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章 作物栽培技术措施 本章重点: 各项栽培技术措施的原理和主要内容。 难 点: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章 作物栽培技术措施 本章重点: 各项栽培技术措施的原理和主要内容。 难 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作物栽培技术措施 本章重点: 各项栽培技术措施的原理和主要内容。 难 点: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栽培技术措施 第四章 作物栽培技术措施 本章重点: 各项栽培技术措施的原理和主要内容。 难 点: 土壤耕作的作用与中低产田的改良;育苗移栽意义与主要育苗方式;地膜覆盖的直接效应;肥料运筹与施肥方法;节水农业技术;病、虫、草害防治原则;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作物智能栽培支持系统主要内容。

2 第一节 土壤耕作 1、土壤耕作的作用 1.1 土壤耕作概念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第一节 土壤耕作 1、土壤耕作的作用 1.1 土壤耕作概念 土壤耕作(soil tillage):是利用农用机具切割破碎土壤并直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的农作技术。 1.2 土壤耕作的作用 调节土壤三相的适宜比例,协调土壤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状况,满足作物实质的要求; 创造有利于蓄水保墒、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土壤表层结构; 创造深厚、疏松、肥沃的耕层结构,调节土壤微生物的生化活性,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有效养分的释放; 翻埋前作物的残茬落叶、杂草以及肥料,调节耕层养分的均匀分布,控制并减轻病虫草害。

3 基本耕作:是利用各种犁或锄进行整个耕作层的耕作。 包括翻耕、深松耕、旋耕。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2、土壤耕作的类型(type) 分为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两大类: 2.1基本耕作(basic tillage) 基本耕作:是利用各种犁或锄进行整个耕作层的耕作。 包括翻耕、深松耕、旋耕。 ——翻耕(plowing):用犁或锄翻土(切土、碎土),同时翻埋肥料和作物残茬。 ——深松耕(subsoiling):用犁或锄对耕层进行深位松土。 ——旋耕(rotary tillage):用旋耕机切割、破碎、搀和土壤。

4 基本耕作应注意: ——土壤墒情:宜耕土壤水分 ——耕作时期: 冬耕——一般耕后冬闲,待春播、春栽, 春(夏、秋)耕——耕后即播(栽)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基本耕作应注意: 砂土 5~8%,宜耕期较长 粘土 20~24%,宜耕期三天左右 壤土 10~15%,宜耕期适中 ——土壤墒情:宜耕土壤水分 ——耕作时期: 冬耕——一般耕后冬闲,待春播、春栽, 春(夏、秋)耕——耕后即播(栽) ——耕作深度: 旱地——25~30㎝ 水地——16~22㎝ 如要增加耕作层深度,耕深逐年增加 如要结合施肥,可适当增加深度

5 2.2 表土耕作(surface tillage)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2.2 表土耕作(surface tillage) 表土耕作为基本耕作基础上进行的辅助作业。 包括耙地、中耕、镇压、培土、作畦、起垄等入土较浅、作业强度较小的耕作。 ——耙地(harrowing):对已耕翻的土壤或表土进行碎 土、松土、平整的措施,深度5㎝左右。 (作用:耙松表土、切碎毛细管、除草) ——中耕(intertillage):在作物行间对表土进行耕作的 措施,深度3~10㎝。(作用:破土表板结、增 加通气性、减少蒸发、除草)

6 ——镇压(packing):利用重力作用于土壤表层的耕作 措施。(压紧耕层、压碎土块、提墒、保 墒)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镇压(packing):利用重力作用于土壤表层的耕作 措施。(压紧耕层、压碎土块、提墒、保 墒) ——培土(hilling):利用机械将作物行间的土壤拥到作 物体根部的措施。(防倒、防冻、防旱、 促生根、利排灌水) ——作畦(bedding):结合整地将田做成一定规格畦面 并以畦沟或畦埂间隔(有利于灌排水或蓄 水)。 ——起垄(ridging):利用机械(犁)培土成垄。

7 2.3 少耕和免耕 少耕(minimum tillage):指在一定生产周期内尽量减 少耕作次数。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2.3 少耕和免耕 少耕(minimum tillage):指在一定生产周期内尽量减 少耕作次数。 ——包括耕播法、带状耕种法、松土播种法等。 免耕(no-tillage): 指在一定生产周期内既不耕作, 又不耙、不中耕的保土耕作法。 少、免耕可减少耕地水土流失(湿润、半干旱农 区)或直接蒸腾(干旱农区),减少投入成本,提 高复种 指 数。 少、免耕可能增多耕地病、虫、草害,降低施肥利 用率。

8 3、中低产田的土壤改良 3.1 红黄壤 红黄壤质地粘重、耕性差、水土流失重、耕层浅、 有机养分少。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3、中低产田的土壤改良 3.1 红黄壤 红黄壤质地粘重、耕性差、水土流失重、耕层浅、 有机养分少。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适量施用石灰和掺砂,改善土质 合理轮作、深耕施肥、加速熟化 红黄壤治理 3.2 盐碱土壤 盐碱土壤内含盐碱较多、肥力低、耕性差。 排除盐碱 增施有机肥料 盐碱土改良

9 土壤板结、结构差、通透性差,积累毒性物质。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3.3 冷浸水稻土壤 土壤板结、结构差、通透性差,积累毒性物质。 冬耕晒垡、冻垡 水旱轮作 增施有机肥料 冷浸水稻土壤改良 3.4 风砂土 土壤结构差、水土流失严重、肥力低。 植树造林,防风固砂 封砂培肥,种草稳水 风砂土治理

