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20世纪世界历史观念的发展 与中国的世界史教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20世纪世界历史观念的发展 与中国的世界史教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世纪世界历史观念的发展 与中国的世界史教学
主讲人 徐蓝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之一

2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们对世界历史的认识也从欧洲中心史观向综合考察人类历史的全球史观演进,新中国的世界史教学也处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并与此同行。 本讲座将概括地论述这一进程,进而指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我们今天世界史教学的指导意义。

3 一、19-20世纪西方史学的发展轨迹 1.兰克学派与“西欧中心论”
兰克学派是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利奥波德•兰克(或译朗克,Leopold Ranke, )为代表的史学派别,也被称为历史研究的科学学派、客观主义批判史学。该派最大的特点是倡导秉笔直书,自称通过史料的考订能如实地反映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

4 “历史学被认为有判断过去、为未来指导现代的职能,对这样的重任,本书不敢企望。它只想说明:什么确确实实地发生了。”
兰克学派的主张: “历史学被认为有判断过去、为未来指导现代的职能,对这样的重任,本书不敢企望。它只想说明:什么确确实实地发生了。” ——兰克:《 年的拉丁和日尔曼民族史》“前言” “历史学”=“史料学” E.H.卡尔的评论: “朗克虔诚地相信,如果他自己照管着事实,老天爷就会照管着历史的意义。” ——E.H.卡尔《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6页。

5 兰克学派产生原因: 19世纪欧洲处于工业革命成功和不断发展、社会经济迅速而巨大进步、殖民扩张“高歌猛进”、民族国家大大发展、西欧资本主义称霸世界的时代。整个社会洋溢着乐观主义,因此象兰克这样的历史学家对历史哲学相对冷淡,而是认为他所照管的那些事实(史料)总的来说是令人满意的。 兰克的研究:一生只研究政治史,拥护君主政治,歌颂帝王将相;也使这一派的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书信、讲演等等。

6 兰克学派研究特点: “据事直书”原则,注重史实叙述和人物描写,较少评判是非功过。即兰克所谓“客观主义”。 兰克并不认为历史学就是经过考订的特殊事件的机械的总和。历史学还要通过对特殊事件的研究和观察而上升为普遍性观念。 他还认为史学家必须有历史眼光,揭示出时代精神,探究时代精神中所蕴含的内容。 他特别强调总体史的研究视野,在纵(不同的时代精神)横(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相互影响)交错复杂的网络中把握一个特殊事件。

7 兰克学派对西方史学的影响:三个方面 第一,传播了“西欧中心论”(或称“西欧中心史观”) “我的主要注意力将放在日耳曼或日耳曼拉丁后裔的民族之上,其历史是整个现代史的核心。” ——《 年的拉丁和日耳曼民族史》前言 其著作《世界历史》:反映西方资本主义在近代世界日益上升为世界支配地位的历史著作,由此确立了西方史学的“西欧中心史观”。这一史观也借着兰克的权威广泛地扩散影响。

8 第二,兰克《世界历史》,继承了自18世纪中叶以来的把各国历史汇编成世界史的做法,也因其权威而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后这一世界历史的编纂模式也支配了西方史学界近一个世纪之久,而兰克本人则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
例如,20世纪上半期出版的“剑桥三史” 便是受其影响而出版的对中国学者影响最大的西方的世界通史著作。

9 第三,兰克所倡导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对世界史的研究与教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兰克认为,必须根据可靠的原始资料,才能写出真正的历史。他笃信原始资料,主张让亲历其境者讲话。兰克之所以享有盛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运用了别人从未使用过的许多原始材料。 兰克学派以严格的科学考据方法通过史料的考证研究历史,以及强调在纵横交错的不同时代精神和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交互影响的网络中把握一个特殊事件,并要通过对特殊事件的研究而上升为普遍观念的总体史的研究视野,至今仍然对史学工作者产生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他开创的seminar(课堂讨论,专题讲习班)的教学方法,今天仍然是培养研究人才的重要方法。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兰克学派就遭受哲学家和史学家的质疑批评:
“史料即史学”是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的思想和立场对史料的解释和对历史著作编写的渗入; 研究的范围较狭窄,较少关注经济、社会与文化; 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进入20世纪,“西欧中心论”发生动摇。

