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生態旅遊與保育 劉惠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生態旅遊與保育 劉惠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生態旅遊與保育 劉惠國

2 學期成績 期中成績 30% 期末成績 40% 平時成績 出席率 (先以100分計算) 礦課 每節扣10分 遲到 每次扣2分 提早離席以曠課論

3 國中時候老師曾經問過我長大後要做什麼?我回答說我要做個旅行家,希望環遊世界,到處流浪,體驗各種不同的風土人情與生活方式,像風一樣到處漂泊,那將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事呀!頓時全班哄然大笑,老師也微笑應道我一句話:

4 「這個志願是很好,但可以當飯吃嗎?」 幼小心靈的我無言以對!

5 理想和現實生活是相對立的,現在的我當然也知道旅行不太可能當飯吃,因為可憐的人們都會不自知的陷於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中,從小時候被告知要用功讀書、長大後要努力工作,才能結婚生子、養兒育女,給家人一個舒適的家庭環境。人生就像是被套好的數學公式,長輩告訴你說跟著做就對了,但等年紀老的時候轉頭回顧從前,人生的旅途即將走完終點,而到底留有什麼可以眷戀的、可供回味的?

6 忙碌的工作壓力與快節奏的生活環境經常使得你我壓的喘不過氣來,努力的打拼賺錢固然重要,但是適時的休閒也不可少,放鬆心情、調整心態才是工作最好的原動力。而旅行不但可以暫時離開令人心煩的工作場所,也可到處玩樂,開拓視野,建立更廣闊的世界觀。所以當你工作不順、生活乏味的時候,不要急著把工作辭掉,就安排一趟適合自己的旅行吧!

7 一、生態旅遊的起源 「生態旅遊」一詞第一次的出現,是 Hetzel 於1965年在Links 雜誌中批評觀光活動在發展中國家所造成的衝擊,他並建議以“ Ecological Tourism“取代傳統的觀光模式, 這個建議被認為是史上第一次提及生態旅遊。

8 Ceballos-Lascurai 則於1983 年第一次創造使用“Ecotourism”一詞。1990年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在所屬永續發展部門成立了生態旅遊常設單位,開始推展生態旅遊的概念, 並進而獨立成為國際生態旅遊學會(The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TlES)。

9 世界觀光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推動以生態旅遊為發展策略,達成保育生物多樣性的目標。至聯合國經濟暨社會委員會訂定2002 年為「國際生態旅遊年」,生態旅遊已成為全球響應的一種觀光發展模式(交通部觀光局,2002) 。

10 催生生態旅遊之三大原因: 全球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引起人類普遍關注,重新思考永續發展之真諦。 旅遊盲目發展,大量製造硬體設施,鼓勵消費,造成旅遊環衰退,引發人類對傳統旅遊方式之反思。 旅遊需求及動機之轉變,捨走馬看花,選擇較精緻、深度之旅遊方式,以尋求新的遊憩體驗。

11 全球環境變遷 地球環境之惡化,主要與人口膨脹、大量開採自然資源以及工業化帶來之公害有密切的關係。賈得戴蒙(Jared Diamond)所著的《大崩壞(Collapse)》乙書,列出人類面臨之12大環境問題,包括: 1. 自然棲地遭破壞快速,尤其是森林、溼地、珊瑚礁與海洋。 2. 過度漁撈、捕獵野生動物。

12 3. 生物多樣性喪失,生態系穩定生變。 4. 土壤破壞,包括侵蝕、鹽化、酸化、退化等。 5. 化石燃料即將用罄。 6. 水資源日益匱乏。 7. 光合作用未有效利用,留給自然界植物之陽光能量越來越少。 8. 有毒化學物質充斥地球。

13 9. 外來物種帶來生態破壞。 10.全球暖化帶來之各種環境威脅。 11.人口膨脹,食物、空閒、水、能源無法滿足人類之需求。 12.全球化大量消費,享受奢華之生活方式助長環境之衝擊。 以上的問題環環相扣,形成相互牽引之複雜關係,往往一種問題之發生使另一種環境問題更加惡化或更難解決。

14 今天大家最關心的是第10點溫室效應對人類迫在眉睫之威脅。自工業革命以來至今,地球之溫室效應氣體濃度包含二氧化碳、甲烷等已從28Oppm上升到385ppm,造成溫度上升約0.7 ℃,南北極之暖化效應則更是數倍成長。目前多數科學家相信等到溫室效應氣體之濃度到達440ppm時,就可能出現巨大的環境危機,屆時全球平均溫度上升約2~2.5℃,發生時間可能在2030~2050年,甚至更早。屆時,人類無論採取任何適應方式,都無法忍受巨變之氣候。

15 全球暖化之各種異象包括冰川溶化、全球海平面上升、颱風及颶風能量提升、暴風雪、缺雪、乾旱、缺水、森林大火、熱浪、昆蟲、病菌危害等等。這些異象近十年來日益嚴重,而且是跨國界的。

16 地球環境之破壞與汙染,無疑將使大眾觀光之發展蒙上陰影 ,因為觀光之大量硬體建設與促進消費行為會加速環境之衰退 。但生態旅遊則是基於自然環境之價值而發展 ,強調生活方式之改變,重視自然保育與環境保護,使人類在享受地球之自然人文資源的同時,也得到自然之啟發,更進一步願意參加保護鄉土與地球的工作 。

17 二、生態旅遊之意義與內涵 生態旅遊之定義 生態旅遊自最初的概念發起迄今已有40多年,但真正理論之驗證與實施是近20年之大事,許多人忽略了它與生態保育及環境保護的關係,所以營造出許多新奇、怪異而脫離木質之作為。事實上,若是不了解全球環境出了什麼問題,對自然資源與土地利用之侷限性也不具有初步認識,發展生態旅遊是相當危險與困難的。

