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志愿服务时间记录制度: 国际的经验与中国的探索 沈 杰 博 士 研究员
志愿服务时间记录制度: 国际的经验与中国的探索 沈 杰 博 士 研究员
2
志愿精神的基本内涵 志愿精神是一种具体化或日常化的人文精神。其主要特征有: 1. 自愿性或非强制性; 2. 非营利目的性或公益性;
3. 亲身实践性或参与性。 志愿精神包括了多重层面的内涵: 1. 志愿精神是一种社会文化,即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方式及其规范; 2. 志愿精神是一种社会心理,即志愿精神也表现为一种心理需求。 3. 志愿精神是一种行动意向,即志愿精神的具体化、外在化就表现为志愿行动。
3
志愿服务的实质是一种公共服务 志愿服务的实质是一种公共服务,提供公共产品。承担志愿服务的主体主要是社会组织 志愿精神的实质是一种公共服务意识
从起源时间上看,志愿精神、尤其是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意识的志愿精神,是现代化进程所生发出来的精神层面,现代化进程导致了公共领域的产生。对于志愿精神,应该更准确地将其定义为一种公共服务意识。
4
志愿精神与慈善心理 作为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志愿精神与慈善心理之间是存在重要区别的,后者更多地源自于宗教,在时间上则于前现代就已存在。
志愿精神更主要地产生于迈向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中,一定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精神,而一定的社会精神便会引发一定的社会行动。
5
慈善活动与志愿服务的区别 1、工作理念上,慈善活动更偏重于解决当事人的眼前困难,不涉及困难产生的深层原因;志愿服务着眼于更全面地解决有关问题,可能涉及制度、文化、观念等层面。 2、工作方法上,慈善活动侧重于物质、金钱与人力的付出与投入;志愿服务更注重志愿者通过投入自己的时间、知识和技能去服务人们。 3、工作对象上,慈善活动的对象多是受灾受难和由于经济社会原因处于困境中的人;志愿服务的对象可以是社会中的任何人。 4、工作人员上,慈善人士多是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上具有优势的人,去帮助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人;志愿服务则人人可为的,是公民之间平等的互助。 5、受益方向上,慈善活动明确地划分为资助者和受助者,两者在活动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志愿服务则强调双方都是受益者。 6、价值观上,慈善活动多强调行善做好事,是出于人道主义关怀,体现的多是同情怜悯之心;志愿服务则更关注人权、民权,体现尊重、多元、包容、非暴力等人类共同价值。
6
慈善活动与志愿服务的区别 慈善活动 志愿服务 个人的/组织的 灵活的 临时的 组织化的 制度化的 常态化的
7
志愿行动与志愿服务 志愿行动——更能体现公民主体的性质和特征 志愿 活动 志愿服务——更能体现公民社会的性质和特征
8
志愿服务对于个人完善的作用 从四个维度表现出来: 1、志愿行动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 2、志愿行动成为一种自我管理形式;
3、志愿行动成为一种社会参与渠道; 4、志愿行动成为一种公共服务途径。 四个维度是有机统一的: 生活方式寓于自我管理之中; 自我管理寓于社会参与之中; 社会参与寓于公共服务之中。
9
志愿服务的内在主题 两个动力轮子 提供 公共服务 促进 个人完善
10
志愿服务的原则和目标 原则: 以人为本 目标之二: 人的全面发展 目标之一: 社会的公平正义
11
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 激励志愿者的目的 促进志愿服务能够顺利完成,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
人都是需要激励的。对志愿者的激励原则,以精神激励为主。 对志愿者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志愿者的主要激励类型: 1)志愿组织内的激励 2)社会奖励型的激励 3)社会政策型的激励
12
志愿服务成效是否具有可计算性?或者说,志愿服务成效如何计算?
