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继承与创新 特色和追求 技工院校德育课程第四轮(2014)改革培训 苏州大学 田雷 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材研究专业组组长
继承与创新 特色和追求 技工院校德育课程第四轮(2014)改革培训 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材研究专业组组长 全国技工院校德育课课程标准主撰 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德育》第一册主编 苏州大学 田雷
2
第四轮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 讲课内容 5.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1.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 的历程和背景
4.技工学校德育新课程实施建议 2.技工学校德育课程 课标(2014)解读 讲课内容 3. 技工学校德育新版 教材(2014)分析
3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2014 第四轮 改革 (小改) 2010 第三轮 改革 (大改) 2004 第二轮 改革 (大改) 1997 第一轮 改革 与时俱进 中高职 衔接 政治 德育
4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一、第二轮(2004)课程改革历程回顾 二、第三轮(2010)课程改革的动因 三、对第三轮课程改革的成果评价 四、第四轮(2014)课程改革的思路 五、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5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一、第二轮(2004)课程改革历程回顾 1.传统教材和传统教学方法需要变革 (1)从传统教材看 内容上 “繁、难、偏、旧” ,过于理论化、学科化、知识化、成人化。 “繁”:指内容繁杂、面面俱到。 “难”:指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 “偏”:指教学要求过高,重视高深的理论问题,忽视生活中的德育问题,比较空洞。 “旧”:指教学内容的更新不及时,时代感不足。 (2)从传统的教学方法看 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讲授为中心”成为最常见、最普遍的教学模式。教学主要依靠,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 技校(97版)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 《法律基础知识》 《职业道德》 《世界观、人生观》 缺乏针对性 没有实效性
6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一、第二轮(2004)课程改革历程回顾 2.教育系统中职德育第二轮改革 2001年在全国展开。这次改革从成果看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是变政治课为德育课,凸现了课程价值取向的变革(政治人—社会人,政治化—社会化); 二是形成了新的课程体系,出现了职业指导的内容(经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哲学基础知识); 三是教材内容呈现方式开始多样,开始出现“想一想”、“议一议”、“资料卡片”、“案例”等教学栏目,表现出了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追求。 存在的不足主要有: 一是课程体系没有重大变化; 二是课程学科化倾向比较突出; 三是教材内容表达方式依然比较传统(说教式,缺乏亲和力)
7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一、第二轮(2004)课程改革历程回顾 3.技工学校德育课程第二轮改革 (1)改革的过程:启动于2002年,完成于2004年,历经4个阶段 (2)改革的主要成果 ▶ 创新的改革思路:一是必修+选修的课程体系,其中必修课程突破学科体系,注重知识的关联、整合和综合运用;二是突出了道德教育,体现了德育的核心内容,探索了课程综合化,具有先进性。(德育1: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 领先的改革成果:课程标准研制、新版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开发;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教学目标:实际;教学内容:实用;教学模式:实践)
8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一、第二轮(2004)课程改革历程回顾 1 2 3 4 研讨改革方案 ( ) 起草《课标》和编写大纲 ( ) 教材编写工作 ( ) 开发教学辅助资源 ( )
9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1.问题一:你认为根据技工学校各阶段的德育需求,对学科知识进行整和是否很有必要?调查结果显示: 很有必要 有必要 没有必要 未回答 50% 36% 0% 14%
10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2.问题二:目前的方案在教学上是否可行?调查结果显示: 可行 基本可行 不可行 未回答 64% 22% 0% 14%
11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3.问题三:目前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效果如何?调查结果显示: 较好 总体可以 不好 未回答 32% 45% 0% 23%
12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4.问题四:该方案是否满足技工学校德育教学的总体目标?调查结果显示: 符合 基本符合 不符合 未回答 32% 45% 0% 23%
13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5.问题五:该方案的教学内容是否易于学生接受?调查结果显示: 易于接受 基本能接受 不能接受 未回答 50% 27% 0% 23%
14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2004年高中段同等学历教育德育课程设置比较 高中 中专、职高2002 技校2004(第二轮) 《经济常识》 《经济、政治基础知识》 《德育1:思想品德》 《哲学常识》 《法律基础知识》 《德育2:经济政治》 《政治常识》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德育3:职业道德》 《哲学基础知识》 选修:法律基础、哲学基础、国情教育、公民道德、心理健康、职业指导、公关礼仪、美育常识 选修:《心理健康教育》 具有先进性
15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一、第二轮(2004)课程改革历程回顾 4.对技工学校德育第二轮课改的总体评价 ---- 站在了中职课改最前沿 (1)科学把握并体现了中职德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一是凸显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部中职第三轮、高校两课改革均加) 二是突破学科体系的束缚,注重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教育部第三轮) 三是注重就业教育,体现职教特色 四是加强教学模式改革,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五是教材体例活泼、美观,注重栏目设置和教学活动 六是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深入浅出,语言平和可亲 七是教学资源立体化开发,为教与学提供多种途径和渠道 (2)为中高职德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体现在二点: 一是增加了道德教育的内容(中高职) 二是教学的起点是职业生涯规划(学业规划)和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的适应(中、高职)
16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二、第三轮(2010)课程改革的动因 1.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需与时俱进 (1)第二轮改革至此已有5年时间 (2)我国社会经济状况发生很大变化 (3)职业教育面临新的情况
