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香港學校輔導 的 政策與發展 學童成長的需要.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香港學校輔導 的 政策與發展 學童成長的需要."—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香港學校輔導 政策與發展 學童成長的需要

2 人在環境 (Person in Context) 「人在環境」建基於人類發展的生態理論,意指個人的成長是受周遭的環境所影響的。 Bronfenbrenner, U.著,曾淑賢, 劉凱, 陳淑芳譯 (2010)。《人類發展生態學》,台北 : 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家庭 學校 朋輩 身體 道德 語言 性格 情緒 認知 大眾 傳媒 社會 (價值) 社交

3 發展情境學 (Developmental Contextualism)
強調學生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成長需要是整全性(holistic)和 相互關聯(interrelated)的。 學生的生理、情緒、認知與群性發展是互為影響的。(如: 疲倦的學生容易發脾氣、人際欠佳,亦不能專注於學習) 身體形象的形成不僅與個人-社會情境關係(person-social context relationship)有關,也與個人的認知發展情況有關。 Lerner, R. M., & Jovanovic, J. (1990). The role of body image in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across the life span: A developmental contextual perspective. In T. T. Cash, & T. Pruzinsky (Eds.), Body image: Development, deviance, and change (pp ). New York: Guilford.

4 香港學童面對的轉變與困難 中五、六:面對升學就業,尋找人生目標 價值混淆 競爭劇烈 中三、四:選科定方向,尋找親密關係
社會環境 價值混淆 競爭劇烈 中三、四:選科定方向,尋找親密關係 中一、二 :適應新環境及建立人際網絡 心理轉變 對性的好奇 性別認同 人際交往 小五、六:報分試 、選校壓力,面對分離 小三、四:學習分水嶺 (勤奮 vs 自卑) 生理轉變 體形改變 第二性徵出現 小一、二:學習及社交適應,面對外在要求

5 學校 家庭 朋輩 學童壓力逐個捉

6 家庭 父母關係 生活環境 經濟狀況 管教模式 對子女期望 其他… 學校 教師行為 朋輩關係 學業成績 其他… 學童 主要壓力來源

7 不同年齡的兒童及青少年壓力根源及強度 (馮觀富等著,1996,頁23)

8 學童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 (Self Concept) 是個人對自己的整體看法,亦即指個人對自己的了解、認知和描述自己特質的總和。
自尊感 (Self Esteem) 是個人對自我概念一種情緒性或主觀性的評估。

9 影響自我概念發展的因素 個人 生理外表 心理成熟度 認知水平 家庭 管教方式 父母婚姻 親子關係 社經地位 其他 重要他人 朋輩 社會文化

10 1. 這些學童在成長過程中會遇上什麼困難呢? 2. 學校輔導該做什麼才能協助學童成長?
離異家庭學童 雙職父母學童 貧窮家庭學童 經濟逆轉家庭學童 少數族裔學童 「雙非」兒童 1. 這些學童在成長過程中會遇上什麼困難呢? 2. 學校輔導該做什麼才能協助學童成長?

11 何謂青少年期? 快速成長的時期 兒童期 青少年期 成人期 是身體、認知、情緒、社會、人格 趨向成熟改變的歷程

12 青少年的發展階段 青少年前期 (10-13歲) 青少年中期 (14-16歲) 青少年晚期 (17-20歲) 尋找 完成 青春期 典範認同
發展自我 完成 發展任務 跨進 成人期 青春期 生理變化 相當明顯 青少年前期 (10-13歲) 青少年中期 (14-16歲) 青少年晚期 (17-20歲)

13 青少年期的範圍 開始 結束 身體 開始青春期發育 達到身體和性成熟 認知 出現邏輯思考 建立成人邏輯推理 情緒 常起伏、較多負面
認識及掌控個人情緒 社會 重心由父母轉移到 同儕 與同儕及成人增加親蜜關係 人格 自我中心、自我概念模糊 了解自己、自我認定

14 佛洛依德的心理發展論與性愛的發展 潛伏期(Latent stage) (6- 12 歲)
對生殖器官的興趣減低,社群和摹擬的作用加強,喜歡和外界的同性兒童接觸,有所謂正常的「同性戀時期」 生殖器期(Genital Stage)( 歲) 由兒童逐漸變成年青人的一個過渡階段,對異性產生興趣,有去愛與被愛的需要

15 青春期的性心理轉變 性的疑惑 自我形象 性激素的增加,及性器 官的發育,令青少年發 展性的意識,出現性慾、 性幻想、性衝動和綺夢, 會以自慰行為紓解性慾 念。 對異性產生興趣和愛慕, 渴望結識異性,期望有 溫馨戀愛經驗。 身體的轉變令青少年產 生疑問和焦慮,也愛跟 朋輩比較。 一旦發覺自己未符一般 人所說的標準時,便懷 疑自己是否具備「男/ 女性魅力」,甚至是否 正常。

