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CH12 資訊管理的投資規劃與實施觀點
2
本章大綱 IT 投資效益與生產力關係的矛盾分析 IT 投資的評價分析 IT 投資方向的決定:企業資訊系統策略規劃 IS的實施觀點與專案成敗風險分析 專案管理面分析 IS 實施的變革管理與社會技術策略 IT 的治理
3
資訊管理的投資規劃與實施觀點(1/1) IT投資的主要決策問題 IT 的投資是否一定有效益(企業價值)?
IT 投資的方向如何決定?企業的IS在策略上如何規劃? IS的實施導入要如何成功 何謂IS的成功:如何評量? IS專案導入成敗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什麼? IS專案要如何管理? 組織要如何實施適當的管理制度,才能成功的引進IS 以達成既定目標?
4
12.1 IT 投資效益與生產力關係的 矛盾分析(1/3)
「生產力矛盾現象」說明IT 的投資程度與企業的生產力、獲利率,沒有顯著穩定的正相關。至於為何IT 投資與企業的營業額、利潤、生產效率沒有正面的顯著關係?綜合學者的意見,可歸納成下列的幾種主要問題: 效益轉移的問題(Benefit Transition) IT投資的效益轉移到消費者,廠商本身並未得到 中間環節阻斷的問題(Problem of Mediating Variables) 「IT 投資→IT 資源」的問題:由於IT 投資策略的錯誤,而沒有獲取品質優秀的IT資源 「IT 資源→IT 能力」的問題:由於IT 資源的配置錯誤,而無法形成優秀的IT「能力」
5
12.1 IT 投資效益與生產力關係的 矛盾分析(2/3)
「IT 能力→企業流程能力」的問題:空有優秀的IT,但如無法順暢地嵌入企業流程 「企業流程能力→企業績效」的問題:如企業核心「流程」選擇錯誤,則企業仍無法提升「績效」 互補資產的問題 IT的投資必須配合其他組織性與管理性的互補資產,才能整合成一個有優勢的競爭能力 IT投資的成本低估或效益高估的問題 IT 實際發生的成本,常常高於預估成本,實際產生的效益則常低於預期
6
12.1 IT 投資效益與生產力關係的 矛盾分析(3/3)
專案成敗的問題 70%以上的IT專案都被稱為失敗;有的中途夭折;有的無法達到預期的功能與目標;或有的預算與時間增加了好幾倍 *MIS 的引申意涵:由上述的分析,應瞭解到IT 的投資並不會一定 帶來企業的獲利率與生產力的效益。然而如果一個IT 的投資方向正 確,能支援企業的目標與核心能力,並配合適當的互補資產與成功 的實施管理制度,來達成預期設定的目標,則可說此IT 投資「有很 高的概率」,可以提升企業的效益
7
12.2 IT 投資的評價分析(1/9) 一個企業要如何評估是否投資某個IT 專案?主要可以從「財務面」 與「策略面」兩個層級來考量
IT 投資方案的資本預算評價法(Capital Budgeting) 此為一般企業投資設備最傳統的成本/效益分析法。其主要的計算方式有下列幾種: 回收期限法(Payback Method):回收期限愈短愈好 投資報酬率法(Return On Investment, ROI):ROI 愈高愈好,但一定要大於市場利率 淨現值法(Net Present Value, NPV):如果產生「正」的淨現值(NPV),則表示此投資案有利可言
8
12.2 IT 投資的評價分析(2/9) IT 投資的效益衡量分析 IT投資的企業價值
IT 策略層次的價值(Strategic Value of IT):包括提升組織的競爭優勢、競爭者障礙、公司形象、組織的彈性、提升顧客滿意度與市占率等 IT 管理層次的價值(Managerial Value of IT):包括提升資源的控制、改善資源配置、資產的利用率、團隊合作精神 IT 操作層次的價值(Operational Value of IT):包括提升價值鏈各流程的生產力、降低操作成本、存貨成本、減少人力