17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二、第三轮(2010)课程改革的动因 2.教育部新三轮中职课程改革开始启动 (1)总体情况介绍 ----公共文化课程:活泼、应用 ----专业教材:趣味、实践 (2)中职德育课程出现重大变化
18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二、第三轮(2010)课程改革的动因 2.教育部新三轮中职课程改革开始启动 文化课作为基础课程应以提高学生职业意识为目标,培养其动手意识和能力,基于此,文化课教材的编写就要在重视知识全面的基础上提高其易读性和可操作性,并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职业能力。 教材,首先就要变得活泼。体现趣味性和实践性,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充分利用信息化、电子化的教学设备。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情境和他们的亲身体验为载体,生动自然地引入、呈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即“具体——抽象——具体”。
19
中专、职高与技校第二轮、第三轮德育课程设置比较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中专、职高与技校第二轮、第三轮德育课程设置比较 中专、职高 技工院校 第二轮2002 第三轮2009 第二轮2004 第三轮2010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 职业生涯规划 德育1:思想品德 德育1:道德法律与人生 法律基础知识 职业道德与法律 德育2:经济政治 德育2:经济与政治常识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经济政治与社会 德育3:职业道德 德育3: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哲学基础知识 哲学与人生 选修:法律基础、哲学基础、国情教育、心理健康、创业教育、公关礼仪、美育常识 选修:心理健康教育 继续保持领先
20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三、对第三轮(2010)课程改革的成果评价 1.对相关新教材的比较 图片 (1)高中实验教材情况简介 学科体系,逻辑严谨,内容丰富;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栏目材料增加 (2)中职德育新教材情况简介 一是强调教化和感性,弱化知识和理性。从教材看和以往相比,教学目标对于知识和理性的掌握较少,而对于观念的灌输、情感的体验占据了较大的篇幅。其中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已经让位于法制观念的强化,对于哲学知识的理解可以较简单而直述人生问题。总体上感觉十分偏重德育认知的教化和植入。 二是强调未成年化,甚至“儿化”和“童化”。教材设计注重“直观感受”、“图形认知”和“整体感悟”,语言叙述直白,观点论述简单,教材内容平面化。
21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三、对第三轮(2010)课程改革的成果评价 2.对技工学校新教材的总体评价 (1)继续领先的课程开发思路 (2)富有特色的新版教材体系 (3)追求改革的课程教学模式 ----适度降低了知识性的教学内容,更突出体验和感悟的教育,顺应学生目前的基本状态 ----进一步加强了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更符合“三贴近”的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按照学生的成长需求展开教学内容、内容针对性强) ----调整充实课程内容,具有鲜明地时代感(数据、事例、内容、理念) ----中高职无缝衔接
22
第三轮高中段同等学历教育德育课程设置比较(2010)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三轮高中段同等学历教育德育课程设置比较(2010) 高中 中专、职高 技工院校 《经济与生活》 《职业生涯规划》 《德育1:道德法律与人生》 《政治与生活》 《职业道德与法律》 《德育2:经济与政治常识》 《文化与生活》 《经济政治与社会》 《德育3: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哲学与生活》 《哲学与人生》 选修:法律基础、哲学基础、国情教育、心理健康、创业教育、公关礼仪、美育常识 选修:经济学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科学思维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选修:心理健康教育 继续保持领先
23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四、第四轮(2014)课程改革的动因和思路 1. 改革动因 (1)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2)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充分反映小康社会建设的新成果 (4)进一步推进全国技工院校德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24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四、第四轮(2014)课程改革的动因和思路 1. 改革动因-2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背景: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 --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 --贯彻落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
25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四、第四轮(2014)课程改革的动因和思路 1. 改革动因-3 小康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果
26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四、第四轮(2014)课程改革的动因和思路 2. 改革思路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据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理论、新观念和新成果,对课程标准、部颁教材和相关教学资源等开展修订完善工作。 (1)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2)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落实“三进”要求 (3)积极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果,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4)总结德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坚持完善与深化改革并举
27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五、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1.德育理念的新变化 (1)从“对象”出发的教学设计(“主体性”德育) ★主体性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人格。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追求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愈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德育就具有了激励个体不断发展的功能。 ★在教育目标的制定上,主要来源于上级的要求、形势的要求、学科教学的要求,而不是学生思想的实际需求;在德育活动的组织上,特别是教学活动,仍然是以教师讲述为主,课程考核上采用知识性的考试方式。这种忽视教育对象的德育,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参与和投入 。 ★坚持“思想调查—状况分析—确定主题—开展教育—考核反馈”的教育设计思路,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大力开发“德育活动类”课程,通过实践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改革,弥补学校教育中道德训练不系统,不科学的问题。
