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二章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 一、历史时期中国森林分布演变总体特征 二、历史时期森林变迁的区域差异
3
一、中国境内的主要森林分布区 生成:距今七八千年前,我国的天然植被从东南向西北分成森林、草原、荒漠地带。 森林: 东北:
1、大兴安岭北段的寒温带森林 2、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温带林 包括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和三江平原。
4
3、华北的暖温带林 包括辽东山地丘陵、辽河下游平原、冀北山 地、黄土高原东南部、豫中和豫西山地丘陵、华北平原、渭河平原及山东丘陵等地。 4、华中、西南的亚热带林 包括秦岭、大巴山、桐柏山、大别山、霍山、四川盆地、贵州高原、江南山地丘陵、浙闽山地丘陵、南岭山地、两广山地丘陵北部、长江中下游平源(以上概括为华中)以及云南高原的北部、中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以上概括为西南)等地,是我国古代森林面积最大的一区。
6
(1)长江中下游平原 (2)秦岭山地 (3)长江中下游山地丘陵 (4)浙闽山地丘陵 (5)四川盆地和贵州高原 (6)云南高原的中部和北部 (7)青藏高原东南部 5、华南、滇南的热带林 包括福建福州以南、台湾、两广山地丘 陵的中部和南部、海南岛、南海诸岛及云贵高 原南部等地。
8
二、历史时期各区的变化总体趋势 总体评价: 历史时期与地质时期相比变化幅度并不大。 (一) 黄河流域文明的推移发展与森林分布的变迁
新石器时代 、秦汉时期 、唐宋时期 华北平原森林已经受到严重破坏,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无森林,在山区仍有一些。
9
证据: 商代:甲骨文中 桑、竹、柏、榆,捕猎 战国: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 秦汉: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 板为室屋,关中地区已经有很多南方的树木。 东汉到魏晋时期,晋冀鲁豫交界地带 已经缺乏木材,而今陕、宁、甘地区则林木茂盛,造船。 唐宋 32%,华北森林破坏。西北不到8%。 总之,唐宋以前森林取伐主要是黄河流域。 长江下游森林大量利用,其与地方森林完好
10
黄河流域森林资源的丧失,主要有二个原因:
一方面是近5000年来人类活动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黄河流域所处的中纬度地区,气候总的看来势相干冷演变,森林资源受影响,生存保护困难。
11
二、明清皇木采办与南方森林资源的损耗 森林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成为龙兴禁地,所以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汇总上游地区的楠木、柏木便成为明清两朝重大营造采办的主要对象。 明清将采伐目光瞄准了长江上游的西南地区。 其宫殿、陵寝等都用南方地区采办的皇木,主要是笔直的楠木和杉木,地方主要在湖广西部、四川、贵州地区,尤其是其中的四川马湖府、遵义府、贵州铜仁府、黎平府、镇远府、湖广的辰州府、永顺府、保靖司等地。由于明清时期的皇木采办,虽然南方地区各省仍有楠木,但现在多为庭院风景区林。
12
皇木采办主要树种及制作后的家具
13
南方主要木材:楠、杉、柏 分布:湖广、四川、贵州 嘉靖时 一年采木11280株,15712根 一丈树围:2000多株。 万历、康熙时更多。 采伐凋残,山穷水尽。 乾隆贵州某些地区“已伐尽”。
15
三、近3000年来南方山地垦殖与森林资源的 损耗 清中叶以来,中国南方丘陵和低山地区出现了一次规模十分大的山地垦殖运动。清代的人口总量在增长,造成耕地缺乏,人地比率缩小。 鄂川陕交界地区的巴山,早期是由棚民开发的。山区垦殖是以南方丘陵山区为主,主要种植16世纪传入的玉米和17世纪传入的红薯、马铃薯。为了种植高产旱地作物,进一步 破坏山地、森林,使农业生产受到破坏,形成恶性循环。南方地区森林覆盖率普遍下降。
16
四、近现代人口膨胀对森林资源的损耗 从太平天国、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间,森 林资源急剧减少。鸭片战争后,全国森林覆盖率逐年减低。 近150年以来,闯关东的人破坏了鸭绿江 流域一代的植被,政府也支持这种行为。造成周边地区森林大量被毁。20世纪后50年以来,中国人口增长十分快,对森林资源的影响尤大。尤其是50年代末的大炼钢铁,是森 林资源受到前所未有的集中砍伐。近20年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走入正轨,森林资源 有所恢复。
18
历史时期我国森林覆盖率 4000年前 60% 战国末期 46% 唐代 33% 明代 26% 清代后期 17% 解放前夕 12.5%
22
三、历史时期中国植被变迁趋势及其原因 (一)在地带性总体格局不变的条件下,植被呈现不同程度的地域性变化。
由于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历史时期植被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十分明显,即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际,呈现森林—草原—荒漠依次过渡的景观,从北至南,森林依次演变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24
人为活动的影响,其植被类型也随着不断发展和变迁。总的趋势是栽培植被的不断扩展和天然植被的逐渐缩小。
森林地区和草原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黑龙江上游呼伦池西畔肇始,由这里南下,循大兴安岭西侧,过西拉木伦河上游,西南行,过鄂尔多斯高原中部,再由六盘山北趋向西南,至于西藏自治区东部。
26
(二)生物分布界线的推移 1、距今8000年——3000年间各地气温普遍比现在高2—3℃。
2、最温暖时期亚热带北界曾经达到黄河以北的华北平原,在寒冷时期北界南移至长江以南。 3、历史时期以来许多喜温热的野生动物分布界限发生了巨大变迁。研究的13种热带和亚热带动物,如亚洲象、犀牛、貘、獐、圣水牛、貉、竹鼠、花面狸、大熊猫、孔雀、厚美带蚌、黄蚬、巴氏丽蚌,其分布的北界都曾经达到过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后分布北界逐渐南移至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27
(三)历史时期植被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森林变迁的原因与自然条件,与气候条件关系特别密切。
同时,在历史时期,人类的活动对森林的影响更大,更直接,历代大兴土木、军事行动、森林利用中的滥砍滥伐、农业开发中的毁林开荒、刀耕火种等对历史时期森林资源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变迁不是直线式的,而是经过多次反复的。
28
参 考 书 目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
文焕然:《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重庆出版社,1995年。 史念海:《河山集》一、二集,三联书店,1963、1981年。 蓝勇:《明清时期的皇木采办》,《历史研究》1994年5期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