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五章:凱恩斯
8
凱因斯,水彩畫,Gwen Raverat繪;現藏倫敦國立肖像畫陳列館。
9
1994年七月Bretton Woods會議的致詞
10
在凱因斯自通過美國債券的法案後,回程的途中和Lydia 合影。
11
Lydia Lopokova
12
John Neville Keynes
15
影響人類歷史之發展最大的三部書: 1.亞當‧司密的『國富論』 2.馬克思的『資本論』 3.凱恩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
16
一、生平 1883年 生於英國劍橋市 1897年(14歲) 入伊登公學 1902年 入劍橋大學 被Apostle(非公開的學生團體)所吸收
1883年 生於英國劍橋市 1897年(14歲) 入伊登公學 1902年 入劍橋大學 被Apostle(非公開的學生團體)所吸收 認識羅素等傑出人士 ‧1905年 上馬夏爾的經濟學的課(只有八週) ‧1906年 參加文官考試,獲第三名,進印度事務部工作 ‧1908年 任劍橋經濟學講師 ‧1909年 提出『機率論』給劍橋帝王學院, 成為該院研究員,一直到逝世為止
17
1911年 任『經濟學報』編輯 1913年 出版『印度的通貨與金融』 1919年 巴黎和會代表 出版『和平的經濟後果』,成為世 界知名主持『政治經濟學社』的學 術活動,帝王學院的助理財務長 1924年 首席財務長,主持財務重任 任職『國民互助保險公司』董事長 ( ) 1925年 與芭蕾舞家拉第亞結婚
18
二、古典經濟學家凱恩斯 繼承古典經濟學的傳統 (一)「印度的通貨與金融」 古典學派的貨幣數量學說
19
(二)「和平的經濟後果」 熊彼得認為此書足以使凱恩斯名傳千古 其中除了分析戰勝國就須得到多少賠款 才算對戰敗國公平外,還提出戰前局勢 是最理想的,因為: 1.貿易壁壘不存在、投資機會充沛、資本累積 不斷擴大、人口數不斷增加,有利於經濟繁 榮。 2.投資數量的增加,唯有在財富分配不均的狀 況下才有可能。 這些思想都是偏於古典主義的
20
(三)貨幣改革理論 1.通貨緊縮的弊病比通貨膨脹大,因為失業 的產生的弊病大於因食利者失望而產生的 弊害。
2.貨幣的價值是由兩種力量互相影響而決定 的: 央行決定創造多少信用及社會大眾決定 要保留多少通貨或銀行存款 3.國內物價之穩定和外匯之穩定相比,應 先求國內物價之穩定。 4.政府應撥冗巨款,從事公共工程之建設。 可知他已認為『自由放任』不可行,但這國時的思想仍有濃厚的古典主義色彩。
21
(四)貨幣論 要旨:經濟循環之發生乃由於投資數量與儲 舊數量的變動。 什麼因素可以促成其歸於一致 如果投資超過儲蓄,經濟繁榮及接踵而至,
如果儲蓄超過投資,經濟蕭條乃不可避免。 在傳統理論中,當經濟蕭條時,自須儘量節約, 以其渡過難關,凱氏看來,這樣做洽使事態更趨 惡化,推動企業前進引擎是利潤,只要有利潤可 圖,企業就會產生、就會發展。
22
欲維持經濟的穩定,應使投資與儲蓄保持 相等的地步,凱氏仍是從貨幣管理入手: 1.銀行可控制利率去影響投資。 2.央行採取證券公開買賣的方法,影響信用數量。 這種解決方案基本上仍是一種古典學派的 烙印,因為他對於資本主義之能自行節制這 一點,是非常樂觀的。
23
三、凱恩斯所反對的古典理論 古典理論是指從亞當‧司密、李家圖到約翰‧司徒‧彌爾、馬夏爾與庇古等一系列學人所建立,而為一般人所建立的那種正統的經濟學原理。
24
凱恩斯反對的古典理論主要是: ‧勞動及其他經濟資源充份就業的假定 ‧價格機能是一種『設計與策劃』的 機制,可引導資源做有效地運用,使 產量增加到最大限度。 ‧賽伊的市場定律:供給能為自己創造 需要。 ‧儲蓄靠利率之調節可保持等於投資的 地步。
25
充分就業之下仍有 1.自願性失業 2.摩擦性失業:勞工市場發生勞工移動不易、 工作之季節性變動、原料之 缺乏、機器與設備的不足、 工作機會存在與否的訊息之不 確等『故障』而引起的。
26
1.工會的集體行動與政府干涉,使工資不能自由彈性地調整。 2.勞工市場中的競爭力量大為削減,主要因: (1)最低工資率的規定
在真實社會中,失業率遠遠超過上述兩種 失業的,及非自願性失業的情況,所在多 有,庇古的解釋如下: 1.工會的集體行動與政府干涉,使工資不能自由彈性地調整。 2.勞工市場中的競爭力量大為削減,主要因: (1)最低工資率的規定 (2)失業保險與救濟的實施 (3)工人不願意接受較低工資之默契的形成 要減少這種失業,唯有從工資之降低入手,只要工資 降低了,就業人數自然就可以增加。
27
凱氏反對這種古典理論: 他認為庇古那種降低工資的理論是行不通的 1.從實際方面來說明: 工會組織以為現代民主社會的主要一環,對工會的集體行動不宜去約束,對最低工資與勞工保險等立法亦沒有理由去阻止。 2.從理論方面來說明: 即使完全競爭的勞工市場仍存在,也不能解決失業問題:因為失業問題已不是工資高低的問題,而是整個經濟機構能否改進的問題。
28
四、凱恩斯革命 (一)理論革命 提出總体經濟理論,即總合需要理論。 總合需要指社會中對各種物品之需要總額 。
其中基本上包括兩項:消費需要與投資需要。 1.消費函數理論:消費需要與投資需要。 2.資本邊際效率理論:消費總量是所得的函數。 3.流動性偏好理論:貨幣的供需均衡決定利率。 4.總合供需均衡決定整個經濟社會的產量,這樣決定的產量水 準不一定是充分就業下之產量水準。 這些都是創新的見解,一般稱之為『凱恩斯革命』
29
(二)實際革命 可從控制或調節社會中的總和需要入手,解決失業問題,即所謂需要管理政策。 需要管理政策又分為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
30
五、經濟學界的反響 『一般理論』出版的年代,羅斯福總統的『新政』已推行了四年,美國經濟蕭條已歷六年之久,新學說的推出使年輕人感到非常興奮。
韓森教授在哈佛熱烈支持凱氏理論傳給華府官員,且一有機會就將哈佛學生引薦到華府。 顧志耐建立國民所得會計體系後,能將凱恩斯模型的內涵已具體統計數字來表達,使人們更容易接受凱恩斯理論。
31
六、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建樹 深知通貨膨脹的弊害。 要防止通貨膨脹的發生,須防止有效需要的總額超過在當時價格下所能提供的資源。
主張推動強制儲蓄以減少私人消費。
32
(一)英美經濟談判任務的肩負 (二)戰後世界經濟重建的策劃 1941-46期間,共六次訪問華府 討論租借法案問題:英對美國商務活動的歧視
