业理论》(1972) 《理性预期条件下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力量》(1977) 《宏观经济思想七流派》(1990) 參考資料: (1) 諾貝爾官方網站 。 (2) 諾貝爾經濟學獎資源利用專題,林曉芳撰。 (3) 關於經濟學的100個故事,陳鵬飛編著。台北市:宇河文化,2007。

23 2006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艾德蒙·菲爾普斯 :12:07 來源: 新華網 核心提示: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美國經濟學家艾德蒙·費爾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們對於通貨膨脹和失業預期關係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貢獻。73歲的費爾普斯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費爾普斯對中國經濟很感興趣,他說每次討論中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關係時,他總是非常興奮。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0月9日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9日宣佈,將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艾德蒙·費爾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們對於通貨膨脹和失業預期關係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貢獻。 瑞典皇家科學院說,費爾普斯的研究“加深了人們對經濟政策長期和短期影響關係的理解”,並對“經濟學研究和經濟政策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現年73歲的費爾普斯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他將獲得總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37萬美元)的獎金。 根據瑞典著名企業家、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1895年留下的遺囑,諾貝爾獎項只有化學獎、物理學獎、文學獎、醫學獎和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瑞典中央銀行在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的,1969年該銀行300周年慶典時第一次頒獎。 資料:艾德蒙德·菲爾普斯教授簡介 Edmund·S·Phelps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就業與增長理論的著名代表人物 1955年獲得美國阿姆赫斯特學院文學士學位,1959年獲得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師從諾獎得主詹姆斯·托賓教授。菲爾普斯曾經執教于耶魯大學和賓西法尼亞大學,1971年起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同時擔任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社會科學院院士、紐約科學院院士、美國經濟學協會副會長、布魯金斯經濟事務委員會資深顧問、美聯儲學術會議專家、美國財政部和參議院金融委員會顧問、《美國經濟評論》編委等。菲爾普斯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於宏觀經濟學的各個領域,包括就業、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儲蓄、公債、稅收、代際公平、價格、工資、微觀主體行為、資本形成、財政和貨幣政策,以及他最有成就的領域——經濟增長問題,被譽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締造者”和“影響經濟學進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菲爾普斯教授最重要的貢獻在於經濟增長理論。他繼羅伯特·索洛之後,對經濟增長的動態最優化路徑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經濟增長黃金律”,從而正式確立了經濟增長理論。

24 2007經濟學諾貝爾獎 Leonid Hurwicz Roger B. Myerson Eric S. Maskin 獲獎理由:
創立和發展“機制設計理論”方面作出了貢獻 Leonid Hurwicz 著作:《設計中的經濟機制》 學術報告:《市場經濟的缺陷與政府干預》 表彰他們在激勵機制設計理論方面的貢獻。激勵機制設計理論是制度經濟學中的一個分支,同時也是博弈論和微觀經濟學領域的重要理論。 Roger B. Myerson Eric S. Maskin 《博弈論:矛盾衝突分析》 《經濟決策的概率模型》 《经济研究评论》(1999) 參考資料: (1) 諾貝爾官方網站 。 (2) 諾貝爾經濟學獎資源利用專題,林曉芳撰。 (3) 關於經濟學的100個故事,陳鵬飛編著。台北市:宇河文化,2007。

