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清末台灣竹塹詩人 林占梅及其詩歌藝術 指導老師:徐肇誠.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清末台灣竹塹詩人 林占梅及其詩歌藝術 指導老師:徐肇誠."—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清末台灣竹塹詩人 林占梅及其詩歌藝術 指導老師:徐肇誠

2 大綱 壹、林占梅的家世與生平 一、林占梅的家世 二、林占梅的生平 三、潛園印象 四、關於林占梅助官平戴 的評價問題 貳、林占梅的詩歌創作
一、情感內涵 二、藝術特色 參、作品賞析 肆、參考資料 本圖由新竹市政府提供

3 壹、林占梅的家世與生平 一、林占梅的家世 連橫《台灣通史》〈林占梅列傳〉: 《臺灣列紳傳》林知義條下載云:
林占梅…始祖三光以明季自同安來臺,居於今台南府治檨仔林, 數遷至竹塹。祖紹賢,墾田習賈,復辦全臺鹽務,富冠一方。有子七,長祥瑞,生占梅,早卒,季父祥雲撫之。 《臺灣列紳傳》林知義條下載云: 其家古來以名族著世,康熙初年有林處士是茂者由泉州同安來, 住於臺灣檨仔林,放情花竹自娛,乃明朝遺臣也。先生其後裔。是茂 子名盛玉 ,徙家諸羅。盛玉嗣名勳文,移居彰化,再遷於竹塹。俶載南畝,貽謀厥孫。有弄璋名紹賢,字大有,號萬里,誥封資 政大夫,賜額海邦宣力四字。 皆曾對林家先祖淵源,以及日後發展興盛歷程作出梗概的說明。

4 《淡水廳志》〈先正列傳〉載云: 林紹賢,字大有,國學生,籍同安;移居臺之南路,復徙竹塹。善治 生計,家頗饒,宗族待舉火者數千家。義舉如捐建文廟,倡造城 垣,及設宗祠,置祀業,卹難民不悕資助,族有窮釐每月給口費,令孤撫成立,歷數十年不倦。

5 二、林占梅的生平 林占梅,幼名清江,字雪邨,號鶴山(又作鶴珊),又號巢松道人。生於清道光元年(1821)五月二十九日丑時,卒於同治七年十月二十九日寅時,享年四十八歲。至於其生平經歷與事蹟,徐慧鈺於所編撰《林占梅先生年譜》敘述考證甚詳。謝志賜將林占梅生平分為成長期與主事期二階段。 圖片出處:

6 (一)成長期 此期從道光元年(1821)林占梅誕生,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因其五叔林祥雲去世,正式接掌林家,實際承擔家族興衰成敗責任為止。 林占梅因父早卒,由祖母羅氏與母楊氏教養成人。然以家境富裕,年少佚蕩,桀傲難馴,好結友嬉遊,以致荒廢學業,其母傷心無奈之餘,遂效法古人易子而教,將其託付岳翁黃驤雲,於道光十四年(1834)隨其北上赴京任職,以便隨時羈束調教,磨鍊其心性。三載間南遊吳苑,北登燕臺,遨遊名山大川,交遊廣闊,閱歷日增,胸次益曠。途經江南,見山水美景與園林之勝,以致流連忘返,滯留不歸。此一經驗對其後來興築潛園的動機與理念,宜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7 道光二十六年(1846),因五叔林祥雲去世,林占梅正式肩負家計。以頓失依靠,「始悟無學難自立,一編三絕暮連朝」,決心發憤用功,力圖振作。
(二)主事期 道光二十六年(1846),因五叔林祥雲去世,林占梅正式肩負家計。以頓失依靠,「始悟無學難自立,一編三絕暮連朝」,決心發憤用功,力圖振作。 1、閒居株守,異途搢紳 2、平戴立功,退隱園林 3、京控受辱,抑鬱以終

8 三、潛園印象 ↑圖文資料出處;http://www.mdnkids.com/book_taiwan_story/15.shtml
圖片出處:

9 圖片出處:台灣先賢先烈專輯《林占梅傳》林文龍 著 八十七年十二月出版p1~17

10 四、關於林占梅助官平戴 林占梅毀家協助清廷剿平戴潮春事件一事,儘管林占梅自認 盡忠報國、捍衛鄉里,而今卻不免於打壓同胞的質疑與批評。 例如:
連橫《臺灣通史.林占梅列傳》極力揄揚,認為林占梅於戴 案中保障北台,發揮千鈞一髮之力。 今人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 則舉林占梅於戴潮春事件時組織團練,加入朝廷行列,敉平 本土的反抗者一事為例,說明清代臺灣本地文人一旦涉及官民 對立,乃至民間產生反抗事件時,這些深受統治者價值觀制約 的本地文人還是與民眾之間保持一定的疏離關係,甚至大多是 站在官方的立場,與執政合力來打壓自己的同胞。

