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攻擊與暴力行為 社會心理學(14) 陳舜文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攻擊與暴力行為 社會心理學(14) 陳舜文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攻擊與暴力行為 社會心理學(14) 陳舜文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

2 要點 界定何謂「攻擊」 瞭解影響攻擊與暴力的各項因素與論點 如何減少攻擊行為與群體間的暴力

3 何謂攻擊? 兩駕駛人因擦撞不滿而互相打鬥 兩人為了爭奪食物而打架 籃球員在籃下給對手拐子 棒球選手被三振而生氣摔球棒 士兵在戰場射殺敵人
攻擊的類型 何謂攻擊? 兩駕駛人因擦撞不滿而互相打鬥 兩人為了爭奪食物而打架 籃球員在籃下給對手拐子 棒球選手被三振而生氣摔球棒 士兵在戰場射殺敵人 死刑執行者將死刑犯綁上電椅 割腕自殺 獵人射殺動物並做成標本展示 用髒話辱罵他人 在他人背後散佈對其不利的謠言 兩名推銷員競爭搶客戶

4 以引起他人身體或心理痛苦為目的之故意行為。
攻擊的類型 何謂攻擊? 攻擊(aggression) 以引起他人身體或心理痛苦為目的之故意行為。 情緒性攻擊(emotional aggression)或敵對性攻擊 (hostile aggression) 源自於憤怒或敵意,行為目的就是將痛苦或傷害加諸於人。 氣憤(anger):覺得受侵犯或受傷時的不滿感覺。 敵意(hostility):對他人或其他團體的負面或敵對態度。 工具性攻擊(instrumental aggression) 為了達到傷害他人以外的某種目的,而攻擊對方。

5 身體攻擊(physical aggression) 利用身體或物體進行攻擊。 嚴重的肢體攻擊通常稱為「暴力行為」。
攻擊的類型 身體攻擊(physical aggression) 利用身體或物體進行攻擊。 嚴重的肢體攻擊通常稱為「暴力行為」。 言語攻擊(verbal aggression) 使用語言造成對方心理不舒服。 間接攻擊(indirect or relational aggression) 散播謠言或八卦以傷害對方,或使其他人厭惡被攻擊的對象。

6 動物行為學研究顯示,幾乎所有脊椎動物都有攻擊性。許多動物只要受到特定刺激,就會表現出攻擊行為。(Lore & Schultz, 1993)
攻擊的生物因素 攻擊是天生本能?或是後天學習的行為? 動物行為學(Ethology) 動物行為學研究顯示,幾乎所有脊椎動物都有攻擊性。許多動物只要受到特定刺激,就會表現出攻擊行為。(Lore & Schultz, 1993) Lorenz(1966)發現一種攻擊性強的熱帶魚,其雄魚會攻擊其他同種雄魚,以捍衛地盤。 若周遭無同種雄魚,則會開始攻擊異種雄魚。 若無其他雄魚,甚至會開始攻擊同種雌魚。

7 攻擊有助生物覓食、自我保護與求偶,亦即有助生存,因此會在演化中被保留下來。 攻擊亦能保護親屬團體免於受到外來者侵襲,或幫助其生存。
攻擊的生物因素 演化心理學 攻擊有助生物覓食、自我保護與求偶,亦即有助生存,因此會在演化中被保留下來。 攻擊亦能保護親屬團體免於受到外來者侵襲,或幫助其生存。 從基因保存的角度來看,除非環境惡劣而不得已,生物不應該會攻擊近親。 但人類除了自我防衛的反射動作之外,很少一遇到外在刺激就表現攻擊。

8 黑猩猩(chimpanzee)與巴諾布猿(bonobo)
攻擊的生物因素 靈長類的攻擊與暴力行為 演化上最接近人類的兩種靈長類: 黑猩猩(chimpanzee)與巴諾布猿(bonobo)

9 以雄性為中心,社會等級森嚴,每隻黑猩猩都有自己的社會地位。為了爭取社會地位,有時明爭暗鬥,包括殺嬰與謀殺。
攻擊的生物因素 靈長類的攻擊行為 黑猩猩 會結成群體有組織地狩獵其他小型哺乳動物,不同群體的黑猩猩之間會發生戰爭,甚至會襲擊和殘殺同類,這有時甚至僅為了取樂。 以雄性為中心,社會等級森嚴,每隻黑猩猩都有自己的社會地位。為了爭取社會地位,有時明爭暗鬥,包括殺嬰與謀殺。