25 美三學者分享2007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 2007年10月16日 08:16:47  來源:經濟參考報 10月1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官員宣布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結果。瑞典皇家科學院當日宣布,將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萊昂尼德·赫維奇、埃裏克·馬斯金和羅傑·邁爾森(屏幕上由左至右)3名美國經濟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創立和發展“機制設計理論”方面所作的貢獻。 新華社記者馬世駿攝     瑞典皇家科學院于北京時間15日晚7時宣布,將2007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萊昂尼德·赫維奇、埃裏克·馬斯金和羅傑·邁爾森三位美國經濟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創立和發展“機制設計理論”方面的巨大貢獻。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聲明中指出,“機制設計理論”在當代經濟學和政治科學領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最早在1960年由赫維奇提出,馬斯金和邁爾森則進一步發展了該理論。這一理論有助于經濟學家、各國政府和企業識別在哪些情況下市場機制有效,而哪些情況下市場機制無效。此外,借助“機制設計理論”,人們還可以確定最佳和最有效的資源分配方式。     瑞典皇家科學院15日宣布,將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萊昂尼德·赫維奇、埃裏克·馬斯金和羅傑·邁爾森(屏幕上由左至右)3名美國經濟學家。新華社記者 馬世駿 攝     “最難預測”的諾貝爾獎項     正如《華爾街日報》所言,“預測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出了名的困難”。本年度經濟學獎的最終評選結果再次驗證了這句話,此前雖有媒體和知名人士列出了有望折桂的數位經濟學家的名單,但仍未能將赫維奇等三人網羅在內。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蒂姆·哈佛德指出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讓人捉摸不透的原因:評審小組往往避開時下最流行的議題,而偏好已經發表15至20年的經濟學論述,因為他們需要時間來證明這些理論的真偽。     可惜的是,盡管哈佛德洞悉此項規則,他也沒能猜透評委們的偏好。他點名的可能獲獎者——研究金融市場的法馬、研究政府支出與成長理論的巴羅和主張用碳排放稅替換京都議定書模式的諾德豪斯都沒能從評選中勝出。     不過,諾貝爾經濟學獎也並非毫無規律可尋。第二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繆爾森曾總結出三條可以提高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概率的“秘訣”:足夠長壽;曾在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等名校職教;最好是英美人士。蒂姆·哈佛德也指出,經濟學獎近年來都被年老的經濟學家奪得,因為根據評選規則該獎不能頒發給已經過世的人,而評委會則希望在經濟學元老們的有生之年對他們的學術成就給予肯定。此外,也有媒體指出,從2000年至今諾貝爾經濟學獎都被美國學者包攬的情況來看,今年的情況也不會例外。     歷史上年齡最大的獲獎者     本年度獲獎的三位經濟學家或多或少都驗證了薩繆爾森“秘訣”的正確性。馬斯金和邁爾森的年齡均為56歲,而最早提出“機制設計理論”的赫維奇已是90歲高齡的老人。     瑞典皇家科學院稱,赫維奇是有史以來年齡最大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當聽到自己獲獎的消息時,赫維奇表示十分驚訝,因為曾經熟悉他所從事工作的那些人都已相繼離開人世,雖然很多年前就有人猜測自己能獲得諾獎,但隨著一年年希望落空,他已經不再期望能夠獲得此項殊譽。     據介紹,出生于莫斯科的赫維奇已加入美國國籍,目前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榮譽教授。1990年,他曾因在“機制設計理論”方面所作的開創性工作而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     出生于紐約的馬斯金現為美國普林斯頓進修學院教授,對經濟學、政治學和法律等領域有深入研究。目前,他正在研究“機制設計理論”、重復博弈和收入不均等課題。     出生在波士頓的邁爾森現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其研究專長包括經濟學領域裏的博弈論和政治學領域裏的投票體制等,曾在1991年出版《博弈論:矛盾衝突分析》一書。(記者:肖瑩瑩)

26 2008經濟學諾貝爾獎 Paul Krugman 獲獎理由: 表彰其在分析國際貿易模式和經濟活動地域所作的貢獻
對國際貿易與經濟地理學貢獻極大,早在一九七九年即提出新的理論模型,解釋「產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 trade)現象,顯示「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如何影響貿易模式與經濟活動的區位(location),大幅度地改變了相關研究方向,並激發出新的研究領域。 Paul Krugman 《期望減少的年代》 《亞洲奇跡之謎》 《蕭條經濟學的回歸》 《國際經濟學》 《大破解》 《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良知》 《地理和貿易》(2000) 《匯率的不穩定性》(2000) 《流行的國際主義》(2000) 《戰略性貿易政策與國際經濟學》(2000) 《克魯格曼國際貿易新理論》(2001) 《市場結構和對外貿易政策——報酬遞增、不完全競爭和國際貿易》(1993) 參考資料: (1) 諾貝爾官方網站 。 (2) 諾貝爾經濟學獎資源利用專題,林曉芳撰。 (3) 關於經濟學的100個故事,陳鵬飛編著。台北市:宇河文化,2007。 (4) 新華網 –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5) 中國新聞網 -- :“諾貝爾經濟學獎”及歷年獲獎者名單

