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特殊儿童感知觉训练 魏欣 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
2
一、感知觉训练概述 (一)感觉与知觉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
感觉剥夺实验 贝克斯顿(Boxton)在美国麦吉利大学所做的感觉剥夺研究,募集了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参加实验的人。
观察窗 空气调节装置 扬声器 记录生理 数据的导线 护目镜 耳机 麦克风 手铐 贝克斯顿(Boxton)在美国麦吉利大学所做的感觉剥夺研究,募集了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参加实验的人。 志愿者每天躺在床上睡觉,并有每天20美元的酬劳。他们可以自己决定何时退出实验。
4
实验证明,生命活动的维持需要一定水平的外界刺激。
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过程 唱歌 吹口哨 自言自语 睡觉 厌倦、不安 制造刺激 实验结果 大多数被试在实验开始后24—36小时内要求退出,没有人坚持72小时以上。 实验证明,生命活动的维持需要一定水平的外界刺激。
5
感知觉是认知活动的初级形式,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等。
6
3.感觉的种类 1)视觉 2)听觉 3)嗅觉 4)味觉 5)皮肤觉: 触觉、温度觉、痛觉 6)前庭觉: 侦测动作与重力场的关系,负责感受平衡与运动状态的改变,感受器位于内耳 7)本体觉: 感受来自肌梭、肌腱、关节等的位置觉、运动觉、震动觉。
7
二、感知觉训练的产生与发展 (一)依塔德“感觉训练法” 依塔德( )法国著名的医学家、特殊教育家。
8
1800年初,在法国中南部的阿韦龙森林地带,人们发现并抓住了一个在野外长大,秉性似兽,似乎又聋又哑,约十二三岁的男孩,后起名叫“维克多”。
1800年7月20日,奉政府之命,维克多被送往巴黎国立聋校。经过3个月的训练,维克多进步很小。 1800年12月,维克多被转给依塔德。依塔德随后为其制订了一个系统的训练、教育计划,并开始 了长达5年的教育训练实验。
9
第一阶段:大量强有力的刺激和偶尔地、集中地情感刺激,唤醒其神经感觉能力。
具体方法如下: (1)每天用热水给维克多洗澡 (2)给他穿上暖和的衣服 (3)注意他的床铺与房间的保暖 (4)经常不停地揉搓维克多的脊柱和腰部 (5)听力练习 第一阶段总结报告:可以自由地使用他所有的感觉,已具有注意力、反应力、记忆力,可对比、分辨、判断,可以动用他所有的智力去了解与他的教育有关的物体。
10
第二阶段:发展感觉 让其进行行为模仿以训练听觉的明确性; 打乱单词的顺序,让其分辨字母来训练视觉; 通过实物的触摸与辨别来训练触觉; 通过扩大食物和饮料的范围来训练嗅觉和味觉。 第二阶段总结报告:养成了正常的睡眠、进食和个人卫生习惯;视听触味觉都得到了发展;知道一些常用物品的法文单词,并能依单拿回物品;学会了一些形容词与动词,可以抄写熟悉的单词……
11
依塔德认为: 感觉器官必须进行大量的练习; 触觉在所有的感觉中地位最重要; 强调多种感官功能的训练。
12
(二)蒙台梭利“感官教育法” 蒙台梭利(1870-1952)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被誉为世界上自福禄培尔以来最伟大的幼儿教育家。
1896年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性医学博士。 后在罗马大学附属医院任精神病临床助理医生,主要治疗智障儿童。 “缺陷儿童的教育问题比医疗问题更重要” 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儿童之家”
13
3-6岁是感官活动和智力形成联系的关键期。 智力的培养首先依赖感觉。 感官训练教具:
14
(三)弗劳斯蒂格“动作教育” 动作教育的首创者,并将动作教育纳入特殊教育与幼儿教育。 包括: 动作的学习:动作能力、身体 能力;
动作的教学:对身体、周围环境的探索,认知运动能力,情绪的发展
15
(四)艾尔斯“感觉统合训练法”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家 1972年提出感觉统合理论。
感觉统合:指脑对个体从视、听、触、嗅、前庭等不同感觉通路输入的感觉信息进行选择、解释、联系和统一的神经心理过程,是个体进行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础。
16
感觉发展 初级的感觉统合:身体双侧的协调、眼手协调、情绪稳定、从事有目的性的活动 高级的感觉统合:注意力集中、组织能力加强、自我控制、学习能力、概括和推理能力不断发展等。
17
