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九章 三国、西晋
2
参考书目 《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1985年版 《魏晋南北朝论丛》,唐长孺,三联书店1955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1959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稿》,万绳楠,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 《拓跋史探》,田余庆,三联书店2003年版
3
第一节 三国鼎立 董卓之乱与军阀割据 曹操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
4
董卓之乱与军阀割据 ●改刺史为州牧 公元188年,东汉政府接受太常卿刘焉的建议,把一些重要地区的刺史改为州牧,总掌一州军政大权,使地方力量进一步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势力走向公开的割据混战便难以避免。 时灵帝政化衰缺,四方兵寇。(刘)焉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请选重臣以居其任。…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职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后汉书·刘焉传》 东汉末年十四州
5
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祸,时人仲长统说:“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 (《后汉书·仲长统传》)
●割据形势 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祸,时人仲长统说:“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 (《后汉书·仲长统传》) 其中势力最大的是中原地区的袁绍和曹操。 曹操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6
曹操统一北方 曹操,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买官至太尉。曹操曾跟随皇甫嵩镇压颍川黄巾军,后来又募兵参加讨伐董卓,以后,在济北(山东长清)打败了青州黄巾军,“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其势力壮大起来。 曹操
7
●挟天子而令诸侯 196年,汉献帝由长安逃回洛阳,曹操立即迎献帝定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了优势。同时,曹操又开始在许下募民屯田,初步解决了军粮问题。由于曹操采取了正确的方针和策略,曹操在中原站稳了脚跟,成了唯一能和袁绍抗衡的力量。 曹操…总是抓住汉献帝不放手,企图躲在汉献帝的背后完成作皇帝的一切准备。……他把皇袍当作衬衣穿在里面。——翦伯赞
8
公元200年,袁、曹双方发生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官渡(河南中牟东北)之战。
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袁、曹双方发生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官渡(河南中牟东北)之战。 官渡之战中,曹袁力量对比 ●袁绍有大军十万,战马万匹;曹操的军队,大约只有二万人。 ●袁绍占有冀、并、青、幽四州之地,曹操只占兖、豫二州。 ●从军队、物资的数量和后方力量上看,袁绍远过曹操。但曹操比袁绍得人心。 ●在治军上,袁绍法令不严,士气不振;曹操赏罚严明,上下齐心,军队战斗力强。 ●在用人上,袁绍任人唯亲,曹操唯才是举。
9
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军南下,攻占刘表之子刘琮所据的荆州。依托于荆州的刘备向南奔逃。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水师于赤壁(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迫使曹军退回中原。这就是决定南北相持局面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孙权 赤壁之战遗址
10
赤壁战后三国成定局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都洛阳。
◆ 221年,刘备在蜀称帝,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 ◆ 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正式称帝,都建业(江苏南京),国号吴。 三国形势图 马植杰著
11
思考题 1、论述曹操统一北方原因。 2、简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原因。
12
第二节 三国的政治和经济 曹魏的统治与北方经济的恢复 诸葛亮治蜀 孙吴开发江南
13
