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95課綱 歷史科第一冊(台灣史) 第三單元(章) 日本統治時期 第二主題(節) 社會與文化的變遷
教學活動設計 95課綱 歷史科第一冊(台灣史) 第三單元(章) 日本統治時期 第二主題(節) 社會與文化的變遷
2
汪栢年 po.nian@msa.hinet.net
1-3-2 日本統治時期社會與文化的變遷 汪栢年 蘭陽女中歷史教師 歷史學科中心教學資源研發推廣小組 個人網站:「寒冰論壇」
3
想想看? 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到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風貌的變遷? 文學? 政治? 宗教? 經濟? 建築?
4
一、從文學作品來看當時臺灣人民的處境
5
閱讀賴和的作品 「一桿秤仔(節錄)」 「不如意的過年」 在一桿秤仔這部小說中,能看到哪些當時社會的狀況?
6
閱讀資料-一桿秤仔(節錄) 這一天近午,一下級巡警,巡視到他擔前,目光注視到他擔上的生菜,他就殷勤地問:「大人,要什麼不要?」
「汝的貨色比較新鮮。」巡警說。得參接著又說: 「是,城市的人,總比鄉下人享用,不是上等東西,是不合脾胃。」 「花菜賣多少錢?」巡警問。 「大人要的,不用問價,肯要我的東西,就算運氣好。」參說。他就擇幾莖好的,用稻草貫著,恭敬地獻給他。
7
(續1) :閱讀資料-一桿秤仔(節錄) 「不,稱稱看!」巡警幾番推辭著說,誠實的參,亦就掛上「稱仔」稱一稱說:
「大人,真客氣啦!才一斤十四兩。」 「不錯罷?」巡警說。 「不錯,本來兩斤足,因是大人要的……」參說。這句話是平常買賣的口吻,不是贈送的表示。 「稱仔不好罷,兩斤就兩斤,何須打扣?」巡警變色地說。 「不,還新新呢!」參泰然點頭回答。 「拿過來!」巡警赫怒了。
8
(續2):閱讀資料-一桿秤仔(節錄) 「稱花還很明瞭。」參從容地捧過去說。巡警接在手裡,約略考察一下說: 「不堪用了,拿到警署去!」
「什麼緣故?修理不可嗎?」參說 「不去嗎?」巡警怒叱著。 「不去?畜生!」撲的一聲,巡警把「稱仔」打斷擲棄,隨抽出胸前的小帳子把參的名姓、住處記下。氣憤憤地回警署去。
9
(續3):閱讀資料-一桿秤仔(節錄) 參突遭這意外的羞辱,空抱著滿腹的憤恨,在擔邊失神地站著。等巡警去遠了,才有幾個閒人,近他身邊來。一個較有年紀的說: 「該死的東西!到市上來,只這亦就不懂?要做什麼生意?汝說幾斤幾兩,難道他的錢汝敢拿嗎?」 「難道我們的東西,該白送給他的嗎?」參不平地回答。
10
問題 請問:為什麼那個巡警會生氣?是得參做了什麼惹他生氣的事呢?
想想看:當時臺灣社會為什麼會發生這種巡警欺壓人民的事情?為什麼正常做生意的老百姓反而承受不白之冤呢?若你是「得參」的話,你會怎麼想呢?
