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篇 趨勢發展篇 第一章 班級經營與教學革新 第二章 班級新型態—學習型班級組織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篇 趨勢發展篇 第一章 班級經營與教學革新 第二章 班級新型態—學習型班級組織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篇 趨勢發展篇 第一章 班級經營與教學革新 第二章 班級新型態—學習型班級組織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一篇 趨勢發展篇 第一章 班級經營與教學革新 第二章 班級新型態—學習型班級組織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四章 符應「全面品質管理」之班級經營

2 第一篇 趨勢發展篇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3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前 言 在促進教育革新及教室生態改變中,教學科技或教育科技扮演著主導地位,根據「教育傳播與科技學會」(Assoc-iation of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一九九四年的定義,教學科技包含「設計、發展、利用、管理、評鑑」等五大歷程,這是一種動態整合的過程(Seels & Richey,1994,p.1)。由於此種因素,引導著教學活動許多創新的機會,教師須將科技與教學相結合,配合有效的教學發展模式(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models),熟識學生對新時代學習情境的認知策略(ocgnitive strategies),掌握教室生態情境的轉變,營造豐富的教室學習情境,才能發揮教學科技之積極目的與功能,達到全面品質的教育目標(吳明隆,民87a)。

4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一節 班級生態的屬性 班級既屬一種組織,亦有其組織生態學,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班級,班級團體乃是「師生」和「環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態系統,師生是組織境內「居民」,居住在班級環境內「居民」與班級環境發生形成一種互動關係,此關係是複雜而交錯的。從生態系統的觀點而言,班級組織具有以下六個屬性: 一、人多事雜 班級內由學生數較多,班級空間有限,班級組織內顯得十分擁擠;班級內教教師不僅負責教學而已,從學生進教室開始的行為輔導、生活教育、問題解答、清潔打掃等,皆要教師的關注與指導;作業批改、記錄表填寫、教學活動的計畫、學習單的設計、行政工作支援等,讓教師有事做不完的感覺。

5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一節 班級生態的屬性 二、同時發生 班級內進行的各種活動,往往在同一時段發生,教學活動時,教師關注的是教學實施的流暢性,也要注意學生的反應與互動情形;當教師處理學生問題或不專注的行為時,同時也要監督其他學生學習表現與學習反應;在問題討論時,教師既要注意學生所回答的內容,也要注意到其他學生的學習態度與表情,掃瞄其他學生是否專注或從事其他行為;當教師處理學生行為問題時,同時要注意其他學生正展現何種的學習行為與表現。

6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一節 班級生態的屬性 三、快速急切 班級內所發生的大小事件,其步調都很快很急,教師不加仔細注意,有些事件往往無從得知,學生行為問題、吵架、打罵事件、學習不專注、動機態度不佳等,如果老師無法立即發現,適時處理,則班級事件會日漸擴增,影響班級組織的和諧,進而影響學生學習效率與成效。 四、難予預測 班級內由於人多事雜、事件發生快速急切,且具同時發生的特性,因而事件發生常常是難予預測的。如教師教學活動原計畫周詳,但在教學實施時常因外在因素干擾而中斷;學生行為事件因某一學生意外,而緊急停止。

7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一節 班級生態的屬性 五、公開無私 班級是一個公開的園地,也是一個公共的學習之處,師生在班級內的一舉一動與各種行為表現,或是班級內發生大小事件,都是無所遁形的;教師的不當管教與教學方法不當,組織成員(學生)皆看得一清二楚,如果教師的領導與管教方式不變,長久下來,教師領導角色就會動搖,無法獲得學生信服、無法取得家長的認同。

8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一節 班級生態的屬性 六、歷史因果 教師行為影響學生學習態度、造成學生對教師的認同表現,影響日後的師生關係,學期初的上課模式與規定,影響班級一學期或次學期的學生學習行為與師生互動關係。班級組織暨有歷史特性,就有先後的因果關係存在,教師對某一學生行為不佳所留下的刻板竹印象,就是一個明顯的實例。 班級組織生態中,學生知能增進、行為改變是多種因素引起的,身為教師應了解班級組織生態,掌握生態情境,才能研擬有效輔導與班級管理策略。

