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陈情表 项脊轩志 长亭送别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 ►专题写作指导
2
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3
陈情表
4
导学提示 导学提示 看过“三言二拍”的同学经常会在书中看到这么一句话,“万恶淫为首,百德孝为先”。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孝”是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都有父母,有父母就要讲求孝道,我们也会常常以感恩的形式给父母写信,固定模式的写法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回忆法”,就是想一想父母对自己做过什么,比如“夏天的雪糕,冬天的棉袄”。另一类是虚化情景法,就是坐在教室里,想象父母现在正在干什么,比如“泪眼婆娑中,我仿佛又看到了你劳作的身影”。这两种写法,一般来说比较容易展开情节,可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5
导学提示 当然也有同学给朋友写信有如行云流水,滔滔不绝,给父母写信就干巴巴的,讲不了几句话,除了写作技巧欠缺之外,缺乏真情实感是重要的方面。黑格尔说过,“生活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跟生活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父母对你好到毛孔里,你反而看不到,非得离开一段日子了,才觉察到父母的好。有句话叫“距离产生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只有具备真情实感,才能无所顾忌地从笔端流出天下至美的文字。今天就来看一看古人写的一封书信,是如何深深地感动了皇帝的。
6
导学提示 [读后想一想] ①你有没有写过很感动人的书信? ②要想感动人,一定要情真意切,不拖泥带水,不弄虚作假。对此你有其他的认识吗?
7
走近作者 走近作者 李密(224—287),晋朝文学家。字令伯,一名虔,三国时犍为(今四川彭山东)人。李密六个月时丧父,四岁时母亲何氏为舅父所逼而被迫改嫁,幼嫩的心灵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再加上严重的营养不良,以致九岁时还不能正常走路。多亏了祖母刘氏的躬亲抚养,才得以长大成人。 李密以孝闻名。祖母刘氏有疾,李密就端汤送药,且先尝后进,休息就在祖母榻旁,从不解衣就寝。后来,祖母刘氏终老,李密服丧完毕,出任太子洗马一职。
8
走近作者 在晋朝为官时,李密长期在外任地方官,由于不谙官场游戏规则,他心中也常怀怨愤。有一次,晋武帝设宴招待群臣,诏令李密赋诗,李密就在诗中写道:“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晋武帝听后很不满,于是就免了李密的官。
9
追溯背景 追溯背景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洛阳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将招来杀身之祸。
10
追溯背景 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两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挚情。
11
预习学案 预习学案
12
预习学案 1.xìn mǐn jīn zuò wò qióng bū xiǎn mǐn zhuó huán jī qiǎng
13
预习学案
14
预习学案 2.(1)“零丁”通“伶仃” “蓐”通“褥”
15
预习学案
16
预习学案
17
预习学案 (2)见:①代词,我 ②动词,看见 ③动词,显现,出现 辞:①辞谢 ②告别 ③文体的一种 卒:①终 ②完毕,结束 ③到底,终于 ④死 薄:①迫近 ②与“厚”相对 ③降低 ④看不起,轻视,慢待 除:①拜官授职 ②去掉 ③台阶
18
预习学案
19
预习学案
20
预习学案
21
预习学案 (3)①不会走路 ②成人自立 ③多指生病、患病 ④拳拳,形容感情恳切 ⑤辛酸苦楚 ⑥为谦辞 ⑦汉代选拔人才制度中的一种名目,是优秀人才的意思 ⑧报告申诉 ⑨报答 ⑩指赴京就职 ⑪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时为宫中的侍卫武官,晋至南北朝时为尚书曹司的长官
22
预习学案
23
预习学案 (4)①名词做动词,任职 ②名词做状语,向上 ③形容词做名词,年老而德高的旧臣 ④被动用法,被……缠绕 ⑤使动用法,使……知道 ⑥名词做状语。外:在外面;内:在家里 ⑦形容词做动词,远离 ⑧名词做状语,一天天地 ⑨形容词做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24
预习学案
25
预习学案 (5)①判断句 ②被动句 ③被动句 ④倒装句 ⑤倒装句 ⑥省略句 ⑦省略句
26
精华探究 精华探究 1.晋武帝为什么要重用李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精华探究 1.①用怀柔政策收买人心,减小治吴的阻力;②李密以孝闻名天下,晋武帝以孝治理天下,重用李密可以服众。
28
精华探究 2.李密辞不就职的原因都有哪些?其中,哪些原因在文中没有出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精华探究 2.①确实有供养祖母的问题;②有怀旧思想,忠臣不事二主,且李密认为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有一点不服气;③伴君如伴虎,李密对晋武帝不甚了解。
30
精华探究 3.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作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精华探究 3.①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人生有三大不幸,第一就是“幼年丧父”。②孤儿寡母生活往往比较艰苦,如果再失去慈爱的母亲,那是更大的不幸。李密的母亲改嫁时没带上李密,使得李密成为孤儿。③祖母比李密大52岁,从此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李密四岁时跟着56岁的祖母生活,可想而知祖孙二人生活的艰难程度。李密这一棵独苗“九岁不行”,特异的体弱又会使年迈的祖母如何操劳且提心吊胆!④如果叔伯和兄弟较多,李密家人丁兴旺,有亲戚们照应帮助祖孙二人,那也会好过一点,可是这些在李密家里全部是空缺。
32
精华探究 ⑤如果家庭富裕,能请一些丫鬟和仆人来服侍祖孙二人,那也会好过一点,可是李密家一贫如洗。⑥李密“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发生了,“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李密只好“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从而最终感动了皇帝。
33
品读鉴赏 品读鉴赏 1.融情于事,融情于理 (1)融情于事。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李密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直陈身世凄惨之情,二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三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四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34
品读鉴赏 (2)融情于理。臣子上表陈辞,不仅要在叙事中动之以情,还需在陈情中言之以理。李密陈情的理据,就在“圣朝以孝治天下”的道理,他还以当今“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为论据。史载司马昭死,武帝司马炎坚持为父守孝三年;他即位时举贤的标准中也明示“孝敬尽礼”“友于兄弟”两条。所以李密一本正经地援引来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成为最有力的武器。
35
品读鉴赏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陈辞婉曲,屈伸适宜
(1)形象生动,自然精粹。本文用了大量四字句、对偶句,既有骈文的整俪,又使语言不显雕琢,显得十分自然真切,真像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之迹。文章语言十分形象生动,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眼前。此外本文语言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已发展为成语。
36
品读鉴赏 (2)陈辞婉曲,屈伸适宜。本文陈情率真,拒绝之词委婉含蓄,借题发挥,卑己敬人,屈伸有度。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做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法来打动晋武帝。从文章中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淹入对祖母刘氏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构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37
品读鉴赏 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又反复强调祖母刘氏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祖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38
