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公共经济学 主讲:邹帆.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公共经济学 主讲:邹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公共经济学 主讲:邹帆

2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公共经济学基础理论 第三章 公共财政的职能 第四章 公共支出理论 第五章 各类公共支出 第六章 公共收入概论 第七章 税收理论 第八章 公债 第九章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第十章 公共部门宏观经济理论

3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公共经济学的定义 第二节 公共经济学的体系概要 第三节 公共经济学的发展 第四节 公共经济学与实践

4 第一节 公共经济学的定义 公共经济学(Public Finance)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科学。严格意义上,公共经济学又称公共部门经济学( Public Sector Economics)。在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公共部门经济、公共经济和公共财政是可以且经常互换的概念。

5 公共部门(Public Sector )——政府及其附属物。
私人部门(Private Sector )——企业和居民。 政府——狭义政府:中央政府的各部委、办、厅、局及其附属物;广义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政府的经济行为——非市场性社会生产活动和非市场性社会财富分配。

6 三部门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支付生产要素报酬 (工资、利息、地租、利润) 企业 居民 提供生产要素 (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精神)
政府 提供生产要素 (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精神) 纳税 转移支付 政府采购 三部门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7 第二节 公共经济学体系概要 一个研究对象 政府的经济行为 两根理论支柱 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8 三块专业内容 以税收、行政性收费、借贷为主体的公共收入理论与实践 以政府采购、转移性支付为主体的公共支出理论与实践 以税制、社会保障体系为主体的收入再分配理论与实践 四大理论特征 宏观性 实用性 多样性 可探讨性

9 第三节 公共经济学的发展 一 西方公共经济学的发展 早期的财政思想 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 亚当.斯密 李嘉图 萨伊 穆勒 庇古
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 亚当.斯密 李嘉图 萨伊 穆勒 庇古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 梅纳德.凯恩斯 卡恩 萨缪尔森 20世纪60年代至今 米尔顿.弗里德曼 拉弗 布坎南 图洛克 瑟奇.克里斯多芬.科尔姆 马斯格雷夫 阿特金森

10 对公共经济学发展有影响的几本书: 亚当.斯密: 1776《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梅纳德.凯恩斯: 193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梅纳德.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瑟奇.克里斯多芬.科尔姆: 《公共经济学基础——国家经济作用理论概述》 查德.马斯格雷夫: 《公共财政理论》

11 根据拉弗曲线,必然存在一个最佳税率M点,税率超过
拉 弗 曲 线 根据拉弗曲线,必然存在一个最佳税率M点,税率超过 这点,税收将对经济活动起较大的阻碍作用 税收额 M 税率(%) O 100

12 二 中国财政思想的发展 中国古代财政思想 ----勤政欲民 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量入为出 凡百役之费,先度其数而赋予人,量出制入 ----均输、平准

13 新中国建国后的财政理论 ----国家分配说 ----社会再生产说 ----剩余产品说 ----社会共同需要说 ----价值分配说 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的财政思想

14 第四节 公共经济学与实践 公共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新 兴分支学科,它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 济学、福利经济学相联系,同时也与政
第四节 公共经济学与实践 公共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新 兴分支学科,它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 济学、福利经济学相联系,同时也与政 治经济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密不可 分。公共经济学由财政学发展而来,相 对于财政学而言,公共经济学不仅关注 财政支出,而且还对政府的决策进行经 济分析,研究政府经济行为对整个经济 的影响。其研究的课题主要有:

15 公共部门应该从事哪些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是如何组织的;
尽可能地理解和预测政府经济活动的全部结果; 评价政府的各种经济政策。 就我国而言,公共部门经济无论在 形式还是规模上都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要求有很大差距,需要我们去认真学 习借鉴西方经验,建立和形成完整的具 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经济学体系。

16 第二章 公共经济学基础理论 第一节 福利经济学理论 第二节 外部效应理论 第三节 公共产品理论 第四节 公共选择理论

17 第一节 福利经济学理论 社会经济福利的准则:公平与效率 按经济学的观点,只有有助于增进 社会经济福利的经济活动才是可取的,
讨论政府的经济活动也要以此为标准, 那么社会福利的标准又是什么?福利经 济学( Welfare Economics)认为社会 经济福利的准则应是:公平与效率。

18 二 效率准则 经济学家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视 为有助于增进社会经济福利的经济活 动。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社会资源有效
配置的最严谨的解释是由意大利经济学 家V.帕累托( Vilfredo Pareto ,1848- 1923)做出的,称为帕累托效率准则。

19 Vilfredo Pareto理论 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 改变处境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这
种状态称“帕累托最优”即 Pareto Optimum,又 称“帕累托有效” Pareto Efficient。 如果改变资源配置后与改变前相比,至少 有一个人处境变好而没有一个人处境变坏,那 么,改变资源配置可达到“帕累托更优” Pareto Superior,这种资源配置的改变称为“帕累托改 善” Pareto Improvement

20 福利边界与帕累托最优 B的福利 W/ E D O A的福利 W

21 三 效率实现的条件:MSB=MSC 配置在一种物品或服务或劳务上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效益(marginal social benefit ,简写为MSB)均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marginal social cost,简写为MSC )。

22 B C E A D 价格、效益和成本(元) 20=P 15=P 10=P Q= Q*= Q2=20 000钢笔的产量(支) (a) 社会总效益和成本(元) O Q* 钢笔的产量(支)(b) Z TSB TSC TSB-TSC

23 四 公平准则 行的唯一标准和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 必须引入判定社会福利水平的另一个标 准——公平。为了对公平程度进行衡量
许多人不同意将效率作为评价经济运 行的唯一标准和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 必须引入判定社会福利水平的另一个标 准——公平。为了对公平程度进行衡量 经济学家给出了洛伦兹曲线( Lorenz Curve) 这 一分析工具和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 指标。

24 收入公平分配问题 B的效用 E/ E E// C D O A的效用

25 洛伦兹曲线的对角线OE被称为绝对平等线 (Line of Perfect Equality),表明总财富平 均分配于所有家庭。另一极端是完全不平等的 洛伦兹曲线中的OFE折线,意味着唯一的家庭 拥有100%的财富,而其他所有家庭财富都一 无所有。图中的弧形曲线OE越靠近对角线则 社会财富的分配越平等,越靠近边框OFE则越 不平等。

26 洛伦兹曲线 E A B F x 社会总财富 y 的百分比 100% 80% 60% 40% 20%
O 20% 40% 60% 80% % 家庭百分比

27 为了使财富分配的平等程度更具有可测性 和可比性,在洛伦兹曲线基础上再引入一个指 标——基尼系数,即图中由绝对平等线和实际 洛伦兹曲线所围成的阴影部分面积(A)与由 绝对平等线和绝对不平等线围成的三角形OEF 的面积(A+B)的比例,即: 基尼系数 = A /(A+B) 基尼系数可以在0到1之间变动。系数越大 越不公平。但它只是一个客观衡量公平程度的 参考指标,基尼系数多少才是公平的,取决于 经济学家和决策者们的价值判断,没有一致的 答案。

28 第二节 外部效应理论 一 外部效应的定义 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一 外部效应的定义 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外部效应的后果在于:外部效应会使价格信号失真,依据失真的价格信号做出的经济活动决策,使得社会资源配置发生错误,而达不到帕累托效率准则所要求的最佳状态。

29 二 外部效应的分类 外部效应可按结果的不同分为正外部效应 与负外部效应。 正外部效应也称为外部效益或外部经济,
二 外部效应的分类 外部效应可按结果的不同分为正外部效应 与负外部效应。 正外部效应也称为外部效益或外部经济, 指的是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 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 负外部效应也称外部成本或外部不经济, 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

30 三 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负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在 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物品(或服务) 的生产和销售将会呈现过多状态。

31 A D=MSB S=MPC MPC+MEC=MSC 价格、效益和成本(元) G 10 B 纸张的产量(万吨) 110 105 100 负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32 正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在 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物品(或服务) 的生产和销售将会呈现不足状态。

33 正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V H 价格、效益和成本(元) 10 25 30 45 12 疫苗接种人数(万人次 ) Z U D=MPB
疫苗接种人数(万人次 ) Z U D=MPB MPB+MEB=MSB S=MSC 正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34 在存在外部边际效益递减的正的外部 效应时,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产量水平并 非总是缺乏效率的。只有在处于较低产 量水平(在这一水平上,MEB>0)条件 下,市场机制才会在实现资源配置的效 率方面发生失灵。

35 正的外部效应:外部边际效应递减的情况 价格、效益和成本(元) MPB+MEB=MSB S=MSC F B 30 S’=MSC’ 25 A
疫苗接种量(万人次) 30 25 20 正的外部效应:外部边际效应递减的情况

36 四 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实际上就是外部效 应的边际被定价。外部效应的内在化过 程就是外部效应得以矫正资源配置由不
四 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实际上就是外部效 应的边际被定价。外部效应的内在化过 程就是外部效应得以矫正资源配置由不 具有效率到具有效率的过程。