9
12.2 IT 投資的評價分析(3/9) 有形效益vs.無形效益
有形效益(Tangible Benefit):指的是可以客觀量化衡量,並可用金額來表示,包括上述大多數操作層次的各種效益,例如,存貨管理系統降低存貨成本30%值30 萬元 無形效益(Intangible Benefit):指的是無法立即以客觀的金額來量化,但就長期而言對企業的營運效率有重要的貢獻,如提升決策的品質、提升客戶的滿意度、提升組織的彈性
10
12.2 IT 投資的評價分析(4/9) 質化的衡量方法 案例研究法(Case Study):經由多種資料的蒐集和多個角度的分析,來瞭解IT所產生的成本與效益 認知性的衡量(Conceptual Measurement):此種績效衡量方式或稱軟性衡量法(Soft Measurement),可利用使用者滿意度、客戶滿意度、決策品質的改善程度或知識獲取的方便程度等各種調查問卷,來瞭解使用者的使用行為、意見與績效
11
12.2 IT 投資的評價分析(5/9) IT 投資的總擁有成本觀點
除了無形效益難以衡量的問題,投資評估的主要問題還有下列兩點: 低估IT 投資的總擁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 TCO)的問題 低估IT投資內外部的障礙,而高估IT投資產生效益的問題(價值限制模式的觀點) IT 投資的總擁有成本觀點 TCO 指的是:一種由企業的角度來衡量某項IT 的採購與運用,其所需要的直接、間接的總合成本。傳統上,IT的投資費用計算,常只針對硬軟體的初期獲取成本(Acquisition Cost) ,其實這部分的投資金額只占TCO的20%,其他80%常被企業所忽略
12
12.2 IT 投資的評價分析(6/9) 認為IT的投資成本應包括下列三大類的總合:
獲取成本(Acquisition Cost):包括硬體、系統、軟體、資料庫、網路系統等初期獲取的採購成本 操作成本(Operational Cost):指的是整個系統往後日常操作時,所可能發生的所有直、間接成本,主要包括人力支援成本、安裝升級成本、訓練成本、當機損失成本、稽核成本與病毒損失成本等直、間接發生的成本 控制成本(Control Cost):為了規劃企業整個IT/IS所投入的資源,亦即所謂的中央管制成本(Centralization Cost),以及為了要促成企業IT資源能形成標準化所投入資源的標準化成本
13
圖12-1 IT投資評估的分析架構
14
12.2 IT 投資的評價分析(7/9) *MIS的引申意涵:TCO的重點在於強調IT 的投資總費用不是只有 軟硬體的採購,還包括許多「後續」的升級、訓練、安裝等成本, 還有許多「間接」的支援、稽核、評估等成本,同時也要加入「延 伸出來的損失成本」,例如當機、病毒等。如此加總起來,TCO常 常是軟硬體「直接」、「初期獲取」成本的好幾倍,但企業常常忽 略計算,導致低估了成本,使得整個投資案是成本高過效益,產生 了投資失敗的結果 IT 投資的價值限制模式觀點 指的是瞭解整個IT 於事前投資的「潛在價值評估」與事後「實際價值實現」中間所發生的困難與障礙之模式
15
圖12-2 IT投資的價值限制模式
16
12.2 IT 投資的評價分析(8/9) IT投資潛在價值(效益)的評估及其障礙
互補資產的投入需求 原來資產的淘汰損失成本 IT投資價值實現的轉換障礙 資源障礙(Resources Barriers):IT 的投資需要有配合的互補資產,如果企業在這方面「無法獲取」 知識障礙(Knowledge Barriers):若員工本身缺乏這方面的知識
17
12.2 IT 投資的評價分析(9/9) 價值限制理論對IT投資評估的主要意涵
