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附錄二 病梅館記 龔自珍.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附錄二 病梅館記 龔自珍."—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附錄二 病梅館記 龔自珍

2 目次 一、聚焦文心─文章特色 二、品茗人物─文人雅士 三、一窺堂奧─學習重點 四、國學殿堂─文體源流 五、妙筆生花─文法修辭
六、閱讀多分─補充教材 七、大顯身手─隨堂評量 八、超速連結─網路資源

3 一、聚焦文心─文章特色 文體、主旨 寫作背景

4 題解 本文選自《龔自珍全集》。乃作者於四十八歲時被迫辭官南歸,為其所建病梅館而作。
梅是植物中四君子之一,象徵高潔及耐寒。本文藉物託諷,以梅花比喻人才。梅花以自然生 成為美,但有些文人畫家認為梅要以彎曲、傾斜、疏落為美,於是梅被斫正、鋤直、刪密,以至於「江、浙之梅皆病」,因此龔自珍提出順梅天性的主張,認為唯有在「適性適所」的條件下,梅花才能順遂其性,生機蓬勃。人才的培養,亦同此道。

5 全文不足三百字,然筆法深曲、奇悍犀利,檢討清廷取才的種種措施。以自己立誓療梅、救
梅的決心和實際行動,表達甘受詬厲、力圖改變現實的無畏精神,展現作者關懷社會的苦心孤 詣。

6 寫作背景  清朝以異族入主中國,為了控制知識分子,加強思想統治,一方面以籠絡手段,藉著科舉考試,使士人奔命於仕途;一方面則以高壓政策,大興文字獄,使士人噤若寒蟬。在這種環境背景之下,知識分子的思想受到嚴重斲喪,社會一片死氣沉沉,缺乏生機。龔自珍敏感發現到封建王朝的新危機,對統治階級扼殺人才、禁錮思想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強烈呼籲社會改革與個性解放,殷切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才」,以掃除「萬馬齊喑究可哀」的局面。〈病梅館記〉就寫作於這樣一個時代。

7 八股取士 科舉考試規定的文體是八股文,文章要求必須有四聯相互對偶的排比句,總共有八股,股是對偶的意思,所以稱「八股文」。
題目出自四書五經內容,作者必須按題作文,思想、立意不許超出範圍,而且限用程朱學派的註釋為根據。 這種考試嚴重束縛讀書人的思想,有識之士對八股文都深惡痛絕,顧炎武《日知錄》:「八股之害,甚於焚書。」

8 文字獄 清康熙、雍正、乾隆大興文字獄,以消弭漢人的民族思想,故意從文人作品中摘取字句,羅織罪名,構成冤獄以鎮壓知識份子。
龔自珍:「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

9 二、品茗人物─文人雅士 生平著作 寫作風格 作者二三事 文學成就 龔自珍紀念館

10 作者介紹 龔自珍,字璱(ㄙㄜˋ)人,號定盦(ㄢ),清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生於高宗乾隆五十七年(西元一七九二年),卒於宣宗道光二十一年(西元一八四一年),年五十。 龔自珍自幼受到外祖父段玉裁的教導,奠定厚實的樸學基礎;後又面對社會變遷日劇,西方 勢力入侵,轉而致力經世之務。三十八歲中進士,官至禮部主事,大力疾呼革新變法,然不為朝廷接納。四十八歲憤而辭官,在返鄉途中做《己亥雜詩》三百一十五首及〈病梅館記〉等詩文,以抒發己志及對時局的見解。兩年後卒於江蘇雲陽書院。

11 龔自珍為學講求經世致用,反對漢學家的繁瑣考據和宋學家的心性空談。其文立意高超、構
思奇特,往往借題發揮,針砭時弊,對晚清的思潮有很大的影響力。其詩思想深刻又充滿感情, 極具藝術感染力。有《龔自珍全集》傳世。

12 成長歷程 十二歲,外祖玉裁授以說文部目,即有志為「以經說字,以字說經」之學。
     清末思想家、文學家。字璱人,號定盦(ㄢ)。浙江仁和人。 十二歲,外祖玉裁授以說文部目,即有志為「以經說字,以字說經」之學。 道光九年(一八二九)進士。曾任內閣中書、禮部主事。支援林則徐禁煙,建議加強戰備。反對清末土地兼併,反對君主獨裁。

13 己亥雜詩 龔自珍於道光十九年(西元一八三九),歲次己亥,託言父老辭官,南歸途中作了三一五首七言絕句,名「己亥雜詩」。
「己亥雜詩」為研究龔氏一生最直接真實的史料。  