11 2.比较文化形态学与“文明形态史观” 产生原因:
其一,资本主义世界扩张,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使一些西方史学家对资本主义发展前景感到忧虑;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对西欧的世界中心地位造成严重冲击的同时,也动摇了“西欧中心史观”的根基。 其二,西方史学向专门化发展,对各国、各地区、各时代、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缜密,促使史学家不仅要以新的眼光看待欧洲历史以外的历史和文明,也使他们重新思考对人类历史的整体考察。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历史哲学领域,出现了批判的思辨的比较文化形态学。

12 比较文化形态学的奠基者: 德国历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 1880—1936)的著作《西方的没落》(The Decline of the West)。 主要观点: (1)否定他称之为西方研究世界历史的“托勒密体系”(把西欧文化当作中心和“太阳”,以西欧历史三分法“古代-中古-近代”为基本框架来编排历史) (2)带着宿命论色彩,开始把世界历史看作是8种文化(古典 、西方、印度、巴比伦、中国、埃及、阿拉伯化、墨西哥文化)诞生、成长、鼎盛和衰亡的历史;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认为除了西方文化之外,其他文化都已衰亡,而西方文化也在没落。

13 比较文化形态学的集大成者: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J.汤因比(Arnold J. Toynbee, 1889—1975)12卷巨著《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 ) 主要观点: (1)继承并发展了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他认为历史学研究的最小单位是“文明”,并通过对近6000年出现过的26种文明形态的比较研究,以其著名的挑战和应战学说,揭示了各种文明形态的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的一般规律,最终确立了文明形态史观(亦称文化形态学)的历史哲学体系。 (2)汤因比认为,一切文明在哲学上都是同时代的和同等价值的,因此一切文明形态都是可比的,西方基督教文明仍然具有“创造性的活力”。

14 杰夫里•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lough, 1908-1984)的评论:
对文明形态史观的评价: 汤因比的文明形态史观,虽然在本质上仍然没有摆脱“西欧中心论”,但是他把多种文明相提并论,并认为西方文明最终也会衰落,在一定意义上又是对“欧洲中心论”的突破。 杰夫里•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lough, )的评论: “正是因为他(按指汤因比)最早发动了对欧洲中心论的猛烈批判(尽管他的全部历史观充满了他所攻击的那种欧洲中心论的‘异端邪说’),因而具有解放的作用,这才是他名满天下的主要原因。” ——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64页。

15 文明形态史观对20世纪世界历史研究的影响: 其一,为“全球史观”奠定基础。正如巴勒克拉夫所说:汤因比“提醒哪些沉湎于专门领域的研究而迷失方向的历史学家,使他们认识到需要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待人类历史的整体”。 其二,以文明为单位研究和撰写历史。汤因比《历史研究》作为撰写真正的世界文明史为开端,文化形态史观也逐渐发展为“文明多元论”,以文明为研究单位的世界通史的写作从此方兴未艾。 其三,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由于文明囊括人类所有物质和精神伟大成果,无论是全球宏观视野,还是对每一种文明的具体研究,都需要运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历史学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促进了历史学各个分支学科在二战后的迅速发展。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地位明显衰落,西方建立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胜利,使“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史体系受到更严厉的批评。由于历史研究不断进步,资料范围不断扩大,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通讯联络四通八达,世界日益密切联系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 正是世界历史的发展迫使人们去承认“一个世界”的现实。于是历史学家更加意识到要撰写整个世界的历史。全球史观应运而生。

17 3.全球史观 巴勒克拉夫的观点: 1955年《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History in a Changing World)提倡史学研究要“跳出欧洲、跳出西方、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所有的时代”。 1978年《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论述历史的旧观点,从宏观阐述自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1975年人类历史的形成和发展,避免了事件的堆砌和割裂。” 1978年《当代史学主要趋势》“认识到需要建立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主要特征之一。”

18 E.H.卡尔也在60年代就指出:“也只有在今天,才第一次有可能想象整个世界包括着在十足的意义下真正进入了历史的人民,包括着不再是殖民地行政长官或人类学家所关心的、而是历史学家所关心的各族人民。这是我们的历史概念的一次革命。”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叙述与编写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或整体历史的时代。

19 几本以全球史观撰写的西方学者的世界通史:
1920年,英国作家H.G.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 )出版《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The outline of History : A Plain History of Life and Mankind)。 该书论述了从地球形成、生物和人类起源直到一战的横跨五大洲的世界历史。作者批判西方文明,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批评过去欧洲历史学者“严重贬低了亚洲中央高地、波斯、印度和中国等文化在人类这出戏剧里所分担的部分”,决心在自己的著作中不再“局限于西方世界”,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该书的盛行,客观上形成了对西欧中心论的一大冲击。

