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关于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推进情况的汇报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年 5 月 28 日
2
我校省重点高校 建设工作情况 主要建设思路 1 2 汇报 目录 4 3 主要保障措施 重点建设工程 5 几点建议
3
时间轴 一、我校省重点高校建设工作情况
4
(一)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组织机制,明确领导职责
成立了书记与校长为组长的省重点高校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推进重点高校建设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由分管校领导任主任的重点高校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省重点高校建设工作 各相关学院、部处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对省重点建设工作中的学科重大专题和专项工作研究负责
5
(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与专题研讨,理清工作思路
各主要特色优势学科所在学院深入分析学科定位、排名,查找与全国排名前 5%学科的差距,凝练学科方向,研究发展举措,不断明确今后发展方向与重点 召开 20 余次 专题工作会议,广泛调查研究,充分征求意见,深入思考提炼我校省重点高校建设规划的工作思路及相关举措 召开 3 次 领导小组会议、2 次 党委会专题研究我校省重点高校建设方案,深入分析研究,强化顶层设计,确定了规划指导思想与框架,落实责任人
6
以引领和支撑 浙江信息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 为导向
(三)明确规划编制原则与指导思想,做好规划方案 省里重点高校建设 指标要求 国内一流大学 核心要素 以引领和支撑 浙江信息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 为导向 着眼统筹好 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 的关系 处理好 重点建设与整体推进 的关系
7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科教人才强省战略,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浙江信息经济发展需要,立足浙江、依托行业、面向世界、服务社会、支持国防,始终走质量取胜、特色取胜的内涵发展道路,着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增强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创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8
时间轴 二、主要建设思路
9
紧紧围绕“一个目标” 坚持“五个发展”指引 重点建设“六大工程” 主要建设思路
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五个发展”指引,重点建设“六大工程” 重点建设“六大工程”
10
紧紧围绕“一个目标” 遵循一流大学建设发展规律,明确总体建设目标,从而紧紧围绕这个总体建设目标,开展各项建设工作
到 2020 年,形成电子信息类特色学科群整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2 个优势学科进入全国前 5%,理工、经管学科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构建起比较完善的信息经济精英人才培养体系和办学保障体系;高端领军人才和优秀人才队伍明显壮大,科研集群优势和创新水平显著提升,国际化程度大幅提高 主要办学指标列全国电子信息类高校前 3 名,综合办学实力跻身全国高校前 100 名,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省属重点大学
11
引领和支撑浙江信息经济发展 高端领军人才集聚中心,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中心
“互联网+”、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智慧城市建设等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成果产出和孵化转移高地
12
坚持“五个发展”指引 坚持特色发展,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坚持服务发展,增强学校社会贡献力 坚持内涵发展,增强学校综合实力
即在建设过程,以引领和支撑浙江信息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为导向,坚持以下五个发展,以进一步集中资源,发挥优势, 走出一条特色型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之路。 坚持特色发展,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坚持服务发展,增强学校社会贡献力 坚持内涵发展,增强学校综合实力 坚持创新发展,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坚持开放发展,拓展学校办学潜力
13
重点建设“六大工程” 优势特色学科攀峰工程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高端领军人才集聚工程 浙江信息经济服务工程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
即明确要以人才、学科、科研的实力为根本, 在全校范围聚精会神、扎实推进“六大工程”。 优势特色学科攀峰工程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高端领军人才集聚工程 浙江信息经济服务工程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 国际交流合作提速工程
14
三、重点建设工程
15
(一)实施优势特色学科攀峰工程,建设一流信息 科技特色优势学科群