27 普林斯頓大學克魯格曼獲2008諾貝爾經濟學獎 2008年10月13日23:25  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斯德哥爾摩10月13日電 (記者陳雪霏)瑞典皇家科學院13日宣布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eman),因其對國際貿易模式和經濟活動地理位置的分析方面的成就獲得2008年瑞典央行為紀念阿爾佛雷德.諾貝爾設立的經濟學獎。   根據評獎委員會的介紹,傳統經濟學一直受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的影響,認為由於地域的不同,國家的不同,因此,國家之間彼此做互補貿易,或者展示相對優勢,解釋為什麼有的國家出口農產品,有的出口工業品。但是到上個世紀下半葉,李嘉圖的經濟學似乎不能完全解釋世界上出現的新現象,包括全球化現象。   1979年,克魯格曼在國際經濟學雜志上發表了隻有10頁的簡單明了的論文,對觀察到的經濟現象給予新的模式來進行更好的解釋。那就是由於大規模生產,導致成本降低,這樣,就發生了業內貿易的擴張,例如,瑞典是個生產汽車並出口汽車的國家,但是同時它也是一個進口汽車的國家。另外,富裕國家之間的貿易不但沒有減弱,反而加強。   除了經濟生產規模以外,客戶喜歡消費品的多樣性的特性也決定了我們市場上會有五花八門的產品。而且每一種產品的生產商可以成為該種產品的壟斷者。   這也表明對外貿易的增加不僅發生在條件不同的國家,而且可以發生在科技條件非常類似的國家之間。   由於克魯格曼教授的首篇論文的簡單明了,國際研究界很快指出了經濟中富有生命力的機制,並激勵了更多人在這方面的研究。其經濟地理理論不僅涉及什麼產品產於什麼地方,而且涉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資本和勞動力的分布。最初的理論被稱為“新經濟地理”。   他的問題是由於昂貴的交通成本,如果世界貿易無法進行怎麼辦?例如,兩個國家非常相似,那麼福利也相似。如果其他條件都一樣,但人口不一樣,那麼,人口多的國家真正的工資會高一些,原因是人口多的國家可以更好地利用經濟規模,降低成本,那麼顧客可以得到較廉價的商品,這樣一來就改善了消費者的福利。這樣,勞動力,消費者都會流向人口多的地方,使那裡人口更多,移民也更多。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更多的農村人口流向城市。   克魯格曼教授認為,交通成本的降低也很容易產生人口集中和城市化。   在新聞發布會上,克魯格曼教授通過電話說他很支持環保主義者,但他並沒有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他說他對當前的金融危機感到十分震驚。“當前的金融危機顯然比東南亞金融危機要嚴重的多。在我有生之年,沒有見到1929年的大危機,但這次堪與之媲美。不過我很高興看到已經採取的一些措施。”   他對獲獎感到非常榮幸,“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 克魯格曼通過電話說。   該經濟學獎是諾貝爾獎中的最后一個,雖然它不是真正意義的諾獎,但是是為紀念諾貝爾而發的,而且總是在諾獎頒發之際頒發。今年12月10日照例是頒獎的日子。   經濟學獎金也是1000萬瑞典克郎,約合140萬美元。

28 2009經濟學諾貝爾獎 Elinor Ostrom Oliver E. Williamson 獲獎理由:
《社群組織與員警服務的提供》 《誠實服務的提供:變革的結果》 《美國大城市地區的員警服務》 《大城市地區員警之道》 《員警績效的基本問題》 《政治研究的方法》 《美國的地方政府》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體行動制度的演進》(1990) 《自主治理灌溉系統的行業制度》 《制度激勵與可持續發展:基礎設施政策透視》 《規則、博弈與公共池塘資源》 《地方公共事物與全球相互依賴:兩個領域的差異與合作》 Elinor Ostrom獲頒200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她對經濟治理的分析,尤其是對普通人經濟治理活動的研究,她証明了使用者團體管理公共財產(common property)的可能性。 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Oliver E. Williamson,以表彰“他對經濟治理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司的經濟治理邊界的分析”。 Oliver E. Williamson 《管理許可權和企業行為》(1963) 《自由支配行為的經濟學:廠商理論中的管理目標》(1964) 《公司控制與企業行為》(1970) 《市場與等級制》(1975)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1985) 參考資料: (1) 諾貝爾官方網站 。 (2) 諾貝爾經濟學獎資源利用專題,林曉芳撰。 (3) 關於經濟學的100個故事,陳鵬飛編著。台北市:宇河文化,2007。 (4) MBA智庫百科

