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五章 儿科病证护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五章 儿科病证护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五章 儿科病证护理

2 第一节 儿科病证护理特点 (一)采集病史方面 (二)病因与发病方面 (三)临床表现方面 (四)用药方面 (五)饮食调护方面
第一节 儿科病证护理特点 (一)采集病史方面 (二)病因与发病方面 (三)临床表现方面 (四)用药方面 (五)饮食调护方面 (六)情志护理方面

3 第二节 儿科常见病证 儿科病证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感受外邪,或饮食喂养不当而引起。
第二节 儿科常见病证 儿科病证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感受外邪,或饮食喂养不当而引起。 临床常见病有“感冒”、“厌食”、“痄腮”“麻疹”、“遗尿”、“腹泻”等。

4 一、感 冒 俗称“伤风”。以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四季皆可发生,尤以春、冬多见。
一、感 冒 俗称“伤风”。以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四季皆可发生,尤以春、冬多见。 其病因是由于感受六淫之邪,尤以感受风邪为主。 小儿脏腑娇嫩、腠理松薄,卫外功能末固,加之冷暖不能自调,故易为外邪时气所侵。 现代医学的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可参照本证辨证施护。

5 [辨证施护] (一)风寒感冒 1.主症 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或咽痒,咳嗽,咳痰清稀色白,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2.调护原则 辛温解表。

6 3.调护方法 (1)生活护理: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防寒,避免直接吹风;中药汤剂宜热服,药后盖被安卧发微汗,注意观察服药后出汗情况。 (2)饮食调护:以食辛味发散食物和热食为宜,多饮开水,以利驱邪外出,忌生冷。 (3)药物方法:选用通宣理肺丸;或生姜10g、葱白三根,加适量红糖煎汤热服,盖被使微汗出。 (4)针灸方法:针风池、风门、列缺、合谷、大椎,毫针浅刺用泻法;取大椎、身柱、大杼、风门、肺俞拔火罐。 (5)推拿方法:发热无汗者,可行背部捏脊直至背部发热;肢体疼痛者,可局部按摩;头痛者,可按摩印堂、太阳、头维、百会等穴及前额部;鼻塞流涕者,可用热毛巾敷鼻额部,或按摩迎香、印堂穴;风池、风门、外关穴拔火罐。

7 (二)风热感冒 1.主症 发热重,微恶风或不恶风,有汗,头痛,鼻塞,流脓浊涕, 口干渴,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黄粘稠,舌质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指纹浮露,色较红赤。 2.调护原则 辛凉解表。

8 3.调护方法 (1)生活护理 病室温度宜凉爽、湿润;避免直接吹风;若汗出热退时,宜用温水毛巾或干毛巾擦身后更换衣服,避免受凉;中药汤剂宜温服,注意服药后反应。 (2)饮食调护:宜选用凉润之食品,如西瓜汁、绿豆粥、梨、枇杷、萝卜等,忌辛刺激和肥甘厚味。 (3)药物方法:选用银翘解毒丸或板蓝根冲剂;咽喉肿痛者,用银花,麦冬、甘草煎汤代茶饮:便秘可用麻仁丸或番泻叶泡水。 (4)针灸方法:选用风池、大椎、曲池、外关、合谷等穴,毫针刺,用泻法。 (5)推拿方法:可按摩印堂、太阳、迎香、风池、曲池、合谷穴;风池、尺泽、大椎穴拔火罐。

9 (三)暑湿感冒 1 .主证 高热无汗,头痛身痛,身重困倦,鼻塞流涕,咳嗽,胸闷,纳差,腹泻,呕吐,舌质红,苔薄白或腻,脉数。 2.调护原则 清暑解表。

10 3.调护方法 (1)生活护理:病室温度宜凉爽、通风;汗出热退时,宜用温水毛巾或干毛巾擦身后更换衣服,避免受凉。 (2)饮食调护:宜清淡、富营养的半流质饮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忌辛辣刺激、肥甘厚味。 (3)药物方法:选用新加香薷饮。头身疼痛者,可用鲜藿香、鲜佩兰、薄荷洗净池水代茶饮。