14 寫作風格 龔自珍博學負才氣,其文字驁桀,出入九經七緯、諸子百家,於經通公羊春秋,於史尤長西北輿地之學。
詩尤聞名,多感時傷世的憂患意識和衝破沉悶、呼喚風雷的理想。人稱其「非宋非唐,非漢魏。運思飄渺,用筆雄奇,獨來獨往,無可羈絆,奇特綺麗,自成一格。」

15 其為文縱橫,自成一家,然仕宦不達,語多沈痛憂憤,自云:「人飲獲醉我獲醒,逌然萬載難酩酊。」晚好佛乘,年五十,卒於丹陽書院。 輯有《龔自珍全集》。
主張革新,講究經世致用,與魏源齊名,為近代思想界的先驅。打破清中葉以來傳統文學的腐朽局面,開近代文學風氣。

16 地位評價  柳亞子曾寫詩稱讚他是「三百年來第一流,飛仙劍客古無儔」。
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也說:「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確與有功焉;光緒間所謂新學家者,大率人人皆經過崇拜龔氏之一時期;初讀定盦文集,若受電然,稍進乃厭其淺薄;然今文學派之開拓,實自龔氏。」

17 作者二三事 聞簫聲則病 龔自珍從小身體瘦弱,傍晚時聽到賣麥芽糖所吹的簫聲就生病,到成年還是如此,不曉得是什麼原因。除此之外,龔自珍常在詩詞中使用「簫心」一詞,象徵他的哀怨情感,如〈吳山人文澂沈書記錫東餞之虎丘〉詩:「我有簫心吹不得,落花風裡別江南。」又常和象徵壯志的「劍氣」相對舉,如〈湘月〉 :「怨去吹簫,狂來說劍,兩樣消魂味。」、 〈醜奴兒令〉 :「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縱橫,淚也縱橫,雙負簫心與劍名。」

18 抱憾書法不佳 龔自珍三十八歲始中進士,但朝考(科舉時代新進士於引見前,由皇帝再考試一次後授職)卻以「楷法不中程」(楷書不合館閣體的規範),不列優等,而無法成為翰林院庶吉士,龔自珍為此憤恨不已,抱憾終生。他令家中女兒、媳婦、婢妾皆習館閣書法,在他的督促下,書藝皆頗可觀。如遇某客言及某翰林,必愀然作色道:「今日翰林,猶何足道!我家婦人,無一不可為翰林。」(新世說)

19 生性狂傲不羈 龔自珍為人簡傲,於俗人常側目而視,因而遭到許多人忌嫉,但也得到許多君子雅人的愛戴。時人阮元(文達)逢雅人用「青眼」,逢俗人則以「白眼」視之。晚年家居,有人以鄙事相擾時,就假作耳聾迴避。唯有龔自珍來訪,必深談竟日夕。為此,揚州人相與嘲諷道:「阮公耳聾,見龔則聰;阮公儉嗇,交龔則闊。」龔自珍、阮元聞此,開懷大笑不止。(羽琌山民逸事)

20 不愛洗澡 名人有潔癖的很多,但也有以不潔為高者,龔自珍常數日不盥沐,垢面而談詩書,不屑盥漱。一次下榻於魏源先生的別業「秋實軒」,魏源派兩僕人恭敬侍奉。一日早晨,龔自珍急呼主人,奔出臥室,見主人便大怒道:「你僕人糾纏我,我自來不喜盥沐,但你僕人一再纏著我給我洗,這是輕視我!賢主人焉能用這等僕人?」魏源無奈,只好笑著道歉。(眉廬叢話)

21 嗜賭常輸 龔自珍嗜賭,猶愛搖攤(即壓寶)。自以為精於此道,而所賭必負。一日,揚州某鹽商家大宴賓客,名士大商賈濟濟一堂。飲酒盡興之後,就於屋後花園,作摴蒲戲(古代博戲),那日有一被鹽商邀請的王某,因事來遲,一進花園見龔自珍獨自拂水弄花,昂首觀行雲,有蕭然出塵之氣慨。王某便急步走到龔自珍面前說:「想必君討厭人之喧囂,乃獨至此?君真雅人深致哉。」聽了這番話,龔自珍笑道:「陶靖節(陶淵明)種菊看山,哪裡是他的本意,只不過無可奈何罷了。

22 於是才放情山水,以抒發其憂鬱情懷,因而他所做詩文愈曠達,愈是顯露出他不能忘情於世事。我今日的拂水弄花和陶靖節沒有什麼兩樣。」接著龔自珍又說:「今日寶路,我定操勝券,可巧手中無資,遂使英雄無用武之地,真可惜又沒有豪傑之士借我金錢。」那王某原本傾慕龔自珍的文名,聽他一說,馬上解囊相助,兩人一起入局;但每戰則北,不過三五次,所借資金已全數烏有。龔自珍大怒,遂狂步走出門去。(清稗類鈔)

