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二章 隋朝.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二章 隋朝."—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二章 隋朝

2 参考书目 《金明馆丛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80年版
《金明馆丛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80年版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隋唐史》,岑仲勉,中华书局1982年版 《隋唐五代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隋唐五代史》,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隋唐五代简史》,吴宗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 课程目录 第十二章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 第一节 隋朝的建立 第二节 隋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三节 炀帝暴政与隋朝灭亡

4 隋朝概况 隋朝 (公元581~618年) ,共存在三十七年,是中国历史上和秦朝相似短暂王朝。但隋朝在历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隋朝历史须注意的重点:(1) 隋文帝建立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为中国传统社会进入繁荣时期奠定了基础。(2) 隋朝中央集权制度集汉魏以来各种制度之大成,其官制、兵制、科举制、刑律等,对唐朝和以后的各传统王朝以极大影响。(3) 隋朝继续推行北魏均田制并大力检括户口,给予农业生产发展以有利条件。隋代社会经济发达,财富之盈积为以往历代所罕见。(4) 统治阶级迅速腐化,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尤其是隋炀帝上台以后,滥施暴政。

5 隋朝大业时期疆域图 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东南皆至于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隋氏之盛,极于此也。
《隋书》卷29《地理志上·序》

6 隋文帝杨坚 隋帝系表 ⑴隋文帝杨坚(581-604) —— ⑵隋炀帝杨广(604-618) |
⑴隋文帝杨坚( ) —— ⑵隋炀帝杨广(604-618)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⑶隋恭帝杨侑 ⑷隋泰帝杨侗 ( ) ( ) 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 · 古代画像 隋炀帝 · 古代画像

7 第一节 隋朝的建立 一、隋朝的建立 1、隋杨先世
杨震(?一124),东汉大臣,弘农华阴(属今陕西)人,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当世誉“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安帝乳母及中常侍樊丰等贪侈骄横,他多次上疏劝谏,樊丰诬之罢官,自杀。

8 2、隋朝建立的过程 周武帝时杨坚袭父爵为随国公。 576年 从伐齐,授定州总管。 578年 周宣帝即位,以皇后父拜上柱国、大司马。
580年 五月,周宣帝卒,静帝即位。近臣郑译等矫诏引坚辅政。七月,平定相州尉迟迥等反抗,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十二月,进爵随王。 581年 正月加九锡,二月篡位,国号隋,年号开皇,此年杨坚40岁,是为隋文帝 。

9 3、杨隋代周——历史文化评价(意义)

10 二、统一中国 统一战争前的准备 迫使突厥称臣,解除后顾之忧
突厥族 原来游牧于中亚的叶尼塞河上游,后迁徙到高昌的北山(博格多山)。5世纪中叶,柔然征服了突厥,把他们迁徙到金山(阿尔泰山)南麓。 6世纪以后,突厥在反抗柔然的斗争中,势力逐渐壮大。 552年,突厥人在其首领阿史那土门的率领下大败柔然,土门称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国。突厥木杆可汗灭柔然,在今鄂尔浑河流域建立政权,成为北方草原最强大国家。北齐、北周时,都重赂突厥,以求其援助,使突厥愈加骄横。佗钵可汗死后,当时贵族争权,出现四可汗,势力衰落。 隋文帝即位后,不再给突厥重礼,突厥与隋的矛盾加深。 582年,沙钵略率军南下攻隋。隋朝派大军反击,沙钵略大败。 从583年起,突厥另一可汗阿波与达头联合起来,占有西域地区,称西突厥,与东面的沙钵略抗衡,这样,突厥就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599年(开皇十九年),东突厥降隋,被封为启民可汗。 603年(仁寿三年),西突厥发生内乱。 处罗可汗于611年(大业七年)投降隋朝。

11 突厥世系表

12 东突厥 西突厥 高丽 吐谷浑 契丹

13 新疆昭苏县发现 新疆温泉县发现 突厥石人像 策略:“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 结果:开皇五年,东突厥臣服于隋。