电子信息类 学科群 信息经济 管理学科群 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群 形成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 “一体两翼三足”学科体系 以优势学科带动整个学校的学科提升发展 人文社科 学科群 新兴交叉 学科群 数理基础 学科群
16
目标 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 至少 2 个 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
排名进入全国学科 5% 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 至少 2 个 排名进入全国学科 15% 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 排名进入全国学科 25% 数理等主要基础学科 至少 1 个
17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 聚焦集成电路与系统、磁电子学与光电检测、 新型电子材料与器件等学科方向
在集成电路与微系统、传感器与智能硬件等前沿领域取得理论和技术突破 在磁电子、新型电子信息材料及器件等领域取得产业化突破 在智慧感知与物联网、海洋电子等交叉领域取得推广应用突破 在微电子和船舰电子等国防领域取得核心技术和技术装备突破
18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 重点研究复杂非线性动态系统建模分析、控制、优化和综合,智能控制及信息融合的关键科学问题 在尖端控制系统理论方面取得突破
与生命信号动态模式识别、生物 3D 打印、智能机器人及国防军事领域相结合,取得尖端理论成果和关键技术应用突破 将控制及信号处理方法应用于新能源发电等领域的检测与控制,在高端检测仪器及自动化和高端成套装备研制上取得突破
1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重点研究云计算与大数据、信息物理系统、软件工程、绿色制造与工业软件以及图形图像与视频处理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
在认知计算与脑机接口、几何计算与可视分析、大数据深度学习以及数据压缩感知等方面取得理论突破 在云安全存储与访问控制、无线传感网络、高端软件系统、高性能并行处理等领域取得关键技术应用突破 在虚拟存储网关、高端工业核心软件开发平台等领域取得产业化突破
20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 以信息安全与保密为主攻方向,重点研究数据存储与信息安全、密码技术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以及融合两者技术的生物特征密码学等。
在高可靠性固态电子硬盘设计与开发、自主可控信息安全存储解决方案方面取得应用突破。
21
15名 3名 3个 15个 3个 25名左右 (二)实施高端领军人才集聚工程,打造一流的信息科技领域人才队伍 引进和培养院士
建设计划 3个 通过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人才梯队建设计划、创新团队培养计划等, 争取在高端领军人才上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计划到2020年,;;;,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5名 引进和培养院士 3名 大一点,明显一点 国家 “千人计划”等国家级领军人才 25名左右 新增国家级创新团队 3个 省部级创新团队 15个 在高端领军人才上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22
(1)实施高层次人才倍增计划,海量集聚高端人才
健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机制,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加大从全球招募优秀教师的工作力度。多渠道、有重点开展海内外优秀人才引进工作 坚持“内培外引一体”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政策,正确处理引进人才与内部现有人才之间的关系,不断促进各类人才的作用发挥 坚持“编内编外同酬”的用人制度,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教学与科研编制,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和学术团队,实行同工同酬,形成各类高端人才、创新团队平等竞争、相互提高的新格局
23
(2)探索“高端人才+创新团队”组织模式,培育重大科技创新团队
遴选若干个前期积累深厚、成果丰硕的团队加以整合,聚焦研究方向、凝练研究特色,重点加以培育 坚持“刚性柔性结合”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引进政策,探索设立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科特区”、“人才特区”,按照国内一流团队建设目标,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功经验,实行带头人负责制,在科研组织方式、人才培养方式和学术绩效评价方法等方面,探索新的管理运行模式,实行目标考核、弹性管理
24
(3)推进人才建设 2213 计划,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遴选和培养 20 名左右的“学科领军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领军人物,提升我校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 建设 20 个左右面向重大任务或科学问题的创新研究团队,提升我校在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和两化融合的能力 在校内公开遴选 100 名优秀拔尖人才,重点培养扶持其成为品德优秀、专业能力出类拔萃、综合素质全面的学科带头人,形成各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的重要储备 着眼于培养 300 名左右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青年骨干教师
25
培养适应和引领信息社会的卓越创新人才 省内前三、国内领先 (三)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为浙江打造信息经济大省和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培养适应和引领信息社会的卓越创新人才 省内前三、国内领先 人才培养水平与就业质量 2 个信息类主干专业 达到全国前 5% 的水平 强化人才培养的通识化、信息化和国际化
