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Xinhua NABI
2
【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简称AS) 是指在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壁内膜及内膜下有脂质沉着(主要是胆固醇及胆固醇脂),同时伴有中层平滑肌细胞移行至内膜下增殖,使内膜增厚,形成黄色或灰黄色状如粥样物质的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动脉硬化(arteriosclerosis, As)中常见的类型,动脉硬化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的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总称,其常见的有(1)动脉粥样硬化、(2)动脉中层钙化、(3)小动脉硬化三种。最容易产生粥样硬化的部位是冠状动脉、脑动脉,其次是肾动脉、腹动脉、眼动脉和下肢动脉。
3
【动脉粥样硬化的Ⅳ期】 最常受累的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及周围动脉 Ⅰ期: 动脉内膜黄色条纹。 Ⅱ期: 条纹增大,变软形成斑块
Ⅲ期: 斑块表面纤维变化,斑块发展进入中层 动脉粥样硬化(As)是指早期动脉内有局部的损伤后,血液中的脂质就会在内膜上沉积,形成斑块,以后这许许多多的斑块发生坏死、崩溃、软化。动脉粥样硬化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Ⅰ期:首先在动脉内膜出现略为隆起的含有脂质小滴的结缔组织所成的黄色条纹。Ⅱ期:由于脂质(磷脂、脂蛋白、胆固醇)的不断沉积,条纹增大,变软形成斑块。Ⅲ期:斑块表面纤维变化,呈灰色或珍珠白色,内部隆起的内膜增厚,而内部的蛋白质常常含有胆固醇结晶,斑块发展进入中层。Ⅳ期:斑块表面坏变脱落,形成粥样硬化溃疡,有钙盐沉着及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阻塞,机体器官缺血,发生功能障碍。 Ⅳ期:斑块表面坏变脱落,有钙盐沉着及血栓形成
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CVD) 是全球性的疾病
是中老年人的头号杀手 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占发生死亡人数的28% 新疆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
5
控制和遏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是防治心血管疾病根本性战略性措施。
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 控制和遏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是防治心血管疾病根本性战略性措施。 新疆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
6
动脉粥样硬化的确切病因不清。 新疆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
7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概念
冠心病、心肌梗死 AS 危险因素 间歇性跛行 脑血栓、脑梗死
8
危险因素 传统危险因素 血脂代谢障碍 高血压 糖尿病 肥胖 非传统的危险因素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雌激素减少 慢性感染 内分泌平衡失调
9
新疆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
10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 迄今为止AS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近年来较一致的认为: 多种危险因素 ↓ 内皮功能紊乱(炎症的启动因子) OX-LDL浸润→形成泡沫细胞(关键环节) 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生物酶 及平滑肌细胞增值迁移 导致动脉壁炎症
11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 高血脂、高血压、吸烟等 Pt聚集、血栓形成 血浆成分通透性增加 内皮损伤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激活
平滑肌细胞移行增生 淋巴循环 泡沫细胞 脂蛋白变性 纤维肌性内膜增生 HDL异常 粥样硬化灶 冠心病、脑梗死 动脉狭窄、阻塞、痉挛
12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 在易损部位内膜血浆脂蛋白的内流和聚集; 局部内膜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修复;
在内膜通过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而形成一系列的活性氧或自由基团; 内膜脂蛋白通过活性氧形成氧化修饰,产生一系列氧化修饰脂蛋白,例如Ox-LDL、Ox-Lp(a); 通过非下调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或多种受体摄取氧化修饰的脂蛋白而形成泡沫细胞; 泡沫细胞坏死最可能是由于氧化修饰的LDL的细胞毒作用; 平滑肌细胞移至动脉内膜并增殖,PDGF被认为起着化学吸引的作用。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可能调节平滑肌细胞增殖; 斑块破裂主要在巨噬细胞最密集部位。通过巨噬细胞释放的蛋白水解酶可激发斑块破裂,最终导致附壁的阻塞性血栓形成; 自身免疫炎症可能是由于Ox-LDL顶端表皮的抗原性所致。
13
【经典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分类 】 调血脂药 抗氧化药 分类 保护动脉壁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多不饱和脂肪酸 抗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溶解药 中药
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CoA)抑制剂 苯氧芳酸类 调血脂药 烟酸类及降低脂蛋白(a)药 胆固醇及胆汁酸吸收抑制剂 抗氧化药 分类 保护动脉壁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多不饱和脂肪酸 抗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溶解药 中药
14
血清TC水平和冠心病危险性 (Framingham, n=5,209) 总胆固醇升高 1%,冠心病危险增加 2% 每千人 冠心病 发生率
150 100 50 血清胆固醇 (mg/dl) 204 295 总胆固醇升高 1%,冠心病危险增加 2% Castelli WP. Am J Med. 1984;76:4-12.