23 暴卒原因 龔自珍以充滿活力之五十歲,暴卒於雲陽書院,死因有不同說法:龔自珍之暴卒,是由於與女詞人顧春(號太清)有曖昧關係,兩年前即因此受迫出都,後終被顧之夫家害死。此說學者曾撰文詳加駁斥此說。 又傳龔自珍因眷戀妓女靈簫,與人爭風吃醋,後靈簫受人指使,將他毒死。此說法亦無任何根據。 另有一派人士認為與軍機大臣穆彰阿迫害有關。穆氏阻止禁煙,打擊主戰派,而龔氏出都前後,皆與之抗爭,並擇期將赴上海協助江蘇巡撫梁章鉅防堵英國侵略事宜。故此說頗有可能。

24 文學成就 他的散文,不但表現了揭露時弊、經邦濟世的思想家風貌。同時,在形式上又獨闢新徑,建樹頗豐。
首先是形象描寫與政論的結合。他注意運用形象思維,多側面地、精粗不同地描繪清代後期的各種社會現象,並將其與政論緊密結合,從而更真實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表達作者鮮明的愛憎感情。 他的散文,對於官吏的鞭撻更可謂力透紙背。他以無比的憤怨揭露他們,使他們醜態畢露,無處藏身。這尤以〈明良論〉四篇最為凸出。

25 三、一窺堂奧─學習重點 段落大意―課文 內容賞析 結構表 寫作手法 寫作特色

26 第一段:說明梅產地。 第二段:揭示產生病梅的根源與文人 畫士的禍害。 第三段:寫作者療梅的行動和苦心。 第四段:寫作者闢館療梅的決心。
段落大意 第一段:說明梅產地。 第二段:揭示產生病梅的根源與文人 畫士的禍害。 第三段:寫作者療梅的行動和苦心。 第四段:寫作者闢館療梅的決心。

27 第一段:簡述江浙三處產梅勝地。 段析:作者以三處產梅勝地入手,引出下文敘議的對象—病梅。

28 第二段:分析病梅產生的緣由。 段析:直指文人畫士因陳腐、病態的審美觀,致使病梅之風氣日盛;在有利可圖下,鬻梅者成為助紂為虐的幫凶。梅象徵社會上的人才,託梅寫人,影射清朝統治者為維護帝制,所採用的選才標準,實為摧殘人才的醜陋手段。

29 「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梅以疏為美,密則無態。」
句旨:為政者摧殘人才。 「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梅以疏為美,密則無態。」

30 「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殀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
句旨:在上位者壓制、約束人才。 「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殀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

31 品梅的標準:曲、欹、疏 病梅的手段:斫、删、鋤 導致的後果:梅皆病
本段提出病梅的根源 品梅的標準:曲、欹、疏 病梅的手段:斫、删、鋤 導致的後果:梅皆病

32 「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暗示那些封建統治者的幫兇,根據統治者的意圖,奔走效勞,以壓制人才爲業。
文人畫士的禍害 「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暗示那些封建統治者的幫兇,根據統治者的意圖,奔走效勞,以壓制人才爲業。

33 第三段:寫出對病梅之痛心,並誓言療之以方,讓其恢復本貌和生機。
段析:作者為梅而泣,並積極使其恢復自然形態,就算遭受眾人辱罵亦甘心承受,表現出對社會現狀強烈的改革要求及決心。

34 第四段:藉由反詰、慨嘆以抒發竭盡一生療梅的心志。
段析:表面上感嘆自己暇日不多,但實際上是慨嘆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遭受扼殺的局面。

35 行動:購盆 闢館 方法:療之 縱之 順之 毀盆 解縛 心願:窮一生以療梅
第三、四段展現療梅的用心與決心 行動:購盆 闢館 方法:療之 縱之 順之 毀盆 解縛 心願:窮一生以療梅 託寓拯救人才之意

36 本文主旨 本篇題為「病梅」,故以詳寫梅樹之病態為主,第一段對此即作淋漓盡致的刻畫。梅樹經過人為的「斫直、刪密、鋤正」等矯揉造作工夫之後,滿足了文人畫士彎曲、橫斜、稀疏的病態美感要求,卻違背了自然的本性,這是作者最為痛惜之事。 文章對「病梅」的形象,前後作四次的勾勒和強調。 