14 开皇九年(589)平陈,完成统一大业 八路平陈示意图

15 隋朝建立后, 全国统一已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了。587年(开皇七年),先灭掉建都江陵的后梁。次年,隋文帝派杨广率领51万大军,向陈发动总攻。
589年正月,隋将韩擒虎、贺若弼率军渡江,顺利攻下建康,俘虏了陈后主及其文武大臣,灭陈国。 隋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隋代名将韩擒虎 · 古代画像 甘肃出土隋代虎符

16 隋朝平陈统一的深层次原因 观念层面:南北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隔阂已基本消除 文化层面:南北分裂形成的文化差别产生互补的渴望
政治层面:北朝官僚政治的复兴成为统一的“历史出口” 经济层面:南北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对峙的局面 国力层面:北强南弱使过去均衡局面被打破 外交层面:基本解除突厥压力而无后顾之忧

17 一、政治上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经济上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三、文化上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四、开皇之治
第二节 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一、政治上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经济上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三、文化上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四、开皇之治

18 1、中央官制改革  隋在中央机构中设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三师与三公是给予大臣的荣誉虚职。五省当中,秘书省职务较优闲 ,内侍省多是宦官。尚书、门下、内史三省长官职同秦汉时代的丞相。三省互相牵制,决策机关是内史省,长官是内史令;审议机关是门下省,长官是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省。尚书省置令一人、左右仆射各一人,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称民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部六曹。 洛阳出土隋侍臣俑

19 官员设置 内史舍人四人 给事郎四人 左、右丞各一人 内史侍郎二人 黄门侍郎二人 左、右仆射各一人 内史令二人 纳言二人 尚书令一人 内史省
隋炀帝时中央机构主要官员设置 内史舍人四人 给事郎四人 左、右丞各一人 内史侍郎二人 黄门侍郎二人 左、右仆射各一人 内史令二人 纳言二人 尚书令一人 内史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六部:尚书一人、侍郎一人、郎四人 如吏部:吏部尚书、吏部侍郎、选部郎 九寺:卿一人、少卿一人、丞 如太常寺:太常卿、太常少卿、太常丞

20 隋三省六部制 皇 帝 执行 尚书省 门下省 审核颁布 出令 内史省 三 台 五 监 九 寺 工部 民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吏部

21 2、地方官制改革 秦至隋地方行政区划变化过程 约1500 无 300余 1500余 约100 14 汉 1255 190 1562 617
583年,隋文帝取消郡,将以往州、郡、县三级地方机构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批冗官,节约政府开支,加强行政效率。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 秦至隋地方行政区划变化过程 约1500 300余 隋文帝时 1500余 约100 14 1255 190 隋炀帝时 1562 617 263 北周与陈 999 220 东西魏与梁 1232 172 19 西晋 1000余 48 郡(国) 时代

22 3、官员的任用改革 地方佐官中央任命 隋炀帝时改州为郡,同时规定:全国各地的“ 大小之官, 悉由吏部” 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使地方豪强不得把持本地政务。 安阳出土隋侍吏俑

23 4、创立科举制  隋以前,选官用九品中正制度。但至西魏北周时期,选用官吏已不大注意门资,九品中正制度逐渐动摇。隋文帝即位后,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规定每州每岁贡士三人。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又下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此时已初步走向“开科举士”的科举制度。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等科。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 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增强政治效率, 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 武 汉 出 土 隋 文 官 俑

24 炀帝时,改革选举,“始建进士科” ,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开始。进士、秀才等科,有的虽是沿袭前代故事发展而来,但至此已发生质的变化。
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古史上选举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改变了以往门阀士族把持选举的弊端,重才学而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使一批中小地主士人得以参加统治政权,适应了庶族地主在政治上的要求,削弱了门阀土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权。将选举权集中到封建中央政府的吏部,必然也削弱了地方上的士族势力。

