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主讲人:徐蓝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 2012-06
20世纪的世界格局 主讲人:徐蓝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
2
第一部分 对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3
对设计这个专题讲座的说明: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
“初步了解‘冷战’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使学生能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感悟中国的世界地位。不需要学生掌握多极化是怎么来的。 在国际秩序方面,课标也只要求学生“了解《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就可以了。 但是,教师应该了解20世纪国际格局演变的来龙去脉,从而理解为什么冷战后的国际格局呈现出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4
一、对“国际格局”这一概念的界定 国际格局(International configuration)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主要行为体,如国家或国家集团,所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 各主要行为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是国际格局演变的基础和推动力量,而国际格局的演变过程,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重大的具有全局性的国际事件,是推动国际格局从量变到质变的决定性因素。
5
1.构成国际格局的要素有三个: (1)行为主体。即存在于国际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或称为战略力量,这是构成国际格局的最基本的要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极”。 (2)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战略关系。这些行为主体彼此之间发生相当程度的交往,并形成相互之间的战略关系。 (3)行为主体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这些行为主体之间的战略关系呈现相对稳定性。如“多极格局”“单极格局”“两极格局”“一超多强”等等。
6
2.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力量主要有两个: (1)各主要行为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是国际格局演变的物质基础和推动力量。 (2)各主要行为体对自己利益的认识和考虑,不同行为体之间由于各自所认识的利益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直接动因。
7
3.国际格局的演变特点: 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表现为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重大的具有全局性的国际事件,是推动国际格局从量变到质变的决定性因素。 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正是这样的重大的具有全局性的国际事件,它们在国际格局的演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8
4.国际格局的重要性: 国际格局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实际影响并制约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国际秩序。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国际社会主要战略力量之间围绕某种目标和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运行的机制,是指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行为规范。特定的国际秩序总是与特定的国际格局相对应,并受到国际格局的影响与制约。 当国际格局变化时,国际秩序也会发生变化,并影响国家关系的变化。
9
二、20世纪国际格局在历史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20世纪国际格局的建立和演变以及与此相伴随的国际秩序的变化,是世界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准(2011年版)》指出:“世界现代史主要叙述的是20世纪初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了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终于形成。”因此,作为20世纪国际关系的基础,国际格局的建立和演变是世界现代史的重要内容。
10
关于国际格局的提法问题 《标准(2011年版) 》对冷战后国际格局的提法是“世界多极化”,《标准(实验稿)》的提法是“世界政治多极化”。这两种提法是有区别的。 从地域和影响程度看,国际格局一般可分为世界格局、地区格局、大国关系格局三个层次。从不同领域划分,国际格局可以分为国际政治格局、军事格局、经济格局、贸易格局、金融格局等。可以看出,世界格局是最高层次的国际格局,而世界政治格局只涉及一个领域,故修订后的《标准》使用“世界多极化”。这种提法也是党和政府的正式文件的提法。
11
第二部分 核心内容分析
12
总论: 影响20世纪国际格局演变的重大事件,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进程,以及冷战结束后的历史发展。 国际格局变化的基本形态是:
经过一战,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动摇 经过二战,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结束 二战后不久,冷战爆发,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时期,两极格局中孕育多极化趋势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13
一、20世纪初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1.欧洲的世界支配地位 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地位保持到20世纪。 经济上,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支配与控制仍然清晰可见。它提供了世界上2/3的工业产品和近3/4的世界贸易,以及几乎所有的资本输出。到1914年欧洲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场和世界银行家。欧洲的产品、资本和技术的大量输出,使全球的经济生活空前统一,给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以强有力的推动。
14
政治上,欧洲的政治影响在广度和深度上大大加强,这不仅表现在世界的大片地区,诸如美国、拉丁美洲和英国的各自治领是秀制度的基本延伸,俄国和日本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且表现在亚洲和非洲陆续变成了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到20世纪初,欧洲的少数国家通过它们的殖民体系支配着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和人口,形成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不合理现象。
15