10 第二节 播种与育苗移栽 1、播种(seeding) 1.1 播种期的确定(seeding time) 依据种子发芽出苗和幼苗生长的最低温度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第二节 播种与育苗移栽 1、播种(seeding) 1.1 播种期的确定(seeding time) 依据种子发芽出苗和幼苗生长的最低温度 ——5㎝地温稳定通过(粳稻10℃,籼稻12℃,玉米12℃,棉花14℃)。 依据作物品种的感温、感光特性 ——强春性小麦和油菜品种 适当迟播 强冬性小麦品种 早播 ——晚稻感温性、感光性强 , 适宜播期可调性小 中稻感光性中、感温性弱 ,适宜播期可调性较大

11 依据种植制度前茬收获时间 依据作物生长发育的安全性 ——小麦、油菜的安全越冬,水稻安全抽穗 ——避开虫害、风灾等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依据种植制度前茬收获时间 依据作物生长发育的安全性 ——小麦、油菜的安全越冬,水稻安全抽穗 ——避开虫害、风灾等 1.2 播种量的确定(seeding rate) 一般规则 播种量(Kg/亩)= 发芽率(%)×种子净度(%)×出苗率(%)×106 基本苗数×千粒重(g) 灵活原则 考虑气候变化、土壤水分和播种方法。

12 ——大粒种、土质疏松、土壤水分少、温度高,适当 深播;反之适当浅播。 ——小麦、玉米播深3~4㎝,棉花2~3㎝; 水稻、油菜、烟草播于表土。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1.3 播种方式的确定 播种深度 ——大粒种、土质疏松、土壤水分少、温度高,适当 深播;反之适当浅播。 ——小麦、玉米播深3~4㎝,棉花2~3㎝; 水稻、油菜、烟草播于表土。 播种方式 ——撒播(broadcast sowing):水稻、油菜育苗; ——条播(drill sowing):小麦、牧草(确定行距); ——点播(spaced sowing):棉花、玉米、蚕豆(确定 行、株距); ——精量播种是点播的发展。

13 2.1 育苗移栽的意义(seeding raising and transplanting)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2、育苗移栽 2.1 育苗移栽的意义(seeding raising and transplanting) 集中管理培育壮苗 确保大田种植密度 减少种子及管理成本 缓和季节矛盾、拓展生育期 2.2 育苗方式 露地育苗:在自然温度满足作物幼苗生长条件下不加覆盖材料采用的育苗方式。 ——方法简单、管理方便、省工节本 ——生产上有多种实践应用:

14 ①湿润育秧(semiarid nursery) 水稻的育苗方式;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①湿润育秧(semiarid nursery) 水稻的育苗方式; 在水田内筑成一定畦面宽度(130~150㎝)的苗床,床土施好配比肥料,床面做平后种子均匀撒播于床面,覆上细土; 播种后保持床面湿润状态 供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薄水层)。

15 油菜、蔬菜、玉米、烟草、棉花和水稻均可采用这种育苗方式。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②旱育苗(dry nursery) 油菜、蔬菜、玉米、烟草、棉花和水稻均可采用这种育苗方式。 露地育苗苗床的营养土采用熟土和腐熟肥料配制而成。 可做成与湿润育秧相似的旱苗床或将营养钵排列于苗床上 种子或撒播、条播、点播,播后盖薄土(因作物而异)。 用覆盖物保持苗床体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供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16 设施育苗:采用某种覆盖物或调节温湿度和光照的设施进行育苗的方式。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设施育苗:采用某种覆盖物或调节温湿度和光照的设施进行育苗的方式。 —设施育苗是露地育苗方式的发展。 —设施育苗通过覆盖物的作用或其它设施的作用改变自然状态下的温、光、水等条件,培育适应于特定栽培体系所要求的健壮幼苗。 —设施育苗方式可概括为两类:保温育苗和增温育苗。

17 ①保温育苗(protective cover nursery)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①保温育苗(protective cover nursery) 在露地苗床上加覆盖材料,广泛应用的有塑料薄膜、遮阳网、玻璃、秸草等; 覆盖材料内的苗床温度或高或低于自然状态,而温度一般较自然状态稳定; 覆盖方式分搭架(大拱棚、小拱棚)或平铺两种 应用较广泛 的作物有棉花、 玉米、水稻、 烟草、果树等。

18 增温育苗的发展方式,也称温室育苗(greenhouse) 通过某种手段将苗床内的温度增加至高于自然状态 增温手段有生物增温和人工增温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②增温育苗 增温育苗的发展方式,也称温室育苗(greenhouse) 通过某种手段将苗床内的温度增加至高于自然状态 增温手段有生物增温和人工增温 应用较广泛的作物有蔬菜及其它作物 ——设施育苗的发展方向为工厂化育苗(factory nursery) 工厂化育苗实现育苗生态条件的智能化、自动化调控 ——设施条件下培育的作物幼苗移栽入大田必须经历适应 性炼苗的过程,目标: 嫩弱苗 健壮苗 (人工温、湿、光) (自然温、湿、光)

19 苗床培育的壮苗按照栽培目标的密度配置行株距栽入大田。 移栽期的确定: 棉花 3~4叶 烟草 9~10叶 油菜 8~9叶 水稻 4叶以上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2.3 移栽技术 苗床培育的壮苗按照栽培目标的密度配置行株距栽入大田。 移栽期的确定: 棉花 3~4叶 烟草 9~10叶 油菜 8~9叶 水稻 4叶以上 ——根据移栽后易活棵确定移栽苗龄 ——根据前茬收获期或与前茬共生期确定移栽时间。 移栽方法: ——移栽时要施好安家肥; ——带土移栽有利于缩短缓苗期; ——水稻小苗抛栽、或机械插秧; ——移栽时浇大水促活棵; ——分苗类移栽促进平衡发苗 。