25 安 阳 出 土 隋 武 士 俑 5、改革府兵制 自北周建立府兵制度后,开始出现兵民合一、兵农合一的趋势。 590年,隋文帝规定,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账,一与民同”。由此兵籍与民户同隶州县,改变了过去兵民分治的现象,府兵制度进一步与均田制度结合起来。 合 肥 出 土 隋 武 士 俑

26 6、改革刑律 五刑之制的确立 《开皇律》五刑规定:○死刑,有绞、斩二种。○流刑。○徒刑。○杖刑。○笞刑。
十恶是指十类严重侵犯皇权和伦理纲常,及严重危害人身安全的犯罪行为。历代将这些重大犯罪行为归纳为十类,最初是北齐律中的「重罪十条」。正式定出「十恶」名目的,是隋朝的《开皇律》,以后为历朝律典所继承。 隋女侍俑

27 十 恶 内乱 不道 不义 恶逆 不睦 谋叛 不孝 谋大逆 大不敬 谋反 亲属间强奸、和奸 杀一家非死罪三人、肢解人、蛊毒厌魅
十 恶 亲属间强奸、和奸 内乱 杀一家非死罪三人、肢解人、蛊毒厌魅 不道 杀官长、师长及妻匿夫丧作乐改嫁 不义 谋杀或殴打尊长 恶逆 谋杀、贩卖远亲及殴打远系尊亲属 不睦 谋背国从伪 谋叛 忤逆于直系尊长 不孝 谋毁宗庙山陵宫阙 谋大逆 对君主的不敬行为(包括过失犯罪) 大不敬 谋危社稷 谋反

28 八 议 议宾 议能 议勤 议贤 议贵 议故 议功 议亲 先朝后裔为国宾者 有大才艺 有大勤劳 有大德行 高级官员 皇帝故旧 有大功勋
八 议 先朝后裔为国宾者 议宾 有大才艺 议能 有大勤劳 议勤 有大德行 议贤 高级官员 议贵 皇帝故旧 议故 有大功勋 议功 皇亲国戚 议亲 《唐律疏议》卷二《名例》: “诸八议者,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其犯十恶者,不用此律”。

29 农民受田 官吏受田 1、继续推行均田制 隋均田制受田情况表
 隋制规定,农民、奴婢、耕牛的授田和北齐相同。即一夫一妇受露田一百二十亩,丁男受永业桑田或麻田二十亩。地主官僚的奴婢受田,按其地位高低限制在六十人到三百人之间,奴婢受田的数量和普通人民一样。丁牛一头受田六十亩,限四牛。自亲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多者百顷,少者三十顷。 隋均田制受田情况表 农民受田 官吏受田 一户(一夫一妻)所受口分田(露田) 夫(18-60岁,开皇三年后成丁年龄改为21岁)受口分田80亩 一户所受永业田(桑田或麻田) 丁男受永业田20亩 受永业田100顷 — 40亩 妇(18-60岁)受口分田40亩 京官受职分田5顷 — 1顷,外官亦各有职分田 奴婢受田如良人, 但贵族地主拥有的奴婢受田人数,亲王限三百人,一般地主限六十人。有耕牛者一头牛受田60亩,限4头。 受公廨田不等

30 均田制的意义 隋朝实行的均田制度是在人少地多,朝廷可以控制较多土地的背景下实行的王朝国有土地分配制度。均田制不是将所有土地都拿来分配,而是将政府所能支配的土地上的一些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使他们固定在土地上,以利于封建政府的派役和税收。均田制的分配比例也有利于官僚地主。但另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农民还是得到了一些土地,地主的土地兼并也多少受到一些限制,这就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扩大耕地面积。

