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高 考 考 点 考 查 重 点 命 题 焦 点 1.体味文化: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 2.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 一、命题内容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文化与综合国力。 二、命题形式 以选择题为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高 考 考 点 考 查 重 点 命 题 焦 点 1.体味文化: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 2.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 一、命题内容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文化与综合国力。 二、命题形式 以选择题为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3 高 考 考 点 考 查 重 点 命 题 焦 点 1.体味文化: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 2.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 一、命题内容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文化与综合国力。 二、命题形式 以选择题为主 1.运用文化的社会作用等知识,分析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联系我国《京剧》和《中国针炙》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感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3.联系我国“蛟龙”号潜水器成功深潜超过5000米、“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交会对接等成就,关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4 一、文化的内涵、特点与形式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①全部精神活动及其②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③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④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5 2.特点: (1)文化是⑤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⑥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6 3.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问题探究1:如何区分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文化生活中的“文化”? 提示:“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的含义相近。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如“学文化”、“文化课”等。文化生活中讲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包括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7 二、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①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③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8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④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又⑤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2)文化有其自身的⑥传承性和⑦相对的独立性。文化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的。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⑧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9 3.文化与综合国力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⑩民族凝聚力和⑪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文化是一种综合的力量,其中科技和教育占十分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作为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日益受到各国高度重视。

10 问题探究2:文化是决定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这种观点对吗?
提示: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但文化并不是决定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社会形态的变化和更替。

11 要点一  正确理解文化的社会作用 1.从本质上看,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它必须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转化为物质力量。 (1)从微观上看,文化素质是每个人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孕育出来、培养出来的,而这种文化素质也影响着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文化素质的高低,影响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效果。 (2)从宏观上看,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空虚,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2 2.从性质上看,文化有进步与落后、崇高与庸俗、优秀与腐朽之分。落后的、庸俗的和腐朽的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其祸害之深非一时可以清除;而崇高的、进步的、健康的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振奋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

13 文化的社会作用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1)从量的角度看,文化的社会作用有大小之分。文化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从质的角度看,文化的社会作用有好坏之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14 例1  (2011·福建文综)一切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艺术作品,从本质上说,都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都必须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可见,优秀的文化(  )
A.彰显时代的精神,创造时代的未来 B.反映时代的潮流,决定时代的走向 C.源于时代的实践,引导时代的发展 D.源于时代的智慧,推动时代的前进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及文化与时代的关系等知识。文化作为一种意识,不能直接创造时代的未来,也不能决定时代的走向,A、B说法均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排除;文化来源于实践而非来源于时代的智慧,D说法错误;C正确揭示了优秀文化的作用,故选C。 [答案] C [点拨] 本题易错选D。未能准确理解“优秀文化来源于时代的智慧”和“优秀文化是时代的智慧”的区别易错选。

15 (2011·长沙模拟)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2009年底基本完成,旧貌换新颜的韶山、井冈山、延安三个示范基地迎来了更多的游人,日均人流量均比过去增加20%以上;参观者很受教育,更加坚定了对党的热爱,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材料表明 (  )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先进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③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 [解析] 教育示范基地作为物质载体,承载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①符合题意;通过“一号工程”,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使人们深受教育,说明先进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促进作用,②符合题意;③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参观者坚定了信心,说明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④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 C [点拨] 本题易错选的原因在于未认识③与题干无关。

17 要点二 文化与经济、政治 文化与经济 文化与政治 相互影响
要点二  文化与经济、政治 文化与经济 文化与政治 相互影响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不同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相互 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 对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18 关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1)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保持绝对同步,二者的发展既有同步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一面。文化的发展多数时候是与经济的发展保持同步的,比如资本主义经济对应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对应社会主义文化。不过,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有时候文化会超前于经济的发展,有时则会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2)考生要对“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进行区分:“相互影响”强调的是彼此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强调的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

19 例2  (2011·江苏单科)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和附加条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该材料告诉我们(  )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 ②世界多极化发展充满了矛盾斗争 ③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 ④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 [解析]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启迪我们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故选①③。材料不是从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角度看问题的,②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点拨] 本题易错选D,原因在于不能准确理解材料,审题不清。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这一知识点。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审题,题干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1 (2011·山东济南)山东省深入挖掘齐鲁文化的丰富内涵,创意策划的“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叫响全国。它以突出的地域特征、浓郁的文化底蕴、庞大的产业规模,成为山东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新亮点,推动全省旅游业跨越发展,2010年旅游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上述事实说明(  )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B.文化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C.创新齐鲁文化的实质是突出区域特征 D.倡导大众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22 [解析] B错,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不是文化旅游。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创新齐鲁文化的实质不应是突出区域特征,故C说法错误。D错,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四有”公民,不是倡导大众文化。A切题,答案选A。 [答案] A [点拨] 易错选B。其原因是《文化生活》中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未认识到B本身错误。

23 要点三  关于文化与综合国力 1.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1)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理解文化竞争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1)科技与教育在文化竞争力中占有重要地位。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而展开。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作为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日益受到各国高度重视。 (2)文化竞争力是维护经济安全的精神武器。冷战结束后,国外敌对势力把中国当作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以实现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显得更加重要。