20 地膜覆盖栽培(ground covered culfure with plastic membrane):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3、地膜覆盖栽培 3.1 概念 地膜覆盖栽培(ground covered culfure with plastic membrane): 指采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超薄型)覆盖农作物地面的保 护地栽培。 ——这是一项最先由日本引入国内的新材料应用技术。 ——应用范围由蔬菜到棉花、花生、玉米、果树等。 普通透明膜 有色膜 降解膜(degradable plastic mulching film) 除草膜(plastic mulching film with herbicide) 微孔(有孔)膜 覆盖地膜种类

21 改善土壤结构性状,加速土壤可利用养分的转化 防止盐碱地土壤返盐碱 改善近地光照条件(地膜反光作用) 除草膜覆盖杀死杂草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3.2 地膜覆盖对农田生态的直接效应 提高覆盖保护地的膜下土壤温度 稳定覆盖保护地浅土层的土壤湿度 促进耕作层土壤微生物活动 改善土壤结构性状,加速土壤可利用养分的转化 防止盐碱地土壤返盐碱 改善近地光照条件(地膜反光作用) 除草膜覆盖杀死杂草

22 ——促进近地表土层内根系的生长和生理功能; ——加快了作物苗期的地上部生长速度,增长了叶面积, 提高了光合效率;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3.3 地膜覆盖对作物生产的作用 地膜覆盖对作物的作用 ——提高了作物的出苗率; ——促进近地表土层内根系的生长和生理功能; ——加快了作物苗期的地上部生长速度,增长了叶面积, 提高了光合效率; ——加快了作物生育进程,促进早熟。 地膜覆盖对作物生产的意义 ——有益作物区域和品种布局的调整; ——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和盐碱农区的作物生产发展; ——提高作物生产的复种指数。

23 覆盖地膜的农田要平整、施足基肥、土壤含水量适宜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3.4 地膜覆盖栽培的技术要点 覆盖地膜的农田要平整、施足基肥、土壤含水量适宜 覆盖地膜时应压严膜边 幼苗出土后及时放苗并用细土封口 提高保温保湿效果 需要适当抑制开花前作物的营养生长势 非除草膜覆盖须配套除草措施 做好地膜覆盖田的地膜回收工作 ,避免污染

24 第三节 肥水运筹技术 1、施肥(fertilization) 1.1 外源矿质元素对作物营养的一般规律 养分平衡与最少养分规律: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第三节 肥水运筹技术 1、施肥(fertilization) 1.1 外源矿质元素对作物营养的一般规律 养分平衡与最少养分规律: ——作物矿质营养需要必需元素的综合平衡(balance) ——最少养分规律(law of minimum nutrient) 作物获取外源矿质时,如果其中某种元素供应不足,即使其它元素供应十分充足,仍限制作物生长的现象。(增加该元素供应量即可改善作物生长)生产上表现缺素症。

25 ——养分的协同作用(synergism)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养分互作与最少养分规律 ——养分的协同作用(synergism) 对作物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矿质元素时,作物反应的同施效应超过单施效应之和的现象。(表现某种元素对另外一种元素的促进作用) ——养分的拮抗作用(antagonism) 对作物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矿质元素时,作物反应的同施效应小于单施效应之和的现象。(表现某种元素对另种元素的拮抗作用) 报酬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就作物经济产量而言,在配合施用一定的肥料量范围内,单位施肥量所生产的作物产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但当施肥量超过一定量后,单位施肥量所生产的作物产量逐步下降甚至严重下降的现象(施肥不是越多越好)。

26 一季作物生产一定的经济产量需要消耗一定量的肥料元素,从这个意义上讲,作物产量目标是确定施肥量的本质依据。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1.2 施肥量的确定 一季作物生产一定的经济产量需要消耗一定量的肥料元素,从这个意义上讲,作物产量目标是确定施肥量的本质依据。 作物体摄取的矿质营养来自于两个方面: ——作物体生长所处的介质环境(如土壤、水、空气)中贮存的营养元素量。 如水稻摄取的肥料元素量来自于土壤部分的为: N 59%~84% P 58%~83% ——作物生长期间由人工增施的营养元素量。

27 作物体对土壤营养元素量和人工施肥元素量的利用只是 部分的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作物体对土壤营养元素量和人工施肥元素量的利用只是 部分的 ——作物对土壤营养的利用率因土壤质地,土壤肥力因素和作物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密度差异而不同; ——作物对人工增施的营养元素量的利用率因肥料种类、施肥方法和施肥环境差异而不同。 据试验研究,我国当季肥料的利用率大致为: 氮肥20%~60%, 磷肥10%~25%, 钾肥40%~70%

28 由以上因素推荐的目标产量施肥法(target yield fertilization) 确定当季作物追施的
作物学通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由以上因素推荐的目标产量施肥法(target yield fertilization) 确定当季作物追施的 肥料需要总量 = 当季作物总吸收量-土壤养分供应量 肥料中该养分的含量×肥料利用率 依据此公式得出主要作物的追肥量一般为: N(㎏) P2O5 (㎏) K2O(㎏) 100㎏皮棉 15~20 6~7 500㎏稻谷 15左右 9.5左右 18左右 500㎏麦粒 5~7 17~20 150㎏烟叶 4~6 15~18 2500㎏甘薯块 10~13 6~7.5 16~17.5 150~200㎏油菜籽 16~20 7.8~8.5 17~25 主要作物追肥量

29 依据土壤质地和土壤肥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soil test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1.3 肥料运筹与施肥方法 依据土壤质地和土壤肥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soil test formula fertilization) ——通过测定土壤中的实际有效养分和土壤肥力因素性 状,按目标产量施肥法确定施肥种类和施肥量; ——通过测定土壤中的实际有效养分按某种作物的高产 土壤有效养分量要求确定施肥种类配置和施肥量。 依据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肥料元素的需求量按培育壮 苗目标与植株营养诊断相结合确定施肥配方和施肥量