12
閱讀資料-不如意的過年 一天公務之暇,查大人猶自坐在辦公室裡,沒有別事可以勞他腦筋,自然他的思想裡,就浮出御歲暮的影像來,這和人民本來有聯帶的責任,自然而然查大人又憎恨到人民的身上去。他想:這些狗,不!不如!是豬!一群蠢豬,怎地一點點聰明亦沒有?經過我一番示威,還不明白!官長不能無些進獻,竟要自己花錢嗎?怪事,銀行貯金,預計和這次所得,就可湊上五千,現在似已不可能了。
13
(續1) :閱讀資料-不如意的過年 哼!可殺,這豬,他唾一空口沫,無目的地把新聞〔報紙〕扯到眼前,忽地覺有特別刺眼的字:「綱紀肅正」,他不高興極了。「拍」的一聲打著棹子,敏捷地站起,憤憤之極,不覺漏出咒罵來:豬!該死的豬,真的被狗吠一樣的新聞嚇昏了嗎?「不景氣,我現在纔感覺到,」 查大人想:「但只我們中間,你們這一群豬,有什麼景氣不景氣?…
14
(續1) :閱讀資料-不如意的過年 …家家的煙筒,不是日在吐煙,搬進來的蕃薯,僅由衙前經過,一天總有幾十載,甘蔗一萬斤也可以賣四十圓外。且現時米粟是頂便宜的時候,自然生活不會艱難,讓一步使便不景氣風,真也吹到你們中間?可是道路上還未見有餓死凍殭的人,生活不是還有餘裕嗎?是!我明白了。你們重視金錢過於生命,如此下去就能保得不死嗎?豬!」查大人不斷地在心裡咒詛,因為貯金湊不上五千。
15
想想看 這個查大人心中所罵的「狗」、甚至,比狗還不如的「豬」、「蠢豬」指的是誰?為什麼他要這樣罵他們?
比較看看,「不如意的過年」中的查大人,跟「一桿秤仔」中的巡警,他們的心態是否相同?你願意在他們的統治下過生活嗎?為什麼?
16
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 為什麼賴和被尊稱為「臺灣新文學之父」?
17
二、殖民統治下的政策與人民
18
殖民地化 指殖民母國透過制度與政策使被殖民者居於次等地位,並成為謀求母國利益的工具。經濟剝削、種族歧視、差別待遇等等,是最通見的情況。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特刊,聯經,1998。頁154。
19
日本佔領台灣後的經濟措施 實施各種有利於現代經濟發展的措施,如進行土地調查、統一度量衡與貨幣、設立銀行等。臺灣的資本主義發展,受到國家力量的高度保護,因此對勞農階層利益與權益的剝奪相當嚴重。
20
異民族統治 國家保護工商業資本,不必然是殖民地的問題,亦見於一國之內。但在殖民地,由於統治者與資本家往往同屬統治民族,因此資本家的剝削就變成統治民族對被殖民者的經濟壓迫。
21
日本在臺殖民統治性格的表露 臺灣的糖業在日治時代非常發達,利潤極高,糖業資本幾乎都是日本資本。製糖公司擁有廣大的勞動力(蔗農約當全農家戶數的三分之一),且能單方面決定甘蔗的收購價格,價格與糖價無關,遠低於勞動價值,對蔗農造成極不合理的剝削。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特刊,聯經,1998。頁154。
22
殖民統治為人詬病之處 差別待遇與種族隔離。
日本統治臺灣,一般人最熟知的差別待遇是同工不同酬,領政府薪水的日本人有多於臺灣人五到六成的加薪。例如:同樣教書薪水卻相差過半。在種族問題上,早期實施隔離政策,內(日)台不能通婚,小學階段的教育也採日台雙軌度—日本人上小學校,臺灣人上公學校,涇渭分明。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特刊,聯經,1998。頁154。
23
種族隔離 一九二○年代初期官方鼓勵日台通婚,小學階段也改行共學制度,但非正式的種族隔離政策繼續存在。臺灣兒童要進小學校念書還是不容易,也有限額問題。殖民政府鼓勵臺灣兒童就讀小學,以全體入學為最高目標,但對中等以上的教育就有重重限制,不予鼓勵,流露出明顯的歧視。
24
殖民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 無論是薪水也好,念書也好,一條清楚的民族界線橫在那邊,處處提醒被殖民者的身分與地位。基本上,殖民者與被殖民者構成了高下、主從的關係;殖民者的優越感是建立在對被殖民者的矮化上。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特刊,聯經,1998。頁158。
25
從屬性 一個精神層面的問題:被殖民者對殖民者的「從屬性」(subjugation)。如果我們說已從屬於甲(如妻子從屬於丈夫),意味著甲對乙具有支配力,乙的存在是為了甲。在這種關係裡,乙失去了自己與主體性。日本對臺灣的殖民地化也在這個層面。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特刊,聯經,1998。頁158。
26
殖民當局早期推行的風俗改良 放足斷髮運動 斷髮針對男性,也就是要他們剪掉辮子。放足運動在日語是「解纏足」,一方面鼓勵纏足婦女放足,另一方面勸阻新的纏足。放足斷髮運動頗具成效,1910年代中期可說已達成目標。與斷髮相伴而來的還有「易服」問題,也就是改變服飾,但不是風俗改革的重點。易服者一般改穿西服,而非和服。「唐杉」即使到了1930年代末期,還頗受文人與知識分子的喜愛,是西服的替換品。殖民當局強調「日本式生活」是統治末期的事。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特刊,聯經,1998。頁 。
27
纏足學生的課外遊戲 你認為他們的纏足方不方便做活動?試看看脫掉鞋襪、墊起腳尖,有沒有辦法正常運動?