品读鉴赏 《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泻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氏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如“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和自己的狼狈处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可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
39
品读鉴赏 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而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作者再次抒发对祖母刘氏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40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主旨归纳】 本文是李密向晋武帝上奏的表文,主要陈述了其不能奉诏的原因,并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章围绕“情”“孝”二字反复陈述其家庭的不幸及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了其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衷情。
41
归纳总结
42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 孝心无价 毕淑敏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43
拓展阅读 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44
拓展阅读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债。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45
拓展阅读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布鞋;也许是数以亿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46
拓展阅读 【赏析借鉴】 百善孝为先,有的时候面对白发苍苍的父母,回想他们多年来对自己的精心哺育,心头真的有很多说不出的滋味。然而,社会竞争的激烈,个人发展的需求,身为人子的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那一份埋藏在心底的情愫,总是为自己不能尽孝找到这样或那样的借口。作者以一种劝告的方式,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一话题的深刻认识。
47
写作借鉴 写作借鉴 【运用点拨】 1.百善孝为先,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子欲养而亲不待”,则是许多人的遗憾。是的,“百顺孝当头”,孝是阳光下最美好的情感。或许,我们并没有在意,或许,我们并不知道珍惜,其实,那一份世间最纯净的情感一直荡漾在我们的周围,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人生的真谛。所以,尽孝心要趁早。
48
写作借鉴 2.理解,是一种沟通亲情的良药。“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正因为年轻,才伤害了关爱自己的母亲;也正因为年轻,才有勇气改正。的确,因为年轻,我们会犯很多错误,会留下很多遗憾,所以当我们再一次接近错误的边缘时,应该以冷静的心去思考生活的真谛,用理解与宽容去体会亲情与冷暖。
49
写作借鉴 【运用示例】 示例1 不同的人对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幸福的指数则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的标准。有人认为拥有财富就是幸福,有人认为获得权力就是幸福;而有的人则认为生活美满是幸福,有的人认为心情舒畅是幸福。在李密的眼中,幸福就是能够陪伴在祖母身边,默默地奉献自己的孝心。幸福的指数标志着一个人生活的状况,如果他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那么他的幸福可能更多些。
50
写作借鉴 示例2 很多时候,很多人,内心都会充满着遗憾,尤其是身为父母的人们。为了一个小小的目标,为了一份内心深处的夙愿,他们总在期待。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应该尽量满足他们那些无法实现的心愿。遗憾,会给人带来永久的伤痛,不留下遗憾,才能真正体会生活的真谛。《陈情表》中李密没有留下遗憾,他的孝心最终打动了皇帝。
51
项脊轩志
52
导学提示 导学提示 父爱、母爱、亲情无限,在我们身边,永远流淌着家人的关爱。爱,在文人笔下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讲述了分别在即的亲情流露。那笨拙肥胖的背影不仅使作者泪流满面,也使读者心潮起伏,不能自已。“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53
导学提示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几十年来打动着每一个读过此文的人的心。是啊,亲情就是在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中缓缓渗透出来,也许在发生的时候,我们尚不能感悟,事后回忆时,便会禁不住热泪盈眶。今天,我们来学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看一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展现对家人的那份深深的眷恋之情的。
54
导学提示 [读后想一想] ①最让你感动的亲情中哪一份最珍贵? ②想一想,温暖的亲情对我们的成长有何影响。
55
走近作者 走近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属江苏)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3岁才中举人,后连续八次会试不第。嘉靖二十一年迁居至嘉定(今上海嘉定)安亭,在那里读书讲学20余年。他的学生很多,都称他为“震川先生”。他到58岁时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
56
走近作者 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也很感人。
57
走近作者 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58
追溯背景 追溯背景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十九岁时写的作品。作者三十岁之后,又给该文补写了附记。选入教科书时删去了“项脊生曰”一段议论。
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室。作者的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太仓(今属江苏)的项脊泾,作者用它来作为室名,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59
预习学案 预习学案
60
预习学案 1.lù qì yuán shǔn yǎn míng wù bì cuàn pí•pa bǐ shān zǐ yù gū jiōng yǒu
61
预习学案
62
预习学案 2.(1)“而”通“尔”,你的
63
预习学案
64
预习学案
65
预习学案 (2)顾:①回头看 ②顾及 ③拜访 稍:①廪食,官府发给的粮食 ②渐渐 ③稍微,略微 置:①安置 ②设置 ③留下,弃置 去:①距离 ②离去 ③除掉,去掉 归:①旧时指女子出嫁 ②回来 ③归附 过:①动词,过了,偏了 ②动词,看望 ③动词,经过 ④动词,批评,责备 ⑤名词,过失
66
预习学案
67
预习学案 (3)①一丈见方 ②到处 ③学习写字
68
预习学案
69
预习学案 (4)①名词做状语,从前面 ②名词做状语,在内外 ③名词做状语,向西面 ④名词做状语,亲手 ⑤名词做动词,赴宴 ⑥名词做动词,喂养 ⑦名词做动词,上朝 ⑧形容词做名词,美好的景致 ⑨名词做状语,朝下 ⑩名词做状语,从上面
70
预习学案
71
预习学案 (5)①判断句 ②省略句 ③倒装句 ④省略句 ⑤判断句 ⑥倒装句 ⑦倒装句 ⑧省略句 ⑨被动句
72
精华探究 精华探究 1.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3
精华探究 1.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74
精华探究 2.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5
精华探究 2.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用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文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诙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之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顷之,持一象笏至,曰: ‘……他日汝当用之!’”