使用障礙(Use Barriers):若使用者沒有使用的動機,則在此種抗拒的心理狀況下,新IT 的潛在價值亦將無法實現 價值限制理論對IT投資評估的主要意涵 IT 總成本的低估問題:總成本的估算不只是擴大到TCO 的「後續性」、「間接性」及「延伸損失性」的成本,更需要擴大到整個組織內互補資產的投資與沈沒成本的損失成本 IT 效益的高估問題:潛在價值的達成會受到產業環境有無配合、組織互補資產有無到位、人員的知識與配合度有無存在的影響
18
12.3 IT 投資方向的決定:企業資訊系統策略規劃(1/5)
主要議題就是所謂的「企業資訊系統的策略規劃」(Strategic IS Planning,SISP)。其主要的目的是在校準(Alignment) IS的目標與企業的策略 目標 SISP 制訂的主要階段 在策略規劃階段:企業可利用策略目標規劃、核心能力、SWOT分析 在組織資訊需求階段:主要有兩種方法論,一為整體性、客觀性的企業系統規劃方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BSP);一為主觀性、個人化的關鍵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 CSF) 資源配置規劃階段:主要在於決定各專案的優先順序 資訊系統專案開發階段:此為系統開始建構的階段
19
圖12-3 SISP制訂的主要階段與工作
20
12.3 IT 投資方向的決定:企業資訊系統策略規劃(2/5)
SISP 的主要方法論:BSP 與CSF 企業系統規劃方法論(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BSP) BSP/EA的特質 由上而下規劃法 企業整體規劃概念 以支援企業基本作業為目標
21
圖12-4 BSP的企業資訊架構
22
12.3 IT 投資方向的決定:企業資訊系統策略規劃(3/5)
BSP 的優缺點 BSP 的優點:規劃客觀而穩定、完整且嚴謹,清楚定義出整個企業各種層次的資訊架構 BSP 的缺點:工程浩大非常耗時且成本高昂,無法含括一位管理者真正關心的CSF,且利用率常常過低 關鍵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 CSF) 何謂CSF:可由下列幾個角度來瞭解 不能出錯的事 達成績效的保證 影響成敗的事件 衡量成敗的指標
23
12.3 IT 投資方向的決定:企業資訊系統策略規劃(4/5)
CSF 方法論的特質 個人異同 項目有限 因時而異 因產業別、企業特質、外在因素與時間等不同,而有不同的CSF 決策支援導向 可行性高
24
12.3 IT 投資方向的決定:企業資訊系統策略規劃(5/5)
利用企業系統導入方法論 大型的ES 本身都包括了各產業各流程的最佳實務,許多企業本身不需要自己利用BSP來自行規劃與分析企業的作業流程、資訊需求、資訊系統與資料架構。而直接依照各廠商的企業系統的導入方法論,例如:SAP的ASAP、Oracle的AIM、KPMG的R2i等來直接規劃與導入整個企業的資訊系統架構 計分模式(Scoring Model) 應如何來決定投資的優先順序?「計分模式」,此方法先由相關團隊依據組織的目標與策略來決定要考量哪些準則(Criterion),然後再經由共同的討論來決定每個準則對企業的重要性與優先性,並個別給予不同的權重。計算其每個準則的所得點數再乘於權重而得到每個方案的總分
25
12.4 IS的實施觀點與專案成敗風險分析(1/5) IS 專案的成功與失敗
美國在1990 年代初期宣稱IS 專案成功的比率只有16.2%,2000 年代也大約只有28.2%的成功比率,亦即超過3/4 以上的IS 專案都被組織宣稱失敗。系統的「績效」(Performance)遠低於預期,「成本」(Cost)嚴重超過預算,完成的「時間」(Time)遠遠超過預期,沒有達到預期支援組織的目標範圍(Scope)與「效益」(Benefit)。更糟的狀況是專案中途夭折,根本沒有完成
26