曹魏的统治与北方经济的恢复 曹魏屯田管理 机构示意图 (县)典农都尉 ●屯田制度 民屯
(中央)大司农 (郡)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 (县)典农都尉 屯司马(管理50名屯田客) ●屯田制度 民屯 公元196年,曹操在许昌推行民屯成功后,第二年便下令把民屯制度推广到其他地区。 军屯 军屯出现的时间与民屯差不多,设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以及度支都尉等管理军屯生产。军屯中的生产者,主要是士兵和他们的家属(所谓“士家”)。
14
●田租户调令 204年,曹操颁布了对自耕农的田租户调令:“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这种按户征收绵绢的户调制,此时正式创立。对安定自耕农的生产都起了一些积极作用。 ●曹魏的士家制 曹魏政权为了控制军队,规定“士家”另立军籍,在政府指定的地区聚居。世代当兵,父死子继,兄死弟代。为了保证兵源,曹魏规定士女必须嫁给士,寡妇也要由官府作主再行配士。“士家”子弟一般不能做官,也不能免除士籍。 嘉峪关魏晋墓军屯画像砖
15
九品中正制 曹操死后数月,曹丕在尚未代汉称帝之时,采纳了陈群建议的九品官人之法,选择贤而有识鉴的官员,兼任其本郡的中正,负责察访与他同籍而流散在外的士人,评列为九品,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这就是九品中正制。 唐长孺论九品中正制 中正则由政府委任,这样就把私人的月旦评变作官家的品第,强迫清议与政府一致,同时使原来与政府有矛盾的大族名士与政府取得协调。政府控制了舆论,而当中正的既是大族名士,他们的私家操纵也由此取得了合法地位。 《九品中正制度试释》
16
沈约论九品中正制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 寡。徒以冯藉世资,用相凌驾,都正俗士,斟酌时宜,品目少多,随事俯仰。……岁月迁讹,斯风渐笃,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 《宋书·恩幸传》
17
司马氏势力 的崛起 曹魏后期,司马氏势力的崛起。魏明帝临终时,他与曹爽共受遗命,辅佐曹芳。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杀曹爽等,一举独揽曹魏大权。 司马懿
18
诸葛亮治蜀 刘备 ●刘备与诸葛亮 刘备是汉朝的远支宗室。东汉末,他组织了一支武装,袁绍失败后,他到荆州依附刘表。当时琅琊阳都(山东沂水)人诸葛亮在隆中隐居,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打天下。 刘备 明宣宗绘《武侯高卧图》
19
●隆中对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政治形势,他说:曹操地广人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刘表、刘璋暗弱,可以代之,取荆、益为根据地。然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治,遇到时机,再分两路大军北伐,最后完成统一全国的事业。诸葛亮的分析,为刘备图霸制定了正确的方针。 诸葛亮
20
▲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率十万大军出岐山,但因前锋马谡违反调度,失去战略要地街亭,诸葛亮被迫退军。
诸葛亮北伐 ▲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率十万大军出岐山,但因前锋马谡违反调度,失去战略要地街亭,诸葛亮被迫退军。 ▲同年冬,诸葛亮又率众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兵。 ▲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攻占武都、阴平二郡。 ▲ 231年,诸葛亮再出岐山,蜀由于粮尽而退兵。 ▲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进军五丈原,与司马懿相持。诸葛亮积劳成疾,卒于军中,蜀汉退军。 诸葛亮北伐虽取得一了些胜利,但就全局来说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蜀、魏两国的力量悬殊。 诸葛亮一、二次北伐图
21
陈寿评诸葛亮 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上诸葛氏集表》 蜀汉灭亡 诸葛亮死后,蜀国以蒋琬、费祎、董允等人相继为相,因循守成而已。景耀元年(258年)以后,宦官擅权,政治腐败。大将军姜维北伐,劳而无功。景耀六年(263年),魏军三路攻蜀,姜维在剑阁抗拒魏钟会大军,而魏邓艾则轻军出阴平(今甘肃文县西)险道南下,于这年冬灭蜀。蜀国历二帝,共四十三年。
22
1、屯田: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最大。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