76
精华探究 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
77
品读鉴赏 品读鉴赏 1.文气贯通,浑然一体 文章虽写于不同时期,写的是生活琐事,思念的人分属三代,但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梅曾亮),将人物、事件联系起来,又以或喜或悲的感情灌注其中,使全文浑然一体,一点没有松散凌乱的感觉。
78
品读鉴赏 2.平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 作者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通过生动的细节,用平实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文中表现大家庭的破败衰落,只一两个典型细节,“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不言感慨而感慨自见。叙事以白描见长,抒情以朴素为归,恰如王锡爵所说,“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79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主旨归纳】 作者借写项脊轩的兴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了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和场面,写出了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对人亡物在、家境衰微、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80
归纳总结
81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湖北一考生 我爱项脊轩,更爱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爱它那明月下的半墙,爱它那三五之夜的静谧,爱它的窄小与简朴。
82
拓展阅读 每每翻开那充满书香的《项脊轩志》,扑入眼帘的就是一座低矮但给人心灵以踏实的小轩。这里安居着追求安然、静然的震川先生,这里绽放着一个泰然、悠然的灵魂。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我的心业已被这安谧的气息所陶冶,我的浮躁俨然已经荡然无存。所以我只敢站在项脊小轩的门口,仰望那不高但又很高的它,注视着这里的一切,聆听着大自然为之演奏的音乐。
83
拓展阅读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那借书满架的场景,听着那偃仰啸歌的狂狷,感受着那种被书拥挤着的幸福感,然后回忆着那充满淡淡忧郁但又美好甜蜜的过去,回忆着父母朋友同学老师甜甜的微笑,沉浸在那种人人有之但又逐渐遗忘的回忆的幸福之中!然后轻轻地哭泣,又轻轻地微笑!
84
拓展阅读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冥然兀坐的神情,在那寂寂的庭阶前,学喂食的少年,捋起袖子,挥手洒出谷子,引来那人至不去的小鸟。然后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注视着,融入这片静谧但又有着跳动旋律的暮色之中,等待那淡了、暗了的暮霭,等待夕阳西下,庭前花开花落的那一瞬。然后脑中浮现小鸟珊珊可爱的神情,学着小鸟在跳动的旋律中享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和谐。
85
拓展阅读 也怪不得震川先生独自钟爱这破落但亦可久居的小轩,也怪不得震川先生可以在庭前在明月下想起那绵绵的爱,那天长地久的感动,也怪不得震川先生有如此细腻的心灵写出如此细腻的文章。这份钟爱、这份感动、这份细腻来自那甜美的回忆,来自那大自然的和谐,来自心中的那份安然,悠然!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看着那渐高的月儿,看着那在月色中朦胧依稀的小轩,想起李乐薇的空中楼阁,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又何尝不是我的心灵深处所追求的空中之阁,又何尝不是我冥冥之中享受的荷塘月色。这份静谧,这份和谐!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站在回忆的转轴上,站在大自然的琴弦上,站在自我心灵的钟磬旁!
86
拓展阅读 【赏析借鉴】 文艺作品魅力无穷,它可以滋养人的身心,牵扯人的灵魂。孔老夫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青年学子品美文,心灵为之感动,情操为之陶冶,想象为之激发,还成就了考场美文一篇,这不正是阅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对于抱怨缺乏直接生活的中学生来说,合理利用阅读得来的间接生活为文,不也是路径之一吗?
87
写作借鉴 写作借鉴 【运用点拨】 动人的情感无须惊天动地,平平常常才是真。百年老屋几度兴废,离开家园年月已久,亲人多辞世,家庭多变故。但他们的举止动作、言语神情以及生活琐事却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88
写作借鉴 【运用示例】 示例1 轩室里的温馨,弥漫着血浓于水的亲情。爱情深似海,如树,亭亭如盖矣。
示例1 轩室里的温馨,弥漫着血浓于水的亲情。爱情深似海,如树,亭亭如盖矣。 示例2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我想,这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落在他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
89
长亭送别
90
导学提示 导学提示 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这部影片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人的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91
导学提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里,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
92
导学提示 [读后想一想] ①你喜欢我国古代戏剧吗? ②走进《西厢记》,你看到了什么? ③尤为精彩的这一片段是否改变了传统戏剧在你心中的地位?
93
走近作者 走近作者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类型的妇女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西厢记》尤为出色),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94
追溯背景 追溯背景 《西厢记》故事的最早来源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到了南宋和金代,有关崔、张故事的唱本和戏文明显增多,但流传至今的只有金章宗时董解元所作的《西厢记诸宫调》。
95
追溯背景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全剧长达五本二十一折,突破了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体式。第一、二、三本叙述莺莺和张生由互相爱慕到私自结合,以及所经历的种种波折。剧情推至第四本而达到高潮,推出感人的“长亭送别”场面,最后以崔莺莺与张生完婚团圆作结。本课文节选自《金元戏曲•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即崔母被迫许嫁后令张生入京应试,张生临行时崔莺莺在十里长亭为其送行一折。原题中一个“哭”字,道出了刚刚争取到母亲认可其爱情的女主人公又要与心上人分别而异常痛苦的心境,正所谓“离愁别恨”。
96
追溯背景 而崔、张分离的痛苦是崔母一手所为:她认为女儿是名门闺秀,张生只是个无名之辈,门不当,户不对,因此在崔、张爱情既成事实之后还要强迫张生进京应试为官,否则不准完婚。崔、张两人就是在象征封建势力的崔母的威逼之下才被迫分离的。此折选为课文后易名为《长亭送别》,显得委婉文雅。
97