28
指点人生发展的导师50.67% 中职生希望与教师形成的师生关系 知心朋友27.17% 尊重学生 的师长13.50% 说不清8.67%
2009年全国的调研
29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五、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1.德育理念的新变化 (2)从“现实”出发的教育内容(“针对性”德育) ★人们的思想认识来源于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理解,学生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德育如果回避社会现实问题,也就失去了德育的价值。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意识、对民族传统失去认同感问题;现代科技发展所引发的人类伦理的混乱;市场经济中的利益突显所引发的金钱观、消费观、享乐观、婚姻观、理想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1;改革中的利益调整、人们贫富差距的拉大和社会丑恶现象的存在等引发的对社会和政府的不信任感2;以及信息时代、网络社会所带来的人际交往的变化、虚拟社会的迷离、技术支持下的个性过分张扬等等3。 ★回避不等于不存在,教育不等于给结论。针对当前的社会现实开展德育教学教育,等于抓住了影响学生思想的症结。 1 2 3
30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五、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1.德育理念的新变化 (3)为“发展”服务的教育理念(“生活化”德育) 德育内容: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 德育功能: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个体和他人的关系教育、个体和国家(社会)的适应教育 一是德育要从关注政治性问题向关注生活性问题转变。 二是德育要在追求遵循社会规范的同时,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德育的自我完善能力,树立“终身德育”观。 四是注重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能力。 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要突破只重视有关政治、社会、道德知识的传授的狭隘视野,应同时追求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文化。
31
进取心 责任心 自信心 9.28 责任心 61.74 进取心 22.90 自尊心 4.76 好胜心 1.32
工业文化背景下对劳动者的要求 自信心 9.28 责任心 61.74 进取心 22.90 自尊心 4.76 好胜心 1.32 用人单位在录用一线从业者时最看重的素养
32
责任心表现 自信、追求成就、有条理 自律、深思熟虑、胜任力 责任认识包括责任知识和责任认知能力
责任情感由同情心、义务感、良心、羞耻感、爱心与奉献精神构成 责任行为包括责任行为能力、履行责任的意志和履行责任的行为习惯
33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五、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2.国家对学校德育的新要求 2001年中办国办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调整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育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建立健全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综合考核制度。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 《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
34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五、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2.国家对学校德育的新要求 教育部、劳动部、中宣部等6部委在2009年6月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其中提出: 教育原则: ----方向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又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实际和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增强思想性和时代性。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中职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和引导活动,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 ----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又要重视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引导中职学生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 ----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又要加强科学严格的管理,实现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的有机结合。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既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又要切实帮助中职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35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五、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2.国家对学校德育的新要求 教育内容: ----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教育为重点,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 ----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开展哲学与人生教育、经济政治与社会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开展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36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五、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2.国家对学校德育的新要求 教育内容: ----进行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的教育。以就业创业教育为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指导,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为重点,开展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方法教育,开展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指导中职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引导中职学生养成自尊、自信、自强、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 ----以珍爱生命、健全人格教育为重点,开展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等专题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树立安全意识、环境意识、效率意识、廉洁意识。