11 二、厌 食 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病证。
二、厌 食 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病证。 多由脾失健运、脾胃气虚及胃阴不足而致。本病在城市儿童中发病率较高,夏季症状可加重,预后良好,病程较长者,可演变为疳证。 现代医学中的“小儿厌食证”可参照本病证辨证施护。

12 [辨证施护] (一)脾失健运 1.主症 厌恶进食,食不知味,多食或逼迫进食后则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大便不畅,舌质淡,苔白腻,脉细弱,指纹青。 2.调护原则 健脾助运。

13 3 .调护方法 (1)生活护理:指导家长给予患儿合理膳食,改进不合理喂养,使患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忌用有损脾胃的药物,如大苦大寒类中药等。 (2)饮食调护:选用山药苡仁扁豆粥:将山药、薏苡仁、扁豆各10g,粳米50g一同煮粥,加白糖调味,分2次食;亦可选用大枣粥:取洗净大枣浸泡片刻,加粳米和水煮成稀粥,每日早晚服食。 (3)情志护理:许多患儿由于进入陌生环境如入幼儿园或学习负担过重,或遭强迫进食,而出现紧张、恐惧、孤独等心理反应,产生厌食。要仔细分析厌食的精神因素,辨因施护。

14 (4)药物方法:选用人参健脾丸;亦可用鸡内金粉,每次1s,每日2次,吞服;或以炙黄芪、鸡内金、焦白术、五谷虫各5g,炒山药108,研末,调成糊状,敷贴于脐部,用胶布固定,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
(5)针灸方法: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脾俞、胃俞等穴,每次选用2—3穴,用补法,留针10~20分钟,或不留针,每日1次;三棱针点刺四缝穴挤出少量黄白色液体,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亦可采用艾条温和灸法,上述每穴灸5—10分钟。 (6)推拿方法:采用捏脊法:患儿俯卧,医生两手半捏拳,两食指抵于背脊之上,再以两手指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夹住肌肉提起,尔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作翻卷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 自长强穴起,一自捏到大椎穴。如此反复5次,每捏3下将脊背的皮提1下,连续6天为1疗程。亦可辅以揉按足三里、内关、中脘等穴

15 (二)脾胃气虚 1 . 主症 不思饮食,形体偏瘦,面色少华,食少便多,大便入水易散,夹未消化物,易出汗,易外感,舌淡苔白,脉细,指纹青紫。 2 .调护原则 益气健脾。

16 3 .调护方法 (1)生活护理: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患儿;纠正患儿不良饮食习惯,如避免偏食或吃零食,尤其是吃过多的糖果;避免服用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或食物,以减少脾胃损伤。 (2)饮食调护:选用黄芪粥:将黄芪15g煎水取汁,去渣,入粳米煮至米花汤稠为度,食时可加红糖少许,早晚温热各服一顿,7天为一疗程;亦可甩牛奶花生粥:花生100g,粳米50g加水共煮粥,粥将熟时兑入牛奶250ml煮沸,以白糖调味,分2次服。 (3)情志护理:消除引起厌食的精神因素,多与患儿沟通思想,取得患儿信任,并鼓励患儿渐渐增加食量。 (4)药物方法:选用人参健脾丸。 (5)针灸方法:中脘、足三里、内关、脾俞、胃俞、气海、阴陵泉等穴。 (6)推拿方法:见脾失健运。

17 (三)胃阴不足 1.主症 纳呆,食少饮多,面色萎黄,皮肤失润,大便偏干,小便短黄,舌红少津,少苔,咏细,指纹紫红。 2.调护原则 益胃养阴。

18 3.调护方法 (1)生活护理:同脾胃气虚。 (2)饮食调护:选用藕梨粥:将藕、梨切碎,绞汁,以粳米共煮粥,分2次服;亦可用萝卜乌梅饮:将萝卜切片,加水与乌梅共煮,以白糖调味服。 (3)情志护理:仔细分析厌食因素,消除患儿焦虑、紧张、不满等不良心理反应,切忌不能用强迫、打骂、威吓等方法对待患儿,要耐心说服,关心体贴患儿,使其配合治疗。 (4)药物方法:可用胡黄连粉、鸡内金粉,按1:3混匀,每服1~2g,每日3次;或以沙参、麦冬、鸡内金、五谷虫各5g,炒山药10g,研末,调成糊状,敷贴于脐部,用胶布固定,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 (5)针灸方法: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脾俞、胃俞、阴陵泉等穴,每次选2—3穴,用补法,亦可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或用三棱针点刺四缝穴挤出少量黄白色液体,3日1次。 (6)推拿方法:主要采用捏脊疗法。亦可辅以揉按足三里、内关、中脘等穴。