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常与唐诗、宋词并称。其中杂剧成就尤高,因此元曲也常专指元杂剧。 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远。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是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二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
98
预习学案 预习学案
99
预习学案 1.yán cōng ɡēng zhūn chuàn yè wèn cù shěn sī pēi xū chàn
100
预习学案
101
预习学案 2.筵 宴 霄 宵 愠 媪 辉 晖 稔 谂
102
预习学案 3.给词语写解释 胸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杯盘狼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案齐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斜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3
预习学案 3.胸臆:指心里的话或想法。 杯盘狼藉: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举案齐眉:形容夫妻相敬。 斜晖:傍晚的阳光。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微不足道的名声与利益。
104
精华探究 精华探究 1.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第一首小令【端正好】的“晓来谁染霜林醉”和后文最后一首小令【收尾】的“一鞭残照里”来看,长亭饯行已经过一整天的时间。可为什么莺莺却还说“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5
精华探究 (1)这表明了莺莺对张生浓重而深切的依恋之情,正是这种依恋使得她觉得时间过得飞快。
106
精华探究 (2)【满庭芳】中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情?结尾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7
精华探究 (2)运用了“举案齐眉”的典故,表达了女主人公渴望与张生同桌共食,哪怕须臾片刻也好;同时也揭示了在封建礼教的残酷统治下,男女爱情不自由的现实。结尾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用“险化做望夫石”来表达女主人公所忍受的隔绝的折磨,揭示出爱情不自由和婚姻不自主给男女青年造成的莫大痛苦。
108
精华探究 2.思考在“饯行酒宴”上这一部分红娘的言行,回答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在此场合下,夫人两次叫红娘替“正旦”把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9
精华探究 2.(1)女主人公此时此刻正处于离别的痛苦之中,两次把酒,正有“酒入愁肠愁更愁”之意。
110
精华探究 (2)怎样理解红娘的两次言语,第一次:(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第二次:(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红娘在情节安排上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
精华探究 (2)第一次言语引出莺莺送别当时和设想张生走后的心境。看见安排好了车马,立刻产生了一种犹如煎熬的心绪,再无心插花戴朵,把自己打扮得娇滴滴的。第二次言语则引出了【快活三】和【朝天子】两首通过描写味觉来刻画女主人公临别前的难以下咽,虽山珍海味却味同嚼蜡的情景。红娘在情节安排上主要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把情节串联起来,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112
品读鉴赏 品读鉴赏 《长亭送别》的写景艺术 《长亭送别》是一曲送别的歌,是一段离别的曲。当我们读完全文的时候,张珙和崔莺莺那分别时的场景如在眼前,那分别的气氛似乎就在我们周围萦绕,如此大的感染力来自于文中恰到好处的景物描写。
113
品读鉴赏 1.由景渲染别离的氛围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长亭送别的开始,开始在“黄花满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深秋时节,在离别的时刻遇到了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景物,在任何一个送别人的眼里都会有凄凉、萧索的感觉。如此的背景图案,别离的人镶嵌在这巨幅的画面上,开始了各奔东西的征程,一个“染”字是“景”还是“情”的动作?任由我们去想!景是别离的景,情是别离的情,情景的结合达到了巧妙的相融。
114
品读鉴赏 2.由景引出人物的神态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拟人手法写出了“寒烟衰草”的情态,“寒烟衰草”在黄叶纷飞的西风中“萋迷”!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只见张生“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寒烟衰草”的情态与张生的神态是何其的相似!在瑟瑟秋风中,草衰败了,在清冷的西风中,爱人要别离了,人有情,物有意。景物铺垫引神态,真是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了!
115
品读鉴赏 3.由景突现人物的内心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别离是一种痛苦的相思的开始。一个“隔”字,写尽了不愿分别的心境。疏疏落落的林子在淡烟中隐约出现,但却时常被“遮蔽”!“遮蔽”的是一种相思的情感抑或是别离的孤寂?在夕阳古道上的人,都默默不语,“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嘶”字淋漓尽致地道出了别离人的内心狂奔的急流,离别是彼此最不想看见的一幕啊!
116
品读鉴赏 4.由景营造别后的场面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仅十个字,便勾勒出了离别后的自然场景:四周的山,四周的水,四周的林……此时的它们却处在“一鞭残照里”孤单地怀想。孤单成了这时的唯一的名词!
117
品读鉴赏 5.由景组建文本的情节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学样式,一般都离不开景物的描写,景物的描写在这段戏曲里不仅有上述的作用,还有组建文本情节的功能。《长亭送别》的情节大致分送别前、送别中、送别后等几个环节,在这几个环节中,作者穿插的景物描写很好地服务了整个文本的情节结构。以上四点中的景物就是组建的材料,分别是:送别前、送别中、临别时、别离后的景物设置。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本文就是写景艺术最典型的范例。作者所写的景都是为情而服务的,景物的特征就是人物心境的表现,人物心境的表现同时又给原本无情的景物染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让我们真正感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妙处!
118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主旨归纳】 本文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二人在长亭难舍难分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119
归纳总结
120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 读《长亭送别》有感 李 延 一声轻叹,吐尽心中无奈;一曲忧词,诉尽心中愁情;一抹清泪,流尽心中苦楚;一卷诗书,载下无限悲伤。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如此萧瑟的景,如此凄迷的情,可想而知此时的崔莺莺是多么的无奈,多么的惆怅。