30 根际土壤(营养液)施肥是作物施肥的主要途径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根际土壤(营养液)施肥是作物施肥的主要途径 ——根际土壤施肥可分基肥和追肥两种 全层分施或面施 撒施或条施(深施) 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 复合肥料元素 缓效肥为主、速效肥为辅 在播种或移栽时施入土 壤的肥料称基肥(ground or pre-planting fertilization) 撒施或条施 复合肥料与单素肥料相结合 速效肥为主 作物生长期间施用的肥料称为追肥(top dressing)

31 叶面施肥(foliar fertilization)是作物施肥的重要途径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叶面施肥(foliar fertilization)是作物施肥的重要途径 ——叶面施肥又称根外追肥,是土壤追肥的补充方式; ——叶面追肥仅适用追施低浓度速效化肥; 如尿素液2%,磷酸二氢钾或过磷酸钙液2~3% 采用先进的弥雾机可将浓度提高到5~10% ——叶面追肥宜将肥液喷于气孔分布较多的功能叶片; ——叶面追肥可结合病虫害防治施药或化学调控施药; ——目前市场上可供叶面追肥的专用液态肥品种较多, 要注意配方。

32 ——粘性土施肥,施缓效性高浓度肥可适当提高基肥量比例;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施肥要因条件灵活掌握 ——粘性土施肥,施缓效性高浓度肥可适当提高基肥量比例; 砂性土施肥,施非缓效性肥应适当提高追肥量比例和增 加追肥次数。 ——多雨天,苗生长势旺的施肥宜深施、迟施; 干旱天,苗生长势弱的宜浅施、早施,注意肥水结合、以水调肥; 缓效肥和有机肥深施、速效化肥浅施。

33 提倡施用多素复合肥和混合肥(科学选用,避免浪费) ——碱性肥料与酸性肥料要慎混施,表现拮抗作用的肥料要谨慎混施。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施肥应注意合理搭配、混合施用不同肥素 ——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科学混施; 提倡施用多素复合肥和混合肥(科学选用,避免浪费) ——碱性肥料与酸性肥料要慎混施,表现拮抗作用的肥料要谨慎混施。 配合施用微生物肥料以提高作物对土壤肥力利用效率 ——微生物肥料包括根瘤菌、固氮菌、抗生菌、磷细菌、钾细菌; ——微生物肥料本身不直接增加或很少增加肥素量,其功能是提高作物体固氮功能或激活土壤肥力的转化利用; ——施用微生物肥料应适当增施相应的肥素以维持土壤养分平衡。

34 根据作物生产的需要建设标准化的农田土壤理化结构 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1.4 将培养地力作为作物根际营养的重要环节 根据作物生产的需要建设标准化的农田土壤理化结构 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 ——水旱轮作、种养轮作、作物轮作(养地作物、耗地作物) 重视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料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增加土壤团粒结构 ——改善土壤肥力结构,补充、平衡土壤营养结构

35 为了满足作物生长一生中的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为作物高产优质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水分生态条件,就要进行必要的灌溉和排水。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2、灌溉与排水 为了满足作物生长一生中的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为作物高产优质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水分生态条件,就要进行必要的灌溉和排水。 2.1 合理灌溉 灌溉:是补充作物生长期间利用天然降水不足部分的 需水量。 灌溉定额的核定 ——灌溉定额(total irrigation quota):是指作物生育期间单位面积上各次灌溉水量之和。

36 作物全生育期的需水量+作物生育期末土壤计划湿润层的储水量-(全生育期内有效降雨量+作物全生育期内地下水利用量+播种前计划湿润层的原有储水量)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理论灌溉定额的确定: 灌溉定额 = 作物全生育期的需水量+作物生育期末土壤计划湿润层的储水量-(全生育期内有效降雨量+作物全生育期内地下水利用量+播种前计划湿润层的原有储水量) ——无降雨干旱农区的灌溉可按上述公式决定灌溉定额和灌溉制度(irrigation regime)。 ——降水不均的半湿润农区不能拘泥该公式,原因是: 降雨间隔时间和每次降雨量无规则 无降雨的干旱时间和干旱程度不规则 结论:看天看地看苗的实际需要实施灌溉制度。

37 ——地面灌溉(surface irrigation)是指灌溉水在田面流动 或蓄存过程中,借重力和毛细管作用湿润土壤 或渗入土壤的灌水方式。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灌溉方法: 生产上采用的主要灌溉方法 地面灌溉 地下灌溉 喷灌 微灌 ——地面灌溉(surface irrigation)是指灌溉水在田面流动 或蓄存过程中,借重力和毛细管作用湿润土壤 或渗入土壤的灌水方式。 优点:能源消耗少、设备少、技术简单、传统灌溉方法; 缺点:耗水量大、湿润土壤不均、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38 畦灌(border irrigation)华北等平原地区以土埂将田块分 隔成条畦,将水引入畦面。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按田间工程和湿润土壤方式分为: 畦灌(border irrigation)华北等平原地区以土埂将田块分 隔成条畦,将水引入畦面。 沟灌(furrow irrigation)江淮流域以条沟将田块分隔成条 畦,将水引入畦沟再渗入畦层内。 淹灌(basin irrigation)水稻等作物保持一定田块范围内 的一定深度水层。 漫灌(flooding irrigation)任水漫流的灌溉方式,水土易 流失破坏土壤结构 。

