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1. 福康安紀功碑 2. 丙午震災紀念碑 3. 十二門古砲 4. 陳澄波畫架 5. 牆之道 6. 一江山紀念碑 7. 孔廟 8. 21號蒸汽火車頭 9. 虎‧棒‧水泉 10. 射日塔
2
1. 福康安紀功碑 建造:清乾隆 53 年 ( 西元 1788 年 ) 尺寸:石碑高 310 公分,寬 143 公分 形式:額刻御製,雙龍文飾,邊框飾龍 紋,滿和文字合壁。 福康安紀工碑的名氣很大,將石碑豎立於石龜上,相當壯觀,在大陸到處可以見到用石龜作為台基的石碑,不過在 台灣卻是罕見的,只有台南等第留有幾塊,不只是物稀為貴,更重要的,此碑牽引出一段台灣重要的歷史 ─ 林爽文 事變,尤其是諸羅縣因此事件奉皇帝賜名為「嘉義」,為全台地名唯一由皇帝親賜的特例。 乾隆 51 年 (1786) ,林爽文在彰化舉兵起事,殺死彰化知縣,南下攻陷諸羅 ( 嘉義 ) 縣及鳳山縣,一時全台騷亂。 由於台灣總兵柴大紀奮勇作戰,不但保衛住台南府城,又於乾隆 52 年 (1787) 正月收復諸羅縣城。而林爽文部眾在 重整後,繼續圍攻諸羅城,戰事慘烈,情勢岌岌可危。 同年十月,乾隆調派履立戰功的福康安將軍率兵增援台灣,果將林爽文擊敗,解除了諸羅城之圍。事後已諸羅城軍 民守城義勇可嘉,特家地名改為嘉義。乾隆 53 年 (1788) 皇帝御製十座紀工碑石與龜座,以褒揚福康安之戰功,其 中四座全刻滿文,四座全刻漢文,二座漢滿文合刻,而漢滿文合刻的一座預定立於嘉義,其餘九座立於台南府城。 碑石吉龜座在廈門雕刻完成,運抵台南府城港口卸貨時,其中一龜座不慎掉入港內,乃另以砂岩仿造,至於嘉義。 碑座經數次遷移,最後安置現址。 ( 掉落港內的龜座於 1911 年被台南漁民撈起,供奉在台南保安宮 ) 。
3
2. 丙午震災紀念碑 刻立:明治 39 年 ( 西元 1906 年 ) 復原:民國 90 年 3 月 台灣地震頻傳,在日治時代曾發生多次烈震。明治 39 年 (1906)3 月 17 日黎明六時發生大地震 ( 全震動時間長達四 分多鐘 ) ,震央位於民雄與梅山之間,人畜傷亡頗多,建物毀損嚴重,大小餘震不斷,相繼壓死一千兩百多人,嘉義 市街建築物大半毀於地震。災後行政當局趁機規劃市區改道計劃,今之嘉義市區奠基於此。 此次地震立有「震災記」石碑,可能為全台首座地震紀念碑,係由莊伯容撰文。光復後遭改名為「青年育樂中心」, 民國 90 年 3 月,文化局加以恢復。
4
3. 十二門古砲 鑄造於清嘉慶 12 年 ( 西元 1807 年 ) 清嘉慶年間傳統的鐵砲大小係以重量來計算,砲身常鑄有年代、重量與鑄造單位。這十二門古砲系於民 64 年移置現 地,其中一門砲管鑄字清晰可見,內容為:「嘉慶十二年秋,奉閩浙總部堂阿,福建巡撫部長,鑄造台協水師左營大 砲,一位重一千斤」等字樣。 古砲來源尚無資料可稽,可能與嘉義出身的水師提督王得祿有關,也可能是原配置在東、南、西北城門的古砲。 4. 陳澄波畫架 豎立展出:民國 90 年 3 月 25 日起 台灣前輩畫家陳澄波大師在 1895年出生於嘉義,國語學校師範科畢業後,留學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國立東京藝術大學 前身),畢業後再入該校研究所專攻西畫二年。1929年赴上海擔任藝專教授兼系主任。1933年返回台灣,1934年創立 台陽美術協會,民國35年,擔任嘉義市第一屆參議員,民國36年因二二八事件遇難逝世,享年53歲。 陳澄波先生於 1926年創作大幅油畫《嘉義街外》,入選日本第七回帝國美術展覽會,是台灣西畫家入選的第一人, 為台灣人在日本社會中揚眉吐氣,此後又連續入選多次。1931年上海舉辦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他的作品《清流》 獲選為當代十二位畫家,並代表參加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 陳澄波先生是台灣傑出的前輩畫家,他的畫作拍賣價早 已逾台幣千萬元以上,尤其許多作品都以家鄉風光與人物為描繪的對象,嘉義的一景一物藉由他的畫藝而流傳並揚名 於世。民國 90年3月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九幅複製油畫,豎立在嘉義公園內,這是台灣第一次油畫與公園景點結合 ,大大提高嘉義公園的藝術氣氛。
5