19 三、痄 腮 由风温邪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发病急骤,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特征。
三、痄 腮 由风温邪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发病急骤,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特征。 一年四季均可散发,以冬春两季多见,学龄儿童发病率较高,一般预后良好。年长儿童可并发睾丸肿痛等症。 民间称本病为“蛤蟆瘟”、“颅鹚瘟”。一次患病后,可产生持久免疫。 其病因为外感风温毒邪致气血郁滞所致。 现代医学“流行性腮腺炎”可参照本病证辨证施护。

20 [辨证施护] (一)温毒袭表 1.主症 轻微发热恶寒,呕吐,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咽红,舌红苔黄,脉浮数。 2.调护原则 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21 3.调护方法 (1)生活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温、湿度适宜;患儿应休息,隔离至腮肿完全消失为止;加强口腔护理,经常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饮食调护:饮食以清淡的流质或软食为宜,禁食辛辣刺激、肥腻、酸性食物;选用牛蒡子粥:牛蒡子10g加水煎汁,去渣,入粳米同煮粥,加冰糖调味,分2次服;亦可选用石膏银花绿豆饮:石膏15g,绿豆30g加水煮至豆熟,放入银花,以蜂蜜调味,分3次服。 (3)情志护理:患儿易产生恐惧、紧张情绪,医护人员必须注意语言行为,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与康复环境,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 (4)药物方法:内服选用银翘解毒丸或清开灵冲剂;外用以青黛散、如意黄金散、紫金锭,任选一种,以醋或水调匀,敷患处,每日1次。 (5)针灸方法:取合谷、外关、曲池、少商、商阳、翳风等穴,每次选2~3穴,用泻法。

22 (二)热毒蕴结 1.主症 壮热烦躁,头痛,口渴欲饮,食欲不振,伴呕吐,腮部弥漫性肿大,胀痛,坚硬拒按,咀嚼困难,咽红肿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2.调护原则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23 3.调护方法 (1)生活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温、湿度适宜;患儿应休息,隔离至腮肿完全消失为止;加强口腔护理,经常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饮食调护:饮食以清淡的流质或软食为宜,禁食辛辣刺激、肥腻、酸性食物;可选用蒲公英粥:取干蒲公英30g或新鲜蒲公英120g,洗净切碎,煎取药汁,去渣,入粳米同煮为粥;亦可用西瓜番茄汁:将西瓜、番茄切碎,捣烂,绞取汁液,频饮。 (3)情志护理:参见温毒袭表证护理。 (4)药物方法:内服六神丸;外用青黛散、如意黄金散、紫金锭,任选一种,以醋或水调匀,敷患处,每日1次。 (5)针灸方法:取合谷、外关、曲池、太冲、颊车、翳风等穴,每次选2~3穴,用泻法。

24 (三)毒聚睾丸(并发睾丸炎) 1.主症 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疼痛,或有下腹部疼痛,伴发热寒战,舌红,苔黄,脉数。 2.调护原则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25 3.调护方法 (1)生活护理: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温、湿度适宜;加强口腔护理,经常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重点观察睾丸肿胀疼痛变化情况,可采用“丁”字带将阴囊托起,局部冷敷, (2)饮食调护:选用滑石粥:滑石30g用布包扎后放入沙锅煎汁去渣后,入粳米煮为稀粥;选用葡萄藕地汁:新鲜葡萄、鲜藕各100g,生地5—10g,葡萄、藕捣烂绞汁,生地煎水,合并,分5—8次饮用。 (3)药物方法:内服六神丸;外治用青黛散、如意黄金散或六合丹局部外敷。 (4)针灸方法:取合谷、外关、曲池、太冲、足三里等穴,每次选2~3穴,用泻法。