11 歷史人物與事件的詮釋 類似對於林占梅歷史功過評價褒貶不一的現象,與傳記學上所出現多重詮釋的問題頗有相通之處,William McKinley Runyan認為: 相對論(或觀點論)經常被被拿來與客觀性相對立,其實這是一種二分法的誤導。更具啟發性的做法是,多重觀點與單一觀點、分歧看法和固定看法之間的比較。對生命的敘述及分析受限於特定的個人、社會、知識、歷史條件的差異而不同,但這並不意味客觀是不可得的,或者是我們不能用嚴謹的方法來檢驗這些不同的敘述。相對論並不等同於忽略證據,或者是拋棄批判質疑的程序,而是在一個特定觀點的脈絡裏,運用實徵證據以及邏輯推論。 參見William McKinley Runyan著,丁興祥、張慈宜、賴誠斌等譯《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2年),頁59。

12 第一場 宴鬥 第二場 辯義 第三場 誓師 第四場 進逼 第五場 共濟
第六場 成仁 第七場 恍悟 第八場 嫁禍 第九場 煽動 第十場 歸塵 發音 台語 圖文資料出處:博客來網路書店

13 貳、林占梅的詩歌創作 一、情感內涵 (一)仕隱功名心態 (二)人倫情義世界 (三)田園山水情趣 (四)園林生活情趣
(五)其他:詠物、詠史、閨情、應酬、戲作等, 創作題材包羅萬象。

14 二、藝術特色 (一)自傳性的文學特質 (二)創新的構思下字 (三)散文化的表現手法 (四)清新與沉鬱並呈的詩風 (五)味外有味的神韻境界

15 參、作品賞析 (一)〈撫琴〉: 夜靜碧天淨,萬籟響沉沉。捲簾佇明月,焚香調素琴。 泠泠七絃趣,山水始同心。聲希而味淡,俗耳無知音。
顧我獨樂此,摩挲情更深。一彈滌塵慮,再鼓發清吟。 朝遊共一輿,夜眠共一衾。晨夕永不離,生死盟誠忱。 興至作三弄,趺石坐松林。遠招雲間鶴,飄然落前岑。 攜琴騎鶴去,天風盪虛襟。汗漫九垓上,高蹤誰能尋。

16 林占梅涉及琴的詩作俯拾即是,然多藉此營造清幽閒逸的境界,以展現出世生命情調,雖嘗數度言及「琴心」,惜皆點到為止。而〈撫琴〉一詩,深入抒寫其撫琴時心理活動,藉由馳騁想像、天馬行空的方式,完全脫離現實環境與視聽感官世界的束縛,從而展現出另一種超塵絕俗的奇妙情趣,尤足令人耳目一新。 即如詩人所言,琴既與山水同心,撫琴即能接通自然山水的精神,超離狹小園林的限制,開展精神的領域。再者,詩人感嘆「俗耳無知音」,不若遺世獨立,於聲希味淡琴音的引導之下,想像自己完全頓脫園林環境的侷限,高舉於太虛之際,遨遊於縹緲之境,充分享受精神自由奔放、無羈無束,逍遙自得的美感。可見撫琴對詩人的意義與影響,不但已超乎音樂的範疇,更隱含其自命清流,卓然出塵的寄意。

17 古琴又名七絃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保守的說法是有三千年左右的歷史,然而根據典籍的起源記載,則可追溯至五千年以前的遠古時代。
圖文資料出處:

18 (二)漁家詩 〈漁家即事〉: 老漁無世慮,捕魚供饜飯。白蘋紅蓼間,日日鳴榔去。 一夕歸來遲,煙波不知處。稚子意何饞,嬌啼嬾下箸。
忽聞剝啄響,知是漁翁歸。漁婦出門迓,竹火明四圍。 撥視笭箵中,河豚秋正肥。酒闌月東上,悠然水調飛。 詩中描繪漁翁、漁婦、稚子之間親密融洽,彼此真心關懷,享受天倫之樂、悠閒之趣的日常生活情景,正是林占梅一生夢寐以求卻求之不得的生活。 圖片出處:

19 〈見漁人操舟戲〉: 日日輕舠泛碧潭,依蒲傍荻性能諳。 舟輕幾等達摩葦,篷窄真同彌勤龕。 一笛斜陽沈浦黑,三篙新漲潑天藍。
船頭晚飯呼兒女,鮮鯉登盤酒可酣。 描寫漁人以舟為家,雖居室簡陋,卻樂天安命,洋溢著溫馨幸福的畫面。雖以旁觀者口吻速寫漁家生活即景,筆觸卻極為細膩,繪聲繪影,直如信手拈來,渾然天成。 圖片出處;

20 <漁家樂‧其二> 舉網喜得魚,得魚便沽酒。酒醉放頭眠,此樂朝朝有。 漁子善打魚,漁娃能蕩槳。漁翁坐船頭,袒背自搔癢。
詩人所見的景象,不只是祖孫三代之間捕魚的技能與經驗的傳授,平淡閒適、樂在工作、享受生活的態度的傳承,更有一種生命繁衍、薪傳的真情流貫其間。

21 肆、參考資料 圖文影片資料出處: 臺灣文學讀本 / 田啟文 等編著.--初版.--臺北市:五南, 2005[民94]
陳萬鼐 1997「琴、箏」刋於“故宮文物月刋”第175期,台北:故宮博物院 出版,頁19。 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林占梅 (991119)


Download ppt "清末台灣竹塹詩人 林占梅及其詩歌藝術 指導老師:徐肇誠."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