5. 牆之道 嘉義公園為塑造獨特優美的風格,將閩南建築常見的元素,適切的加以展現,興建「牆之道」,其造型係以天干壇 及地支壇為起訖平台,寓意尊重天行運轉,並運用單元重覆出現的原理,錯落配置,以顯現「同中求變」的空間特 質。而入口穿堂的「天圓地方」,以及八卦形六角行與圓形之拱洞等,在在符合中國人幾千年來博大精深的宇宙觀 與生命哲理的象徵。 圍牆係採低短,易於穿越的「雲牆」,「雲牆」設計可坐可躺,可行走可嬉戲,其扮演角色不再是「圍」,而是有 如翻騰的長龍,生意盎然,極具特色。 6. 一江山紀念碑 立碑: 45 年 9 月 一江山屬浙江外海的小島,民國 38 年國民政府轉進來台,當時為了戰略考量,希望能掌控金門、馬祖及浙江外海的 大陳島與一江山。民國 44 年元月 18 日,中共對一江山展開大規模的攻擊,歷經六十餘小時,守軍司令引爆手榴彈 自盡,駐守官兵全部陣亡,戰況悲慘。一江山戰役是國民政府轉進台灣之後的重要戰役之一。
6
7. 孔廟 創建:康熙 45 年 ( 西元 1706 年 ) 現建:民國 51 年動工,民國 51 年竣工 孔廟是中國古代儒家文化的象徵,府城及縣城必興建孔廟,以代表中原文化廣被。嘉義的孔廟 ( 文廟 ) 首建於康熙 45 年 ( 西元 1706 年 ) ,爾後多次移祀。至民國 53 年在公園現址興建孔廟,孔子聖牌安祀於大成殿。 依古代規制,大成殿前方有一舞台,做為祭孔時跳舞的場所。門前有座半月形的水池,稱為泮池。 孔廟裝飾簡樸典雅,表現莊重肅穆之美,每逢祀宜典禮,鐘鼓齊鳴,有舞有樂,行祀如儀,充份展現中華文化的優 良傳承。重修孔廟常會撰文立碑,以表莊重。現位孔廟左前方之「重修文廟碑記」係於嘉慶二十年 ( 西元 1815 年 ) 刻立。而立於孔廟右前方為「重建玉峰書院碑記」。 8. 21號蒸汽火車頭 來源: 1912 年美國 Lima 公司引進 日治時代大正元年 ( 西元 1912 年 ) 阿里山森林鐵道通車,由於鐵道之曲線半徑小,斜度急,運載重,因此特別採購 18 噸及 28 噸蒸汽火車頭行駛 。第21號蒸汽火車頭係於1912年由美國Lima公司引進,屬28噸直立式汽缸規格,伐 木時代配置屬於「奮起湖」車庫。阿里山森林鐵路因有「螺旋狀鐵道」、「z字型爬升」、「千分之62.5爬坡」等特 色而聞名國際,當年擔任運輸重任的火車頭富有歷史價值,並可見證嘉義地區林業發展的興衰史。
7
9. 虎‧棒‧水泉 興建: 87 年 9 月竣工 嘉義是台灣棒球運動的發源地,嘉義棒球場創建於日治時代大正 7年(1918),當時是台灣最好的棒球場,重建的嘉義 市立棒球場於民國87年9月竣工啟用,看台仿照羅馬競技場配置,環抱型座位居高臨下,視野極佳。 棒球場大門左側有「七虎耀諸羅」和「威震甲子園」的青銅雕塑,以及水泉等設計,象徵棒運傳承和飲水思源。 「七虎耀諸羅」銅雕 民國 57年嘉義市少棒錦標賽冠軍,後來由台中熱心人士贊助及經營管理,以金龍少棒隊的名義,參加民國58年在美 國威廉波特舉行的第23屆世界少棒賽,贏得冠軍,舉國為之歡騰。民國 59年嘉義市少棒隊再次奪得全國少棒錦標賽 冠軍,嘉義子弟兵以七虎少棒隊獲得遠東區冠軍,並進軍世界比賽,全台對棒球狂熱到了極點。 「威震甲子園」銅雕 現在的「國立嘉義大學」前身「國立嘉義技術學院」,在日治時代是「台南州立嘉義農林學校」,簡稱「嘉農」。 昭和 6年(1931)嘉農棒球隊遠征日本,在大阪的甲子園棒球場參賽,贏得第17回日本全國中等學校棒球賽第二名, 從此聲名遠播,歷久不衰。「威震甲子園」銅雕在紀念嘉農棒球隊揭開台灣棒球史璀璨的一頁。
8
10. 射日塔 位置 : 嘉義市公園街 46 號 ( 嘉義公園內 ) 高度 62 公尺的「射日塔」,造型取諸於阿里山神木,其褐色鋁條之紋理似神木之外皮,至中間留有高 40 公尺的 「一線天」,內部設有取材自原住民「射日神話」的青銅雕刻,此優美神話闡示人類繼往開來的傳承精神,富有振 奮人心的社教意義。 本塔入口處有象徵台灣守護神的雲豹銅雕一對,塔的底層為「忠烈祠」,頂層為咖啡餐廳兼瞭望塔,塔頂斜面設有 -巨型市花-艷紫荊,美麗搶眼。自頂樓可眺望嘉義市全景,山城美色盡收眼底。
9
1. 軍輝橋 2. 蘭潭 3. 植物園 4. 文化中心旁杉池 5. 北香湖 6. 彌陀寺 7. 嘉義公園 1. 中正公園
10