12.4 IS的實施觀點與專案成敗風險分析(2/5) 專案失敗的主要風險(Risks of IS Project)
專案的先天本質因素:此方面主要包括「複雜度」(Complexity)與「動態性」(Dynamic) 在結構上的複雜度指的是:IS專案所牽涉到的構面「多」而「複雜」,且每個構面有很大的「差異性」與「互相依賴性」 動態性指的是:IS 專案所面臨的IT 技術、系統需求與作業流程,是處在一個不斷的演進與變化中,隨時都在改變 專案的後天管理因素:此方面的風險,主要是指後天的管理政策,亦即組織在專案的實施中有沒有投資足夠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高階主管的承諾、使用者的參與支持及有無嚴謹的執行專案管理、變革管理等政策
27
圖12-5 系統專案的主要風險
28
12.4 IS的實施觀點與專案成敗風險分析(3/5) 組織方面的主要影響因素 高階主管因素 使用者因素 專案團隊因素 組織結構因素
組織的動態與改變速度 外部環境方面的主要影響因素 複雜度方面:合作廠商數量:會產生許多溝通、協調整合的問題 動態方面:外部環境變化:組織面對的政治、社會、科技、法令、產業、產品及服務變動的速度非常快
29
12.4 IS的實施觀點與專案成敗風險分析(4/5) 技術方面的主要影響因素
IT基礎設施因素:基礎設施的新穎程度(Novelty)與變化速度兩個因素 新穎程度:專案所利用的IT技術是第一次的經驗 技術變化程度:IT 新技術不斷出現,許多專案執行到一半,原來用的科技已經快被新科技取代 專案因素:專案的複雜度與動態性,IS專案的規模大小、是否一直在改變、有無跨許多組織 系統因素:許多目前的舊系統整合、是否要整合許多不同的軟體、資料庫等因素,系統是否分散在許多不同的地點
30
12.4 IS的實施觀點與專案成敗風險分析(5/5) *MIS的引申意涵:瞭解IS投資專案的重要失敗風險因子(Risk Factor)有兩種 重要性:1. IT 評價估算的考量:在評價一個IT 投資案時,每個專案關於上述 的風險因子不同,因此會影響其所要投入的成本多寡與完成的時程也會不同。 例如一個跨多部門、多使用者且對目前工作流程衝擊大的專案,其所採取的IT 非常新穎,組織過去又沒有此專案經驗,且專案人力不夠、技能不足,如又遇 上使用者抗拒、CEO漠不關心,則此專案失敗風險大且所要投入的人力、物 力、財力、時間都會相對的多與長。2.組織實施IT的管理與關鍵成功因素:針 對上述如此多的風險因子,IS的開發團隊必須做好下列幾個重點:(1) 掌握高 階主管的承諾與支援。(2) 瞭解使用者的態度並透過使用者的參與來尋求合 作。(3) 執行良好的「變革管理政策」解決「人」的問題。(4) 執行良好的「專 案管理政策」解決「專案資源利用」的問題。(5) 執行良好的「系統開發方法 論」來解決「系統品質」的問題
31
12.5 專案管理面分析(1/2) 組織的資訊化過程,是由許多單一的IS 專案所組成的,而IS專案導入 是個複雜、多構面影響的困難過程,失敗率很高,有結構性的方法論 來指導,專案要管理得好,主要可分為兩個層次的思考:一為專案規 劃層次;一為專案管理層次 在專案規劃方面 IS專案規劃(Project Planning)的主要工作:包括IS專案問題的定義、目標的確立、。例如專案目標的確定就需符合SMART原則(Specific, Measurable, Attainable, Realistic, Time-Limited),亦即目標的訂定要明確、可測量、可以達成的、實際的、有時限的 IS 專案規劃的主要議題:必須清楚地釐清下列六個主要的問題:(1)What (2)Who (3)How (4)When (5)How Much (6)How Long
32
12.5 專案管理面分析(2/2) 在專案管理方面 專案整合管理 專案範疇管理 專案時間管理 專案成本管理 專案品質管理 專案人力資源管理
