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八章 泻下药 eliminate
2
泻下药 一、含义:凡能通利大便,排除积滞,攻逐水饮的药称为泻下药。 二、作用与适应证 1.作用:通大便,排积滞,导实热,逐水饮。 大便不通
饮食积滞 火热内盛 水饮停蓄 2.适应证
3
用于里实证 interior sthenia syndrome,如大便秘结、肠道积滞、实热内结、水肿等。
中药泻法:Reducing method of Chinese medicine
4
常见疾病 炎、暴发性痢疾 炎、老人、幼儿及产后便 秘等。 1、急腹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胆道感染 急性囊尾炎、急性肠梗阻
2、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染性肝 炎、暴发性痢疾 3、内科疾病:肝硬化腹水、渗出性胸膜 炎、老人、幼儿及产后便 秘等。
5
三 泻下药功效 攻下作用: 荡涤实热: 攻逐水饮: 主要用于通利大便,治疗便秘。
应用攻下药可使实热壅滞之证通过泻下而解除,同时其苦寒泄降之力可清除实热,导热下行。 攻逐水饮: 峻下逐水药除通利大便外,兼有利尿作用。
6
四、分类、性能特点、作用与适应证 1.攻下药—性味多为苦寒,泻下作用强。 大黄、芒硝、番泻叶 2.润下药—多为植物的果实或种子。能滋润肠道,泻下作用缓和。火麻仁、郁李仁 3.峻下逐水药—作用猛烈,善泻下攻逐水饮。 巴豆、芫花、牵牛子
7
五、配伍 1.攻下药—多配伍行气药。(加强泻下作用,解除因便秘引起的气滞症状)。 2.峻下逐水药—多配伍补益药,使泻不伤正。
8
六、使用注意 1.注意辨证:邪在表当解表,有里寒当温里, 有里实当泻下。 若: ┌先解表后攻里 里实兼表邪│ └表里双解 ┌攻下药量小可以缓下 2.权横用量│ └润下药量大可起到攻下作用
9
因此,病重壮实者,必须攻下者,选用攻下药,量稍大;病轻老弱者,选用润下药,量不宜大。
3.重视炮制及服法:有毒的药物注意炮制以减低毒性,如大戟、芫花、甘遂。无毒的药物,如大黄生用泻下作用强,熟用泻下作用缓。欲泻下生用,后下;欲缓下,制用或同煎时间较长。 4.合理配伍: ①大便秘结,腹胀—配行气药。(减轻腹胀、腹痛,同时增加肠道蠕动,促使排便。) ②里实正虚—配补益药。攻补兼施,使祛邪而不伤正
10
5.禁忌证: ┌老年体弱慎用 ①攻下、峻下│ └孕妇、月经期忌用。 ②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泻下药易损伤正气。)
11
药理作用 1 泻下作用: 三类 刺激性泻药-大黄; 容积性泻药-芒硝; 润滑性泻药-郁李仁.
12
3 抗炎:大黄、商陆,抑制早期组织水肿和后期肉芽组织增生。 机制:
2 利尿: 消除水肿-芫花,商陆 3 抗炎:大黄、商陆,抑制早期组织水肿和后期肉芽组织增生。 机制: 抑制PGs合成及LTB4合成; 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
13
4 抗病原微生物-抗细菌、真菌、病毒、阿米巴原虫,拮抗内毒素.
5 抗肿瘤作用: 可能通过抑制瘤细胞蛋白质合成.
14
[归纳总结] 泻下药具有泻下、利尿、抗菌、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从而可消除六腑之瘀、热、结、厥等里实证的病理变化。
15
治疗:急腹症 acute abdomen----
急性肠梗阻acute ileus,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急性胆囊炎acute cholecystitis 等.