121
拓展阅读 自从有了那一面之缘,自从那一见倾心之后,便注定了有这相思之苦。老夫人的毁婚更是让这段情难以为继。幸得红娘撮合,张生与崔莺莺私订终身。老夫人毅然决定如果张生不能考取功名将不承认他们已成夫妻的事实。无奈之下,张生只得进京赴考。幸好张生考取了功名,有情人才终成眷属。 张生和崔莺莺是两个重爱情轻名利的人,莺莺更是具有反抗精神和叛逆心理。文中莺莺的离愁别绪,固然反映了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抗争。这离愁伤别也都源于封建礼教对他们的束缚。
122
拓展阅读 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人物亦是如此。 林黛玉,一代温婉美人,在这封建礼教的禁锢之下,因为她的不满,因为她的地位低微,因为她有爱却不敢爱,最终也只得抑郁而死,终不见所爱之人。 与之相对的薛宝钗,对封建礼教可谓是深信不疑,又因为她的身份高贵,所以就连进门之势都大不相同。于是她到了贾家也就树立了自己的地位。虽然她无法得到贾宝玉的爱,可是林黛玉又何尝不是呢?最后两者皆空留一肠悔恨。
123
拓展阅读 鲁迅笔下的闰土、祥林嫂也是这样的人。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下,那个昔日开朗活泼、机灵明礼的闰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迂腐的,苍老的,甚至是让人感到陌生的闰土,在他身上再也看不到从前的阳光了。祥林嫂因为改嫁,一直遭人嫌弃,后来她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儿子,人们却把她的经历当作笑柄。 这些人泯灭了人性,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些人,迂腐而麻木,把别人认为可笑的事当作模子,忘记了自己的感受。这些人没有了温暖,把别人的痛苦视为娱乐,毫无同情之心。而造成这些的原因是什么,全都是封建礼教。
124
拓展阅读 封建礼教是嗜血的,残酷的,泯灭人性的。它创造出来一个又一个林黛玉,一个又一个祥林嫂,它无情地吞噬着那些不幸的人们的悲惨的灵魂。
读了《长亭送别》,我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莺莺那样幸运,世界上残酷的事太多太多,封建礼教是嗜血的规则,残害了一个个生命。 听,那断桥边是谁在唱歌,那凄迷的歌声在诉说谁的痛。 (有删改)
125
拓展阅读 【赏析借鉴】 虽然《长亭送别》是一出爱情剧,但作者却从中读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者先从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入手,在叙述故事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出了人物性格——“反映了她(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抗争”,再进一步提升到“这离愁伤别也都源于封建礼教对他们的束缚”的高度。接着列举林黛玉、薛宝钗、闰土、祥林嫂等人物的悲剧命运,历数封建礼教的罪恶,最后回扣主题,赞扬莺莺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如此首尾圆合,放得开又收得拢,赋予了文本较高的思想高度。
126
写作借鉴 写作借鉴 【运用点拨】 1.尊重才能迎来爱的春天。东汉梁鸿与妻子孟光非常恩爱,每次吃饭,孟光都把端饭的盘子举得高高的,表示对梁鸿的敬重。 2.打破束缚的最好办法是斗争。张生与莺莺一见钟情,叛将围困相国寺索要莺莺,书生张珙依靠朋友的帮忙解除了危难。老夫人亲口允婚,却又违约悔婚。在侍女红娘的撮合下,两人冲破礼教的束缚,私下结为夫妻。老夫人无可奈何,但要求张生应试得官才准许成亲。
127
写作借鉴 【运用示例】 示例1 红叶是秋之叶,是诗之叶,往往催发出诗情。《西厢记》中崔莺莺“长亭送别”中那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诉尽了千古离愁的哀痛。而“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赤叶枫林百舌鸣,黄泥野岸天鸡舞”“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好是经霜叶,红于带露花”“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等则寄寓了诗人的风雅和浪漫情怀。
128
写作借鉴 示例2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
示例2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 示例3 倘若张生与崔莺莺一开始便顺利地牵手到白头,宝黛最终应验了那木石前盟,我们就不会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一丝叹惋,不会留下千古恨。文学因不完美而更有力量,在不完美中得以无尽地飞翔。
129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
130
导学提示 导学提示 爱情总是想象比现实更美丽,相逢如是,道别亦如是。我们以为爱得很深很深,来日岁月会让你知道这不过很浅很浅。最深最深的爱必须和时日一起成长。
131
导学提示 相信爱情可以让一个人改变,这是年轻的好处,也是年轻的悲哀。浪子永远是浪子,最不宜结婚的是浪子,最适宜结婚的也是浪子。往往不是一个女人改变一个浪子,而是这个女人在浪子想要改变时刚好出现了。我们一生当中要牢记和要忘记的东西一样多,记忆存在细胞里存在身体里面永不分离;要摧毁它等于玉石俱焚。然而,有些事情必须忘记。忘记痛苦、忘记最爱的人对你的伤害,因为只好如此。
132
导学提示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倾倒,用炽热的感情唱出一曲曲爱的赞歌。尽管我们都衷心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文学史上还是留下了许多凄恻哀婉的爱情故事。这样的爱情悲剧我们接触过许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素有西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之誉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起感受西方的经典爱情。
133
导学提示 [读后想一想] ①你知道我们中国的经典爱情故事有哪些? ②如何做一个敢爱敢恨的人? ③想一想怎样评价《罗密欧与朱丽叶》?
134
走近作者 走近作者 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大戏剧家、诗人。他幼年时就对戏剧产生了兴趣,曾进过文学学校,接触到古代罗马的诗歌和戏剧。21岁时他到伦敦剧院工作,曾在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才登台演戏。他的主要成就在戏剧方面。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135
走近作者 早期(1590—1600),是他学习、继承并取得初步成就时期,一般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主要作品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等,悲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情绪,相信人文主义可以实现。
136
走近作者 中期(1601—1607),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一般称为悲剧时期。这时正值英国社会从表面繁荣进入社会动乱的转折时期,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使作者悲观失望,因此作品的基调悲愤、阴郁。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即《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所写悲剧不重在歌颂人道主义理想,而重在揭露和批判现实的罪恶。
137
走近作者 后期(1608—1613),可称为传奇剧时期。这一时期莎士比亚蛰居乡间,从事传奇剧的写作。在这些作品里,对现实的黑暗还有所揭露,但不再是抗议、批判的态度,而是和解、宽容的态度。主要作品有《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暴风雨》被称为“诗的遗嘱”。