37 內容賞析 首先,「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下,用三組排比句,就正反兩面作映襯,以凸顯梅樹所以致病的原因。 其次,敘說文人畫士助紂為虐,使梅樹成為病殘,濃縮前述排比句為「斫直、刪密、鋤正」三個短語,頗見錯綜變化之妙。接著,又拈出病梅「之敧、之疏、之曲」的形象,加以強調。

38 內容賞析 不過吾生有涯,而病梅無限,究竟能完成多少療梅的心願?末段以感慨作收,寓意深遠,很能表現自珍文風的特色。
第二段,作者宣誓其療梅的決心。文章分三層來寫;先提救病良方,「縱之,順之」,讓梅自然成長;其次,「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椶縛」,讓梅樹恢復自由;而後,「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總以恢復梅樹的本來面目,保全其天然生機為努力方向。 不過吾生有涯,而病梅無限,究竟能完成多少療梅的心願?末段以感慨作收,寓意深遠,很能表現自珍文風的特色。  

39 內容賞析 最後敘說鬻梅者能使「江、浙之梅皆病」,主因在滿足文人畫士病態的「孤癖之隱」,再次運用「斫其正,養其旁條」等三組排比句,凸顯形象,強化主題。

40 結構表

41 寫作手法 前半寫病梅的發生原因及過程 就內容而言 就形式而言 運用正反兩面分別訴說。 如:「以曲為美」是正面的,「直則無姿」是反面的。
以兩句一單位,句法結構相似,運用「排比」修辭法 運用「映襯」手法兩句一正一反,造成強烈的對比。

42 寫作手法 後半記敘療治病梅的經過和方法 決心要拯救病梅,將三百盆的病梅解除束縛,讓它們在特闢的病梅館中自由生長,以治癒其創傷。
最後感嘆,如何使自己多空閒時間,又多閒田,普遍收容江、浙一帶的病梅,以療治病梅為畢生志業。

43 寫作手法 療梅之舉 闢病梅館之舉 對清朝專制統治下人才受到種種壓制和束縛的諷刺。 強烈表現出嚮往自由解放,並願為此奮鬥的精神。
結尾:點出個人能力有限,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矛盾,含有深沉的感慨與悲哀。

44 托物言志具體手法 寄託物 言下意 梅 知識份子人才 病梅 遭摧殘壓抑的知識份子 文人畫士 統治者與其附庸 品梅標準:曲、欹、疏
選拔人才的標準: 奴才、庸才、蠢才

45 「詠梅」與 「病梅」 梅的詩文,宋代以後極多。梅樹孤高、瘦硬、凌霜、傲雪的特質,經常為騷人墨客所歌頌。
自珍此作,既不推崇其歲寒之心,也不讚美其高潔之姿,卻詳寫「病梅」的成因,展現「療梅」的決心,以梅擬人,借梅議政,可謂別闢蹊徑,獨具匠心。  

46 寫作特色 〈病梅館記〉在表現手法上,最大的特色就是既能出色地繼承中國古典文學傳統的比興手法,又能別出心裁另成一番新意。在中國文學史上,把自然事物擬人化,賦予某種社會意義的作品是屢見不鮮的:屈原借芳草以喻君子,假雲霓以諷讒邪;陶淵明筆下的黃菊,韓愈筆下的千里馬;周敦頤的愛蓮,陸游的詠梅,都是在表現一種生活的理想和志趣,或諷喻一種社會現象。

47 龔自珍的病梅館記也是在託物喻人,借梅議政,所不同的是他能突破傳統的窠臼,以一種獨特的見解,使人耳目一新。
梅以曲、以欹、以疏為美,但作者抓住梅的正直、生氣勃勃這些形體特徵,賦予他社會學的內涵,使它具有象徵意義。 從對梅斫正、刪密、鋤直,引向扼殺人才、禁錮思想這個立意來,而且還用了「病梅」、「療梅」、「闢病梅館」等人格化的詞語,因而給人一種從來沒有體驗過的新奇感受,使人留下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 

48 本文通篇託物寄意,影射現實。作者愛惜人才,培育人才的苦心孤詣;企圖掙脫束縛,轉移風氣的道德勇氣,都令人欽服不已。
人才受壓抑,遭束縛,被摧殘,正如同梅樹遭受斫、刪、鋤、遏,不能順天致性,自然伸展,將使天生美材淪為病殘。自珍生當人才受壓迫,甚至被摧殘的時代,棄官南歸後,寫作本文,呼籲重視人才培育問題,很有時代意義。 本文通篇託物寄意,影射現實。作者愛惜人才,培育人才的苦心孤詣;企圖掙脫束縛,轉移風氣的道德勇氣,都令人欽服不已。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49 一、觀點創新 選擇梅樹寫作,並不在稱頌梅樹的傲骨、高潔,而另闢新徑,別開生面地寫遭受摧殘的梅樹在眾多詠梅作品中,別具新意。
寫作特點 一、觀點創新 選擇梅樹寫作,並不在稱頌梅樹的傲骨、高潔,而另闢新徑,別開生面地寫遭受摧殘的梅樹在眾多詠梅作品中,別具新意。