37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五、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2.国家对学校德育的新要求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其中提出:战略主题。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8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五、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2.国家对学校德育的新要求 2011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其中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39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五、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2.国家对学校德育的新要求 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其中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40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五、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2.国家对学校德育的新要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41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五、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3.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1)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 (3) 改革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4)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改革评价考试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
42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五、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3.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6)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7)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律;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克服困难、应付挫折的勇气和意志。具有尊重他人,具有团结、合作、协调的精神,能与他人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 (8) 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读、写、算等基本技能和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够良好地表达和交流;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收集、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精神与求实创新的意识。
43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第一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和背景 五、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4.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必需、够用为度。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正确处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教育部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2009) (1)总的指导思想:岗位能力 (2)课程体系构建:工作过程 (3)课程开发:工作任务 (4)课程实施:行动导向 (5)公共文化课程:注重发展
44
第二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新课标的解读 一、关于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含义
第二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新课标的解读 一、关于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教材编写、教学、评估与考核,以及审查教材的规章。换言之就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 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 提出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 对教学实施和评价作出建议
45
第二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新课标的解读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一、关于课程标准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第二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新课标的解读 一、关于课程标准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针对学科,规定了教学的具体内容、顺序及其要求 针对学生,明确某一学段应达到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 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科的知识、技能方面应该达到的要求。 更多地关注学生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 既关注教师的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学习。 内容的表述方式更多地体现了原则性、规定性、刚性。 内容的表述方式更多地体现了指导性、启发性、弹性。
46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分教材) 项目 内容 处理 方式 前言 课程性质 详细 具体 说明 简单 宏观 基本理念 课程任务 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
知识和能力 课程 教学要求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标准 学习领域 课程内容 学习目标 内容目标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实施 建议 教学建议(分章节) 能力培养建议 课时安排 评价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材编写 课程资源建设
47
第二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新课标的解读 ◆ 对教学要求的全面性 ◆ 对教学内容提示的基础性 一、关于课程标准 3.课程标准的特点
第二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新课标的解读 一、关于课程标准 3.课程标准的特点 ◆ 对课程建设的指导性 ◆ 对教学要求的全面性 ◆ 对教学内容提示的基础性
48
第二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新课标解读 二、新课标体现的改革思路 1.课程性质(见课标) ☆课程性质:是学生的必修课。