思想文化上,欧洲19世纪的思想文化遗产——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向全球广泛传播。 到20世纪初,这三大主义成为西欧和北美事务中的主要力量。 三大主义对东方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俄国产生了列宁主义和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为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出现在国际舞台上铺平了道路;在亚洲三大主义也随着列强的炮舰向亚洲各国广泛传播。
16
2.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受到挑战 西方列强民族主义发生质变,蜕变为极端民族主义、民族沙文主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不断激化。 (1)美国和日本参加到帝国主义争夺中。 美国:美西战争和门户开放政策; 日本:不断的对外侵略战争 他们开始挑战欧洲的世界支配地位。
17
(2)俄国爆发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1905年革命,为十月革命做了准备。 (3)亚洲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印度、伊朗、土耳其、中国掀起民族解放运动,打击了封建主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亚洲的觉醒”,亚洲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发生着重大变化。 但是,这些挑战还不足以改变欧洲对世界的支配地位。
18
总之,正是由于欧洲在世界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占有的优势地位,并通过殖民主义的网络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世界上绝大多数落后地区,因此20世纪初国际关系基本格局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也正由于此,欧洲列强之间的联合与分裂,矛盾与冲突,战争与和平,也必将带有世界全局的性质。 一旦社会主义在俄国从理想变成现实,一旦新兴大国美国和日本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国际事务,一旦发源于欧洲的三大主义在东方深入人心并成为感召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有力武器,那么所有这些政治力量都必将会影响到世界全局,影响到世界格局的基本走向。
19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动摇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由于欧洲列强的争斗而引发,但是这场大战的最重要的直接后果,恰恰是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并在实际上结束了欧洲的全球霸权时代,同时预示了未来国际格局发展的趋势。
20
(一)欧洲开始衰落 从表面看,一战后的欧洲变化好像不大。除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取代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帝国而出现在世界政治版图上之外,这个世界似乎仍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 ※以英法为首的战胜国是战后和平方案的主要制定者和监督执行者; ※它们因获得更多的殖民地和对所谓落后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而使其殖民帝国比战前更大; ※由于它们实际操纵了20世纪第一个全球性的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使欧洲对世界的控制力似乎比战前更加强大。
21
但是,一战给欧洲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危机: 经济上: 大战使参战各国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美元,欧洲失去了大量的海外投资。 大战使欧洲的财政金融地位下降,1919年仅各协约国对美国欠下的债务就高达100亿美元。 大战还给欧洲造成了极其惨重的生命损失。由于西欧战场的搏杀最为惨烈,使西欧各国失去了几乎整整一代最有才华和最具创造力的青年。 这一切导致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关系完全改变。欧洲不再是世界工场和世界银行家,这两方面的领导权都在向美国转移。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能力不断减弱。
22
政治上: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倍受战争浩劫之苦的欧洲人民对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制度产生了极度的怀疑与不满,社会主义思想在欧洲进一步传播,使各国资产阶级政治家极为担忧和惊恐。 豪斯:“每天都有不满的呼声。人民需要和平。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匈牙利刚刚屈服。我们正坐在一座露天的火药库上,总有一天一颗火星就能把它点燃”。( 写)——Charles Seymour ed.,The Intimate Papers of Colonel House, Vol.4, Boston, 1928, p 当苏维埃俄国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的时候,欧洲在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上便被一分为二了。欧洲不再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自19世纪以来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和对世界的支配地位受到了真正的挑战和动摇。
23
心理和精神创伤: 一战给欧洲造成了极其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创伤,深刻影响了欧洲人关于他们自己和西方文明的观念,使他们深深怀疑西方文明的基本走向,从而引发了世界史上几乎是无与伦比的精神危机。 德国历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完成了《西方的没落》,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J·汤因比在自己的著作《历史研究》中,发动了对欧洲中心论的猛烈批判。
24
(二)殖民主义步步后退 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遭到冲击,开始了世界殖民体系的解体过程,也是欧洲衰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战使欧洲宗主国在其殖民地的威信一落千丈,白人不再被认为是天命注定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这是殖民主义者始料不及的。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在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 “民族自决”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流行的革命术语和政治口号,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来说,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欧洲的殖民体系在似乎扩大到极限的同时也开始了它的解体进程。
25
(三)美国与苏联的崛起 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使欧洲人精神沮丧,失去信心,对他们所创造的一切表示怀疑。特别是大战的结局实际上是由美国的参战而最后决定的,更使美国的地位大大提高。 一战后,美国挟其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优势和政治上的威望,走出美洲,参与国际事务,威尔逊总统提出的他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计划,就是美国企图领导世界的第一次重要表示。不过,美国企图问鼎世界领导权的努力受到西欧国家的几乎一致的抵制而遭遇挫折。
26