39 ——地下灌溉(subsurface irrigation)是指在作物根系吸水 层下面供水,借助毛细管作用自下而上湿 润土壤的方法。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地下灌溉(subsurface irrigation)是指在作物根系吸水 层下面供水,借助毛细管作用自下而上湿 润土壤的方法。 优点:灌水利用效率高,不破坏土壤结构,减少表土 蒸发和径流损失,便于田间其它作业; 缺点:投资大,设备检修困难,表土湿润不均。 地下灌溉分为: 地下水浸润灌溉(subsoil water irrigation):提升地下水位高度,借助毛细管作用湿润土壤(适用透水性强,不易盐碱化土壤)。 地下暗管灌溉(buried delivery pipe for irrigation):是指通过埋设于根系吸水层下面的输(渗)水管道供水,由管道扩散湿润土壤的方法 。

40 ——喷灌(sprinkler irrigation)是指利用动力设备和管道 系统施以压力,将水通过(嘴)喷射至空中,以降水方式灌溉。
作栽学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喷灌(sprinkler irrigation)是指利用动力设备和管道 系统施以压力,将水通过(嘴)喷射至空中,以降水方式灌溉。 优点:可控制灌水强度,省水、省工、不破坏土壤结构,调节地面小气候,不造成水土肥的流失; 缺点:投资大、动力消耗大。 喷灌分为 固定式 移动式 半移动式

41 ——微灌(micro-irrigation)是指利用流动式或低压管道系统把水或肥料溶液经过管道末端的滴口均匀缓慢地注入根际土壤的方式。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微灌(micro-irrigation)是指利用流动式或低压管道系统把水或肥料溶液经过管道末端的滴口均匀缓慢地注入根际土壤的方式。 优点:现代先进灌水方式,节水、省工、无污染、不提高地下水位; 缺点:一次性投资大,滴口易塞。 微灌分为 滴灌 微喷灌 涌泉灌

42 ——水资源联合优化分配技术,建立水资源综合优化调 度方案; ——干旱农区、半干旱农区的雨水收集利用技术,修建 水窖供灌溉用;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节水农业技术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水资源联合优化分配技术,建立水资源综合优化调 度方案; ——干旱农区、半干旱农区的雨水收集利用技术,修建 水窖供灌溉用; ——地下水利用技术,非灌溉季节集蓄降水补充地下 水,灌溉季节确定合理的地下水开采强度; ——劣质水处理利用技术。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灌溉防渗技术: 混凝土护石、塑料薄膜防渗,较土渠减少损失80%~90% ——沟畦改造技术:沟畦配套规格合理化 ——微灌工程技术

43 ——采用水肥耦合技术(以肥调水、以水调肥) ——覆盖保墒技术(塑膜、秸秆等) ——耕作保墒技术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农艺节水技术 ——选用抗旱节水作物品种 ——采用水肥耦合技术(以肥调水、以水调肥) ——覆盖保墒技术(塑膜、秸秆等) ——耕作保墒技术 ——化学保水技术(保水剂、抑蒸抗旱剂、复合包衣剂等) 旱地农区的节水用水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fundamental farmland construction) ——实施水土保持耕作(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综合利用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和农业节水技术

44 排水:是在农田土壤含水量过高或积水情况下排除多 余水分的措施。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2.3 排水 排水:是在农田土壤含水量过高或积水情况下排除多 余水分的措施。 地面水排除 配置一定规格的明沟渠 围沟 腰沟 畦沟 三沟配套,雨停田干 地下水排除 加深明沟渠和配置地下暗管排除地下水和土层滞水。 农田排水:地面水排除与地下水排除相结合 建设高标准排、灌系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条件 ——排、灌系统要分别设置; ——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中长期规划。

45 第四节 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病害、虫害、草害是严重危害作物生产的生物性灾害、防治作物的病、虫、草害是保证作物增产增收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第四节 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病害、虫害、草害是严重危害作物生产的生物性灾害、防治作物的病、虫、草害是保证作物增产增收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 1、病害防治 1.1 病害概念 病害(disease):作物受到病原物侵袭,造成形态、生理 和组织结构上病变,并影响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局 部坏死或全部死亡的现象称为病害。 ——形成病害和传播病害的基本要素: 病原物 寄主 环境

46 病害可能对作物的任何器官产生损伤,直至死亡。 ——危害根部:小麦根腐病、水稻烂秧、棉花立枯病、花 生根尖线虫病。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1.2 病害对作物的危害 病害可能对作物的任何器官产生损伤,直至死亡。 ——危害根部:小麦根腐病、水稻烂秧、棉花立枯病、花 生根尖线虫病。 ——危害茎部:棉花枯(黄)萎病、花生青枯病、水稻纹 枯病、棉花炭疽病、油菜菌核病。 ——危害叶: 水稻白叶枯病、棉花炭疽病、小麦和油菜 白粉病、烟草花叶病毒病、小麦叶锈病。 ——危害果实:水稻稻霉病、小麦赤霉病、玉米或小麦黑 穗病、棉花红腐病。

47 非传染性病害(physiological disease),也称生理性病害或非 寄生性病害,由不良物理或化学因素诱发。 如棉花红叶茎枯病。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病害根据引发病害的性质分为: 非传染性病害(physiological disease),也称生理性病害或非 寄生性病害,由不良物理或化学因素诱发。 如棉花红叶茎枯病。 传染性病害(infectious disease)也称寄生性病害,由生物病 原物诱发的病害,大多数病害属传染性病害 。 诱发病原物 真菌 细菌 病毒 线虫 寄生性种子生物 ——非传染性病害可能诱发传染性病害,如水稻秧苗春 季受寒害后诱发烂秧。