1. 軍輝橋 位置:今吳鳳南路八掌溪上軍輝橋現址 現況: 原水泥橋已沖毀,今為軍輝橋 那是在民國二十二年的時候(此時為日據時期),由嘉義市役所在這裡新建了一座水泥橋,全長有五百多尺,高七 丈多,兩旁設有欄杆,而且橋身全都漆成白灰色的,遠遠看去,就好像是一群白鷺排列成行,一列列排列整齊的飛 過水面一樣,所以當時這座橋就叫做「白鷺橋」(又叫過鷺橋)。 每次下過大雨之後,溪水暴漲,兩岸波濤洶湧,就好像萬馬奔騰一樣,非常壯觀,所以「鷺橋跨浪」,就成為台灣 光復初期(民國37年)所評定的諸羅八景之一了。白鷺橋在建成之後,不但便利了兩岸居民的交通,也逐漸成為嘉 義市通往阿里山交通的主要橋樑,行人車輛來往急速的增加。 後來白鷺橋在民國四十八年八月七日的大水災中(俗稱八七水災),被洪水沖毀了。然後由當時駐防的國軍官兵擔 任重建的工作,最後終於在民國四十九年完工通車,當時為了紀念、感念國軍官兵的辛勞,才將「白鷺橋」改名為 「軍輝橋」,這就是軍輝橋橋名的由來。 參考資料:嘉義縣志-卷一土地誌嘉義市文獻第八期-八掌溪義渡碑區簡介
11
2. 蘭潭 位置:嘉義市鹿寮里紅毛埤 187 號之 4 蘭潭位於嘉義市東郊山仔頂附近,距市區三公里,古稱「紅毛埤」,相傳為三百年前荷蘭人所鑿之埤,故稱「蘭潭」 。荷人據台時,截八掌溪水入此,築堰為阜,灌溉王田一帶,荷蘭東印度公司直營王田,明鄭尚存,入清漸廢,惟 地名仍存在。日據時代,「水的長城」 -- 嘉南大圳規劃工程師八田與一在他所負責亞洲最大規模水利工程中,將蘭 潭築堤為霸作為自來水廠的儲水池,至今仍是嘉義地區自來水主要供應源。 其自然資源相當豐富,根據最近嘉義大學調查報告:昆蟲一百六十七種(如:鳳蝶、天牛、蜻蜓、葉蟬、蚜蟲 … ) ,藥用植物七十四種(如:麥門冬、地膽草、雞血藤、海金沙、鳳尾草 … ),動物資源三十種(如:赤尾青竹絲、 白鼻心、面天樹蛙、盤古蟾蜍、赤腹松鼠、台灣野兔 … ),潭中魚類(如:象魚、鯁魚、草魚、筍殼魚、鯰魚、 吳郭魚 … )。 嘉義荒野保護協會在蘭潭後山、樹木園、陶花源、圓籃仔冷泉區設有定點觀察小組,數年來引領眾多生態喜好者造 訪美麗多樣的大自然。荒野人希望透過深層觀察與體驗讓親近大自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而不只是一種理念。期待大 家可以和眾多鳥類、昆蟲、植物、大樹們為友,在學習的過程中領略生態之美,體悟生物多樣性的真諦。 在三信亭 旁,潭中設彩色噴泉,高度可達 50 公尺,增添蘭潭動態之美 。
12
3. 植物園 位置:嘉義公園東北側 佔地約 8.6 公頃的植物園隸屬於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為熱帶經濟樹種之栽植試驗地,兼以母樹園之形態經營,栽植之 樹木多屬人文特色的植物,如著名的桃花心木、肯氏南洋杉、黑板樹、巴西橡膠樹…等。 園區內群樹挺拔林立,自然樸實中充分呈現林場的幽靜氣息,小徑蜿蜒,林蔭蒼鬱,古樸的「林場風清」嘉義八景之 一的石碑,訴說本園享有的美譽。 4. 文化中心旁杉池 位置: 在今博愛路橋忠孝路口西南側 現況:現已闢建為漁市場、果菜市場及市立文化中心 日據時期阿里山鐵路建造完成後,闢貯木池,以浸貯木材,其中以檜木居多,故又名檜池。池四周植樹,濃蔭蔽天, 清風徐來,檜香陣飄,垂釣林下,有太公垂釣渭水之樂,實一休閒勝地。
13
5. 北香湖 位置:在今埤子頭、台斗坑之間 現況: 今闢為稻田,唯湖畔叢竹尚存,但無湖水相伴 湖面東自台斗坑,凡數折而匯眾流,盤曲三、四里,西出北社尾,灌田數百頃。目前已闢填為稻田,湖畔叢竹尚存 ,但已無湖水相伴。 湖面廣可三四畝,湖畔茅屋參差,野竹上逼青霄,牙蕉、芒果樹、澤花等,風動波搖,冷冷幽 麗,湖清荷直,迴環如帶。此湖深冬不涸,花之放,度臘乃盡,荷錢新舊相接,獨與梅菊爭奇,吐豔於北風凜冽之 際。人在花香中,飄乎若出有而入無,蕩遺塵而特立也。 6. 彌陀寺 位置:嘉義市忠義橋旁 彌陀寺位於嘉義市區南郊,環境清幽,暮鼓晨鐘、梵音?繞,因此 “彌陀曉鐘”享有嘉義八景之一的美譽。 彌陀寺建於清乾隆17年(1752年),屋宇為金?色琉璃瓦,寺容巍然壯麗,殿?牆壁、樑柱為深茶色,不同於一般寺 殿用色,更顯穩重肅穆,正殿供奉彌陀佛塑金佛像,並以玄奘大師及開山祖師陪祀左右。 彌陀寺前為八掌溪,原有義渡吊橋?跨溪水之上,吊橋長?500公尺,以其遠望飛鷺凌空、越水而過,故又有“鷺橋”之 稱,往昔八掌溪急流湧波,致有“鷺橋觀浪”之景,如今吊橋已?損拆除,不復昔觀,寺院大門左側山坡上仍立有八掌 溪義渡?念碑,列入三?古蹟,可惜碑文已湮?難辨。 而在義渡碑旁有座義民塔,此塔建于1938年,塔中合祀昭忠義民公503人及忠義公19人遺骨(其中含一只義犬), 皆是為地方取義殉難之人士。塔前草地青翠,寺院右側青翠的草坡上,亦有?亭石椅,花木欣欣向榮,後方則為納骨 塔,十分幽靜 。