9 第一節 班級生態的屬性 1.了解班級組織生態特性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一節 班級生態的屬性 1.了解班級組織生態特性 所謂知己知彼、創造奇蹟;教師要有效經營班級、提昇教育品質,就要了解所屬班級生態特性,這包括對班級學生個性的了解、資質的了解、態度的了解、學生互動模式的了解、學生次級文化的了解;班級人力資源的了解、班級學生家長職業、專長的了解等。唯有完整的了解班級組織的生態特性,才能研擬有效的輔導經營策略。 2.應用多種常規管理模式 班級生態並非是一個靜態的狀況,具有動態的特徵;班級發生的事件內涵十分複雜,要有效處理班級事件、學生的不當行為等,教師要具備各種常規管理模式,根據實際情境、事件發生的內涵、當事人的人格特質與事件動機等,採取適合的管理模式,才能有效處理複雜而多元的班級事件。

10 第一節 班級生態的屬性 3.客觀公正處理班級事件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一節 班級生態的屬性 3.客觀公正處理班級事件 班級生態事件發生,均是在公開的情境之下,不論發生事件的對象為何人,事件為何事,教師處理事件應抱著「對事不對人」心態,因為教師處理、對待事件的過程,全班學生均一清二楚,對學生有莫大影響。教師應秉持公正、公開公平的原則,以客觀的立場處理班級各種事件或同學間爭執。 4.積極預防重於消極處理 班級事件與活動的安排,在於使學生身心獲得充分發展,進而培養良善的品格,其目的在減少學生不適宜的行為。班級經營的目的,在於協助教師教學活動的進行,導引學生積極性行為表現,而非藉由班級活動或發生事件來控制學生行為,消極性處理只是一種治標工作;積極性導引才是治本目的所在。

11 第一節 班級生態的屬性 5.巧思安排各種學習活動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一節 班級生態的屬性 5.巧思安排各種學習活動 由於班級人多事雜,事件發生難予預測,且事件發生甚具快速性,教師如不能從教學方法著手,則學生非期望行為會有增無減。班級是學生學習的主要處所,如果教師安排的學習活動有趣而多元,符合學生學習需求、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騇相契合,則學生自會喜愛學習;喜愛學習、樂於學習後,不適宜的行為自會減少。

12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二節 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 「任何事情、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均能學習」是導致教學發展模式轉變的主要核心概念,轉變趨劫是以教師為中心轉變建構營造適宜的教學環境及情境,以促發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導引學生學習。 任一個學習空間均可視為教室,而教室中導引學習的每個情節(episode)是明確的、獨立的,是廣博課程內涵的一部分。組成教室情節的實體包括:學習者、教材內容、教材媒體、教師、同儕及情境脈絡,每個不同時間內實體物互動均是要朝向一個共同的目標-教育目標。

13 第二節 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 學習空間 時 目 標 間 情節引導 媒體 教材 學生 同儕 教師 情境脈絡 學習者為中心派典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二節 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 學習空間 情節引導 媒體 教材 學生 同儕 教師 情境脈絡 學習者為中心派典

14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二節 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 教學發展模式主要根據行為心理衍生而來並非只史肯納派觀點,而情境化認知論(situated cognition)、建構(constructivism)、建造論(constructionism)、後現代主義(postmodermism)等對於教學發展歷程演進修訂均扮演重要角色。 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派典中,學生位居學習的中心,教師、教材、媒體、教學、情境、活動等均環繞著學生;傳統上以教師為中心的學習派典,乃以教師為中心,教學、評量、課程編製、活動規劃均以教師為主體,其缺點是學生習意願低落、學習動機不高、習興趣欠缺、學習態度不佳等。

15 第二節 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 教師為中心的學習派典有以下四點特徵: 1.一人獨大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二節 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 教師為中心的學習派典有以下四點特徵: 1.一人獨大 教學時,教師為學習的中心,學生的一切學習活動均以教師為主,學生少參與班級活動規劃、學習教材的編製等,其學習完全處於被動,消極性多於積極性。 2.二板分離 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活動,常以講述主,而為「黑板」為主要傳遞媒介,學生除聽講外,在位置上常以抄寫為主,表面有學習行為,實質上無學習動機,因無聊、無趣,常注視著「天花板」,而無法專注於學習行為上。