15
【调脂药物的分类】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 胆酸螯合剂类(树脂类) 苯氧芳酸类(贝特类) 烟酸及其衍生物类
多烯脂肪酸类(鱼油类) 中药
16
血脂 血浆所含脂类统称血(lipids)。 血脂不溶于水,以脂蛋白的形式运输。 总胆固醇(TC)=游离胆固醇+胆固醇酯
中性脂肪——甘油三脂(TG) 非酯化脂肪酸(游离脂肪酸,FFA) 磷脂、糖脂 血脂不溶于水,以脂蛋白的形式运输。
17
血脂的来源与去路 去路 来源 食物脂类 氧化供能 体内合成脂类 进入脂库贮存 脂库动员 构成生物膜
脂肪组织是贮存脂肪的重要场所,以皮下、肾周围、肠系膜、大网膜等处贮存量最多,称为脂库。 去路 氧化供能 进入脂库贮存 构成生物膜 转变为其他物质
18
脂质的作用 1 能量储存 甘油三酯 能量产生 Note 甾体激素合成 胆固醇 细胞膜 胆酸
19
【脂蛋白】 由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都是疏水性物质, 不能直接在血液中被转运, 同时也不能直接进入组织细胞中。它们必须与血液中的特殊蛋白质和极性类脂(如磷脂)一起组成一个亲水性的球状巨分子, 才能在血液中被运输, 并进入组织细胞。这种球状巨分子复合物就称作脂蛋白。
20
脂蛋白结构
21
脂蛋白 1929年Macheboeuf首次提出脂蛋白(lipoprotein)的概念。
血浆中脂质是和蛋白质相结合成脂蛋白这一类大分子复合物形式存在,可使非水溶性脂类分散在血浆中,使血浆清晰而不混浊。 血浆脂蛋白主要由Pro、TG、PL、chol及CE组成。 绝大多数脂蛋白是在肝脏和小肠合成,并主要经肝脏进行分解代谢。
22
超速离心法与电泳法分离血浆脂蛋白的相应关系
23
CM LDL VLDL HDL 【脂蛋白的生理功能】 将食物中的TG从小肠转运到肝脏 转运胆固醇到肝外组织细胞
将胆固醇从周围组织转运到肝脏
24
【脂蛋白的临床意义】 LDL CM VLDL HDL
25
脂蛋白(a)[Lp(a)] 1963年由Berg发现并命名。
Lp(a)的核心部分由TG、PL、chol、CE等脂质和apoB100组成,结构类似LDL。且含有特异性抗原成分—apo(a)。 Lp(a)中1分子apoB通过二硫键与1分子apo(a)共价结合。 apo(a)与PLG具有高度同源性。 肝脏是apo (a)合成的主要埸所。
26
Lp(a) Lp(a) 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电镜下Lp(a)呈圆球形,直径约21~26nm。
超速离心时Lp(a)密度涵盖LDL与HDL范围,多数密度在1.050~1.100kg/L之间。 Lp(a) 是一类独立的由肝脏合成的脂蛋白,其分解代谢可能主要经非特异途径(非LDL受体途径)。 Lp(a)分解代谢机制了解较少。 Lp(a) 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27
载脂蛋白 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称为载脂蛋白(apo),迄今已发现20余种apo。 不同脂蛋白含不同的apo:
CM 含apoB48而不含apoB100 VLDL除含apoB100外, 还含apo CI、CⅡ、CⅢ及E LDL几乎只含apoB100 HDL主要含apo AI、AⅡ
28
载脂蛋白的功能 在结合和转运脂质及稳定脂蛋白的结构上发挥主要作用 调节脂蛋白代谢关键酶(如LPL、LCAT、 HL)活性
参与脂蛋白受体的识别 如HDL受体、LDLR或称为apoB/E受体、清道夫受体、apoE受体(即LRP)
29
脂蛋白受体—清道夫受体(1) 清道夫受体(Scarenger receptor)是Brown和Goldstein等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现。
当LDL被化学修饰(如乙酰化修饰),其与受体的结合特性发生明显改变,其丧失了与LDLR的结合能力,转而通过“乙酰化LDLR”进入细胞。由于这类受体识别范围广,能与多种配体结合,因此现称清道夫受体。 人和小鼠清道夫受体的基因位于第8号染色体,由于编码信息的不同拼接,形成了1型和2型清道夫受体。C-末端为半胱氨酸的为1型,具有短肽结构的为2型。 清道夫受体有2种亚基,以三聚体存在,分子量为22万。分布于胎盘肝、脾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30
血脂异常是血液脂质代谢异常的简称,主要指
血脂异常的概念 血脂异常是血液脂质代谢异常的简称,主要指 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过高;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过低。 血中总胆固醇(TC)或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过高;
32
【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 NCEP ATP III (2001),USA 水平 血浆TC水平 血浆TG水平 mmol/L mg/d 合适水平
<5.2 <200 <1.7 <150 临界高值 5.2~6.2 200~240 1.7~2.2 150~199 高脂血症 >6.2 >240 >2.3 >200 低HDL-C血症 <1.0 <40 Cleeman J I. JAMA,2001;285:
33
【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1997),中国 水平 血浆TC水平 血浆TG水平 mmol/L mg/d 合适范围
<5.20 <200 <1.70 <150 边缘升高 升 高 >5.72 >220 >1.70 >150 低HDL-C血症 <0.91 <35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7
34
【高脂蛋白血症分型】 高脂蛋白血症分型(1970),WHO ↑→ ↑↑ ↓→ 表型 血浆4℃ 过夜外观 TC TG CM VLDL LDL
备注 I 奶油上层 下层清 ↑→ ↑↑ ↓→ 易发胰腺炎 IIa 透明 → 易发冠心病 IIb ↑ III 奶油上层 下层混浊 ↓ IV 混浊 V
35
【CHD患者降脂治疗目标】 中国药物降脂治疗的血脂标准 病人 分类 饮食疗法开始标准 药物疗法开始标准 治疗目标值 - + TC LDL-C
危险因素 mmol/L mg /dL - >5.72 >220 >3.64 >140 >6.24 >240 >4.16 >160 <5.72 <220 <3.64 <140 + >5.20 >200 >3.12 >120 <5.20 <200 <3.12 <120 >4.68 >180 >2.60 >100 <4.68 <180 <2.60 <100
36
中国高脂血症患者开始治疗标准值及治疗目标值(2006)