第二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新课标解读 二、新课标体现的改革思路 1.课程性质(见课标) ☆课程性质:是学生的必修课。 ☆课程地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课程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增强法制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适应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政治方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宣传和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的切入点和针对性: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以学生的思想、道德、态度和情感发展为线索,围绕学生的德育需求,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以实现德育的育人功能。
49
第二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新课标解读 二、新课标体现的改革思路 2.改革理念 从德育的价值维度看:
第二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新课标解读 二、新课标体现的改革思路 2.改革理念 从德育的价值维度看: (1)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体现学校德育的功能 从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维度看: (2)从学生出发,内容平实易懂 (3)突出时代感,培养探究与创新精神 (4)落实素质教育,提倡发展性教学评价 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的维度看: (5)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努力实现课程综合化 (6)突出职业特点,满足德育的社会功能
50
第二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新课标解读 二、新课标体现的改革思路 3.设计思路 (1)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第二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新课标解读 二、新课标体现的改革思路 3.设计思路 (1)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以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为依据,从技工学校学生各个阶段的德育教育需求作为建构课程的出发点,以现实的社会生活、职业活动和价值观念作为学习和探究的领域。在教学目标上主要突出实际、实用的原则,不追求学科内容体系的完整性,主要追求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适应就业的需要。
51
第二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新课标解读 二、新课标体现的改革思路 3.设计思路 (2)以“适应”为主线
第二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新课标解读 二、新课标体现的改革思路 3.设计思路 (2)以“适应”为主线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上,突破以学科体系为线索的方式,转变为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点,以“适应”为主线,从适应自我发展,转向适应社会生活,进而适应职业活动,逐步扩展,形成了“思想品德教育”—“经济政治常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三个教育主题,其目标是学生从自我出发,在对人生和社会的科学认知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从业人员和社会公民。
52
第二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新课标解读 二、新课标体现的改革思路 3.设计思路 (3)以课程综合化为目标 (4)模块式的课程体系
53
第二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新课标解读 三、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1.课程总目标 2.课程分类目标 3.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第二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新课标解读 三、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1.课程总目标 2.课程分类目标 3.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本次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其中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如果说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结果性目标,那么过程与方法是实现这些结果的方法、手段、途径和桥梁。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54
第二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新课标解读 四、新课程的内容标准 1.课程内容标准 2.正确理解内容标准 (1)内容标准是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目标
第二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新课标解读 四、新课程的内容标准 1.课程内容标准 每个主题下分设若干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均由学习目标和内容目标组成。 2.正确理解内容标准 (1)内容标准是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目标 (2)注意把握内容标准的基础性特点 (3)注意课标对内容标准表述的变化
55
第三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新版教材介绍 一、《德育1:道德法律与人生》教材分析 1.教材结构和内容介绍 每课的结构是这样安排的:
第三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新版教材介绍 一、《德育1:道德法律与人生》教材分析 1.教材结构和内容介绍 每课的结构是这样安排的: ◆引言:用具体的案例和情景,或简洁优美的语言引入本 课内容,起到承前启后、巧妙设疑、引人思考的作用。 ◆教学内容:以节、目为单位,展开教材所陈述的教学内容。 ◆探究与实践:针对课程所讲述的内容,设计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6
内 容 课时 学科分类 学习领域 第一课 谱写崭新篇章 6 心理 健康 教育 学习的适应 第一节 职业伴随人生 第二节 学习改变命运 第二课 培养健康心理 8 心理的适应 坚强面对生活 学会和谐交往 第三课 恪守道德规范 道德 法制 行为的适应 加强道德修养 抵制不良侵袭 第四课 增强法治观念 提高法律意识 预防违法犯罪 第五课 走好人生道路 人生观 观念的适应 正确对待人生 实现人生价值 总计 36
57
第三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新版教材介绍 一、《德育1》教材分析 2.教材简要分析 (1)教材的逻辑结构 (2)教育需求和功能分析
第三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新版教材介绍 一、《德育1》教材分析 2.教材简要分析 (1)教材的逻辑结构 (2)教育需求和功能分析 (3)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
58
第三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新版教材介绍 一、《德育1》教材分析 2.教材简要分析 (1)教材的逻辑结构
59