16 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論 感覺動作期 (Sensori-motor stage) 0 - 1.5歲
運作前期 (Pre operation stage) 2 - 6歲 具體運作期 (Concrete operation stage) 7 - 11歲 形式運作期 (Formal operation stage) 12 歲以上的青少年

17 具體 運作期 可逆性 克服自我中心 因果關係 守恆 分類 連續性 理解事物改變後, 可以回到原來的狀態 多方面看問題以 解決問題
理解一些物理和生物方面的運轉過程 具體 運作期 守恆 條目的數量或長度與 物體的排列或外觀無關 分類 根據特徵給物體進行分類的能力 連續性 根據大小、形狀或其他特徵排列物體的能力

18 用假設—演譯 方式思考 明白及思考 抽象概念 形式運作期 有系統的邏輯 思考及預測 具解決問題 的能力

19 青少年的情緒表現特徵 負面情緒為主 情緒反應強烈、直接,而且不穩定 情緒波動原因由具體到抽象, 由清楚到混沌 因異性或人際關係而產生情緒困擾
開始隱藏不欲人知的情緒狀態

20 青少年的社會發展 同儕 家人 青年價值觀研究發現「自由」與「親情」獲青少年評價最高,分別有 %及94.6%的被訪者認為最重要(黃成榮,1999) 72.6%認為父母應給予多些獨立和自主的空間(香港明愛家庭服務中心,2001)

21 香港青少年的快樂感與生命理想 (陳偉文、黃成榮,2004)
快樂原因 重要先後次序 高小生 初中生 高中生 人際關係與 社交網絡 3 1 2 自尊與能力感 4 5 自由感 個人身心健康和理想 安全感

22 青少年人格發展的特性 是兒童期的延續與再定向過程 混亂或解體 固定或再定向
混亂或解體 固定或再定向 (disorganization) (reorientation) 以自我概念之確立為重心 探索 辨別 認知 確定 由依附轉變為獨立的過程 受多元因素交互影響其發展結果

23 青少年的發展任務 身份認同 尋找事業方向 建立成熟的關係 (家庭、朋輩、社會) 辨別及解決與家庭成員的衝突
Peterson, J. (2006). Immobile, slowly moving, moving forward: Youth in transition. Paper presented at 2006 Internation Conference on Counselling: Counselling Youth in Transition - Innovations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

24 妨礙青少年發展的因素 焦慮,甚至抑鬱 對未來的恐懼,削弱自我期望 懷疑自己,甚至意志癱瘓 朋輩相處問題 家庭欠凝聚力,受父母困擾 成隱習慣
文化價值 經濟 有些能力不被教師注意 Peterson, J. (2006). Immobile, slowly moving, moving forward: Youth in transition. Paper presented at 2006 Internation Conference on Counselling: Counselling Youth in Transition - Innovations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

25 協青社:研究及文章 香港青年濫藥調查 (2009) http://www.youthoutreach.org.hk 突破:青少年研究資料庫
青少年研究中心

26 青少年成長需要個案分析 患濕疹的學生 母親保護 及支持 有一、兩個同學 會跟他交談 語言表達較弱 被孤立 情緒低落 / 退縮 欠缺學習動機
認為別人看不起他 自我形象低落 同學稱他為 科學怪人 學校願意協助, 但教師處理欠佳

27 何謂抗逆能力/復原力(Resilience)
復原力一詞起源於發展心理病理學 韋伯字典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1. 具彈性或恢復原來形狀、位置的能力 2. 恢復力量、精神、好心情的能力 復原力是指面對逆境的正向適應(positive adaptation)過程 (Lurthar et al., 2000) 是個體所具有(天賦),或學習得到(後天)的某種特質或行為,能使個 體在困境中發展出保護個人的功能 (蕭文,1999)。 復原力與困境或危險因子(Risk factors)及保護因子(Protective factors)相關 Lurthar, S. S. et al., (2000). 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 Child Development, 71 (3), p 蕭文 (1999)。〈災變事件前的前置因素對心理復健的影響 — 復原力探討與建構〉《測驗與輔導》。 第156期,頁 。

28 個人保護因子 常欣怡、宋麗玉 (2007) Konrad & Bronson (1997) 正向自我價值 抒解情緒能才 社交能力及同理心
獨立能力 問題解決能力 能與父母維持良好的關係 有自我價值感 能與他人合作 有非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 能延宕需求 具有內控性人格 有問題解決能力 思考的能力 幽默感 Konrad, K. & Bronson, J. (1997). Handling difficult times and learning resilency. Paper presented at Annual A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EDRS ED414139) 常欣怡、宋麗玉 (2007)。〈青少年復原力概念與相關研究之探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十七期頁 。

29 外在保護因子:支持系統 個人 家庭 社區 學校 (Luthar et al., 2000; Murray, 2003)