50 二、前後呼應 梅樹審美標準的呼應,前面提出:「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接著提到:「斫直,刪密,鋤正」。「梅之欹、之疏、之曲」,後則提到:「斫其正,…刪其密,…鋤其直」,脈絡相當清楚。 文末寫到療梅過程,先「泣之」,接著「療之」、「縱之」、「順之」、「復之」、「全之」,最後「貯之」,一氣呵成。

51 三、寓意深遠 文章在抨擊清廷束縛扼殺人才,為人才的解放疾呼,作者全部以梅樹作喻,並無直接明白揭示其用意,表現手法含蓄,寓意深遠。

52 四、國學殿堂─文體源流 各朝代古文家代表 清代散文概述 明清科舉簡表

53 各朝代古文家代表 朝代 代表人物 主 張 唐 初唐:柳冕、陳子昂 中唐:韓愈、柳宗元 韓愈主張「文以載道」 柳宗元主張「文以明道」 宋
主 張 初唐:柳冕、陳子昂 中唐:韓愈、柳宗元 韓愈主張「文以載道」 柳宗元主張「文以明道」 歐陽脩、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歐陽脩力尊韓文,力主「明道致用」 元好問 文宗韓、歐,結構嚴密,正大明達,而無晦澀之語

54 各朝代古文家代表 朝代 代表人物 主 張 明 明初三儒:宋濂、劉基、方孝孺 唐宋派:歸有光、唐順之、王慎中、茅坤
主 張 明初三儒:宋濂、劉基、方孝孺 唐宋派:歸有光、唐順之、王慎中、茅坤 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竟陵派:鍾惺、譚元春 唐宋派:反對擬古,強調本色 公安派:貴獨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 竟陵派:重視性靈,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

55 各朝代古文家代表 朝代 代表人物 主 張 清 清初: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
主 張 清初: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 桐城派:方苞、劉大櫆、姚鼐(並稱三祖)、惲敬、張惠言(又稱陽湖派)、曾國藩(中興桐城古文名家,又稱湘鄉派) 清末:龔自珍、魏源 桐城派:義理、詞章、考據三者並重,嚴標義法(義是言有物,法是言有序)。取法六經、左傳、史記、唐宋古文八大家、歸有光之文 龔自珍:提倡「經世致用」,主張文學「以有用為主」,為中國近代教育奠立踏實學風

56 清代散文概述 時期 年代 特色 代表人物 主張與風格 第一期 清初順治、康熙年間 承續明代文學遺緒
1.明代遺老「清初三大儒」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 2. 魏禧、汪琬等 1.嚴厲批評明代前後七子「文必秦漢」的擬古作風 2.不滿公安派、竟陵派的虛浮空疏 3.為文應明道載道,替聖人立言 4.風格質樸平實,多抒發亡國之痛,有強烈的民族意識。

57 時期 年代 特色 代表人物 主張與風格 第二期 清中葉雍正、乾隆、嘉慶年間 是散文發展的高潮時期 桐城派:方苞、劉大櫆、姚鼐(皆安徽桐城人,故有桐城派之稱) 1.學習六經、孟子、史記、左傳、唐宋八大家和明歸有光的散文。 2.提出文章要有「義法」,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追求「雅潔」。 3.義理、辭章、考據。 陽湖派:惲敬、張惠言 (是桐城派旁支,因不滿「翼道衛教」的戒律而分家) 文章取法「六經」,又兼諸子百家。風格活潑,筆調疏放,詞意深厚,卻不及方、姚嚴謹,理論和創作實踐上的影響也不及桐城大。

58 時期 年代 特色 代表人物 主張與風格 第三期 清嘉慶至光緒初年年間 清散文的變革時期 1.愛國的散文作家:如魏源、林則徐、龔自珍等,稱為策士派。 2.曾國藩為首的「湘鄉派」 1.策士派:龔自珍〈病梅館記〉中便批評及諷刺社會時弊。 2.湘鄉派:以桐城為宗,文章風格雄壯瑰奇。