37 负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就是外部边际成 本被加计到私人边际成本之上,从而物 品(或服务)的价格得以反映全部的社 会边际成本。

38 A B T J 价格、效益和成本(元) 税收收入=外部总成本 110 105 F 100 95 G H S’=MPC+T=MSC 社会净效益 S=MPC D=MSB 纸张的产量(万吨) 矫正性的税收

39 矫正性税收的作用: 将外部成本加计到私人成本中。 增加带有负的外部效应产品的成本和售价,进而将产量减少至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相等的最佳水平。 将部分收入从创造外部效应生产者手中转移到遭受外部效应之害的个人和企业手中。 将外部负效应减少至可以容忍的水平。

40 正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就是外部边际效 益被加计到私人边际效益之上,从而物 品(或服务)的价格得以反映全部的社 会边际效益。

41 价格、效益和成本(元) 财政补贴 45 30 25 10 疫苗接种量(万人次) V S=MSC D’=MPB+W=MSB D=MPB X Z U Y 矫正性的财政补贴

42 矫正性财政补贴的作用: 将外部边际效应加计到私人边际效益中。 增加带有正的外部效应产品的生产和需求并降低生产者成本和消费者为其支付的净价格,进而将产量增加至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相等的最佳水平。 增加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所获得的效益,从而鼓励这类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43 第三节 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的定义 公共产品的特性 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或服 务,称为公共产品。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消费的非竞争性
受益的非排他性

44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公共产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企业享用。

45 消费的非竞争性 即某一个人或企业对公共产品的享用不排除和妨碍其他人或企业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企业享用该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或者说,增加一个消费者其边际成本等于零。

46 受益的非排他性 即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和企业排除在公共产品的收益范围之外。或者说,公共产品不能由拒绝付款的个人或企业加以阻止。

47 该种物品的效用 是否具有不可分割性? 消费上是否具有竞争性? 受益上是否具有排他性? 该种物品属于私人物品,应由市场来提供 该种物品属于公共资源,即有竞争性/无排他性的物品 该种物品的效用上是否具有非竞争性 消费上是否具有排他性? 从技术上看,该种物品能够实现排他吗? 排他需要的成本高吗? 该种物品属于纯粹的公共物品,应由政府来提供 该物品属于拥挤性的公共物品 图3- 判定公共物品的步骤

48 三 纯粹的公共产品 纯粹的公共产品指的是那种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且在消费上不具有竟争性、收益上不具有排他性的产品。
三 纯粹的公共产品 纯粹的公共产品指的是那种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且在消费上不具有竟争性、收益上不具有排他性的产品。 在现实生活中的公共产品满足三个特性的情况是不同的。所以,公共产品可以分作几个层次,只有同时满足三个特性的产品才可称作“纯粹的公共产品”。

49 消费和生产纯粹的公共产品的成本 分配成本: 将一定数量的公共产品分配给任何一个追加的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零。 生产成本: 生产任何一个追加单位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永远都是正数。

50 成本 〔美元) 在一定数量的纯粹公共物品上增加任何数量的消费者的边际成本 200 成本 〔美元) (A) 消费者的数量 200 MC=AC 生产纯粹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 (B) 纯粹公共物品的数量 图 3-2 消费和生产纯粹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

51 纯粹公共产品与纯粹私人产品的需求分析 对纯粹的私人产品的需求:水平相加 对纯粹的公共产品的需求:垂直相加 这是因为在私人产品的情况下,每个消费者都是既定价格的接收者,他所能調整的只是其消费的数量。而在公共产品的情况下,每个消费者所面对的是同样数量的公共产品,但他所愿支付的价格(边际效益)是不一样的。

52 价格 (元/条) 7 6 5 4 3 2 1 DC=MBC E S=MC=AC DB=MBB D=∑QD DA=MBA 面包的数量(条) 图3-3 对纯粹私人物品的需求

53 边际效益 (元) 800 Z1 700 Z2 600 500 Z3 400 Z4 300 D= ∑MB 200 DA=MBA 100 DB=MBB DC=MBC 保安的数量 图3- 对纯粹公共物品的需求

54 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元) 800 700 600 500 E MC=AC=MSC 400 D= ∑MB=MSB 300 MBA 200 MBB 100 MBC 保安雇用数量 图3- 纯粹公共物品的最佳产量

55 纯粹公共产品的最佳产量应该是所有消费者因此而获得的边际效益的总和恰好等于该种产品的社会边际成本。
纯粹公共产品配置的效率 纯粹公共产品配置的效率: MSB=MSC 纯粹公共产品的最佳产量应该是所有消费者因此而获得的边际效益的总和恰好等于该种产品的社会边际成本。

56 四 林达尔均衡 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得的公共物品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分担的公共物品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在公共部门经济学中,被称作“林达尔均衡”。

57 以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Erik Lindahl)
名字命名的均衡假设,有两个假设前提: 每个社会成员都愿意准确披露自己可以从公共物品的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效益,且不存在隐瞒或低估其边际效益从而逃避自己应分担的成本费用的动机。 每个社会成员都清楚的了解其他社会成员的嗜好以及收入状况,甚至清楚的掌握任何一种公共物品可以给彼此带来的真实的边际效益,从而不存在隐瞒个人边际效益的可能。

58 五 大卫·休谟的“公共悲剧” 大卫·休谟(David Hume) 1940 “公 共悲剧”: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如果有公
五 大卫·休谟的“公共悲剧” 大卫·休谟(David Hume) 1940 “公 共悲剧”: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如果有公 共物品或劳务存在,“免费搭车者” 的出 现就不可避免,但如果所有的社会成员 都成为免费搭车者,最后的结果则是没 有一个人能享受到公共物品或劳务所带 来的好处。

59 事实上,在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中, 人们完全可能在不付任何代价的情况下 享受通过其他人的捐献而提供的公共产 品的效益。在经济学上被称作:“免费搭 车者”。 “免费搭车者”问题的解决:——强制 性融资。只有依靠政府部门使用非市 场的方式,即公共财政来解决。

60 六 混合产品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纯粹的公共产品 与纯粹的私人产品并不是普遍存在。常 见的是居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物品,既
六 混合产品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纯粹的公共产品 与纯粹的私人产品并不是普遍存在。常 见的是居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物品,既 具有私人产品的特性,有具有公共产品 的特性,经济学称为:混合产品。 从考察混合产品的性质出发,可以 将其分为两类: 拥挤性的公共产品 价格排他性的公共产品

61 拥挤性的公共产品 是指那些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从而会减少每个消费者可以从中获得效益的公共产品。只有在消费者达到一定数量之前,拥挤性公共产品的消费才具有非竞争性。该类产品的供给,即可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也可由政府部门直接提供。

62 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 N 消费者数量 图3- 拥挤性的公共物品或服务

63 排他性价格的公共产品 是指那些效益可以定价,从而可以在技术上实现排他的公共产品。价格排他性公共产品虽可以在技术上实现排他,但其生产或消费很可能会产生外部效应,而且是正的外部效应。该类产品的供给,如果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供给,由此而带来的正的外部效应,必须由政府给予补贴。如果由政府直接出资经营,往往也需通过市场,利用市场价格机制。

64 第四节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理论可以定义为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或者说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假设政治家、官僚或国家代理人同私人经济中的个人一样,也是经济人,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方法解释个人偏好与政府公共选择的关系,研究作为投票者的消费者如何对公共产品供给的决定表达意愿。

65 一 公共部门资源配置与私人部门资源配置的区别
一 公共部门资源配置与私人部门资源配置的区别 私人部门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价格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决定私人产品的产量,并决定产品如何在消费者之间分配。 公共部门配置资源的机制典型的有当前大多数国家都在实行的间接民主政治制度,公民个人投票选举代表,再通过这些代表对公共预算进行表决。 政治均衡——如果一个社会的人们能根据既定的规则就一种或多种公共产品的供给量以及相应的税收份额的分配达成协议,就取得了所谓政治均衡。

66 一项有关公共产品的产量提案能否获得通过,取决于以下因素:
公共选择的规则,即提案获得通过所需的赞成票数占投票者总数的比例; 公共产品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投票者获得与提案有关的成本和效益的信息的难易程度; 税收份额在投票者之间的分布状况; 公共产品的效益在投票者之间的分布状况。

67 税收 每单位产量的税收 t i MBi Q* 公共产品的产量 投票者最偏好的政治结果

68 二 简单多数规则 一项提案在付诸执行之前必须拥有n/2以上的拥护者(n为投票者的数目)。
在投票者最偏好的政治结果中,处于中间状态的、反映所谓中间投票者意愿的公共产品的产量,往往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69 MC=AC 350 ∑MB 50 t MBA MBC MBM MBF MBG MBH MBB 雇佣保安量(个) 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70 简单多数规则下就保安雇佣量提案所进行的投票及其结果
增加保安雇佣量至 1 2 3 4 5 6 7 投票者 A B C M F G H 赞成 反对 投票结果 通过 否决