二、感知觉训练的理论基础 (一)神经的可塑性 神经细胞不可再生 受损后的残留部分可以通过功能重组,以新的方式代偿已失去的功能。
功能重组:轴突侧支长芽、突触功效变化,形成新的神经回路。
18
(二)运动控制理论 玻巴斯神经发育理论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会使正常情况下受控制的下位中枢开始活动,从而出现异常反射,造成不正常的姿势和异常动作。 神经易化技术即是通过控制不正常的运动模式、异常的张力和异常的协同方式 来引发正常运动模式的出现。 在动作训练中,可根据儿童动作发展的阶梯顺序,抬头-手支撑-翻身-坐-爬-跪-站-走-跳这一过程进行动作控制的训练。
19
(三)丰富环境刺激理论 【实验】: 标准环境:3-6只小白鼠,但不提供物体; 孤独环境:单独饲养于一个很小的笼子里,不提供物体;
丰富环境:8-12只为一组,在大笼中饲养,笼内放置不同颜色及形状的物体,包括转盘、斜坡、管道、玩具等,并按一定的频率更换以造成新异的刺激 结果:成年后,迷宫测试,丰富环境的小白鼠迷宫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视觉敏锐度、长时记忆能力较其它组更强。
20
丰富环境:复杂的无生命物与社会刺激的复合体,即生活环境空间增大,环境中物体丰富而新奇,有较多的成员。
两个条件: 多感官刺激和运动活动的机会; 具有相互间社交行为的可能。
21
神经形态学的变化: 脑质量增加,视皮质增厚,脑半球的长度增加。 树突变长、分枝增多、密度增大;轴突增多;突触及突触小结变大 ,新的突触连接增加…… 结论:丰富的环境刺激结合主被动学习与训练,对于脑损伤与发育迟缓者的认知与运动功能的康复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2
(四)儿童发展理论 1.成熟论 双生子爬梯实验 2.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 应用行为分析(ABA) 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与模仿
4.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观 “最近发展区”
23
三、感知觉训练的实施程序 (一)评估特殊儿童感知觉能力 一)、评估的主要内容 1.视觉 (1)视力、视野
(2)视觉注意力:敏锐性、持续性、选择性、分配协调性 视觉注意力不足是智障、学障、ADHD、广泛发育障碍等儿童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3)视觉追视 (4)视觉记忆力 (5)视觉辨别力
24
2.听觉 (1)听觉注意力 (2)听觉辨别力 (3)听觉记忆力 (4)听觉理解力 3.触觉(温度、湿度、疼痛、压力、振动)
触觉敏锐性、触觉辨别力、触觉记忆力 4.嗅觉 味觉 觉察 辨别 识别 理解
25
6.本体觉 指人体的深度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是提供关于肌肉、关节、韧带和结缔组织信息的感觉系统,是人对于自己的位置、力量、方向和身体各部位动作的感觉。
26
7.前庭觉 以前庭神经核为主组成的神经体系,处理平衡的感觉系统。 人体呈倒三角 平衡觉发展良好,人才能理解视、听讯息和身体间的正确关系,进而做出应有的行为。
27
(八)空间知觉能力——视知觉 1.形状知觉 2.深度知觉 3.方位知觉 4.大小知觉 Page 27
28
(九)运动知觉能力 1.身体姿势 2.身体移动 3.操作、摆弄物品的活动 (十)时间知觉能力 Page 28
29
二)、评估工具 1.瑞文推理测验 适用于5岁半-70岁的普通人群推理能力测试。 同时可以用以测试儿童的视觉、空间知觉能力。 2.韦氏智力测验
可用来评估儿童部分感知觉能力,如听觉、视觉、空间知觉、精细动作能力等。
30
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举例 5岁组: 1、画一张缺腿人的画; 2、在测验者表演后,将一张方块纸叠两次,成一三角形。
3、给下列单词下定义:球、帽子、炉子。 4、描一个正方形。 5、辨认两张画片的同异。 6、把两个三角形组成一正方形。 8岁组 1、从一张标准词汇表上给八个单词下定义:桔子、稻草、顶上等。 2、尽可能回忆一个简单故事的内容。 3、发现故事表述上的荒唐、不合理。如一个人得了感冒,第一次使他一命呜呼,第二次很快好了。 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举例
31
3.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 台湾郑信雄教授(1985)根据中国文化背景,在综合艾尔斯多个量表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王玉凤、任桂英等教授进行了修订。 该量表适用6-11岁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发展水平的评定。 得分越高,发展水平越高。 总分50为正常; 低于40分有轻度感觉统合失调; 低于30分有严重感觉统合失调。
