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儿 童 贫 血 中山医科大学 李文益.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儿 童 贫 血 中山医科大学 李文益."—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儿 童 贫 血 中山医科大学 李文益

2 造血和血象特点 贫血概述 营养性贫血

3 造血和血象特点 贫血概述 营养性贫血

4 造血和血象特点 胚胎造血期 中胚叶造血期 肝脾造血期 骨髓造血期 生后造血

5 造血和血象特点 胚胎造血期 中胚叶造血期 肝脾造血期 骨髓造血期 生后造血

6 中胚叶造血: 第3周开始,第6周减退; 开始在卵黄囊,之后在中胚叶; 主要是原始有核红细胞

7 造血和血象特点 胚胎造血期 中胚叶造血期 肝脾造血期 骨髓造血期 生后造血

8 肝脾造血期 包括:肝脏、脾脏、胸腺、淋巴结造血 肝脏造血:是胚胎中期主要造血部位; 主要产生有核红细胞,少量粒细胞 和巨核细胞;
第5~8周开始,4~5月达高峰,6个月 后渐退

9 脾脏造血 淋巴结造血 第8周开始,红系为主,随后粒系也活跃 细胞器官 ● 第11周开始造淋巴细胞 ● 终生造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 第12周后出现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 5个月后红、粒系减退,为终生造淋巴 细胞器官 淋巴结造血 ● 第11周开始造淋巴细胞 ● 终生造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 短暂的红系造血功能

10 胸腺造血 干/祖细胞 →胸腺→前T或成熟T淋 巴细胞→外周淋巴组织→不同T淋 巴细胞亚群 ● 6~7周开始生成淋巴细胞
来源于卵黄囊、肝或骨髓的淋巴 干/祖细胞 →胸腺→前T或成熟T淋 巴细胞→外周淋巴组织→不同T淋 巴细胞亚群 ● 短暂的红系和粒系造血功能

11 造血和血象特点 胚胎造血期 中胚叶造血期 肝脾造血期 骨髓造血期 生后造血

12 骨髓造血期 胚胎第6周出现骨髓; 胎儿4个月开始造血活动,成为胚胎期主要的造血器官; 生后2~5周成为儿童唯一的造血场所;

13 造血和血象特点 脴胎期造血 生后造血

14 出生后造血 骨髓造血: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 婴儿期为红骨髓,代偿潜力小;如需增加 造血,可出现髓外造血; 5~7岁黄髓逐渐代替长骨中的红髓;
年长儿、成人限于扁骨(肋骨、胸骨、脊椎、 骨盆、颅骨、锁骨、肩胛骨等)有红 髓,黄髓有潜在造血功能;

15 出生后造血 骨髓外造血 婴儿期造血需要增加时(如感染、溶血等),可 髓外造血 →肝、脾、淋巴结等恢复造血状态;
正常情况下极少骨髓外造血; 婴儿期造血需要增加时(如感染、溶血等),可 髓外造血 →肝、脾、淋巴结等恢复造血状态; 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和幼稚中性粒细胞;

16

17 造血和血象特点 脴胎期造血 生后造血

18 血象特点 RBC(×1012/L) Hb(g/L) 备注 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 出生时 5.0~7.0 150~220
出生时 ~ ~220 6~12小时 ↑ ↑ 血液浓缩 2~3月 生理性贫血 >3月 ↑ ↑ 12岁后 成人水平 成人水平

19 生理性贫血的原因 红细胞生成减少:生后自主呼吸血氧上升,RBC 需要减少 →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 功能暂时性降低,网织红细胞减少;
生理性溶血: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 生长发育迅速:血循环量增加;

20 网织红细胞数 3天内:0.04~0.06 7天后:0.02~以下(约0.003) 随生理性贫血恢复而短暂上升 婴儿期以后与成人相同

21 白细胞数与分类 1周 12 ×109/L 白细胞数 出生 (15~20) ×109/L 6~12小时 (21~28) ×109/L
8岁以后 接近成人水平 分类: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变化

22 淋 巴 中性粒 80% 60% 40% 20% 时间 4-6天 1-4岁 4-6岁 7岁后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变化