志愿服务工作评估。从多重角度对于志愿服务过程、效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服务对象对于志愿者服务过程和效果的评价 ——专家对于志愿服务项目实施情况的评价 ——志愿组织对于志愿服务项目实施情况的自我评价 ——社会公众对志愿服务成效的印象式评价
13
国外的做法与经验 国外志愿服务时间记录体系的形成,始于“时间银行”概念的提出。
一般认为美国人埃德加·S.卡恩(Edgar S. Cahn)是“时间银行”的创始人。 “时间银行”是一种社会互助模式,它的基本运作方式是加入“时间银行”的“储户”,将自己参与社区互助活动的时间记载在“时间银行” 的“账户”上,“储户”以后若想获得他人的帮助,就可凭在“时间银行”所储蓄的公益时间,获得他人一定时间的帮助。从国外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的运行实践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4
“时间银行”的雏形 1973年,全球石油危机影响着日本,政府紧缩财政预算,鼓励民间成立互助团体。
于是,水岛照子在大阪设立了劳动力银行,其做法是:让失业者提供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服务一小时者,就能得到代币报酬,这可以看作是时间货币的雏形。 1974 年,美国威斯康辛州实施的“工作交换” (Work Exchange)方案,最早地将传统的志愿主义、以物易物、合作交换的理念结合起来了。
15
“时间银行”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而后扩及到全球各地,美国人艾德加·卡恩(Edgar S. Cahn)是其创始人。
埃德加·卡恩在罗伯特·伍德·强生基金会(Robert Wood Johnson Foundation)的资助下,在美国开办了第一家正式的“时间银行”。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时间银行已经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激励社区互助的有效机制。 “时间银行”遍及全球30多个国家,仅英国就有108家,美国也有53家官方认证的“时间银行”。
16
时间银行的基本理念 艾德加·卡恩认为,时间银行所做的事是重建信任,因为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一种流动社会,处在不停地流动中的人们,总是不断地遇到新的人、认识新的人,这样的话,很难产生信任。 时间银行所做的呈,就是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把大家重新连结起来。 社会学指出了,现代性进程中陌生人社会(区别于传统的熟悉人社会)的出现,以及重建信任的重要性。
17
时间银行的发展阶段 时间银行的发展经历了三阶段。 第一个阶段,纯粹是邻居帮助邻居,所谓的社区互助,社区居民互相照顾。
第二阶段,非营利组织或者非政府组织借用时间银行的概念,介入协助人们的生活,比如,医院或者学校与时间银行成为合作伙伴; 第三阶段,被称为 “社会企业” (social enterprise)或者 “社会投资” (social venture),比如,一些商店是时间银行的特约商店,当时间银行的会员前往购物时,便可以享受折扣优惠。
18
从实践来看,“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志愿服务时间银行”是指各年龄段的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积累服务时数,当自己需要别人提供服务时,可以享受同等时数的免费服务。 狭义上“志愿服务时间银行”是指低龄人参与为高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的活动,积累服务时数,从而确保自己年老时也能得到其他人的帮助。
19
时间银行的运作模式 时间银行,以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为模板,采取自愿加入的方式。
有各种特长的会员以免费形式向其他会员提供服务,他们所花的时间会记录在各自的银行账簿里,当其需要的时候,就会由其他会员为他们提供相应时间数量的服务。 “时间银行”的会员们可以选择“物物交换”,互相提供服务。例如,宾夕法尼亚州的比莉亚·克雷瑟斯就曾以提供翻译服务和看护宠物的形式,通过一家社区“时间银行”为自己的婚礼换来了等值于上千美金的化妆师和蛋糕师的服务。
20
但是,目前更流行的方式是把所有工作都以“时间币”的形式衡量和记录价值,无论是为他人打扫房屋,还是做饭、修草坪、修车、教授乐器和外语等,人们每工作一小时就可以得到一个“时间币”。得到的“时间币”可以交换别人的服务,也可以到社区里的特定地方消费,例如,去咖啡厅、图书馆等。 在美国,一些“时间银行”还与教育机构展开合作。学生们通过“时间银行”的项目为自己所在的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例如,做清洁工作和发放传单等,可以换取更加优惠的图书借阅服务,甚至博物馆的门票。这样,既能锻炼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和团队意识,又能让他们从小就了解到一切要靠劳动获得的道理,同时还回报了他们所居住的社区,可谓一举多得。虽然不少人一开始是因为手头拮据才来到“时间银行”进行储蓄,但是,他们慢慢地便发现,这也是熟悉邻居和结识朋友的好渠道,让人感觉生活更加温暖。
21
近年来,“时间银行”在西方社会越来越普及,并作为一种奖励照顾老年人和儿童的志愿者工作激励机制。
