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答 辩 人:徐 倩 指导老师:李向东 教授 专业方向:天体物理
硕士论文答辩 低质量X射线双星的演化 答 辩 人:徐 倩 指导老师:李向东 教授 专业方向:天体物理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2
提 纲 1. 概述 ― X射线天文学、X射线双星 Ⅰ X射线双星观测特征 Ⅱ LMXBs的形成与演化 Ⅲ LMXBs演化过程中的主要物理机制
提 纲 1. 概述 ― X射线天文学、X射线双星 Ⅰ X射线双星观测特征 Ⅱ LMXBs的形成与演化 Ⅲ LMXBs演化过程中的主要物理机制 致密星质量对LMXBs的演化的影响 数值计算结果 3. 总结和展望
3
概 述 X射线天文学
4
Sco X-1 (Giacconi et al. 1962) Swift (2004) Chandra (1999) INTEGRAL (2002) XMM-Newton(1999)
5
X射线双星 - 银河系内发现的X射线源超过300多个,Lx~ erg/s;Chandra在河外星系也发现了X射线源
6
高质量X射线双星和低质量X射线双星的对比
7
1. 高质量X射线双星(HMXBs) 伴星:早型OB星 主星:中子星或黑洞 银河系内100多个,河外星系(M81、天线星系)
寿命较短(由伴星演化时标决定, yr),与年轻星族成协 中子星有较强磁场 G,X射线脉冲 Lopt/Lx>1,光学光度由伴星贡献,X射线辐射由主星贡献(谱较硬,≥ 15 keV)
8
HMXBs的分类 超巨星(标准型)/X射线双星 Be/X射线双星 X per 系统 (Reig & Roche 1999)
(伴星OB型,光度型Ⅰ、Ⅱ) (伴星OB型,光度型Ⅲ、Ⅳ型) X per 系统 (Reig & Roche )
9
超巨星/X射线双星 轨道周期 < 10 d,e ≤ 0.1,如 Cen X-3、 LMC X-1 Be/X射线双星 轨道周期 ≈ d,e = ,多分布于LMC、SMC
10
2. 低质量X射线双星(LMXBs) 银河系内100多个,13个位于球状星团中
沿银河系核球方向和球状星团中分布较集中、银盘上分布较弥散,年龄 > 109 yr,年老星族 谱较软(吸积盘的谱),≤ 10 keV,较少X射线脉冲(较弱磁场, G),多数有X射线暴(磁场强于1011 G将被抑制,Lewin & Joss, 1983)和准周期震荡现象(QPOs)
11
3. LMXBs的形成和演化 LMXBs形成的标准理论: 面临的困难: 大质量主星(中子星/黑洞的前身星) + 小质量伴星;宽轨道
(1) 极端质量比( > 10)的原初双星很难形成 小质量伴星不能有效驱散外包层 SN爆发过程中系统易瓦解
12
解释LMXBs形成的模型: a. Podsiadlowski et al. (2003) b. Ivanova (2006)
c. Li (2008)
13
LMXBs的演化 LMXBs的物质传输 伴星核演化、角动量损失(MB、GR) 主序星阶段rlo: 角动量损失, 超致密双星系统
红巨星阶段后rlo: 伴星核演化, 宽轨道双星系统, Porb-MWD Pbif ≈ 1 d 宽轨道BMSPs的形成 (Pi > Pbif) 红巨星演化阶段的伴星:Mc~L , ↑ L=4πR2σT4,MHe-R rlo时: RL~a、q,R≈RL, ,Porb=f(Mc)
14
Tauris & Savonije (1999) He-WD伴星 0.18≤MWD/ M⊙ ≤0.45
与β值(系统损失质量占总传输质量比例)、物质传输方式、磁制动力矩大小无关
15
MWD 不确定,依赖轨道倾角、脉冲星质量;观测无(Porb,MWD),不适用Porb > 100d
16
b. 短轨道周期BMSPs的形成 (Pi < Pbif) 形成He-WD和MSP对或致密的LMXBs
对于后者:< 1 hr,NS蒸发、瓦解伴星 (Ruderman et al ) 黑寡妇毫秒脉冲星 PSR (Fruchter et al )
17
4. X射线双星物质传输过程 a. 洛希瓣渗溢(RLO) (Eggleton, 1983)
18
Kippenhahn & Weigert (1967)
RLO的三种类型:A型、B型和C型
19
质量传输的稳定性 初始稳定标准: ζL ≤ ζdonor
20
b. 公共包层(CE)演化 Webbink (1984) & de Kool (1990)
21
致密星质量对LMXBs演化的影响 NS LMXBs 伴星质量、NS质量
Pbif (Pylyser & Savonije (1988),Pylyser & Savonije (1989)) NS LMXBs 伴星质量、NS质量 Porb-MWD (Rappaport et al. (1995); Tauris & Savonije (1999) NS LMXBs 初始致密星质量 (De Vito & Benvenuto, 2010) IMBH LMXBs 球状星团 (Maccarone et al ) 形成过程不清 (Miller & Colbert 2004) M1,i = 1.4 ~ 103 M ⊙ 取自(Ma & Li, 2009)
22
角动量损失机制 (Sills et al. 2000) M2 ~ 0.1 – 1.1 M☉
23
质量传输率 保守质量传输率 非保守质量传输率 NS LMXBs 非保守,Pbif,≤ 3% BH LMXBs 爱丁顿吸积率大,更小质量比
24
数值结算结果 M1,i=1M⊙(X=0.7, Y=0.28, Z=0.02)
25
M1,i = 1.4 M⊙ M1,i = 100 M⊙ M1,i = 103 M⊙
27
伴星质量的演化
28
De Vito & Benvenuto (2010) Tauris & Savonije (1999)
29
IMBH LMXBs 球状星团,潮汐捕获,碰撞 P > Pbif 宽轨道有超光度爆发态的X射线暂现源
(Kalogera et al. 2004) P < Pbif 伴星氢丰度低,暗弱X射线暂现源 (King & Wijnands 2006)
30
总结与展望 NS ~ IMBH,Pbif,质量传输率影响小 Pi=2 d,M2,i=1M⊙
Porb-MWD Tauris & Savonije (1999) ,De Vito & Benvenuto (2010) 伴星质量 – 6 M⊙ 金属丰度 物质传输速率
31
Thank you!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