71 不同收入者的不同效用曲线 ER • EP • O O 税收价格 私人消费品 TPR TP/R TP/P TPS TPP QR Q/R
高收入者的预算线 TP/R 低收入者的预算线 TP/P TPS 高收入者的需求线 ER 高收入者的无差异曲线 EP 低收入者的无差异曲线 低收入的需求线 TPP O O QR Q/R 公共产品 Q/P QSP QSR Qp 公共产品数量

72 三 公共选择的偏好显示(Preference Revelation)问题
一揽子投票无法真实显示偏好 真实的偏好可能会增加自己承担公共产品的成本 为了采用策略的投票方式而不显示真实偏好 人们不愿意显示自己的偏好 院外活动集团或压力集团对偏好显示的影响

73 选民对复数政策的复合投票 设C和D两个候选政党,它们围绕若干争议点(S1,S2,… Sn) 在选举中互争高低。此时,选民对双方候选者的效用进行甄 别: E( UC )=U( S1C,S2C,…,SnC ) E( UD )=U( S1D,S2D,…,SnD ) 选民将选择具有较高效用的候选政党并进行投票。因而, 即使在 i 项的争议点 Si上选民从D获得的效用比C高,即: U( SiC)< U( SiD) 但从争议点总体上来看,由于: U( S1C,S2C,…SnC )> U( S1D,S2D,…,SnD ) 选民最终只有投C的票才有利可图。

74 投票悖论(循环投票困境) Paradox of Cyclical Voting 假定有三个投票人甲、乙、丙,三个备选方案 A、B、C,三个人对这三个方案的偏好次序如下: 甲: A、B、C 乙: C、A、B 丙: B、C、A 在A、B两方案之间投票表决时,A胜过B A>B 在B、C两方案之间投票表决时,B胜过C B>C 在A、C两方案之间投票表决时,C胜过A C>A 公理:A>B>C,但实际出现悖论:C>A 在只进行两次表决的情况下,将投票次序加以改变,三个方案都有获胜的可能。

75 投票者对每年焰火燃放方案的排列 第一种选择 第二种选择 第三种选择 投票者 A 3 2 1 B C

76 单峰 净效益 焰火燃放次数 (A) 净效益 多峰 净效益 单峰 焰火燃放次数 焰火燃放次数 净效益 (B) (B’) 单峰 焰火燃放次数 (C)

77 净效益 中间偏好峰(C) A的偏好峰 B’的偏好峰 焰火燃放次数

78 投票者对每年焰火燃放方案的排列:所有投票者都具有单峰偏好
第一种选择 第二种选择 第三种选择 投票者 A B’ C

79 策略的投票方式 甲: B、B、C 乙: C、A、B 丙: B、C、A 在以上所述投票过程中,甲为了不让C方 案获胜,改变投票真实意愿: 在A、B两个方案之间投票表决时,B胜出 在B、C两个方案之间投票表决时,B胜出 在A、C两个方案之间投票表决时,C胜出 三次投票两B胜出,甲取得次优的结果。

80 阿罗的不可能定理 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
满足一切民主制度的要求又不会 出现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是不存在的。 含义:虽然人们经常有意无意的给政府提出很高的要求,但事实上政府不可能像人一样理性,不可能做到行动的前后一致,不可能比人更英明。

81 唐斯的投票理论 决定选民是否参与投票的主要因素有: 1、自身投票的重要意义 2、对政党间的期待效用差 3、投票成本 4、长期利益
唐斯的投票理论 决定选民是否参与投票的主要因素有: 、自身投票的重要意义 、对政党间的期待效用差 、投票成本 、长期利益

82 四 官僚理论 尼斯克南的官僚理论 首先,经济人的假设同样适用于官僚,官僚是以在任职期间获得最大预算 为目标进行行动的,通过预算的增加, 官僚们可以获得职位、权限,尤其是随之而来的特权及名誉等个人利益。

83 选民作为个人虽不能对官僚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但可以通过组织利益集团对官僚施加影响,以便使官僚在执行公共政策时作出有利于利益集团的安排。
官僚是公共政策的执行者,由于他们是由公共机构任命的,因而他们并不直接对选民负责,而是首先要对任命他们的公共机构及领导这些机构的政治家负责。 选民作为个人虽不能对官僚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但可以通过组织利益集团对官僚施加影响,以便使官僚在执行公共政策时作出有利于利益集团的安排。

84 个人(具有不同利益的选民) 利益集团 选举产生公共机构 立法制定公共政策 官僚集团 公共政策的供给 官僚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投票
政治过程 选举产生公共机构 投票 立法制定公共政策 官僚集团 公共政策的供给

85 与私人企业部门相比,政府行政部 门的官僚在追求个人目标时的自治度要 强于前者,而所受到的法则和制度束缚 却又要弱于前者。这是因为政府部门的 制度设计中至少存在以下缺陷:
1、无产权约束 2、高度垄断 3、无明确的考核指标 4、难以对政府部门的“生产活动”进行 有效的成本分析 5、监督困难

86 由此产生一种反常的结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私人企业中的个人活动最有可能符合公众利益,而在政府部门中工作的个人却最有可能恣意追求最大化个人利益,而不管这些个人利益是否符合公共利益。

87 不同政府决策的均衡分析 C C// C/ A G • E G/ F • O A B B/ R O/ 社会产量 政府部门就业人数
非政府部门就业人数

88 第三章 公共财政的职能 第一节 市场失灵 第二节 公共财政的职能 第三节 财政职能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政府失灵

89 第一节 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 ----竞争失效(垄断问题) ----公共产品问题 ----混合产品和外部性问题
第一节 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 ----竞争失效(垄断问题) ----公共产品问题 ----混合产品和外部性问题 ----偏好不合理(优值品、劣值品问题) ----信息的不完全 ----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 ----收入公平分配问题

90 竞争失效 成本、价格 DD P1 MB P0 MC 产量 Q Q1 Q0 自然垄断的生产者均衡

91 第二节 公共财政的职能 一 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 收入的公平分配 三 稳定经济

92 含义:资源的有效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的目标。
一 资源配置职能 含义:资源的有效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的目标。 政策工具:----财政支出 ----政府税收

93 二 收入分配职能 含义:收入分配狭义上通常就是指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获得相应的报酬。广义上就是指分配主体通过分配取得的收入和财产的分配格局。 收入的公平分配是指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太大,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社会能接受为限度。

94 主要政策工具: ----转移支付制度 ----税收制度 ----财政投资 ----财政补贴

95 三 稳定职能 含义:经济稳定是相对经济波动而主言的。稳定经济包含多重含义。首先是充分就业;其次是物价稳定;还有就是国际收支平衡,对外收支状况良好。 主要政策工具: ----相机抉策的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器

96 第三节 财政职能的关系 公共部门的三个职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效配置资源、公平分配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条件,稳定经济是有效配置资源和公平分配的结果,三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政府三职能的关系最终归结为效率、公平及稳定增长的关系,也就是公平与效率对稳定经济的影响。

97 第四节 政府失灵 有限信息 对私人市场反应的能力 官僚主义下的时滞( Time Lags):
认识时滞 Recognition Lag 决策时滞 Decision Lag 执行生效时滞 Execution and Effect Lag 政治决策程序的局限性

98 第四章 公共支出理论 第一节 公共支出的分类及其经济影响 第二节 公共支出增长及其经济分析

99 第一节 公共支出的分类及其 经济影响 一 公共支出的概念 公共支出也称为财政支出或政府支出 ,可以定义为政府行为的全部成本或费用。它所指的政府行为不仅包括提供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还包括稳定宏观经济,进行收入转稳等行为。

100 二 公共支出的分类 (一)按公共支出的性质来分: 消耗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

101 (二)按照政府对公共支出的控制能力来分:
可控制性支出 不可控制性支出

102 (三)按费用类或国家职能来分: 经济建设支出 社会文教卫科支出 国防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 债务支出

103 (四)按公共支出的政府层次来分: 地方财政支出 中央财政支出

104 (五)按财政支出的用途来划分: 基本建设支出类; 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类; 简易建筑费类; 地质勘探费类; 科技三项费用类;

105 6.流动资金类; 7.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类; 8.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类; 9.工业交通部门的事业费类; 10.商业部门事业费类; 11.城市维护费类;

106 12.文教卫生事业费类; 13.科学事业费类; 14.其他部门事业费类; 15.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类; 16.国防支出类; 17.行政管理费类;

107 18.武装警察部队支出类; 19.公检法支出类; 20.价格补贴支出类; 21.债务支出类; 22.对外援助支出类; 23.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类;

108 24.其他支出类; 25.总预备费类; 26.专项支出类; 27.预算调拨支出类; 28.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类。

109 三 公共支出的原则 1、平衡预算原则 2、效率原则 3、公平原则 4、积累与消费比例适当原则

110 按照效率原则,财政支出必须使社会稀缺资源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配置达到最优效率。
两大部门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 Z=X+Y 社会总资源Z=私人部门X+公共部门Y