俄国: 大战中爆发了十月革命,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变成了现实,使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登上了历史舞台。于是,当一些欧洲人期待着威尔逊的指导时,生活在东方的一些民族则以马列主义为武器,以十月革命为榜样,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进行着自己的革命斗争。 美国与苏俄这两个崛起的但又实行不同制度的力量不断发展,并对世界格局产生影响。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终于发生质变。
27
(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呈现的多极结构 英、法代表的西欧还是具有比较决定性的力量,它们是凡尔赛体系的制定者和监督执行者,支配着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对全球事务具有决定性发言权。 美国是华盛顿体系的主要规划者和潜在的保证者,在亚太地区拥有较大影响。但对欧洲事务采取了政治上的孤立主义,仅希望在经济上获利。 日本虽然在华盛顿体系下受到一定限制,但是其扩张野心不变,也是国际事务中的一个有影响的力量。 苏俄/苏联虽长期被排除于国际事务之外,但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国际力量。 亚非拉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也在发展。
28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世界新秩序 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可以看出它所建立的国际秩序。例如:德奥永远不得合并;黑海海峡非军事化与国际共管;承认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成立国际联盟;对华门户开放政策(取代了19世纪的势力范围政策);强权政治,等等。 从政治秩序看,可以以国际联盟为代表。《国联盟约》的内容。(如:普遍否决权) 就国际经济秩序来说,一战后并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国际经济秩序,德国赔款问题、协约国欠美国的战争债务问题、经济大危机等问题困扰着世界经济。直到二战之后,国际经济秩序才真正建立起来。
29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终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是它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国与苏联这两个欧洲侧翼大国的真正崛起,从而最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完成了自20世纪初便开始进行的在国际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30
(一)欧洲彻底衰落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整个欧洲遭受了几乎是致命的打击。 随着又一代青年人被战火吞噬,欧洲各国的基本国力几乎也在这场战争中消耗殆尽,从而导致了欧洲的整体衰落。 当战争结束时,欧洲的大片土地已变成废墟。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其国民收入只及战前的30%-50%。 欧洲被苏、美划分成东、西势力范围,在地理上、政治制度上和意识形态方面都被一分为二,欧洲国家在决定其外交政策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历史传统,也必须考虑东西方对峙这一重要因素,其经济恢复和国家安全都要分别依靠与苏联和美国的结盟才能办到。 伴随着欧洲世界霸权的消失,欧洲的殖民地也奋力摆脱宗主国的控制。二战后仅仅20年,欧洲列强构建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世界殖民体系,终于土崩瓦解。 19世纪欧洲建立的世界霸权地位如落花流水,一去不复返了。
31
(二)美国与苏联崛起为世界强国 美国:成为雄踞资本主义世界之首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大国。 经济上,它是唯一因战争而大发其财的国家,当战争结束时,美国所拥有的财富占全球的50%,足以使西欧复兴。 军事上,欧战结束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海军和空军拥有制海权和制空权,陆军仅次于苏联;美国军队已经在遍布世界的56个国家驻扎,到1947年,它已在海外建立了484个军事基地;它还在战后初期垄断着原子武器。 政治上,美国已把整个西欧和美洲置于它的保护与控制之下,一度不可一世的日本也成了它的手下败将,于是美国渴望领导世界的欲望难以按捺。
32
1944.10.21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的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讲演中说: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法学教材编辑部审定:《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下册( ),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67-68页。 美国认为“美国统治下的和平时代”已经到来了。
33
苏联:在经济上逊于美国,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十分强大。 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 收复战争中的失地,还兼并了一些其他国家的领土,不仅使其西部的战略环境得到了重要改善,而且也使其东部的战略环境得到了有利的调整;它进一步使整个东欧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与西方相对而立。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重大贡献和显示出的巨大能量,使它在全世界赢得了很高的威望。 当二战结束时,只有苏联的国际权势和影响能够与美国相比。
34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国际格局的真正转折点,以欧洲为中心并支配世界的时代终于成为历史的陈迹,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时代。 这个新的两极格局的基石,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由“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确立的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的外在表现,是美苏之间在战后逐渐形成的“冷战”态势。
35
四、两极格局的形成 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地缘政治基础 (1)雅尔塔体系是美英苏划分势力范围的产物
二战中后期,美英苏三大战胜国经过一系列重大的国际会议,达成了一系列公开或秘密的、书面或口头的协议,史称雅尔塔体系。该体系尽管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性,但同样存在大国强权政治的深深烙印,并实际成为美英苏三大国谋求势力范围的产物。
36
(2)雅尔塔体系划分的势力范围成为两极格局的地缘政治基础
四、两极格局的形成 (2)雅尔塔体系划分的势力范围成为两极格局的地缘政治基础 三大国在雅尔塔体系中划定的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就是战争即将结束时美英苏之间的实际军事控制线: 在西方,它从卢卑克到的里亚斯特; 在南方,到外蒙古(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与中国东北地区; 在东方,从南库页岛、千岛群岛到朝鲜半岛的38°线,直到中国的旅大港。 三大国之间的势力范围的划分形势,恰恰成为以后美苏形成的以冷战为其特征的两极格局的地缘政治基础。
37