31 这块砖上端残缺,有铭文为"大业五年十一月廿三口,纳社仓粟壹万伍仟硕(石)讫,仓吏刘口、史赵方、仓督刘冠、正李玑"。这是当时社仓向官府交纳粟粮的砖刻。
2、租调力役制 在均田制的基础上,隋朝实行租调力役制度。规定:成丁要负担赋役,老年免去。 缴纳租调,一般以床(一夫一妇)为单位来计算。丁男一床,纳租粟三石; 调视桑田和麻田而纳物不同,桑田纳绢一匹和绵三两,麻田则纳布一端和麻三斤。未婚单丁和奴婢则纳一半租调。 力役方面,隋初沿袭旧法,每年服役一个月, 583年,改为二十一岁起服役二十天。 590年改为五十岁免役收庸(用布帛代替力役),调绢也减为二丈。 洛阳出土隋社仓纳粟砖

32 3、整顿户籍制度   585年,隋朝在全国“大索貌阅”,按人清查户口,检查户籍上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是否相符, 以防诈老诈小逃避租役。 如户口不实,里正、党长流配远方。 又规定堂兄弟以下,都要分居,并鼓励互相告发。通过这一措施,新增丁44.3万,口164万多。 安徽出土隋人俑

33 输籍定样 隋文帝还实行“输籍定样”,即将人民所输租税,依每家资产情况作出缴纳标准,从轻定额。每年县令派人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共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的上下。这样就弄清了户口和人民应纳税额,百姓固然不能逃脱,地方官也不能随便舞弊,更重要的是所定赋税比世家大族对属民的剥削为轻,这样做既打击了世家大族,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34 统一钱币和度量衡   隋朝以前,钱币长期紊乱,大小轻重不一,影响了商品交换的发展。隋建立后,改铸新五铢钱,“又严其制,自是钱货始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还采取了一些统一度量衡的措施。 钱币和度量衡的统一,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隋文帝铸五铢钱

35 三、文化上 改汉姓 废学兴佛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观音菩萨像 鎏金弥勒佛像

36 四、开皇之治 隋仁寿宫(遗址位于陕西麟游县)
  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593年), 初名“仁寿宫”。唐贞观五年(631年)经过修葺后,改称为“九成宫”。遗址内现存宫城东西长1010米,南北宽300米,城墙长448米,残高3~4米。 并发现有夯筑宫殿台基、阙门基址、石柱础、石砌水井、 石砌水渠及唐“九城宫醴泉铭碑”和“万年铭碑”等遗迹。

37 隋代农具:铁镰 隋文帝祈雨图 人口的激增与农业的发展
人口的激增与农业的发展  隋朝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业人口的激增、垦田面积的扩大和国家粮仓的丰实。 隋初,仅有359.9万多户,灭陈后得50万户, 总计当时全国户数近410万,人口约3000万。到606年(大业二年),达到890.7万多户,4600多万口。 在十七年间,户数增加了400多万,人口增加了1600多万。隋人口的激增超过了正常的人口繁衍速度,与隋朝廷大力检括人口的措施产生的效果有很大关系。 隋代农具:铁镰 隋文帝祈雨图 这种人口增长在当时也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38 隋代仓库丰盈 隋代粮仓之丰盈,为后来封建史家所艳称。到隋文帝末年,“ 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炀帝大业初年,置洛口仓于巩县东南的平原上, 仓城周围二十余里,穿三千窖,每窖可容八千石。 洛阳的含嘉仓规模巨大, 20世纪70年代被发掘。洛阳还设有回洛仓、子罗仓等。 此外,黎阳仓(河南浚县黎阳镇) 及永丰仓 ( 陕西华阴)、 太仓(长安)、 常平仓 (河南陕县)、广通仓(陕西华县)等, 所积亦甚丰富。 这些粮仓储存的大米、 谷子、 食盐, 多的达上千万石, 少的也有几百万石。 府库中所藏布帛等其他物资也不计其数。一直到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隋府库中的各种物资还未用完。 元代史家马端临评价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 莫如隋”(《文献通考·国用考》)。 河南洛阳隋含嘉仓遗址

