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印度文明與佛教藝術 湯翊品 王韻涵 徐思萍 蔡惠羽 沈榕品
2
印度地圖 古代中國稱印度為「天竺」 「身毒」,古波斯及阿拉伯稱印度為興度(Hindu),西方稱印度為India,但其實古代印度稱其國家為婆羅多(Bharata) 。現今的印度為獨立後的印度共和國,領土僅佔南亞次大陸的一部分,但古印度版圖不僅涵蓋南亞次大陸,甚至包刮中亞、阿富汗、伊朗的一部分。
3
印度歷史可分為以下各時期: 史前印度(公元前2500年以前) 印度河文明時期(公元前2500—公元前1500年)
梨俱吠陀時期(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 後期吠陀時期(公元前1000—公元前500年) 哈爾揚卡王朝 (約公元前545 ) 難陀王朝 ( 約公元前324年) 孔雀王朝 (約公元前324—約公元前187) 巽伽王朝 (約公元前187—約公元前75) 甘瓦王朝 (約公元前75—約公元前30)
4
外國侵入時期: 笈多帝國(約公元320-約570) 普西亞布蒂王朝 (約400-約647) 拉其普特時期 (公元7世紀-12世紀)
伽色尼王朝 貴霜王朝( ) 奴隸王朝( ) 卡爾吉王朝 ( ) 圖格魯克王朝( ) 薩依德王朝 ( ) 洛提王朝 ( ) 蒙兀兒帝國 ( ) 英國統治時期( )
5
孔雀王朝 Maurya Empire
6
建國:旃陀羅笈多(月護王),定都於華氏城
時間:約西元前321年-324至約西元前187年 建國:旃陀羅笈多(月護王),定都於華氏城 孔雀王朝國王一覽(大約在位時份) 旃陀羅笈多:前322年 - 前298年 瓶頭王:前297年 - 前272年 阿育王:前273年 - 前232年 十車王:前232年 - 前224年 沙姆婆羅蒂:前224年 - 前215年 沙里蘇卡:前215年 - 前202年 提婆伐曼:前202年 - 前195年 薩塔陀拉:前195年 - 前187年 布柯提婆陀:前187年 - 前185年
7
阿育王 在位時期:前273年 - 前232年 統治之初阿育王被認為是暴君 後來阿育王篤信佛教
阿育王時代帝國版圖幾乎包括整個印度次大陸,其範圍可根據阿育王在全國各地所頒布的四十餘處岩刻石柱銘文詔諭分布的地區來確定。
8
宣揚佛教 為了推廣佛教,並為了要求人們遵守理法,在國內建立了許 多石柱,刻上敕令和教諭,稱為「法敕」。
為了推廣佛教,並為了要求人們遵守理法,在國內建立了許 多石柱,刻上敕令和教諭,稱為「法敕」。 禁止無益的殺生,為平民建立醫院,為旅客建立休息的場所,對貧民施捨,並且親自朝拜佛陀的聖跡,建立了許多佛塔。 向周邊國家派出許多傳教團,使佛教開始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9
奴隸制與種姓制 在孔雀王朝時期古印度的奴隸制已經發展到他的頂點,並有以下五點特點: ㄧ、家庭奴隸制佔主要
二、奴隸制與種姓制盤根錯節,相互制約和影響 三、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階級關係表現的寬緩溫和 四、奴隸贖身比較容易 五、與「普遍奴隸制」並存
10
貴霜王朝 Kushan Empire
11
貴霜小歷史 公元四十五年到二百五十年曾經存在於中亞的古代盛國
地處中亞絲路的交通要道.繁榮的商業帶動文化.進而發展出多元化的藝術來.尤其是佛教藝術!