59 明清科舉簡表 考場 學政巡迴案臨考場 (府、縣) 京城和各省城貢院(省城) 京城貢院 皇宮 (宮殿) 主考人 各省學政 中央政府特派官員
欽查大臣 皇帝 參加者 童生(儒生) 生員及監生 舉人 貢士 考中者名稱 生員(秀才) 進士 日期 三年之內兩次 子、卯、午、酉年八月,放榜稱桂榜 鄉試次年三月,放榜稱杏榜 會試同年四月,放榜稱金榜(金榜題名)

60 明清科舉簡表 第一名 案首 解元 會元 一甲:進士出身 狀元 榜眼 探花 說明
通過測驗者,一律稱為秀才。具參加鄉試資格,也具有到官辦學校就學資格。 通過測驗者,一律稱為舉人。舉人具有作官資格。也具有參加會試及殿試資格。 通過測驗者,一律稱為貢生。 二甲 賜進士出身 三甲 賜同進士出身

61 五、妙筆生花─文法修辭 字義辯證 排比 錯綜 映襯 譬喻 轉品

62 字義辯證 形 義 例 句 或 有人,當代名詞用,指不特定之人 (1)「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本課)
例 句 有人,當代名詞用,指不特定之人 (1)「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本課) (2)「或」勸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3)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論語‧公冶長篇》) 有時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范仲淹〈岳陽樓記〉)

63 例 句 有的,代詞,代事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韓愈〈師說〉) (2)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佰,「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孟子‧滕文公篇》) 通「惑」,疑怪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篇 》)

64 例 句 (1)以敧為美,正「則」無景;梅以疏為美,密「則」無態。 (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范仲淹〈岳陽樓記〉) (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韓愈〈師說〉) 才(纔) (1)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荀子‧勸學》 (2)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梁惠王篇》

65 例 句 原來是 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掩戶,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或、或許 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歸有光〈項脊軒志〉) 「準」也,有「效法」、「等齊」之意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論語‧泰伯篇》

66 例 句 猶「乃」,是 (1)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范仲淹〈岳陽樓記〉 (2)其設心以為不若是,是則罪之大者,是「則」章子已矣。 《孟子‧離婁篇》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 「則」恥師焉,惑矣!(韓愈〈師說〉 ) 意同「故」 夫然, 「則」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曹丕〈典論論文〉 )

67 例 句 梅之敧、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本課) 用來 (1)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 (2)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本課) (3)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 (4)前闢四窗,垣牆周庭,「以」當南日。(歸有光〈項脊軒志〉)

68 例 句 (1)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孟子‧梁惠王篇》) (2)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通「已」 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孟子‧梁惠王篇》 ) 於、在 顧修史固難,修臺之史更難,「以」今日修之尤難。(連橫〈臺灣通史序〉 )

69 例 句 惟、乃、 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竊以為君市義。《戰國策》 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孟子‧離婁篇》 因而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諸葛亮〈出師表〉) (2)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彊。(李斯〈諫逐客書〉)

70 例 句 「以」水沙連觀之,信彭澤之非欺我也。(藍鼎元〈紀水沙連〉) 因、因為 (1)自昔禁忌相傳,山頂為屋,則社有火災,是「以」不敢。(藍鼎元〈紀水沙連〉) (2)「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3)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71 例 句 筆直 (1)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 (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 ) 正直 (1)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篇》 (2)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論語‧公冶長篇》 (3)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篇》

72 例 句 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孟子‧滕文公篇》 猶「特」、 「但」 (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篇》 義、正道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孟子‧公孫丑篇》 一直 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李白〈長干行〉)

73 例 句 本來 (1)梅以疏為美,密則無態。「固」也 (2)臺灣「固」無史也。(連橫〈臺灣通史序〉 ) (3)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 (4)夫臺灣「固」海上之荒島爾!(連橫〈臺灣通史序〉 ) 險固,險要 (1)秦孝公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賈誼〈過秦論〉 (2)城郭溝池以為「固」。《禮記‧大同與小康》

74 例 句 牢固 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禮記‧中庸》 堅守 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篇》 固陋、鄙陋 (1)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論語‧述而篇) (2)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司馬光〈訓儉示康〉) 再三、堅決 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戰國策》

75 例 句 固執 (1)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篇》 (2)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 堅實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論語‧學而篇》 期限 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椶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本課) 約定 鄰社有隙則興兵,「期」而後戰。(陳第〈東番記〉)

76 例 句 於是 (1)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 (2)「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范仲淹〈岳陽樓記〉 ) (3)「乃」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猶「是」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云。 (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氣歌〉) 就要,副詞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顧炎武〈廉恥〉)