危险等级 TLC开始 (mg) 药物治疗开始(mg) 治疗目标值 低危:(10年危险性<5%) TC>240 LDL-C>160 TC>280 LDL-C>190 TC<240 LDL-C<160 中危:(10年危险性5%-10%) TC>200 LDL-C>130 TC > 240 LDL-C > 160 TC<200 LDL-C<130 高危:CHD或CHD等危症,或10年危险性10-15% TC > 160 LDL-C > 100 TC<160 LDL-C<100 极高危 TC>160 LDL-C>100 TC >160 LDL-C >100 TC<160(120) LDL-C<100(70) *
37
【理想降脂药物的选择标准】 降脂效果尤其降胆固醇效果确切;
应用常规剂量在4~6周内能使TC降低20%(LDL-C降低25%)以上, 并具有降低TG和升高 HDL-C的作用; 病人耐受性好, 不良反应少见, 不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 已被证实能明显地降低心血管病死率和致残率,不增加非心血管病死亡率; 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
38
调血脂药物 一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二 胆汁酸结合树脂 三 烟酸 四 苯氧酸类
39
一 【他汀类】 代 表 药 物 药 物 名 别名 常 规 剂 量 洛伐他汀(lovastatin) 美降之 罗华宁 洛特 洛之特 血脂康
一 【他汀类】 代 表 药 物 药 物 名 别名 常 规 剂 量 洛伐他汀(lovastatin) 美降之 罗华宁 洛特 洛之特 血脂康 10-80mg/d, 每晚顿服 辛伐他汀(simvastatin) 舒降之 5-80mg/d , 每晚顿服 普伐他汀(pravastatin) 普拉固 美百乐镇 10-40mg/d, 每晚顿服。 氟伐他汀(fluvastatin) 来适可 20-80mg/d, 每晚顿服 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 立普妥 10-80mg/d, 每日一次
40
㈡抑制Ch合成的药物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药物发展史】 1976 Endo 桔青霉菌 compactin Endo 红曲霉菌 monacolin k Albe 土曲霉菌 mevinolin 他汀类 洛伐他汀(Lovastatin) 辛伐他汀(simvastatin) 普伐他汀(pravastatin) 氟伐他汀(fluvastatin) 阿伐他汀(atorvastatin
41
【胆固醇的合成】 乙酰CoA 乙酰乙酰CoA HMG-CoA HMG-CoA还原酶 MVA 甲羟戊酸5-焦硫酸 异戊烯焦硫酸 法呢焦硫酸
羊毛醇固醇 鲨烯
42
代谢加速 HDL↑ ApoB-100↓
43
【他汀类】 降脂机制: 1 HMG-CoA还原酶使HMG-CoA转变成MCV,是一个在胆固醇体内合成过程的限速步骤。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化学结构中的开放酸部分,与HMG-CoA极为相似,对胆固醇生物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有特异的竞争性抑制作用。从而减少胆固醇的生成。 2 肝细胞表面的特异LDL受体,是脂蛋白循环的VLDL残粒及LDL清除的主要途径。而LDL受体的活性及合成LDL受体的速度与细胞内胆固醇的含量呈反比。 人体及动物实验表明,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使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减少,从而刺激细胞合成LDL受体加速,使细胞膜LDL受体数目增多及活性增强,导致血中VLDL残粒及LDL的清除加速。
44
他汀类 【治疗AS的机制】 调节血脂 LDL↓、Ch ↓ 促进LDL受体的转录 肝cell表面LDL-R↑ LDL向肝内转移↑ 竞争性(-)
HMG-CoA还原酶 Ch合成↓ 肝内ApoB-100合成 (-) VLDL合成↓ TG↓ IDL↓ LDL↓ VLDL代谢加速→ VLDL↓
45
他汀类的药理作用 一、调节血脂作用 二、非调节血脂作用
46
1.调血脂作用: 特点: ↓LDL-C>TC>TG, 略↑HDL-C 剂量依赖性 2周疗效明显,4~6周达峰高 长期应用可维持疗效。
47
他汀类药物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注意:各种他汀类与HMG-CoA还原酶亲和力不同→ 各药的调脂作用亦有差异。 药物 剂量 血脂及脂蛋白变化(%)
药物 剂量 血脂及脂蛋白变化(%) (mg/d) TC LDL-C HDL-C TG 洛伐他汀 氟伐他汀 普伐他汀 辛伐他汀 阿伐他汀
48
⑴扩血管 ⑵减轻或逆转增厚的血管壁 ⑶稳定或缩小AS斑块 ⑷减轻AS过程的炎性反应 ⑸抑制PL聚集和提高纤溶活性。 减少动脉壁巨噬细胞及
2.非调血脂机制 ⑴扩血管 ⑵减轻或逆转增厚的血管壁 ⑶稳定或缩小AS斑块 ⑷减轻AS过程的炎性反应 ⑸抑制PL聚集和提高纤溶活性。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血管内 皮对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的增殖和迁移,促进VSMCs凋亡 减少动脉壁巨噬细胞及 泡沫细胞的形成 降低血浆C反应蛋白 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的 粘附和分泌功能
49
3.肾病综合征:调血脂及↓肾 小球膜细胞增殖,延缓肾动脉 硬化。 4.抑制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临床应用】 1.高脂蛋白血症:Ⅱa型、Ⅱb和Ⅲ型; Ⅱ 型糖尿病和肾病综合征致高Ch血症。 2.预防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用于冠心病 一级和二级预防,明显↓发病率和死亡率 3.肾病综合征:调血脂及↓肾 小球膜细胞增殖,延缓肾动脉 硬化。 4.抑制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50
【不良反应】 ⒈副作用很少,偶见胃肠道反应。 ⒉大剂量可出现皮肤潮红、头痛。 ⒊偶有无症状性转氨酶↑,约1%致肌酸磷酸激酶 (CPK)↑, 停药 2~3个月可恢复。 ⒋<1%发生横纹肌溶解症 以辛伐他汀、西立伐他汀(拜斯亭)多见。 表现为肌痛、肌酸激酶(CK↑,CK升高是RL的标志) 严重者可因横纹肌溶解而致急性肾衰,甚至死亡。 注意 ①定期血清和尿中肌红蛋白,有助于RL的早期诊断 ②定期查CK↑) ③不宜与贝特类(肌痛、尿素氮↑转氨酶↑)合用
51
拜斯亭事件 2001年8月8日,德国拜尔公司宣布停止销售拜斯亭(西立伐他汀钠),原因是美国有31例,其他国家有21例因服用该药导致横纹肌溶解症而死亡。 横纹肌溶解症(rhahdomyolysis,RL)是指横纹肌细胞受损后使细胞膜的完整性发生改变,细胞内物质,如蛋白、离子、酶等释放入血,最后从尿中排出。其临床特征是肌痛、肌紧张、肌肉注水感,尿色异常(黑红或可乐色),血清肌酸激酶(CK)显著增高,超过正常10倍以上,血、尿肌红蛋白阳性,甚至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52
ACC/AHA/NHLBI 关于他汀类药物使用及其安全性的临床建议