29 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眷顧”經濟治理 发布日期:2009/10/13 8:42:56 来源:[《财经网》]  作者:汪旭 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佈,將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印第安那大學伯明頓分校政治學教授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教授奧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以表彰他們在經濟治理(economic governance)方面的研究。 奧斯特羅姆獲獎的主要原因是她對經濟治理,尤其是“公地”(commons)的研究。今年76歲的奧斯特羅姆,是1968年設立諾貝爾經濟學獎以來,首位獲得該獎項的女性。 在獎項公佈後,奧斯特羅姆接受了《華爾街日報》的電話採訪,她表示這是個“巨大的驚喜”,她對自己能得獎非常吃驚。 傳統觀點認為,公共財產通常難以管理,因此要麼由政府集中化管理,要麼就進行私有化。奧斯特羅姆的研究,則對這一觀點提出挑戰。她大量研究了用戶自行管理的漁場、牧場、森林、湖泊和地下水域等公共土地(commons)後發現,實際上,這些公共資源的治理情況,常比理論預測的要好。她發現,這些公共資源品的使用者,往往能夠設計出複雜機制,用以決策和規則執行,進而解決利益糾紛。 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審委員會認為,她的研究很好地總結了這一經濟學規律,能夠帶來非常好的結果。 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認為,奧斯特羅姆當選,多少有些讓人意外。不過,她研究的領域,其實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布坎南的公共選擇理論有相通之處。 而今年另一位經濟學獎獲得者——奧利弗·威廉姆森可謂眾望所歸。瑞典皇家科學院認為,威廉姆森在經濟治理尤其是企業邊界方面的研究成果卓著。 威廉姆森對交易成本與不完全契約的關係作了系統研究。他的基本觀點是,不同的交易需要不同的契約關係。他認為,現實中的人都是“契約人”,他們無不處於交易之中,並用各種或明或暗的“契約”來規制他們的交易。 威廉姆森認為,市場和有等級的組織,比如公司,代表著解決利益糾紛方式的不同治理結構。市場的缺點是經常伴有討價還價和爭執。而公司的缺點則是,雖然權威能減少爭執,但常會被濫用。威廉姆森認為, 競爭性的市場,通常能夠相對良好地運轉,因為買方和賣方爭執時能夠選擇其他交易對象。而當市場競爭有限時,公司則更有利於矛盾的解決。 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審委員會認為,威廉姆森理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預見,這也在實證中被證實了。他認為經濟代理人在公司內部進行交易的傾向性,會隨著資產關係的特性而增加。 “威廉姆森是新制度經濟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獲獎是情理之中。”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說,“他發展了科斯定理,將交易成本的研究從企業與市場的層面,推進到了企業組織內部。同時引入了管理學和公共治理的一些方法,對新制度經濟學隨後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國社科院曾於上世紀80年代多次邀請威廉姆森來中國講學。而他的理論之後在國內也廣為流傳,90年代上半期在中國經濟學研究領域仍影響巨大。張軍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說,1998年,他曾邀請威廉姆森到復旦大學講學,當時在介紹威廉姆森時說“他遲早會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威廉姆森生於1932年,自1998年以來,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曾任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計量經濟學學會會員