第三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新版教材介绍 一、《德育1》教材分析 (2)教育需求和功能分析 教育需求 教育功能
第三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新版教材介绍 一、《德育1》教材分析 (2)教育需求和功能分析 教育需求 教育功能 新的学习环境的不适应所带来的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压力,发展目标不明,学习缺乏动力 从理想教育入手,辅之以学习和心理健康的指导 容易在行为规范方面放松自我要求,应及时强化纪律和法制教育 突出品德与法制教育,从品德入手,提高自我约束的内控力 正值16~17岁,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着力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客观、全面地观察世界,看待问题,培养科学思维的方式
60
第三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新版教材介绍 一、《德育1》教材分析 (3)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 ◆ 学习节奏的调控 ◆ 教学辅助材料的呈现
第三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新版教材介绍 一、《德育1》教材分析 (3)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 节前故事 ◆ 学习节奏的调控 媒体聚焦 资料卡片 ◆ 教学辅助材料的呈现 案例链接 ◆ 教学专题活动的设计 活动天地
61
第三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新版教材介绍 序号 课 别 体验活动 实践活动 1 第一课 读书讲故事 调查技能人才需求 2 发现职业兴趣
第三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新版教材介绍 序号 课 别 体验活动 实践活动 1 第一课 读书讲故事 调查技能人才需求 2 发现职业兴趣 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3 第二课 自我认知调整 自信心练习 4 学唱有关歌曲 交往演讲 5 第三课 网络查找道德模范事迹 道德宣传活动 6 思考辨析 行为养成 7 第四课 法律学习周记 法律知识宣讲(法律讲坛) 8 行为反思 出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法制小报 9 第五课 寻访人生故事 发展目标实现状况的自我评价 10 拟写座佑铭 校园人生观调查
62
第三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新版教材介绍 二、《德育2:经济政治常识》教材分析 三、《德育3: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新版教材介绍 二、《德育2:经济政治常识》教材分析 三、《德育3: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材分析 四、《高技1: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教材分析 五、《高技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材分析 六、新版教材的特点 1.求新 2.求实 3.求活 4.求效
63
第四部分 技工学校新版《德育》课程实施的建议
第四部分 技工学校新版《德育》课程实施的建议 一、深入把握教学需求 1.把握课程设置与内容的针对性分析,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活动 2.注重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学生生活,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3.注重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64
第四部分 技工学校新版《德育》课程实施的建议
第四部分 技工学校新版《德育》课程实施的建议 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2.教学目标确立的合理性 3.教学目标的可检验性 如:《德育一》第三课第二节《抵制不良侵袭》 知识目标:了解成长中的诱惑及不良习惯对成长的影响,从而掌握增强自制能力的方法。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自律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做一个自律的人,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
65
第四部分 技工学校新版《德育》课程实施的建议
第四部分 技工学校新版《德育》课程实施的建议 三、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1.把握逻辑结构 2.把握教学内容 3.把握教学深度 如第一课是谈学习的适应,第二课是谈心理的适应,两者统一在学生现实的生活之中。而第一课学习的适应的内部的逻辑关系是: 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如何成为技能人才)--引出职业教育---接受教育的目的?--培养技能—怎样才能做到?--引出有理想才会有追求、爱学习才会变成材、善把握才会有成效这三个方面(这实际上就是学习的适应的内涵)
66
第四部分 技工学校新版《德育》课程实施的建议
第四部分 技工学校新版《德育》课程实施的建议 四、灵活采用教学方法 1.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常见的教学法(例): 心理健康教育----体验法、活动模拟法 道德教育----认知法、体验法、情景表演法、社会调查法 法制、经济、政治常识教育----认知法、参观法、案例分析法 世界观、人生观教育----认知法、问题辨析法、自我教育法 知识—认知法;情感—体验法;能力—活动法。
67
第四部分 技工学校新版《德育》课程实施的建议
第四部分 技工学校新版《德育》课程实施的建议 四、灵活采用教学方法 2.努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3.探索新的教学评价方式 (1)更新评价理念 (2)把握评价重点 注重评价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注重评价学生理解社会现象的能力 注重评价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能否对社会现象进行质疑和反思 能否较合理、客观地评价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 社会探究技能和实践能力 能否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获得对社会问题的了解 能否依据收集和整理的有关材料,对所探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能否用恰当的方式呈现研究成果 注重社会责任感 是否具有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习惯 能否做到自尊、自信,尊重、理解、关爱他人 是否热爱生活、学校、家乡和祖国
68
第四部分 技工学校新版《德育》课程实施的建议
第四部分 技工学校新版《德育》课程实施的建议 四、灵活采用教学方法 2.努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3.探索新的教学评价方式 (3)使用多元评价方式 主题活动评价 、个人成长记录 、观察记录 、合作学习评价 、口头讨论 、学生自我评价 、个案分析 、作业评价 、形成性测验
69
第四部分 技工学校新版《德育》课程实施的建议
第四部分 技工学校新版《德育》课程实施的建议 五、探索培养综合能力 信息收集和运用的能力 问题辨析和思考的能力 自我教育与体验的能力 合作交流与实践的能力 1.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 2.对能力培养的新要求 基本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其中,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必备的技能、理论及相应的知识;方法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拥有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社会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是职业劳动者自身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重要手段。