39 含嘉仓遗址发掘情况 洛阳老城北隋唐故城东北部有含嘉仓, 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是用作盛纳京都以东州县所交租米之皇家粮仓,历经隋、唐、北宋3个王朝,沿用500余年。   1970年洛阳博物馆对含嘉仓遗址进行了钻探和重点发掘, 找到了仓城东西长612米,南北宽71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 探出粮仓287座,发掘粮窑40余座。仓窑形状为大口小底缸形窖,口径10~16米。最大有18米,深7~9米,最深者12米,窖底夯实后,用火烘干,周壁和窑底铺设草、木板、糠、席等物,然后储粮,粮入窑后,上面铺席,堆糠和垫草,最后用土密封。在已发掘的仓窖中,出有刻字砖,记载仓窖位置、粗粮来源、入窖年月以及授领粟官的职务、姓名等。砖文所记大都 是唐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有调露、天授、长寿、圣历和开元等年号。粮仓储存的粮食品种有糙米、粟、小豆等。其来源有苏州、徐州、楚州、润州(镇江)、滁州、隋州(邢台)、冀州(河北 冀县)、 德州、濮州(山东濮县)和魏州(河北大名)等地。 第160号窖还保存有约25万千克的炭化谷物。 如此规模的粮仓可称为我国最大的古代粮仓 含嘉仓砖铭记录粮食入仓时情况

40 瓷器与玻璃 隋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技术的重要发展阶段。其突出的表现是,在河南安阳、陕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白釉瓷。这批白瓷,胎质坚硬,色泽晶莹,造型生动美观,这是中国较早出现的白瓷。隋代青釉瓷器的生产则更广泛,在河北、河南、陕西、安徽以及江南各地皆有青瓷出土,并发现了多处隋代窑址。 隋代玻璃瓶 隋代青釉壶 隋代青釉壶 隋代香料玻璃瓶

41 造船业   隋朝造船技术相当进步。当时的五牙大战船,船上有五层楼,高百余尺,左右前后设置六个拍竿,高五十尺,可以拍击敌船。炀帝游江都时所乘的船,种类很多,其中“龙舟”制作最精,高四十五尺,阔五十尺,长二百尺;船身分为四层,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一百二十个房间。可见造船技术高超。 隋代五牙战船复原模型

42 商业 · 都市 隋代商业贸易出现繁荣的景象。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城市。长安有都会、利人两市;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通远市临通济渠,周围六里,二十门分路入市,商旅云集,停泊在渠内的舟船,数以万计。丰都市周围八里,通十二门,其中有一百二十行, 三千余肆。 “招致商旅,珍奇山积”。像这样规模宏大、商业繁华的都市,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罕见的。 隋洛阳城平面示意图 武汉出土隋陶女骑马俑

43 隋代音乐   隋朝初期,受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影响,宫廷乐歌也都杂有“胡声”。隋平陈后,得宋、齐的旧乐,设置清商署来管理。隋炀帝时,设置清乐、西凉、龟兹、 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 等九部乐。乐器如曲项琵琶、竖头箜篌、答腊鼓和羯鼓等,都是从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流传过来的。隋朝的著名音乐家有牛弘、郑译、万宝常等。其中又以万宝常最为突出,曾著有《乐谱》六十四卷。 龟兹(今库车)乐舞对隋代音乐产生了很大影响。图为新疆库车出土舍利盒上的乐舞图 沿用隋唐乐器形制的泉州“弦管”乐器

44 赵州桥与桥梁建筑技术   河北省宁晋县境内著名的安济桥(原隶赵州,故又称赵州桥),设计者是隋朝杰出的工匠李春。这座桥是单孔石桥,全长50.82米,宽9米。大桥洞上面左右各有两个桥洞。 大桥洞跨度长37.45米,但桥洞的高度只有7.23米。 桥身的坡度小,桥面平直, 行人车马来往省力。桥洞的跨度大,水上船只来往方便。四个小桥洞是一种独创,可以起分洪缓冲的作用,减轻了洪流对桥身的冲击力量。在1300多年前能建成这种跨度大、弧度低的桥梁结构,是非常可贵的创造。 今人塑造的隋代工匠李春像 河北赵州桥