14
中正公園 位置:位於國華街、民權路以及忠義街、北榮街所構築的中央位置 中正公園原為平埔洪雅族的諸羅山社公署所在地,清朝闢為外教場,日治時代創建為公會堂,當時有全台灣最大可 容納一千多人的餐廳。光復後改為中山堂,並闢為康樂區,附設球場及圖書館,『康樂暮鼓』曾為嘉義八景之一。 本地為公園預定地,經建設為『中正公園』於 78 年完工,園內設露天音樂台,配置六百個座位,並闢地下停車場, 成為市中心最佳的戶外表演場所。而小型展示館作為藝文展場,親水水舞區老少咸宜,帶來朝氣與歡樂。
15
嘉義市古蹟 1. 嘉義仁武宮 2. 蘇周連宗祠 3. 嘉義城隍廟 4. 北門驛 5. 嘉義營林俱樂部 6. 八獎溪義渡 7. 王祖母許太夫人墓 8. 嘉義舊監獄 9. 史蹟資料館 10. 全球北回歸線標誌排行第十 1. 嘉義火車站 2. 舊煙酒公賣局
16
1.嘉義仁武宮 創建:永曆 31年(1677)鎮守官兵建小祠。康熙 40年(1701)首倡建廟。民國 50年起陸續修復 位置:嘉義市仁武里北榮街 54號 仁武宮主祠保生大帝,俗稱大道公。據傳,明永曆 27年(1673)鄭經西征時,將原屯田於今高雄仁武者,改調至諸羅 城鎮守,官兵中有自泉州恭奉大道公神像來此,作為屯田的守護神。康熙 40年(1701)諸羅知縣毛鳳綸首創建廟,爾 後多次重修。仁武宮緣於明鄭時期,與「仁武鎮」軍屯天興州有關,甚具歷史意義。尚保存道光15年(1835)的石香 爐,及原祀大道公神像。文武門神為潘麗水大師彩繪,具藝術價值。雖經多次修建,廟體原貌未失,彩繪、 石雕、 木雕、泥塑、脊飾頗為精緻,龍蟠虎踞,雕樑畫棟,氣勢雄偉。 2. 蘇周連宗祠 創建:光緒 22年(1896)以前 位置:嘉義市垂楊路 326號 光緒 22 年( 1896 )蘇氏先祖籌款購置中古屋,經整修供為蘇氏家廟。民國 47 年改稱蘇周連宗祠。 本宗祠是嘉義市現存最早設立之祠堂,作為大嘉義地區蘇氏祭祖與宗親聯誼,已歷百年之久,具有宗族發展歷史的 研究價值,且常年維持祭祀活動,可啟發宗親思源尋根,具有深厚的文化意涵。為倡導尊祖敬宗,本宗祠於日治之 初成立,並從蘇氏家廟發展成蘇、周、連三姓的共同祠堂。本建築為豪華民宅改建為祠堂之範例,屬傳統閩南風格, 格式保存良好,全棟五開間,一進式三合院,中堂未使用一釘一磚,門楣之木雕及彩繪精美,木構窗戶開啟設計特 殊,步口廊、穿斗式屋架,簷下吊筒間以弓形方樑互拉,樑及椼引之間,每一開間再做出兩組斗座草,較為少見, 各項做工精緻細膩,具有藝術價值。民間有言:「嘉義蘇氏半嘉城」,蘇氏族人蘇孝德、蘇育奇曾任嘉義區長,開 設美記商行,頗有名氣,與嘉義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關係密切。
17
3. 嘉義城隍廟 創建:康熙 54年(1715),距今已近300年之久 現建:昭和 11年重建,至昭和15年(1940)竣工 位置:嘉義市吳鳳北路 168號 城隍又稱城隍爺,象徵地方之守護神,城隍廟是嘉義市民的信仰中心,自古即與民眾息息相連,香火鼎盛。 現今城隍廟為泉州溪底派匠師王錦木主司重建,建築富麗,格局尊貴,對木雕藝術表現深具特色,拜殿之八卦藻井, 正殿步口及次間看架斗栱,全由榫卯鬥成,不用一釘一鐵,匠藝巧奪天工。位於拜殿水車堵,左右兩面各有細膩傳 神的交趾陶傑作,係陳專友和林添木兩位大師〝拚場〞之作品,藝術價值非凡。 廟中神像,脊飾、彩繪、石雕、門 神、木雕等做工精美。城隍廟保存之碑匾文物,包括全台城隍廟唯一獲皇帝賜匾的「臺洋顯佑」匾,太子太保王得 祿獻「道宏化育」匾,知縣張所受立「重建城隍廟」碑,知縣范學恆為供香燈之資而立碑, 晉江龔道南獻大算盤, 知縣王廷幹為興築陰靈堂而立碑,教諭蘇鳳藻獻「赫聲濯靈」匾,台澎掛印總鎮章高元率參將周立得等獻「除暴安 良」匾等計 11件,彌足珍貴。 4. 北門驛 興建:明治 43年(1910) 位置:嘉義市共和路 482號 阿里山森林鐵路因有「螺旋狀鐵道」、「Z字型爬升」、「千分之 62.5爬坡」等罕見的特色而聞名國際。北門驛係 阿里山鐵路的起點車站,車站建築全部使用阿里山的高級紅檜建材,造型古典雅樸。 日治時期,林業開發為最重要 的經濟來源,北門驛附近有林業辦公廳舍、貯木池、製材所、火車修理廠、營林俱樂部等機關設立,木材產業使用 功能完整,北門驛成為阿里山砍伐木材的集散中心,地位重要。光復前由台灣拓殖株式會社經營,光復後改隸林務 局。民國 62年10月,北門新站落成啟用,北門驛功成身退。阿里山森林鐵路運送下山的木材,聚集在北門驛附近, 帶動木場、木材行、鋸木及製材工廠遍布,南來北往的木材商,帶動旅館、餐廳、戲院等商機,人口快速增加,貨 運業活絡,各行各業欣欣向榮。