1960年,瑞士老龄人口(65岁以上)在总人口中仅占1/10,如今同比已上升到1/6。目前是4个就业人口养活1个退休者;而在40年之后,这一比例可能成为2:1,出现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瑞士联邦社会保险部专门开发了“时间银行”:人们可以把照顾老人的时间“存”起来,在未来自己也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使用”。 这一措施目前在瑞士的应用体现为:身体尚好的退休人员可以义务照顾那些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其时间数量将会存入社保系统的个人账户里,今后如果他们也同样需要的照顾的话,就可以免费得到同样小时数的护理。
22
自2008年起,联邦社保部就将圣加仑市选为试点进行“退休照顾老人”项目的先锋实验。这个项目能够成功,主要看退休员工的参与率,目前圣加仑市1
自2008年起,联邦社保部就将圣加仑市选为试点进行“退休照顾老人”项目的先锋实验。这个项目能够成功,主要看退休员工的参与率,目前圣加仑市1.2万退休者,只要有300人参与就可以了,这样的话,在42周内,每周做义工2-3小时,总共2.5万工时。 瑞士联邦政府方面对这个项目也很重视,即使退休人员依然比较健康,但随着老年人口的逐步增长,会有更多的人需要帮助。 圣加仑市的这一类尝试,可以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帮助人的队伍中。如果该计划成功了,那么,还可以用“时间银行”的方式来解决其他社会问题,比如帮助独居老人消除寂寞感等。
23
我国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开始或者正在规划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的实践,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上海市、 北京市和华南农业大学。上海市提出的“以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思路,借助志愿时间银行,实现了老人之间的互助养老;北京市建设的“爱心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等则极大地完善了社区居民之间的志愿服务;广东华南农业大学独立运营的爱心互助项目“志愿服务时间银行”,为本校学生提供了一个爱心交换的互助平台。
24
上海市借助志愿时间银行系统提供养老服务 20世纪80年代,在志愿服务发展领域,上海市相关部门提出了“发展社区为老服务”、“以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 的思路。 1998年初,上海虹口区晋阳居委会推出了“时间储存式为老人服务”,他们通过组织低龄健康老人向高龄非健康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然后将其服务时间记录存档,等到服务者将来有需要的时候,再组织别的低龄老人向其提供类似的服务。 这一试点的经验得到国内其他一些地区的借鉴,部分地区已开始采取“志愿服务时间银行”模式探索居家互助养老,如上海虹口区提篮桥街道、安徽黄山屯溪老街社区、南京建邺区滨湖街道兆园社区等。
25
北京市借助志愿时间银行系统完善社区志愿服务
2004年2月20日,北京市第一家“爱心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在丰台区大红门街道石榴园南里社区启动,50余名社区党员和积极分子领到了银行发给的储蓄卡。 凭着这张卡,志愿服务者的每一份爱心、从事的每一件公益活动都能以小时、分钟的形式储备在银行里,积累得越多,得到的回报越丰厚。 2008年8月,板厂南里“志愿服务时间银行”正式成立,它是由社区党委、居委会建立的以社区为依托的志愿服务中介平台,该组织将社区所有的志愿活动都纳入“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的组织管理中来,重点解决社区停车管理、花木养护、法律服务等热点难点问题。到目前为前板厂南里“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志愿者已经为空巢老人、残疾人、困难户等进行了20多项义务服务,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多达1000多人次。让社区居民从无助到有助,实现了社区志愿服务的良性循环。 志愿服务时间银行项目使过去那种自发的、临时的、个别的、分散的帮扶行为变成了有组织的、长期的、广泛的志愿帮扶活动,从而在社区内营造了良好的助人为乐、爱心奉献的道德风尚。
26
华南农业大学借助志愿时间银行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
华南农业大学“志愿服务时间银行”是由该校独立运营的爱心互助项目,旨在为本校的本科学生提供一个爱心交换的互助平台,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营造一种积极向上、温馨和谐、互助友爱的校园社区氛围。 华南农业大学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开创了我国在高校开设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的先河,与国内其他以社区为依托的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相比,华南农业大学的志愿服务时间银行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目标人群的定位。只为本校的本科学生服务,参与者必须凭借校园卡、校园网等校园内部的识别系统通过认证,有着严格的身份限制。 