2.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败了法西斯国家,消灭了反法西斯大同盟的共同敌人,也使大同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由于美苏双方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行为方式的不同,双方在具体实施雅尔塔体系各项协定的过程中,必然会在许多重要问题上产生重大的分歧与对抗,并导致两国的对外政策都发生了转向,即逐渐脱离大国合作政策而转向对抗。于是,冷战就在双方的行动与政策的对立互动中爆发了。 随着冷战的发展,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逐渐形成,两极格局也逐渐定型。
38
2.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1947年9月,苏联主持成立了欧洲九国共产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 (政治上两极思维)
1947年7-8月,以苏联为核心的莫洛托夫计划出台,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会。 1949年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1955年5月14日,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 (政治上两极思维) 1947年6月,帮助欧洲复兴的马歇尔计划出台 (经济上两大集团) 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地缘政治对立) 1949年8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55年5月5日西德加入北约 (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39
可以看到,美苏通过一系列相互作用与反作用的敌对政策和具体措施,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终于形成了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版图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使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
40
两极格局的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 不对称性: 美国和它的伙伴国实际上要比苏联集团强大。苏联仅在军事能力上与美国相当,在整个冷战期间都有能力摧毁美国的西欧盟国。因此,尽管在冷战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在整体军事能力上优于苏联,但是这种优势从没有大到使美国领导人觉得足以直接向苏联挑战的程度,于是便导致了双方的军事威慑和军备竞赛特别是核竞赛的持续攀升进行。鉴于苏联的经济实力始终远逊于美国,因此在两国对立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冷战对苏联的伤害程度远远甚于苏联对美国的伤害程度。
41
两极格局的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 不完全性: 即使在冷战最高潮的年代里,两极格局也未能完全囊括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一些独立的国家或没有加入两个竞争的集团,或被开除出其中的某一集团,还有主要处于亚非地区的尚未获得独立的广大旧殖民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仍然处于对立的两个联盟集团之外,使两极格局多多少少受到了牵制与限制。随着战后非殖民化运动的进行,亚非地区的独立运动和不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苏之间最初的对抗,而且在两极格局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多极的力量。
42
五、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冷战的发展,世界也正在发生着一些极为深刻的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逐渐分化,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的分化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以及第三世界力量的不断成长并开始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这一切导致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动摇,多极化的趋势开始显现。
43
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以法、德两个宿敌的和解为基础,从煤钢联营到欧共体形成,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发展,将欧洲联合的理念转为具体的现实,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国际关系,使历史上战乱迭起的欧洲出现了从未有过的较长时期的稳定与和平发展局面。随着西欧在经济上不断摆脱对美国的全面依赖,欧洲的政治联合步伐也逐渐加快,欧洲正在重新成为另一个世界力量的中心。 2.日本的发展。日本经济“起飞”日美贸易摩擦加剧,日本将继续在政治上追求大国地位。
44
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3.中国的发展。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西方的持续压力,成为推动中国摆脱苏联模式,探索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力量。“两弹一星”使中国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使世界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极大变化;70年代初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4.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1955年万隆会议,是第三世界形成的起点。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重要而鲜明的标志,他们将以联合国作为讲坛和斗争场所,对两极格局造成冲击。
45
六、“冷战”后的世界多极化趋势 冷战后国际格局越来越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在综合国力方面,目前还没有另一个大国或地区可以与美国匹敌。但是美国并不能单独解决世界上所有的国际问题。 多强力量表现在:继承了苏联主要遗产的俄罗斯,在核武器方面仍然是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以欧盟为代表的欧洲的发展;继续改革开放的中国;争取成为政治大国的日本;以及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家和“东盟”等地区集团的发展。
46
冷战结束后,国际经济格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冷战中:1976年形成“七国集团”(G7)美、英、法、德、意、加、日; 年逐渐形成“八国集团” (G8)美、英、法、德、意、加、日,俄国从1994年参加政治协商7+1模式。2002年俄国正式加入成为G8成员。从讨论经济问题发展到讨论各种国际问题,领导世界经济。 冷战后:1999年成立“20国集团”(G8加上11个重要新兴工业国家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和土耳其,以及欧盟组成)成为全球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也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济中地位和作用上升的表现。 “金砖四/五国”BRICS 巴俄印中/南非(bricks砖)
47
应该指出,“一超多强”是向世界多极化的国际格局的过渡,并不是真正的多极世界。 尽管世界多极化的实现还需要长期与复杂的过程,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48
谢谢各位!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