16
三、常用实验方法 (一)肠管运动在体实验法 1、炭末排出时间测定法和排便频度实验 2、肠推进运动实验 (1)小肠推进实验 (2)大肠推进实验 (3)酚红排空定量测定实验 3、在体肠道平滑肌实验
17
(二)肠管活动离体实验法 (三)泻下药致泻机理研究
18
泻下药——大黄 性味、归经及功效: 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等功效。
radix et rhizoma rhei 性味、归经及功效: 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等功效。 蓼科植物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19
蒽醌衍生物:结合型: 蒽苷(如:蒽醌苷, 二蒽酮苷) 游离型: 苷元,如:大黄酸,大黄素 大量鞣质:如:α-儿茶素,没食子酸. 多糖
主要化学成分: 蒽醌衍生物:结合型: 蒽苷(如:蒽醌苷, 二蒽酮苷) 游离型: 苷元,如:大黄酸,大黄素 大量鞣质:如:α-儿茶素,没食子酸. 多糖 泻下成分: 结合型蒽醌苷, 二蒽酮苷(番泻苷A~F作用最强) anthra glycoside
20
[药动学] 大黄主要成分蒽醌衍生物 吸收:口服易吸收,药后2—3小时达高峰。 分布:主要分布在肝、肾,其次是脑和肺。 代谢:肝脏
排泄: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尿中排泄。
21
药理作用: 1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1 泻下作用: 确切.大黄自古以来即用作泻药。
药理作用: 1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1 泻下作用: 确切.大黄自古以来即用作泻药。 有效成分:结合型蒽苷、游离蒽醌类。 整体实验:增加人、动物排便次数; 离体实验:低浓度大黄素促进豚鼠回、结肠收缩,增强Ach的收缩效应;促进大鼠、兔回肠收缩。 浓度过大则促收缩能力下降。
22
机制: A大黄口服后,通过小肠时,结合状态的蒽甙大部分未经吸收直接抵达大肠,在肠内细菌酶作用下,水解成游离的甙元,部分甙元还原成作用较强的蒽酮或蒽酚。甙元刺激肠粘膜,兴奋肠平滑肌上的M受体,使肠蠕动加快。 B 大黄酸蒽酮: 抑制Na+-K+-ATP酶,增加肠内渗透压,保留水分,促肠蠕动. C 部分蒽苷经小肠吸收,经肝代谢为苷元,刺激盆神经丛致泻.
23
特点: 生大黄泻下效果好, 晚上用药效果好; 煎煮时间长活性降低.
24
注意: ①尽管游离的甙元是刺激肠粘膜引起泻下的直接因素,但其在通过消化道时易被破坏而失效,蒽甙中的葡萄糖能保护甙元,使其在胃肠不被水解和破坏,因此,结合状态蒽甙才能发挥泻下作用。比如番泻甙A在脱去糖核后,致泻活性下降2/3。大黄经炮制或久煎后,所含蒽甙易被水解成甙元,使泻下作用减弱。 ②大黄致泻部位在大肠,不影响小肠对营养物的吸收,《本草正义》记载“除邪而不伤正气。” ③大黄因含鞣质较高,小剂量或久煎后不仅不引起泻下,且呈现收敛止泻作用,停药后也常表现有继发性便秘。
25
1.2 增强肠腺黏膜屏障: 机械屏障 免疫屏障 生物屏障 肠黏膜屏障 化学屏障 保护机体免受食物抗原、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有害代谢产物
的损害,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26
(1)泻下作用可清理肠道,减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细菌移位。
大黄: (1)泻下作用可清理肠道,减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细菌移位。 (2)肠黏膜机械屏障:由黏膜上皮细胞、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等构成。 脓毒症幼猪:大黄(-)肠上皮细胞凋亡,↑紧密连接蛋白mRNA表达,↓ TNF-α mRNA , ↑肠道微循环。 (3)胃肠道化学屏障:由胃酸、胆汁、溶菌酶、粘多糖等物质构成。 大黄刺激小鼠小肠壁产生II型PLA2、溶菌酶; ↑杯状细胞分泌粘液;(+)自由基清除。 肠黏膜机械屏障由黏膜上皮细胞、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等构成; 26
27
(4)胃肠道生物屏障: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三个类型,三者相互制约,保持平衡态。
厌氧菌主要包括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大而衡定,厌氧菌/ 需氧菌之比值约为1000:1,对人体无不良作用,称为益生菌,为体内优势菌群,可压抑致病菌生长。 大黄能(-)肠道内致病菌(通常为兼性厌氧或需氧菌)过度繁殖。 (5)胃肠道免疫屏障:肠相关淋巴组织和弥散免疫细胞。大黄(-)炎性因子及相应受体(如TNF 受体)表达,有抑炎作用。
28
1.3 利胆、保肝作用: 利湿退黄要药. 活性成分:大黄酸、大黄素 (1)使胆囊收缩, 奥狄括约肌松弛, 促胆汁排泌.