第二,突显心理层面关怀。与社会上的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强调 “公益志愿” 的理念相比,该校志愿服务时间银行更凸显心理层面的关怀。 第三,社团化运作模式。该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的日常运作与一般性的高校社团运作模式高度相似: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由业务部门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因此,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的运作管理主要依靠的是校园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
27
国内志愿服务时间记录体系存在的问题 志愿服务时间记录是衡量志愿者贡献的重要依据。但是,从我国志愿服务时间记录的具体实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对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时间没有记录,少数开展了志愿服务时间记录的地区,做法不一,在记录形式、内容、格式和程序上存在较大差异。这就给建立统一的志愿服务时间记录工作带来了困难,容易产生一些危机到公平和公正的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就会挫伤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第二,在对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测量方面,存在着志愿服务时间要不要因志愿者提供的服务不同而加以区别计算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尽管志愿服务形式千差万别,但志愿者付出的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应按实际服务时间记录;另一些人则认为,抢险救灾、劳动强度大、专业性强等服务不同于其他的一般性服务,同等时间内志愿者付出的劳动是有差别的,该类服务应按一般服务的一定倍数来记录时间。
28
第三,针对跨地区、跨组织提供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志愿服务时间记录尚未在这些地区和组织之间实现转移和共享。随着志愿者在不同地区、不同组织之间流动性的增大,志愿服务时间记录转移和共享工作,对保持志愿服务时间记录的连续性、完整性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志愿者要求开具志愿服务时间证明和开展星级评定工作的时候,为了获得全面、完整的服务记录,也需要进行志愿服务时间记录的转移和共享。而当志愿者在不同地区和组织之间进行流动时,如果志愿服务时间则难以实现累计,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范围,甚至会严重挫伤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29
我国建设全国范围志愿服务时间记录体系的努力
作为新生事物的“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在我国各地区的具体操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并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伴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加强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任务越来越急迫。于是,我国开始从国家政策法规等层面着手志愿服务时间记录体系的建设。 (1)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的提出 2012年3月第十三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要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探索建立公民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健全社会志愿的长效发展机制”。公民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就是现代社会对于公民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及其贡献进行登记、认证,并且提供相应的激励、回报措施。 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理念的推行和实施不仅有利于志愿组织的长效发展,而且有利于全社会的志愿服务体系的完善。
30
(2)探索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研讨会的召开