16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二節 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 3.三不同心 教師教學活動未能考量學生學習經驗、學習動機,教師對班上學生沒有深入了解,學生也無法了解老師內心感受與教學要求,學生間很少群體合作學習,彼此了解不多,學生、教師、同儕間的凝聚力不強。 4.四一永恒 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常是一個人、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一份評量問卷,課程教材均是毌定不變,教學模式甚少改變,評量以紙筆式測驗為主。

17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二節 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 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並非對學生完全沒有助益,但在資訊科技學習生態中,則偏重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反省自己學習行為,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其相關核心概念: 1.教師 教師要從學生觀點來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以學生可以接受、可以理解的語言來表達,以學生的認知結構來思索問題,以學生角度來解決問題。 2.課程教材 課程教材即為學習內容,課程教材內容要與學生生活經驗相契合,學習內容非是抽象內容、或艱深不易理解的符號知識,而是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中心點,向外擴增的生活知識。

18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二節 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 3.媒體 學習者為中心的模式,科技媒體成為輔助學生學習的利器,電腦輔助學習、網路建置的學習情境、視聽多媒體等,均可幫助學生學習,達成個別化教學、補救教學、充實學習的目標。 4.同儕 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模式,重視同儕間的合作關係,以群體合作代替傳統的個別競爭,學生從群體合作中,學會尊重他人、關懷他人、與人如何相處能力,與人共同分享成果喜悅,而非從競爭優勢中獲得滿足感。

19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二節 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 5.情節引導 情節引導,就是教師教學活動安排,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法中,主要是「問題解決」(problem-solving)及「問題探究」為主(inquirybased)(Berge, 1998),情節引導,在於詳細策劃學生動態的學習活動,教師所安排的活動,要能導引學生學習、提供學生操弄機會。 6.情境脈絡 學生知識建構,受到學生個人經驗與環境互動的影響,學生學習受到當時情境脈絡的影響,情境脈絡除了傳統境教功能外,也包含促發學生探索問題的動機。

20 第二節 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 7.目標 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目標,重視的是全人教育目標的達成,關注的是學生身心整體和諧發展。 8.時間、空間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二節 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 7.目標 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目標,重視的是全人教育目標的達成,關注的是學生身心整體和諧發展。 8.時間、空間 是一種開放空間、開放時間的理念,班群是開放空間的一種具體展示;開放的時間在培養學習者隨時學習的習慣,學習者隨時隨地均可進行學習活動,也是終身教育學習社會的主要特徵。

21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一、師徒相授角色多元扮演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因應二十一世紀教學科技革新,追求的是全面品質管理的教育目標,為達此目標,必須對新世代教室生態典範的轉變有所體認與深切了解,方能採取有效教學策略,因應學生的認知建構模式,研擬具體有效的教學發展活動。二十一世紀資訊科技所促使的教室生態典範結構改變主要有以下幾點(吳明隆,民87a): 一、師徒相授角色多元扮演 由於資訊來源之多元化,教學者也可能是位學習者;知識給予者也可能是位接受者,資訊傳遞者也可能是位獲取者, 因而「單一固定角色」絕不能因應新世代教室生態情境,師徒相授方式及多元角色的扮演才是新世代教室生態所需。

22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二、重視合作學習理念做法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二、重視合作學習理念做法 在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的教室情境中,教師的角色不再是控制,也不再評量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過程,相反的它是導引學生學習,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是協調者、顧問者及指引者。教師群體中的合作學習,即是新課程中所強調的協同教學、班群教學,合作學習、協同教學導因於網路社群理念,未來新世代的班級學習生態中,將以學生合作學習取代個體間競爭,以教師協同教學(team teaching)模式取代個別獨立教學方式;合作學習代表學生學習型態的改變, 而協同教學則代表著教師教學型態的革新。

23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教師協同教學模式,展現以下幾特性(張清濱, 民89)﹕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教師協同教學模式,展現以下幾特性(張清濱, 民89)﹕ 1.多樣性 不同的教師提供學生不同的經驗,學生可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面對問題、思考問題,學生獲取資訊的來源更為廣泛而多元。 2.專業性 教師各有所長,依教師專長授課,學生同時可吸收教師最擅長的部分。 3.統整性 不論單科或跨科,教師可把零星、片斷的概念或知識予以整合,成為有系統的、完整的概念或知識。

