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张应杭《国学智慧系列》之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张应杭《国学智慧系列》之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张应杭《国学智慧系列》之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

2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之总论 一、现代管理与中国特色的管理智慧 1、管理学中的“术”与“道”
如果说西方管理学以“术”见长的话,那么,中国传统的管理智慧则以“道”为尊。 这是东方管理智慧的精髓。 2、现代管理学中的“中国智慧热” 中国传统智慧对现代管理水平之提升的绩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却成为西方管理学界的热门话题。孔夫子主义(Confucianism)在西方世界的流行是一明证。

3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之总论 3、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形成 与儒道佛三教合一
形成于3000年前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博大,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百家争鸣”一说。 我们主要讨论儒道佛的管理思想。 事实上,今天西方管理学界最关注的除了兵家的谋略思想外,也正是儒(新儒家)、道(新道家)佛(中国禅)的智慧。

4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之总论  儒家强调的“道”是道德:
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 道家强调的“道”是自然: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的思想。  佛家强调的“道”是觉悟: 佛教的“佛”就是觉悟者的意思,它从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由觉而悟的过程。

5 分论之一: 儒家文化 与 现代管理中三大德治原则

6 张应杭书法作品欣赏之一:

7 儒家文化与德治之道 一、儒家发展历程 1、孔孟之道的发展史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 ; 集大成者为孟子。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 ; 集大成者为孟子。 儒家诞生于春秋战国,发展至汉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下成为主导文化。勃兴于唐宋:唐太宗“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曾经带来盛唐气象。

8 儒家文化与德治之道 衰弱于明清:“五四”对孔孟之道的全盘否定。 复兴于现代:西方新儒学的兴起和当今中国“国学热”中的儒学热。
2、儒家思想的现代性 孔子“为政以德” (《论语·为政》)的主张与共产党“德法并举”的现代管理理念的内在契合。

9 儒家文化与德治之道 二、儒家德治的三大智慧原则 1、德性立身
孔子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后世儒家称其为“三达德”。 这也是儒家奉行的基本处世之道。孔夫子主义(Confucianism)在华语文化圈以及全球范围的流行证明这一思想的当代价值。 儒家在这里倡导的是以德为本的境界。

10 儒家文化与德治之道 董仲舒断言:“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春秋繁露·仁义法》)
孟子:“仁人无敌于天下。”(《孟子·尽心下》) “以人为本”在当今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管理理念。这一思想最早源于儒家所主张的“仁道”。  这是儒家德治的总原则。

11 儒家文化与德治之道 2、以和为贵 中国文化极为推崇和合之道。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孔子对“和”提出了两条具体的原则:一是“君子和而不同。” (《论语·子路》)二是“君子和而不流。”(《中庸》)

12 儒家文化与德治之道 《中庸》断言:“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董仲舒认为:“德莫大于和。”(《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在中国历代的年号中“和”字使用率甚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以和为贵”的文化传承。 这一和合智慧在当今世界也极具普世价值。 这是儒家人际关系方面主张的德治原则。

13 儒家文化与德治之道 3、中庸为美 “庸”的文字学意思是以中为用之意。譬如孔子与学生讨论“过”与“不及”两种情形时讲“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的道理。 所以朱熹说:“中只是个恰好的道理。”(《朱子语类》卷三十三) 孔子在《论语》里提出了中庸的五法则:“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14 儒家文化与德治之道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子路》) “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
不仅孔子论述的五原则。事实上,刚柔、进退、动静、表里、虚实、得失等诸多的关系时都有一个“中道而立”的原则必须遵循。譬如刚柔有度、进退自如、动静皆宜、表里如一、虚实得当、得失自如即是中庸的体现。 这是儒家关于做事方面的德性原则。

15 分论之二: 道家文化 与 现代管理中的三大自然法则

16 道家文化与自然之道 一、道家发展史的简要考察 1、道家之学的产生
创始人老子,在其《道德经》中提“道法自然”(25章)的思想。集大成者庄子则提出“不刻意” (《庄子·刻意篇》)的命题来阐发之。 2、道家的衰落与复兴 道家在几经曲折之后具有复兴的趋势。林语堂把道家的智慧称为“自然”的智慧。

17 道家文化与自然之道 如果说儒家的圣者孔子属于仁者,那么,道家的圣者老子则是智者的象征。中国古代一直推崇“儒道双修”的境界。
“新道家”在美国及欧洲的兴起,被视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老子的《道德经》被誉为“世界三大经典之首”。其英文译本在美国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18 道家文化与自然之道 二、道法自然的三大管理智慧原则 1、自然为本
天道自然,管理亦然:“道法自然”(《老子》25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51章) 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道家智慧的实质是禁止反自然(1963)。

19 道家文化与自然之道 以张绪通博士( 《道学的管理要旨》,1992)为代表的新道家在美国的影响日渐增大。[The  great Tao University ] 美国的里根总统在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曾经大力推崇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60章)的思想,一时传为美谈。 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原则。

20 张应杭书法作品欣赏之三:

21 道家文化与自然之道 2、阴阳平衡 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 (《老子》42章)
人生亦应如此: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老子》45章) (苏轼加“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二句。)