2012年5月30至31日,民政部人事司(社会工作司)在北京召开“探索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研讨会”,来自地方民政部门、志愿者组织、志愿服务机构和高校、研究机构的7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交流介绍了各地开展志愿服务及志愿服务记录的情况和做法,提出当前志愿服务遇到的多头管理、政策法规不健全、经费和人力不足等问题,并就如何在我国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加强我国志愿者队伍建设、促进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戴均良司长在了四点意见。第一,充分认识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的重要意义。推动志愿服务发展、提高志愿服务水平的长效机制,规范志愿服务管理过程,更有利于调动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第二,积极构建志愿服务联动机制。志愿服务领域的多元化特征客观上形成了多头管理的格局,推进志愿服务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适当形成联动机制,民政部门作为推动相关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充分发挥骨干作用,特别是在制定政策法规方面切实履行好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第三,尊重地方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培育发展地方特色品牌。在各地区实践中产生的一些带有共性的做法,可以逐步地在全国推广。第四,建立健全志愿者回馈激励机制。这是政府和社会对志愿者应该给予的回报,也是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的目的之一。当然,回馈与激励需要把握好“度”,既能产生激励作用,又应避免商业化倾向,同时,全国性回馈激励制度的建设宜粗不宜细,应在全国制定统一规则的前提下由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来实施。
31
(3)民政部颁布《志愿服务记录办法》 为了促进和规范志愿服务记录工作,维护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推动志愿服务健康有序地发展,2012年9月27日,民政部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志愿服务记录办法》(征求意见稿)。 2012年10月23日民政部正式印发《志愿服务记录办法》,详细阐述了志愿服务记录办法。《办法》规定,志愿服务时间系志愿者实际提供志愿服务的时间,以小时为计量单位,不包括往返交通时间。志愿者组织、公益慈善类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将志愿服务信息记入志愿服务记录前,应当在本组织或机构内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3个工作日,公示期满无异议的,方可记入志愿服务记录。
32
根据国家民政部公布的《志愿服务记录办法》,志愿服务记录所采集的信息包括志愿服务名称、地点、时间、质量评价等。志愿者组织、公益慈善类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应当建立以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星级评定制度,对获得相应星级的志愿者予以标识,并推荐参加相关评选和表彰。志愿服务记录时间累计达到100小时、300小时、600小时、1000小时和1500小时的志愿者,可以依次申请评定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志愿者。 民政部鼓励志愿者组织、公益慈善类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依托志愿服务记录,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使志愿者可以在自己积累的志愿服务时数内得到他人的无偿服务。同时,对于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表现优异的志愿者,将享受诸如招聘有限录用、免费或优惠进入旅游景点、城市公交票价减免等“福利”。
33
(4)启动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工作 2012年12月3日,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经验交流暨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启动会议在上海召开。国家民政部鼓励用人单位、公共服务机构、城市公交、商业机构等,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提供优待。同时鼓励志愿者组织、公益慈善类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依托志愿服务记录,建立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使志愿者可以在自己积累的志愿服务时数内得到他人的无偿服务。 民政部决定在全国开展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工作。会上民政部公布了136个全国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的试点地区名单。民政部要求,每个省份要选择3至5个试点地区,在城乡社区和民政服务机构率先进行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试点将为期两年。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工作根据《志愿服务记录办法》有关要求进行,主要内容包括完善志愿服务记录管理办法和记录标准、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回馈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志愿服务记录查询和证明机制、推进志愿服务记录信息化和建立健全志愿服务记录管理机制。