111 已知资源配置各种比例的组合( ),设公众期望的配合点在A,如果资源配置组合点又恰好落在A点,此时,便达成社会均衡的资源配置。
X Y Z Z % %,

112 y B 30% 25% 20% A C x 70% 75% 80%

113 从理论上讲,要实现社会资源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合理配置,就必然要求用于公共部门的资源使用的边际效益应等于该资源用于私人部门时取得的边际效益。若公共部门资源使用的边际效益大于该资源用于私人部门的边际效益,则表明可以增加对公共部门的使用,以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反之,则要减少对公共部门的资源使用。

114 社会边际效益 G N A G E 政府预算 T O a N T

115 图中GG表示公共部门的资源使用所带来的社会边际效益。TT表示政府征税减少私人部门资源使用所产生的边际社会负效益(边际社会成本)。E点表示公共部门资源使用的最大临界点。

116 消耗性支出是政府对经常性的商品与劳务的购买以及对资本品与劳务的购买所产生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四 消耗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的经济影响 消耗性支出的经济影响 消耗性支出是政府对经常性的商品与劳务的购买以及对资本品与劳务的购买所产生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117 (1) 政府消耗性支出通过社会总需求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进而对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产生影响。
社会总需求=私人消费需求+私 人投资需求+政府消费需求

118 (2)政府消费性支出总量不变,只 是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其结果是整 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将因政府消 费性支出结构的变动而受到相应的 影响。 政府消费性支出结构不变,只是 在支出总量上增加或减少,社会的 收入分配状况也会改变。

119 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影响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部门的养老金、补贴、失业救济金和公债等的支出,这一类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是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120 (1)政府转移性支出通过对社会总需求构成中的私人消费需求和私人投资需求的影响进而对流通领域产生影响。
(2)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个人或家庭,其对生产的影响就是间接的。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企业,其对生产的影响就是直接的。 (3)政府转移性支出有可能改变在初次分配中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121 转移性支出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案例——食品券补贴 设:OI为食品券受领者月收入水平 IA为食品券受领者预算线 ICA’为新的预算线
F为食品券货币价值 给出受领者无差异曲线(效用线)U1、U2

122 其他物品的支出 B E2 F L U3 C I U2 E1 M1 U1 QF2 QF* QF3 A A’ 食品 图5-1 转移性支出的影响:食品券补贴

123 结论: 食品券补贴可以有效地增加受领者的食品消费。 食品券补贴可以有效地提高受领者所获得的效用水平。 货币形式的食品补贴较之食品券形式的食品补贴在增加受领者食品消费量上的效用小,但在增加受领者所获得的效用水平上的效用大。 食品补贴的发放,无论是以食品券形式还是货币形式,其作用范围不仅是食品,而会扩大到其他物品。

124 第二节 公共支出增长及其经济分析 一 公共支出的规模
第二节 公共支出增长及其经济分析 一 公共支出的规模 公共支出的规模一般用绝对财政支出和相对财政支出两个指标来反映。 绝对财政支出是指一定时期政府财政支出的绝对数值。 相对财政支出是指一定时期政府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125 二 公共支出的增长趋势 在实行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随着国家对经济、社会干预的加强,政府公共支出无论是在绝对值还是相对值上都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即使政府在某一时期为削减财政赤字而节减支出,但最终都不能遏止公共支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126 公共支出的趋势 (按3年平均的现价计算的支出占GDP的比重,%)
1955-1957年 -1976年 国家 消耗性支出 转移性指出 总支出 美国 16.7 4.5 25.9 18.8 11.2 35.1 英国 16.6 7.9 32.3 21.5 14.7 44.5 加拿大 13.2 6.2 25.1 19.7 11.8 39.4 德国 12.5 30.2 20.3 16.9 44.0 法国 14.1 15.0 33.5 14.4 21.9 41.6 荷兰 15.1 9.3 31.1 18.0 27.3 53.9

127 我国公共支出的情况有特殊,从公共支出的绝对值来看,呈现出上升趋势,但从公共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来看,在经济改革以前,我国公共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相当高,而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128 三 公共支出增长模型 皮考克和威斯曼的公共支出增长理论 罗斯托和理查•马斯格雷夫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三 公共支出增长模型 瓦格纳法则(政府活动扩张法则The Law of Expanding State Activity) 皮考克和威斯曼的公共支出增长理论 罗斯托和理查•马斯格雷夫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威廉.鲍莫尔模型公共支出非均衡增长模型

129 公共支出/国民生产总值 新的公共支出水平 成长过程 成长趋势 由社会动荡所激起 年代 图6-1 公共支出的增长趋势和过程

130 四 公共支出增长原因的综合分析 (一)经济性因素 1 经济体制 2 国家职能的增加 3 人均收入的提高。 4 GNP的增加 5 经济发展阶段

131 (二)政治性因素 1 政局是否稳定 2 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 (三)社会因素 1 人口状态 2 文化背景

132 第五章 各类公共支出 第一节 投资性支出 第二节 社会消费性支出 第三节 社会保障支出

133 一 政府投资的一般分析 (一) 投资的涵义 投资包含三种涵义:一是指储蓄的运用,在西方经济学中,投资与储蓄相对应,I=S。二是指投入,投入就要有产出,它注重投资效果。三是投资与积累相区别,注重分析,机会把握、项目决策等因素。

134 (二) 非政府投资的特点与范围 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一般以自身积累为主,投资规模不可能大 投资项目选择周转时间短、见效快的项目
不能投资公共产品的项目

135 (三) 政府投资的特点 不盈利或低利,但可极大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资金雄厚,投资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注重社会效益,投资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
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障碍

136 (四)投资与经济增长 投资是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投资可以直接刺激生产资料的增长 投资可以刺激消费品生产的增长
投资规模要受当前生产和收入水平的制约

137 研究与安排投资规模时必须考虑三个问题: 投资规模要适度 投资结构要合理 注重投资效益

138 二 基础产业投资 (一)基础产业的界定 基础产业是指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基础产业的涵义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一些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的部门所需要的固定资产,通常也归于广义基础设施之列。

139 (二)基础产业的特征 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 具有“天然垄断”的特征 基础工业的感应度系数较高 属资本密集型行业

140 单价 Pm I H MC G Pac E F AC Pmc D AR MR 数量 O A C B 图 6-1

141 三 农业投资 (一)农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意义 农业生产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为其它生产活动提供了基础。
三 农业投资 (一)农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意义 农业生产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为其它生产活动提供了基础。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起点和基础。 稳定农业是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142 (二) 农业投资的资金来源 1、农业部门和农户的自身积累 要使农户和农业部门的自身积累成为农业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农产品的销售收入必须高于农业生产的投入成本;(2)农业投资的收益率必须高于、至少不低于全社会平均的投资收益率。

143 2、金融机构贷款。 从理论上说,金融机构贷款也可成为农业投资的资金来源,但是借款是要还本付息的,在农业投资盈利率较低的情况下,除非政府给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财政补贴或成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部门难以得到金融支持。

144 3、政府投资。 政府从事农业投资的必要性在于:
(1)农业部门自身难以产生足够的积累。 (2)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量大、投资期限长、牵涉面广、投资效易不易分割且投资成本与效益间的关系不十分明显。 (3)农业科研、推广、农户宣传、教育、培训等“外溢”性产品,其投资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也只能由政府来承担。

145 四 住宅投资 (一) 住宅投资的特殊经济性质 住宅是一种生产成本甚高的耐用消费品。 住宅是人们的生活必须品,是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四 住宅投资 (一) 住宅投资的特殊经济性质 住宅是一种生产成本甚高的耐用消费品。 住宅是人们的生活必须品,是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住宅所需的资金规模大,回收时间长。 住宅投资是一种“波及效应”较强的经济活动。

146 生产消费资料部门的形成和扩大生产 生产资料部门的形成与发展 住宅投资(支柱产业)

147 (二)我国城市住宅投资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住宅短缺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导致我国住宅供给长期偏少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1、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上,长期忽视与人民生活有关的产业部门的发展。

148 2、在住宅投资主体上,长期只强调国家一个主体。
3、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少。居民受支付能力的限制,对住宅的需求一般不可能超过住宅的供给。 4、房租水平过低,致使居民对住宅的需求一方面总也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住宅投资资金不可能较快的增长。

149 (三) 解决住宅短缺的措施 提高住宅的售价和房租水平,使住宅投资资金产生良性循环。 实行住宅商品化和住宅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150 3.调整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将职工住宅支出加进职工工资内收入。
4.改进政府住宅补贴,由“暗补”到“明补”。

151 第二节 社会消费性支出 一 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 (一)性质
第二节 社会消费性支出 一 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 (一)性质 行政管理支出是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支出。它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查支出和外交支出。

152 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是国家执行基本职能的基本支出,属社会消费性支出,对维持国家政治经济生活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国防支出是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和人民解放军方面的费用支出。包括国防费、民兵建设费、国防科研事业费和防空经费等。 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是国家执行基本职能的基本支出,属社会消费性支出,对维持国家政治经济生活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153 (二)增减趋势 我国国防费和行政管理费从绝对额上看都是逐年增加的,但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在发生变化。国防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有较大的波动,而且没有一以贯之的增减变化趋势。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波动不大,而且,除少数年份外,它一直在缓慢增加。其原因是:

154 国防费的波动与国防局势密切相关,行政管理费的不断增加的趋势主要是因为:
(1)党政机关扩大使行政支出增加。 (2) 社会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社会交往的规模增长,“城市化”浪潮不可遏止使公安、司法、检查、安全等用于维持社会秩序的费用增加。 (3)国家职能的不断扩大。

155 (三)对行政管理和国防费的控制 对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的控制主要是基于: (1)这两项费用属社会消费性支出,纯属社会财富的“虚耗”。 (2)当社会消费需求超过同期产出时,增加行政和国防费用,则有通货膨胀的效果。

156 控制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措施有: (1)对国防费可实行“计划—方案—预算”制度。 (2)对行政管理费支出的规模或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规定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指标,并由司法和民意机关对之施行严格监督。

157 二 文化、教育、科学、卫事业费 (一)文教科卫支出的资金来源 文教科卫可以由微观主体提供,也可由政府支出。从总体上说,为了促进这些事业的发展,政府和社会公众应当共同出资。政府应当在文教事业方面,为那些有助于普遍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出支;在科学方面,主要为基础科学研究出资;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则主要为卫生事业出资。

158 (二)文教科卫事业费的管理 1、全额预算管理——把事业单位的各项收支全部纳入国家预算,单位的收入全部上缴,支出则全部由财政拨付。这种办法适用于没有经常性业务收入的单位。 2、差额预算管理——是先以事业本身的收入抵补支出,不足部分由财政拨付。一般适用于有经常性收入的单位。

159 3、经济核算——自求收支平衡,并在保证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向国家提供财政收入。该办法适用于经常性收入,且收入数额较大,比较稳定,可以弥补支出的单位。

160 第三节 社会保障支出 一 社会保障支出与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节 社会保障支出 一 社会保障支出与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支出是与社会保障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相应的社会保障支出安排也就存在较大差别。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或社区为改善和提高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提供的社会服务及其措施。

161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只有抚恤支出、社会福利救济费和自然灾害救济费三种。当前,我国正在建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财政在这些方面的支出增加。

162 二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改革 我国财政支出上明确记载的社会保障支出,无论是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来说都不多。但若把由企业和单位支出的那一部分加上去,在把隐藏在文教卫生科学事业支出总的福利因素剥离出来,其加总的社会保障支出不比西方国家小,这些社会保障支出应当“显化”出来。

163 在把各种公开和隐藏的社会保障支出都明确化以后,政府应将这些支出列入预算,统一管理起来。此外,今后国有制单位职工和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城市公民和农村公民在享受社会保障方面应当有同等的权利。

164 第六章 公共收入概论 第一节 公共收入的原则 第二节 公共收入的构成

165 第一节 公共收入的原则 一 公共收入的概念 公共收入也可称为财政收入或政府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或指公共机关为供应公共财政支出的需要,从家庭、企业所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

166 ——指社会成员的税收负担应与他从政 府服务中获得的收益相等。
二 公共收入的原则 受益原则 ——指社会成员的税收负担应与他从政 府服务中获得的收益相等。 该原则的局限性: 1、客观上很难弄清楚每个纳税人的获益水平; 2、它对收入分配是中性的。即不改变市场上已经形成的分配格局。

167 ——根据纳税人纳税能力来确定其 承担的税负。 对纳税能力的评价:
支付能力原则 ——根据纳税人纳税能力来确定其 承担的税负。 对纳税能力的评价: 1、纳税人的收入 2、纳税人的消费 3、纳税人的财产 4、纳税人因纳税而感受的牺牲程度大小

168 均等绝对牺牲 (固定税率) 收入的边际效用MUL 收入的边际效用MUH 低收入纳税者L的函数 高收入纳税者H的函数 M/ M E D D/
O C B 收入 O C/ B/ 收入

169 均等比例牺牲 (比例税率) 收入的边际效用MUL 收入的边际效用MUH 低收入纳税者L的函数 高收入纳税者H的函数 M/ M K D K/
O P B 收入 O P/ B/ 收入

170 均等边际牺牲 (累进税率) 收入的边际效用MUL 收入的边际效用MUH 低收入纳税者L的函数 高收入纳税者H的函数 M/ M G G/ D
O F B 收入 O F/ B/ 收入

171 第二节 公共收入的构成 税收 公债 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 捐赠 使用费 规费

172 一 税收 税收的概念: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 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 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税收的基本特征:
一 税收 税收的概念: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 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 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税收的基本特征: 1、强制性 2、无偿性 3、固定性

173 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 课税主体 课税客体 税目 税率 减税与免税 起征点与免征额 附加与加成 纳税环节与期限 违章处理

174 比例税率——对课税对象规定的课税比率不随课税对象数额的变化而变化,而保持在一个不变的水平上。

175 税率 (%) 平均税率=边际税率 课税对象数额 图8-1 比例税率结构

176 累进税率——按照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
全额累进税率——随课税对象数额的增加,税率逐步提高,全部应税数额都使用相应的最高等级的税率课征。 超额累进税率——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部分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分别计算税额,将之相加即为应税款。(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可以同时适应几个等级部分的税率。)

177 税率 (%) 边际税率(增进税率) 平均税率 课税对象数额 图8-2 累进税率结构

178 累退税率——与累进相反,按照课税对象数额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低。

179 税率 (%) 15.02 边际税率(累进税率) 平均税率 48 000 课税对象数额 图8-3 累退税率结构

180 税收的转嫁 Shifting of Taxation 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经 济交易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 程。
税收的转嫁与归宿 税收的转嫁 Shifting of Taxation 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经 济交易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 程。 税收的归宿 Incidence of Taxation 是税收负担经转嫁后最终的归着点 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

181 二 公债 公债的定义 公债是政府以信用形式从社会上吸收资金以弥补财政赤字或满足其他财政需要的一种手段。 公债的特征 1、自愿认购
二 公债 公债的定义 公债是政府以信用形式从社会上吸收资金以弥补财政赤字或满足其他财政需要的一种手段。 公债的特征 1、自愿认购 2、偿还并支付利息 3、发行灵活

182 三 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 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Government - Induced Inflation)是指这样一种情况:
三 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 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Government - Induced Inflation)是指这样一种情况: 政府为了弥补政府提供的物品或服务的费用而扩大货币供给,从而造成物价的普遍上涨。 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一般是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的途径而发生的。

183 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 大炮 T C I G2 G1 A O 黄油 B2 B1 T’

184 四 捐赠 在政府为某些特定的支出项目融资的情况下,政府有时也能得到来自个人和组织的捐赠。 捐赠只是公共收入来源的一个很小部分,作用微不足道。

185 五 使用费 使用费 User Charges——对政府所提供的特定公共设施的使用者按照一定的标准收取的费用。
五 使用费 使用费 User Charges——对政府所提供的特定公共设施的使用者按照一定的标准收取的费用。 政府收取的使用费通常低于其提供该物品或服务的平均成本。其平均成本和使用费之间的差额,便是对使用者的补贴,而这一补贴是以税收为资金来源的。

186 使用费的作用 1、对产生一定的外部效益的物品或服务采取政府收费,以提高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 2、避免公共设施的“拥挤”问题

187 使用费用和补贴 MSC Z* C*+S* S* MSB=MPB+MEB C* Z MPB Q Q* 垃圾清理设施 图 8-5 使用费与效率

188 不拥挤的桥梁 成本、价格 A DD P0 B MC O D C 通过量(人数) Q0 Q1 QY QC

189 拥挤的桥梁 成本、价格 DD MC P0 MR E P* O Q* Q0 QY Q1 QC 通过量(人数)

190 六 规费 规费概念: 规费是政府部门为公民提供某种特定服务或实施行政管理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 规费种类: 行政规费 司法规费 收取标准:
六 规费 规费概念: 规费是政府部门为公民提供某种特定服务或实施行政管理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 规费种类: 行政规费 司法规费 收取标准: 1、根据政府提供服务所需的费用数额。 2、以公民从政府服务中所获益的大小 。

191 第七章 税收理论 第一节 税收原则 第二节 税收分类与税制结构

192 第一节 税收原则 亚 当 • 斯 密 的 税 收 原 则 (Adam Smith,1723-1790) 1、平等原则 2、确定原则
第一节 税收原则 亚 当 • 斯 密 的 税 收 原 则 (Adam Smith, ) 1、平等原则 2、确定原则 3、便利原则 4、最少征收费原则

193 ——指应使国库收入与公民交纳税收差额为最少,即税收征收费用最少。
最少征收费与便利原则 ——指应使国库收入与公民交纳税收差额为最少,即税收征收费用最少。 由于税收而产生的资源耗费有两个方面: 1)政府的征收费用(征管成本) 2)纳税人的遵行费用(缴纳成本)