欲求美國捐款或免息貸款予英國 最後借到一筆三七億美元的貸款 (二)戰後世界經濟重建的策劃 和平有賴國際合作 在英國戰後重建經濟的策劃首腦是凱恩斯 在美國,韓森極力主張應美合作;懷特則草擬平準基金和國際銀行兩機構 1944年7月不列登森林會議通過國際合作方案
33
凱恩斯在『一般理論』中曾說: 經濟學家的思想所具有力量,要比一般所 所瞭解的大得多。從事實驗工作的人以為 自己可以步受任何學術思想的影響,但實際 上卻常是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 如此參念的逐漸入侵的力量對比起來借得 權益者的力量就要小很多了。
34
凱恩斯以後,經濟學的主導地位轉到美國
35
諾貝爾經濟學獎1969年創立以來,至1999年曾41位得獎,其中美國籍有27人,英國居第二位,得獎僅7人
36
第六章:熊彼德
45
1883年馬克思逝世;凱恩斯與熊彼得誕生。
46
一、生平 1883年 生於奧匈帝國一小鎮 1887年 父逝 1893年 完成初等教育 母與比他年長33歲之退休將軍結婚 遷居維也納 至貴族學校就讀 1901年 入維也納大學攻讀經濟學與法律 是龐巴未克的得意門生 1906年 獲維也納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赴柏林大學短期研究 出國遊學,訪問倫敦經濟學院、牛津、 劍橋;結識艾奇沃斯、馬夏爾等大師 遇一權貴女兒,大他12歲,結婚
47
1907年 任職埃及開羅的國際法庭 1908年 出版第一部著作『理論經濟學的性質與 要義』 1909年 獲『大學教習准許證』, 任教於 Czernowitz大學 1911年 出版『經濟發展理論』 成為Graz大學最年輕的正教授 1914年 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榮譽博士 出版『經濟思想與方法』
48
1918年 擔任德國政府的『社會化委員會』的委員 1919年 辭教職、從政擔任財政部長 只做了7個月即被迫辭職 1921年 皮德曼銀行董事長 1924年 辭職、被負沉重的債務 1925年 任教波昂大學、再婚 1926年 妻難產而死,嬰兒亦夭折,母亦去世 1927~28年 赴哈佛訪問,日本講學 1932年 任教哈佛 1939年 第三次結婚、出版『經濟循環』 1942年 出版『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 1950年 一睡不醒,享年67歲
49
二、理論範型的提出 ─分析的起點 假設: 人口數量不變,年齡分配不變 物質條件不變,即指自然資源和生產技能不變
社會制度不變,即指在資本主義之下, 財產是私有的,企業是自由的,市場是完全競爭的
50
企業在平均生產成本最低點下生產,無經濟利潤。
企業從事管理工作應該有報酬,其報酬屬於工資的一種型態。 沒有一個企業可以擴展業務而不招致虧損的,因而沒有人會向別人告貸以應擴展之需,因此沒有利息的產生。
51
消費方面: 消費習慣不變,生產歷程的各階段是 自動銜接的,生產與消費之間也是彼此配合 的。
52
經濟生活的循環運行,其中一切事務都是週而復始地輪迴出現,任何新穎的事物是不會產生的。正如動物機體的血液循環一樣,一年一年地在同一體系流動,其中是沒有變化的。
53
三、創新是資本主義發的動力 資本主義經濟機體的內部有一種潛在的 力量會打破循環運行的局勢而推動整個歷 程向前發展。這種力量就是來自一些人位追
求利潤而興起的『創新』。
54
創新的意義: 所謂的創新就是將各種生產因素加以 『新的組合』的意思。
55
包括五種情形: 新的物品的提出 新的生產方法的提出 新的市場的開闢 新的原料來源或半製成品的來源的發現 新的產業組織的形成
56
信用的必要: 通過信用借貸才能達到創新的目的, 提供信用的就是我們稱之為『資本家』的人。
57
信用是銀行所創造的。銀行家就成為『購買力』這種商品的中間人,而且是這種商品的生產者。它站在想將新的組合付諸實施的人與保有生產資料的人之間,其一舉一動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58
企業家係指將創新付諸實現的人,因此也可稱為『創新者』。
59
創新的困難: 由於沒有經驗,完全要憑個人的直覺與判 斷而行事,常會犯錯誤。 各人心理上不能完全擺脫過去舊觀念的羈絆,因此對新的觀念以及新的方法都不免要持懷疑跟保留的態度。因而增加創新工作的困難。 社會環境對想標新立異的人常有非議,這時想排除眾議勇往直前,自非有過人的毅力與信心不可。
60
『創新』與『發明』的不同: 發明是指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創新則 是將解決問題的辦法近一步付諸實施。
61
企業家在創新過程中所居的特殊地位: 企業家不受人重視 企業家默默落實新的組合與生產中,這種工作是不太會引起一般人注意的。因為他只是將生產要素導於新的途徑,他並不需要說服大眾,只需雇用他們或購買他們手中的生產要素,他唯一須說服的是銀行家。他的行動沒有政客發表演說或將領贏得戰爭那樣引人注目。基本上不太受人重視。
62
2. 企業家不像地主、資本家或工人那樣成為社會的階級。企業家創業成功之後,利用其所得渡其餘生,若不再有創新就失去企業家的身分。他如利用所得購置土地即成為地主,如利用所得從事借貸活動即成為資本家。企業家功能的本身是不能遺留下去的。
63
企業家從事創新活動的動機: 企業家有一種欲創立私人王國的幻夢與意志。 有一種不可抑止的奮鬥欲念,想證明自己比別人強,故利用一種金錢財務上的比賽,來表現自己的才華與成就。 想要享受創業的愉快或想要發揮自己的能力與智慧,故只要能改變現狀,就努力以赴。
64
利潤與利息: 企業家將創新付諸實現,他能較低的成本製成新型的物品而能賺得利潤。所以利潤是一種對於創新成功的報酬,也是企業家工作成績的價值表現。 企業家所獲得的利潤,須分一部份給資本家,這一部分資本家的所得通常叫做利息。利息之所以能夠存在,是由於有企業家從事創新的關係。利息實是動態發展的貨幣經濟中所產生的事物。在靜止的貨幣經濟中或計劃經濟的社會中是不可能有利息存在的。
65
創新不均勻的分布於各個時期,故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道路是崎嶇不平的,是在不規則的歷程中,斷斷續續地湧現出來的。
66
創新的叢生: 少數有豐富想像力與勇氣的人創立新的生產方法,一但他將新的生產方法付諸實 現,就暴露出他的牟利性,許多貧庸的人就會加以效尤,這種現象稱為創新的叢生。
67
理論範型的運行─發展歷程的第一個輪廓 創新的叢生會對整個經濟基體產生許多影響: 許多企業家會將自有資金儘速利用。