23 血小板数 与成人相似 (150~250) ×109/L 血容量 占体重比相对较成人多 新生儿 10% 儿童 %~10% 成人 %~8%

24 血红蛋白种类 6种肽链不同组合,有6种血红蛋白胚胎早期血红蛋白(胚胎12周时消失) Gower 1(ζ2ε2) Gower 2(α2ε2) Portland(ζ2γ2) 胎儿期和出生后血红蛋白 HbF(α2γ2) HbA(α2β2) HbA2(α2δ2)

25 HbF HbA HbA2 6月胎儿 0.90 0.05 ~ 0.10 出生时 0.70 0.30 <0.01 1 岁 <0.05
血红蛋白比例 HbF HbA HbA2 6月胎儿 ~ 0.10 出生时    <0.01 1 岁 <0.05 2 岁 <0.02 成 人 <    0.02~0.03

26 造血和血象特点 贫血概述 营养性贫血

27 *血红蛋白正常值 世界卫生组织 6月~ 6岁≥110g/L 6~14岁≥120g/L 中国儿科血液学组 新生儿≥145g/L
*海拔每升高1000m,Hb上升4%

28 贫 血 定 义 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29 贫血分度 极重度 重度 中度 轻度 血红蛋白(g/L) <30 <60 <90 <120
极重度 重度 中度 轻度 血红蛋白(g/L) < < < <120 *(<60) (<90) (<120) (<145) RBC数 < < < <4.0 (×1012/L) *括号内为新生儿分度标准

30 贫血分类 病因学分类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红细胞破坏增加(溶血) 红细胞丢失过多

31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叶酸缺乏)、VitB6缺乏、VitC缺乏 蛋白质缺乏、铜缺乏 再生障碍性贫血 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铅中毒等
▲ 造血物质(营养)缺乏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B12、 叶酸缺乏)、VitB6缺乏、VitC缺乏 蛋白质缺乏、铜缺乏 ▲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再生障碍性贫血 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 其它:感染、炎症、肾病、癌症、 铅中毒等

32 红细胞破坏增加 增多症 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 ▲ 红细胞内在缺陷 ● 膜结构异常:遗传性球形红细胞 ● 血红蛋白结构或合成障碍
● 酶缺陷:G6PD缺乏、PK缺乏 ● 血红蛋白结构或合成障碍 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

33 红细胞外在因素 ● 免疫性:新生儿溶血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 药物性免疫性溶血 ● 非免疫性:感染、理化因素、毒素、 脾亢、DIC

34 红细胞丢失过多 ▲ 急性失血性贫血 ▲ 慢性失血性贫血 牛奶过敏、钩虫、月经过多

35 *MCV(fl) MCH(pg) MCHC(%)
形态分类 *MCV(fl) MCH(pg) MCHC(%) 正常 ~ ~ ~38 大细胞 > > ~38 正细胞 ~ ~ ~38 单纯小细胞 < < ~38 小细胞低色素 < < <32 * MCV 红细胞平均容积 MCH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 MCHC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36 贫血临床表现 与不同病因、起病急慢、贫血轻重有关 一般表现 髓外造血表现:肝、脾、淋巴结轻度肿大
◆ 皮肤(面、耳轮、手掌等),粘膜(口 唇、 脸结膜)苍白为突出表现 ◆ 易疲倦、头晕、耳鸣、毛发干枯、营养低下,体格发育迟缓 髓外造血表现:肝、脾、淋巴结轻度肿大

37 非造血系统表现 重度时心脏扩大,杂音,心衰; 偶有舌炎, 舌乳头萎缩; ◆循环、呼吸系统: 呼吸、心率加快,脉速、毛细血管愽动;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恶心,腹胀、便秘,    偶有舌炎, 舌乳头萎缩; ◆神经系统: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激动 ◆ 免疫系统:免疫功能下降,易感染;

38 小儿贫血的诊断 病史 ◆ 发病年龄: 出生时 产前、产时出血 生后48小时内伴黄疸 新生儿溶血病 婴儿期 营养性、遗传性
  出生时 产前、产时出血 生后48小时内伴黄疸 新生儿溶血病 婴儿期 营养性、遗传性 儿童期 失血、再障、其他