194 萨 伊 的 税 收 原 则 (J.B.Say,1761-1832) 1、税率最适度原则 2、节约征收费用原则 3、各阶层人民负担公平原则
4、最小程度妨碍公平原则 5、有利于国民道德提高原则

195 瓦 格 纳 的 税 收 原 则 1、财政政策原则 2、国民经济原则 3、社会正义原则 4、税务行政原则

196 现 代 税 收 原 则 1、公平原则 2、效率原则 3、稳定和增长原则

197 ——指税收设计要考虑到公平地维持 税收制度的正常运转及通过税收矫正收入分配。
公平原则 ——指税收设计要考虑到公平地维持 税收制度的正常运转及通过税收矫正收入分配。 税收公平原则的理解: 1)福利水平相同的人应缴纳相同的税收; 2)福利水平不同的人应缴纳不同的税收。

198 ——指税制的设计应尽可能有利于社会 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效率原则 ——指税制的设计应尽可能有利于社会 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效率:税收带来的收益>税收造成的社会成本。 税收收益:财政支出项目的性质、规模及政府的工作效率。 税收造成的社会成本:1)税收干扰私人经济部 门的选择造成的超额负担;2)税收的征纳成本。

199 税收的额外负担 Dead-weight Loss
P S1 C S0 E1 P2 A P0 E0 P1 D D0 B O Q1 Q0 Q

200 第二节 税收分类与税制结构 一 税收分类 1 根据课征对象的不同分类: 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等 2 按是否依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分类:
第二节 税收分类与税制结构 一 税收分类 1 根据课征对象的不同分类: 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等 2 按是否依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分类: 对人税(根据人)、对物税(根据经济活动) 3 按税负是否可转嫁分类: 直接税、间接税

201 4 按计征标准分类 从价税、从量税 5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 价内税、价外税 6 按税收的归属关系分类: 中央税、地方税

202 货币流动与课税点 3 5 2 4 6 9 家庭 1 16 厂商储蓄 13 14 资本市场 15 要素市场 11 12 消费货物市场
家庭储蓄 家庭收入 家庭 1 3 16 厂商储蓄 股利 工资 家庭消费 13 14 未分配利润 资本市场 15 要素市场 5 2 投资 11 12 消费货物市场 资本货物市场 社会保险税 利润 10 折旧 4 6 9 厂商销售收入 各项支付 厂商 8 7

203 二 我国现行主要税种 (一)流转税类 增值税 消费税 营业税 关税(船舶吨税)

204 (二)所得税类 企业所得税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农(牧)业税 农林特产税

205 (三)财产税类 房产税 资源税 契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 车船使用税 土地增值税 遗产税与赠予税 证券交易税

206 (四)行为目的税类 印花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耕地占用税 筵席税 屠宰税

207 三 税制结构的设计 (一)税种的配置 税种的配置研究的是各个税种之间的相互配合问题。
由各个税种构成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税收体系,总是要有某一种或几种税居主导地位。这种居主导地位的税种就是税制结构中的主体税种。在主体税种的选择上,经济学界一般推崇所得税。

208 希克斯J.R..Hicks和约瑟夫M.F.N.Joseph 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选择
1、所得税给纳税人带来的额外负 担也 就是 对经济效率的损害程度较商品税为轻,因为所得税不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对消费者的选择和资源配置的干扰相对要小;

209 2、 所得税是一种直接税,一般不能像商品税那样可以通过调整价格的办法转嫁税负,因此政府可以比较有针对性地利用税收手段调节收入分配;
3、 所得税作为一种经济的内在稳定器,可以起到较好的稳定经济的作用。

210 (二)税源的选择 在税源的选择上,经济学家强调区分税本与税源的意义。 税本:税收来源的根本(生产性资本)。 税源:由税本产生的收益(地租、利润、工资)。 税收:来自于税源的收入(地租、利润、工资交给国家的那一部分)。

211 (三)税率的安排 税率的安排主要是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税率水平的确定 无限课税说 有限课税说 税率形式的确定 就税收公平而言,累进税率是较优选择 就税收效率而言,比例税率是较优选择

212 Arthur Laffer(拉弗)曲线原理
税率 100% r4 r3 r m r2 r1 税收 O P N R

213 第八章 公债 第一节 公债概述 第二节 公债的经济影响 第三节 公债的发行与偿还

214 第一节 公债概述 公债的定义 公债是政府以信用形式从社会上吸收资金以弥补财政赤字或满足其他财政需要的一种手段。 公债的特征 1、自愿认购
第一节 公债概述 公债的定义 公债是政府以信用形式从社会上吸收资金以弥补财政赤字或满足其他财政需要的一种手段。 公债的特征 1、自愿认购 2、偿还并支付利息 3、发行灵活

215 公债产生的条件: 1、政府职能日益扩大,仅凭税收不能满足开支以至出现赤字。 2、社会上有充足的闲置资金可供政府借贷。 公债的基本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 2、筹集建设资金 3、调节经济

216 公债的种类结构 1、自由公债和强制公债 2、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 3、长期、中期和短期公债 4、可转让公债和不可转让公债

217 第二节 公债的经济影响 发行公债——商业银行承购——增加认 购债券额1倍的货币——经济扩张 商业银行承购 银行体系 资产 债负
第二节 公债的经济影响 发行公债——商业银行承购——增加认 购债券额1倍的货币——经济扩张 商业银行承购 银行体系 资产 债负 现金 +S100 公众存款 +S100 债券 +S100 财政存款 +S100

218 发行公债——联储认购——商业银行准 备金增加——商业银行存款创造,货币 供应量多倍增加 对银行的公开市场购买 联邦储备体系 资产 负债
资产 负债 证券 +$100 储备 +$100

219 银行体系 资产 负债 证券 $100 储备 +$100 银行体系 资产 负债 证券 $100 储备 +$100 贷款 +$100 支票存款 +$100

220 第三节 公债的发行与偿还 公债的发行方式主要有两种: 公开出售 银行承购 公债发行价格有三种: 平价发行 升水发行 贴水发行

221 公债的偿还有两种办法: 直接偿还法 市场购销法

222 第九章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第一节 分级财政体制与政府间职能 的划分 第二节 各级政府的支出划分 第三节 各级政府的收入划分
第九章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第一节 分级财政体制与政府间职能 的划分 第二节 各级政府的支出划分 第三节 各级政府的收入划分 第四节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

223 一 财政体制 财政体制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具体规定,是国家在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权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

224 二 政府间财政关系 不同级别政府之间或同级政府内部财政 收支和权限的划分关系。现代财政体制, 更多地表现为分级财政管理体制, 主要分
二 政府间财政关系 所谓政府间财政关系,是指一国之内 不同级别政府之间或同级政府内部财政 收支和权限的划分关系。现代财政体制, 更多地表现为分级财政管理体制, 主要分 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地方政府指 的是广义的地方政府,它包括中央政府 以外的所有政府级别。在我国,包括省、 市、县、乡四级政府。

225 三 政府间职能的划分 (一)经济稳定职能 宏观经济的稳定职能应主要为中央政府所承担。地方政府在使用稳定经济的各种政策工具方面较中央政府的能力弱。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以邻为壑的政策

226 (二)收入分配职能 一种观点认为,收入分配的公平是一种全国性的目标,应有全国统一的标准。纯粹的地方性再分配政策仅可能在本地区范围内进行收入的再分配,而不会把全国的收入转移支付考虑进去,因而应由中央政府承担收入分配的职能。

227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人们更关心的只是本地区穷人的状况,不同地区对收入公平程度的偏好是不同的。如果以分权的形式由各个地方政府在各地分别进行收入的再分配,则可以满足各地的不同偏好,提高社会福利。

228 .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收入分配的公平不仅包括在个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还应包括地方政府之间的再分配。这是因为各个地方政府由于财政能力和财政需求的不同,提供相同的公共劳务水平,所需征收税收的税率是不同的。这样,两个条件相同的人会由于所处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的不同,承担不同的税负,这不符合“相同情况同样对待”的横向公平原则,因而中央政府有必要在各地区间进行收入的再分配,以平衡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

229 (三)资源配置职能 与稳定及再分配职能不同,公共产品的提供应该是一个较分权的模式,地方政府应承担起资源配置的主要职能,以提高效率。这是因为: 全国性公共产品与地方公共产品。 最佳的政府规模。 蒂博特模型(Tiebout Model)。

230 附 蒂博特模型(Tiebout Model)
该模型认为消费者投票人(Consumer-voters)会在众多提供 不同公共劳务水平的社区 中进行选择,寻找一个公共劳务提供水平及税收负担符合其要求的社区去居住,因而具有相同偏好的人会居住在同一区域里。 这就是所谓的 “以足投票”(Voting with Their Feet)。

231 人们通过 “以足投票”的方式,显示了自己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偏好,为社区管理者提供了一种类似私人产品市场价格的信号。社区的管理者会像私人产品市场的厂商一样对该信号作出反应,力图以最低的税收成本向具有相同偏好的居民提供一揽子满足他们需求的公共产品及劳务,否则居民将从该地区退出。这样,通过居民和社区的共同活动,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232 影响分权模式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 外溢性 规模经济 财政效率