26 (四)邪陷心肝(并发脑膜炎症) 1.主症 壮热,头痛剧烈,呕吐,颈项强直,烦躁不安,甚至嗜睡,昏迷,舌红,苔黄,脉数。 2.调护原则 清热解毒,凉肝熄风。

27 3.调护方法 (1)生活护理: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温、湿度适宜;加强口腔护理,经常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加强监护,重点观察神志、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面色、二便等变化。 (2)药物方法:内服可选用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 (3)针灸方法:取曲池、大椎、十宣放血;呕吐取内关,抽搐取合谷、人中、太冲等穴,用泻法。

28 四、麻 疹 小儿最常见的一种急性发疹性传染病,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泪水汪汪, 口腔麻疹粘膜斑,遍身出现红色疹点,稍见隆起,扪之碍手,状如麻粒为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多流行于冬春季节,以1~4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毒邪由口鼻而入,主要侵犯肺、脾两经,阳邪热毒与气血相搏,郁于肌表,发于皮外,而成麻疹。 现代医学中的麻疹,可参照本病证辨证施护。

29 [辨证施护] (一)疹前期 1.主症 从开始发热至疹点出现,一般经历三、四天。恶寒轻、发热重,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咽部充血及声嘶, 目赤畏光、眼泪汪汪,倦怠思睡,纳差, 口腔内有麻疹粘膜斑,咽红,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红赤浮露。 2.调护原则 辛凉透表解毒。

30 3.调护方法 (1)生活护理:保持病室清洁、舒适、安静、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避免吹风受寒和强光刺激眼睛;观察体温、脉搏、神志、咳嗽、哭声、出汗情况及麻疹透发顺序、分布、色泽等变化;保持口腔、眼、鼻清洁,每天进行口腔护理2~3次, 目赤眵多者,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再滴眼药水,每日2~3次。 (2)饮食调护:宜清淡、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的营养食物。 (3)情志护理:患儿高热、烦躁、皮肤瘙痒,且易出现惊恐、紧张。医护人员及家属要精心照料患儿,安排好患儿的起居、生活,消除其紧张情绪,配合治疗。 (4)药物方法:新鲜芫荽30g,煎水代茶,或用温热芫荽汤擦洗头面部、手足、胸腹(适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透,烦躁不安者);或用芦根1把,煎水服(适用于麻疹初期心烦口渴者);或用西河柳1把,煎水代茶(适用于麻疹初起不透)。

31 (二)出疹期 1.主症 从出疹至透发完毕,约三天。证见壮热烦渴,咳嗽, 目赤,乏力。疹点始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全身,疹色由鲜红而暗红,稍微隆起,扪之碍手,舌红绛,苔黄厚少津,脉洪数或细数,指纹紫滞。 2.调护原则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佐以凉血活血。

32 3.调护方法 (1)生活护理:保持病室清洁、舒适、安静、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避免吹风受寒和强光刺激眼睛;保持口腔、眼、鼻清洁,每天进行口腔护理2~3次, 目赤眵多者,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再滴眼药水,每日2~3次。应根据麻疹是否顺序透发,疹色是否正常,麻疹出齐后体温是否逐渐降低,咳嗽是否减轻,呼吸是否平顺等来判断麻疹的顺逆。 (2)饮食调护:宜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注意补充水分;可用白茅根60g煎水代茶,亦可用果汁、甘蔗汁加开水稀释饮用。 (3)情志护理:参见疹前期。 (4)药物方法:芫荽30g煎水代茶饮;或用金银花6g、连翘6g、菊花6g,煎水服(适用于疹出不齐);或用温水擦浴方法降温。

33 (三)疹收期 1.主症 从皮疹透齐至收疹完毕,约三天左右。疹点由出疹顺序部位依次隐没,症状逐渐减轻,发热渐退,可有咳嗽,低热,纳差等,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指纹淡紫。 2.调护原则 养阴清热,生津和胃。

