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二十世紀初至戰前 政治及制度上的轉變 1900-1941 英國統治旨在爭取外交、商業及軍事上之利益 管治以確立殖民統治為主 帶有明顯種族主義
現化代進程緩慢
2
二十世紀初 香港重大事件 1857 張霈霖毒麵包案 1898 新界村民抗英事件 1912 刺殺第15任總督梅含理事件
山頂區大量英國人用完麵包後嘔吐大作,證實麵包含有大量砒霜,店主張霈霖一度被捕,其後證據不足而無罪釋放 1898 新界村民抗英事件 英軍奉《新界拓展專條》接管新界,在大埔一帶遇抵抗,數度被圍,英軍最後攻入吉慶圍 1912 刺殺第15任總督梅含理事件 梅含理接替盧押就任香港總督,從皇后碼頭前往大會堂途中遇上槍擊,凶手表示反對英人對待海外中國勞工
3
二十世紀初 香港重大事件 1922 海員大罷工 1925 省港大罷工
太古洋行及渣甸洋行旗下華人海員及外籍海員受到不同待遇,華人海員要求加薪未果,廣東陳炯明政府煽動海員罷工。英警與海員衝突,爆發沙田慘案。以何東為首的華商支持英商,居中調停。 1925 省港大罷工 上海出現遊行示威,遭英國巡捕槍擊,是為五卅慘案。香港工人發動大罷工。廣州再爆發沙基慘案,罷工規模進一步擴大,香港貿易幾乎完全停頓,總督司徒拔一度要求殖民地部准許出動軍隊鎮壓。英國政府指派金文泰接替司徒拔,試圖進行談判。孫中山逝世,廣東政府陷入分裂,罷工失去支持而結束。
4
華人政治角色轉變 1880 立法局出現首位華人非官守議員 伍廷芳 Wu Tingfang 受總督軒尼斯任命為首位立法局華人非官守議員
畢業於香港聖保祿書院 受邀為李鴻章幕僚,曾任中國鐵路總辦 中華民國成立後任南京臨時政府司法總長
5
華人政治角色轉變 1926 行政局出現首位華人非官守議員 周壽臣 Sir Shouson Chow
土生香港人,留美幼童之一,入讀哥倫比亞大學 於清政府任職海關稅務官員 招商局總辦、京奉鐵路總辦、官拜二品 先後進入潔淨局、團防局、立法局 創立保護兒童會、南華體育會、東亞銀行 受總督金文泰任命為行政局非官守議員 受封為爵士、太平紳士
6
華人政治角色轉變 何啟 Sir Kai Ho Kai 畢業於中央書院 建立香港西醫書院 1890 – 1914 立法局非官守議員
參與保良局、東華醫院、團防局籌建工作 受封太平紳士、爵士
7
華人政治角色轉變 何東 Sir Robert Ho Tung Bosman 歐亞混血兒 畢業於中央書院 於怡和洋行任首席買辦
首位華人居於太平山上 受封為太平紳士
9
地區行政部門 理民府 The District Office in the New Territories
設立於1907年 集中處理新界事務 華民政務司 The Secretariat for Chinese Affairs 於1913年設立 管理華人事務、官民溝通橋樑
10
地區行政部門 市政局 Urban Council 潔淨局 Sanitary Board (1883) 負責街道清潔、檢查民房、制訂衛生條例
1888年增加2名民選議員 (其中1名是華人) 1935年易名為「市政局」
11
華人社團的發展 東華三院 Tung Wah Group of Hospitals 東華醫院 (1890) 廣華醫院 (1911)
東華東院 (1929) 由華人買辦、南北行商人、紳商創立 向上環、油麻地、大坑一帶聚居華人贈醫施藥 現時服務範圍擴及醫療、教肓等層面
15
華人社團的發展 保良局 Po Leung Kuk 保赤安良 - 保護婦孺 1878年由華商創立 現時服務範圍包括教育、護老服務等
16
華人社團的發展 鄉議局 Heung Yee Kuk 1924年新界鄉紳組成「租界農工商業研究總會」 為建屋補地價問題與政府交涉
1926年總督金文泰建議總會改稱為「鄉議局」 「聯絡官民感情,使下情得以上達,地方利害有共同關係」
17
二十世紀初至戰前 政治及制度上的主要特色 總督掌握權力核心,行政主導 採取委任制度,缺乏選舉成份 吸納華人精英,倚重華人社團
不直接干預華人風俗 帶有種族歧視成份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