他汀类药物应避免使用或减少剂量: 高龄(尤其80岁以上老人) 瘦弱体型 多系统疾病(如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功能衰竭) 围手术期(即外科手术前后) 酗酒 同时使用对他汀类药物影响的药物,包括吉非贝齐、环孢菌素、伊曲康唑、酮康唑、红霉素、克拉霉素、HIV蛋白酶抑制剂、胺碘酮和维拉帕米。 开始服用他汀类药物后,如出现无法解释的肌肉疼痛或无力,应当及时就医作进一步检查。
53
血脂康 由特制红曲精制,含洛伐他汀20mg/g以上。 1.2g/d的调血脂效应≈辛 10mg/d;洛 20mg/d 疗效稳定,耐受较好。
54
【高脂血症的国际大规模临床研究】 从六十年代起,一系列的降低血浆总胆固醇(TC)水平以期减低冠心病(CHD)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大规模临床干预试验,为临床血脂的研究和CHD的防治,积累了科学的依据和丰富的经验,为使CHD发生率与死亡率的下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血脂研究临床中心与CHD一级预防试验 (Lipid Research Clinics Coronary Primary Prevention Trial) (LRC-CPPT) Kuopio动脉粥样硬化预防研究 (KAPS) 普伐他汀限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I (PLAC I) 西苏格兰冠心病预防研究 (WOSCOPS) 多中心抗动脉粥样瘤研究 (MAAS) 北欧辛伐他汀生存研究 (4S) 普伐他汀限制冠脉粥样硬化研究II (PLAC-II) 普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病变消退影响的研究 (REGRESS) 普伐他汀对缺血性心脏病的长期干预 (LIPID) 吉非罗齐冠心病冠脉造影试验 (LOCAT) 苯扎贝特对年青男性心肌梗死后冠心病进展影响研究 (BECAIT) 赫尔辛基心脏研究 (Helsinki Heart Study, HHS) 世界卫生组织协作试验 (WHO Cooperative Trial) 空军得州克萨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预防研究 (AFCAPS/TexCAPS) 胆固醇和冠心病复发事件试验 (CARE) 加拿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干预试验 (CCAIT) 手术控制高脂血症试验 (POSCH) 冠心病干预研究 (Coronary InterventionsStudy, CIS) 饮食与再梗死试验 (DART) 欧洲协作研究 (The European Collaborative Trial) 奥斯陆一级预防试验 (Oslo Primary Prevention Trial) 多危险因素干预试验 (MRFIT) 降低胆固醇与的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之一 (Cholesterol-Lowering Atherosclerosis Study, CLAS-I) 降低胆固醇与的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之二 (Cholesterol-Lowering Atherosclerosis Study, CLAS-II) 无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研究 (ACAPS) 老年人降胆固醇计划 (CRISP) 监测动脉粥样硬化消退研究 (MARS) 家族性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研究 (FATS) 圣托马斯粥样硬化消退研究 (St Thomas' Atherosclerosis Regression Study, STARS) 冠心病药物治疗方案 (coronary Drug Project, CDP) 洛杉矶退伍军人研究 (Los Angeles Veterans Study, LAVS)
55
【降低胆固醇减少CHD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循证医学研究】
北欧辛伐他汀生存研究(4S) 冠心病二级预防试验,是对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进行降脂治疗,观察降低血浆胆固醇浓度对冠心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影响。 研究对象包括4444例年龄为35~70岁冠心病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随机分为辛伐他汀(20mg/d)治疗组或安慰剂组,平均随访5.4年(存活者4.9~6.3年)。 结果显示辛伐他汀治疗使总胆固醇、LDL-C与甘油三酯分别平均下降25%、35%与10%,HDL-C上升8%。同时, 辛伐他汀治疗组总的死亡危险性降低30%, 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降低42%。 The Scandinavian Simvastatin Survival Study Group. Lancet, 1994,344:1383
56
【降低胆固醇减少CHD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循证医学研究】
西苏格兰冠心病预防研究(WOSCOPS) 该项研究是观察控制高胆固醇血症对冠心病一级预防的效果。采用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方法, 对尚未确诊冠心病而有多项危险因素的人群进行研究。 治疗组接受普伐他汀40mg,每晚1次。平均随访4.9年。 结果是普伐他汀治疗后血总胆固醇下降20%,LDL-C降低26%, HDL-C增加5%, 甘油三酯降低12%。治疗组冠心病事件(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冠心病死亡)的危险度相对减低31%,其中明确的冠心病死亡降低28%,且治疗组非心血管事件的死亡率并不增高,各种原因的总死亡率降低了22%。 Shepherd J, et al. N Engl J Med, 1995,333:1301
57
【降低胆固醇减少CHD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循证医学研究】
胆固醇和冠心病复发事件试验(CARE) 该研究是为了评估对于血浆胆固醇水平并无明显升高的冠心病患者应用普伐他汀进行降胆固醇治疗能否降低冠心病事件发生率。 研究对象为4159例(男性3583例, 女性576例)冠心病患者(原有心肌梗死史),平均年龄59±9岁, 总胆固醇<6.2mmol/L(240mg/dL), 且LDL-C为3.0~4.5mmol/L (115~170mg/dL),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试验方法。随访时间为5年(中位数4.62年)。 结果显示普伐他汀治疗组LDL-C水平较对照组降低28%, 总胆固醇降低20%, 而HDL-C则升高5%,甘油三酯降低14%; 治疗组的冠心病死亡与再发生心肌梗死较对照组降低24%, 脑血管意外事件减少31%, 而非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Sacks F M,et al. N Engl J Med,1996,335:1001