來源《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創立滿三十年紀念誌》1933。轉拍自《臺灣歷史圖說》
28
鴉片漸禁 對於鴉片,日本國內輿論多主張嚴禁,最後卻以漸禁收場。這是安撫民心,避免反彈,以及顧全稅收(每年鴉片稅達二百四十萬圓)的權宜之計,也是化阻力為助力,趁勢發財的例子。 羅吉甫,《野心帝國-日本經略臺灣的策略剖析》,遠流,1992。P.36-37。
29
近代式教育 近代式教育影響臺灣人很大。臺灣割讓給日本之前,有以科舉為中心的書塾與學校設施,但未建立新式教育體系。在傳統社會,受教育是少數人的專利。每個人都應受教育,是近代社會的觀念。日本領台伊始,即積極推行小學教育。起初不很順利,但到了一九四四年,臺灣學齡兒童就學率高達71.1%,在亞洲可能僅次於日本,在世界大約也排在前頭。普遍教育與近代化息息相關,是傳統社會過度到近代社會必經之路。臺灣近代小學教育傳授新知,傳達理性思維的訊息,具有濃厚的啟蒙色彩,它給臺灣社會帶來的衝擊值得我們深入評估。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特刊,聯經,1998。頁146。
30
殖民式教育 作為從屬於日本人的臺灣人,是沒有自己的,更無庸說自己的過去。上公學校的臺灣兒童在教科書中,認識了日本的文化與歷史,但幾乎看不到自己的過去—那微乎其微的臺灣歷史,是放在日本的歷史脈絡裡呈現的。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特刊,聯經,1998。頁158。
31
殖民教育的影響 它們透過政事學校教育學習到的國家認同,是四本國家認同;他們有系統讀到的歷史,是日本皇國歷史;他們所認識的鄉土,是沒有過去的鄉土。殖民地人民雖然享有諸般近代制度與設施,卻被剝奪主體性,以殖民者之意識為意識。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特刊,聯經,1998。頁 。
32
早期女子上課情景 來源《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創立滿三十年紀念誌》1933。轉拍自《臺灣歷史圖說》
33
吳濁流在《亞細亞的孤兒》中,對新式小學的心理震撼
主人翁胡太明原先在彭秀才的書房念書,房間借自對面的廟宇彭秀才抽鴉片,臉龐「蒼白得沒有一絲血色」。書房的學習以背誦為主,雖然胡太明不討厭書房,但在某種因緣下,他改入公學校念書。他發現:「學校裡的氣氛,究竟和私塾不相同,校內朝氣蓬勃,運動場和教室都是那麼寬敞和明亮,使太明頓感眼界為之豁然開朗。」學校也幫他破除了一些迷信—例如說攝影機會把人的靈魂攝去。全校師生心安理得地拍照。在這裡,我們看到新與舊、近代與傳統的強烈對比與斷裂。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特刊,聯經,1998。頁147。
34
吳濁流成長的年代 老一代 乙未新生代 戰爭世代 割台 侵華戰爭 吳濁流出生 1900 傳統社會
35
乙未新生代 乙未新生代在舊時代人物(蔡惠如與林獻堂等人)的支持下,主導了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這一代人又且成立臺灣民眾黨、臺灣文化協會,以及各種左派組織,為殖民地臺灣寫下多采多姿的抗議篇章。乙未新生代,無論立場屬保守、溫和或激烈,都受過新式教育,他們以近代的意識型態來批評殖民統治,要求權力與參與,或主張推翻現況(如倡導無產階級革命)。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特刊,聯經,1998。頁148。