30 發展青少年抗逆力的理念架構 外在資源 內在資源 減低 負向行為 的出現 支援及機會 正向發展 正向因素: 抗逆力: 關顧的關係 合理高期望
參與的機會 能力感 歸屬感 樂觀感 Choi, Y. W. (2006). Youth counselling in transition: Rethinking the role of the youth counsellor. Paper presented at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unselling – Counselling Youth in Transition: Innovations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

31 抗逆力與青少年發展的理念架構 環境抗逆資源 青少年的需要 學校 安全 愛與被愛 歸屬感 尊重 掌控 挑戰 權力 意義 內在抗逆資源 家庭
跟成人建立關顧的關係 高期望 有意義的參與 安全 愛與被愛 歸屬感 尊重 掌控 挑戰 權力 意義 內在抗逆資源 家庭 跟成人建立關顧的關係 高期望 有意義的參與 合作與溝通 同理心 解決問題 自我能力感 自我覺察 目標與抱負 提升健康、 社交及學業 方面的成果 社區 跟成人建立關顧的關係 高期望 有意義的參與 朋輩 跟朋輩建立關顧的關係 高期望 (Morrison et al., 2007)

32 保護行動 (Protective Actions)
沒有嚴重行為問題 的學生 Reconstruct 再建造 有長期或 嚴重行為 問題的學生 Reconnect 再聯繫 處於危險 的學生 Reaffirm 再肯定 (Morrison, 2006)

33 教師如何輔導青少年? 認清青少年的發展任務 探索青少年的內心世界 對青少年的挑戰與感受正常化 肯定其能力、給予希望 為未來發展作出引導
提供技能訓練 成為珍貴、不判斷的成人 Peterson, J. (2006). Immobile, slowly moving, moving forward: Youth in transition. Paper presented at 2006 Internation Conference on Counselling – Counselling Youth in Transition:Innovations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

34 香港學校輔導 政策與發展 輔導模式的轉變

35 香港學校輔導的發展 二千年 02年 - 推行「全方位學生輔導服務」(Comprehensive Student Guidance Service),以發展學生在生活上所需的能力為主。 04年 - 教統局的學生輔導組與學生訓育組合併為訓育及輔導組,以加強彼此合作。 06年 - 18班或以上可聘用一名SGT或分配輔導津貼,實現一校一輔導人員的目標。 90年代 92年 - 正式推行「學校本位輔導方式」(Whole School Approach),著重發展性 和預防性工作。教統會增設學生輔導教師(SGT),若辦學團體有2500名小學生便可 自行聘任一位輔導教師。學生輔導教師/主任與學生的比例是 1:2500 97年 - 教育署參考美國輔導體系的模式製作了一套《輔導成長齊參與》 的教材套, 並鼓勵教師在正規課程中進行「輔導課」或 「成長課」。 80年代 年教育署成立小學學生輔導組,統籌小學輔導服務。 小學由學生輔導主任(SGO)負責,服務人數比例為 1:3000(市區) 1:2000(郊區) 70年代 早期學校輔導工作主要由班主任自行策劃和推行,側重於升學及就業輔導。 7 1年 - 社會福利志願機構擴展學校社會工作,成為新的外展服務,並為中學生提 供輔導服務。

36 320人 194人 75人 香港小學學生輔導人員的類別 (2004-05年度) 學生輔導人員
Student Guidance Personnel 由NGO或學校聘請 主要是社會工作者 (Social Worker) 提供註校服務 320人 學生輔導教師 Student Guidance Teacher 由學校辦學團體聘請 具教師資歷 (AM/APSM/PSM) 全職提供輔導服務 194人 學生輔導主任 Student Guidance Officer 由教育局聘請 具教師資歷 (AM) 於官立小學及少於5班的小學提供註服務 75人 資料來源: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2006)。《小學全方位學生輔導服務分享彙編》,香港 :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頁十三。

37 香港學生輔導服務的發展 二十一世紀 全面及發展性輔導 (Comprehensive and Developmental Approach)
九十年代 預防及發展性輔導 (Preventive and Developmental Approach) 七十至八十年代 補救性輔導 (Remedial Approach)

38 配合教育目標 全校教職員參與 著重預防及 發展性的 輔導工作 滿足多數 學生的 成長需要 學校本位輔導 的理念 營造積極、互助、 關懷的校園

39 Comprehensive Student Guidance Service
全方位學生輔導服務 Comprehensive Student Guidance Service 輔導員角色 Position 輔導計劃 Program

40 輔導是一項計劃 著重全面及發展性 學生能獲得 生活所需的能力 全方位學生輔導服務 的基本定理 建基於團隊合作 需有延續性及連繫

41 全方位學生輔導服務 第三章: 學生輔導服務津貼(包括「額外津貼」)的運用及財務安排


Download ppt "香港學校輔導 的 政策與發展 學童成長的需要."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