138
追溯背景 追溯背景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共五幕。它是根据意大利民间故事写成的一部悲剧。当时正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这是一次先在意大利发生,然后在欧洲其他许多国家相继发展起来的一次中世纪后期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时期是欧洲封建社会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母体内孕育的时期。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139
追溯背景 其主要内容是:第一,用人性反对神权;第二,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第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其中个性解放是针对封建教会宣扬禁欲主义,要求劳动人民克制欲望,放弃斗争,放弃现世幸福而提出的。人文主义肯定现世生活,认为现世幸福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莎士比亚早期作品主要是宣扬这种人文主义思想,《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一部具有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
140
预习学案 预习学案
141
预习学案 1.chuāng àn xiān yuán sǒng yǒng yùn jué jīn bèi miǎo sàng ǎo
142
预习学案
143
预习学案 2.黯 暗 垣 恒 泻 泄 唉 挨 撕 厮
144
预习学案 3.给词语写解释 妒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妒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浩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怂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轻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矜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置之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欲言又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涯海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黯然失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5
预习学案 3.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浩渺:水面辽阔无边。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轻浮:言语举动随便,不严肃不庄重。 矜持:①庄重;严肃。②拘谨;拘束。 置之不顾: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欲言又止:想说又停止不说,形容有难言的苦衷。 天涯海角:指极远的地方或形容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黯然失色:指事物失去原有光彩,或形容相形之下变得暗淡无光。
146
精华探究 精华探究 1.认真研读课文,分析罗密欧和朱丽叶这一对恋人,分别是什么思想性格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7
精华探究 1.剧中的主人公朱丽叶是一位名门闺秀。她热爱生活,天真纯洁,在同罗密欧相爱之前是一个循规蹈矩、唯命是从的贤淑少女。月夜中,她自言自语,道出了对罗密欧的爱慕与思念;当心上人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她放下了少女的矜持,果敢地冲破了封建束缚,彻底抛弃了封建家族观念,大胆地表白了自己的爱情。这显示了她是一个坚定果敢的具有时代精神的资产阶级新女性。 罗密欧也是一个具有人文主义生活理想的新时代青年,为了追求个人幸福,他敢于挣脱封建伦理观念的束缚。他出身于名门贵族,热爱生活,有理想;为了纯洁的爱情,他视死如归,虽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这显示了人文主义者为追求幸福生活,实现生活理想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148
精华探究 2.莎士比亚著名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表达了一种怎样的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9
精华探究 2.作品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故事,揭示了青年一代终将战胜腐朽没落的封建势力的社会发展规律。这实际上象征了年青一代追求爱情,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的理想的胜利,也就是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
150
精华探究 3.怎样理解该剧所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
精华探究 3.罗密欧与朱丽叶本是一见钟情,互生爱慕,但受封建家族世仇的影响,却难成眷属。面对伦理观念的重重阻隔,他们秘密相会,互诉衷情,勇敢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情,追求着自己的幸福生活,成为封建秩序的叛逆者。特别是该剧的结尾,两个世仇之家面对着儿女的尸体幡然醒悟,言归于好,则象征着腐朽的封建家族的没落和年青一代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的胜利,象征着作者所宣扬的人文主义思想的胜利。
152
品读鉴赏 品读鉴赏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著名悲剧。课文节选部分记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面对封建势力和封建伦理观念的重重阻隔,秘密相会,互诉衷情,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歌颂了他们纯洁坚贞的爱情,表达了早期人文主义思想。
153
品读鉴赏 1.戏剧气氛的重要性。 课文节选部分十分注重气氛的渲染和营造,莎士比亚一方面充分利用环境来烘托气氛,如神秘的夜色、静谧的花园、皎洁的月亮、温暖的晨曦;另一方面运用西方诗歌中适合于描写爱情的诗体,如十四行诗等,让两个恋人在诗情画意中唱出一首首美丽的抒情诗。如“美丽的太阳”一段抒情独白(“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是什么光……好让我亲一亲她脸上的香泽”)。
154
品读鉴赏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莎士比亚综合运用比喻、拟人、象征、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使一句句独白充满诗意。他不仅把朱丽叶比作美丽的太阳,表达对她的赞美之情,还将月亮拟人化,比作有嫉妒心的人,它因不如朱丽叶美丽,“已经气得面色惨白”。太阳象征着纯洁的爱情,而“妒忌的月亮”则象征着家族冤仇与世俗礼教,“美丽的太阳”赶走那妒忌的月亮,深层次地象征了坚贞纯洁的爱情必将战胜家族冤仇与世俗礼教的美好愿望。“既然她这样妒忌着你,你不要忠于她吧;脱下她给你的这一身惨绿色的贞女的道服,它是只配给愚人穿的。”
155
品读鉴赏 “惨绿色的贞女的道服”象征封建包办婚姻,说“它是只配给愚人穿的”,表达了主人公对它的憎恶和批判,也反映了主人公对自由婚姻的憧憬。