24 3.理解我国的应对策略 (1)关注、提升文化竞争力,把其作为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和政治稳定的精神武器。 (2)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精神,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5 文化虽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文化不是综合国力的基础,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

26 例3  (2010·北京文综)《阿凡达》是一部运用3D技术制作的电影,目前已创造了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体现了(  )
①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 ②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③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 ④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材料强调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故①③符合题意,答案选B。②不能说明文化的作用,故排除②;④错,经济发展是文化的基础,而不是与此相反。 [答案] B [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题干内容相关信息的能力,认真理解题干内容及明确文化与经济的正确关系是做好本题的关键所在。

27 (2011·北京市海淀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目前文化部已制定并颁布实施了《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这是文化系统第一个人才发展规划。国家重视文化人才培养是基于(  ) A.先进文化反映了人民的利益与呼声 B.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C.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D.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28 [解析] 题干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故C切题,A、B不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不能说起决定作用。答案选C。
[点拨] 易错选A。其原因是未认识到题干强调的不是先进文化,误认为A符合题意。

29 易错点:片面地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总是同步的
理论分析: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保持绝对的同步,二者的发展既有同步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一面。文化的发展多数时候是与经济的发展保持同步的,比如资本主义经济对应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对应社会主义文化。不过,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有时候文化会超前于经济的发展,有时则会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30 典例  (2011·原创题)2010年7月31日,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建筑群成为中国第39处世界遗产。申遗成功既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丰富人们的文化消费,又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C.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D.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 [错因分析] 本题易错选B,原因是未认识到经济与文化既有同步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一面。 [正确解答] 题干反映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故A正确。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先进文化才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故C错误。经济决定文化,但不一定是同步发展,所以B、D错误。选A。

3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兵团职工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办开发性家庭农场,到下海经商当“老板”;从跳迪斯科、唱卡拉OK,到涉外婚姻、出国留学……30多年来,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激起澎湃大潮。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体现了(  )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始终是同步的 ③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④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精神文化水平也会相应提高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32 [解析] 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二者的发展不是始终同步的,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②④的表述都是错误的。
[答案] C

33

34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背景材料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认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5 全会指出,在当代中国,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6 角度分析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7 4.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5.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文化是发展中国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6.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38 练习提升 (2011·福建福州)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创下了国产动画电影亿元票房的奇迹,这体现了(  ) A.文化生产力作用十分巨大 B.优秀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C.文化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大众文化都是喜闻乐见的 [解析] B错,正确的说法是优秀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材料未涉及文化影响的特点,故C不切题。D错,大众文化并非都是喜闻乐见的文化。A切题,答案选A。 [答案] A

39 1.(2011·安徽合肥)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文化礼仪是交往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表明 (  )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享用文化 ③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 ④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受文化影响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40 [解析] 本题直接考查对文化与生活相关知识的分析理解。文化礼仪是交往的产物,体现了文化素养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等逐步培养起来的,③当选;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体现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①入选;②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正确答案选C项。 [答案] C

41 2.(2011·福建质检)2011年2月20日,由福建永定县级艺术团体编导演出的大型原生态客家风情歌舞集《土楼神韵》,在国家最高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成功上演。它把客家先民南迁创业的历程表现得淋漓尽致,把迎春牛、客家婚嫁、谜语、山歌等客家民俗风情表现得活灵活现、震撼人心。《土楼神韵》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它体现了(  ) A.区域文化富有特色、异彩纷呈 B.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C.传统文化自然朴实、积极向上 D.大众文化时尚流行、风格多样

42 [解析] C错,传统文化并非都是自然朴实、积极向上的文化。《土楼神韵》属于区域文化,故A符合题意,答案选A。题干未涉及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也未涉及大众文化时尚流行、风格多样,故排除B、D。

43 3.(2011·安徽淮北)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8月1日24时,《唐山大地震》总票房已超过4亿,观影人数超过一千万人次。而凭借3天破亿、4天1.7亿、5天破2亿,7天破3亿,11天破4亿的票房成绩,《唐山大地震》已经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的9项新纪录。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材料体现了(  ) A.经济决定文化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文化决定经济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解析] 本题考查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截止到2010年8月1日24时,《唐山大地震》总票房已超过4亿,电影作为文化宣传的手段,不仅传播了文化思想,而且也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可见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故D正确。 [答案] D

44 4.(2011·南通测试)与往年相比,2010年票房过亿的国产贺岁影片明显增加,《山楂树之恋》《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叶问2》均宣布过亿。电影市场全面繁荣有利于(  )
①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②提高文化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 ③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 ④抵御外来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考查学生识记理解知识的能力。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故①②③均符合题干要求;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博采众长,故④观点错误,正确答案选A项。 [答案] A


Download ppt "高 考 考 点 考 查 重 点 命 题 焦 点 1.体味文化: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 2.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 一、命题内容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文化与综合国力。 二、命题形式 以选择题为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