生產要素的價格將上漲,利息亦告產生使生產的成本增加。 原來存在的公司,其收益會隨著 (1)生產財的購買增加而增加。 (2)消費財的購買增加而增加。
68
原有的均衡局勢被創新所打破會引起調適的過程:
對舊公司而言有兩種可能,其一可能為其開闢新的拓展機會。因為創新創造『新的經濟空間』。其二對於一些公司則可能帶來災難;由於創新而被淘汰了。 當創新被群起效尤之後,待新的產品生產到了售價等於最低成本時,利潤不再存在,創新就失去了他的原動力。 新產品的供應打破了原來的均衡,各種產品的價格都有重加修正的必要。這時要將各種成本與收益都加以正確估計自不可能,這種情形下從事創新自會稍行延緩。
69
新均衡與舊均衡的比較,有幾個特徵: 產量較多價格較低。亦即創新的結果增加實質收入方式為消費者所享受。 利息以低到等於零。 利潤為零,借款亦無必要。
70
兩個均衡境界之間都經歷兩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受企業家活動之驅使而遠 離原來的均衡而邁向經濟循環的『繁榮』、 『衰退』時期。第二個時期則邁向另一個均衡 境界。此為資本主義發展歷程的第一個輪廓。
71
一般人總認為繁榮時期人民所享受的福利較多而衰退則享受的福利較少,熊氏所謂的繁榮時期,由於新的物品尚在製造時期而未完全出籠,故一般人所享受的福利反而比衰退時期為少。
72
熊氏認為創新可以促成經濟機體的循環變動,故局部的不均衡是可能引起整個經濟結構的不均衡。
73
這一範型的形式及其活動的歷程有濃厚的制度背景,其中不但假定資本主義是存在的,如私有財產制度與私人創業精神、貨幣、銀行以及銀行信用的存在,而且還有某種經營事業的道德典範、傳統與習慣。
74
創新一開始,則隨著生產財之支出之增加,亦會引起消費財支出之增加,而造成繁榮的局面,此時會有兩件事發生:
從屬性波動的興起─發展歷程的第二個輪廓 創新一開始,則隨著生產財之支出之增加,亦會引起消費財支出之增加,而造成繁榮的局面,此時會有兩件事發生: 1. 原有公司會群起效尤或遭淘汰。 2. 許多老公司會對此新局勢加以投機,就造成一 種虛假的繁榮。既然如此對於借款的需要就不 再以企業家為限,一般的商人亦有需要。這種 由於創新所引起的變動,稱為『從屬性的』波 動或『第二期的』波動,而將創新本身視為原 始的活動。 3. 判斷的錯誤,例如對未來的看法過於樂觀是引 起從屬性波動的重要原因。
75
從屬性波動的崩潰以及由而引起之對 將來物價看跌的心理使發展歷程超過一個均衡境界而面臨一個新的時期,此一時期可稱之為第三個時期,熊氏稱之為蕭條,而將此時期所發生的現象稱之為『反常的清理』。
這一時期,各種價格都降低,各種活動都緊縮以致於到達均衡量之下,等到蕭條到達了極點,經濟機體會重新回復到一個 新的均衡境界,就構成第四時期復甦。
76
『反常的清理』係指業務上原很健全而在財務上卻一時沒有堅強之支援的公司毀滅了,而那些業務上本不很健全但在財務上確有雄厚基礎的公司反能保全。
77
發展歷程有繁榮、衰退、蕭條與復甦等四個時期,此種歷程稱為第二個輪廓。
78
蕭條會因兩個原因而逐漸減輕程度: 影響的分散或沖淡 例如醫家公司破產了會連累其他經不起打擊的公司亦告破產,但也有經得起打擊而不致倒閉者,如此該依破產公司的引響就被沖淡了。其次被蕭條所打擊的產業故然消滅了,卻同時為那些沒有直接受打擊的產業創備了新的機會,使經濟逐漸走在復甦。
79
從屬性波動的興起─發展歷程的第三個輪廓 經濟循環不一定只有一種波浪形變動 的存在,許多不同型態的波動同時並存是可能的。 1. 每一創新需要的『孕育時期』以及經濟 體對此創新之影響所需要的消化時間是 不同的,有的創新需要的時間長有的 短。有的創新引起巨大改革致須相當長 的時間,有的無基本的改革,所需要的 時間自然短。
80
2. 有些創新會產生一系列同類的循環,最後 連成一個冗長的大循環。 3. 許多創新可能相互關聯而構成一個較大的 歷程,例如產業革命。
81
經濟循環有三種不同的型態: 長期循環約為55年。 中期循環約9-10年。 短期循環約在40個月以下。
82
對於資本主義前途的看法 熊彼德認為資本主義終究會消失,理由如下: 企業家功能的廢棄 企業家的創新帶來進步。但是在這種進步中卻使企業家的功能逐漸廢棄。 (1)技術進步總有臻於最高境界的時候,那時企 業家就英雄無用武之地。在這種社會裡, 利潤和利息都變為零,寄生於利潤與利息上 的資產階級也會自趨滅亡。社會主義就會取 代資本主義。
83
(2)技術改進的工作,已成為少數專家的任務,
可預定期限,按時完成。個人性格及其意 志所能發生的作用是非常微弱的,此時資 本家勢必喪失其功能。 2. 維護階層的毀滅,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首先被毀滅的就是封建社會的文物制度─地主、農村和行會。此後資產階級就須自己來處理一般國內外事物了,而這方面並非資產階級的優勢,因此他們不僅將現有的手藝工人與農人剷除殆盡,連阻止其日後崩潰的支柱也給拔除了。
84
3. 資本主義社會的毀壞 現代內部工作人員的組織,第一類是業務人員,第二類是大股東,第三類是小股東,這三類人都不會認為該公司是其個人的財產而全力加以維護的,因此財產的觀念就不會像過去那樣視為神聖不可輕犯的了。 至於自由契約,乃含有任由個人與無數機會中自由抉擇之意。但今天的契約是由一個集團與另一集團從事協商而簽訂的,已無過去那種自由契約的精神了。
85
除了上述財產制度與自由契約的喪失之外,還有資產家庭制度的瓦解。過去資產階級之所以不斷從事投資,其目的在求資本的累積,也希望他們的子孫可以不斷地經營下去而獲取利得。可是現在家庭的觀念淡薄了,這就無異於使他們縮減了對自己生命的期望,他們就不會像過去那樣埋頭工作、努力儲蓄、不斷投資了。
86
第七章:米塞斯
93
米塞斯與他除了教書以外的第二個最愛—Margit Qereny-Herzfield小姐
94
這是米塞斯1971年所留下來的便條,右下角有著他的簽名。
95
生平 1881年 生於奧匈帝國的崙勃, 現為烏克蘭領域 之內 1900年 進入維也納大學 1906年 獲法理博士,影響他最大的學者為:
1881年 生於奧匈帝國的崙勃, 現為烏克蘭領域 之內 1900年 進入維也納大學 1906年 獲法理博士,影響他最大的學者為: 1. 孟格 奧國學派的創始人 米塞斯讀了他的『經濟學原理』而成 為自由學派的經濟學家 2. 龐巴魏克 主觀經濟學派 認為每個人自己最了解自己的能力和 偏好,也最能為自己選擇自認為有價值有意義 的生活
96
1909-1934年 參加奧國商會,從事各種立法組織的評估工