30 2010經濟學諾貝爾獎 獲獎理由: 表彰他們對「市場搜尋摩擦(search frictions)分析」的貢獻。
Peter A. Diamond 《最优税制与公共生产:(I)生产效率、(II)税收规则》(1971) 這三名經濟學家憑藉對“經濟政策如何影響失業率”理論的進一步分析,摘得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桂冠。三人的理論可以解釋許多經濟現象,包括“為何在有很多職位空缺的時候,仍有眾多人失業”。三人建立的經濟模型還有助於人們理解“規章制度和經濟政策如何影響失業率、職位空缺和工資”。 Dale T. Mortensen Christopher A. Pissarides 《空缺職位波動與失業率》(2007) 《工資分化:為什麼同工會不同酬?》(2005) 《工資歧視、雇主規模與失業率》(1998) 《失業理論中的創造就業與破壞就業》(1994) 《工作搜尋與勞動市場分析》(1986) 《財產權、競爭與合著效率與相關博弈》(1982) 《非合作博弈中的匹對過程》(1982) 《動態工資和就業理論》(1972) 《国家就业机构的就业匹配和随机搜寻》 (1979) 《失业和职位空缺的短期平衡动态及实际工资》 (1985) 《英国的失业和职位空缺》(1986年) 《失业理论之就业创造和就业流失》(1994) 《均衡失业理论》(2000) 《多领域增长模式中的结构性调整》 參考資料: (1) 諾貝爾官方網站 。 (2) 諾貝爾經濟學獎資源利用專題,林曉芳撰。 (3) 關於經濟學的100個故事,陳鵬飛編著。台北市:宇河文化,2007。 (4) 百度百科 – 諾貝爾經濟學獎 (5) 中時電子報 --英美3學者 合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31 救失業 政府別幫倒忙【聯合報╱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2010.10.13 02:45 am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美英三位學者共同獲得,獲獎原因是他們以搜尋成本分析市場供需的理論,有助於了解為何經濟政策與法令會影響就業率與薪資。在全球陷於「無就業景氣復甦」窘境的此刻,饒富意義。對近年來不斷以公共就業政策,來壓低失業率的台灣,更有寶貴啟示。 三位得獎者的理論重點在於強調,勞動市場的供需雙方無法完美遇合,亦即市場上許多公司有許多空缺職位卻等嘸人,而另一方面卻有不少失業人員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原因就在資訊不完整、當事人主觀考量、交通等等成本的存在,於是如何降低雙方的「搜尋成本」就成為關鍵,而市場中無時無刻都有失業存在就是常態,失業率決不可能為零,至少有所謂的「摩擦性失業」。所以問題就在:如何降低搜尋成本?而政府政策究竟會降低失業率或者反會讓失業率居高不下? 耐人尋味的是:以三位得獎者姓氏縮寫而成的「DMP」模式指出,市場買賣雙方資訊並不完整,要組成「天作之合」非常困難。結論是:失業福利較優厚的社會,通常失業率較高,勞動市場供需雙方相互搜尋的時間也比較長。 這樣的結果我們可用另一位經濟名家、曾任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也曾是雷根總統首席經濟顧問費茲坦教授,在一九七八年提出的一篇討論「失業成本」觀念的短文來說明。他將失業成本分為「私人」和「社會」兩種,認為失業的私人成本如果低,將會導致高失業率;而此成本會低,乃因薪資所得稅高且失業津貼免稅,致私人較願享受閒暇或從事非市場工作行為,這也是美國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的主因,而且使原本只是短期失去工作者,也寧願賦閒在家領救濟金,而不願賺取差額不大的工資。 至於失業的淨社會成本,係指設法將失業者送回工作崗位去的潛在利益,以及政策所耗成本之間的差額。不幸的是,降低失業的政策會引發通貨膨脹,以政策來減低暫時性的失業是得不償失的。不過,如果是結構性的高失業,不有效解決,就可能演變成歐洲國家的「壓低失業」模式,即不經政府允許,廠商無權解雇工人,而失去工作的工人,也無權決定何時返回及回到那個工作崗位。更糟的是,長期高失業率更會迫使採用引發加速通膨的擴張性總體政策。如此,在勞動市場失去自由和加速通膨雙重壓力下,將使整個經濟蒙受重大損失,而結構性高失業最好是以稅收方法來解決。所以,費茲坦教授對失業保險或津貼,採取保留態度。這似乎也是前述DMP模式之結論。 如何縮短失業期間、如何降低搜尋成本,讓勞動市場更自由、競爭程度更大是較有效方法,政府救失業的政策則往往幫倒忙,甚至於培養一些懶人。本屆諾貝爾獎委員會遴選的三位經濟學獎得主,捎來的訊息,提供了可貴的啟示! 【2010/10/13 聯合報】


Download ppt "1991經濟學諾貝爾獎 獲獎理由: 揭示並澄清了經濟制度結構和函數中交易費用和產權的重要性。 Ronald H. Coase"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