39 ● 起病缓慢:营养性贫血、慢性溶血、 慢性失血; 感 染,神经症状,骨痛, 肿块,肝脾肿大等; 病程经过和伴随症状
● 起病快、病程短:急性溶血或急性出血; ● 起病缓慢:营养性贫血、慢性溶血、 慢性失血; ● 伴随症状: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 感 染,神经症状,骨痛, 肿块,肝脾肿大等;

40 喂养史:添加辅食,饮食质和量,     食物搭配等 过去史:感染史(结核、钩虫) 慢性疾病史(肾病、风湿等) 服药史(氯霉素、磺胺等) 家族史:遗传性贫血

41 体格检查 ◆ 生长发育:发育障碍和特殊面容 ◆ 营养状况 ◆ 皮肤、粘膜 ◆ 指甲、毛发 ◆ 肝、脾淋巴结

42 实验室检查 RBC和Hb判断有无贫血及程度 WBC和PLT帮助判别贫血原因 网织红细胞判断溶血或造血功能 染色情况)帮助判别贫血原因
◆ 血常规: 血细胞形态(大小、异型、靶形、    染色情况)帮助判别贫血原因 RBC和Hb判断有无贫血及程度   WBC和PLT帮助判别贫血原因   网织红细胞判断溶血或造血功能

43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外周血涂片

44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外周血涂片

45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外周血涂片

46 地中海贫血外周血涂片

47 ◆ 骨髓检查:对有些病有诊断价值 ◆ 血红蛋白分析检查:HbF,Hb电泳、包涵体等

48 ◆ 红细胞脆性:增高(HS) 降低(地贫) ◆ 特殊检查 红细胞酶活力测定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降低(地贫) ◆ 特殊检查  红细胞酶活力测定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血清铁代谢的检查:SI,SF,FEP(ZPP)   基因分析

49 小儿贫血的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 药物治疗 维生素B12、叶酸 — 巨细胞贫血 皮质激素 自溶、纯红再障 联合免疫抑制 — 再障 一般治疗
铁剂 — IDA 维生素B12、叶酸 — 巨细胞贫血 皮质激素 自溶、纯红再障 联合免疫抑制 — 再障

50 输红细胞 注意适应症、速度和量 一般每次5~10ml/kg 极重度或合并肺炎:5~7ml/kg 造血干细胞移植 并发症的治疗

51 造血和血象特点 贫血概述 营养性贫血

52 造血和血象特点 贫血概述 营养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巨细胞性贫血

53 造血和血象特点 贫血概述 营养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巨细胞性贫血

54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血红蛋白(Hb)合成减少的一种贫血;
  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铁剂治疗有效为特征;   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对儿童危害大,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儿童期常见病。

55 贫血为公共卫生问题的分类(WHO) 发生率 分类 <15% 低 15~40% 中 >40% 高

56 Prevalence of anemia in children
0‾5 years old WHO region, 1998

57 铁的代谢 人体内铁含量及其分布 成人男性 50mg/kg 女性 35mg/kg ◆ 铁含量与年龄、性别、体重、Hb有关

58 分布 血红蛋白约64%,肌红蛋白约3.2% ;  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肝、脾、骨髓等)约32%;  微量(<1%)存在于含铁酶和运转铁;

59 Intestine Diet 8mg/d Faeces 7.4 mg / d (15.9%) Plasma 0.5mg (0.1%)
Sloughed mucosal cell + GI bleeding Diet 8mg/d Faeces 7.4 mg / d ~0.25mg/d 0.9mg/d Bile,Hb 0.05 mg/d Urine,sweat, Skin etc Liver+ RE cells 60 mg (15.9%) Plasma 0.5mg (0.1%) 自由铁池 贮存 Muscles &enzymes 15 mg (4%) Red blood Cell (Hb) 280 mg (75%) Bone Marrow 20 mg (5%) functional iron

60 血红素(动物性食物): 铁吸收率高 非血红素铁(植物性食物):吸收率低 铁的来源 含铁高且吸收率达10%~ 25%;
◆ 食物  血红素(动物性食物): 铁吸收率高    含铁高且吸收率达10%~ 25%;    母乳含铁0.05mg/dl, 吸收率49%;   牛乳含铁0.05 mg /dl, 吸收率4%;  非血红素铁(植物性食物):吸收率低 1.7%~ 7.9%