作, 並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議 1912年 出版『貨幣與信用理論』 1913年 維也納大學講師 年 主持一研究機構,解決戰後條約問題 遇到海耶克 1922年 出版『社會主義』 1927年 出版『自由主義』 1932年 出版『經濟學之方法論上的問題』 1934年 接受瑞士日內瓦的國際問題研究院邀請 擔任國際經紀關係教授 1938年 與Margit Qereny-Herzfield小姐結婚 1940年 逃出納粹的魔掌移民美國 年 紐約國民經濟學研究院的客座人員 年 任教紐約大學的商業管理研究院 , 靠William Volker Fund給 予生活費 1946年 成為美國公民 1962年 出版『經濟科學的最後基礎』 1973年10月10日 去世
97
對於經濟學性質的基本認識: 經濟學是研究人的行動的科學,所謂人的行動是有目的有宗旨的行為,這種行動的產生有一些先決條件,第一是對現狀的不滿,且腦海中有一個 比較滿意的境界,透過這些行動,可以幫助其達成目的。 他認為將經濟學視為一種研究財富與自利的理論太過偏狹。 歷史學是將人的行動之經驗加以有系統地排比,他討論人的行動之具體內容只是討論人的行動的過去,不能告訴我們人的行動的將來。行動學的論據佈是從經驗中產生的而是與邏輯與數學一樣是先驗的。其所運用的推理方法是演譯的。
98
市場經濟的現實性與優越性 市場經濟是一種在生產工具私有下,使社會分工得以實現的制度,此為其現實性。他不僅能滿足個人自己的需要還能滿足別人的需要,即所謂『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此為其優越性。
99
健全貨幣為市場經濟的基礎 所謂健全貨幣就是或必須有一種貴重金屬作為本位的意思。只有本位貨幣才能享有無限法償的權利,所有代用的貨幣與紙幣都須能兌現成本位幣。 這種思想與政治上之憲法及人權典章之要求同屬一類,都是用來防止專制君主侵犯人權,使統治者不能侵犯到議會的財政與預算的控制權。
100
通貨膨脹論者之謬誤 1. 平均財富的分配 通貨膨脹對債權者不利,對債務者有利可使社會財富分配平均化,這種論調是錯誤的。在資本主義之下,典型的債務者並非貧窮者而是不動產的所有者、公司的主人、股票的所有者。債權者亦非富有者,而是保有少數銀行存款的普通公民。
101
促成充分就業的實現 通貨膨脹論者認為只要支出增加就可促使經濟繁榮解決失業問題,這種論調有數點錯誤 1. 認為利息愈低愈能增進投資,使經濟繁 榮,但利息是儲蓄的報酬,若聽任利息 不斷下降,而止於零就無法獲得儲蓄。 2. 認為信用貨幣能替代資本財是荒謬的。 基本上,信用膨脹的初期能造成經濟繁 榮,但繁榮的結果是增加消費,因此 不能產生儲蓄,這樣當然不能得到資本 財。
102
3. 決定供人就業量的是工資率,工資率是勞動市場決定的。如果聽任公會自訂工資或由政府代訂最低工資就會引起制度性失業。
通貨膨脹論者認為貨幣數量增加後可以引起物價與工資的上漲,工資的上漲總比物價的上漲緩和,因此實質工資率下降會帶來就業的增加。實則工會領袖以懂得名目工資與實質工資的區別,所以會追求實質工資的增加。通貨膨脹論者想以通貨膨脹的方法來欺騙大眾是不可能的。
103
3. 鼓勵出口貿易的增加 通貨膨脹就是通貨貶值可使出口增加,但此種方法會引起別國效尤,亦實行通貨貶值,就無法達到出口的增加。 4. 應付緊急的事變 通貨膨脹論者認為,為了應付緊急事變不 妨採行通貨膨脹。這種論據也不對。因為抵禦外侮所需的武裝部隊的裝備須從抑制消費、增加生產與過去的資本累積,這一切都需通過人民的覺悟才能辦到。通貨膨脹絕非良策。
104
對於社會主義經濟計算之幾種辦法的批評: 以實物計算代替貨幣計算 不同的實物很難加減,無從進行計算。 2. 依據勞動價值學說,提出勞動時間為計算的單位,此方法忽視了其他的生產要素。也未考慮到勞動者在不同的勞動時間內其所完成工作性質亦有差別。 以效用的數量作為計算的單位 效用是無法以具體的數量測度的,而只能排列成許多等級加以比較。
105
4. 採用嘗試與改正方法(method of trial and error)
嘗試與改正方法的施行需要有一正確標準方能判斷其是非,這一標準是成本與效益的比較。在社會主義下,由於各種生產要素並無市價,各種生產計劃之成敗無從推斷,嘗試與改正也就無法實行。
106
5. 建立一個人為的準市場 在今天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各大公司的經理 是一些支領薪水的人物,而不是企業主了。他們在市場的活動已不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是為了所有股東謀利潤,既然如此,他們亦可在社會主義之下仍可以受雇而為社會全體謀福利。 米氏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一種企業家的制度而不是一種經理人員的制度,沒有一個 社會主義者是主張社會主義中仍讓企業家存在的。
107
6. 利用數理經濟學的微分方程式來解決社會 主義的經濟計算問題
數理經濟學的微分方程式表示這樣一種情況:一切生產要素都已使用到一種盡善盡美的地步,而不能希望從改變其使用途徑的過程中增加消費者的滿足,這是一種靜態的均衡。如何使此靜態均衡實現,這些方程式並不能給人們啟示。市場經濟的參與者追求利潤之最大,在此過程中各種生產要素的交換比率會不斷的發生變化,他們的使用途徑亦會有許多轉變,故這些方程式是無實用價值的。
108
干涉主義的謬誤: 對於生產方面的干涉 政府干涉的辦法是使某些物品的生產比在一個自由市場的經濟中較為困難,或使其生產的費用較為增加。其結果會減少物品的供應,使許多人沒有機會使用他們的生產工具。
109
2. 對於價格的干涉 政府規定了一些不同自由市場的價格而強制實施,這些價格有的是物品的,有的是勞務的,有的是資金的─亦即利率,而普通都以最高與最低表示之。也就是說有時政府想要有利於購買者,有時政府想要有利於銷售者。 米氏認為這是行不通的。
110
例如:政府規定一個最高價格,許多原本可以按此價格或高於此價格銷售的人不能賣出商品,這樣價格就失去了區分能夠購買與不能購買以及能夠銷售與不能銷售的作用,這時一般人如需購買或銷售其物品子唯有爭先恐後地進行方能達到目的,市場上就會一片混亂,政府為使交易不致混亂,唯有實行配給制度。 價格的主要任務在引導生產,政府的限價辦法會使生產要素轉移到其他物品的生產,結果是使限價的物品供給減少,造成稀少性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111
3. 對於財富分配方面的干涉 政府運用課稅沒收人民的財富。其後果是 妨礙了資本累積,因而阻止了經濟的進步。累進所得稅與遺產稅是一種對於成功的資本家與企業家之變相的剝奪。新興資本家慘澹經營稍有盈餘時,政府就會以過分利得的名義將之課稅,使他們無法與原有的資本家相競爭,容易使原有的資本家造成壟斷的局面而故步自封,整個經濟也就無從進步了。