10 巴諾布猿或侏儒黑猩猩(bonobo, pygmy chimpanzee) 1930年代才確定與黑猩猩不同。
攻擊的生物因素 靈長類的攻擊行為 巴諾布猿或侏儒黑猩猩(bonobo, pygmy chimpanzee) 1930年代才確定與黑猩猩不同。 體型較黑猩猩小,性情溫和,很少出現暴力或攻擊行為。 雌性會彼此聯合,集體統治。 多夫多妻制,性行為開放。 人類:第三種猩猩? (Jared Diamond著)

11 根據同卵雙胞胎研究,統計相關結果顯示,攻擊傾向與某些心理特質,可能具有部分遺傳因素。
攻擊的生物因素 人類行為與基因遺傳 根據同卵雙胞胎研究,統計相關結果顯示,攻擊傾向與某些心理特質,可能具有部分遺傳因素。 雖然人類暴力行為部分受到遺傳與生理因素影響,仍要考慮環境以及心理因素。

12 攻擊的生物因素 生理與藥物因素 腦中杏仁核(amygdala)受到刺激時,生物會變得較暴戾,但不必然導致攻擊行為,需視情境而定(若攻擊反而使自己更危險則可能逃跑)。若此區域神經受阻,則會變得較溫馴。腦中的「血清素」(serotonin)亦可抑制攻擊衝動。 雄性荷爾蒙「睪固酮」(testosterone),會增加生物的攻擊性。 綜合許多研究顯示,在同一社會中,男性普遍比女性表現出更多直接攻擊或暴力行為。

13 生理與藥物因素 酒精會使人較不顧慮社會規範或限制,因此飲酒後被激怒者,或原本受社會壓力而抑制攻擊者,較容易表現出攻擊或暴力行為。
攻擊的生物因素 生理與藥物因素 酒精會使人較不顧慮社會規範或限制,因此飲酒後被激怒者,或原本受社會壓力而抑制攻擊者,較容易表現出攻擊或暴力行為。

14 情境與環境的影響 挫折--攻擊假說(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 挫折:追求目標受阻而引發的情緒
攻擊的情境因素 情境與環境的影響 挫折--攻擊假說(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 挫折會提高個體的攻擊動機,經過宣洩之後, 則可降低攻擊動機。 挫折:追求目標受阻而引發的情緒 此觀點將「攻擊」視為一種內在驅力或動機。 若無法直接攻擊挫折來源,則可能攻擊其他替 代對象。

15 「挫折--攻擊假說」圖解 攻擊的情境因素 受阻 (有人插隊) 攻擊受阻:無法攻擊挫折來源或害怕受懲罰 需求或 慾望 目標 (買電影票)
攻擊動機 攻擊挫折來源 挫折 (沒買到票) 替代攻擊 其他可能的攻擊方式或作法 宣洩

16 一組小孩先隔著鐵網看著好玩的玩具,一陣子後才被允許玩;另一組小孩可以直接玩。觀察兩組小孩玩玩具時的行為。
攻擊的情境因素 阻止玩玩具實驗(Barker et al., 1941) 一組小孩先隔著鐵網看著好玩的玩具,一陣子後才被允許玩;另一組小孩可以直接玩。觀察兩組小孩玩玩具時的行為。 受到挫折的小孩表現出更多破壞舉動:摔玩具、往牆上丟、用腳踏等。 引起挫折的不是純粹剝奪或匱乏,而是「相對剝奪」(relative deprivation),亦即覺得自己(或所屬團體)所擁有的比應得的還要少,或者所得比和自己類似者還少的感受。 覺得自己應得而未得挫折感增加攻擊可能性

17 歸因的影響:挫折可能導致攻擊,但不必然如此。若人們認為引發挫折者並非蓄意或有其他原因,則較不會進行攻擊或報復。
攻擊的情境因素 「挫折—攻擊假說」之討論 歸因的影響:挫折可能導致攻擊,但不必然如此。若人們認為引發挫折者並非蓄意或有其他原因,則較不會進行攻擊或報復。 他這樣對待我,很可能是因為他考試考差了,心情不好。我想就算了吧。 少有證據顯示「宣洩」可降低攻擊(無論直接或間接)。大部分研究發現,觀察或想像攻擊反而可能提升攻擊動機。 修正假說:「挫折」可視為是一種不滿情緒,人 會因情緒不滿而提高攻擊可能性。 哪些因素可能提升不滿情緒?