58
【降低胆固醇减少CHD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循证医学研究】
普伐他汀对缺血性心脏病的长期干预(LIPID) 评估普伐他汀在胆固醇水平不同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预防心血管疾病发作和死亡的作用。 研究对象为9014例(男性7458例, 女性1556例)冠心病患者(原有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史), 年龄31~75岁, 总胆固醇<4.0~7.0mmol/L(155~271mg/dL), 甘油三酯<5.0mmol/L (445mg/dL)。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试验方法。治疗组(4512例)给予普伐他汀40mg/天, 随访时间中位值为6.1年。 结果表明普伐他汀治疗组LDL-C水平较对照组降低25%, 总胆固醇降低 18%, 而HDL-C则升高5%, 甘油三酯降低11%。治疗组的冠心病死亡率较对照组降低24%(P<0.001), 各种原因死亡的危险性降低22%, 脑血管意外事件减少19%。而非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The Long-Term Intervention with Pravastatin in ischaemic disease(LIPID)study group. N Engl J Med,1998,339:1349
59
【降低胆固醇减少CHD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循证医学研究】
空军/得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预防研究(AFCAPS/TexCAPS) 冠心病一级预防研究,对非冠心病患者且血浆胆固醇水平不升高或轻度升高者进行降脂治疗观察。 研究对象为相对较少冠心病危险因素及相对较正常血脂水平(平均LDL-C3.9 mmol/L, HDL-C0.9mmol/L, TC5.8mmol/L)者6605名;治疗:洛伐他汀20 mg/d; LDL-C控制不满意,洛伐他汀40 mg/d, 使LDL-C<2.8mmol/L,随访5.2年。普伐他汀治疗组LDL-C下降25%,HDL-C上升6%,甘油三酯下降15%,对照组血脂水平无明显变化。治疗组首次冠脉事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下降37%,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率分别下降40%、32%。心血管事件的死亡率下降25%。 Doans J R. et al. JAMA, 1998;279:1615
60
【树脂类】 代 表 药 物 药 物 名 别名 常 规 剂 量 考来烯胺(Cholestyramine) 消胆胺
4-5g/次,1-6次/d,总量每日不超过24g。服药时可从小剂量开始,l-3个月内达最大耐受量。 考来替泊(Cholestipol) 降胆宁 10-20g/次,1-2次/d 地维烯胺(Divistyramine) 6—12g/d
61
二、胆汁酸螯合剂 代表药物:考来烯胺(cholestyramine,消胆胺) 考来替泊(colestipol,降胆宁)
【药理作用】 为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肠内胆酸,阻断胆酸肝肠循环,↑肝中胆固醇分解为胆酸,↓TC、LDL-C。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TC和LDL-C升高为主的高胆固醇血症。 【不良反应】胃肠反应;长期应用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及叶酸吸收、高氯性酸血症。
62
× Ac-CoA HMG-CoA HMG-CoA还原酶 MVA 胆固醇 分解 树脂类 7α羟化酶 活性 + 经胆道 胆汁酸 胆汁酸 螯合剂
门静脉
64
【评价】 【不良反应】 多适合LDL升高者 (如家族性/多基因高胆固症血症) 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合用,作用显著增强。 胃肠道反应
由于应用剂量较大,考来烯胺有特殊的臭味和一定的 刺激性,少数患者可出现胃肠道反应如恶心、腹胀、 消化不良、便秘等(一般2week内可消失)。 可致脂肪痢(影响脂肪吸收所致)
65
【烟酸类】 ( nicotinic acid , VitB3)
三、主要降低TG及VLDL的药物 【烟酸类】 ( nicotinic acid , VitB3) 代 表 药 物 药 物 名 别名 常 规 剂 量 烟酸(Niacin) l-2g/次,3次/d。为减少服药反应,开始服药的3—7日内,可服 g/次,4次/d,以后酌情渐增至1-2g/次,3次/d。 阿西莫司(Acipimox) 氧甲吡嗪 乐脂平 0.25g/次,3次/d 烟酸肌醇酯(lnositolHexanicotinate) 0.2g—0.6g/次,3次/d
66
①大剂量降低TG、 VLDL,其中TG ↓ 20%-60% →TG ↓、 ②降低LDL作用慢而弱,5-7天生效,3-5周达最大效应
【降脂特点】 ①大剂量降低TG、 VLDL,其中TG ↓ 20%-60% →TG ↓、 ②降低LDL作用慢而弱,5-7天生效,3-5周达最大效应 降低10%-15% 。 ③ 升高 HDL 15%- 35% ④最近确定烟酸为少有的降低Lp(a)
67
肝 食物脂肪 合成脂肪 糖→脂肪→VLDL产生和分泌 小肠脂肪 ↓ CM IDL↓LDL↓ VLDL FAA CM 脂肪细胞
合成、储存、动员脂肪 烟酸 (-)脂肪酶 心、肌、肾
68
烟 酸 FAA ↓ VLDL产生分泌↓ IDL↓ LDL↓ TXA2 PGI2 抑制 PL聚集 扩血管 LPL ↓ VLDL 清除↑ TG↓
烟 酸 脂肪酶 ↓ FAA ↓ VLDL产生分泌↓ IDL↓ LDL↓ (-) TXA2 PGI2 抑制 PL聚集 扩血管 LPL ↓ VLDL 清除↑ TG↓ (+) 降低血浆 Lp(a) ↓(+) 纤溶酶原 活化↑ ↓ AS 血栓↓ 不影响胆汁酸的产生 ↓Ch HDL↑ ApoAⅠ↑
69
【不良反应】治疗量明显副作用 皮肤潮红和瘙痒 低血压(与抗血压药合用症状加重) 1.血管扩张 ↑ (PGI2↑) 与阿司匹林配伍(小剂量) 烟酸+阿司匹林 缓解烟酸所致血管扩张 延长烟酸t ½ 防止烟酸所致高尿酸血症 2.胃肠反应甚至胃溃疡 3.肝功能障碍、血尿酸升高、葡萄糖耐受 目前不推荐在糖尿病患者中使用烟酸。
70
【烟酸类】 【治疗目标】TG、VLDL-C、IDL-C↓↓↓; LDL-C↑(?),HDL-C↑(?)