61 食物铁含量、吸收率比较 食物 铁含量(mg/100g) 吸收率% 菠菜 蛋黄 牛乳 黄豆 肉类 (10~70) 母乳 ~70

62 铁吸收的百分比% 菠菜 谷物 大豆 小牛肝 小牛肉

63 ◆ 红细胞释放的铁:  衰老红细胞释放的铁全部再利用

64 未饱和铁结合力:其余约2/3血浆Tf 仍具有与铁结合的能力;体外加入一定量的铁即可成饱和状态,加入的铁量为未饱和铁结合力 ;
概念 血清铁(serum iron, SI):与血浆中约1/3转铁蛋白(transferrin, Tf ) 结合 的铁; 未饱和铁结合力:其余约2/3血浆Tf 仍具有与铁结合的能力;体外加入一定量的铁即可成饱和状态,加入的铁量为未饱和铁结合力 ;

65 SI+未饱和铁结合力 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in satura- tion, TS) : SI/ TIBC
血清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 TIBC): SI+未饱和铁结合力 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in satura- tion, TS) : SI/ TIBC

66 铁的吸收和运转 ◆ 吸收部位: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 吸收途径: 食物铁以Fe2+形式吸收进入细胞的Fe2+氧化成 Fe3+ ;
   一部分与去铁蛋白(apoferritin)结合→形成铁蛋 白(ferritin) →保存在肠粘膜细胞中;   另一部分与肠粘膜胞浆中的载体蛋白→胞外→ 血液→与血浆中转铁蛋白 (trans-ferrin, Tf)结合 →随循环铁运到需铁及贮铁组织;

67 ▲ 红细胞破坏后释放铁   在血浆中与转铁蛋白结合→随血循环运送 到骨髓利用或贮存铁组织;

68 ▲促进铁吸收:还原物质,如Vit C、稀盐酸、
影响铁吸收因素 ▲促进铁吸收:还原物质,如Vit C、稀盐酸、 果糖、氨 基酸等, 使Fe 3+→ Fe2+; ▲铁吸收下降:与磷酸、草酸等与铁形成不溶 性铁酸盐 ; ▲抑制铁吸收:植物纤维、咖啡、蛋、牛奶、 抗酸药等;

69 通过体内贮存铁和转铁蛋白受体(TfR)调控 ;
◆ 肠粘膜细胞对铁吸收调节: 通过体内贮存铁和转铁蛋白受体(TfR)调控 ; 肠粘膜细胞生存期4~6天,对肠粘膜铁暂时保存;

70 ▲体内铁充足或造血功能减退→TfR合成↓,
SF合成↑→肠粘膜细胞铁以SF存在胞内, 随肠粘膜细胞脱落排出→吸收减少; ▲体内缺铁或造血增加→TfR合成 ↑, SF 合成↓→肠粘膜细胞铁进入血流→吸收增加;

71 铁的利用 ◆合成血红蛋白:铁→骨髓 →幼红细胞的线粒体中与原卟啉结合→形成血红素→与珠蛋白结合 ◆合成肌红蛋白     ◆ 与酶(单胺氧化酶等)结合

72 铁的储存 ◆ 未被利用的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 ◆ 贮存铁可再利用: Fe2+→Fe3++Tf →需铁组织

73 铁的排泄 铁的需要量 ◆极少排出,小儿约每日15µg/kg 少数经肾、汗腺、表皮细胞排出 ◆早产儿:约2mg/(kg·d)
◆ 主要由肠道排出 少数经肾、汗腺、表皮细胞排出 铁的需要量 ◆早产儿:约2mg/(kg·d) ◆4月~3岁:约1mg/(kg·d) ◆ 各年龄儿总摄入量:<15mg·d

74 孕后期3个月获铁多,约4mg/d 胎儿期铁代谢特点 ◆ 从母体获得(通过胎盘)
◆ 足月儿从母体获铁可供生后4~5月之需,早产 儿从母体获铁少,易发生缺铁 ◆ 孕母严重缺铁可影响其对胎儿的铁供应