18 不滿情緒與不舒適環境 氣溫與暴動統計(p.510) 許多環境因素都可能導致不滿情緒,進而提升攻擊行為。例如:高溫。 攻擊的情境因素
1967 – 1971,美國 79個城市統計

19 世界各地(北半球)不同季節發生各項攻擊事件的比例分佈
攻擊的情境因素 世界各地(北半球)不同季節發生各項攻擊事件的比例分佈

20 1986-1988 年,美國大聯盟打者遭球擊中的比例與當時氣溫(Reifman et al., 1988)
攻擊的情境因素 年,美國大聯盟打者遭球擊中的比例與當時氣溫(Reifman et al., 1988)

21 攻擊刺激實驗(Berkowitz & LePage, 1967)
攻擊的情境因素 環境中的攻擊刺激 只要環境中出現與攻擊有關的事物(例如玩具槍),就可能增加攻擊反應。 攻擊刺激實驗(Berkowitz & LePage, 1967) 故意激怒參與者,其中一組房間中放著玩具槍(擺成像是前一個實驗留下的),另一組房間中放著羽毛球拍。 接著參與者有機會對另一名人士施予電擊。(p.515)

22 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的觀點 攻擊可經由觀察和模仿而習得 攻擊行為可被社會強化
攻擊的情境因素 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的觀點 攻擊可經由觀察和模仿而習得 攻擊行為可被社會強化 讓兒童觀看成人攻擊不倒翁 (Bandura, 1961) 第一組影片中成人受到獎勵 第二組影片中成人受到懲罰 第三組未受獎勵亦未受懲罰

23 攻擊的情境因素 社會學習理論 結果觀看受獎勵組的孩童進入相同房間後….

24 主觀認知的觀點 綜合而言,是否表現出攻擊行為,端視個體如何詮釋內外在狀態: 內在不滿情緒與激動狀態 外在情境(如攻擊刺激)
認知詮釋時考慮的因素: 對方是否故意? 對方是否道歉? 是否有緩和趨勢? 攻擊是否可能導致不良後果? 可能影響思考的其他因素(如酒精) 決定最後行動:打或逃?

25

26 媒體暴力對兒童與青少年的影響 暴力電玩對校園槍擊事件的影響? 電影「艋舺」對青少年暴力行為的影響? 媒體暴力對心理可能造成的影響 模仿
「喔,原來這時要這樣做!」 使憤怒情緒更容易被激發 「我現在感覺很不爽了!」 減弱對暴力行為的抑制 「他們都可以這樣做!」 麻痺效應:對暴力行為感到習慣而冷漠、減低對受害者的同情 「只不過是這樣而已,哪算什麼!」

27 媒體暴力 暴力電視、電影或電玩遊戲的研究 先讓兒童觀賞影片,一組觀看暴力的警匪片,另一組看刺激的運動競賽片。然後觀察兒童遊戲時的攻擊行為。

28 實驗法:觀看暴力電視或玩暴力遊戲一陣子,會增加攻擊行為的頻率或強度。 但這只是暫時,而且實驗室和現實情境差異大。
媒體暴力 暴力電視、電影或電玩遊戲的研究 接觸媒體暴力必然會導致實際攻擊行為嗎? 實驗法:觀看暴力電視或玩暴力遊戲一陣子,會增加攻擊行為的頻率或強度。 但這只是暫時,而且實驗室和現實情境差異大。 長期相關研究:媒體暴力與攻擊行為有些微正相關。亦即較常看暴力電視或常玩暴力遊戲的兒童或青少年,表現較多攻擊行為。 但整體研究結果並不一致,而且因果關係不明。 實地實驗:觀察電視剛普及之地區的各項犯罪率。 雖然就目前證據而言,媒體暴力與實際攻擊行為之間的關連,並未有一致結果。然而,對於某些人而言(例如兒童或暴力傾向者)在某些情境下(例如飲酒之後),影響較大。

29 (根據Bosse以及Kretschmer留下的日記與影像紀錄,很可能都是在學校長期受到同學欺凌) 家暴受害者:許多家暴者童年也受到家暴
青少年暴力事件相關因素 青少年暴力事件的相關因素 同儕影響 團體認同與模仿 家庭學校因素 長期受到欺負或凌虐 (根據Bosse以及Kretschmer留下的日記與影像紀錄,很可能都是在學校長期受到同學欺凌) 家暴受害者:許多家暴者童年也受到家暴 師長漠視