18 基木上對生態旅遊之認識可從其發展史追溯,並從各專家學者之定義中,找到共通之理念。
生態旅遊之定義隨著不同國家的自然與人文資源條件之差異性而有所不同,目前相關的定義相當多而雜,茲舉重要者陳述於下:

19 【國外定義】 賀慈(Hetzer)在1965年提出生態旅遊的初始概念,強調: 「生態旅遊應對當地自然與文化的衝擊最小、對地主有最大的經濟效益,遊客也能得到最大的遊憩 滿意度。」

20 塞巴洛斯.拉斯庫倫(Ceballos - Lascurain) :
Ecotourism 一詞創立者,是一位墨西哥的建築師與環境學家,同時也是墨西哥溼地保育基金會之主席,關心溼 地野鳥,尤其對推動美國紅鶴之保育工作不遺餘力。他觀察到北美賞鳥人口快 速增加,深信賞鳥人對生態保育與促進鄉村經濟貢獻很大,因此於1983年開 始用ecotourism一詞來描述這些旅遊現象。

21 在1987年他提出:「生態旅遊是到相對未受干擾或汙染的自然地區進行特別的研究、欣賞或體驗當中的野生動植物景象,並關心當地的文化內涵」;又說: 「人從事生態旅遊,有機會浸淫在其中,擺脫日常工作壓力,並在潛移默化中,變成對保育議題敏感的人。」 他同時也主張: 「生態旅遊含有科學、美學、哲學的意涵,但不限定旅遊者是這方面的專家。」

22 到了1993年,他進一步修訂生態旅遊之定義為:「一種對環境有責任之旅遊,遊客造訪相對未受干擾的自然區域,享受和欣賞自然或文化,並對於當地之環境保育、提供當地居民正面之經濟活動,以及降低遊客對環境之負面衝擊均有所貢獻。」此定義於1996年受到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 IUCN) 之認定,因此今天許多人稱他為生態旅遊之父。

23 澳洲政府(1994) :在其發表的國家生態旅遊策略中提出定義:
「以自然為基礎之觀光活動,包含自然的環境教育與解說,並藉由管理使生態永續。」 在後續說明中,澳洲旅遊局並補充生態永續性還包括了文化之維持與社區居民之照顧在內。

24 波曼:澳洲學者,進一步對生態旅遊之定義以下圖提出說明: 「以自然為基礎之旅遊是旅遊之子集合,生態旅遊則為自然旅遊之子集合。在自然旅遊中同時滿足自然環境、環境教育或解說、生態永續性才是生態旅遊。 」

25 圖 由三個關鍵原則定義生態旅遊

26 杭尼: 「生態旅遊是以低衝擊、小規模型態到環境脆弱、原始或保護區旅遊,有助於遊客教育、環境保育資金的籌措、當地經濟成長的直接受益,與培養不同文化與人權的尊重。」杭尼訂定之生態旅遊地以保護區為主,定義嚴謹,是相當嚴格之生態旅遊定義。

27 芬拿: 「生態旅遊是一種永續旅遊之方式,應符合倫理之概念,主張低衝擊、非消耗性和地方取向;通常發生在自然地區,主要目的在體驗與學習自然;並對當地之保育有所貢獻。 」

28 【國內定義】 洪慎憶、凌德麟(1995) : 「以自然為基礎,利用規劃、解說、管理等方式,強化遊客尊重與保護遊憩區之自然文化資源,將遊憩衝擊減至最低,並提高保育之財務資源,及培養與教育個人的環境態度之一種旅遊方式。」

29 宋秉明(1995) : 「生態旅遊是一種特殊的遊程規劃,選擇具有生態特質者為對象,使遊客在遊程中了解自然生態之奧妙,進而產生愛護自然之心;此外在接觸環境之過程不破壞資源,所產生之經濟利益可作為資源保護經費之來源。」

30 歐聖榮、蕭芸殷(1998) : 「生態旅遊是以提供環境教育、自然保育、利益回饋及整體永續經營為目標,而到一自然地之旅遊。」 朱芝緯、王鑫(2000) : 「生態旅遊是選擇具有生態及文化特色的地方為對象,使遊客在旅遊的過程中了解自然生態及文化的奧妙,進而提高遊客的環境倫理與愛護之心。」

31 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 2005年1月我國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國土分組擬定生態旅遊白皮書,對生態旅遊之定義為: 「一種在自然地點所進行的旅遊形式,強調生態保育的觀念,並以永續發展為最終目標。 」

32 台灣生態旅遊白皮書要點 生態旅遊八大原則(如有其一不符,即不算是生態旅遊) 1. 必須採用低環境衝擊之營宿與休閒活動。 2. 必須限制到此區域之遊客量(不論是團體大小或參觀團體數目)。 3. 必須支持當地的自然資源與人文保育工作。 4. 必須盡量採用當地居民之服務與載具。 5. 必須提供遊客以自然體驗為旅遊重點的遊程。 6. 必須聘用了解當地自然文化的解說員。 7. 必須確保野生動植物不被干擾、環境不被破壞。 8. 必須尊重當地居民的傳統文化及生活隱私。

33 生態旅遊五大精神 1. 基於自然。 2. 環境教育與解說。 3. 永續發展。 4. 環境意識。 5. 利益回饋。

34 生態旅遊四大目標 1. 永續國土保育、增進社會福祉 2. 鼓勵自然體驗、提供健康環境 3. 改善社區文化經濟、推動生態旅遊產業 4. 落實施政目標、健全國民人格


Download ppt "生態旅遊與保育 劉惠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