34 3.调护方法 (1)生活护理:注意病室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患儿邪去正虚,要避免吹风受凉;病后脾胃虚弱,应注意健脾益胃及饮食调理;患儿皮肤上有糠状脱屑,应避免搔抓。 (2)饮食调护:逐渐加强饮食调养,可给予牛奶、鸡蛋、猪肝、瘦肉及蔬菜、水果等营养品,也可服用绿豆汤。 (3)药物方法:可用黄连解毒汤以清胃、泄热、解毒。

35 (四)麻疹逆证 1.主症 高热、烦渴、咳嗽加剧,气喘鼻煽,疹色紫暗(出血疹)、压之不退,或有神昏谵语,惊风抽搐,小便短赤,腹胀便秘,唇焦舌燥,舌质绛红,舌苔黄厚而干,脉沉、细数。 2.调护原则 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36 3.调护方法 (1)生活护理:患儿应卧床休息,病室应安静、温湿度适宜,光线应柔和,避免强光刺激眼睛,空气应新鲜,避免吹风受寒;保持皮肤、口腔、眼、鼻清洁;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咳嗽、哭声、出汗情况及麻疹透发顺序、分布、色泽等变化;若出现高热不退,神昏谵语,惊风抽搐,疹出不畅,疹色紫暗,咳嗽声嘶,面色苍白,四肢欠温等表现,要立即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治疗;供给足够的水分及易消化的营养食品;可用白茅根60g煎水代茶。 (2)饮食调护:神昏者,暂禁食,给予静脉补液。病情缓解后,给予流质饮食,逐渐增加食量;多饮水,也可服用绿豆汤。 (3)药物方法:选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37 五、遗 尿 3岁以后仍不能自觉控制排尿,或睡眠中小便自遗,醒来方觉的一种病证。
五、遗 尿 3岁以后仍不能自觉控制排尿,或睡眠中小便自遗,醒来方觉的一种病证。 肾气不足,气化失常;肺气不宣,制水无权;脾气虚弱,运化无能,均可产生遗尿。 现代医学之“遗尿症”可参本证辨证施护。

38 [辨证施护] (一)肾气不足 1.主症 经常睡中遗尿,醒后方觉,小便清长,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反应迟钝,舌淡苔白,脉细弱。 2.调护原则 温肾固摄。

39 3.调护方法 (1)生活护理:注意保暖,尿床后及时更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睡姿不宜仰卧和俯卧,以侧卧为宜;被盖不要过紧,双脚不宜过温或受压;睡前尽量排空膀胱,少食有利尿作用的饮料和食品;训练定时排尿,逐渐建立良性的排尿条件反射;尽量寻找引起遗尿的原因,采取对因施护。 (2)饮食调护:选用雀儿药粥:先把菟丝子、覆盆子、枸杞子各10g,一同放入沙锅内煎取药汁,去掉药渣,再将麻雀两只去毛及肠杂,洗净用酒炒,然后与粳米、药汁加适量水一并煮粥,欲熟时加入盐、葱白、生姜,煮成稀饭粥服食。冬季食用为最好,3~5天为1疗程。 (3)情志护理:患儿经常遗尿,情绪低落,或悲观、惊恐、紧张,医护人员及家长不要责怪患儿,要耐心开导、消除患儿惊恐、紧张情绪,以减轻精神负担,积极配合治疗。

40 (4)药物方法:选用缩泉丸或金匮肾气丸;或用桑螵蛸3g,炒焦研末,加红糖少许,每日下午用温开水调服,连服3天;或黑胡椒适量,风湿膏1张,每晚睡前将适量黑胡椒放脐窝中,以填满为度,用风湿膏贴好压紧,24小时后去掉或更换,7次为1疗程。 (5)针灸方法:关元、气海、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肾俞等,每次选2~3穴;亦可用艾炷直接灸关元、三阴交、神门等穴;或选神阙、关元等穴拔罐,留罐3—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6)推拿方法:主要采用捏脊方法:患儿俯卧,从长强穴起,沿脊两侧双手捏提皮肤,逐渐向上移至大椎,3次捏提1下,共7遍。推拿法:仰卧,两手拇指分别从脐部沿腹白线直推到耻骨联合,推3~5分钟,随后在脐下即两髂前上棘间连线中点处,用两手拇指向左右推3~5分钟。耳穴按摩肾、膀胱皮质下、枕、耳尖、外生殖器、交感等,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20分钟,4周为1疗程。