24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4.個別性 教學過程可由大班教學到小組討論再到獨立學習,可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 5.合作性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4.個別性 教學過程可由大班教學到小組討論再到獨立學習,可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 5.合作性 以往的教學型態大都是任課教師獨立作戰,唱獨角戲。協同教學則不然,它動員有關教學人員,互動配合,群策群力、合力完成教學活動,充分發揮教學團隊的精神。

25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三、符應建構主義學習觀點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三、符應建構主義學習觀點 建構主義學習觀,強調學習者主動建構自己有意義的知識,其學習是一種有意義的學習,以問題解決為核心,讓學生從動手操弄中,發現解決問題的原理原則;課程內容符合學生生活經驗,教學設計要能引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願。 四、強調教育科技整合應用 未來教育科技的運用著眼於技術的整合應用,電腦、電視機、錄音機、幻燈片、閉路錄影機、電話、手寫輸入板等多媒體教室工具,應整合於一起,才能發揮最大效益。教育科技有效的整合使用,才能發揮使教學更為生動,多重資訊的刺激下,才能營造有創意的空間 ,使學生能藉由資訊科技、擷取利用資源,進而創造有用的資訊。

26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五、師生共同分擔學習之責 六、無邊界的學習因運而生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五、師生共同分擔學習之責 學生學習成效除應由教師負其責之外,學生本身更應負起學習之責;在學習歷程中,如果師生能共同分享學習之責,則師生會一起學習,積極投入學習活動,促進師生互動機會,對師生閞係培養有正面肋益。 六、無邊界的學習因運而生 網際網路的學習與資料的找尋,沒有時空限制,地球村資源是整個教室的學習素材,教科書及傳統教材居於次要地位,學生居於主要角色,虛擬城市、虛擬學校、虛擬教室等均成為學生學習之處;資料尋找、擷取、整合、組織、歸納及創造能力,才是學生所要積極培養的知能。

27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七、科技資源成為最佳學習素材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七、科技資源成為最佳學習素材 教師不再是學生專業知能的唯一來源,多媒體教材及整個網路資源均是學生學習的素材。也由於學習素材的多元化導致學習型態及學習方式的轉變,重視互動、互助及合作學習方式,這即是新教室學習的典範之一。 八、關注資源化的學習情境 資源化學習環境是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在一個資源整合的環境中,充分顧及學生的個別差異,提供一個有效及彈性的學習適應方案,在精心設計的情境中,讓學生主動的學習,教師以一協助輔導者立場,提供並整合各類型的資源及媒體,讓學生運用資源主動學習,在課程設計上則是強調整個學習過程,而非僅是學習的成果。

28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九、教室網路學習社群建構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九、教室網路學習社群建構 由於教育科技的專業化與精緻化,教室網路學習社群的概念就是強調教師協同合作教學。結合不同的專業與經驗,透過協同合作,老師用相同的時間,提供學生更好的教學;老師承擔起協同共事的能力與責任,廣泛運用彼此有創意的想像力和實務的智慧,並且互相學習,共同利用彼此的資源,才能發展比較有效的教學計畫與方法。 十、反映動態教學發展模式 傳統直線教學歷程教學傳遞是單一方向的直線進行,此種教學模式無法反映新世紀學習認知歷程,也無法的溝通、互動的歷程,彼此者相互的傳遞資訊,從有效互動中,促進教學效果。

29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形成性評量 教學目標 教學分析 表現目標 教學策略 選擇媒體 總結性評量 情境評估 教學發展歷程之直線傳遞圖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形成性評量 教學目標 教學分析 表現目標 教學策略 選擇媒體 總結性評量 情境評估 可接受之 先導測驗 教學發展歷程之直線傳遞圖

30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教學發展歷程之曲線傳遞圖 接受 總結性評量 否 是 先導測驗 選擇媒體 教學分析 教學策略 情境評量 教學目標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接受 總結性評量 先導測驗 選擇媒體 教學分析 教學策略 情境評量 教學目標 表現目標 形成性評量 教學發展歷程之曲線傳遞圖