75 婴幼儿期铁代谢特点 ◆ 足月儿早期不缺铁 ▲ 从母体获铁多,体内总铁75mg/kg ▲ “生理性溶血”铁释放 ▲ “生理性贫血”造血减低

76 早产儿: 易发生缺铁 6月~2岁:缺铁性贫血高峰 ▲ 4月后从母获铁耗尽 ▲ 生长发育快、造血活跃,需铁量↑ ▲ 食物铁不足

77 儿童期和青春期铁代谢特点 较少发生缺铁 发育快,需铁增加; 女性月经过多至铁丢失; ▲ 摄入不足:偏食、食物搭配不合理
儿童期和青春期铁代谢特点  较少发生缺铁   ▲ 摄入不足:偏食、食物搭配不合理   ▲ 慢性肠道失血:牛奶过敏、钩虫等   ▲青春期:    发育快,需铁增加;    女性月经过多至铁丢失;

78 病 因 孕母严重缺铁; 铁的食物或铁剂 ■ 先天储铁不足: 早产、多胎、胎儿 失血、 ■ 铁摄入量不足:婴儿食物转换期未及时补足强化
病 因 ■ 先天储铁不足: 早产、多胎、胎儿 失血、         孕母严重缺铁; ■ 铁摄入量不足:婴儿食物转换期未及时补足强化        铁的食物或铁剂  ■ 生长发育过快:

79 Body iron content of infants
At birth(3.5kg) 250mg At 6 months(8kg) 280mg At 12 months(10kg) 380mg Haemoglobin Musckes,enzymes,bone marrow,plasma Stores

80 ■ 铁吸收障碍:食物搭配不合理,慢性肠道病;
■ 铁的丢失过多:长期慢性失血,如牛奶过敏、        息肉、钩虫等;

81 发病机制 缺铁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缺铁→血红素↓→Hb合成↓→胞内 Hb ↓→   胞浆少、细胞变小→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82 缺铁的病理生理过程分三期: ▲ 铁减少期(iron depletion, ID): 储存铁减少,合成Hb的铁未少
▲ 红细胞生成缺期(iron deficient erythropoiesis,  IDE):储存铁进 一步减少,红细胞生成的铁不     足,但循环中Hb量未减少; ▲ 缺铁性贫血期(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非造血系统症状;

83 缺铁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 影响肌红蛋白合成 ◆ 多种含铁酶活性减低→细胞功能紊乱→体力减弱、易疲劳、表情淡膜、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
◆ 组织器官的异常:口腔粘膜异常角化、舌炎、胃酸减少、脂肪吸收不良、反甲等; ◆ 免疫功能降低→易感染;

84 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可发病,6月~2岁最多见,发 展缓慢,临床表现随病情轻重而异 易疲乏,不爱活动; ■ 一般表现
皮肤粘膜苍白(唇、口腔粘膜、甲床明显);  易疲乏,不爱活动; 年长儿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85 肝、脾、淋巴结轻度肿大 ■ 髓外造血表现 ■非造血系统症状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异食癖;呕吐,腹泻;口腔炎,舌炎或舌乳头萎缩,严重者萎缩性胃炎或吸收不良综合征 神经系统: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掁,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智力多低于同龄儿

86 ◆ 心血管:心率增快,严重者心脏扩大、心衰;
◆ 免疫功能降低:易感染; ◆ 上皮组织异常:如反甲;

87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呈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红细胞:大小不等,小细胞 为多,中央浅染区扩大

88 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形态:图示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中心浅染区扩大

89 ◆ MCV<80fl,MCH<28pg,MCHC <0.31;
◆ 网织红细胞减低或正常; ◆ 白细胞、血小板无改变,少数患儿血小板减少;

90 ■ 骨髓象 ◆ 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 ◆ 各期红细胞小,胞浆少,染色偏蓝,显示胞浆发育落后于胞核; ◆ 粒、巨核系无异常;

91 较敏感反映体内贮存铁情况 <12µg/L提示缺铁 ID期已降低,IDE和IDA期更明显 *感染、肿瘤、肝脏和心脏疾病时SF↑
■ 铁代谢检查 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 SF) :    较敏感反映体内贮存铁情况    <12µg/L提示缺铁    ID期已降低,IDE和IDA期更明显    *感染、肿瘤、肝脏和心脏疾病时SF↑