20 1963年,美国史学家W. H. 麦克尼尔(William H
1963年,美国史学家W. H. 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 1917-)出版了《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的历史》(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 该书采用了从古至今的叙事史体例,被西方史学界认为是专业历史学家写出的第一部综合世界史,开创了世界史研究的一个新时期。在该书的基础上,1967年麦克尼尔出版了更为简要的《世界史》(A World History)。

21 1966和1971年美国史学家L. S. 斯塔夫里阿诺斯(L. S. Stavrianos, )分别出版了《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The World since 1500: A Global History)和《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The World to 1500: A Global History)。 作者认为: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他“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或非西方人”,世界历史是“从全球的而不是从地区或民族的角度讲述历史”,世界历史要探究的是“那些曾对整个世界有影响的力量或运动”。

22 1974-2001年美国学者伊曼纽尔•沃伦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1930-)陆续出版了4卷本《现代世界体系》(The Modern World -System)。
该书以“世界体系理论”作为其世界历史观念,从全球出发,把资本主义的历史放在世界性的体系中去认识,认为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一个世界性的体系(16世纪开始于西北欧为中心形成的“世界性经济体系”)出现的,并将“世界体系”作为研究的单位;他还引入“核心”、“边缘”、“半边缘” 等概念,认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把世界逐渐卷入核心和边缘的历史。

23 无论这些世界历史著作的研究体系存在什么样的缺陷,但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都显示了“一种观察人类历史的整体观念”。
今天,全球史观在西方史学界关于世界通史的编纂理论和实践中开始居于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全球史观也对中国的世界通史研究和编写产生了重要影响。

24 二、20世纪中国的世界史学发展 1.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世界史教学 中国的历史学家从中外研究世界历史的各种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中汲取营养。
20世纪兰克学派传入中国,一些人把它概括为“史料即史学”。 例如,历史学家傅斯年(1896-1950),就主张“史料即史学”,“让史料本身说话”。尽管这种观点过于绝对,但是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

25 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唯物史观对中国的世界史教学与编写也产生了影响。
年,陈衡哲(1890—1976)出版了高中教科书《西洋史》(上下册),沿着上古-中古-近世的线索,叙述了上起地球和生物的起源,下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历史。 作者认为自己深受唯物史观影响,她在给胡适的信中说:“你说我反对唯物史观,这是不然的;你但看我的那本《西洋史》,便可以明白,我也是深受这个史观的影响的一个人。”另一方面,作者虽然“叙次西洋史迹,又时与中国有关内容加以联系。”

26 1934年何炳松出版《世界简史》教科书,从人类文化起源一直写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
作者反对西欧中心论,表示自己立场与西方学者不同:“我们试看寻常所谓外国史或世界史,多半是西欧中心扩大起来的西洋史。欧洲固然是现代世界的重心,值得我们格外的注意。但是我们中国人既系亚洲民族的一分子,而亚洲其他各民族在上古和中古时代对于世界的文化又确有很大的贡献,似乎不应因为他们久已衰亡,就可附和欧洲史家的偏见,一概置之不理。因此著者很想在本书中有一种新的立场,把亚洲匈奴人、安息人、月氏人、突厥人、蒙古人等向来受人轻视的民族,根据他们在世界文化史上的活动和贡献的程度,给以相当的位置,而加以叙述。” 在论述文化起源时从亚洲讲起。

27 1949年周谷城《世界通史》,该书也反对“西欧中心论”,将各大洲和各民族均视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并强调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另外,周谷城还认为,“世界通史并非国别史之总和,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故叙述时,力求避免分国叙述的倾向,而特别着重世界各地相互的关系”。 这一看法,对于中国的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尤其具有启发意义。

28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世界史研究与教学一度受到苏联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即关于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解读的较大影响。
这种解读,突出反映在50年代及其后苏联陆续出版的13卷本《世界通史》的编纂体例中。 该书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斗争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以社会经济形态作为划分历史阶段的标准,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生产方式把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的历史排列起来,形成了苏联的世界通史体例。 但该书并没有完全摆脱西欧中心论的影响,而且过于强调苏联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9 1962年出版了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新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的4卷本《世界通史》,即现在人们简称为“周吴本”的世界通史教材。这套教材,同样以五种社会经济形态作为划分历史阶段的标准,以阶级斗争为纲,以人民群众为主角,“以时间的延续为经,以地区的分布为纬,比较系统地叙述了整个世界从人类的起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历史,体现了中国学者当时对世界史的认识和研究水平”(吴先生语) ,同时人们也能够明显地看到它较严重地受到苏联的《世界通史》的影响,而且缺少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历史。