77 例 句 (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陶潛〈桃花源記〉) (2)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劉義慶《世說新語》) (3)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司馬光〈訓儉示康〉) 則、就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陶潛〈桃花源記〉)

78 例 句 恢復 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於地,解其椶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 (本課) 回復、 返回 克己「復」禮為仁。 《論語‧顏淵篇》

79 排 比 1.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敧為美,正則無景;梅以疏為美,密則無態。
排 比 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地表出同範圍同性質的意念。 1.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敧為美,正則無景;梅以疏為美,密則無態。 2.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殀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 3.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  

80 錯 綜 1.前項「排比」句第 1.例,如果就句式變化而言,又是「錯綜」法中的「伸縮文句」。
錯 綜 凡把形式整齊的辭格,故意抽換詞面,交錯語次,伸縮文句,變化句式,使其形式參差、詞彙別異。 1.前項「排比」句第 1.例,如果就句式變化而言,又是「錯綜」法中的「伸縮文句」。 2.描述梅樹的病態美,前項第 1.例的語序為:曲、敧、疏;第 2.例變成直、密、正,成為「交錯語次」。 3.第 2.例與第 3.例比較:「斫直、刪密、鋤正」,變成「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既交錯語次,又伸縮文句。

81 映 襯 (1)反襯:對於一種事物,用恰恰與這種事物的現象或本質相反的觀點,加以描寫。
映 襯   在語文中,把兩種不同,特別是相反的觀念或事實,對列起來,兩相比較,從而使語氣增強,使意義明顯。映襯的修辭方式分為兩類: (1)反襯:對於一種事物,用恰恰與這種事物的現象或本質相反的觀點,加以描寫。 (2)對襯:對兩種不同的人、事、物,用兩種不同或相反的觀點加以形容描寫。 ※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敧為美,正則無景;梅以疏為美,密則無態。(對襯)

82 譬 喻 (1)明喻:凡喻體、喻詞、喻依三者具備。 (2)隱喻:只具備喻體、喻依,而喻詞由繫語 如「是」、「為」代替者。
譬 喻   凡二件或二件以上的事物中有類似之點,說話作文時,運用「那」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方說明「這」件事物。譬喻可分為四種: (1)明喻:凡喻體、喻詞、喻依三者具備。 (2)隱喻:只具備喻體、喻依,而喻詞由繫語 如「是」、「為」代替者。 (3)略喻:省略喻詞,只有喻體、喻依。 (4)借喻:省略喻體、喻詞,只剩下喻依。 

83 譬 喻 全文以「病梅」比喻病態的制度、病態的政策、病態的社會,思想遭禁錮,人才被扼殺;而以「療梅」的決心,作為個性解放的宣言,挽救人才的誓詞。 文中喻體、喻詞一概省去,只剩下喻依,是為「借喻」。

84 轉 品 以「繩」天下之梅也。  (名→動) 2. 以「殀」梅。 (形→動) 3. 「病」梅為業以求錢也。 4. 「夭」其稚枝。
轉 品 以「繩」天下之梅也。  2. 以「殀」梅。 3. 「病」梅為業以求錢也。 4. 「夭」其稚枝。 5. 「鋤」其直,遏其生氣。 6. 解其「棕」縛。   (名→動) (形→動) (名→形)

85 六、閱讀多分─補充教材 〈己亥雜詩〉之五 〈梅花絕句〉六首其三 〈咏史詩〉 〈上堂開示頌〉 〈山園小梅〉其二 宋‧林逋
〈山園小梅〉其二 宋‧林逋 〈憶梅〉 〈梅花〉 〈梅花絕句〉六首其三 〈上堂開示頌〉 己亥雜詩(第一二五首) 己亥雜詩(第二十八首)

86 〈己亥雜詩〉之五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語譯】
〈己亥雜詩〉之五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語譯】 在廣闊無邊的離愁中,眼看夕陽西下。離開京師,馬鞭東指,從此便同朝廷遠隔了。落花並不是無情的東西,它化成春泥,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87 浩蕩離愁白日斜:杜甫〈秦州雜詩〉:「浩蕩及關愁。」作者自幼居住北京,又在北京作官多年,這次匆匆離開,很捨不得,所以有這句話。
東指:作者當日從北京外城東面的廣渠門出城。 即天涯:便是天的邊涯。指離京師很遠。劉禹錫〈和令狐相公別牡丹詩〉:「春明門外即天涯。」 「落紅」兩句:比喻自己雖然辭了官,仍然願意為國家社會盡一點餘力。

88 〈咏史詩〉 龔自珍 金粉東南十五州,萬重恩怨屬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團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
〈咏史詩〉 龔自珍 金粉東南十五州,萬重恩怨屬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團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 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列侯?