92 缺铁性贫血发展过程中 铁营养指标的变化 血红蛋白铁 储存铁 血清铁蛋白 运铁蛋白饱和度 MCV, MCHC

93 (free erythrocyte protoporphyrin, FEP)
◆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  (free erythrocyte protoporphyrin, FEP)   FEP↑>0.9 µmol/L(500 µg/dl),提示胞内缺铁  缺铁→胞内FEP不完全与铁结合成血红素→  反馈使FEP合成↑→FEP ↑  FEP↑、SF↓:为IDE特征  *铅中毒、慢性炎症和先天性原卟啉增多症

94 SI<9.0~10.7 µmol/L(50~60 µg/dl)为缺铁 IDA期出现异常:SI和TS↓, TIBC↑
◆ 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 (反映血浆中铁含量)   SI<9.0~10.7 µmol/L(50~60 µg/dl)为缺铁   IDA期出现异常:SI和TS↓, TIBC↑   *感染、肿瘤、慢性炎症时降低

95 *病毒肝炎时可增高 红细胞内铁粒细胞数<15% ▲ TIBC>62.7µmol/L(350µg/dl ,生理变异较小
  *病毒肝炎时可增高 ▲ TS<15%有意义  ◆骨髓可染铁:外铁减少(0~+),        红细胞内铁粒细胞数<15%

96 诊 断 ■ 根据病史(尤其是喂养史)、临床表现、血象特点、可作初步诊断; ■ 铁代谢检查:确诊意义 ■ 骨髓检查:必要时做
■ 诊断性治疗:铁剂有效可证实;

97 鉴别诊断 家族史: 特殊面容: 肝、脾肿大 : 基因分析; ■ 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 红细胞:异型更明显、靶形,
   家族史:    特殊面容:    肝、脾肿大 :    红细胞:异型更明显、靶形,           溶血证据,HbF和Hb电泳,        基因分析;

98 顽固贫血,铁剂治疗无效 SI、SF、FEP升高 感染和炎症表现 治疗反应 ■ 维生素B6缺乏、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部分VitB6治疗有效
  顽固贫血,铁剂治疗无效   部分VitB6治疗有效    SI、SF、FEP升高   骨髓可见环状铁粒幼红细胞 ■ 感染/炎症性贫血:   感染和炎症表现   治疗反应

99 治 疗 原则:去除病因、补充铁剂 护理、睡眠、预防感染; 贫血重者保护心功能; 饮食含铁丰富,易吸收,合理搭配; ■ 一般治疗 ■ 去除病因
   护理、睡眠、预防感染;    贫血重者保护心功能;    饮食含铁丰富,易吸收,合理搭配; ■ 去除病因 ◆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和食物组成 ◆ 治疗慢性失血性疾病

100 口 服: 餐间口服为宜 元素铁剂量:每日4~6mg/kg,3次/日, 每次<1.5~2mg/kg; 或小剂量、间歇性补铁(每
■ 铁剂治疗   特效药   口 服: 餐间口服为宜   二价铁盐:易吸收   元素铁剂量:每日4~6mg/kg,3次/日,             每次<1.5~2mg/kg;        或小剂量、间歇性补铁(每         日或每周1次, 1mg/kg;)   *注意影响吸收因素

101 常用铁剂剂量表 药品名称 剂型规格 含元素铁量 每日剂量 硫酸亚铁 0.3/片 20% 20~30 mg/kg
药品名称 剂型规格 含元素铁量 每日剂量 硫酸亚铁 /片 % ~30 mg/kg 2.5%合剂 mg/ml ~1.2ml /kg 富马酸铁 每片 0.05 或 % ~20 mg/kg 干糖浆 % ~180 mg/kg 葡萄糖酸亚铁 /片 % ~50 mg/kg 糖浆 g/10ml ml/kg 琥珀酸亚铁 /片 % ~18 mg/kg 多糖铁化合物 mg/胶囊 % ~12 mg/kg (力蜚能)

102 常用剂型 ■ 注射铁剂 副作用多,慎用 适应证 口服铁剂治疗无效; 口服反应严重,改变剂型、剂量无改善者; 胃肠手术后无法口服者;
■ 注射铁剂    副作用多,慎用 适应证 口服铁剂治疗无效; 口服反应严重,改变剂型、剂量无改善者; 胃肠手术后无法口服者; 常用剂型 山梨醇构椽酸铁复合物;肌注 右旋糖酐铁复合物;肌注、静注 葡萄糖氧化铁:静注