31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教師在班級經營如能把握以下原則,則班級經營會更具效率與效能: 1.民主多元是班級經營的常態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教師在班級經營如能把握以下原則,則班級經營會更具效率與效能: 1.民主多元是班級經營的常態 新時代班級生態與社會發展相呼應,教師應以民主方式教育學生,尊重學生的另類看法與不同意見、重視學生學習權,班級活動、常規訂定、教學設計規劃均要獲得學生認同。 2.全人教育是班級經營的目標 班級經營的目的在促發學生德、智、體、群、美的充分發展,認知、技能、情意的正向改變,開展個人潛能,培養新時代所需的關鍵能力,促發全人教育發展目標,全人教育是班級經營的唯一目標,也是學校教育主要目的。

32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3.溝通協調是班級經營的方法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3.溝通協調是班級經營的方法 師生理性、雙向、互動的溝通,是班級活動能否順利推展的有效方法,師生的溝通協調在於減少歧見、達成共識,提高學生參與動機。 4.權變彈性是班級經營的模式 新時代學習生態環境差異甚大,教師在教學、管教態度、訓輔方式等所採取的方法,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尤其在教學策略運用與學生行為輔導上,除考量學生個差異外、也要重視整個生態情境。

33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5.正向激動是班級經營的手段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5.正向激動是班級經營的手段 班級經營的在於培養學生「內發」的知動機,而非只是「外塑」行為的培養,正向激勵與教師的積極態度是促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教師應以鼓勵代替懲罰,以稱讚代替責罵,以積極回應態度代替消極打罵教育。 6.活潑創新是班級經營的策略 班級經營中,不論教學過程、班級活動、評量方法等,教師均要注意其活潑性、生動性、創新性,以學生學習經驗相契合,尤其是教學策略的設計與教學方式,更要重視學生學習動機促發,學習興趣的提高。

34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7.師生關係是班級經營的基礎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7.師生關係是班級經營的基礎 良好師生關係是班級經營的基礎,班級師生關係的建立並非一朝一夕即可達成,而是要從平時師生互動中加以培養,教師的自我態度、教學期望、領導方式等,均要以學生為主要考量對象;教師能尊重學生,自然能獲得學生尊重,師生的相互尊重,是良好師生關係建立的起步。 8.適性教育是班級經營的趨勢 有教無類,根據學生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是班級經營的發展趨勢,教師應有正確教學觀,體認每位學生均有所長與發展能,教師不應放棄任何學生,相對的,應重視適性教育,以帶好班上每位學生為教學應盡的職責。

35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9.親師溝通是班級經營的助力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9.親師溝通是班級經營的助力 親師雙方的協力合作,是教育革新的趨勢之一,家長的協助介入,是教師班級經營中重要的助力,在班級經營中,教師應極尋求家長的協助,妥慎運用家長的人力資源,藉由家庭與學校教育的密切配合,以促發學生健全人格發展。 10.進修研究是班級經營的動力 教學革新的發展趨勢,班級經營新知能的獲得,均需要教師透過在職進修研究,以達成獲取各種專業知能目標;教師應從教學實務中,以行動研究反省檢視自己的教學行為,促發本身的專業成長。

36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美國人類學者米德(M. Mead)在其《文化與承諾》一書中為傳播科技文化的三個變遷是︰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美國人類學者米德(M. Mead)在其《文化與承諾》一書中為傳播科技文化的三個變遷是︰ 1.回塑型文化(post-figurative culture) 傳統型時代,傳播科技不發達,兒童及青少年向父母或有經驗之年長者學習,教學是一種由上而下單一直線傳遞方式; 2.同塑型文化(co-figurative culture) 工業化初期,變遷急遽,知識來源多元化,兒童及青少年向同輩學習教學是一種水平的傳遞,年長與否成次要考量因素; 3.前塑型文化(pre-figurative culture) 工業化後期及未來社會,科技進展一日千里,文化規範及生活準則由年輕之新生代創造和領導,教學乃成為由下而上之傳遞(高強華, 民77)。

37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為因應資訊社會的來到,教師不得有所省思與調適,要掌握資訊、創造新知,首先要體認: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為因應資訊社會的來到,教師不得有所省思與調適,要掌握資訊、創造新知,首先要體認: 1.電腦是未來個人學習的主要利器; 2.網際網路是未來個人學習有效途徑; 3.電腦是促使資訊社會進步的重要工具。 二十一世紀教育革命中教師所要重視的是,注重應用領域的要求而不是技術成份的提昇。新時代教室的功能要求是多用途、多功能、獨立的軟件和課程、高度交流的環境、多層次的遠距學習功能、開放式結構、知識自動化—獲取知識過程的自動化處理、多層次的交流、能力開發—教員的開發過程、全球知識交換項目(張光進, 民87)。要因應二十一世紀資訊科技社會的來臨,教師必須有深切的體認、自我覺醒能力、反省能力、創新的教學,以展現自己的專業知能,獲得家長、學生的肯定與認同(吳明隆, 民87a;民87b)。