26
+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 “互联网+”精英人才 构建“本-硕-博一贯制”的精英人才培养体系
探索“学习、实践、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倡导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尊重学习者个人意愿和领域选择 实行导师制培养,提供个性化课程菜单,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实习实训、创新设计、停学创业交叉进行
27
(2)实行通识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优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整合和优化,减少专业课程的数量,提高课程的挑战性 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实施“按类招生、跨类转专业、类内自主选专业”的政策。改造传统、基础专业,加强复合型专业建设。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 实施“三层次“品牌专业建设计划,力争 5 年内有两个专业进入全国前 5%,10% 的专业进入全国前 10%,有 20% 的专业进入全国前 20%
28
HDU (3)设置人才培养特区和创客平台,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设立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特区,灵活设置培养方案,以“学科+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方式,强化实实验训练,强化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创业创新人才的培养 HDU 整合全校创业创新教育资源,创新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设立校级创客机构,组建创业导师队伍,依托阿里巴巴、华为等公司共同创建创客平台,有效引导组织学生组建创业联盟、创业协会、创业小组,推进创客教育和学生创业实践,使我校成为互联网创业人才成才发展的首选地
29
(4)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实现基于“互联网+”的“智慧教育”
构建“智慧学园”,通过全面实施数字学习,推进学生自主学习 建设“智慧课程”,加大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力度,建设大型信息化教学平台 强化课程整合,精化核心课程,大力建设和引进MOOCs 等教学模式并开展修读学分试点 建设“智慧课堂”,进行课程教学根本性的变革,利用信息技术改造课堂、延拓课堂、优化课堂,实现从知识灌输型课堂向能力培养型课堂的转变
30
(5)以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与水平
推动设立引领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硕士生项目,如大数据硕士、互联网金融硕士、智慧城市硕士等项目 面向国家战略和浙江省两化融合等重大问题,推进浙江省信息技术产业联盟的跨学科硕、博士生培养 选择国外欧美高水平院校,联合培养博士,推进国际双硕士学位、全英文硕士学位培养项目 实施“研究生质量工程”计划,构建学校主导、企业协同、导师负责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31
(四)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实现“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
大成果”全面突破
32
1个 2-3个 2-3个 5项 800项 10-15个 《Science》 争取到 2020 年科研总体实力进入 全国高校 50 强
国家级 2011 协同创新中心 重点实验室 达到国家级水平 获得国家级 科技创新团队 省部级创新团队 5项 800项 《Science》 论文取得突破 获得国家级 科学技术奖 国家级科技项目
33
(1)需求导向前瞻布局,主动设计重大科技项目
重点突破集成电路与核心芯片、网络信息安全、物联网与传感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智能制造与装备、海洋电子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的科研方向,力求在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决上取得重大成果 进一步强化国防军工特色,争取承担国家重大国防研究项目并取得国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国防科技创新、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4
(2)多方合作共建共赢,构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组建一批跨学科、跨单位的研究中心,推动跨学科集成、多学科合作和跨系统的联合,集中优势力量重点突破,实现重大科学技术的突破,解决国家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重点打造以下五大平台: 国家级智慧城市协同创新平台 国家级集成电路与智能感知创新平台 国家级海洋技术与装备创新平台 国家级网络与信息安全创新平台 国家级互联网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平台
35
(3)交叉融合集成创新,培育重大科技创新团队
创新重大项目的组织管理模式,制定以团队为基础的考核评价制度,建立有利于人员交叉聘任、人才交叉培养、资源交叉共享的团队环境和机制,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坚持以重大问题或重要领域为导向,以重大项目为载体,打破学院、学科壁垒,加强交叉学科特区建设,组建参与国家重点发展领域或国际重大科技前沿研究的优秀创新团队 面向行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进一步强化与行业龙头企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联合组建跨地域、跨学科、跨行业等形式多样的科技攻关团队