專案溝通管理 專案風險管理 專案採購管理
33
12.6 IS實施的變革管理與社會技術策略(1/4) 變革管理(Change Management)
「人」是任何改革的核心,改革的理念不為人所接受時,就無法成功。因此,改革最重要的工作在於促發、激勵人的動機,並持續增強(Reinforce)其執行新專案的行為
34
表12-1 組織變革管理上的主要進行步驟
35
12.6 IS實施的變革管理與社會技術策略(2/4) 解凍階段 建立變革的共識:領導階層如沒有共識,將會形成多頭馬車
建立高階領導群:例如,設立跨功能及跨層級的e化高階指導委員會(SteeringCommittee)。必須各個單位的主管都參與此委員會,且透過討論與有充分的共識與認同感以後 建立改革的願景與策略:改革需要有方向、計畫與步驟 願景與策略的溝通:讓其瞭解6W,使其有動機、有期望、知道「為何而戰」
36
12.6 IS實施的變革管理與社會技術策略(3/4) 改變階段
強化變革的力量:高階團隊要利用一切的資源來掃除變革的障礙,宣示必成的決心;積極、「有力」地推動 設計與宣傳短期的績效:一個變革管理政策,如果在短期內「捷報連連」,不斷傳出振奮人心的成功訊息,則會大大地提升變革團隊的士氣 擴大改革效應:亦即利用近程的績效「乘勝追擊」,引發更多的變革效應來「壯大聲勢」,形成主導的想法與文化
37
12.6 IS實施的變革管理與社會技術策略(4/4) 再結凍階段 社會技術策略
IS變革結果會有「人在系統在,人走系統亡」,要持續強化變革的「正當性」、鞏固新的組織文化、抑制舊組織文化的反撲、將新的工作方式嵌入組織結構中,形成一種例行的慣例(Routine) 社會技術策略 指的是任何IS 的規劃方案都要同時考慮到兩個構面的成本與效益。一為社會面,包括此方案對員工福利、工作滿意度、工作安全、生活品質的成本與效益。二為技術面,包括此方案對組織生產力、作業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獲利等方面的影響
38
12.7 IT 的治理(1/3) IT 治理的基本概念與背景
指的是:一個幫助企業的相關利益團體(Stakeholder,主要是投資者),用來指導、監督、稽核與評估企業有無合法、有效的使用IT資源來提升企業的價值,降低企業風險的一個管理方法論與流程規範 IT 治理有別於IT 管理主要在於IT 管理是以企業內部管理者的角度、利益、價值觀來思考IT 的投資與執行,而後者則是以投資者(所有者)的角度來監督管理者是為了管理者自己的私利,而濫用、錯用、不守法、不守倫理、冒險亂用IT的資源,而導致整個公司的巨大損失
39
12.7 IT 的治理(2/3) IT 治理的最佳實務:COBIT
IT 治理相關的流程規範有許多,但目前最被企業採用得最佳實務為COBIT(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 主要流程與目標控制點(Contral Objectives):COBIT 第四版(COBIT V4)共有四大領域、34 個主要流程,215 個目標控制點,此四大領域主要包括: 規劃與組織管理(Plan & Organize) 大方向的掌握與定義 重要資源的管理:明訂企業必須對IT 的投資,要清楚明確的管理、監督、控制等管理流程
40
12.7 IT 的治理(3/3) 獲取與實施管理(Acquire and Implement)
IT 資源的有效獲取:對IT 相關資源,企業必須有明確的管理與控制流程 IS的引進管理:對企業應引進哪些IS,企業要有明確管理與控制流程 服務的傳遞與支援管理(Deliver and Support) 監督與評估(Monitor and Evaluate) IT 的流程方面 IT 的內部控制 IT的法規遵循方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