可能机制之一: (+)M-R、α-R,提高胆囊平滑肌静止张力和收缩频率。 (2)对CCl4所致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作用可能与大黄疏肝、利胆、抗炎、抗毒作用有关。
29
大黄对肝硬化患者血氨、内毒素、炎症因子水平与智力的影响
王云滨 叶子 对照组给予益肝灵、复合维生素B每次各2粒, 3次/d;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生大黄粉6~10 g/ d
30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血氨水平、 NCT、 TNF-α、 IL-6、 IL-2比较
NCT: 联字测验 肝性脑病联字试验(number connect test, )是智力检查的一种.
31
1.4 对胃、胰腺的影响: 对胃: 促进豚鼠胃平滑肌条收缩(兴奋M、N-R,激活L-型钙通道);
大黄素降低胃酸,促胃黏液分泌,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32
对胰腺: 抑制与急性胰腺炎发病直接相关的多种酶活性; 抗胰腺炎早期缺血状态,抗炎; 促进胰腺组织再生、修复; 抑制肠道菌感染。
33
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C 反应蛋白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 的影响 李 青 实用临床医学 2010 ,11 (8 ):18-22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抗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胰腺休息疗法(包括禁食、胃肠减压和抗炎、制酸等) 治疗;采用生长抑素。 试验组加用大黄粉温水浸泡液po或鼻饲。
35
2 抗炎: 大黄提取物、大黄酸、大黄素有确切抗炎作用。 整体实验:抑制角叉菜胶足肿胀、胸膜炎; 抑制醋酸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缓解胃癌病人术后炎症反应; 改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36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syndrome , SIRS) 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 MODS). 创伤、感染、出血、休克等病人的后期死亡, 几乎都经过SIRS-MODS-MOF 这一共同途径。SIRS 是MODS 的前奏,MODS 是失控性炎症的结果,因此,防治各种病因引起的SIRS ,尤其是内毒素引起的SIRS ,常是防治MODS、降低重症和急症病人死亡率的关键, MOF:multiple organ failure-多器官衰竭
37
大黄对炎性细胞因子( TNF-α、IL-1 、IL-6) 有拮抗作用,对改善危重病患者的SIRS 和MODS 有重要意义;
对临床ICU病人(伴胃肠功能障碍,脓毒血症)可降低死亡率. 机制:胃肠机制;抗炎抗补体作用. 对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作用疗效显著.
38
大黄素对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时中性粒细胞凋亡异常治疗的研究
尚 东, 王宝枝, 毕 伟, 陈海龙, 齐清会, 关凤林 SIRS时存在PMN凋亡的延迟,如果PMN凋亡延迟,则引起“呼吸爆发”,造成恶性循环,从而加重SIRS。所以,抑制PMN凋亡的延迟,可以减轻过度的炎症反应,可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2例SIRS患者(均为急性胰腺炎)
39
呼吸爆发 respiratory burst
PMN在吞噬异物或受刺激活化时,短时间内耗氧量显著增加(通过磷酸已糖旁路使氧耗及6-磷酸葡萄糖利用增加 ),是PMN发挥杀菌作用重要机制之一. PMN被激活释放各种酶类(MPO et al),呼吸爆发产生氧自由基(O2·- , H2O2 et al,)消灭病原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组织损伤.