18
5. 嘉義營林俱樂部 創建:日治時期大正年間(約 1914 年 ) 位置:嘉義市共和路 370 號 阿里山營林俱樂部係日本人在大正年間(約 1914年)興建,隸屬機關為嘉義營林所出張所,做為台灣總督府營林局 的休閒娛樂場所。佔地總面積1562平方公尺,建築面積195平方公尺,略呈長方形,寬20公尺,進深10公尺,樓高 4.2米。本建物建築風格獨特,屬 17世紀英國「都鐸式」建築,其屋頂上的小尖塔,入口的凸窗,以木料與灰泥裝配 成圖案等特徵,較之同時期之石造或磚造者迥然不同,具有極佳的建築藝術之美。 營林俱樂部主體建築為仿半木構造的建物,外牆部份為雨淋板式樣,屋架為洋式木結構,山牆部份為達到造型上的 美觀效果,在灰泥牆上,釘以直線及曲線形狀的木板,此種木料與土石材料之組合,門窗與板料之裝配,均著重其裝 飾化,別具情趣,一則呈現歐洲別墅的風格,同時也表現休閒娛樂功能的意涵。營林俱樂部座落在營林局官舍區域內 ,附近的北門驛,營林貯材池,營林製材所,同屬阿里山林場產業的重要部門,能滿足實質使用機能的需求,對台 灣林業發展的歷史極具價值。 6. 八獎溪義渡 始設:康熙年間,或更早的年代。位置:在八掌溪北岸彌陀寺西方 500 公尺。 八掌溪位於朴子溪以南、 急 水溪以北,流經嘉義縣番路鄉、中埔鄉、水上鄉、太保市、鹿草鄉、義竹鄉、布袋鎮、 嘉義市及台南縣的北門鄉、鹽水鎮、學甲鎮、後壁鄉、白河鎮,最後在嘉義縣的好美村出海,注入台灣海峽。 八掌溪在洪水時期的流量達到每秒鐘一千八百立方公尺左右的水量,但是到枯水期時,卻只有每秒鐘 0.4立方公尺的 流量,水量的變化可說是非常大。八掌溪在夏、秋洪水氾濫的時期,溪水暴漲,當時住在八掌溪兩岸的居民,交通便 受到阻礙,無法通行。兩岸的居民必須要靠竹筏渡過溪水,才能通行於兩岸。當時居民便在八掌溪的沿岸設立了五處 渡口,供竹筏停靠及居民上下岸。義渡之設置,在台灣早期交通路線之選定及城市發展,均有其重要意義。八獎溪義 渡對來往嘉義市的商旅,貿易運輸,乃至嘉義地區的經濟繁榮,大有助益,遺留的義渡碑,正可為歷史做見證。
19
7. 王祖母許太夫人墓 建造:道光 19年(1839) 位置:嘉義市盧厝里羌母寮41號 王祖母許太夫人係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之兄嫂。相傳王得祿幼年失怙,端賴大嫂許氏撫育,照顧有加。出身嘉義的 王得祿官居一品,是清代台灣官位最高者,他主動呈報朝廷,貤封兄嫂為一品夫人,此種敬尊長、重情義的傳統美 德,足為典範。墓碑兩旁刻雙龍拱碑石刻,一至四步庭兩端的雕塑分別是麒麟、蒼鷹、瑞獅、吉象,第五步庭外側 立有后土墳。墓旁為守墳農家之果園,古意盎然。 古人重視慎終追遠及提倡厚葬,以顯孝道,王許氏獲冊封一品夫人之榮銜,並興建五步庭大墓,已久歷一百六十餘 年,由於保存完整,乃能成為珍貴之古蹟。台灣古墓採傳統閩南形制,以墓塚為中心,前置墓庭及墓埕。一品夫人 王許氏墓在墓碑前兩側有階梯狀的墓手,象徵餘蔭子孫,轉折處並立石柱,柱頭以石刻吉祥動物,深具特色。 8. 嘉義舊監獄 創建:日治時代大正 8年(1919年)於大正年(1922)竣工 位置:嘉義市維新路 嘉義監獄於大正 11年(1922)竣工啟用,名稱為台南監獄嘉義支監,大正13年改稱為台南刑務所嘉義支所。 民國 34年台灣光復時,稱為第三監獄第一分監,民國36年改稱為台灣嘉義監獄,至83年3月搬遷至鹿草鄉,舊監改 設為嘉義監獄嘉義分監。嘉義分監之建築形式、空間設計、構造工法均具特色,其扇形放射狀的中央台掌控系統, 符合獄犯收封管制之理想原型,工場與舍房挑高,並以不同型式的氣窗設計,能滿足通風、採光、防潮,以及空中 巡邏等需求,而門窗、壁板材料均使用阿里山的檜木,特別要求堅固、耐用、防逃等專業施工,具有保存價值。 嘉義分監為國內碩果僅存的老監獄建築,彌足珍貴,內部各項設施保存良好,完整的硬體與器物能提供法制教育與 人權演進活教材,以及獄政發展櫥窗等多元功用。雖經多次修建,廟體原貌未失,彩繪、 石雕、 木雕、泥塑、脊飾 頗為精緻,龍蟠虎踞,雕樑畫棟,氣勢雄偉。
20