【副反应】潮红,瘙痒,皮肤干燥,十二指肠溃疡,胃肠道不适,痛风, 黑棘皮病,胃酸增加,空腹血糖升高, ALT/AST升高。 【药物相互作用】 β-阻滞剂,NSAID, 磺脲类,他汀类 【联合用药】树脂类,贝特类 【临床研究】CDP, CLAS, FATS
71
三、降低LP(a)的药物 烟酸、阿西莫司(烟酸异构体)、新霉素及多沙唑嗪 治疗AS的机制
脂蛋白( a ) :与LDL有很大的共性,血浆LP(a)升 高是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治疗AS的机制 脂蛋白( a ):抑制纤溶酶原活化,促进血栓形成 增进单核细胞向内皮粘附→↓泡沫细胞的形成 降低LP(a)的药物 血浆脂蛋白( a )↓
72
四 【贝特类】 代 表 药 物 药 物 名 别名 常 规 剂 量 氯贝特(Clofibrate) 氯贝丁酯 安妥明 冠心平
四 【贝特类】 代 表 药 物 药 物 名 别名 常 规 剂 量 氯贝特(Clofibrate) 氯贝丁酯 安妥明 冠心平 g/次,3次/d 苯扎贝特(Bezafibrate) 必降脂 脂康平 0.2g/次,3次/d 非诺贝特(Fenofibrate) 力平脂 0.1g/次,3次/d 益多酯(Etofylline Clofibrate) 特调酯 洛尼特 0.25g/次,2-3次/d 吉非贝齐(Gemfibrozil) 诺衡 康利脂 洁脂 0.6g/次,2次/d,或上午服0.6g,下午服0.3g 利贝特(Lifibrate) 新安妥明 50mg/次,3次/d 氯贝丁酸铝(Alufibrate) 0.5g/次,3次/d 双贝特(Simfibrate)
73
贝特类 【药物】 氯贝丁酯(clofibrate)易出现肝胆系统并发症, 且不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少用。 新型的贝特类 非诺贝特(fenofibrate) 苯扎贝特(bezafibrate) 吉非贝齐(gemfibrozil) 环丙贝特(ciprofibrate)
74
【药理作用】 1.降低血浆甘油三酯作用 口服↓TG、VLDL;中等度↓TC、LDL-C, ↑HDL。 VLDL分解↑合成↓→ VLDL↓63%↓、 TG↓20%-60% TC↓6-25% HDL↑10-30% LDL-R表达↑亲和力↑→ LDL↓26% 2. 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浆粘度,↑纤溶酶活性。 ⑴降低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 ⑵ 减少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产生。 ⑶多数药物可降低血小板反应性和聚集性的
75
【贝特类】 降脂机制: 通过抑制腺苷酸环化酶,使脂肪细胞内cAMP含量减少,因而使脂肪组织中的脂解作用速度减慢, 造成血浆中游离脂肪酸浓度下降, 肝脏合成VLDL减少。 通过激活属于过氧化物酶体激活型增殖体受体(PPAR),增加Apo AI、Apo AII及脂蛋白脂酶(LPL)的基因表达,减少Apo CIII的基因表达,从而增加血中的ApoAI、ApoAII、HDL及LPL的浓度,减少血中Apo CIII的浓度,导致血中CM及VLDL的加速降解,减低血中TG水平,进而可降低血中颗粒小而致密的、富含TG的LDL水平。 通过激活属于过氧化物酶体激活型增殖体受体(PPAR),增加LXL/RXR的基因表达,从而加速FC从巨噬细胞的流出,促进RCT。 对HMG-CoA还原酶以及乙酰CoA胆固醇酰基移换酶(ACAT)均有抑制作用。
76
环丙贝特: Ⅱb、Ⅲ、IV型和混合型高脂蛋白血症
【临床应用】 TG/VLDL升高为主的高脂血症 ApoE2缺陷的纯合子高脂血症(Ⅲ型) 有胰腺炎可能的中度到重度高TG血症 首选 吉非贝特 非诺贝特 环丙贝特: Ⅱb、Ⅲ、IV型和混合型高脂蛋白血症 苯扎贝特:能改善糖代谢,可用于糖尿病伴高TG者。
77
【不良反应】 ⒈胃肠道反应(5%):最常见,但患者可以耐受。 ⒉乏力、头痛、失眠、皮疹、阳痿等。 ⒊偶有肌痛、尿素氮↑、转氨酶↑,停药可恢复。 ⒋氯贝丁酯不良反应多且严重,如胆襄炎、胆石症、、 心律失常、增加胃肠肿瘤的发生率。 注意: ①肝肾功能障碍、妊娠、哺乳妇女、儿童禁用。 ②避免与他汀类合用(增加横纹溶解症的发生率) ③避免与口服抗凝药合用(增强其抗凝活性→出血倾向)
78
抗氧化剂 氧自由基可使血管内皮损伤,对LDL进行氧化修饰,可促进动脉硬化形成与发展。维生素C、维生素E有抗氧化作用,部分动物实验表明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近年发现普罗布考降脂作用较弱,而抗氧化作用较强,对动脉粥样硬化呈现良好的防治效应。
79
四、促进LDL清除的药物(抗氧化剂) × OFR 损伤血管内皮 氧化LDL 产生ox-LDLLDL AS 促进MC向内皮粘附
LP(a) VLDL HDL 氧化 × OFR 损伤血管内皮 氧化LDL 产生ox-LDLLDL AS 促进MC向内皮粘附 移向内皮下(形成Mφ) 泡沫细胞 PL聚集和血栓形成 VSMCs增殖迁移 促进内皮cell释放PL衍化生长因子(PDGF)
80
普罗布考(probucol) 又名丙丁酚。口服能使病人血浆TC下降25%,LDL-c下降10~15%,HDL-c降低30%,对VLDL、TG影响较少 细胞培养证明该药有高脂溶性,能结合到脂蛋白之中,从而抑制细胞对LDL的氧化修饰。现知氧化修饰的LDL有细胞毒性,能损伤血管内皮,进而促进血小板、白细胞粘附并分泌生长因子等物质,造成平滑肌细胞移行和过度生长。 普罗布考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并使病变消退。可缓解心绞痛,改善缺血性心电图,还能使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皮肤及肌腱的黄色瘤明显缩小。