34
进一步完善完善志愿服务时间记录体系的思考
我国志愿服务时间记录体系的建设刚刚开始,需要进一步完善。具体而言,应该基于顶层设计的理念,借鉴西方国家的相关经验,并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注重志愿服务记录机制的顶层设计 伴随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繁荣,许多地区积极探索志愿服务的记录制度,包括“时间银行”系统、“志愿时”系统、“星级”志愿者系统等。然而,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三个不衔接”,削弱了记录制度的功效。一是,部门之间“不衔接”, 文明办、民政、团委分别建立的志愿服务记录系统,各行其是、相互分离,导致资源分割与资源浪费的现象并存。二是,地区之间“不衔接”。北京与广东、上海与浙江、辽宁与海南等,各自都有志愿服务记录系统。但是,跨省市就无法共享。三是,社团之间“不衔接”。不少社会团体、NGO组织、社会服务机构也建立了自己的志愿者服务记录系统,相互之间不能连接与共享,造成志愿者资源的重复设置等。这样,一方面出现各地区、各机构重复投入记录系统建设经费,产生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出现志愿服务记录难以共享,挫伤了人们参与服务的积极性。 因此,应该破除志愿组织记录制度中所出现的各自为营的状况,实施统筹兼顾的运行管理策略,通过这种规范性的管理措施达到“一盘棋”思想的目标。
35
(二)多方合作促进志愿服务记录机制建设 第一,记录制度要有法律保障。在全国多个省市出台志愿服务法规的基础上,应尽快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志愿服务法》,其中将公民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及其激励、回报原则明确下来,为建设科学的记录系统提供法律保障。 第二,记录制度要有政策支持。民政部制定面向全国的促进公民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建设的政策,不仅要适用于民政系统,适用于政府部门,而且要适用于党政群团系统及其各类社会组织。原因在于,按照国务院关于部门职能的“三定”方案,民政部要成为代表政府逐步形成统筹支持志愿服务政策系统的牵头部门,要为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第三,记录制度建设需要“第三方力量”。党政部门、群团组织不能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这样不仅造成与社会组织的矛盾,也容易造成部门之间的矛盾。所以,在政府制定政策之后,要通过委托方式,选择社会组织作为公民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建设的承担方。在政府的支持下,一些社团通过协调服务的竞争,赢得其他志愿组织的信任,成为公民志愿服务记录的承担方,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6
志愿服务时间记录机制的典型个案——广州“志愿时”
广东省是我国内地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1987年广州市诞生第一条志愿者服务热线电话,1990年深圳市诞生第一个注册志愿者社团。经过20多年时间,探索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发展道路。目前广东省构建了由广东省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指导委员会、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广东省志愿者事业发展基金会、广东省志愿者事业指导中心、广东省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广东省志愿服务培训中心组成的“一委两会三中心”体系,指导和支持各级志愿组织发展壮大。特别是在2010年广州在举办亚运会之际,广州亚组委推出的“亚运志愿时”措施,已经成为了推广志愿精神的创新典范。 亚运志愿时,是指志愿者通过参与亚运会服务的时间计量获得的心理认同与荣誉标示。具体的内容涉及时间计量、心理认同、荣誉标识三个概念。时间计量是通过志愿者参与亚运会服务的时间统计和质量检验相结合,给予一定的志愿时认定。心理认同是志愿者通过获得亚运志愿时,对于整个参与服务的群体有高度的认可、亲近,逐渐建立心理上的密切联系。荣誉标识是通过组织颁授和社会宣传,让社会大众尊重和赞赏拥有亚运志愿时的志愿者,成为生活时尚的典范。
37