48 对危险性病害、局部性病害和人为传播的病害实行植物检疫(plant quarantine),制定国内外检疫对象清单。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1.3 作物病害的防治 对危险性病害、局部性病害和人为传播的病害实行植物检疫(plant quarantine),制定国内外检疫对象清单。 选育选用抗病品种,经济有效,如棉花抗枯(黄)萎病品种,水稻抗白叶枯病品种等。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病害的防治立足于预防避免病害发生。包括: —物理防治,如温汤浸种处理、石灰水浸种处理; —生物防治,如井冈霉素浸种处理; —化学防治,如石硫合剂、杀菌剂、有机类杀菌剂等; —农业防治,采用水旱轮作、清除杂草、加强肥水管理等。

49 ——昆虫体头部的口器、胸腹的体壁和气门是十分 重要的器官部位。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2、虫害防治 2.1 作物虫害的类型 昆虫纲类 主要危害群体 蜘形纲类 其它动物类 大概分为 2.2 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昆虫的形态特征 ——昆虫体头部的口器、胸腹的体壁和气门是十分 重要的器官部位。

50 ——口器(mouthparts)是危害作物的器官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口器(mouthparts)是危害作物的器官 咀嚼式口器:咬食或蛀食,如蝶蛾类和甲虫的幼虫 吸允式口器:刺吸作物体液养分,如蚜虫、叶蝉 ——体壁(body wall) 最主要的化学成分为蜡质——不通气、不渗水溶液 ——气门(spiracle) 体壁内隔形成的通气口——水分和气体交换的通道 口器与气门是昆虫进行体内外生命活动物质交换的重要 通道,也是其抵御逆境的薄弱部位。

51 昆虫的变态(metamorphosis)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昆虫的变态(metamorphosis) 昆虫自卵至成虫性成熟需要经历几个在外部形态和内 部构造复杂变化的发育阶段的现象。 按发育阶段的变化分为两种变态类型: ——完全变态(complete metamorphosis):昆虫生活周期需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如蝶、蛾、蚊、蝇、甲虫类昆虫 ——不完全变态(incomplete metamorphosis):昆虫生活周期只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缺乏蛹期,若虫与成虫形态相似。 如棉盲蝽象、蚜虫、蝗虫等 ——处于不同变态期的昆虫表现不同的抗逆适应性。

52 ——昆虫激素(hormones),由昆虫内分泌腺体分泌,为昆 虫调节生长、蜕皮、变态、生殖等生理代谢活动机能。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昆虫激素与信息素 ——昆虫激素(hormones),由昆虫内分泌腺体分泌,为昆 虫调节生长、蜕皮、变态、生殖等生理代谢活动机能。 如保幼激素 保持昆虫幼龄生理状态、抑制蜕皮和变态 蜕皮激素 促进幼虫蜕皮并向成虫发育 调控昆虫处于幼龄期可达到控制繁殖的效果。 ——信息素(pheromone),由昆虫特殊腺体分泌并挥发于体 外,为昆虫调节个体行为、发育和生殖以及信息传递。 采集雌虫性信息素 引诱雄虫(可利用诱捕、诱杀 雄性成虫),控制繁殖

53 ——趋性(taxis)是昆虫神经活动接受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具有: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昆虫的趋性、食性和本能性 ——趋性(taxis)是昆虫神经活动接受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具有: 趋热性,应用预测危害期 趋光性,应用黑光灯诱杀害虫或预测虫情 趋化性,应用杨树把、醋盆诱捕、诱杀害虫 ——食性(feeding habits)是昆虫食取食物的类型。包括 植食性,以新鲜作物为食 肉食性,以小动物或昆虫为食 腐食性,以动植物尸体、粪便为食 杂食性,既以植物和动物为食 ——本能性,是昆虫复杂的神经生理活动。 如蜂类筑巢、鳞翅目在幼虫期结茧等

54 植物检疫:如对蚕豆象、白蛾等实行植物检疫 选育、选用抗虫、耐虫作物品种 ——如棉花抗虫品种 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2.3 害虫防治 植物检疫:如对蚕豆象、白蛾等实行植物检疫 选育、选用抗虫、耐虫作物品种 ——如棉花抗虫品种 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 虫害的防治立足于害虫的预测预报,把握防治适期 ——物理防治,利用昆虫的趋性诱捕、诱杀; ——生物防治,采取以菌治虫、以虫治虫和激素捕杀; ——农业防治,采用冬季灭虫、合理的轮作耕作和种植 制度减轻虫害; ——化学防治,对虫下药、适时下药、适量下药,提倡 交叉复合性防治。

55 杂草(weeds):一般是指农田中非意识栽培的植物。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3、杂草防治 3.1 杂草与杂草的危害 杂草(weeds):一般是指农田中非意识栽培的植物。 ——凡害大于益的植物都为杂草,如小麦地中的大麦; ——杂草在特定条件下栽培,可成为特用作物,如荠菜、马兰。 杂草的危害主要六个方面: ——与栽培作物争肥、争水、争光、争空间; ——成为作物病害、虫害的中间寄主; ——降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如稗草; ——除草增加用工和成本; ——影响人畜健康,如毒麦; ——影响农田水利设施安全 。

56 一年生杂草和多年生杂草(以生物学习性分)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3.2 杂草的种类 一年生杂草和多年生杂草(以生物学习性分) ——一年生杂草春、夏季发芽出苗,夏、秋季开花结果; ——二年生杂草夏、秋季发芽出苗,幼苗或根芽越多,次年夏、秋季开花结果; ——多年生杂草可能一年内多次开花结实,冬季地上部枯死。 单子叶杂草和双子叶杂草(以植物学形态) 窄叶杂草和阔叶杂草