30 崇尚男子漢氣概:男生就應該要強悍、冒險、主導、耍酷、不留情 容易取得凶器 常接觸暴力媒體 個人因素
青少年暴力事件相關因素 情境因素 爭強求勝的情境 遭到嘲諷挑釁或歧視 社會文化因素 崇尚男子漢氣概:男生就應該要強悍、冒險、主導、耍酷、不留情 容易取得凶器 常接觸暴力媒體 個人因素 情緒困擾、欠缺人際交往技巧、精神狀態不穩定 男性青春期性賀爾蒙影響

31 如何減少攻擊行為 懲罰有用嗎? 有效懲罰的條件: 攻擊行為出現後,馬上給予懲罰;作法一致且公平;強度足以改變被罰者。
但在日常事件中,這些條件能完全滿足嗎? 懲罰的負面效果: 若無法馬上懲罰,可能使人學到如何逃避懲罰。 若懲罰不一或被認為不公平,可能會鼓勵報復。 嚴厲的懲罰反而可能成為模仿對象,且易造成合理化。 相關法研究發現,遭受體罰與童年或成年時的攻擊行為有正相關。長期觀察研究亦得到同樣結果 (Elizabeth & Gershoff, 2002; Straus et al., 1997)。

32 暴力宣洩論是將攻擊衝動視為內在壓力,認為發洩一番即可減壓,避免後續攻擊行為。
如何減少攻擊行為 宣洩有用嗎? 暴力宣洩論是將攻擊衝動視為內在壓力,認為發洩一番即可減壓,避免後續攻擊行為。 然而研究顯示,人們表現攻擊行為之後,反而會更增強後續攻擊,而且往往會更加厭惡被攻擊的對象,或敵意更強 (Bushman, 2002)。(認知失調的惡性循環) 例如戰爭期間醜化、歧視敵國人民(p.532)

33 接觸假說(contact hypothesis)
如何減少攻擊行為 歧視與群體間的暴力 接觸假說(contact hypothesis) 此假設認為,只要讓不同團體成員彼此接觸互動,即可消除偏見與歧視行為,減少群體間的敵視與暴力。 美國1950年代的種族混合國宅計畫相當成功。 但早期的種族合班教育計畫,卻結果不佳。25%研究顯示黑人兒童在混合班級中自尊降低。53%研究顯示,混合教育反而增加種族偏見與敵視。 為什麼會如此? 夏令營對抗研究:響尾蛇vs.老鷹(Sherif et al., 1961)

34 夏令營對抗研究:響尾蛇vs.老鷹 野外夏令營活動,參與者都是十一歲的男孩,任意分配到兩組小隊。兩組小隊一開始互相隔離。第一週,兩隊成員分別與同組成員一起從事釣魚、健行、游泳等活動。兩隊成員都很團結,強烈認同自己的小隊,分別將隊名取為響尾蛇隊和老鷹隊。 接著研究者讓兩隊進行一系列競爭活動。獲勝的隊伍可以得到獎盃,每個成員也有獎品。隨著競爭愈來愈激烈,兩隊成員開始互相嘲諷挑釁。 某次衝突後,老鷹隊燒掉了響尾蛇隊的隊旗,響尾蛇隊為了報復,潛入老鷹隊的小木屋,損毀並偷走物品。雖然研究者阻止肢體攻擊,但兩隊之間的言語衝突不斷,雙方互相敵視。

35 然後,研究者開始設計一系列事件,讓兩隊合作。例如:營隊的儲水槽損壞,兩隊必須合作將其修復、兩隊一起修理故障的補給卡車、合資捐款租電影等。
如何減少攻擊行為 夏令營對抗研究:響尾蛇vs.老鷹 然後,研究者開始設計一系列事件,讓兩隊合作。例如:營隊的儲水槽損壞,兩隊必須合作將其修復、兩隊一起修理故障的補給卡車、合資捐款租電影等。 最後雙方不再發生衝突,許多原本不同隊者成為朋友。

36 團體之間透過接觸消除偏見與衝突的六項條件: 1.相互依靠 2.一起追求共同目標 3.各方地位平等 4.彼此可進行非正式的交往互動
如何減少攻擊行為 不是只混在一起就好 團體之間透過接觸消除偏見與衝突的六項條件: 1.相互依靠 2.一起追求共同目標 3.各方地位平等 4.彼此可進行非正式的交往互動 5.可以接觸到許多不同的外團體成員 6.強調平等的社會規範 個人層次:情緒控制技巧 (Emotional Intelligence) 自我察覺並以非攻擊方式表達不滿 以道歉解除對方憤怒 培養溝通與社交技巧 同理心能力


Download ppt "攻擊與暴力行為 社會心理學(14) 陳舜文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