41 (二)肺脾气虚 1.主症 睡中遗尿,白天尿频,经常感冒,咳嗽痰喘屡作,气短自汗,面白少华,四肢无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细弱。 2.调护原则 补益肺脾,固摄小便。

42 3.调护方法 (1)生活护理:参见肾气不足证护理。 (2)饮食调护:选用金樱子粥:先煎金樱子15g,取浓汁去渣,入芡实10g同粳米30g煮粥,粥成后加白糖调味,分2次服;亦可用狗肉黑豆汤:将狗肉切成小块,与黑豆加水炖至豆烂肉熟,将桑螵蛸、益智仁煎水取汁,加入汤中,以盐、生姜调味,分2次食用。 (3)情志护理:精神刺激、惊吓、过度劳累、兴奋,或受体罚、责骂等可造成神经、精神稳定功能失调,引起遗尿。因此,对患儿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努力避免不良精神刺激,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药物方法:选用缩泉丸:亦可用桑螵蛸3g,山药5g,炒焦研末,加红糖少许,每日下午用温开水调服;或用炙黄芪、黑胡椒、葱白各5g,炒山药10g,研末调成糊状,敷贴于脐部,用胶布固定,每周2次,10次为1疗程。 (5)针灸方法:取穴脾俞、胃俞、关元、足三里、气海、三阴交、阴陵泉等,每次2—3穴。6岁以下儿童用迅速浅刺法,不留针;6岁以上儿童用补法;或用艾炷直接灸法;或选神阙、关元拔罐,留罐3~5分钟。 (6)推拿方法:同肾气不足。

43 (三)肝经湿热 1.主症 睡中遗尿,小便黄而量少,性情急躁,夜梦纷纭,或夜间磨牙, 口渴欲饮,面赤唇红,舌红苔黄脉弦数。 2.调护原则 清肝泄热,缓急止遗。

44 3.调护方法 (1)生活护理:参见肾气不足证。 (2)饮食调护:选用蒲公英粥:取干蒲公英30g或新鲜蒲公英60g,洗净切碎,去渣取药汁,入粳米同煮为稀粥,每日分2次服食;也可选车前苡仁炖猪膀胱:猪膀胱一个,车前子10g纱布包,薏苡仁15g,并加生姜、花椒、盐适量放入猪膀胱中,两端用线扎紧,加水炖至烂熟,去车前,分2~3次服。 (3)药物方法:选用知柏地黄丸。 (4)针灸方法:取穴太冲、行间、肝俞、悬钟、三阴交、阳陵泉等,每次选2~3穴,6岁以下儿童用迅速浅刺,不留针,6岁以上儿童用泻法。

45 六、泄 泻 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呈水样。 感受寒、暑、湿邪,饮食不当,损伤脾胃;或脾胃虚弱、脾肾阳虚,均易引起泄泻。
六、泄 泻 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呈水样。 感受寒、暑、湿邪,饮食不当,损伤脾胃;或脾胃虚弱、脾肾阳虚,均易引起泄泻。 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肠炎、肠结核、消化不良等疾病,可参照本病证辨证施护。

46 [辨证施护] (一)寒湿(风寒)泻 1.主症 起病急骤,泄泻稀薄或呈水泻,臭气不甚,腹痛肠鸣,可伴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2.调护原则 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47 3.调护方法 (1)生活护理:注意腹部保暖,避风寒,中药宜温服。 (2)饮食调护:宜温服流质、半流质饮食;亦可用生姜粥、生姜红糖汤或生姜当归羊肉汤以温中散寒;忌食生冷瓜果、荤腥、油腻食物。 (3)药物方法:吴茱萸30g、丁香2g、胡椒30粒研末,用陈醋或植物油制成糊状,敷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4)针灸方法:以长强、足三里、天枢为主穴,呕吐加内关,发热加曲池,亦可用小剂量药物在上述穴位注射;选用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交界处,以艾条温灸两侧,各10—15分钟,每日2~3次。 (5)拔罐法:取双侧大肠俞拔罐,每次5~10分钟,每日拔1次。