30 2.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世界史发展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中国的世界史学界也迎来了思想的大解放。 当人们重读经典作家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论述时,就发现他们在论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时,不仅注意到社会形态的变化,也注意到世界形成一个整体即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从而对作为唯物史观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有了新的认识。

31 从社会发展形态的演变来看,马克思在1859年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序言中指出: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胞胎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 页。

32 从世界形成一个整体即世界历史的形成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1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已经指出:
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66、 页。

33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史观,吴于廑先生对世界史学科应该研究的对象提出了新看法。
“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述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吴于廑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撰写的“世界历史”条目中的话,见该书第1册第1页。

34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吴先生强调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
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而言的”。这两方面的发展互动,就形成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 这种对世界历史本体论的新认识,与世界上已经流行的全球史观的发展虽然并不完全同步,但基本上是同向进行的。

35 1991-1994年吴于廑和齐世荣主编出版了6卷本《世界史》(简称“吴齐本”)。
这部200多万字的世界通史,突破了以往国内外世界通史的编撰模式,尤其是突破了苏联学者所编世界通史的模式,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重构世界史的宏观体系;同时借鉴当代史学理论和方法,以中国人的思辨,探索自人类起源至20世纪90年代这一历史长河的源流及其走向,考察世界如何由相互闭塞发展为密切联系、由分散演变为整体的全部历程。

36 “吴齐本”的主要特点: 第一,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断限进行重新划分:人类产生至15世纪末为古代史,16-19世纪末为近代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为现代史。这种超越社会经济形态的分期从历史实际出发,与原先以政治兴替或其他“重大事件”为分期标准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第二,力求避免重蹈国别史汇编的旧体系,采取纵横交织的编撰体系,抓住世界历史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密不可分这一关键环节,注意揭示纵向的重大历史现象对横向发展的制约,以及横向发展对纵向发展的反作用。

37 第三,突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模式,不仅阐释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以及各国各民族内部的暴力冲突和阶级斗争在打破其分散闭塞局面,推动历史进步的巨大作用,而且注重深入探讨人类和平交往和思想文化、特别是科学技术在世界历史形成中的作用。 第四,该书将中国历史纳入其中,以有限的篇幅简述中国历代兴替的基本脉络,重点发掘中国与世界发生联系的重大史实及其意义,并从中外历史的比较中确立中国在世界史上应有的地位,从而勾勒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轨迹。

38 1980年代,罗荣渠提出“现代化史观”。 罗荣渠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认为“现代化史学是关于现代世界的变革与发展进程的整体和分体研究的史学”。 “现代化史观”也被称为“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 90年代罗荣渠以《现代化新论》和《现代化新论续篇》两部著作,将“现代化史观”具体实践,并因此而成为中国现代化史学的开拓者。

39 三、进入21世纪的世界史学发展 1.全球史的兴起 美国于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全球史”(global history)或称“新世界史”(new world history)在21世纪继续发展,并引起中国学者兴趣。 从教改新课程演变成宏观编写世界通史的方法论。 代表人物杰瑞•本特利(Jerry Bentley, )所说:“深刻影响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强劲的全球化的势头也促使历史学家们关注人类早期的跨文化互动和交流过程。在许多方面,世界史作为一种理性的研究课题,代表了当代职业历史学家们对他们身居其中的跳跃式发展的全球化现象的职业反映”。

40 “新世界史”研究的课题: 更重视对长时段的、跨区域的、跨文化的环境变化,物种传播,疾病蔓延,人口发展,移民迁徙,意识形态和观念变化,跨国公司,能源需求,国际犯罪,甚至政治、文化的全球化等等问题的研究,注重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互动,特别是人类早期的跨文化互动和交流过程。 国内已有学者将这种从全球化的视角出发研究人类历史发展本身的观念称为“全球化史观”。亦有学者将这种学术取向称之为“把全球化历史化、把历史学全球化” 。