233 四 中国财政体制的历史演变 1980年以前的财政体制 1980~1993年的财政体制改革 1980年的“分灶吃饭”改革
四 中国财政体制的历史演变 1980年以前的财政体制 1980~1993年的财政体制改革 1980年的“分灶吃饭”改革 1986年的“分级包干”改革 1988年以后的包干制改革 1994年以来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234 第二节 各级政府的支出划分 一 中央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范围
第二节 各级政府的支出划分 一 中央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范围 1、与国家存亡直接相关的事务 2、涉及全国性的、需在方针政策上综合规划的事务 3、组织全国性的或跨省区的,地方、部门或经济实体无力也不宜承担的重点项目 4、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市场管理规则和秩序,维护全国市场的统一 5、保护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资产经营

235 . 6、组织全国性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民政等事业发展及中央级机关的经常性管理事务。
7、建立风险调节基金制度,建立必要的物资储备、组织特大自然灾害救济等事务 8、执行国家有关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持民族地区及其他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9、组织负责对外援助与合作项目的统筹事务

236 二 地方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范围 1、在政治上要确保一方的稳定 2、制定和实施地区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律及规划,实施地区性产业结构的调整。 3、组织城乡商品生产与流通,搞好地区市场的协调与平衡及秩序,保证地区人民生活供应和物价稳定。 4、负责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开发公共事业、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等。

237 . 5、组织地方性的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民族等事业发展及地方机关的管理事务。
6、负责地区性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承担地区性救灾抢险工作。 7、协调处理本行政区域内市、县级事务,完成中央委托或交办的事务。

238 第三节 各级政府的收入划分 一 政府间分税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各级政府的收入划分 一 政府间分税的基本原则 1、流动性税基的税种应为中央税。 2、具有再分配性质、以支付能力为基础的税种应为中央政府所掌握。 3、税基在全国范围内分布不平衡的税种应为中央税。

239 . 4、收入易发生周期性波动的税种应由中央政府征收 5、在税收体系中占主要地位、收入比重较大的税种应为中央税
6、产地型产品税及易转嫁,不适于地方政府征收,应为中央税。而终点型产品税不易转嫁,可以由地方政府征收。

240 (一)归中央政府的收入项目 二 政府间税收的分享 1、 消费税
二 政府间税收的分享 (一)归中央政府的收入项目 1、 消费税 2、中央企业所得税、一般中央联营企业所得税、一般中央股份制企业所得税、一般中央合资合作企业、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企业所得税 3、 铁道部和银行总行以及保险总公司缴纳的收入,包括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 4、按3%税率征收的金融、保险企业营业税 5、中央企业利润上缴

241 . 6、支付给粮食、棉花和食用油生产者的价格补贴,以负收入的形式归中央政府所有
7、海洋石油外国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所得税、销售税(增值税)和矿区使用费 8、国库券收入 9、关税、进口环节征收的和出口环节退还的增值税和消费税 10、其他收入。主要包括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以负数反映)、改烧油为烧煤专项收入、清理中央企业烟酒专项收入、中央合资合作企业场地使用费、部分罚没收入等项收入。

242 (二)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分享的收入项目 1、增值税(中央75%,地方25%)。 2、资源税。海洋石油的资源税归中央,其它类型的资源税收入归地方。 3、计划外用留利搞的建设项目,就其成本征收的建筑税。 4、盐税。 5、证券交易税(股票交易印花税),收入的88%归中央,12%归地方政府。 6、对外国企业和合资企业征收的所得税。

243 (三) 归地方政府的收入项目 1、地方所属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所得税(不含地方银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所得税)。 2、营业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 3、从工业部、能源部、中国石化总公司以及有色金属总公司所属企业征收的产品和增值税的30%的部分。 4、农牧业税、农林特产税、集市交易税。 5、地方粮食销售损失。 6、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

244 . 7、按占地面积征收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 8、车船使用税。 9、个人所得税。
10、遗产和赠与税。 11、印花税及契税 12、筵席税和屠宰税。 13、房产税。 14、资源税。 15、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245 . 16、集体企业附加税。 17、教育费附加。 18、地方企业上缴利润。
19、归地方所有的税收的滞纳金、罚没收入。滞纳金按应缴未缴税款额(全部和部分)的0.2%按日加收。

246 第四节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范围包括: 上级政府财政对下级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主要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各种专项拨款、分类补助、以及为平衡地区差别的一般性补助; 下级政府财政对上级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主要指下级对上级的资金上缴;其三是同级政府之间的财政资金的转移。

247 一 建立政府间中央政府制度的必要性 财力分配的纵向不均衡 财力分配的横向不均衡 外部性 政府特殊的实施目标

248 二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种类结构 一般性补助。这种补助的功能主要是为财政困难地区的政权组织正常施政和公职人员按标准享受工资福利待遇提供财政资金保障,弥补其各项刚性财政开支来源的不足。

249 专项补助。其功能主要是保障各地区居民享有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医疗、文化生活、生态环境条件,帮助地方改善交通、通讯、能源等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以及贯彻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促进各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科技进步等。

250 特殊补助。其功能是帮助地方及时抗御灾害和尽早完成灾后恢复,维护社会安定。

251 三 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主要包括四项内容: 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税收返还 按旧体制运行的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补助和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上解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各类专项拨款 年终结算补助。

252 第十章 公共部门宏观经济理论 第一节 政府预算行为准则理论的演变 第二节 政府预算条件下国民收入 的决定 第三节 财政乘数与国民收入均衡水平
第十章 公共部门宏观经济理论 第一节 政府预算行为准则理论的演变 第二节 政府预算条件下国民收入 的决定 第三节 财政乘数与国民收入均衡水平 第四节 财政政策

253 第一节 政府预算行为准则 理论的演变 一 年度预算平衡论 经济学界对于政府预算行为准则的解释,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节 政府预算行为准则 理论的演变 经济学界对于政府预算行为准则的解释,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 年度预算平衡论 该理论在反对国家干预,强调自由竞争背景下,主张实行平衡的预算,严格的年度预算平衡。

254 其理由: 政府发行公债会延缓私人部门的发展。 政府支出是非生产支出,特别是赤字支出会在成巨大浪费。 赤字支出必然导致通货膨胀 年度预算平衡是控制政府支出增长的有效手段

255 该理论无法解决的难题: 束缚了政府在反衰退方面采取财政措施的手段 起到加剧经济波动的作用。在衰退时期,政府为实现预算平衡,会给已经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雪上加霜;在通货膨胀时期,又会给已经出现的通货膨胀火上加油。

256 周期预算平衡论 在强调政府干预经济的背景下,主 张政府财政发挥反经济周期的作用,同 时也实现在控制经济周期波动条件下的 预算平衡。

257 其基本观点: 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应减少税收、增加支出,有意识地使预算产生一个赤字。 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应增加税收、紧缩开支,有意识地使预算产生一个盈余。 在上述情况下,政府财政将发挥其反经济周期乃至“慰平”经济周期的威力。 该理论无法解决的难题: 繁荣时期的盈余不可能与衰退时期的赤字正好相等。

258 经济水平 预算冗余 繁荣 赤字预算 衰退 年份 图15-1 周期预算平衡论

259 功能财政论 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A.P. 勒纳提出: 其核心思想在于,政府的财政政策、政 府的开支与税收、政府的债务收入与债
务清偿、政府的新货币发行与货币收缩 等政策运用,都应该着眼于这些举动对 经济所产生的结果,而不应该这眼于这 些举动是否遵行了既定的传统学说。

260 其基本观点: 无论是年度的还是周期的,平衡预算只具有第二位的重要性。 政府预算的首要目的是提供一个没有通过膨胀的充分就业。 如果为达到经济稳定的目的,必须长期坚持盈余或大量举债,那都不应有任何犹豫。

261 第二节 政府预算条件下 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 无政府预算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决定 二元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二元经济下国民收入的决定

262 支付生产要素报酬 投资 厂商 家庭 储蓄 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 金融机构 图15-2 二元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263 C+ I= Y 总支出 总需求 f C+ I g E C a b 45。 F’ F F’’ 国民收入(总供给) 图15- 无政府预算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决定

264 二 有政府预算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决定 三元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三元经济下国民收入的决定

265 政 府 税收 转移支付 税收 政府采购 支付生产要素报酬 厂商 家庭 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 图15- 三元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266 总支出 总需求 C+ I+G= Y C’+ I’+G C+ I C’+ I’ C C’ 45。 F F’ 国民收入(总供给) 图15- 有政府预算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决定

267 第三节 财政乘数与国民收入 均衡水平 一 财政支出乘数
第三节 财政乘数与国民收入 均衡水平 公共经济学中,乘数(multiplier)被定义为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率。 一 财政支出乘数 财政支出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但国民收入的增加必须大于最初的财政支出增加额。这种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财政支出的变动量之间的比率,就是财政支出乘数。而乘数的大小是由边际消费倾向所决定。