“志愿时”系统的提出 广州市推出的“志愿时”系统,是一个全新的记录志愿服务“时间”和评价志愿服务“价值”的概念,是志愿者提供的志愿服务时长的测量,是志愿者提供的志愿服务价值的评估,同时也是志愿时实现的载体——广州“志愿时”系统。 目前,“志愿时”已获得国家商标总局的认可与商标专利保护。“志愿时”系统是由广州团市委开发的一个基于WEB的B/S系统(浏览器/服务器系统)而建立的志愿服务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只要有可以上网的计算机或手机,就可以登录和使用系统。 “志愿时”系统是志愿者个人、志愿者组织、志愿服务项目的在线管理平台,是志愿者在线沟通交流平台,是实现“志愿者荣誉激励”、“志愿者组织管理”、“志愿者增值服务”的有效载体。 广州亚运会期间,“志愿时”系统广泛应用于亚运会志愿服务工作,在59万亚运志愿者招募、录用、考勤、激励的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不断地开发完善,现已形成管理体系、记录体系、激励体系三大系统。
38
“志愿时”系统的运行 “志愿时”综合管理系统包含了三大功能、三大体系以及三个操作层面。
三大功能包括志愿者组织培育、志愿服务项目培育、志愿者个人培育。 三大体系包括志愿者荣誉激励体系、志愿者组织管理体系以及志愿服务记录体系。 三个操作层面包括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个人。 系统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在全市范围内搭建一个志愿服务的大平台。“志愿时”在进行志愿服务“时间”和志愿服务“价值”计量的同时,通过志愿时系统的功能,帮助广州市政府及有关组织制定志愿服务的相关政策,引导社会资源支持志愿服务发展,提高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荣誉感与积极性。
39
“志愿时” 提供志愿服务时长的测量,提供志愿服务价值的评估。“志愿时”在线管理系统通过考勤可以精确地记录每个志愿者的“志愿时”以及其他信息。
当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时候,通过考勤的方式来记录自己每次服务的“志愿时”、服务地点、活动名称等信息,这些信息将上传到“志愿时”系统,经过管理者审核后结算生成志愿者的“志愿时”积分,志愿者可以凭账号密码登陆系统对自己的情况进行查看。 当然,“志愿时”系统还有很多方面的延展功能,但其志愿服务的记录机制理念开启了志愿服务人本化与制度化的新篇章。
40
“志愿时”具有提供奖励的机制。 其一,个人激励体系。“志愿时”采用百小时进阶制度,每当服务100小时自动晋升一级,颁发相应的激励徽章。每当志愿者服务满500小时,颁发相关证书,志愿者个人需要提供志愿服务时间书面版和电子版证明材料作为根据。志愿服务时间统一纳入广州市民卡数据库,成为广州市民个人志愿服务时间官方数据。经过志愿者本人同意,表现优异者可以在志愿时主页展示志愿者个人服务事迹。享受志愿时平台所提供的各类各级公益性培训和针对性服务,可以享受由12580等商业资源提供的指定商业折扣服务。
41
其二,志愿组织激励体系。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所建立的激励体系为,根据志愿者志愿服务累计时数评定,建立全市志愿者奖章授予制度,根据志愿者注册以后从事志愿服务的时间与绩效,“志愿时”等级设置共五个星级,即“一星”、“二星”、“三星”、“四星”和“五星”。服务满100,“志愿时”升一级,记一个星。系统自动计算标记星级,星级志愿者佩戴相应标志,授予不同级别的志愿服务奖章。 其三,社会激励体系。各区、街道(镇)至少每两年一次以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名义评选表彰社区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表现优异的志愿者予以表彰激励,并推荐参加中央、省、市等各级志愿者表彰。
42
“志愿时”系统形成了广阔的志愿服务参与平台
“志愿时”系统除了具备记录信息的功能之外,还为志愿者提供一个参与志愿服务的广阔平台。活动组织者依托次平台发起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并对活动的发布、报名、组织培训、内容分享、活动考勤等组织实施的各个环节予以网站支撑。而有意参加志愿活动的志愿者只需登陆“志愿时”系统,再通过这个系统搜索自己所感兴趣的志愿服务,并在相应的志愿服务点击报名,接下来志愿者只需等待管理者的审批及活动通知则可。另外,志愿者结束志愿服务之后,还可以登录系统的论坛,跟其他志愿者进行交流,分享志愿活动的心得。
43
“志愿时”具备了功能完善的工作管理系统 管理者以“志愿时”为中心,打造了一个针对志愿者、志愿者组织、志愿服务项目和场所的管理系统,进一步统筹社会资源,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管理。“志愿时”系统所带来的志愿服务管理理念是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志愿时”是一种以社会化的方式,搭建广阔平台,整合志愿服务资源的运行模式。相对于行政化的运行方式,其更加契合志愿服务社会化、民间化的特点。“志愿时”系统的设计综合考虑了志愿服务中的各个方面,并在调试和实践中不断地提高系统的性能,优化管理方式,为志愿服务工作带来便利。
44
广州市运行的“志愿时”系统,将其为每一位志愿者记录的工作时间,作为统一、标准、客观、量化的绩效考评指标,有利于给予每一位志愿者真实、公平的志愿工作认定,并配合必要的称号,使“志愿时”的荣誉在志愿者内心产生激励作用,从而保证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 此外,引入信息网络管理系统,不仅集成了志愿者的信息资料库,更重要的是,搭建了志愿者之间、志愿者与志愿者组织之间、志愿者与社会有关方面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促进志愿组织的发展,营造志愿文化,形成社会认同,从而更好地强化、传播和发展志愿精神。
45
谢 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