12
貴霜王朝的座落處
13
貴霜王朝的佛教藝術 貴霜王朝發揚佛教藝術也盡力保護佛教 尤是犍陀螺文化 貴霜王朝有“犍陀羅美術誕生地”之稱
14
犍陀螺佛像&貴霜人石像
15
貴霜王朝所使用的錢幣$$犍陀螺的傳教僧
16
佛教的誕生 白象入胎 摩耶夫人樹下誕生太子 太子占相 佛陀出離 佛陀成道 鹿野苑初傳法輪 涅槃
17
佛教四大聖地 佛陀誕生地—藍毘尼園 (Lumbini) 悟道之處—菩提迦雅(Bodh Gaya) 初傳法輪—鹿野苑 (Sarnath)
涅槃之地—庫虛那(Kushinagar)
18
佛陀造像 犍陀羅 秣菟羅
19
以人身代表的佛陀造像出現在信奉大乘教義的加膩色迦王一世( Kanishka I )所發行的金幣上
加膩色迦王金幣,上鑄佛陀像,公元一世紀末至二世紀,原波士頓美術館藏(斯威瑟基金會)
20
金幣上小小的人像涵括後世佛陀造像中的許多特徵
佛頂肉 髻(ushnisha) 代表神聖的光暈 大而長的耳垂 右手上舉作安慰或賜福之勢 身穿僧袍
21
佛像風格可大分為二: 北方的犍陀羅(Gandhara) 約當今巴基斯坦的白夏瓦〔Peshawar〕 貴霜王朝最南端秣菟羅(Mathura)
今馬圖拉,德里南方約140公里
22
-犍陀羅在地理上雖不屬於西方,但在藝術風格上卻承襲印度以西傳來之風格,此地位於中亞邊疆地區,在希臘化時代深受希臘影響,形成同時受東方印度與西方羅馬影響的藝術形式,是根本互不相容的兩種理想揉雜而成的藝術風格。 -最初的佛像就在這奇特而水火不容的兩種藝術理想交互作用下誕生,創造出最安詳肅穆,也最具精神靈性的藝術作品。
23
最早期的犍陀羅佛像,以西方人的眼光來看,也是屬於典型的古典藝術風格作品。
巴基斯坦霍提馬丹出土的佛陀立像,作於公元一世紀至二世紀(今收藏地點不詳)
24
頭部 衣褶 姿勢 白毫(urna,眉間的一簇白毛) 拉長的耳垂
25
更晚時期的另一尊佛陀頭像,再度融合希臘對稱、平衡與和諧的風格與奇特的印度俗世精神靈性
,創造出東方安詳寧靜的崇高莊嚴形象。 東方與西方精神在犍陀羅藝術上交匯融合,塑造出新型態的人身之美,不但印度的佛像無法跳脫這種風格的影響,在中國佛像中甚至有秤強烈突出的表現。 佛頭像,犍陀羅,公元三世紀,石灰塑像,41公分高,維多利亞和亞伯特博物館,倫敦
26
對照相較之下,秣菟羅佛像就純屬印度藝術風格,可以該區紅砂岩浮雕為代表
佛陀坐像,格德拉(Katra),秣菟羅,印度,公元二世紀,紅砂岩,62.9公分,總督博物館,馬圖拉
27
身下的雄獅寶座及身旁兩名執拂侍者,代表其尊貴的皇家地位
頭頂上有諸天飛繞 軀幹上肌膚飽滿 桑奇大舍利塔上的女藥叉 身上有特殊印記 身下的雄獅寶座及身旁兩名執拂侍者,代表其尊貴的皇家地位
28
此雕像和上圖雖有其相似之處,但造型完全不同。
尺寸 瓔珞 衣袍 彌勒菩薩,藍納加(Ramnagar),印度,公元二世紀,紅砂岩,66公分高,印度國家博物館,新德里 28
29
犍陀羅與秣菟羅兩地藝術風格形成後世一般所謂的「古典」印度藝術風格,再長達三世界的笈多王朝(Gupta period)時臻於成熟
佛陀初轉法輪宣說四諦的高浮雕就是這種風格,也是宗教藝術界最傑出的作品之一 佛陀說法像,鹿野苑(今薩爾納特),印度,笈多王朝,砂岩,1.58公尺高,鹿野苑博物館
30
犍陀羅雕刻家以人形的神來塑造表現佛陀,與西方如初一轍。
早期的主題本質象徵加以吸收融合,造成整體一致的氣氛──神靈、法輪、鹿(可惜已受損)與門徒信眾 佛陀精細而富於表達的手,做出各種手印(mudra) 大圓光重複回應 兩個三角形貫穿相交 頭部呈橢圓形
31
這尊雕像與印度一般雕刻作品同樣都是小於真人尺寸,追求的是內在精神實像,這種追求使印度雕像免於落入困擾西方的自然寫實主義。
由於發展出身體比例的準則,即使在小型雕像中也能夠顯示出崇高的氣概
32
這個善巧設計的準則仍能在必要時,與賞心悅目的處理手法兼容並蓄,來表現主題,顯示出菩薩的本質特性。肉體的健美吸引目光注意但同時也讓心智超越感官意識與思維的範疇,進入冥想禪修的境界。
33
資料出處 《印度 古文明.藝術特展》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 民國92年5月 《高等學校文科教材 印度通史》培倫 1990年3月第1版
《印度 古文明.藝術特展》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 民國92年5月 《高等學校文科教材 印度通史》培倫 1990年3月第1版 《印度古文明藝術特展》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3年 《印度史》吳俊才 1981年 維基百科 《世界藝術史》修 歐納/約翰 符來明合著 木馬文化 2001
34
工作分配 p2-4:湯翊品 p5-9:王韻涵 p10-15:徐思萍 p16-17:蔡惠羽 p18-32:沈榕品 整合:王韻涵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