48 (二)湿热(暑湿)泻 1.主症 腹痛腹泻,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质黄褐色,有臭味,烦热口渴,肛门灼热,肢体倦怠,食欲不振,小便短黄,苔黄厚腻,脉滑数。 2.调护原则 清热利湿。

49 3.调护方法 (1)生活护理:密切观察患儿体温、腹痛等情况和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变化。正确评估患儿脱水情况。 (2)饮食调护:以素流质、素半流质为宜,鼓励多饮糖盐水、山楂、橘子水;或用扁豆粥、茯苓粥、薏苡仁粥等以清利湿热;忌食荤腥、油腻食物。 (3)药物方法:葛根5g、黄连5g、黄芩10g、马齿苋30g、木香6g,浓煎成100ml,每次10—30ml灌肠,每日2次。 (4)针灸方法:针刺长强、足三里、天枢、曲池、内关等;亦可用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 (5)拔罐法:取双侧大肠俞拔罐,每次5~10分钟,每日拔1次。

50 (三)伤食泻 1.主症 脘腹胀满,阵阵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肠鸣,嗳腐酸臭,纳呆或呕吐,夜卧不安,苔厚腻或垢浊,脉滑。 2.调护原则 消食导滞。

51 3.调护方法 (1)生活护理:合理安排患儿饮食,提倡正确母乳喂养。 (2)饮食调护:控制饮食,或暂禁食;腹泻控制后,以素流质、素半流质为宜,可给予山楂汁、鸡内金粥、橘红粥以消食导滞;忌食生冷瓜果、荤腥、油腻食物。 (3)药物方法:选用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亦可用敷脐法:将吴茱萸30g、丁香2g、胡椒30粒研末,用陈醋或植物油制成糊状,敷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4)针灸方法:针刺长强、足三里、天枢,如呕吐加内关,发热加曲池;亦可用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灸法:选用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交界处,艾条温灸两侧穴位,各10~15分钟,每日2~3次。

52 (四)脾胃虚弱 1.主症 大便时溏时泻,进油腻饮食,则大便次数增多,色淡不臭,时轻时重,脘腹胀闷不舒,食欲不振,四肢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舌淡,苔白,脉细弱。 2.调护原则 益胃健脾、利湿。

53 3.调护方法 (1)生活护理:保持室内温暖,避免腹部受凉,腹冷痛者可用热水袋热敷;合理安排患儿饮食,提倡母乳喂养,注意个人卫生;加强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2)饮食调护:饮食以温热软烂,易消化为宜,少食多餐,不宜过饱;可选用藕粉、山药粥、薏苡仁粥等以健脾益气;忌食生冷瓜果、肥甘厚味食物。 (3)药物方法:选用参苓白术散;亦可用敷脐法:将吴茱萸30g、丁香2g、胡椒30粒研末,用陈醋或植物油制成糊状,敷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4)针灸方法:针刺长强、足三里、天枢等穴,用补法;腹冷而痛者,亦可用隔姜灸足三里、天枢、中脘、脾俞、关元俞等穴。 (5) 拔罐法:取双侧大肠俞拔罐,每次5—10分钟,每日拔1次。

54 (五)肾阳虚弱 1 .主症 经常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粪质清稀,或完谷不化,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面色无华,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脉沉细。 2.调护原则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55 3.调护方法 (1)生活护理:保持室内温暖,慎避风寒,可每日以热水袋温暖下腹部。 (2)饮食调护:饮食宜热而软,清淡易消化;可选用莲子粥、芡实粥等以温补脾肾;忌食生冷、荤腥、油腻食物。 (3)药物方法:内服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4)针灸方法:针刺长强、足三里、肾俞、关元、天枢穴,如呕吐加内关,发热加曲池,亦可用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选用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交界处,艾条温灸两侧穴位,各10~15分钟,每日2~3次。


Download ppt "第十五章 儿科病证护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