112
4. 對於通貨信用方面的 干涉 干涉主義者主張以通貨膨脹干涉經濟是不適當的。 (1)通貨膨脹會影響一般人對整個貨幣制度 的信心。於是,政府為保全人民的信心 又不得不維持一個對外高估的匯率, 結果大家必會去爭取外匯,引起外匯的 需求增加,最後必使外匯匯率更漲。 因此 要遏止漲風最好的辦法是政府停止 干涉,而由市場去決定均衡匯率。
113
(2)政府常不承認這是他們肇的禍,而是由於國際收支不平衡與外匯投機的結果。因而認為要制止這種現象唯有管制外匯,第一步工作是設法減少外匯的需求,因而就須減少外貨的進口。可是外貨進口減少了以後,自會影響本國貨的出口,亦就減少外匯的供給。外匯管制的第二項工作是希望切實掌握外匯的來源,這樣因出口而得到的外匯就需按政府所訂之官價結匯,這對出口商的打擊很重,最後只好不再出口,於是外匯的供給又告減少。
114
第八章:海耶克
124
在1911年,海耶克三兄弟合照(Erich, Heinz, Fritz)
125
1918年,海耶克19歲時在皮亞韋河擔任砲兵
126
1932年海耶克與其第一個小孩(Christine)的合照
127
1958年,海耶克在阿爾卑斯山完成其著作《自由憲章》
129
1899年 生於奧國維也納 祖父是動物學家, 父親是醫學博士,後轉植物學研究。 他的一位兄弟是維也納大學解剖學教授, 另一位是英斯勃克大學的化學教授, 外祖父是憲法教授後成為統計學家, 他的女兒是生物學家, 兒子是醫學博士 1921年 獲法學博士 1923年 獲政治學博士 年 擔任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 1928年 發表『經濟循環的貨幣學說』 在倫敦第一次遇到凱因斯 1929年 維也納大學講師 年 擔任倫敦經濟政治學院教授 1938年 歸化為英國公民
130
1950年 擔任芝加哥大學『社會與道德科學教授』 及『社會思想委員會』委員 1960年 出版『自由的憲章』 1962年 從芝加哥大學退休 擔任德國自由堡大學經濟政策教授 1969年 再度退休,擔任奧國沙爾茲堡大學客座教授 1971年 擔任維也納大學名譽評議員 1974年 獲沙爾茲堡大學榮譽博士 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1977年 將藏書七千卷售予沙爾茲堡大學 而再回到德國自由堡 1992年 去世
131
貨幣的投資過度學說 海氏的經濟循環理論稱之為『貨幣的投資過度』學說。所謂投資過度是指一般製造資本財的工業之發展超越了一般製造消費財的工業,在經濟繁榮時期就會產生這種不調和現象。
132
海氏受魏克塞爾的影響將利率分為兩種:一為市場利率,一為自然利率。前者是市場上流行的實際利率,也可稱為貨幣利率,是銀行政策可以影響的。後者為使資金需求與供給相等的均衡利率,如果銀行將市場利率降低到自然利率之下,一般人對信用的需求就會增加超過了儲蓄的提供,這時就只好以拓展銀行信用滿足之。反之,如果市場利率超過了自然利率,則對信用的需求自然減少,儲蓄就會剩餘下來,不被應用。信用就會轉趨收縮。海氏認為經濟繁榮之產生乃由於市場利率低於自然利率之所致。
133
海氏認為利率也能做為一種調配各種生產要素,參加各種生產部門的工具。現代的生產歷程是一個迂迴性的歷程,迂迴性愈大,其所運用的資本財愈多。如何使資本供應充足呢?就要取決於儲蓄,儲蓄愈多,一般人對於消費財之需要減少,原來要使用於消費財的生產要素就可騰出來,以供製造資本財之所需,同時儲蓄愈多可使利率下降,也可使資本家樂於從事新的投資。
134
海氏認為儲蓄的增加,一方面可由個人的自願節儉所行成,另一方面亦可從銀行創造信用的方式而促成,這就是所謂的『強制儲蓄』。無論儲蓄是由哪一種方式而增加的,都能使利率下降,都可刺激投資增加,都可生產歷程之迂迴性增大。這種生產性歷程迂迴性增大的現象,稱之為『生產歷程的延長』,也就是資本結構的加深。這樣經濟繁榮之局也就造成了。
135
由此造成的繁榮為什麼不能維持下去而會崩潰呢?海氏認為是由於資本的缺乏。
在任何一個單位時間內,貨幣之用於資本財方面的總要比用於消費財方面的為多。今如有人增加儲蓄,則此種儲蓄自將使用於資本財方面。但如由銀行膨脹信用的方式去增加儲蓄,則情形就不同了,因為這是銀行加諸於消費者身上的『強制儲蓄』,並不是他們自願的。一旦該項所增的生產事業舉辦成功,而一般消費者因被其僱用而使收入增加時,他們必會自動增加消費。如此生產要素就會被誘導從生產歷程之較高階段轉到較低階段。由於較低階段之生產事業的需要已行增加,而較高階段的生產事業的需要未見增加,於是繁榮之局開始崩潰。
136
對當代世界經濟的看法 假定當充分就業時,銀行對各廠商信用放款增加了,這些新增的信用使廠商能以較高的價格購買生產要素,這些生產要素就不能為消費者使用,而轉用到資本財的生產部門去,如此就會導致消費財供給的減少與價格的上漲,許多消費者都不願以高價購買消費品,而寧願增加他們的儲蓄。這就構成了強制儲蓄。 不久銀行體系受到通貨膨漲的壓力而減少信用放款。於是,市場利率一定會超過自然利率,在原來較低的舊利率之下,所進行的有利投資現在成為不利的了,就會使這些投資產業趨於衰退。
137
另一方面早期消費品供給的減少以及新的投資又未及完成,消費品的價格就繼續上漲,投資產業儘管在衰退中,但其工人卻不易因而就轉移到製造消費品的產業中去,這樣失業與物價上漲現象就會同時發生。
138
海耶克論凱因斯 凱因斯認為世界經濟之所以蕭條,失業之所以眾多,基本上是社會總合需要的不足。社會中的產量不能全部銷售,就引起經濟衰退以致於蕭條。這時唯有由政府採取通貨膨脹政策才能扭轉逆勢。海耶克則不以為然他認為眾多失業之產生,是因為勞動在各業之間的分配與對其產品之需要的分配之間不能協調。這種不能協調的現象,是因為相對價格與工資之體系受到扭曲所致。這種扭曲是不能用通貨膨脹來改正的,這有兩個原因:
139
為達到失業減少之目的,通貨膨脹必須加速進行,則最後必會到達一種程度,使價格經濟制度無法有秩序地運行下去。
在長期間,這種膨脹會使失業不得不大量增加,以致超過了通貨膨脹原來所想要消除的數量。 通貨膨脹會發生下列兩種變動: (1)將貨幣數量在各生產部門與生產階段之間的分 配改變了。 (2)使物價將會再漲的預期形成了。
140
每次工資的增加如果超過勞動生產力的增加,生產成本必會提高,廠商利潤必會降低,因而減產而造成經濟衰退失業增加。根據凱因斯理論就必須增加總合需要,以降低失業。這種新增的貨幣供給,一定會引起對這種貨物與勞務的需要的相對數量的變動。這種相對數量上的變動又會引起相對價格的變動,最後自會引起生產方向與生產要素之配置上的變動。
141