103 食欲增加; 2~3周后下降至正常; 如3周后Hb上升<20%,查找原因; 正常后继用6~8周; ◆ 铁剂治疗反应
 12~14小时:含铁酶恢复,烦躁等精神症状好转,        食欲增加;   网织红细胞:2~3日↑,5~7日高峰, 2~3周后下降至正常;  Hb:1~2周渐升,3~4周正常; 如3周后Hb上升<20%,查找原因;     正常后继用6~8周;

104 适应证: 合并感染者 输注量: Hb>60g/L者,可不必输 Hb<30g/L,等量换血;
■ 红细胞输入   一般不输   适应证:    贫血严重,尤其发生心衰者;    合并感染者      急需外科手术者; 输注量: Hb>60g/L者,可不必输 Hb<30g/L,等量换血; Hb30~60g/L者,每次输浓缩红细胞 4~10ml/kg; 贫血愈重,每次输愈少;

105 预 防 ■ 加强卫生宣教,全社会重视 ■ 措施 提倡母乳喂养; 喂养指导:及时引入强化铁食物,合理搭配;  补充铁剂:早产儿生后2月

106 造血和血象特点 贫血概述 营养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巨细胞性贫血
(nutritional megaloblastic anenia)

107 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是 ◆ VitB12或叶酸缺乏所致的大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胞体积变大; 骨髓出现巨幼细胞;
◆主要临床特点:贫血、神经精神症状;         红细胞胞体积变大;         骨髓出现巨幼细胞;         维生素B12或(和)叶酸治疗有效;

108 病 因 VitB12缺乏 孕妇缺乏VitB12,婴儿VitB12储存不足; 其是乳母VitB12缺乏者; 偏食或仅进食植物性食物
◆ 摄入量不足:     孕妇缺乏VitB12,婴儿VitB12储存不足;    单纯母乳喂养未及时引入其他食物,尤            其是乳母VitB12缺乏者;     偏食或仅进食植物性食物

109 食物VitB12+糖蛋白(胃底壁细胞分泌)→ VitB12+糖蛋白复合物→未端廻肠吸收→(血循中)与转钴蛋白结合→肝贮存过程任一环节障碍;
◆ 吸收和运输障碍:  食物VitB12+糖蛋白(胃底壁细胞分泌)→ VitB12+糖蛋白复合物→未端廻肠吸收→(血循中)与转钴蛋白结合→肝贮存过程任一环节障碍; ◆ 需要量增加  生长发育快   疾病消耗

110 叶酸缺乏的原因 牛乳加热后叶酸造破坏; 长期广谱抗生素→结肠含叶酸的细菌被清除; 抗叶酸代谢药物(甲氨喋呤等);
◆ 摄入量不足:羊乳为主(含叶酸低);         牛乳加热后叶酸造破坏; ◆ 药物: 长期广谱抗生素→结肠含叶酸的细菌被清除; 抗叶酸代谢药物(甲氨喋呤等);  长期抗癫痫药物;

111 ◆ 吸收不良:慢性腹泻,小肠病变,小肠切除;
◆ 需要增加:早产儿,慢性溶血; ◆ 代谢障碍:遗传性叶酸代谢病或参与叶酸代谢的       酶缺乏;

112 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 叶酸还原酶还原 维生素B12催化 四氢叶酸 叶酸

113 维生素B12 /叶酸缺乏:四氢叶酸↓ → DNA合成减少 →幼红细胞分裂和增殖时间延长→ 核发育落后于胞浆 →胞体变大
       →幼红细胞分裂和增殖时间延长→        核发育落后于胞浆 →胞体变大 RBC生成速度慢、异形RBC在BM中破坏、进入        血循环RBC寿命较短→贫血; DNA不足:粒细胞成熟障碍→粒细胞胞体大,       核分叶过多 :       巨核细胞发育障碍→核分叶过多;

114 神经系统损害 VitB12 VitB12 缺乏:中枢和外周神经髓鞘受损; 正常脂肪代谢过程 甲基丙二酸 琥珀酸
正常脂肪代谢过程    甲基丙二酸 琥珀酸   琥珀酸参与三羧酸循环,与神经髓鞘中的脂蛋白形成有关,保持含有髓鞘的神经纤维功能性; VitB12 缺乏:中枢和外周神经髓鞘受损; VitB12