81
【普罗布考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 促进 RCT 动脉粥样硬化 影响细胞 基因表达 抗LDL氧化
82
【药理机制】 管腔 LDL LDL 内膜 氧化修饰 LDL MCP-1 其他降脂药物 单核细胞 粘附 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退化 巨噬细胞
Probucol 单核细胞 管腔 LDL 粘附 穿越 VCAM-1 内皮细胞 MCP-1 LDL Probucol 内膜 氧化修饰 LDL M-CSF 这是普罗布考抗氧化和影响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示意图。 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首先普罗布考抑制LDL的氧化,从源头上阻断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其次普罗布考抑制了动脉粥样硬化中单核-巨噬细胞粘附-穿越-增殖-退化过程的关键细胞因子,如VCAM-1, MCP-1, M-CSF等,从而抑制了泡沫细胞的形成;当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有众多的细胞因子、炎性介质、氧化生物酶、受体等参与,近年来,国外对此做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由于时间关系,下次再和各位老师探讨; 再次,普罗布考还和其他降脂药物一样,也降低了血浆LDL-C的水平,这主要和普罗布考促进胆固醇逆转运过程有关,我们看下张片子: 细胞增殖、退化 SR-A 巨噬细胞 泡沫细胞
83
【药物】普罗布考 【治疗AS的机制】 1.抗氧化 抑制脂蛋白的氧化修饰,阻止OX-LDL形成。 2.调血脂(可能原因) TC↓10%~20% LDL-C↓ 10% ~15% HDL↓↓及apoAI↓↓ 不影响TG、VLDL 3. 抗AS病变: 阻止AS发展和促消退,缩小或消除黄色瘤 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
84
动脉粥样硬化 PTCA术后再狭窄 高胆固醇血症 脂肪瘤(黄瘤) 【临床适应症】 根据普罗布考的药理作用,普罗布考的主要临床适应症是:
1,动脉粥样硬化,其中的原因我想各位老师已经非常清楚; 2,PTCA术后再狭窄, PTCA术后再狭窄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相同的是:二者发病的关键都是“氧化”;不同的是:AS的形成侧重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形成泡沫细胞的过程,而再狭窄的形成侧重内皮—平滑肌细胞的血管重塑过程;关于普罗布考预防PTCA术后再狭窄,有机会我们愿意和各位专门探讨; 3,高胆固醇血症,尤其是对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即遗传性LDL-R缺陷患者,普罗布考是唯一治疗有效的药物; 4,脂肪瘤,如跟腱黄瘤、睑黄瘤等,普罗布考是目前消黄瘤作用最强的药物。 脂肪瘤(黄瘤)
85
【临床应用及评价】 临床应用 可用于各型高Ch血症,但主要用于Ⅱ型特别是Ⅱa 型高脂蛋白血症的治疗 继发于肾病综合征或糖尿病的Ⅱ型脂蛋白血症 可预防PTCA(经皮内冠脉成形术) 后的再狭窄. 评价 因HDL下降,只作为第二线或第三线治疗药 在杂合子高Ch血症中,普罗布考是唯一降Ch和使 黄瘤消退的降血脂药。
86
【不良反应 】少而轻 ⒈胃肠反应 ⒉偶有肝功能异常、高尿酸血症、高血糖、PL减少、 肌痛、感觉异常 ⒊可能导致QT间期延长,近期有心肌损害者禁用。 注意事项 因可降低HDL,长期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HDL的 变化。 经治疗3个月后仍无Ch降低者,应停药。 为了避免心脏毒性,治疗前后应仔细检查ECG,若 有QT间期延长应慎用。
87
多不饱和脂肪酸类 多烯脂肪酸类(polyenoic fatty acids)又称多不饱和脂肪酸类(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病已有50多年的历史。PUFAs可根据不饱和键在脂肪酸链中开始出现位置的不同,分为n-3(或ω-3)型及n-6(ω-6)型。
88
n-3型多烯脂肪酸 【药理作用与机制】 1.调血脂作用
1.调血脂作用 EPA和DHA有明显的调血脂作用,降低TG及VLDL-TG的作用较强,能分别下降20%~28%和42%~52%;HDL-C有所升高(9%~10%),HDL2的升高较明显,可达32%~34%;apo AI/apoAII比值明显加大。
89
非调血脂作用 由于EPA和DHA较广泛地分布于细胞膜磷酯,可取代花生四烯酸(AA),作为三烯前列腺素和五系白三烯的前体,产生相应的活性物质,呈多方面的作用
90
①在血小板取代AA形成TXA3,TXA2形成减少
②由于抗血小板,抑制了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的释放,可控制VSMCs的增殖和迁移 。 ③红细胞膜的EPA和DHA增加红细胞的可塑性,改善微循环。 ④EPA在白细胞可转化为五系白三烯的LTB5等,而减弱了四系白三烯LTB4的促白细胞向血管内皮的粘附和趋化性。
91
【临床应用】 【适应症】轻度高甘油三酯血症 对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有明显改善。如果与他汀类合用可增强疗效。亦可适用糖尿病并发高脂血症等。