36
司法制度 在清代臺灣,人民若犯罪或發生糾紛,是由知縣(或同知)來裁判。縣老爺身兼行政長官與法律,民間有「訟師」,但沒有今天的律師。日本領台不久後,即在臺灣設立行使國家司法裁判權的西方式法院制度。法院制度的成立,是臺灣邁向近代法治社會的第一步。在此須說明的是,殖民當局在引進近代法律體系時,並非粗暴地立刻全面移植西方觀念,而是根據大規模的「臺灣舊慣調查」,採取「舊慣溫存」的做法。所謂舊慣溫存,就是尊重臺灣傳統社會的習慣。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特刊,聯經,1998。頁 。
37
對舊慣的尊重 不過,新的法律對舊慣的尊重是選擇性的。被法院承認為「習慣法」的舊慣,才具有法律效力,但司法當局最終目標在於使舊慣脫胎換骨,符合近代法律的要求。 舊慣 習慣法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特刊,聯經,1998。頁149。
38
舊慣的延續及改變 例如,臺灣社會蓄妾風氣很盛,法院依舊慣承認夫妾間的婚姻,但卻使離異變得較為容易。舊慣只一部分與習慣法交集,且有一部分習慣法原非舊慣。臺灣女性之擁有離婚權,也在日本統治時代被確立。到日本統治後期,僅親屬繼承事項仍依習慣法,但如田產、借款等事項則已改依日本近代民法典。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特刊,聯經,1998。頁149。
39
三、臺籍菁英及政治運動的衝擊
40
「臺灣非成為臺灣人的臺灣不可!」 留日學生。1915年才不過三百人,到了1922年,卻已高達二千四百多人。到了一○年代末期,受到民族自決的浪潮衝擊,以及受到中國辛亥革命的刺激,他們的思想為之一變,時常聚會討論。「臺灣非成為臺灣人的臺灣不可!」就是他們的共識。 羅吉甫,《野心帝國-日本經略臺灣的策略剖析》,遠流,1992。P.160。
41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事實上,新民會最先想推動的,並不是設立議會,而是廢掉〈六三法〉。但頭腦比較精細的人,發現了一個問題:〈六三法〉雖然可惡,然而它是著眼於臺灣、日本民情不同才訂定的,一旦廢除,等於否定了臺灣的特殊性,那豈不是掉入同化政策的陷阱?這樣一想,重點還是擺在設立議會比較好,不但可以表達對同化政策的反對,又能藉著議會的成立,牽制〈六三法〉的跋扈,可稱得上是一石兩鳥之計。 羅吉甫,《野心帝國-日本經略臺灣的策略剖析》,遠流,1992。P 。
42
請願團於一九二五年在基隆合影,中坐者為林獻堂
43
林獻堂 林獻堂先生畢生為文化藝術、教育、民主政治、民智啟蒙奔走,不遺餘力,在民主政治上,他結識梁啟超先生,談及臺灣發展前途,梁氏曾建議先先有關臺灣人扺禦日本帝國當改採迂迴軟性策略,拉攏日本政要敦促日本政府平等對待臺灣人民,先生深受影響。民國九年,先生領導在日本之臺灣留學生,拜訪日本政要,要求日本政府撤銷「六三法案」,又向日本帝國議會遞陳請願書,要求臺灣事務參政權與設置議會共計十五次之多。 明台高中林獻堂文物館(
44
林獻堂對文化傳承的貢獻 在民智啟蒙上,先生加入櫟社,藉由詩詞吟詠,傳承漢文化,以喚起民族意識;民國十年,加入「文化協會」,倡導智識普及化,以反抗日本政府的愚民政策,並藉由各地講習方式,啟發漢民族思想,培育民族運動的種苗,民國十二年,在霧峰萊園舉辦「夏季學校」,用為延伸學校教育,啟蒙民智。在文化藝術上,贊助音樂會,資助本土知名畫家顏水龍先生習畫,獎掖後進之情,無怪乎他要自號為灌園。 明台高中林獻堂文物館(