115 对结核易感:   VitB12缺乏者中性粒和吞噬细胞杀菌作用减弱 甲基丙二酸堆积(结核菌细胞壁成分原料)

116 临床表现 多见6月~2岁儿童,起病缓慢。 ■ 一般表现:多呈虚胖或颜面轻度浮肿,       毛发纤细稀疏、黄色;       严重者皮肤有出血点或瘀斑;

117 ■ 贫血表现:皮肤呈现蜡黄色,粘膜苍白,偶有
      轻度黄疸;       疲乏无力;       肝、脾肿大; ■ 消化系统症状: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

118 表情呆滞、目光发直、对周围反应迟钝,嗜睡、 不认亲人,不哭不笑; 智力、动作发育落后甚至退步; 重症出现不规侧震颤,手足无意识运动,甚至
■ 精神神经症状    烦躁不安,易怒 VitB12缺乏:   表情呆滞、目光发直、对周围反应迟钝,嗜睡、   不认亲人,不哭不笑;   智力、动作发育落后甚至退步;   重症出现不规侧震颤,手足无意识运动,甚至   抽搐,感觉异常,共济失调,踝震挛和   Babinski征阳性; 叶酸缺乏:神经精神异常

119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血涂片:RBC大小不等,以大细胞为多,易见嗜 多色性和嗜硷点彩RBC,可见巨幼变的有核
 大细胞性贫血,MCV>94fl,MCH> 32pg  血涂片:RBC大小不等,以大细胞为多,易见嗜    多色性和嗜硷点彩RBC,可见巨幼变的有核    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呈分叶过多现象;  网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可减少;

120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外周血涂片

121 粒、红系:均出现巨幼变,胞体大、核染色质 粗而松,副染色质明显;
骨髓象   增生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  粒、红系:均出现巨幼变,胞体大、核染色质           粗而松,副染色质明显; 中性粒细胞:胞浆空泡形成,核分叶过多;   巨核细胞核:分叶过多;

122 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象:图示幼稚红细胞巨幼变,胞体
大、核染色质粗而松,成熟红细胞较大,嗜多色性

123 血清维生素B12和叶酸测定   VitB12<100ng/L(200~800ng/L)   叶酸 <3µg /L(5~6 µg /L) 其他  血LDH↑  血胆红素中等升高(维生素B12缺乏)  尿甲基丙二酸含量↑(维生素B12缺乏)

124 诊 断 据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 血维生素B12和叶酸浓度测定

125 治 疗 一般治疗:  营养;   护理,防止感染 ;  鼻饲:不能进食者; 去除病因

126 维生素B12和叶酸治疗 500~1000µg 一次 精神神经症状明显者,以B12治疗为主,单用叶酸可加重症状 ▲维生素B12肌注:
  神经系统受累时, 每日1mg,2周以上;   维生素B12吸收缺陷:每月1mg,长期应用;

127 维生素B12治疗反应 6~7小时:骨髓内巨幼红转为正常 峰, 2周后降至正常; 精神神经症状:恢复较慢 2~4天:一般精神症状为转
  6~7小时:骨髓内巨幼红转为正常  2~4天:一般精神症状为转   网织红细胞:2~4天开始增加,6~7天达高         峰, 2周后降至正常;   精神神经症状:恢复较慢

128 5mg tid 至症状好转、血象恢复; (Calc. Leucovorin)治疗 Vit C:有助叶酸吸收;
▲叶酸治疗   5mg tid 至症状好转、血象恢复;   Vit C:有助叶酸吸收; 抗叶酸代谢药物所致者:甲酰四氢叶酸钙            (Calc. Leucovorin)治疗 先天吸收障碍者: 剂量增至每日15~50 mg;

129 叶酸治疗反应:  1~2天食欲好转 ;  网织红细胞2~4天开始增加,6~7天高峰;   2~6周RBC和Hb恢复正常;

130 预 防 ■ 改善哺乳母亲营养; ■ 婴儿及时引入其他食物,注意饮食均衡; ■ 及时治疗肠道疾病; ■ 合理应用抗叶酸代谢药物;


Download ppt "儿 童 贫 血 中山医科大学 李文益."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