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試析清代宮廷畫家— 郎世寧之八駿圖 中國繪畫史 指導老師:林素幸 報告日期:2009年12月22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試析清代宮廷畫家— 郎世寧之八駿圖 中國繪畫史 指導老師:林素幸 報告日期:2009年12月22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試析清代宮廷畫家— 郎世寧之八駿圖 中國繪畫史 指導老師:林素幸 報告日期:2009年12月22日
組員: 黃郁菁 彭馨玉 羅翊倫 王珊竹 陳怡如 吳佳蓉 張啟之

2 目錄 一、前言 二、時代背景 清朝與西方傳教士的往來 宮廷繪畫 三、生平 郎世寧寧生平 分期 康熙時期 雍正時期 乾隆時期
四、畫作—「八駿圖」 圖像分析與說明 探討圖像背後之意涵 畫作相關問題之衍生 五、小結 參考資料

3 前言 清代的宮廷繪畫的盛衰與王權的消長有著緊密的關係,有其成長,發展,繁榮,衰亡的過程。經過清初數十年的滋育方初具規模,至康熙三十年前後,公元1691年前後,始告成熟,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是清院畫發展的第一次高潮,乾隆在位的六十年間是院畫藝術的第二個高潮。嘉慶朝1796-1820院畫藝術逐步下降。 外國畫家可能在康熙中早年已進入內廷,但留下作品少,有深遠影響的則是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 郎世寧為清初來華的傳教士,在宮廷作畫將近五十一年,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融合了西洋技法和中國繪畫上的技巧,並創造「郎氏新體畫之構圖」,更在中西文化交流上開啟嶄新的一頁。其作品內容涵蓋甚廣,包括人物、風景、花鳥和動物。 本次報告將以郎世寧的「八駿圖」為主軸,再介紹其相關的文化背景並探討其圖像背後之意涵以及相關問題的衍生。

4 時代背景 清朝與西方傳教士的往來 清朝入關之初,對定居中原的西方傳教士採取禮遇態度。這些東來的耶穌會傳教士,一方面以學術作為傳道的媒介,輸入西學;另一方面則極力順從中國禮俗,調和中西思想,以利於傳教工作之進行。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天主教內部發生了「禮儀之爭」,禁止中國教友敬孔敬祖。最後清政府發出了「禁教」令,1722年雍正皇帝即位後,下令對天主教奉行全面禁教政策,而多數傳教士也因此被迫離開中國,清朝初年西方基督教在中國傳教也就因此被終止。 宮廷繪畫 為皇室服務的宮廷繪畫,主要出自院內供奉畫家之手,但也有兼任官職的大臣畫家和院外頗有成就的畫家奉旨而繪。題材內容較廣泛,人物畫包含帝后大臣肖像畫、宮廷生活畫、歷史紀實畫等。山水畫有裝飾宮殿或供觀賞的正統山水畫、表現塞北風光的自然景色等;花鳥主要為用於裝飾的花卉草蟲、飛禽走獸等。藝術風貌也比較多樣,人物畫有工筆重彩和白描法,花鳥有院體的工筆寫生法和沒骨法等,同時中西合璧的畫風也風靡一時。

5 生平 郎世寧(公元 )義大利人,原名朱賽佩‧伽斯迪里奧內。生於米蘭的聖馬塞蘭諾(San Marcellino) 。青年時期隨卡洛科納拉(Carlo Conara)學習繪畫與建築, 1707年十九歲時加入熱那亞耶穌會,開始他的助理會士生涯。剛開始只為義大利的教堂畫壁畫。1714年居往在葡萄牙里斯本及科英布拉,幾年後對中國產生了相當大的興趣,1715年前往中國。期間曾於澳門學習中文,並以「郎世寧」作為漢名。於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年)作為天主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由馬國賢引見康熙帝。 雍正元年(1723)隨即入宮,成為宮廷畫家。1729年曾幫助年希堯出版一本介紹西方透視學的著作- 《視學》,為中國第一部透視學專著 。曾參加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為郎世寧舉行七十歲的祝壽儀式,證明他在宮中頗受禮遇及恩寵。乾隆三十一年十月十日(1766)郎世寧病逝於北京,歷任康、雍、乾三朝。

6 生平 康熙時期: 於康熙五十四年1714年來京,被康熙以藝術家的身份召進宮中,為康熙皇帝效力僅七年,作油畫和學習中國筆墨,同時傳授油畫技法,培養徒弟,其徒弟有張為邦、林朝楷等十四人。 雍正時期: 郎世寧用中國筆顏色在絹地上畫出有立體感的物品,此時的郎世寧經七年摸索,已經掌握了清帝可以接受的中西融會新畫法,這就是立足西法,參用中法的郎世寧新體畫。這種郎體貫穿於雍正朝始終。 乾隆時期: 中西畫家合筆之巨製,構圖,「御容」都由西方畫家承擔。中西繪畫融會一圖。用焦點透視法而又設第二主點,類似中國傳統的散點透視。「御容」肖像是以西法為主參酌中法的郎世寧肖像畫法,有的景物用不甚明顯的明暗法,其餘人物,山水,樹石用中國傳統畫法。