156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主旨归纳】 课文节选部分描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月夜相见和互诉衷肠。通过描写这对青年为争取婚姻自由和幸福,与封建势力的阻拦形成激烈的矛盾冲突,歌颂了青年男女真挚纯洁的爱情,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追求美好情感、追求幸福、反对禁欲的人文主义理想。
157
归纳总结
158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 信仰与宽容 ——《罗密欧与朱丽叶》赏读 章国华
自己感动自己是一种情感的胜利,自己征服自己是一种理智的升华。莎士比亚,一个响彻世界剧坛的文化精英。本•琼生曾赞誉他不是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所有的世纪。而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曾多次作为一种爱情的悲剧赚取了我们许多的泪水。应该说《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所有经典的文学剧本一样,它所反映的思想内涵与文本深度也是超越它本身的。
159
拓展阅读 正如中国梁祝爱情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让许多人感动之处也在于它的悲剧性:在两个家族仇恨的围剿中,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了一份悲剧的爱情。可在他们这里,死亡不再是痛苦与恐怖的代名词,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生命是付出代价的最底线,然而对于他们来说,坟墓可以幻化为美丽的灯塔,墓窟可以变成欢宴的华堂。在这里,结束生命痛苦的文字线条却是那样的流畅与富有激情,死亡阴影的色彩是那样的艳丽夺目,似乎痛苦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有价值,死亡是他们最炙热最深刻的情感。丰子恺曾说过,人生可以分为三种生存境界:现实人生,艺术人生和宗教人生。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中,两位主人公面对残酷的现实一步步演绎时,
160
拓展阅读 他们始终做着我们所做不到的事,在无限的痛苦选择中,他们酝酿着最伟大的幸福。可以说,他们的爱情也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情感,而是上升到了一种人生信仰,上升到了宗教人生的生存境界中。 我们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宗教信仰式的爱情与当时家族仇恨和家长制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了他们殉情的悲剧,然而在浪漫的殉情悲剧中,他们的行为方式还体现着另一种高贵的精神品质——宽容精神。我们说宽容是人们在生存空间里最容易接受的前提,但要宽容,首先要让自己处在示弱的地位,被动的地位,牺牲的地位。这也就说明了宽容意识既是一种最容易被人接受同时又是最难以付诸行动的思想品格。在《罗密欧与朱
161
拓展阅读 丽叶》剧本中,一开始朱丽叶的表哥由于家族的仇恨刺死了罗密欧的朋友,而罗密欧为了替朋友复仇刺死了朱丽叶的表哥,接着帕里斯又因家族与个人仇恨和罗密欧决斗……而最后所有的仇恨与复仇都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双双殉情才得以凄凉的和解。两个家族的仇恨使得他们爱情发展的空间很小很小,但他们的宽容意识最终却放逐了一切仇恨对错的角逐。由此可见,他们爱情的伟大之处也在于他们超越了个人情感的小空间,他们最终也没有以恶抗恶地将仇恨的矛头指向任何人,而是以自己伤害自己的方式化解了所有不共戴天的矛盾,以双双殉情的结局结束了世世代代的悲剧。可以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也不仅仅在于他们追求自由,反抗封建伦理与家
162
拓展阅读 长制上,还体现在他们博大的宽容意识上——对家族仇恨的宽容,对命运捉弄的宽容,对所有悲剧的宽容。现代人之所以没有伟大的爱情,也许正是在于缺少伟大的付出与宽容。 莎翁曾说“人生即舞台” ,我们说人生的舞台上没有配角,每个人都是主角。《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也不仅仅是爱情版本的专利,而是以一种美好的精神期待普遍地生存了下来。在人生的舞台上,正如马建勋在《圆点哲学》(P106)中所讲:人生之所以有意义,根本不在于生活本身是否美好,而在于人们对美好人生的不懈追求。应该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没有在注定的悲剧中去随波逐流地承受生活,而是以一种宽容的人生理念去创造了自己所追求的生活。因而,死亡也成了他们信
163
拓展阅读 仰中一种高雅的表现形式。同时他们悲剧中所蕴含的宽容精神也使我们看到:仇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拥有仇恨而拒绝对它进行反省与宽容。可以说在人与人生存的法则中,只有双方都善于宽容,所有的悲剧才会结束。 “如果我所憎恶的人不肯下地狱,那就让他上天堂吧。”(周国平语)这也许是宽容精神的最高境界吧,这也许正是我们现代人所最缺乏的宽容内涵。宗教的人生,宽容的胜利,在自己生存的空间里给别人同样多的生存权利,这也许正是我们在欣赏《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所体会到的另一片真实的天空。
164
拓展阅读 【赏析借鉴】 本文从两个方面挖掘《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思想内涵: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情感,而是上升到了一种人生信仰,上升到了宗教人生的生存境界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体现了他们对自由的追求,对封建伦理与家长制的反抗,更体现在他们博大的宽容意识。见解深刻,分析透彻。
165
写作借鉴 写作借鉴 【运用点拨】 1.真情可以消融一切的仇恨。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但家族世仇使得他们的恋爱受到阻碍。经劳伦斯神甫帮助,两人秘密举行婚礼。后罗密欧刺死朱丽叶的表哥而被放逐,朱丽叶也面临逼婚的窘境。神甫给朱丽叶吃安眠药让她装死,让罗密欧立即返回。不明真相的罗密欧在朱丽叶身边自杀殉情。朱丽叶苏醒后,见爱人已死,于是用匕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两人灵柩前,两个不共戴天的家族最终和解。
166
写作借鉴 2.爱,冲破一切坚冰。两个世代仇杀的家族,他们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没能阻挡一对纯情恋人爱的狂潮。罗密欧和朱丽叶就像一对洁白的并蒂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使他们忘记了寒冷,忘记了忧愁,忘记了危险,忘记了仇恨。爱,如莲花般纯净,泯灭一切罪恶;像火山般喷涌,冲破一切坚冰。月下幽会是他们用圣洁的心灵谱写的爱情神曲,双双殉情是他们生命不屈的光辉人性。仇恨杀死了爱情,但爱情却在泪水中获得永生。
167
写作借鉴 【运用示例】 示例1 忘不了盛开在荒芜土地上的并蒂莲——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是生长在绝崖边缘的光明的花瓣,要想采摘必须英勇无畏。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爱的美艳与甜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阴影是那么的凄惨,世仇与结怨湮灭了爱情的火焰。只有用死亡的抗争,才能消解家族的仇怨吗?为什么莎士比亚至今熠熠生辉?因为这里渗透了生存还是毁灭的理性判断。光明与阴影时时浮现,看是否展现美丽的娇艳。
168
写作借鉴 示例2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富有的。他们一见倾心,互相倾慕,可横亘在他们眼前的是凯普莱特和蒙太古家族世仇的大山。然而,他们的爱至诚至坚。狭隘的家族私恨在两情相悦的爱情面前显得那么荒唐可笑。他们以自己短暂却又惊心动魄的生命,赚取了世上的无价之宝,赚取了一份别人无法夺走的财富 ——爱情。 他们的爱是流星,流星坠落,却留给人们一道最美丽的弧线。他们的爱是对生命的承诺,是用生命作为代价赢得的财富。你能说他们的爱不是无价之宝吗?