41 几本被视为全球史的西方学者的世界通史著作,对中国学者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W. H. 麦克尼尔1963年出版的《西方的兴起》被认为是全球史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诞生。1967年他出版的《世界史》(A world History )和 年L. S.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两卷本《全球通史》(A Global history)都被视为全球史著作并畅销书。由此可见,全球史观与全球史的编写是有其一致性的。

42 2000年,杰瑞•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的《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Jerry Bentley, Herbert Ziegler, Traditions & Encounters: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the Past) 出版,作者力图超越西方中心论,注重文明的多元传统和相互之间的碰撞与互动,揭示人类社会不同传统之间的紧密联系,成为美国畅销的世界史教科书,也在中国拥有广泛影响。

43 2003年,麦克尼尔父子出版了《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J. R. Mcneill and William. H
2003年,麦克尼尔父子出版了《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J. R. Mcneill and William. H. Mcneill, The Human Web: A Bird's-Eye View of World History) ,作者力图以一种超越文明的宏观视野来重新审视全球历史,认为世界历史就是全人类与自然界共生的世界体系,就像一张无形的巨网,人类前进的每一步都在影响着自然物种的进化,也同时受着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作者追溯人类网络的变化,揭示各个阶段不同人群之间合作与竞争的生存特征,以及人类社会与生物圈的依存、互动,启发读者思考人类网络的未来之路。

44 对“全球史”的评论: “全球史”或“新世界史”更为强调世界历史发展的横向联系,就这一点来说,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关于“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的论述是有共同之处的。 “新世界史”存在的明显的缺陷也招致了一些专业历史学家的批评: a.它比较忽视社会内部发展的作用; b.没有完全摆脱西欧中心论的思维; c.使用的多是二、三手资料,较少原始资料的利用,等等。

45 2.中国世界史的新发展 首先,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尝试运用全球史的角度和研究方法,修订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6卷本《世界史》。 年以齐世荣为总主编修订本4卷《世界史》(上古、中古合为1卷,近代1卷,现代1卷,当代1卷)出版。 与“吴齐本”内容多有不同,例如:近代部分的编写“参考了Bentley等编著的国外最新世界史教材以及其他许多专著”(见“后记”) ;现代卷和当代卷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对冷战起源、战后的两极格局向多极化的发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等,都有新的看法,并补充了 年的内容。

46 其次,从文化形态史观发展而来的“文明多元论”,在当代中国也有它的回响:2004年出版是马克尧主编的2 卷本《世界文明史》。
该书导言指出,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明史也就是世界通史。但文明史不同于世界史,就是它所研究的单位是各个文明,是在历史长河中各文明的流动、发展、变化。该书以文明作为研究单位,根据各文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将各文明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并以此为线索,通过全球的视角将各文明的纵向发展与横向交流进行勾勒,从而展示了7000年人类文明发展的宏观历史画卷。

47 再次,在较长时段的断代史方面,也有新的成果问世。这里仅举两例:
其一,2003年钱乘旦提出“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把世界近现代史分为现代化的准备、起动、在西方的成熟和发展、向全球扩张和转型迹象等五个阶段,成为现代化史学中的又一个新的体系。2010年他主编的涉及西欧、北美、拉美、东亚、中东等地区的《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出版。

48 其二,2012年徐蓝主编的《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出版。
该教材以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注重人类自身的活动,通过宏观视角和微观论述,将 世纪初的世界历史发展合为一体;叙述结构独特:以近代早期世界全貌开篇,然后以时序发展为经线,以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殖民体系瓦解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西方文化发展与社会生活变化等五个方面为纬线,进行整体叙述,注重历史事实和发展趋势,长时段勾勒人类历史不断走向现代化、走向全球化、走向多极化、走向进步的过程。

49 但是,与大学的世界通史的进步相比较,我国中学的世界史教学则相对有些滞后。
因此,我们在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不仅强调历史学科的时序性 ,而且进一步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纵向的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的阐述及其对横向的世界历史发展的阐述为基本指导思想,以纵向和横向这两条相互交错的“线”来排列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50 世界古代史注重反映多元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不平衡性及在欧、亚、非洲之间不断进行的交往。
世界近代史注重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和殖民地人民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反抗,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联系的不断加强。 世界现代史注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第三世界发展进程;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了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 这也正是作为人文学科的世界史的“立德树人”的基本教育功能之一。

51 谢谢!☺


Download ppt "20世纪世界历史观念的发展 与中国的世界史教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