通貨膨脹進行愈久,依賴通貨膨漲之繼續,才能找到工作的人就愈多,則通貨膨脹必須繼續地加速下去。因為他們以暫時被通貨膨脹所吸引而加入一些非常吸引人的工作,現在這些工作卻在通貨膨脹緩和或停止以後而告消失了。
換言之,海耶克提醒世人這種通貨膨脹所形成的繁榮是不能持久的。為了防止經濟蕭條之來臨,須趁經濟繁榮之時就立即採取行動。
142
海耶克甚至懷疑凱因斯是否真的會同意以他的名義提出通貨膨脹政策。
他引凱因斯在1919年的話為例,證實凱因斯從不承認,為了增加總合需要以促進就業之永久增加是須以不斷增加通貨膨脹來支持。 到了晚年,凱因斯對這一問題之發生甚為憂慮。並表露出對一些與他最接近的同仁,不斷極力主張信用擴張表示驚慌。 他向海氏保證如果他的理論會發生危險的影響,他會立即挺身而出,設法改變輿論。
143
『到奴役之路』的精義 1.海氏對計畫所下的定義: 所有經濟活動都須遵照一個計劃集中調度在這一計畫中,對於社會資源都應明確地予以運用,使某些特殊的目的都能按某一特定的方法而達成。 2.他主張為維護自由而計畫,不可為妨害自由而計畫。他對於為減少疾病與其他意外災難而創設的社會安全制度是贊成的。 3.社會愈複雜,就愈有賴於價格機能在無形之中提供各種有關的訊息,以做個人行動的南針。在這種情形下,如想要通過一個中央機構的調度,其後果只會引導我們步上一條新的奴役之路。
144
4.他認為政府所應從事的只限於一般規則的釐定,至於各種活動則可聽由個人去因時因地而制宜。因為對於各種情況的了解,只有當事人最為透徹,同時也只有當事人才能對之做最妥善的適應。
145
知識的偽裝 如果對科學過度相信,認為我們可以按照科學原則去控制人的行為是會產生惡劣之後果的。如果認為科學的進步,不但可以控制自然世界,而且還可以控制人的環境,已使其達到合乎人的意志。這種想法是很危險的。 社會科學家要能夠保持謙虛,不要成為想控制社會者的幫兇。
146
薩繆森 Paul Anthony Samuelson,1915~
第十三章 薩繆森 Paul Anthony Samuelson,1915~
147
前言 提高經濟學的科學分析的大將 第一位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諾貝爾經濟學得主艾羅(Kenneth Arrow)
推崇他為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一
154
一、生平 1915年 生於美國印第安那州蓋萊市 (Gary, Indiana)
155
1915年 父親是藥劑師 drugstore 1923年 遷居芝加哥 1932年 進入芝加哥大學 1933年 想轉入社會系,獲得達萊克特(A. Director,是費利曼夫人的哥 哥)的指點,發現『經濟學是結合剛性的分析與對人群的關懷為 一體的科學』,而未轉系 1935年 轉入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1940年 獲得博士學位,論文為『經濟分析的基礎』, 被哈佛經濟系聘為教員(instructor),並兼歷史政治學與經濟學部門的導師 麻省理工學院(MIT)聘他為助理教授 與同學Marion Crawford結婚 年 榮獲『威爾斯獎』 1947年 『經濟分析的基礎』正式出版 獲得克拉克獎章(John Bates Clark Medal) ,是美國的第一位得主 升為正教授 1970年 以『經濟分析的基礎』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156
薩繆森自述自己的成就來自下列四點原因: 一、選對了學科 社會學 vs. 經濟學 二、生對了時辰 經濟學對一個數學好的人而言,在1935年代
正是可以發揮的年代 三、進對了學校 現代經濟學的三股巨浪: (1)凱因斯革命:韓森 (2)不完全競爭革命:秦伯倫、 (3)數學與計量經濟學方法 四、選對了工作 打造MIT成為世界公認的研究經濟學的重鎮
157
二、『數學就是語言』 1. 數學可澄清文字表達理論的模糊缺點 2. 數學可揭露憑直覺所無法發掘的內涵
158
對數學的非議 1. 數學方程式的美滿,掩蓋了經濟推理的謬誤 2. 數學修養不足的經濟學家,讀不懂 3. 嚴謹有餘,不切實際
159
薩繆森的回答 數學能將一個模型的主要結構及特性清楚 地表達出來。 數理分析伴同幾何圖表與簡明文字為補充,能使數學修養不足的人亦能了解。
數學推理對『有意義的』及『可以事實驗證的』論據的形成,是有助益的。
160
薩繆森只用數學來從事經濟理論分析,並不用它來從事經濟事實的驗證。
1944年他寫了一篇“Unemployment Ahead”在『新共和』雜誌發表。 其預測與後來事實的發展完全不符。
161
三、理論上的幾項建樹 (一) 顯示性偏好理論 (二) 乘數與加速數的互動 (三) 效率市場理論 (四) 國際貿易理論 (五) 公共支出理論
(六) 大道定理
162
四、新古典的綜合 薩繆森要做一位傑出的技術人員─經濟工 程師─還要成為一位真正的政治經學家
163
薩繆森的見解對現實世界的影響最大者為其『新古典的綜合思想』
164
何謂『新古典的綜合』? 將新興的凱因斯理論納入古典的傳統中,使整套經濟理論更具有說明事象的能力,以為解決經濟問題的張本。 『新古典綜合』思想彌補總合的總體經濟學與傳統的個體經濟學之間的裂縫,使他們合為相互補充的整體。
165
五、市場經濟的功能 薩繆森認為:經濟自由與政治自由兩者之間並無一定的關聯。
166
六、溫和的通貨膨脹不可免 通貨膨脹之根源: 1. 需求拉動的膨脹(demand - pull inflation )
2. 成本推動的膨脹(cost – push inflation)
167
如何減輕乃制止通貨膨脹 對需求膨脹而言, 須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 對成本膨脹而言, (1)費利曼認為: 所有的通貨膨脹,不論發生於何處或何 時,總是由於貨幣數量的增加超過了生產總量而 引起的,完全是一種貨幣現象。故唯有從減少貨幣數量的增加入手。
168
制止長期的通貨膨脹,但將使人受到不平均的 遭遇而陷於民主政治下不能忍受的災難。故 目前所能做到的是不要使經濟過熱,以免 通貨膨脹惡化。
薩繆森認為: ●現代經濟社會是一個『溫馨的社會』、『人性 的社會』,不是冷酷的。 ●凍結貨幣供給,保持預算的永遠平衡,固然可 制止長期的通貨膨脹,但將使人受到不平均的 遭遇而陷於民主政治下不能忍受的災難。故 目前所能做到的是不要使經濟過熱,以免 通貨膨脹惡化。 ●民主社會不會一直採取自我否定的措施。
169
高培思 John Kenneth Galbratith (1908~2006)
第十五章 高培思 John Kenneth Galbratith (1908~2006)