9. 史蹟資料館 興建:昭和18年(1943) 位置:嘉義市公園街42號 嘉義市史蹟資料館兩棟建物乃日據時期嘉義神社附屬的齋館及社務所,嘉義市史蹟資料館列為市定古蹟,其創建於 昭和18年(西元1943年),齋館係前往神社祭祀前齋戒和準備的地方,而社務所為神社行政管理辦公處。該兩棟建築 物屬日本「書院造」的建築形式,使用天花板、紙橫拉門、外廊道等建築要素。而屋頂屬「入母屋式」形式,類似 中國傳統的歇山頂,其屋簷、屋脊、破風、垂脊、正脊均使用日式之建築元素。屋身外壁之上端有船形肘木(斗拱), 下半部採「真壁」形式。台基為低矮干闌式作法,而門窗方面,門多採橫拉門,只有少數屬推拉門;窗則有玻璃橫 拉窗固定格柵窗、固定格柵加橫拉玻璃窗,以及紙橫拉窗等四種。齋館、社務所、手水舍,祭器庫等,是日本留下 的居住文化代表,且祭器庫有混凝土模倣木作建築的外牆,較為特殊。齋館建積267平方公尺,社務所建積208平方 公尺,兩棟建築物之間有通廊相連,若以中央通廊為連繫軸,則形成頗具規模的整體空間。綜觀該日式「書院造」 構造之格局,建築元素與服務機能等形式,在台閩地區十分稀有,具獨特性,藝術表現優雅,工藝參考價值高。 10. 全球北回歸線標誌排行第十 二OO四年六月二十一日,北半球的夏至日,台灣 ‧ 嘉義博愛路與世賢路口矗立的六座北回歸線歷年標誌群正式啟 用,是全球第十處興建北回歸線標誌的地方。北回歸線標誌是北溫帶與熱帶的界碑,極圈碑、回歸線標誌、赤道碑 同屬世界性重要地標,以區分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等五帶。 嘉義市的北回歸線標誌群,位於嘉 義市西南交通要衝之地,基本上是一群路口地標,分屬四個年份。雖然小巧玲瓏,卻兼具交通觀光、歷史文化、地 球科學教育意義。目前靠西北方的中央安全島上建有「圖文碑記」一座,大理石刻簡要說明立標重點,附上簡圖更 能使人充分了解十八世紀末葉北回歸線曾經靜悄悄的飄過這個路口,而且與嘉義命名息息相關。
21
嘉義市火車站 創建:明治 29年(1896) 現建:昭和8年(1933) 位置:嘉義市中山路528號 明 治 29年(1896),創建木造車站。昭和8年(1933)改建為現存之站舍。火車站建築式樣屬折衷建築,為鋼筋混凝土結 構,古典風格的對稱方式,簡化的山牆及幾何圖案裝飾,與水平簡潔的現代感,折衷地存在建築物中。 月台遮棚,以跟鐵軌相同的工字形樑架加工彎製,頗為特殊。本站曾經是集客運、貨運、糖運、材運於一身的車站, 功能多元,地位重要。 嘉義舊煙酒公賣局 興建:昭和 11年(1936) 位置:嘉義市中山路 659號 台灣菸酒專賣事業創始於明治 33年(1900),設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嘉義支局成立於大正13年(1924),本建築於昭和 11年(1936)興建,管轄雲、嘉、南三縣市的菸酒專賣事業,對產業歷史之見證具有意義。 本建物角呈圓形,入口內凹,外觀簡單,呈現對稱和諧而典雅,規模宏偉。立面貼橫紋折線磚,呈現美感。在二、三 樓樓梯轉角處有八角形樑柱,樓梯壁面方格狀的氣孔,樓梯旁柱頭裝飾等均具特色。
22
1. 二二八紀念公園 2. 二二八紀念碑 3. 交趾陶館 4. 九華山地藏庵 5. 農業事業分所 6. 文化中心 7. 文化路夜市 8. 中央噴水池 9. 祥太文化館 10. 嘉義市立博物館 11. 嘉義鐵道藝術村 12. 嘉義市身心障礙綜合園區─再耕園 1. 嘉義鐵道藝術村 2. 紅毛井 3. 石頭資料館 4. 港坪運動公園 5. 北回歸線歷年標誌群
23
二二八紀念公園 位置:嘉義市大雅路與啟明路交叉路口 象徵族群融合的二二八紀念公園,座落於啟明路與大雅路交叉口,總面積約 0.7 公頃,紀念館內規劃有展覽室,會 議室,資料室等,整個紀念館係以半埋於地下的方式興建,具有「出頭天」的意義。諸羅哭牆、諸羅年輪、藝術銅 門及 27 公尺高的紀念碑…等八處景點,分別具有特殊的意義。 二二八紀念碑 位置:彌陀路忠義橋頭 發生於民國 36 年的二二八事件是一件令人痛心的歷史悲劇,民國 78 年 2 月 28 日嘉義市長張博雅宣布興建二二八 紀念碑,成為國內第一座二二八紀念碑。 這座白色立體錐形的紀念碑鑲有三塊碑文,分別是建碑經過,建碑精神和二二八事件簡史。祈盼記取歷史教訓,走 出悲情,尊重生命,追求公義。
24