42
大黄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
危重患者96 例,分2组。在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同时予生大黄粉鼻饲,每次5 ~ 10 g,每8 h 1 次,在治疗过程中调整大黄剂量至每日大便1 ~ 3 次。对照组除不用大黄治疗外,其他治疗同治疗组。
43
常规组病死率是3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 MODS,发生率48%, 对照组: %,两组有明显差异。 另一个临床试验(大黄对危重病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大黄组病死率是25.7%, 常规组病死率是3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4
离体实验(机制): 大黄提取物(如大黄素)通过激活内皮细胞NO/cGMP信号通路及抑制IκB降解,抑制HUVEC表达黏附分子和炎性分子; 大黄酸抑制巨噬细胞MAPKs信号通路,抑制AP-1激活;抑制内毒素激活的胞内游离钙浓度增加,提高cAMP水平;抑制AA代谢通路。
45
3 对血液和物质代谢的影响: 3.1 止血作用-治疗血热妄行; 有效成分: 鞣质(α-儿茶素, 没食子酸)
特点: ①止血速度快,平均止血时间2—4天。 ②止血作用可靠,止血有效率达95%。 ③止血时,其他症状如腹胀、纳差等症状消失快。 机理: ①促进血小板聚集。 ②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促进血液凝固。 ③使受损的局部血管收缩,血管抵抗力增强,从而有助于止血 ④降低抗凝血酶活性。 ⑤提高α2—巨球蛋白(α2—MG)含量,竞争性地抑制纤溶酶的活性,使纤溶栈的活力降低,增强血凝作用而止血。
46
大黄可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水分向血管转移,降低血液粘度,有利于解除微循环障碍,——“血液稀释疗法”—活血化瘀。
3.2 也有报道大黄浸膏的活血作用: 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 大黄可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水分向血管转移,降低血液粘度,有利于解除微循环障碍,——“血液稀释疗法”—活血化瘀。
47
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体外实验证明,大黄对多种病原菌有抑制作用,较敏感者有厌氧菌、葡萄球菌、淋球、链球菌。其次:白喉、炭疽、伤寒和痢疾杆菌。此外对真菌、病毒、阿米巴、阴道滴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抑菌成分为游离甙元: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作用强。 机理:通过抑制细胞氧化酶系统而抑制糖代谢,氧化脱氢,同时也抑制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大黄提取物抗单纯胞疹病毒:通过抑制病毒吸附和穿入,抑制复制。
48
大黄素抑制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抑制DTH. 对单核巨噬细胞:
5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大黄素抑制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抑制DTH. 对单核巨噬细胞: 未经刺激状态:促进TNF-α、IL-1、IL-6、IL-8分泌; 在LPS刺激时:表现为抑制效应。 对免疫的影响:蒽醌衍生物:免疫↓ 大黄多糖: 免疫↑
49
6、抗肿瘤作用: (1)抑制增殖、促凋亡。 活性成分:游离蒽醌衍生物(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糖类。 机制:抑制瘤细胞酪氨酸激酶、抑制PI3K、MAPKs、NF-κB、AP-1等信号通路。(书中有错) (2)抑制转移: (3)增强抗癌药的细胞毒作用,抗MDR.(可能能降低P-糖蛋白的功能和表达,提高抗癌药物在癌细胞中的浓度而增强抗癌效应;)
50
7、抗氧化: 丹叶大黄素、土大黄苷能抗氧化应激所致细胞损伤。
51
8、肾脏保护: 大黄素抑制肾成纤维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
52
9、舒张血管: 活性成分:大黄素、大黄酚。
53
10、降脂: 抑制胰脂肪酶活性,减少机体对脂肪的吸收,降低胆固醇水平。 大黄素:抑制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
54
11、抗精神病作用: 只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的DA-R,对黑质-纹状体DA-R几乎不影响。 可能活性成分:表儿茶素、没食子酸衍生物。 抗脑缺血性损伤。
55
临床应用(证名): 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 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 痈,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
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56
临床应用(病名): 便秘; 急腹症;急性菌痢、肠炎; 肾功能衰竭;各种出血症等。
57
不良反应 (1)消化道刺激; (2)脱水,电解质紊乱; (3)长期、大量服用可致肝、肾、膀胱毒性; (4)致突变、致癌、致畸可能性。
蒽醌类成分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