7 八駿圖 1723年-1735年 絹本設色 縱139.3公分 橫80.2公分

8 八駿圖 1723年-1735年 絹本設色 縱139.3公分 橫80.2公分

9 八駿圖 1723年-1735年 絹本設色 縱139.3公分 橫80.2公分

10 八駿圖 1723年-1735年 絹本設色 縱139.3公分 橫80.2公分

11 八駿圖 1723年-1735年 絹本設色 縱139.3公分 橫80.2公分

12 題材:馬 1)對照真馬的寫生畫→ 高超的寫生技法,可 將這些畫歸入「紀實性」繪畫。 2)根據自身之觀察、體會而創作之作品畫中
馬匹不指涉特定明駒,而是綜合融匯各種 馬匹形象基礎所創造出來的→ 由於不是針 對特定馬匹寫生,所以郎氏更可充分發揮 其想像力,所以畫中之馬匹更顯的天真活 潑、自然生動,其藝術性高於對真馬寫生 的作品。 3)馬的題材遠多於其他動物作品→ 駿馬形 象可暗示拔萃之人才。迎合皇帝之需求, 藉由畫駿馬來說明社會上的人才遇到了太 平盛世,為明君賞識重用,具有歌功頌德 之功能。

13 中西畫風並存:主要部分採西洋畫 法,次要部分和背景部分為中國傳 統畫風 1)並非郎世寧一人之所作。 雍正時期,多為郎世寧一人所繪;乾隆時
期,背景風格有異,並非郎氏一人完成。 可能的原因: (1)雍正時期正值青壯年,精力充沛,所 以畫作無論巨細,均由他一人完成。但 到乾隆時期,年事已高,故只畫主要部 分,其他部分由他人代筆。 (2)雍正時期郎世寧在宮中之地位不高, 但到乾隆時期地位與影響漸漸變大,所 以可以只奉命起稿,剩下的部份由中國 畫家補畫。

14 中西畫風並存:主要部分採西洋畫 法,次要部分和背景部分為中國傳 統畫風 (3)雍正皇帝與乾隆皇帝不同的審美觀念
以及對西洋繪畫的不同態度。乾隆皇帝 認為西畫雖然逼真,但不合中國古法, 為求畫面達到「形似」與「神全」,所 以郎氏作品中出現中國傳統畫的風格, 或許是奉乾隆皇帝的旨意。

15 新體畫: 1)運用中國筆墨、顏料、紙絹,以西洋繪畫 技法為主,融合中國繪畫技法所創作,適 應中國皇帝審美和符合中國傳統美學觀的 繪畫作品。
2)內容包括、筵宴、戰功等紀實畫;皇帝后 妃、王公、少數民族首領等肖像畫;年節 貢畫以及進貢的馬犬、奇花異草等寫生畫, 還有用於室內裝飾的通景畫等。 3)郎世寧所採用的著色法: →繪畫所使用的材料:中國的紙和絹、毛筆 →使用顏料屬性:水性 由於中國畫顏料均用水調和,西畫顏料則 用油調和,因此中國畫的色彩明暗度及彩 度都不及西畫顏料。

16 新體畫: 4)著色方法(步驟)為: (1)以淡墨勾出形象的輪廓 (2)以淡墨渲染、皴擦 (3)以色彩逐層渲染、皴擦
→逐層加深,而先前以淡墨勾出的輪廓已 消失不見,看不出明顯的線條輪廓,形象 的立體感,從色彩的對比中顯示出來。 不同於中國畫之中的著色法,即「隨形賦 彩」,中國畫是先以線條造型再敷彩,但 線條始終支配著整個構圖,色彩只是一種 烘托作用。西畫則是用冷暖色調創造出對 象的光影效果。 →郎世寧著色時的渲染、皴擦為較大程度 地趨向中國畫的手法。

17 新體畫: 5)放棄光影造型的藝術表現手法。 6)畫中的空間距離,並不是運用色彩明度、 冷暖關係的變化表現(及借物暗示法)。其空
間距離不強調色彩的變化,而是純用中國畫 畫法,用煙隔開,施以淡彩。以煙霞或墨的 濃淡來按事物與物之間的深度、高度。

18 小結 郎世寧引進西方文藝復興時期開創的明暗寫實畫法,並摸索出適合皇帝欣賞習慣的油畫風格的紙絹畫,並改用膠狀顏料在宣紙上作畫,也就是今日的膠彩畫作法。此後,王致誠,艾啟蒙,安德義等相繼進入內廷,再加上郎世寧的徒弟等,至乾隆畫院時便形成了一支具有實力的派別,一度成為畫院的主力,左右了畫院的創作及其藝術風格,對院體的形成也做出了貢獻。 郎世寧雖然以傳教士的身份來中國,但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對基督宗教的壓制中,他並沒有被逐出紫禁城,反而極受禮遇,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他在清朝宮中僅有宮廷畫師的職位,凡是有任何企圖傳教的舉止,都會被禁止,因此在中國,多稱他為宮廷畫師,而少稱他為傳教士。 在中國從事繪畫達五十多年。郎世寧對於清代宮廷繪畫所獨有的中西合璧繪畫風格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清人則認為,郎世寧之畫本西法,而能以中法參之。大致來說,仍以西法為本,以中法為用而已。並未脫胎換骨的成為中國畫,只是部分吸收中國筆墨之長。簡而言之,郎氏紙絹畫只有西方油畫的筆觸而無中國的筆法,著色則借用中國的毛筆和顏料,雖做到精細入毫末,但也不違背西法,但與中國傳統的隨類賦彩不同。