70
第四部分 技工学校新版《德育》课程实施的建议
第四部分 技工学校新版《德育》课程实施的建议 六、注重活动课程建设 是指以各种形式的学生主体性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体验、自行探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过程。 1.活动课程的特点 实践性、自主性 综合性 、系统性 2.活动教学方案设计的原则 情境设置原则 活动参与原则 方法指导原则 任务驱动—学习动力 项目导向—学习载体 行为引导—学习方法
71
第四部分 技工学校新版《德育》课程实施的建议
第四部分 技工学校新版《德育》课程实施的建议 七、综合使用课程资源 1.配套教参的使用 2.配套光盘的使用 3.配套练习册的使用 4.配套组卷系统的使用
72
第四部分 技工学校新版《德育》课程实施的建议
第四部分 技工学校新版《德育》课程实施的建议 教学参考书介绍 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和结构 本课的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步骤、内容和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设计建议 教学策略建议 教学评价提示 教学建议 活动内容建议 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设计举例 专题活动指导 教学栏目解析 相关资料
73
第五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一、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74
教学方法一览 演讲法 头脑风暴法 张贴法 四阶段法 案例法 项目教学法 引导文教学法
75
教学模式改革评价矩阵 无 改良型 改革型 高 保守型 改良型 改革型 改革型 保守型 传统型 改良型 改良型 保守型 保守型 无 低
行动导向 无 改良型 改革型 高 保守型 改良型 改革型 改革型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保守型 传统型 改良型 改良型 保守型 保守型 无 低 传统讲授
76
第五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二、课堂活动的教学方法示例 活动案例:职业教育的成才之路 ◆教学目标:
第五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二、课堂活动的教学方法示例 活动案例:职业教育的成才之路 ◆教学目标: 了解职业教育成才的相关事例,理解成才之路就在脚下的道理,增强成才的自我意识。 ◆教学步骤: (1)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派一位代表发布一则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故事。 (2)分小组讨论成才故事对我们的启发。 (3)每组轮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 (4)全班评选自己最佩服(或最向往)的成才事例,并说明理由。 (5)布置课后思考“我的成才之路”。 ◆评价重点: (1)学生所选事例是否典型,具有说服力。 (2)小组讨论是否认真,热烈、有序。 (3)对事例的分析是否正确,能否引起自我的成才冲动。 (4)能否联系自己,树立成才的愿望和信心。
77
第五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二、课堂活动的教学方法示例 活动案例:名言赠送活动 ◆教学目标:
第五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二、课堂活动的教学方法示例 活动案例:名言赠送活动 ◆教学目标: 通过收集、创作和相互赠送有关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名言警句”,理解自尊自信的内涵,激发自尊自强的意识。 ◆教学步骤: (1)课前要求每位学生通过收集、创作与“自尊自信”相关的“名言警句”二个。 (2)活动开始,第一位同学先从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号码(包括全班同学的班级顺号)中,抽取一位,然后把所要赠送的句子进行朗读,并简单解释内涵,表达美好的祝愿。依次进行。 (3)被赠人进行回赠,也要求进行句子朗读,并简单解释内涵,表达美好的祝愿。 (4)全班评选最佳“名言警句”十个,抄写并在班级张贴。 ◆评价重点: (1)学生准备是否充分。 (2)所选句子是否符合主题要求,激励性如何。 (3)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主动、机智、大方等)
78
第五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二、课堂活动的教学方法示例 活动案例:制定班规 ◆教学目标:
第五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二、课堂活动的教学方法示例 活动案例:制定班规 ◆教学目标: 体验制定班规的民主生活过程,认识规范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步骤: (1)、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制定班规的目的和要求。 (2)、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每个同学提出对班规的建议,同时阐述建议的合理性。 (3)、讨论这些建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用表决方式逐条通过班规的条款。 ◆评价重点: (1)、学生对班级管理规定制定的必要性的认识。 (2)、学生讨论中的认真程度,分析的科学性。 (3)、学生对于合乎道德、法律、规范的行为的理解程度。
79
第五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三、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示例 1.职业道德体验的活动教学方案 2.自信心训练的活动教学方案
第五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三、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示例 1.职业道德体验的活动教学方案 2.自信心训练的活动教学方案 3. 职业生涯设计指导与训练的活动教学方案 4.职业生涯设计实训指导书
80
第五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四、教学方法示例(改良型) 1.黄曼云-道德法律与人生-抵制不良侵袭-课件(2011)
第五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四、教学方法示例(改良型) 1.黄曼云-道德法律与人生-抵制不良侵袭-课件(2011) 2.顾海林-立足岗位成才-(2011一等奖) 3.潘玉虹-顺境与逆境-哲学与人生(13年一等奖) 4.高凡-向快乐出发-心理健康(13年一等奖)
81
第五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五、教学方法示例(改革型) 1.高教社-职业道德与法律-认清违法危害-课件(2011)
第五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五、教学方法示例(改革型) 1.高教社-职业道德与法律-认清违法危害-课件(2011) 2.宋依琳-生涯规划立足本人实际-(2011一等奖) 3.许苑莹-增强证据意识(13年一等奖) 4.杨辉-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职业道德与法律(13年一等奖) 5.王蕾 《诚实守信 办事公道》职业道德与法律(13年一等奖)
82
第五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六、教学方法示例(探索型) 1.张海容-杜绝不良行为-职业道德与法律(13年一等奖)
第五部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六、教学方法示例(探索型) 1.张海容-杜绝不良行为-职业道德与法律(13年一等奖) 2.苏爱敏《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13年一等奖) 3.刘薇-诚实守信(13年一等奖)
83
继承与创新 特色和追求 第四轮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 部德育课程组QQ群号: 谢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