89 梅花詩選粹 〈山園小梅〉其二 宋‧林逋 眾芳搖落獨鮮妍,占斷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山園小梅〉其二 宋‧林逋 眾芳搖落獨鮮妍,占斷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90 妻梅子鶴 北宋詩人林逋(西元九六七~一○二八),字君復,錢塘人。死後,號為和靖,後人又稱他為林和靖。據說他一生沒有娶妻,也沒有兒子,隱居在西湖的孤山,住處周圍種了很多梅花,又養了兩隻鶴,人們稱他「梅妻鶴子」。 林逋對自己的「梅妻」確實鍾愛極了,寫了不少詩詞歌詠它。歐陽脩最欣賞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二句,當時的評論家認為詠梅的詩詞,沒有能超過這兩句的。

91 〈憶 梅〉 李商隱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92 〈梅 花〉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93 〈梅花絕句〉六首其三 陸游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

94 〈上堂開示頌〉 唐‧黃蘗禪師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 不是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95 己亥雜詩(第一二五首)    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瘖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語譯】 中國要有蓬勃朝氣,須通過大風大雷(比喻巨大的社會變革)才能喚醒,萬馬都瘖啞無聲(比喻社會上下一片死氣沉沉的局面),實在非常可悲。我勸天老爺(指皇帝)應重新振作精神,不要墨守成規來選用人才。

96 己亥雜詩(第二十八首)     龔自珍  不是逢人苦譽君,亦狂亦俠亦溫文。  照人膽似秦時月,送我情如嶺上雲。 【語譯】 此詩為留別廣東詩人黃玉階而作。說我逢人就稱讚您不是沒有道理的,您有狂態,有俠氣,又溫文儒雅。待人肝膽相照,極似秦時明月;為我送別情意深厚,猶如嶺上的雲。

97 七、大顯身手─隨堂評量 選擇題 學測題 指考題

98 1.下列關於龔自珍「病梅館記」一文之敘述,何者錯誤? 
(A)選自「定盦文集續集」  (B)是一篇寓意深刻的雜文  (C)題目一作「療梅說」,作於道光十九年,作者 仕途順遂,意氣風發之時  (D)文中以梅花比況天下人才,以文人畫士偏愛病 梅,影射政府摧殘人才。 答:C

99 2.「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敧為美,正則無景;梅以疏為美,密則無態。」運用何種修辭技巧? 
(A)排比、映襯 (B)回文、頂真  (C)對偶、呼告 (D)誇飾、跳脫。 答:A

100 3.下列「 」中的詞語,何者不當動詞用? (A)明「詔」大號 (B)以「殀」梅為業 (C)孤癖之「隱」 (D)「解」其棕縛。
3.下列「 」中的詞語,何者不當動詞用? (A)明「詔」大號 (B)以「殀」梅為業  (C)孤癖之「隱」 (D)「解」其棕縛。 答案:C

101 4.請閱讀下列一段文字,並選出空格之適當答案:「□令人高,□令人幽,菊令人野,□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豔,□令人豪。」(明張潮《幽夢影》) 
(A)梅、牡丹、蓮、蘭 (B)牡丹、蘭、梅、蓮  (C)蘭、梅、蓮、牡丹 (D)梅、蘭、蓮、牡丹 答:D

102 5.下列詠物詩,何者吟詠的對象不是梅花? (A)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  故作小紅桃杏色,尚餘孤瘦雪霜姿。  (B)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  高標逸韻君知否?正在層冰積雪時。  (C)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  (D)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答:C

103 八、超速連結─網路資源 古雅台語人教學工坊
古雅台語人教學工坊中介紹龔自珍生平,收有其詩文作品,相關選文。 國學網─龔自珍 為大陸網頁,簡體字版,針對龔自珍生平事蹟與為人作介紹。

104 近代文學─龔自珍 文中說明龔自珍生平經歷、介紹其思想觀念,並研究分析其重要詩文作品的精神意義。 維基百科 鍵入搜尋,可找到龔自珍家庭背景、生平、文學、學術、思想、交遊與相關書籍等資料。

105 中國近代文化研究—龔自珍 提供龔自珍全集的部分原文,如明良論、論私等作品。 龔自珍 提供龔自珍生平簡介,及其詩詞創作資料。

106 近代文學—晚清至「五四」的文學 探討中國近代文人學術地位與成就,其中龔自珍對近代文學風氣的開創者之地位,設有專文介紹。


Download ppt "附錄二 病梅館記 龔自珍."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