孙吴开发江南 孙策 1、屯田: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最大。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 2、水利: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秦淮河和江南运河相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 3、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 4、造船业很兴盛,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 孙权
23
东吴时,推行复客制和世袭领兵制来保障世家豪族的利益。
卫温使夷洲 汉、魏时称今天的台湾为夷洲。三国时,台湾高山族还处在原始部落阶段,“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高山族人经常到吴国的会稽出售他们织的布,滨海的会稽人也多有到台湾去的。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统率甲士万人,航海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人大规模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的记录。 世袭领兵制和复客制 东吴时,推行复客制和世袭领兵制来保障世家豪族的利益。 复客制,即国家允许官僚大族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他们的佃客多由国家赐予,他们的佃客也有自行招募的,但也不向国家服役纳税。 世袭领兵制,东吴政权允许大族将领率领的兵可以世代相袭。东吴的兵需为将领种地,服各种杂役,实际上是将领的农奴。
24
三国吴银唾壶 陶院落(湖北鄂城吴国孙将军墓出土) 吴青釉壶
25
思考题 1、试论曹魏在制度方面与此前有何不同。 2、试论诸葛亮。 3、论述九品中正制。
26
第三节 西晋的门阀统治 西晋的短期统一 门阀世族的统治 八王之乱 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西晋的灭亡
27
西晋的短期统一 ●司马懿与高平陵政变 司马懿,河内温县(河南温县)著名的士族。曹操开始起用他,至曹丕时地位逐渐显要。明帝死,年幼的曹芳继位,司马懿为太尉,与曹爽受共同辅政。曹爽上表推举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将他架空。司马懿表面称病,不预朝政,暗中却在布置力量,伺机消灭曹爽集团。 249年(嘉平元年)正月初六,司马懿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夺取了朝中大权。 司马懿
28
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利用蜀国内部混乱的机会,派邓艾、诸葛绪、钟会率大军分三路攻蜀。后主刘禅出降,蜀亡。
●魏灭蜀 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利用蜀国内部混乱的机会,派邓艾、诸葛绪、钟会率大军分三路攻蜀。后主刘禅出降,蜀亡。 ●司马炎建晋 265年,司马昭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9
晋灭吴 统一中国 279年十一月,晋大举伐吴,步骑二十余万分五路直指建业、夏口、 江陵等地。王浚率水军自巴蜀顺江而下,直逼吴都建业。 280年三月,吴主孙昭向晋将王浚投降,吴亡。经过九十年的分裂混战,至此中国又重新统一。 晋伐吴图
30
门阀世族的统治 士族制度: 门阀士族拥有特权并与庶族保持着严格界限。 ◆政治上,累世做职闲望重的高官; ◆经济上,按官品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人口,不向国家纳租服役; ◆社会地位高人一等,不与无特权的庶族联婚和同乘共坐。 ◆垄断政治,排斥庶族寒门。庶族即使做官,依然受到士族歧视。 ▲门阀制度的形成 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它萌生于后汉,形成于魏晋。曹丕为代汉作准备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后来逐渐成为世家官僚垄断选举的工具。为了取得世家官僚的支持,司马氏对他们采取笼络和放纵的政策。司马炎建国后,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因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31
▲都督制 魏晋以来,多以都督兼领刺史、州牧,地方军事、行政权力更为扩大,都督制源于东汉,建安年间形成正式制度。曹魏末年,都督拥军多至10余万。司马懿父子世袭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最高军权,子弟亦多都督要州,控制全国大部分军队。西晋时,都督遍置全国,成为凌驾于州府之上的最高地方官。
32
唐长孺论晋宗室 重用宗室子弟,特别是以之充当握有重兵的地方军政长官的现象,既不见于秦汉,也不见于唐以后,大致萌芽于曹魏,显著于西晋,下延至南北朝乃至唐初未变。……问题的症结还在贵族政权之下,皇室作为第一家族凌驾于其他家族之上,皇帝作为第一家族的代表君临天下,其家族成员有资格也有必要取得更大权势以保持其优越地位。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八王之乱 ▲宗室分封 魏晋皆行分封制,但实质迥异。司马氏以魏亡乃未切实行分封所致。于是立宗室27人为王,允许自选长吏,继而分大国、次国、小国三等置军。大行分封意在屏卫王室,但却带来相反效果。