交趾陶館 位置 : 嘉義市忠孝路275號 (文化中心地下室) 電話 : 嘉義是交趾陶的故鄉,日本甚至稱之為「嘉義燒」,交趾陶的藝師大都在嘉義學藝。台灣民間簡稱交趾陶為「交趾」 、「交趾尪仔」、「交趾仔」,早期多應用在寺廟建築裝飾,其傳統題材以漁、樵、耕、讀等人物為中心,搭配蟲 魚鳥獸、花草器物及戲文場景,主從分明,畫面和諧。 交趾陶多按裝在廟宇高處,常見於牆堵、大脊、博脊、規帶、山牆鵝頭、鳥踏、墀頭、照壁等處,由於交趾陶色彩 溫潤及鮮豔兼具,恍如寶石翡翠,絢麗燦然,逐漸從廟宇走入客廳成為民間蒐藏的珍品。被尊稱為台灣交趾陶開山 基祖的葉王,於道光六年 (1826) 在嘉義出生,年少時與來台建廟作交趾陶的廣東師傅幫工習藝,加上天生的資質, 造就成台灣交趾陶的第一人,葉王的創作,造型生動,刻畫細膩,用色卓越,作品在國際間倍受讚揚,博得「台灣 絕技」的美譽,奠定台灣交趾陶獨特的藝術地位。 九華山地藏庵 位置:嘉義市民權路 255 號 電話: 九華山地藏王菩薩金身,係遠於明朝末年由某善士護持來台,康熙 36 年( 1697 )擇定於現址恭奉,迄今已歷三百 餘年。康熙 56 年( 1717 )北路營守備游崇功建庵,乾隆 25 年( 1760 )知縣李倓擴建,始略具規模,後經多次 修建,於民國 60 年重建為七層蓮花寶殿。 鎮殿地藏王菩薩據傳為交趾陶大師葉王的創作,寶相莊嚴慈悲,神恩浩蕩,由於常顯靈助人,保佑鄉里,護民有術, 遂成為最重要的信仰中心。
25
農業事業分所 位置:嘉義市民權路 2 號 ( ) 電話: 嘉義農業試驗分所創立於日治時期大正七年( 1918 ),原為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嘉義農事試驗支所,光復後行 政體系多次改變,民國 88 年 7 月改隸農委會。 農試所設有農藝、園藝及植物保護等三系。農藝系以研究水稻、甘藷及農業機械改良為主。園藝系研究範圍包括熱 帶與亞熱帶果樹與花卉之保育及栽培試驗。植物保護系主要研究作物病蟲害防治,以及有益微生物之開發利用。 所本部農場面積 公頃,其中果園區廣達22公頃,果樹品種園現存種原49科,約八百品種(系),尚保存數 種稀有果樹,具有農業研究,生態教育 ,遊憩觀賞等多元功能。 文化中心 位置 : 嘉義市忠孝路275號 電話: 文化中心現有博物館、圖書館、音樂廳等三棟建物,加上美麗精緻的庭園、整個文化園區佔地五千多坪。博物館 地下室為嘉義市交趾陶館,一至四樓設有各類展覽室。圖書館規劃有閱覽室、視聽室、書庫。音樂廳配置專用座椅 ,可容 1113 席,舞台布幕以國畫大師林玉山作品「蓮池」為圖案,使用綢緞以手工編織。 音樂廳北側水池,在日據時代配合阿里山鐵路運輸,做為浸貯木材之用,又名「杉池」,當時池旁植樹,濃蔭蔽天 ,垂釣林下,悠然自得,「檜沼垂綸」曾為諸羅八景之一。八十七年經張博雅市長爭取經費加以規劃整理,保存杉 池風貌記憶,創造成為新的休憩場所。
26
文化路夜市 位置:嘉義市中山路與垂楊路之間文化路段 每當華燈初上,販賣各形各色的衣物、水果、小吃等攤販陸續上市,轉眼之間文化路變成熱鬧的夜市,兩旁商店櫛 比,各種傳統小吃美食小吃林立,逛街人潮洶湧,熙往攘來彷若不夜城。 文化路夜市美食小吃的名氣響亮,無論是南北口味,或是傳統與現代的餐飲,都能滿足您的食慾,慕名前來的老饕 絕不會錯過。 中央噴水池 位置:嘉義市中山路與文化的交叉點 清代的嘉義城狀似桃子,此地恰在其末端,俗稱 ( 桃仔尾 ) 。民國五十九年許世賢女士擔任市長時興建七彩的中央 噴水池,池中恭鑄國父孫中山先生銅像,池內噴泉蘊含十四種變化,約每十五分鐘一輪迴,水高可及二十公尺,尤 其夜間噴水時,五彩繽紛變化多端,美不勝收。 現今每逢選舉之前一日,各候選人帶著群眾在此地造勢較勁,成為中央噴水池的一大特色,同時也成為嘉義人精神 的地標。
27
祥太文化館 位置: 嘉義市大雅路二段285巷30號 電話: 文物館展覽空間有三樓,展出作品多以清末民初的葉王、柯訓、洪坤福、林添木、陳專友等台灣早期宗師的珍貴作 品。一樓以忠孝節義故事的交趾陶人物為主題,二樓以神仙及民間傳說的道仙人為主,三樓展出完整陶器演變史, 從大陸漢俑到近代的交趾陶作品。 嘉義市立博物館 位置: 嘉義市忠孝路275-1號 電話: 位於文化中心園區的市立博物館,負責相關文物的蒐藏、研究、展示與教育。在固定展示方面,規劃有地質廳、化 石廳與陳澄波紀念室。而特別展示空間三處,不定期換檔展出,另設置交趾陶工坊與研習教室,以符需求。 開放時間:週三至週日上午9:00~12:00下午1:30~5:00
28