36
(4)创新体制优化环境,催生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设立重大学术成果培育专项,加大重大科技成果(含省部级科技奖励、高水平论文和发明专利)培育奖励资助力度,支持原创性探索 积极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有重大影响的项目,提高科研项目优秀成果产出率 调整优秀科技成果奖励政策,建立分类评价及有利于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重奖大奖、大项目、大成果
37
(五)实施浙江信息经济服务工程,提升服务浙江信息经济及转型升级的贡献率
38
充分发挥信息科技特色,服务浙江信息经济大省建设重大需求
1000亿 1000个 1000个以上 与企业合作开展 技术研发实到经费 专利转化数 产学研合作平台载体数量 上市 1000亿 10万人次 扶持一批 高新企业 成果转化 经济效益 应用人才培训
39
(1)打造省信息技术产业联盟,为浙江信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源泉
联合中电科技集团、中电产业集团及其所属研究机构和重点企业,依托省内IT产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浙江省信息技术产业联盟,开展前瞻性技术攻关和重大行业基础性研究,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支持5家以上相关公司成功上市 围绕浙江打造3万亿级信息产业的关键技术领域组建一批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和战略联盟,加快在物联网、云计算、超高速嵌入式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研究领域产生一批重大工程技术成果,形成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 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浙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以推进智能制造为导向,促进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实施,促进工业机器人在关键生产线的规模应用,推进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的智能化
40
(2)打造省军民融合科技服务平台,为推进军民用技术成果转移做出贡献
加强与国家国防科工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南京军区、省军区、驻省部队和具有武器装备生产许可资质企业的联系,高水平组建浙江省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与服务模式,促进军民用技术成果双向转移转化和军民用资源共享
41
(3)打造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为信息科技成果专利化和产业化提供服务
围绕重大关键技术和技术联盟,服务浙江信息经济建设和信息类企业发展,构建省部级以上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探索成立包含知识产权孵化、知识产权评估、知识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保护为服务链条的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促进信息化科技成果专利化及专利产业化,为政企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提供决策咨询,打造成为引领浙江信息经济发展的政策智库
42
(4)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助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依托海洋电子与装备研究中心,加强十一大军工集团研究院所的合作,尤其是省内海洋2所、中船重工集团715所、中电科技集团36、52所等研究院所的合作交流,以信息融合技术为支撑,重点开展其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处理、智慧海岛建设、智慧边/海防建设、海洋权益保护与维权、海洋灾害监测评估与预警等研究和应用服务
43
(5)加强互联网经济发展研究基地建设,为省信息经济发展提供咨询决策服务
重点开展具有浙江特色的“互联网+”、智慧城市、跨境电子商务等重大现实问题的商业模式创新,及对促进浙江经济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发展方式和路径的研究。以浙江建设“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为对象,研究“两化”深度融合、“机器换人”、智慧产业与传统产业同发展的机制、途径与策略等,打造浙江信息经济发展智库,为政府、企业出谋划策
44
四、主要保障措施
45
(一)创新引才政策 改革完善现有引才政策 实施学科一流伙伴计划
坚持“引进急需人才、厚待现有人才、培育潜力人才”的队伍建设整体原则,优化提升“2213”人才计划,完善“刚性柔性结合、外引内培一体、编内编外同酬”的待遇政策,大力实施海内外学术大师延揽计划和国际一流学者引进计划。 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驿站。加快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 人才特区,高端人才“一人一策” 1、借船出海、借鸡生蛋。成电、中科院 2、与欧美高校联手合作。 坚持“厚待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队伍建设整体原则,优化提升“2213”人才计划,完善“刚性柔性结合、外引内培一体、编内编外同酬”的待遇政策,大力实施海内外学术大师延揽计划和国际一流学者引进计划 坚持以学科建队伍,以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重点学科为依托,以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载体,荟集一批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创新团队 实施学科一流伙伴计划 探索“借船出海、借鸡生蛋”政策,积极争取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及有关军事院校支持,聘任或借用其一流专家担任我校学科带头人,构造“有组织、成建制、大规模”的多层次合作交流体系,全面推动学校、学科、教师各个层次确立国际标杆和合作伙伴。 探索“借船出海、借鸡生蛋”政策,实施学科一流伙伴计划,引入捐赠机制,设立冠名“讲席教授”岗位,组建“讲座教授团”,构造“有组织、成建制、大规模”的多层次合作交流体系,全面推动学校、学科、教师各个层次确立国际标杆和合作伙伴