22 道家文化与自然之道 这是道家的太极思维原则(西方人亦称“太极管理”模式)。

23 道家文化与自然之道 3、虚静柔弱 老子认为自然之本是虚与静的: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16章)
虚比实好:“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老子》3章) 静比动好:“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16章)

24 道家文化与自然之道 老子以水为喻:“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老子》78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8章) 人应该像水那样,“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58章) 虚静柔弱是道家的做人韬略。

25 分论之三: 佛家文化 与 现代管理中的三大觉悟之道

26 佛家文化与禅修的觉悟法门 一、佛教的发展 1、创立于古代印度,其创始人为乔达摩·悉加多。
2、中国化过程 : 汉时传入(白马寺),隋唐时宗派林立:法相宗、律宗、密宗、天台宗、禅宗、净土宗以及藏传佛教——喇嘛教等。

27 佛家文化与禅修的觉悟法门 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禅宗成为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形态。它尤其受知识阶层的信奉。使禅宗弘扬光大的六祖慧能甚至被称为“中国的释迦牟尼。” 禅宗的最大特点是主张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28 佛家文化与禅修的觉悟法门 1、四大皆空 二、佛家的基本教义与三大修行原则 “空” 即无常。佛家讲“诸行无常”的教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 “空” 即无常。佛家讲“诸行无常”的教义。 “外四空”:地、水、风、火 。 “内四空”:钱财、权位、家室、子女。 因此,佛门主张“空观大千世界” 。

29 佛家文化与禅修的觉悟法门 有“佛书”之誉的《红楼梦》中“好了歌”唱的就是空观这四大物事。
慧能:“心如虚空,名之为大。” (《坛经·般若品》) 这是禅修中指向外部世界的觉悟:空观之道。

30 佛家文化与禅修的觉悟法门 2、因果报应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因果教义方面佛祖有两大命题: 其一是“三世轮回是因果”;其二是“怕因不怕果”。 但是,中国禅的教义里更强调现世报:“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 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 种甚因结甚果; 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 欲求佛先求心。

31 佛家文化与禅修的觉悟法门 乾隆:“一心一意大慈悲,无染无着;千手千眼观自在,有因有缘。”(五台山菩萨顶) 培养果报之心的柔性管理智慧。
这是禅修智慧中指向为人处世的觉悟:敬畏因果。

32 佛家禅修的觉悟法门 3、六度修行 其一:“布施”度悭贪——佛门主张“给予的快乐之道”:财布施、法布施、内布施。这是好人缘的修持。
其二:“持戒”度毁犯——佛祖的临终叮咛:“以戒为师”;比丘戒250条,比丘尼戒348条;中国禅里更主张“心戒”。

33 张应杭书法作品欣赏之四:

34 佛家文化与禅修的觉悟法门 其三:“忍辱”度嗔恨——弥勒和尚“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
其四:“精进”度懈怠——晨钟暮鼓的激励;木鱼的象征;台湾的星云和尚“不可自满”的口头禅。

35 佛家禅修的觉悟法门 其五: “智慧”度愚痴——在佛门智慧又称般若或摩诃般若,主要体现为一种境界或称法门;赵朴初先生有佛门光明心、不生比较心、不动心、安心、放下执著心之五大智慧说(1990) 。 其六:“禅定”度散乱——“禅”为梵文音译,意为静修之意。慧能的解释是:“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坛经·坐禅品》)

36 佛家文化与禅修的觉悟法门 茶禅: 为赵州和尚所创。他教谕弟子的口头禅是:“茶禅定,酒乱性。”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
曰归可缓,试闲吟陌上花来。” 这是禅修智慧中指向人格修为的觉悟: 修淡定心。

37 佛家文化与禅修的觉悟法门 茶禅图: 为赵州和尚所创

38 佛家文化与禅修的觉悟法门 憨山和尚的口头禅: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日日都是好时节!”
这也就是禅宗中“境由心造”的道理。

39 佛家文化与禅修的觉悟法门 “中国禅”在国外政界与管理层的流行:
禅学大师日本的铃木大拙及其代表作:《禅与心理分析》(与当代西方著名的学者弗罗姆合著)对禅的推崇。英国禅学中心约翰·克鲁克主张“以佛疗心”(1991)。 现代西方社会对中国佛禅教义中人生智慧的发掘已成为一种“显学”。

40 结 束 语 “道贯古今”。以儒道佛(禅)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实践理性原则。
结 束 语 “道贯古今”。以儒道佛(禅)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实践理性原则。 我们可以而且应该从中汲取丰富的处世之道和管理智慧,体悟“亦儒亦道亦禅”的圆融境界,以儒养性、以道养身、以禅养心。 《易》说:“既济,未济。”因此,我们的交流告一段落了,但是希望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与习却只是一个开始。

41 推荐本人的相关著作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国学中的管理智慧》(3卷),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版
《智者慧言:庄子一日一谈》,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老子的智慧与魅力》,台湾智慧大学出版公司,2003年版 《快乐源于心》,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版

42 推荐本人新近出的光盘 《东方管理智慧系列》 (3部) 1、《由道而德:儒家的管理智慧》 2、《道法自然:道家的管理智慧》
3、《因觉而悟:禅的管理智慧》 浙江大学音像出版社,2006年8月版

43 感谢与大家一起交流的机会!


Download ppt "张应杭《国学智慧系列》之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