45
蔣渭水-臺灣孫中山 「…想及台灣的前途,實不堪寒心。我們於此大有所感,乃糾合同志組織台灣文化協會,以謀提高台灣文化。…」。 蔣渭水也在「五個年中的我」中提及「…台灣人有媒介日華親善…招來世界和平…握著世界和平的第一關…我們負有這麼大的使命,本會就是要造就遂行這使命的人才而設的。然而現時的台灣人病了,這個病不癒,則是沒有人才可造的,所以本會目前,不得不先著手醫治這病根,我診斷得台灣人所患的病,是智識的營養不良症,除非服下智識的營養品,是萬萬不能治癒的,文化運動是對這病唯一的原因療法,文化協會就是專門講究並施行原因療法的機關。」
46
台灣民報 蔣渭水在一九二五年元旦向民眾大力推銷台灣民報,他說「台灣民報是台灣人的民報,是台灣三百六十萬同胞公有底唯一言論機關,是台灣人的靈魂,是台灣人思想的先導,是維新的工具,是自覺覺人的利劑。所以要盼望成為台灣人的,一人就要有一本。這不但是開你智識、廣你見聞,也是盡為台灣人的一份子任務。…希望人人在這維新新元旦的時候,去加入文化協會。這文化協會是提攜台灣要到那極自由、極平等、極文明底地位去的工作。…而文化協會,所要做的文化事業很多很多: 如設文化講座、開立圖書館和私立學校。」
47
台灣民報 1923年4月15日,《臺灣民報》在東京發行,林獻堂膺選社長,刊物輸送臺灣發售。《臺灣民報》是一週刊,專用平易的漢文,滿載民眾的知識,啟發我島的文化,振起同胞的民氣,以謀臺灣的幸福。 《臺灣民報》以白話文發行後,深入臺灣社會各個階層,對殖民統治形成壓力。因此,總督府對該報甚為歧視,檢查取締甚嚴對讀者亦橫加壓迫,限制其訂閱,以致文化協會被迫在各地支部附設讀報處,以供民眾閱讀。 「臺灣地方自治發展」戰後六十週年紀念史料特展專輯 第43頁
48
蔣渭水 請問:蔣渭水的理想-「醫人、醫台、醫世」的抱負是不是很偉大?你有沒有類似的理想?請說看看。
49
四、從建築看臺灣社會的變遷 投影片欣賞:臺灣的歷史建築
50
殖民地建築 臺灣近代化以西化為內涵,最具像的表現莫過於殖民地建築。日治時代留下來的建築物,一般人最熟悉的大約是總統府、台北賓館、台大醫院、台灣銀行、省立博物館等等。它們都是西洋式建築。日本殖民當局在台灣興建的建築物,可分為西洋式與日本式兩種。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特刊,聯經,1998。頁150。
51
殖民地建築意象 二次大戰以前,南美洲、亞洲、非洲的許多地區都淪為殖民地,它們的城市到今天大都還留有殖民母國的影子。如果說上帝照祂的形像造人,我們也可以說,殖民母國按照自己的形像造殖民地。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特刊,聯經,1998。頁150。
52
臺中市的鳥瞰圖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特刊,聯經,1998。頁150。
53
誰的影子? 在建築方面,日本有些特別。上圖是臺中市的鳥瞰圖,如果說它是某個西方城市,大約也蒙混得過去吧!顯然日本不是照它自己的形像來造殖民地,而是以西方為範本。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特刊,聯經,1998。頁150。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