169
专题写作指导
170
文题点拨 文题点拨 题目一 学习了本专题,以“我的心因______而高贵”(横线上的内容根据自己的体验填写)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散文,谈谈自己的感悟收获。 1.审题与选材:“我的心”“高贵”的原因是什么?本专题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亲情、爱情、友情三个方面的内涵,“自己的感悟收获”也应当是由此而来。选材要紧扣自己感悟与收获最大的一个方面,选取最典型的,不可过多过滥。
171
文题点拨 2.思路点拨:这个题目限定谈学习本专题的感悟与收获,横线处自填内容又给我们留下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从大的方面说,本专题揭示了亲情、爱情、友情的内涵,因此,从任何一方面谈它给心灵高贵带来的滋养都是可以的;从小的方面说,可以从三种“情”中的任何一种挑选一个角度切入,揭示心灵高贵的原因。如亲情中的感恩、孝心,爱情中的忠诚、执着、忘我,友情中的奉献、纯真、无私等。当然也可以把专题看作一个整体,从所选课文的经典性入手,写“我的心因读经典而高贵”。
172
文题点拨 3.结构分析:读了一组文章,“感悟收获”会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对这些内容进行认真筛选,选出真正是灵魂深处的、能给人以启迪的东西,最好从一个小的角度切入,重点阐发“它”为什么使“我的心”“高贵”起来。要注意寻找恰当的结构和表现形式,体现散文的特点。
173
文题点拨 题目二 幸福无处不在。读书是幸福,思考是幸福,牵挂是幸福,欢聚是幸福,收获是幸福,付出是幸福……幸福是一把无形的尺,丈量着我们生命的丰富和尊严。请以“幸福的n种感觉”为题,写一篇散文,品尝生活的幸福、精神的富足。 1.审题与选材:生活宛如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周围鲜花绽放,彩蝶飞舞,美果压枝。其实,幸福就在我们的周围,它往往以小果粒的形式出现,只要我们有一颗善感的心,一粒一粒地把它收集起来,就可以装满一篮子;只要肯弯下腰,就可以捡拾起自己脚下的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幸福。因此,本文选材范围极广,就看你是否善于发现。
174
文题点拨 2.思路点拨:正如材料中所说“幸福无处不在”。成长中亲人的呵护、师长的关爱、同伴的鼓励是幸福;生病时为你倒一杯水,用手试一下你的额头,唠叨着让你去医院是幸福;挫折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也会让你感受到无限幸福,幸福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互助。对于饥寒者来说,温饱是幸福;对于残疾人来说,身体健全是幸福;对于失学儿童来说,有学可上是幸福……幸福没有统一标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
175
文题点拨 3.结构分析:本文写作不会缺乏材料,关键是如何选取、组织材料。要以“幸福的感觉”为标准,将材料进行归类,再从每类中选取典型材料组成文章。本文最易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设计好文章的“神”至关重要,同时要注意表达要有文采,真正把自己感觉到的幸福传达给读者。
176
文题点拨 题目三 许多歌唱友情的诗篇往往借助物象来抒情。选择一个物象,以“友情”为话题,写一首抒情小诗,送给朋友。
1.审题与选材:选择物象要以便于抒情为前提,虽然题目确定了话题是“友情”,但先要确定所选物象是要从哪个角度抒情:是表达离别的依依不舍、回忆充满友情的幸福往事,还是表现朋友的深情祝福、歌颂友情的天长地久……确定了抒情角度后,再选抒情物象就会有的放矢,更具典型意义。
177
文题点拨 2.思路点拨:古诗词和现代诗中借助物象写友情的诗很多,可以借鉴。常见的物象如月、酒、水、舟、柳、桥等,或写见证友情的某一生活物品。
3.结构分析:首先要确定抒情角度,然后选取恰当的物象,在此基础上构思最好的表达形式,考虑如何将情感寄托于物象之上,尽量做到新巧有感染力。另外,作为诗歌写作,还要注意形式尽量整齐,大致押韵。
178
素材积淀 素材积淀 ► 事例 忘年之交 近代著名文学家、反清志士章太炎与著名爱国者、《革命军》的作者邹容,年龄相差16岁,但因志趣相投,两人结成忘年交。邹容在日本反清遭迫害,被迫回国。在上海拜访章太炎,两人一见如故,引为知己。因为鼓动革命,章太炎被逮捕,邹容却为了承担责任,主动投案。后邹容迫害致死,章太炎为其修坟,亲自撰文刻石表示自己对亡友的深挚悼念。
179
素材积淀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鲁迅与瞿秋白相识于1932年春夏之间,彼此一见如故,十分相契。自此他们为推动革命文化运动而并肩战斗,结下深厚友谊。在白色恐怖中,瞿秋白避难于鲁迅家中,后鲁迅为瞿秋白安置住处,让他用“白之”的笔名发表杂文。鲁迅曾亲笔题写了由瞿秋白拟写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赠给瞿秋白。在瞿秋白就义后,鲁迅仍坚持抱病为之编印《海上述林》,以此表达深切的悼念。
180
例文引路 例文引路 幸福的N种感觉 蒋雨婷 我不能说幸福是一场华丽的盛宴,必定要以一种高贵典雅的姿态来享受,因为,幸福并没有那样浮华与喧嚣。它温和、深刻,有时仅是一盏摇曳的油灯,一种安静的守候,有时甚至是一个疼痛的悲剧。
181
例文引路 我偶尔会读张爱玲。我相信她是真正懂得幸福的人。当暮色四合,众鸟归巢之后,她会静坐于案前,有时煮一碗茶,抿一口,然后写字。当她浅浅回忆起桑梓里葱郁的野香樟时,她或许会构思一段爱情,唯美地盛开在某个混乱的年代,以悲剧告终。但我觉得她会微笑地写下这些句子:“于千万人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说一句:‘喔,你也在这里吗?’”如果说爱情仅是一场几率小于千万分之一的相遇,如果说相爱定要如炼狱一般令人煎熬,如果说第一次相逢就是最后一次相别,那么,爱情就不是一种幸福吗?不,我从张爱玲的文字里读出了一种安宁和
182
例文引路 满足,没有过多的欲望与奢求,仅是相望一笑,执手一刻的快乐感觉而已。这便是幸福,爱的幸福。
在某个起大风的下午看完《肖申克的救赎》,我一时不能走出这个故事。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被诬蔑杀害其妻子的男人的二十年的监狱生活。肖申克犹如地狱,在它冰冷坚硬的围墙里生活的罪人,卑微而没有尊严。而就是在那个残忍而没有希望的地方,安迪(主人公)却得到了生命的真谛。他在深重冰冷的夜晚读《圣经》,用荒地上的石头做雕刻,和那些可怜的犯人交朋友。生活以一种尖锐而残酷的姿态给予他信念与希冀,使他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的男人,最终让他走出地狱,绽放生命的光彩。那么,他曾经经历的苦难难道不是一种幸福?有时,
183
例文引路 幸福即是一桩沉重的悲剧,以至要人们用其一生的坎坷来读。岁月的手掌往往锋利如荆棘,定要人们在遍体鳞伤中尝尽人生真味。这种幸福不是滋养在温室里的康乃馨,它喜欢绽放在断崖绝壁之上。 更多的时候,我愿意选择一个下午,天气晴好,坐在阳台的落地窗前,翻一本墨迹不浓的书,等待太阳一步一步爬向西方。偶尔看到喜欢的句子,如“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我就会低声念诵,声音极轻,只有我自己饶有兴致地聆听。但有时会飞过一只鸟,在天空里划出一道看不见的微痕,让我觉得稍稍欣喜。时常还有风吹动青绿的树叶,共同吟唱一支音调随意的歌,这让我想到莫奈的画,
184
例文引路 每一笔都恰到好处,细致可感。书本里轻微的墨香萦绕在空气里,缓慢温和地飘浮着,犹如严冬里蜡梅的清幽的暗香,随风飘向远方久久未散。所谓幸福也就是这样一份悠闲自适的心情了。做一个暂时的闲人,抛却那些是非所以,只有一刻,给自己一份宁静与安闲,于是幸福也就悄然而至。 幸福就如一支笔,你不需知道它是身价不菲,还是一文不值,你只需知道,只要你肯握住它,想要写出怎样的文字,只是随兴罢了。
185
例文引路 点评: 文章开篇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幸福并没有那样浮华与喧嚣。它温和、深刻,有时仅是一盏摇曳的油灯,一种安静的守候,有时甚至是一个疼痛的悲剧;然后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描述来阐述这一观点;最后总结全文。文章思路非常清晰。尤其可贵的是本文感受细腻,文笔优美、流畅、老道、大气,读之如品香茗,余香久远。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