45 第三节 炀帝暴政与隋朝灭亡 年才十三,即封晋王,为并州总管。公元589年伐陈之役,他20岁未满竟被任为行军元帅,节制各方面军事长官。不出月余,平定江南。以后筑长城,造运河,派刘方击败林邑(今越南境内),听裴矩设计破吐谷浑,羁縻突厥,西巡燕支山,未受挫折。

46 隋炀帝杨广 敦煌发现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七 仁寿三年五月皇太子广为众生敬造流通供养

47 一、隋炀帝的功绩 1、营建东都 2、开凿大运河 3、营造良好的外交关系 隋代大运河扬州段遗迹

48 南北大运河 为了掌握江南的财富和加强对南方的控制,隋统治者利 用 天然河流 和旧有渠道, 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其工程可分为文帝时的广通渠和炀帝时的四段: 1、通济渠:605年(大业元年),隋炀帝征调河南、淮北一带一百多万民夫,从西苑(洛阳西面)引谷、洛二水到达黄河,再从板渚(河南荥阳东北)引黄河水入汴水,复自大梁(开封)之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达于淮水。 2、山阳渎: 自山阳(江苏淮安)引淮水,经江都至扬子(仪征)入江,这条水道原称邗沟,最早为春秋末吴王夫差所开。 578年,隋文帝因要伐陈,下令对这条水道加以疏浚。 605年,隋炀帝对山阳渎又进行一番修整、扩大。 3、江南河:610年,从京口引长江水到余杭。 4、永济渠:608年,征调河北一百多万民夫,引沁水南达黄河,北到涿郡。 隋代大运河长江南口遗迹 隋代大运河长江北口遗迹

49 隋永济渠、邗沟与江南河

50

51 隋代运河图 煬帝此舉,為其國促數年之祚,而為後世開萬世之利,可謂不仁而有功者矣。(顾炎武) 隋氏作之雖勞,後代實受其利焉。
《元和郡县图志》卷六《河阴县》 隋代运河图

52 隋代江南大运河遗迹

53 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真正把中国历史疆域中最基本的两大区域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54 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中国古代都城移动示意图 大运河贯穿海、黄、淮、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真正把中国历史上最基本的南、北两大区域密切沟通了起来。是唐代统一局面得以巩固的重要基础。

55 3、营造良好的外交关系

56 二、炀帝的暴政 1、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2、奢侈腐败与朝政败坏 3、社会矛盾激化 4、三争高丽 隋炀帝时挽舟者歌
我兄征辽东 饿死青山下 今我挽龙舟 又困隋堤道 方今天下饥 路粮无些小 前去三千程 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 幽魂泣野草 悲损门内妻 望断吾家老 安得义男儿 焚此无主尸 引其孤魂回 负其白骨归 隋炀帝时挽舟者歌 二、炀帝的暴政 1、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2、奢侈腐败与朝政败坏 3、社会矛盾激化 4、三争高丽 大业元年,修筑东都,每月役丁二百万,死者十之四五。 大业三年四月,北巡,随行甲士50万,马10万匹。 七月,筑长城,发丁男百万,死者十之五六。 大业四年正月,开永济渠,发河北郡民百余万,丁男不足,以妇女供役。 七月,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 明人画:隋炀帝游江都图

57 大业元年三月营建东都、开通济渠、邗沟、八月巡幸江都
二年四月还洛 三年三年三月还京,四月北巡,至榆林、筑长城,九月还洛 四年三月巡长城,东至恒岳、开永济渠 五年正月西巡河右,征土谷浑,置四郡,九月还京,十一月幸洛 六年三月,幸江都,开江南河 七年二月,御龙舟入通济渠至涿郡 八年,伐高丽,九月还东都 九年三月,幸辽东 十年三月幸涿郡,十月经东都还京,十二月,如东都 十一年五月,幸太原,北巡,十月还东都 十二年七月,幸江都 十四年三月,被弑。