268 C+ I+G+△G 总支出 5 4 3 C+ I+G 2 1 45。 国民收入 图15- 政府支出增加所带来的乘数过程

269 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扩张性的力量。增加政府支出可以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相反,减少政府支出可以缩减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规模取决于该乘数的大小。

270 二 政府税收乘数 政府税收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减少,但国民收入的减少必须大于最初的政府税收的增加额。这种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的政府税收的变动量之间的比率,就是政府税收乘数。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乘数恰恰比政府支出乘数小1。

271 政府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的力量。增加政府税收可以压缩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相反,减少政府税收可以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规模取决于该乘数的大小。

272 三 平衡预算乘数 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同等变动量之间的比率,就是平衡预算乘数。乘数的数值永远是1。

273 平衡预算乘数定理: 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增加,对国民收入仍有扩张作用,其扩张的规模就是政府支出或税收的增加量;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同等量减少,对国民收入仍有收缩作用,其收缩的规模就是政府支出或税收的减少量。

274 政府支出和税收同等量增加,将对总需求产生两种不同的影响,前者会使总需求水平上升,后者会使总需求水平下降,等二者的作用不会完全抵消,其净影响不会趋于零。原因在于,政府支出的乘数大于税收的乘数,其差额正好是1。

275 所以,由政府支出和税收同等量增加所引起的总需求上升和下降的幅度是不一致的。在两者同等量增加的条件下,总需求水平仍有上升,上升的幅度就是政府支出或税收的增加量。在两者同等减少的条件下,总需求水平仍有下降,下降的幅度就是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减少量。

276 第四节 财政政策 一 财政政策 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为了达到既定目标对财政收支所做出的决策。财政政策是由支出政策、国债政策和税收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二 政策目标 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物价稳定 国际收支平衡

277 根据奥肯定律,就业水平和产出有着稳定的关系,就业水平决定于社会产出水平,从而总产出和价格水平就成为政策调节的主要目标。
经济学家以菲力普斯曲线来解释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的矛盾性,认为政府职能在二者之间作出一定的选择。 因此,实现财政政策的目标是比较困难的,要同时达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三重目标,更是难上加难。

278 菲力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通货膨胀率(%) A B C L Phillips Curve O 失业率(%)

279 三 财政需求管理政策 (一)为什么要引进政府的干预 供给,储蓄等于投资。但在实际宏观经济运行 中宏观经济总是难以达到最佳平衡。常常出现
三 财政需求管理政策 (一)为什么要引进政府的干预 根据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总需求等于总 供给,储蓄等于投资。但在实际宏观经济运行 中宏观经济总是难以达到最佳平衡。常常出现 一定收入水平下人们意愿的储蓄偏离厂商意愿 的投资现象,也就会产生所谓的通货膨胀和通 货紧缩缺口,因此,需要引进政府的干预。

280 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 在私人经济部门中,总需求Y由消费C和投资 I 组成:Y=C+I 。而总产出Y由消费C和储蓄S组成:Y=C+S 。为实现宏观经济平衡,必须使总供给C+S等于总需求C+I : C+I=Y=C+S 推理:S=I 。

281 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缺口 无通货膨胀下 的充分就业 总供给Y=C+S 消费和投资或储蓄 C 总需求Y=C+I2 E” c
a I 总需求Y=C+I1 b E’ 价格损失 失业损失 S O 国民收入Y

282 用纵轴表示私人消费C和投资 I 或储蓄S,横轴表示国民收入Y。设国民收入在E点达到最佳水平,劳动力和资本均得到充分利用,实现了无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而C=I1产生通货紧缩缺口ab;C+I2产生通货膨胀缺口ac。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总是难以达到最佳平衡,需要引进政府的干预。

283 (二) 财政需求管理政策 财政需求管理政策就是从社会总需求的角度探讨宏观财政的问题。政府既可以通过变动本身的购买支出亦可以通过调整税收对总需求进行宏观调控,实施稳定目标。

284 在封闭经济中,社会总需求AD 由私人部门的消费需求C 、投资需求I 与政府部门的购买支出G 三部分组成,即:
其中消费需求C是国民收入Y与税收T的函数,即: C=C(Y,T) 投资需求 I 是实际利率 r 的函数,即: I= I(r) 因此,社会总需求公式可以进一步表示为: AD=C(Y,T)+I(r)+G

285 AD=C(Y,T)+I(r)+G 的含义 由该公式可以看出政府购买支出G和税收T是影响社会总需求AD的两个重要变量:
首先,当政府支出G上升,税收T不变时,如果 C与I 均不变,或虽然有所下降,但下降的量小于上升的量,则必然导致总需求AD扩大。 其次,若减少政府税收T,因为C是T的减函数,所以私人部门的消费需求C将扩大,如果G与I均不变,社会总需求AD也将扩大。

286 (三) 财政需求管理政策的运用 宏观财政政策工具 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s)
(三) 财政需求管理政策的运用 宏观财政政策工具 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s) 是指财政制度内在具有的自动调节经济、缓和经济波动,从而稳定经济的特性。税收、转移支付、政府对农产品价格的管制等都是一种重要的自动稳定器。

287 积极的财政政策(Discretionary Fiscal Policy)
又称权衡性的、相机决策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密切注视经济的变动趋势,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加以权衡分析,通过变动税率及政府支出,达到一定的宏观调控目标。该政策的关键是逆经济风向行事,消除经济波动。

288 财政杠杆 财政杠杆是指公共部门存在时的收入水平Y*与其不存在时的收入水平Y的差额,用公式表达为: L=Y*- Y
财政杠杆用来考察财政政策对收入水平的影响。

289 宏观财政准则 年度财政预算平衡准则 功能财政准则 补偿性财政政策或周期性预算平衡准则 充分就业财政预算准则

290 奥肯定律 奥肯认为失业率可以作为一个变量,代表隐性资源闲置而给经济造成的影响,设4%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则只要求出超过4%的失业率给国民生产总值造成的损失,再加上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可以得出“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 “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就是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国民生产总值。

291 g 表示超过4%的失业率对国民生产总值造成的损失;U表示4%的自然失业率;U表示实际失业率;a 为系数。
g=a(U - U) 这个公式表示:如果失业率为8%;a=3(奥肯根据1947—1960年55个季度美国的统计资料通过回归方程得出),则: g=3 × (8% - 4%)=12% 即:因为失业率为8%,会使国民生产总值减少12%。 若当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000亿美元,则“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应为: 1000 ÷ (1-12%)=1136(亿美元)

292 奥肯认为政府应该以“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作为政府经济政策的目标,应注重消灭潜在的与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差距(奥肯差距),而且以此目标进行扩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是防止衰退的好办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政府必须实行充分就业财政预算准则,既政府通过确定政府支出的规模与税率,使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等于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税收刚好等于支出。

293 四 供给学派的财政政策主张 (一)供给学派的财政政策主张
四 供给学派的财政政策主张 (一)供给学派的财政政策主张 供给学派认为凯恩斯理论已不适用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需求管理政策是造成“滞胀”的根源。政府应将其财政政策的重点转移到增加供给方面,实行“供给管理政策”。

294 供给学派的财政政策主张来源于古典学派中 “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但供给学派作了发展,根据当时美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提出政策的关键是通过对储蓄、投资及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刺激,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供给。

295 主张的核心是减税。他认为过高的税率会从以 下几方面给经济造成危害: 高税率尤其是高的边际税率造成人们工作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下降。
(二) 供给学派减税的政策主张 阿瑟. 拉弗是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政策 主张的核心是减税。他认为过高的税率会从以 下几方面给经济造成危害: 高税率尤其是高的边际税率造成人们工作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下降。 高的边际税率导致储蓄与投资不足,经济停滞不前。过高的边际税率实际上鼓励人们多消费,少储蓄和投资。 过高的边际税率令个人和企业丧失创新精神,安于现状,对经济增长造成极大危害。

296 阿瑟. 拉弗认为,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是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过高的边际税率,这也使供给学派式减税与凯恩斯式减税的最大区别。凯恩斯式减税主要是通过降低平均税率来提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提高消费需求,其侧重点在需求方面。而供给学派则通过降低边际税率来刺激储蓄、投资及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其侧重点在供给方方面。

297 为了说明税率与税收之间的关系以及减税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拉弗提出了著名的拉弗曲线:
100% 税率 A C E D B O 税收

298 当税率为0时,政府税收也为0。当税率上升到100%时,因为人们要将全部收入用来纳税,没有人愿意工作和投资,因此政府税收也会降为0。当税率过高(A点),政府可以降低税率(由A到C)以扩大产出,同时增加税收;当税率过低时(B点),政府应该提高税率(由B到D),虽然产出会减少,但政府的税收收益会上升。E点是税收的最佳点,E点以上的阴影部分是禁区,政府如果从E点再提高税率,产出与税收均会下降。因此政府最重要的任务是找到最佳税率点(E点)。


Download ppt "公共经济学 主讲:邹帆."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