57 贯彻综合防治原则,组成因地制宜的运用农业、生 物、物理及化学等防治体系。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杂草的防治 贯彻综合防治原则,组成因地制宜的运用农业、生 物、物理及化学等防治体系。 健全杂草检疫制度 ——严格限制国内没有或尚未传播的杂草的输入; ——清洁播种材料(种子)。 农业防治 ——水旱轮作、用养轮作、配套耕作制度,打破杂草 繁殖的世代周期,减少杂草发生总量; ——采用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直接除去田间杂草; ——有计划对农田周边实施人工植被方案,既防除杂 草又保持水土。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昆虫、病原菌、植物、动物等抑制杂草的 生长和繁殖。如稻田养蟹、养鱼,消灭人生杂草。

58 应用化学除草剂除草要注意针对性选择不同药效的剂型: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化学防治 应用化学除草剂除草要注意针对性选择不同药效的剂型: 灭生性除草剂:(广谱性) 杀死各种杂草和作物。 选择性除草剂:(专一方向性)对某一类作物和杂草 反应敏感,而可保护作物和另一类杂草。 触杀性除草剂: 直接杀死接触药剂的杂草部位。 内吸性除草剂: 杂草吸收药剂输送到植株各部位最终 整株死亡。 ——除草剂施用方式: 茎叶处理:杂草幼苗期施药于茎叶获得杀草效果。 土壤处理:杂草出苗前后施药于土表形成一薄层药土,杂草出苗触药死亡。 ——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剂复配施药除草效果较高。

59 第五节 化学调控技术 1、作物体内调节生长发育的内源激素 1.1 内源激素概念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第五节 化学调控技术 1、作物体内调节生长发育的内源激素 1.1 内源激素概念 内源激素(plant endogenous hormones)是指作物体内合成并微量存在,对生长发育产生显著作用的生理活性物质。 1.2 内源激素的主要种类 生长素类(auxin) ——吲哚乙酸(IAA)、吲哚乙腈等; ——大多集中于生长旺盛的幼嫩器官及部位; ——促进根、茎、叶的生长和花器官的分化发育 。

60 ——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诱导开花,打破种子休眠,抑制成熟和衰老。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赤霉素类(gibberellin) ——赤霉素(GA)已发现121种; ——较多分布于生长旺盛的器官; ——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诱导开花,打破种子休眠,抑制成熟和衰老。 细胞分裂素(cytokinin ,CTK) ——玉米素(ZT)等; ——存在于进行细胞分裂的根尖、芽尖等; ——促进侧芽分化生长和种子发育,抑制顶端优势,延缓叶片衰老 。

61 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 ——存在于作物体各器官和组织中,脱落、休眠器官中较多; ——促进休眠、抑制生长、促进脱落、增强抗逆性。 乙烯(ethylene, ETH) ——作物各器官都能产生乙烯,成熟果实、花脱落时产生最多; ——促进果实成熟,促进根的分化与生长、打破种和芽休眠。

62 ——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s, BRs),促进细胞伸长和 分裂,促进光合作用,提高抗逆性(花卉保鲜)。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其它类生长物质 ——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s, BRs),促进细胞伸长和 分裂,促进光合作用,提高抗逆性(花卉保鲜)。 ——茉莉酸类(jasmonates, JAs)抑制作物生长和萌发, 促进衰老,促进生根,抑制花芽分化,提高抗性。 ——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具生热效应,促进侧生生 长,诱导开花,抑制顶端生长,增强抗性(花卉保鲜)。 ——多胺类(phoyamines, PA)促进植物生长、延缓衰老、提高抗性。

63 ——吲哚乙酸(IAA)、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2,4-D等; 应用于插枝生根、防止脱落、形成无籽果实、菠萝开花。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2、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 2.1 生长促进剂及其应用 生长素类 ——吲哚乙酸(IAA)、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2,4-D等; 应用于插枝生根、防止脱落、形成无籽果实、菠萝开花。 赤霉素类 ——GAs(“920”); 打破休眠、增加果实数。 乙烯利 果实催熟,促进开花、化学杀雄、刺激次生物质分泌。 细胞分裂素 ——6-苄基胺基嘌呤(6-BA); 诱导愈伤组织芽和根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

64 植物生长抑制剂(growth inhibitor)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生长抑制物质及其应用 植物生长抑制剂(growth inhibitor) ——脱落酸:抑制种子发芽和侧芽生长 ——青鲜素:抑制贮藏薯类、洋葱、大蒜的发芽和烟草 侧芽生长 ——三典苯甲酸:抑制顶端生长,促进侧枝生长、植株 矮化 植物生长延缓剂 ——缩节铵:缩短节间,减少蕾铃脱落 ——多效唑(PP333)控制生长促进分蘖,缩短节间,提高抗逆性 ——B-9:抑制新枝徒长,有利花芽分化,防止落花,促进根生长

65 3、生长调节剂和化学药剂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 3.1 复合型生长调节剂的调控成为作物生产常规技术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3、生长调节剂和化学药剂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 3.1 复合型生长调节剂的调控成为作物生产常规技术 适用于塑造高光效株型 适用于提高作物抗逆性 适用于调节光合产物的输送方向和利用效率 提高开花结实率,改进产品品质 简化传统栽培管理技术措施 3.2 开发先进的农艺、生物技术,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 提高产品的安全指标 保护作物生产的环境安全 降低作物生产成本

66 第六节 作物产品收获与贮藏 1、作物产品的收获 1.1 产品的收获适期 不同的产品类型,收获适期的掌握标准不同。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第六节 作物产品收获与贮藏 1、作物产品的收获 1.1 产品的收获适期 不同的产品类型,收获适期的掌握标准不同。 种子果实类:收获适期一般为生理成熟期 ——禾谷类作物 籽实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 ——油菜 全田70~80%角果呈黄绿色 ——棉花 棉铃吐絮 ——豆类作物 半数以上荚果皮呈成熟色