174
生平 1908 出生加拿大 1918(10歲) 上學 1926(18歲) Ontario農學院
出生加拿大 1918(10歲) 上學 1926(18歲) Ontario農學院 1930(22歲) 加大Berkeley分校當RA並攻讀Ph.d 1932(24歲) Davis離加州首府Scremento很近 1934(26歲) 哈佛 1935(27歲) 擔任駐舍導師成為甘迺迪兄弟的導師 1940(32歲) 普林斯頓大學 年(33-35歲) 物價管理局副局長( II大戰) 1943(35歲) 『財星』編委 1946(38歲) 獲美國文人最高榮譽總統榮譽自由勳章 1947(39歲) 創『美民主行動委會』 1948(40歲) 受Prof. Black之邀返哈佛
175
(52-54歲) 印度大使 1971(63歲) 美國經濟學會會長 1974(66歲) 英國廣播公司電視播講經濟思想
176
三部曲 富裕的社會 新型工業國家 經濟學與公共目標
177
二、美國資本主義 (一)不安的感懷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一般人對美國資本主義的前途感到不安。 原因是:
1. 由於分析資本主義的理論本身有缺陷,使 一般人對資本主義的前途深感不安。這種理論所蘊含的競爭是經濟學上所謂的完全競爭。這種競爭已不復存在。
178
(二)信心的建立 1. 競爭消失以後,經濟效率會降低,但卻能 助長技術的改進。 2. 資本主義社會浪費眾多,最顯著的是廣告 和售貨術的龐大。反駁者認為廣告的 蓬勃,正可襯托美國的富有。
179
(三)『對消力量』的產生 在競爭模型中,賣方所感受到的約束,來自同業中的其他賣者。競爭消失壟斷勢力抬頭後,仍然有一種新的約束力量產生,這種力量來自顧客或供應者方面。 高培思稱此為『對消力量』。
180
這種力量之存在,最明顯的是勞工市場。工人可通過工會實行自衛。
消費面亦可形成連鎖商店,已依個龐大顧客的身分,出現於許多壟斷勢力雄厚之工業資本家面前,以使後者於訂價時不得不考慮到他們的意見。 在北歐諸國以及英國,利用消費合作社替代美國的連鎖商店,形成一種對消力量以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181
對消力量能發揮作用,有一定的條件: 只有當市場需要稀少的時候也就是一般在通貨緊縮時才能發揮作用。當通貨膨脹、 產業繁榮、需要日增時,這種力量就不再能發揮作用。
182
三、富裕的社會 高培思認為美國已是一個富裕的社會,但卻出現『社會不平衡』的現象。
所謂社會不平衡是指私人使用的貨品相當富裕,而公眾使用的貨品,如道路、公園、學校等則感到不足。
183
為什麼有這種情況呢? 因為受到傳統的智慧所約束。傳統的智慧指一些過時的觀念與落伍的思想。 就經濟方面而論,傳統經濟學認為由於物質 稀少而人的欲望無窮,社會將面臨三大問題: 生產不足、分配不均,與經濟不穩定。這三大問題中,以生產不足為最重要。只要生產增加了社會財富就可增加,分配不均問題所引起的嚴重性就可減輕社會經濟也可穩定。
184
經濟學之所以會如此推論,乃基於需要理論。
需要理論提出三個命題: 1. 人的欲望無窮,其迫切性並不因其中有 些慾望之獲得滿足而減輕。 2. 慾望都是消費者自己內心的訴求,不。是他人所促成的。 3. 消費者知道自己的偏好
185
高培思認為上述三命題都有待商榷: 1. 人的慾望有輕重緩急之分。 2. 消費者的欲望會受外界的影響而產生。 3. 消費者的偏好是可以改變的。許多慾望是由生產者所創造的。例如:通過廣告與其他推銷活動,使消費者產生慾望。
186
在這種情況下一昧追求生產之增加,不問生產的是何物,以為生產愈多愈好,就沒有意義了。但是,傳統的智慧卻仍深信生產愈多,未滿足生產者所創造之慾望的私用貨品就愈多,而一般為社會所切需的物品則因無生產者去創造這種欲望,其數量就越少,於是造成『社會不平衡』。
187
生產不斷地增加,整個經濟社會的生產能量自會達於極限,結果通貨膨脹就極易發生。
這種經濟社會的病態應如何消除呢? 1. 他認為應放棄重視工作的觀念,並實施 失業補償制度。 2. 應謀求私人部門與公共部門的平衡。
188
四、新型工業國家 高培思認為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發展到二十世紀,內部已有兩個組層,一為中小企業,二為大企業。以美國論二者各約佔整個經濟的一半,而與後者居於主導地位。
189
大企業的運作,係以計劃代替市場。即成熟公司能按照自己的條件將買賣雙方的關係建立起來,這種計畫的行為代替了市場,市場對他已無能為力。
190
成熟公司由技術階層來主持。 所謂『技術階層』是由一群管理專家、科學家,以及其他受過專門訓練的人員所組成的一個組織。也就是說,成熟公司就是一個權力已由企業家轉到技術階層手中的公司。
191
利潤最多,不是技術階層追求的目標,他們追求的是企業本身成長的加速。企業本身之擴大,可以增加技術階層的薪水、獎金、聲望,並可引進自己親友的參與,以增加自己的權勢。
192
如何促使企業成長加速呢?一方面利用廣告來製造消費者的慾望。另一方面,亦利用廣大來擴大銷路。
193
技術階層的活動與政府發生密切關係,一方面,他們需要全國經濟的成長,總合需要的調節,工資與物價的穩定,科學與技術的進步,優秀人才的培養,國防的安全等等,這一切都需要政府,這樣技術階層就成為政府官僚組織的延伸。
194
技術階層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的地位如此重要,則其決定對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自有巨大的影響。一般的說,他們所從事的活動自以謀求本身的利益為前提,凡不能增加其利益的,他們就不會去推動。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社會不平衡』的原因。
195
現代工業國家是否能在這方面有所改進呢? 高培思認為只有希望知識分子的覺醒。
196
五、經濟學與公共目標 在本書中高培思認為社會的不平衡,亟需改革,改革之能否成功,取決於思想而非機構。必須使大家在思想上獲得解放才能進行改革。所謂思想的解放,是指輿論的改變。他認為目前的輿論是為計畫體系服務的,而非為大眾服務的。而且須改進經濟學的教育,使一般人能有『公共的體識』。所謂公共的體識是指一種能分辨公共目標與私人目標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才能達到思想的解放。
197