19 參考資料-書籍 楊新 ,《故宮博物院藏明清繪畫》,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
楊涵 ,《中國美術全集 繪畫編十清代繪畫(上)》,錦繡出版社,1993年12月 楊涵 ,《中國美術全集 繪畫編十清代繪畫(中)》,錦繡出版社,1993年12月 蔣勳 ,《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 1993年 3月 李希凡 ,《中華藝術通史 清代卷 下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6年6月 周衛明 ,《,中國歷代繪畫圖譜 花鳥走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6年5月 周衛明 徐建融, 《中國歷代繪畫精品100幅賞析》,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10月 秦孝儀,《故宮文物月刊叢書名畫薈珍,》國立故宮博物院, 1992年1月初版 劉建平,《中國美術全集 清代繪畫(上)》,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7年12月 劉育文 洪文慶 ,《海外中國名畫精選Ⅵ清代》,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年1月初版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郎世寧作品專輯》國立故宮博物院 1983年8月 《花鳥走獸‧中國歷代繪畫圖譜》,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劉建平,《中國美術全集‧清代繪畫(上)》,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劉育文,洪文慶,《海外中國明畫精選-清代》,上海文藝出版社 蔣勳,《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故宮文物月刊‧名畫薈珍》,國立故宮博物院 天主教輔仁大學,《郎世寧之藝術-宗教與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幼獅文化事業,1911年

20 參考資料-期刊 萬新華,〈策馬嘯西風-記南京博物館藏艾啟豪-八駿圖〉,《故宮文物月刊》,第255期〔2004年〕:頁76~81
童文娥,〈郎世寧的中國畫風〉,《故宮文物月刊》,6期,2006年,6月 王子林,〈「恢弘壯闊」與「細緻入微」---北京故宮藏郎世寧新體畫欣賞〉,《故宮文物月刊》,168期,1997年 寧博,〈論中國傳統繪畫對郎世寧的影響〉《新西部》2009,2期  《世界美術》,1982年第4期 《名家翰墨》,1990年第2期 《故宮博物院院刊》(北京),1979年第3期 楊伯迖,〈十八世紀中西文化交流對清代美術的影響〉,《故宮博物院院刊》,第四期 〔1998年〕:頁70~77 林莉娜,〈清朝皇帝與西洋傳教士〉,《故宮文物月刊》,第20卷第8期 〔2002年〕:頁42~69 杜正勝 ,〈「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特展專輯之一 在璀璨瑰麗下-關於「乾隆盛世」的另一視野〉,《故宮文物月刊》,第20卷第7期〔2002年〕:頁5~24 圖書文獻處器物處書畫處,《故宮文物月刊》,〈「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特展專輯之二 上下五千年‧東西十萬里〉第20卷第8期〔2002年〕:頁5~41

21 童文娥,〈郎世寧的中國畫風-清 郎世寧畫山水〉,《故宮文物月刊》,第279期〔2006年〕:頁4~9
王耀庭 ,〈新視界-朗世寧與清宮西洋風〉,《故宮文物月刊》,第295期〔2007年〕:頁4~15 侯怡莉,〈新視界-乾隆年間中西宮廷畫家的合筆畫〉,《故宮文物月刊》,第296期〔2007年〕:頁36~49 侯怡莉,〈關於郎世寧畫作二三事〉,《故宮文物月刊》,第297期〔2007年〕:頁62~72 聶崇正,〈清代宮廷油畫述略〉,《故宮文物月刊》,第14卷第12期 3月〔2007年〕:頁70~99 主子林,〈恢弘壯闊與細緻入微 –北京故宮藏郎世寧新體畫欣賞〉,《故宮文物月刊》,第14卷第12期 3月〔2007年〕:頁100~117

22 工作明細 7970401 黃郁菁:資料閱讀與蒐集>朗世寧作品問題之探討、朗世寧畫馬等 7970415 彭馨玉:資料閱讀與蒐集>郎世寧畫風等
黃郁菁:資料閱讀與蒐集>朗世寧作品問題之探討、朗世寧畫馬等 彭馨玉:資料閱讀與蒐集>郎世寧畫風等 王珊竹:資料閱讀與蒐集>前言、結論等 陳怡如:投影片製作、上台報告等 吳佳蓉:資料閱讀與蒐集>郎世寧生平、時代背景等 張啟之:資料閱讀與蒐集>郎世寧畫風、相關作品風格之研究等 羅翊倫:掃描圖檔


Download ppt "試析清代宮廷畫家— 郎世寧之八駿圖 中國繪畫史 指導老師:林素幸 報告日期:2009年12月22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