67 块根、块茎类:收获适期以地上部茎叶停止生长渐 黄,地下部基本停止膨大时。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块根、块茎类:收获适期以地上部茎叶停止生长渐 黄,地下部基本停止膨大时。 鲜果类:收获适期一般为工艺成熟期,如苹果、葡 萄、柑橘等变色 茎叶类:收获适期一般以工艺成熟期 ——甘蔗 叶色变黄、下部叶脱落、茎节变硬 ——烟草 主脉变白、叶片下垂、叶色转黄具成 熟斑块、叶面茸毛脱落 ——豆科绿肥 开花初期至开花盛期 ——麻类 上花下果时收获

68 ——禾谷类、豆类、牧草类作物采用刀具将茎 秆割断后收获; ——此类作物目前可全部机械化,禾谷类、豆 类可用联合收割机一次作业。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1.2 产品的收获方法 割收 ——禾谷类、豆类、牧草类作物采用刀具将茎 秆割断后收获; ——此类作物目前可全部机械化,禾谷类、豆 类可用联合收割机一次作业。 采摘 ——棉花、烟草、果实及成熟不一致的豆类作 物分期采摘; ——采摘也实施机械化作业。 挖掘 ——甘薯、马铃薯、花生、甜菜等作物在割除地 上部分后,将地下部从土中挖掘出收获; ——挖掘也可实行机械化作业。

69 ——将籽粒内的水分控制在≤13.5%,油料籽粒≤8%~10%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2、收获产品的加工及贮藏 2.1 籽粒干燥、处理与贮藏 经脱粒的籽粒或采用日晒或采用机械烘干。 ——将籽粒内的水分控制在≤13.5%,油料籽粒≤8%~10% 经干燥的籽粒采用风扬或机械除去各种杂质,达 到商品籽粒或种子籽粒的标准。 商品籽粒、种子籽粒进行分级处理后包装。 标准化

70 各类果实含水量比较高,收获后需要保鲜的同时贮 藏一定的时间。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籽粒的贮藏 ——仓贮空气湿度65%为安全水分,≤15℃空气 温度为安全温度; ——采用密封熏蒸和除鼠、灭虫; ——适度通风。 2.2 果实保鲜 各类果实含水量比较高,收获后需要保鲜的同时贮 藏一定的时间。 ——保鲜贮藏可采用低温、高CO2浓度、保湿或化 学保鲜剂; ——分期分批进入市场 。

71 2.3 薯类贮藏 新鲜收获的薯块需采用一定的方法贮藏 ——延长食用时间和种用价值 ——分期分批进入市场 适用贮藏的薯块需无伤、无病虫危害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薯类贮藏 新鲜收获的薯块需采用一定的方法贮藏 ——延长食用时间和种用价值 ——分期分批进入市场 适用贮藏的薯块需无伤、无病虫危害 薯类贮藏的适宜条件 甘薯: 10~14℃ ——库藏的适宜温度 马铃薯: 食用薯 10~14℃ 种薯 1~5℃ ——库藏的适宜湿度 80%~90%; ——库房应保持一定的通风、通气条件。

72 烟叶需经初加工才能进入市场或进行成品加工 烟叶的初加工方法: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2.4 烟叶的初加工 烟叶需经初加工才能进入市场或进行成品加工 烟叶的初加工方法: ——烤烟:采用热烟道烘烤调制成干烟叶 ——凉烟:采用阴凉空间调制成干烟叶 ——晒烟:采用日晒调制成干烟叶 仓贮 分级上市 2.5 麻类的粗加工 利用韧皮纤维的麻类作物在割茎后,将鲜茎皮剥下后加工成干麻。 ——黄、红麻皮经日晒成干麻 ——苎麻皮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出壳、去浆液再晒干成干麻 仓贮 上市

73 第七节 作物的智能栽培与标准化生产 1、作物智能栽培 1.1 作物智能栽培的发展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作物栽培管理提供了新方法和手段。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第七节 作物的智能栽培与标准化生产 1、作物智能栽培 1.1 作物智能栽培的发展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作物栽培管理提供了新方法和手段。 运用农业信息技术,建立动态的计算机模拟模型和管理决 策系统,实现作物生产管理的定量决策。 作物智能栽培是将系统分析原理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作物栽 培的研究与实践。 1.2 作物智能栽培的基本特征 定性理解 定量分析 概念模式 模拟模型 专家经验 优化决策 定量化、系统化、模型化、信息化、知识化、动态化、集成化、产品化

74 作物生产数据库及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提供: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1.3 作物智能栽培支持系统 作物生产数据库及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提供: 农业资源环境条件 种植业结构 作物品种特性 农业科技成果 生产设施 运行状况及市场动态 ——全方位的信息咨询服务 ——综合多种单项农业信息技术,实现高层次的技术集成和综合指导。

75 ——作物模拟模型(crop simulation model)定量描述作物 生育过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动态关系。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作物生长预测和监测系统 ——作物模拟模型(crop simulation model)定量描述作物 生育过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动态关系。 作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 ——基于模拟模型的决策支持系统 ——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 ——基于模拟模型和知识系统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基于3S的作物空间信息系统 遥感(remote sensing, RS)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 3S技术

76 ——精确农作(precision farming)是基于农田小区作物 生长环境差异性实施变量投入的生产管理技术。 ——主要技术包括:
作栽学总论 第四章 作物生产技术 精确农业支持系统 ——精确农作(precision farming)是基于农田小区作物 生长环境差异性实施变量投入的生产管理技术。 ——主要技术包括: 3S技术 作物管理决策技术 田间信息采集技术 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技术 系统集成技术 精确农业操作


Download ppt "第四章 作物栽培技术措施 本章重点: 各项栽培技术措施的原理和主要内容。 难 点:"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