46
积极探索项目聘用制度 建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实施“伯乐”计划
设立“首席技术专家”岗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重点引进一批年富力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领军人才,保证各类重大科研项目和专项工作的阶段性人才需求,适应学校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的需要。 建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进一步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驿站和海外工作机构建设,统筹人才引进工作与学科发展规划,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更多世界一流学术领军人物和专家。 实施“伯乐”计划 鼓励全校教师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对在高端人才引进及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中成绩突出者,授予“伯乐奖”;尝试将人才引进、梯队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成效列为考核学院和学科带头人的重要指标。提高引才效率,为引进人才提供“一站式”精细化服务。
47
(二)设立学科特区 实行学科特区负责人全面负责制
学科特区在人员聘用、薪酬分配、学科建设等方面相对独立,特区负责人在用人、经费、管理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学科特区”可自主组团到国内和海外公开招聘学科带头人,围绕重大科技问题和项目凝聚世界一流的学术团队,可聘请一批海外学者作为学校的非全时教授。 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驿站。加快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 人才特区,高端人才“一人一策” 1、借船出海、借鸡生蛋。成电、中科院 2、与欧美高校联手合作。
48
强化“学科特区”教师评价激励 资源配置向“学科特区”倾斜
建立与国内一流学科建设任务相匹配的考核、评价和薪酬制度,全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教师评聘过程中可按照科研、教学、社会服务分类型打分,增加直接为浙江省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比重。对高水平学者将打破按年考核的常规学术评价和考核标准,实行学术代表作评价制度和国际同行评议制度。 资源配置向“学科特区”倾斜 在科研办公场地、研究生招生指标、职称指标、项目平台等方面优先向学科特区倾斜。 构建以学科特区为核心的跨学科、跨院系的研究中心或科研大平台,形成以优势学科为中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良好局面。
49
(三)主动筹措建设经费 6.5亿元 7.5亿元 专项建设资金总经费 14亿元 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政策,积极争取各种财政性投入
深化校地合作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努力争取社会各界和企事业单位的经费支持 6.5亿元 7.5亿元 省政府的重点高校建设计划专项资金 制定和完善校院两级自筹收入分配制度,实行“放水养鱼”政策,鼓励校内各单位多途径筹措办学经费,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学校配套 建设资金 积极争取社会捐赠等收入,努力通过股权合作、以市场运行模式等融措资金 专项建设资金总经费 14亿元
50
(四)拓展学校办学空间 空间资源 20余万平方米 加快独立学院临安新校区建设,做好现有下沙、文一、东岳等校区的资源统筹、整合与提效工作
10万余平方米 文一校区、 东岳校区现成 与社会合作,在文一校区新建 2 幢高层大楼 拟采取与社会合作的形式,在文一校区建设 2 幢高层大楼,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 积极创造条件,开拓校外重大研究试验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利用我校青山湖校区这个空间平台,拟与临安市合作创办创客学院,共建浙江信息经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摇篮 与大院名所合作建实验室与研发机构,建设信息科技研发创新的源头区 鼓励研究人员与有关企业和临安合作创建科技企业,共建信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试验地 空间资源 20余万平方米
51
五、几点建议
52
建议 1 重点高校建设计划的资金投入重在成效,建议资金的前期(2-3 年)投入要确保资金总量平衡,后期(3-5 年)与前期绩效有效挂钩。 建议 2 “本-硕-博一贯制”培养是高水平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博士生数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是提升学科水平的核心指标。为此,我们建议省里在博士生指标分配时向我校进行倾斜,增加博士生招生指标数至每年 50 人,支持我校申报成为硕士研究生推免权单位。
53
建议 3 建议 4 针对重点高校允许优质优价,调整学费收入。
允许重点高校结合自身实际,适度负债,加快建设,如允许其资产负债率控制在 20% 以内。
54
感谢! 各位领导的鼎力支持和帮助!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2015 年 5 月 28 日
55
Joe Hu(胡贝侨) 胡贝侨 @胡贝侨 胡贝侨
56
PPTOK模板网 www.pptok.com 授权发布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