另一方面, 需要有政府的解放。所謂政府的解放是指政府少為計畫體系服務,亦減輕其力量,而增加市場體系的力量。為達到這一點,應從立法部門入手。在今天,立法部門固為利益集團所收買,但因各大公司已為技術階層所主持,而技術階層從收買議員所獲得的利益並不能歸為已有。既然如此,則被收買的議員將不會多,其中仍有許多是有心為全民服務的。
198
假定政府以或解放,那麼他該如何從事改革呢?高培思提出幾種社會主義:
1. 新社會主義 2. 基爾特社會主義 3. 消除公私官僚組織之勾結 4. 將大公司股東手中之股票換成債券 5. 將整個計畫體系中各業加以整合
199
經濟學家的知識分子角色及其意涵 -從蔣碩傑與史蒂格勒的傳記談起-
經濟學家的知識分子角色及其意涵 -從蔣碩傑與史蒂格勒的傳記談起- 戴台馨
200
一、前言 經濟學家和凡夫俗子一般,生活在各自的文化傳統中,受所隸屬的文化傳統所支撐及培育。因此,用經濟的方法固然無法找尋人生的意義,但了解不同的經濟學家,在不同的文化薰陶下,對本身角色的自覺和詮釋有何異同,是一項值得探討的『人文』議題,也是極富人文關懷的思考。
201
以中、西兩位著名的經濟學家的傳記為基礎,探討他們對於經濟家做為知識分子此一角色的看法。
《蔣碩傑先生訪問紀錄》 (陳慈玉等,1992) 《史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自傳─ 一位不受 管制的經濟學家》 (藍科正譯,1994)
202
蔣碩傑(1918~1993) 他是一位在很多方面都很有成就的經濟學家,可謂學問、道德、功業三者皆超群絕倫。 在悼念錄(1994)的感悼文章中,許多知名學者和政府官員頗感歎經濟學界恨不見替人。 曾被提名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候選人。有傳言,他與入選,僅在一線之間。 秉持自由市場的觀念,積極就公共政策獻言,也利用媒體宣揚市場觀念。直接影響了財經決策也間接導正了輿論。對於社會的貢獻不容置疑。
203
史蒂格勒(1911~1991) 為德裔美人,是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對於產業結構、市場功能以及政府管制的研究均具有及貢獻。
晚年對資訊研究別有建樹,強調資訊是昂貴的物品,為資訊經濟學開創了先河。 尤對經濟思想史情有獨鍾,從年輕到老一直保持高度研究興趣。
204
相同之處 相異之處 都繼承自由市場的經濟理論。
接受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和弗利德曼(Milton Friedman)等師友的薰陶及影響。 相異之處 一為當時東方經濟學家代表;一為西方經濟學家代表。 對於身為經濟學知識分子的自覺和詮釋迥然不同。 蔣碩傑深具道德意識,偏向追求『善』;史蒂格勒重實證、追求『真』的理性精神。
205
二、知識分子的期許 蔣碩傑: 對自己及對他人,均認為知識分子應有如中國『經濟學知識分子』的典型一般,富有使命感、關心社會、強調責任。(源於中國讀書人在傳統期許下,常自然而然地對自己或對他人也流露出類似的要求。)
206
1914年,在倫敦政經學院唸完大學,受戰事影響無法回國。當時在利物浦忠國領事館擔任主事一職,為中國海員服務。因不通閩南話,深覺對那些水手幫不上忙而沮喪不已。但他還是非常高興自己有兩件事值得一提的事。
1. 巧妙藉國際媒體的力量,在不致於陷領事館於尷尬處境,又順水推舟給別人出風頭的機會下,圓滿地為海員改善了住宿和休閒環境。 2. 為中國學生爭取到英國工業聯盟所提供的獎學金,打開莘莘學子出國工作及留學的管道,滿足中英雙方的需求。
207
史蒂格勒: 知識分子是靠文字和思考兒生活的階層,以 追求所得極大化為原則。以私立心為出發點,不見得特別有仁民愛物的情懷。
知識分子是重要團體的發言人,以自己熟悉的知識,作為維護團體利益的工具,同時也藉此使自己獲利。
208
就上述看法,史蒂格勒提出下列實例加以佐證:
經濟學知識分子對壟斷問題態度的丕變。 若干知識分子反資本主義的態度及支持政府管制經濟的立場。
209
三、道德意識與實證精神 史蒂格勒是最早注重實證研究的經濟學家之一,蔣碩傑也一樣非常重視實證數據。
過去二十年的實證方法在技術上已有很大的進展。面對林林總總的實證結果,經濟學家應如何節定其政策立場呢?
210
史蒂格勒的建議如下: 政策性建議並不是經濟學家主要關心的所在,應保持對政策立場模糊的態度。 相信人性尊嚴的知識份子,都有一項道德上的義務,就是以誠實的辯論來化解歧見。 自由經濟體系中可倚賴的方針是:關注多數人的福利。
211
相對於史蒂格勒重實證、追求『真』的理性精神。蔣碩傑在經濟政策的選擇上則偏向追求『善』。
以『五鬼搬運法』和『金蟬脫殼法』兩個俚俗名詞,表達反金融赤字放款政策。 主張不要再增加準備通貨;想增加準備通貨的國家應當穩定物價來維護它自己貨幣的真實價格。 對於凱因斯翻雲覆雨、朝三暮四的自我矛盾,予以嚴厲的道德性批判。
212
四、重要意涵和結論 本文以《蔣碩傑先生訪問紀錄》和《史蒂格勒自傳》兩本傳記為基礎 ,並參考其他相關論著,研究兩位經濟學知識分子的風範,發現兩人參楚同依時代,都受帶海耶克、弗利德曼等師友的影響,但因文化背景不同,所展現的知識分子型態也不相同。
213
近代中國的知識分子,逐漸由傳統上以提昇文化為志業『通識之士』,轉變為以追求知識為志業的『學術人士』,以及以知識為工作資源的『專業人士』,而經濟學者亦為該知識分子譜系中的一群。
經濟學者的專業工作和其他學術人士一樣,須根據權威的看法和意見,一步步地學習和演變而來,才能找尋創造的契機,位自己的專業表現開創出一條路來。
214
蔣碩傑理論印證王作榮的觀點
215
源起: 約三十年前,前監察院長王作榮與蔣碩傑兩位學者為了『台灣經濟的未來』,曾展開是否擴大經濟自由化的大論戰。兩人觀點南袁轅北轍,卻各自有堅實理論。
216
論辯內容 蔣碩傑認為: 要立即修法並全面性的制定一套完整法律(包含其實行細則),並應以本國內地經濟的特性來制定 。 王作榮認為:
要依照時間的演變來慢慢修法,並認為應優先研究國外先進國家的做法。
217
轉折: 2008年3月4日前監察院長王作榮在『共同市場…是趨勢檔不住』一文中,不僅認為『台灣經濟如不與大陸經濟結合,將是死路一條』,更明確地提出『台灣應在十年二十年之內,與大陸東南沿岸特別是閩南地區,形成一個經濟區塊,則台灣經濟發展將無限光明。』與當時蔣碩傑在兩人大論戰中所持的理論竟不謀而合。
218
結語和省思: 現今的社會已瞬息萬變,經濟更是如此。現在所做的的分析和論述,都有可能在未來詭譎多變的環境中,產生變化而被推翻掉。值得高興的是,前監察院長王作榮敢勇於表示當時蔣碩傑的理論是對的,間接印證了台灣經濟未來的發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