58

59 对高丽的战争 隋骑马鼓手俑 武汉出土隋武士俑
隋炀帝对高丽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612-614)没有达到目的,却成了全国大起义的导火索。 隋骑马鼓手俑 武汉出土隋武士俑

60 三征高丽 大业八年(612),初征高丽。隋集中军队113万、民夫200万,举国骚动。陆军分二十四军从涿郡出发,这是进攻高丽的主力。另一支水军由东莱海口出发,以接应陆军。征高句丽大败,被迫退兵。 “于是每日遣一军发,相去四十里,连营渐进。……通诸道合三十军,亘一千四十里”。“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大业九年,再征高丽。因礼部尚书杨玄感叛乱,隋炀帝迅速撤兵。 大业十年,三征高丽。高丽遣使请降。

61 三、隋末大起义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1、长白山首义  611年(大业七年)一月,王薄领导农民在长白山(山东章丘)起义。王薄自称“知世郎”,还作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农民参加起义队伍。 2、杨玄感起兵 613年六月,上层统治集团中的杨玄感于黎阳起兵,隋朝的达官子弟纷纷参加。 3、到617年前后,全国形成了三支主要起义力量:翟让、李密领导瓦岗军,窦建德领导河北起义军和杜伏威、辅公祏领导江淮起义军。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无向辽东浪死歌》

62 隋朝的灭亡   在大起义的冲击下,隋政权土崩瓦解,它所控制的地区只剩下几座孤城。618年(武德元年)春,领导侍卫部队的司马德戡和贵族宇文化及发动政变,缢杀了隋炀帝。 隋末大起义一举粉碎了残暴腐朽的隋王朝,冲击了整个地主阶级,尤其是对贵族、官僚、门阀士族等特权阶层的打击更为沉重。也使随后唐代统治方式和土地占有情况得以调整,使农民经济地位有所改善,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大起义中,许多奴隶、部曲、佃客、杂户也获得了解放。 隋末群雄并起形势

63 隋末群雄 并起形势 王世充

64 四、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 隋代周边民族与国家形势图 隋王朝 隋代胡人陶骆驼
隋朝的对外贸易,分为海陆两路,其中西北陆上贸易尤其发达。通过此路,不仅可以到达亚洲西北部,而且远及欧洲东部。通过海路,隋朝对东亚以及南洋诸国也有着贸易和友好关系,而对日本的关系尤为密切。日本曾多次派使臣来隋通好。隋炀帝在608年也派裴世清回访了日本。在交往中,隋炀帝曾 “赐其民锦线冠,饰以金玉,文布为衣”。从此日本人开始服用汉人衣冠。 高句丽 隋王朝 隋代周边民族与国家形势图 隋代胡人陶骆驼

65 隋军前往流求的出发地义安—今广东潮州 隋与台湾的联系    隋时, 台湾称流求 。607年(大业三年), 炀帝令羽骑尉朱宽 “ 入海求访异俗”,到达流求。 608年,炀帝又派朱宽到流求去招降, 流求不从。610年,隋朝派虎贲郎将陈稜等率军自义安出发攻流求。隋朝的政治和军事力量随着陈稜等的军事活动达到台湾。在此之前,大陆商人已常到流求贸易。从此以后,大陆人民移居台湾的日益增多,大陆和台湾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隋军抵达流求的第一个地点—澎湖花屿

66 思考题 名词解释:大索貌阅 论述题:试评价隋炀帝的功过。 输籍定样
585年,隋文帝下令各州县“大索貌阅”,根据面貌查对户口,户口不实则惩办里正党长,得丁44万余,增加了纳税户口,政府经济力量加强。 输籍定样 亦称输籍法,是隋文帝接受高颎的建议所采取的一项经济政策。即把各级民户向政府所输租税,从轻定额,写成定簿,既防止地方官舞弊,又可把依附豪强的农民吸引过来,加强中央集权,有利经济发展。 论述题:试评价隋炀帝的功过。


Download ppt "第十二章 隋朝."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