38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一、因應時代脈動、調整自我腳步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一、因應時代脈動、調整自我腳步 美國教育專家Combs(1988)指出:「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改變大家的信念及思考邏輯」,革新必先革心。教師如果無法體認資訊時代的脈動已經來臨,而自我有效調適與改變,則無法因應二十一世紀的資訊社會或教育變革。而二十一世紀變革,除培養新生代的國民為新科技的操作者或使用者外,更要培養新生代國民成為機器的設計者或製造者。 二、配合學習多元、扮好導引角色 在學習開放而多元之下,教師並非是學生獲取知能的唯一來源。網際網路蓬勃發展,個人學習教育引進,學生為學習主體,教師扮演的是啟發者與導引者角色。在資訊社會育情境中,教師不僅是教學者,亦可能是位學習者,須隨時向學生請益,亦師亦友,邊教邊學,雙向民主的溝通互動,是教育不可避免的潮流。

39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三、體認資訊變革、應用科技媒體 四、運用網路資源、充實教學素材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三、體認資訊變革、應用科技媒體 利用電腦或網路所從事之電腦輔助教學是未來教育的另一主流,它對於補救教學、反覆練習、精熟學習及個別化教學有顯著而重要的影響。教育科技革新的訴求不外是追求教育的「三E」:重效能(effectivene-ss)、講效率(efficiency)、達卓越(excellence),在新世代的教育情境中,教育目標所要達到的是精緻卓越、效率與品質,如果教師於教學歷程中能妥慎應用科技化輔助工具,定有助於教學效能的提昇。 四、運用網路資源、充實教學素材 身為二十一世紀的現代教師,必須具備基本的網路操作與應用能力,才能使教學型態更為多元、教學方式更為活潑、教材內容更為充實、教學效果更為提昇、教學目標更易達成,而學生學習更為有趣、學習態更為積極。

40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五、建構教學環境、強調適性教學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五、建構教學環境、強調適性教學 建構的教學環境裡,強調的是要落實以學習者為主導之教與學的活動,幫助學習者有系統的運用適合其知識背景與學習經驗的思惟方式,來建構重組其資訊。 資訊社會是一個開放學習空間,教師除應具備開放教育基本理念與做法,以因應教育改變與科技革新外;尤須因材施教,重視「適性教育」。在適性教育下,每個學生之尊嚴皆應受到基本的尊重與維護,教育須依個人性向與能力,發展其潛在特質,並貫徹零拒絕的教育理念,提供多元學習環境,使特殊學生潛能得以發展,在評量方面,所要著重的是多元評量的應用,所要強調的動態評量,至於紙筆與非紙筆測驗也應兼顧。

41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六、重視人文關懷、提昇自我專業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第三節 教室學習生態典範轉變 六、重視人文關懷、提昇自我專業 資訊社會雖是一個科技更發達的社會,但也是一個更重視人文精神的社會。在物的層面以資訊科技為主軸,在人的訴求上以人文關懷為焦點,二者相輔相成,才能培養新世紀的「全人化」國民。因而教師更須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學生的人性尊嚴與個人價值性。 此外,資訊社會也是一個學習再學習的社會,教師教學專業的提昇,須靠不斷的在職進修與研究,如親師溝通的技巧與方式、班級經營的信念與方法、開放教育的策略與做法、教法革新的趨勢與應用、學生心態的了解與因應、教材內容的變革與內涵等均須不斷的進修,方能有統觀的認識與了解,也才能應付資訊社會的教學所需,也惟有如此,才能提昇教師教學的專業權咸,發揮專業的影響力。 為因應資訊科技的社會來到,所要培養的不僅是學生專業知能的提昇,而是全面品質績效的追求,所要努力的是「全人格」學生的培養,重視的是學生於資訊社會中的「關鍵能力」。


Download ppt "第一篇 趨勢發展篇 第一章 班級經營與教學革新 第二章 班級新型態—學習型班級組織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