33
《钱神论》 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京邑衣冠,疲劳讲肆,厌闻清谈,对之睡寐,见我家兄,莫不惊视。钱之所佑,吉无不利,何必读书,然后富贵。……由此论之,谓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令问非钱不发。洛中朱衣,当途之士,爱我家兄,皆无已已。 《晋书·鲁褒传》
34
首先,与屯田制下农民相比,占田制下农民的负担显然有所减轻。
占田制中的积极因素 首先,与屯田制下农民相比,占田制下农民的负担显然有所减轻。 其次,占田无年龄之分,课田有年龄、性别的区别,占田数又高于课田数,这些规定可以鼓励人们去占田垦荒,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晋书·食货志》云:“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均平,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虽有夸大之处,但多少反映出占用制实行后,太康年间的繁荣情况。 青瓷香熏(江苏宜兴出土)
35
实行占田制的意义 西晋社会经济的发展 ▲出现了短暂的“太康之治”
从占田制的内容看,它是一种既保证政府收入,又保护士族特权的一种土地制度。占田制并不是官府授田,更不是将地主的田地授与农民,而是在屯田制破坏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占垦荒地,占田制中对于官僚士族占田、荫客、荫亲属等特权的规定,其主要精神不在于对官僚士族的特权加以限制,而在于确认和保护他们已占到大量土地和户口的既成事实。 西晋社会经济的发展 ▲出现了短暂的“太康之治” ▲人口增加。魏、蜀、吴三国总户数不过146万余,人口767万余,西晋灭吴后,全国有户245,9余万,人口1616万余,户数比三国增加近100万,口数增加800余万。
36
青瓷鸡笼 晋代的社会生活 牛耕砖图
37
晋代的社会生活 车马图 持刀武士俑(湖南长沙出土) 持盾武士俑(江苏南京出土)
38
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西晋的灭亡 ▲北方各族的内迁
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已陆续向内地迁徙。魏晋时,西、北各少数族人民向内地迁徙的活动,更加频繁,而且种族很多,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史称为“五胡”。 “晋归义羌侯”印 “亲晋胡王”印 “晋鲜卑归义侯”印
39
统治者对民族内迁的态度 郭钦《徙戎疏》 江统《徙戎论》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而因其衰弊,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至于蕃育众盛,则坐生其心。以贪悍之性,挟愤怒之情,候隙乘便,则为横逆。而居封域之内,无障塞之隔,掩不备之人,收散野之积,故能为祸滋甚,暴害不测。此必然之势,已验之事也。《晋书.江统传》 郭钦《徙戎疏》 戎狄强犷 ,历古为患。魏初人寡,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庭矣。 《晋书·郭钦传》
40
少数民族的起义 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魏晋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调,服力役,“服事供职,同于编户”。西晋占田制明确规定了他们的租调负担。汉族的官僚、地主多以少数民族人为奴婢、佃客。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的反抗不断地发生。 西晋后期,先后爆发了齐万年、李特、张昌、王如及杜弢等领导的大规模起义,其中李特之子李雄还在四川建立了“成汉”政权。 反晋起义分布图
41
刘渊起兵 在各地流民不断起义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也相继起兵反晋,其中刘渊、石勒起兵最早。
刘渊字元海,匈奴左部帅刘豹之子,汉化程度很深。刘豹死后,他代为左部帅,惠帝时为五部大都督。304年(永兴元年),刘渊开始起兵。很快发展到五万人,定都于离石(山西离石),建国号“汉”,自称汉王,“胡”、汉各族很多人归附他。 渊谓群臣曰:“ 昔汉有天下久长,恩结于民。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乃建国号曰汉。……追尊安乐公禅为孝怀皇帝,作汉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资治通鉴》卷八五
42
石勒起兵 石勒出身羯族,居上党武乡。曾被卖为家奴。刘渊称汉王时,他参加起义。
311年四月,石勒在苦县(河南鹿邑)宁平城消灭十余万晋军,晋军元气大伤。六月,王弥、刘曜等攻下洛阳,杀王公以下三万余人,俘获晋怀帝。八月,又攻下长安。后来,晋将贾匹等在关中汉人的支持下夺回长安,迎司马邺为帝,是为愍帝。 316年(建兴四年),刘曜围长安,愍帝出降,西晋灭亡。
43
思考题 1、简述门阀政治的兴起。 2、论述西晋占田制的实行及其意义。 3、论述西晋灭亡的原因。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