嘉義鐵道藝術村 位置:嘉義市北興街37-10號 電話: 網址: 將閒置的鐵道倉庫專案改設為藝術創作與展示場。嘉義後火車站鐵道倉庫計有倉儲十二間,呈南北走向之長條型多 隔間形式建築群,其中七間屬鐵路局貨運服務所管理,室內面積共約775坪。 89年9月開始進行「鐵道藝術村」的規劃作業,建立周邊意象與風貌,提供創作空間,進行藝術交流,希望以藝文 展演活動為前導,結合地方特色及社區總體營造,實現鐵道藝術村的理想目標。 嘉義市身心障礙綜合園區─再耕園 位置:嘉義市玉康路160號 網址: 電話: 嘉義市身心障礙綜合園區─再耕園,是全國第一個由政府興建,以OT方式委 託民間社會福利機構(嘉義基督教醫院) 經營管理。再耕園是一個用愛心創造天堂的地方,除了提供身心障礙者福利服務諮 詢、生涯轉銜、職業輔導評量及 職業訓練機會外,更積極在園區內設置各項 庇護工場與商店,並結合觀光休閒產業,開發身心障礙者就業機會。
29
鐵道藝術村 位置:嘉義市北興街 37~10 號 電話 : 由於時代產業結構改變,鐵道倉庫失去原有的機能,經藝文界建議,行政院探討評估將閒置的鐵道倉庫改設為藝術 創作與展示場之可行性,從全省 87處鐵路倉庫選定14處作為鐵道藝術網路的據點,並篩選台中及嘉義列為優先施作 地點。嘉義後火車站鐵道倉庫計有倉儲十二間,呈南北走向之長條型多隔間形式建築群,其中七間屬鐵路局貨運服 務所管理,室內面積共約775坪。 89 年 9 月開始進行「鐵道藝術村」的規劃作業,執行景觀改善,逐次建立周邊意象與風貌,徵選藝術工作者短期進 駐,提供創作空間,進行藝術交流及與民眾互動,希望以藝文展演活動為前導,結合地方特色及社區總體營造,實 現鐵道藝術村的理想目標。 紅毛井 位置 :嘉義市蘭井街 紅毛井是嘉義市內年代最早的史蹟,荷蘭人據台時期,約於 1637 年後勢力到達諸羅山社 ( 嘉義古名 ) ,為了生活所 需開挖此井作為水源,漢人稱荷蘭人所開的井為紅毛井。 文獻記載:「紅毛井,在縣署之左。開自荷蘭,因以名。方廣六尺,深二丈許,泉甘洌於他井,相傳居民汲飲是井, 則不犯疫癘。鄭氏時,有吳智武者鎮守斯地,重修之。」「蘭井泉甘」曾列為諸羅八景之一。
30
石頭資料館 位於: 位於嘉義市湖仔內路 366 號 電話: 嘉義市民陳仁德先生,以私人財力,歷經四十餘年旅遊世界,累積收藏各類礦物、岩石、化石、雅石及雕塑藝術數 千件,並設立石頭資料館,種類十分齊全,藏品豐富,為極具特色的私人博物館,免費開放參觀,全省民眾往來絡 繹不絕,遠近馳名。 石頭資料館區分為兩個展覽室: 第一展覽室以陳列化石為主,化石源自「生命」,是記載地球生命歷史的日記,透過地球科學的知識,研究化石的 奧秘,有助於人類生存條件的發展與工業開採等價值。本館收藏的種類豐富,品相精美,例如海百合、菊石、帶嘴 三葉蟲、烏賊化石,完整度高達 93.5% 的西伯利亞長毛象化石、美洲野牛、北極熊、恐龍類梁龍的腿骨,地球上最 大鳥類象鳥的蛋等各類化石,經過專家鑑定,部分藏品具稀有性,彌足珍貴。 第二展覽室陳列礦石及藝文為主。礦石是礦物的聚合體,礦物為天然形成,具有固定的化學成分和物理特性,在工 業、國防或尖端科技之利用價值均極為廣泛,本館蒐藏礦石數百種,其中包括鎳鐵隕石、藍寶石原礦、北投石等來 自五大洲的稀有石礦。另有各類奇石、雅石、埃及木乃伊、駱駝早產兒標本、吳哥窟四面佛、西非祈雨古銅面具等 古文物,以及台灣老、中、青三代本土藝術家的石雕與銅雕藝品百餘件。 石頭資料館各類典藏,涵蓋動物、植物、地質、與藝術各學域,可謂橫跨科學與藝術,兼具知性與感性,確能提供 民眾一個既豐富又有深度的難忘旅遊經驗。
31
市立運動公園(港坪運動公園) 位置:嘉義市大同路 100 號 電話: 嘉義市港坪運動公園是位於嘉義市西區的新建重劃區內,其名為「市立運動公園」,但由於位在港坪里,因此又稱 港坪運動公園。其占地 85,000 平方公尺,可容納人數為 3,200 人,不但為西區花卉區中增添綠意,更提供民眾運動 及全家大小假日休閒的好去處。 成立以來由於使用率高,經評估後將進行設施擴建、新設與整修工程;其中為了因應年輕朋友喜愛的直排輪運動, 市長陳麗貞指示新建「極限運動設施」,為了使用的安全與普遍性,滑行平台、曲道等設施都以普通級的難度為標 準。嘉義市港坪運動公園經整建規劃後,已增有網球場、籃球場、足球場、溜冰場、兒童遊戲場等,新建的設施有 極限運動場、 120個停車位的停車場、木球場、槌球場等。新建的極限運動場設施包括站立台、滑行平台、斜坡道、 半圓形斜坡道、階梯道、曲道等。另外,對於施設直排輪極限運動場,在建築師設計圖出爐後,市府指示教育局與 建築師協調,希望透過與直排輪協會人士的溝通,讓新建的極限運動設施不要太過專業與高難度,以免設施僅能供 少數選手級人士使用,所有設施應以普遍級與低難度設施為主,其貼心的設計也使得港坪運動公園列入全台合適從 事直排輪運動的去處。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