92
【不良反应】 n-3 PUFAs为人体所必需的脂肪酸,一般应无不良反应,但是若长期或大剂量应用,有可能使出血时间延长、免疫反应降低。PUFAs制剂易被氧化,产生过氧化物及OFR,使毒性增加,因此制剂中应加适量VE以防氧化。 鱼腥味所致的恶心,一些患者难以坚持长期服用; 游离脂肪酸型海鱼油制剂,长期服用易发生胃肠道出血; 酯型海鱼油制剂,长期服用易致视力下降
93
二、n-6型PuFA 月见草油: 含亚油酸70%, γ-亚麻酸6%-9% 亚油酸(Linoleic acid)
94
动脉内皮保护药物 肝素、低分子量肝素 天然类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皮肤素、 硫酸软骨素、冠心舒) 酸性糖酯类(糖酐酯、PSS)
95
肝素、低分子量肝素 这类药物具有大量阴电荷,结合在血管内皮表面,能防止白细胞、血小板及有害因子的黏附,因而对血管内皮有保护作用,对平滑肌细胞增生也有抑制作用,能对抗多种化学物质所致的动脉内皮损伤,并可预防血管再造术后发生的再狭窄。
96
【天然药物类】 燕麦片 荞麦片 山楂丸 亚油酸 橡胶种子油 蚕蛹油 月见草油 藻酸双酯钠 绞股兰总甙片
97
银杏叶制剂 银杏叶(Ginkgo biloba leave) 为银杏科银杏属银杏树的叶,含黄酮类及银杏苷内酯等多种活性成分。
临床验证对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和外周循环障碍性病症有较满意的疗效。 药理研究证明具有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防治AS形成的作用。
98
丹参制剂 具有增加冠脉流量、增加心肌耐缺氧、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等作用。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为唇形科鼠尾草植物丹参的根,是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含多种脂溶性丹参酮类及水溶性原儿茶酚醛和儿茶酚的衍生物, 具有增加冠脉流量、增加心肌耐缺氧、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等作用。 有很强的抗氧化、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和白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等作用。动物实验证明能保护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减轻脂质过氧化物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预防AS病变的形成。 多与其它药配成复方制剂用于临床,如复方丹参滴丸和复方丹参片等,抗心绞痛和心肌缺血等。
99
绞 股 蓝 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olum Mak)为葫芦科绞股蓝属植物。
已分离出 80多种皂苷,其中四种为人参所有。 药理实验证明绞股蓝总皂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提高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促使内皮细胞c-sis基因表达,合成和释放NO, 能改善冠脉及脑血液循环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抑制实验性AS斑块的形成。
100
习题 1.下列哪种药物能阻断肠道胆固醇的吸收( ) A.烟酸 B.氯贝特 C.考来烯胺 D.苯扎贝特 E 吉非贝齐
1.下列哪种药物能阻断肠道胆固醇的吸收( ) A.烟酸 B.氯贝特 C.考来烯胺 D.苯扎贝特 E 吉非贝齐 2.下列哪种药物能激活肝脏中7-α羟化酶( ) A.考来烯胺 B.烟酸 C.普罗布考 D.乐伐他汀 E 吉非贝齐 3.治疗原发性胆固醇血症应首选( ) A.乐伐他汀 B.烟酸 C.普罗布考 D吉非贝齐. E以上都不是 4.下列哪种药物可抑制HMG-COA还原酶而减少胆固醇的合成( ) A.烟酸 B.乐伐他汀 C.考来烯胺 D.苯氧酸类 E 吉非贝齐 5.具 有 降 血 脂 及 抗 氧 化 作 用 的 药 物 是( ) A.美伐他汀 B.烟酸 C.非诺贝特 D.普罗布考 E 吉非贝齐
101
习题 1 简述调血脂药物的分类及其代表药物 答:调血脂药可分为: (1)抑制小肠吸收胆固醇的药物主要有胆汁酸结合树脂,如考来烯胺。
(2)抑制胆固醇和VLDL合成的药物: ①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如洛伐他汀 ②烟酸及衍生物,如阿西莫司 ③抑制血浆脂蛋白转化的药物,如氯贝丁酯 ④促进LDL清除的药物,如普罗布考
102
2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分类及各类的代表药物。
答: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可分为: 1.调节血脂药物:又可分降低TC和LDL的药物(他汀类);降低TG和VLDL的药物(贝特类)。 2.抗氧化药物(普罗布考) 3.多烯脂肪酸类(n-3型烯脂肪酸类;n-6型烯脂肪酸类) 4.保护动脉内皮的药物(黏多糖) 5.治疗高脂蛋白血症的合并用药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