32
4.动作训练评估表
33
(二)拟定感知觉训练方案 1.根据评估结果,确定训练目标 2.拟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三)设计训练活动 (四)安排训练场地,实施训练活动
34
四、感知觉训练方法——感觉统合 (一)感觉统合 脑对输入的感觉信息进行选择、解释、联系和统一的神经心理过程。
低位统合:脑干、小脑对各感觉信息的初步分析与,涉及各感觉系统间以及感觉系统与动作的协调与统合。如注意力集中、视听整合、手眼协调、姿势控制等。 高位统合:大脑皮质及皮层下神经结构进行的认知、言语、情绪及记忆等心理活动与低位感觉信息的整合,属感知统合。如注意力调控、动作企划、概括推理等能力。
35
(二)感觉统合的脑机制
36
(三)感觉统合不良的原因 1.妊娠期、围产期脑损伤 2.剖腹产 (1)酸中毒:
自然分娩时,受产道掠夺,胎儿呼吸道液体的1/3-2/3被挤出,为出生后的气体交换做好铺垫,使新生儿肺功能能力提高,获氧能力较好。
37
(2)机能失调: 自然分娩过程中,胎儿在产道完成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等一系列动作,先后对头颈、胸腹及躯体各部分进行长时间、有节奏、大强度的挤压刺激,各种外周感知和运动器官、中枢系统等都得以启动和激活。
38
3.早期爬行能力不足 爬行在儿童发育早期持续时间较长,从7-8个月开始会爬,到2岁左右能较好的地协调行走,儿童的活动主要通过爬行来实现。 爬行是儿童各种感觉器官、躯体运动器官间同时或相继协调配合的整体性、综合性活动,对儿童基本的感知-运动发展,认知、言语等发展有重要影响,是婴幼儿期的高级智力活动。
39
4.家庭教育不当 居家物理环境的限制; 家庭成员关系不和; 同伴交往匮乏; 家长教育观不当:不适教养方式、隔代教养、儿童发育水平认识不足
40
———————————————————————— 反应过度 适应反应 反应低下(感觉寻求)
防御 正常范围 迟钝 ———————————————————————— 反应过度 适应反应 反应低下(感觉寻求) Page 40
41
(四)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视觉统合失调:阅读和书写时易出现跳行、跳字等现象,经常丢东西等。 听觉统合失调:常常充耳不闻,注意力和记忆力差。
触觉统合失调 前庭觉统合失调 本体觉统合失调
42
一)触觉失调 1.防御 拒绝理发、洗头、洗脸、刷牙、沐浴、剪指甲等; 对衣物挑剔; 偏食、挑食、含饭、吃饭慢; 不喜欢被人接触或抚摸;
不喜欢光脚在沙滩或草地上行走; 不喜欢呆在人多拥挤的地方; 被人轻微触碰情绪反应大。 Page 42
43
2.迟钝 流口水没知觉; 口齿发音不清; 碰伤无知觉; 喜欢自我刺激 行为; 精细活动发育缓慢。 Page 43
44
二)前庭觉失调 1.防御 当双脚离地时会表现惊恐不安(重力不安全感)、畏高; 容易晕车、害怕搭乘电梯、不喜欢摇荡、旋转;
平衡能力差,上下楼梯时依赖扶手或紧盯脚步; 注意力不集中。 2.迟钝 好动,寻求更多的刺激(如,喜欢转圈、荡秋千、不停地跑跳、摇晃身体等); 易跌倒、动作理解能力差; 易注意力分散。 Page 44
45
三)本体觉失调 动作协调不佳、肢体僵硬; 易跌倒或撞到物品; 握笔不正确,写字慢、歪斜; 动作计划能力差; 自动调整姿势的反应差;
时常动不停或常更换姿势。 Page 45
46
(五)感觉统合辅具 独木桥
47
1.浪桥 前庭觉训练 可与其它辅具结合使用,可训练儿童的注意力、手眼协调能力等。
48
2.大陀螺 前庭功能训练,对大脑刺激较强,可促进 其动作协调发展。
49
3.羊角球 用于躯干、头颈姿势保持与下肢运动间协调训练,前庭觉训练,空间感知能力训练,对改善儿童注意力,增加下肢、腰腹肌肉力量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50
4.大笼球 平衡觉、触觉、运动觉、空间感知训练,消除心理紧张。
51
5.滑梯、滑板 前庭觉、本体觉、身体动作协调训练,对视、触觉等也有促进作用。
52
6.球池 触压觉、色觉、动作及躯体平衡控制等。
53
7.脚步器 本体觉、前庭觉训练器,可增强动作协调性、重心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
象步走(重心移到一侧)、屈体走(躯干屈曲)、蹲步走(下肢微屈)、屈体推行(双手按压踏板前行) 可加认知内容
54
8.平衡木、平衡触觉板 前庭觉、本体觉、空间感知能力训练。 睁眼/闭目下,完成 前行、后退或侧行等动作,也可要求儿童在行走中完成指令性动作、运输物品或互动训练等。
55
9.平衡台 促进平衡能力,提高 身体的控制力,可增加身体对所处空间位置的感受能力。 站或蹲姿下完成左右摆,或与同伴完成传球等活动。
56
10.弹跳床 强化前庭刺激,可锻炼儿童弹跳力和下肢肌力。 睁眼或闭目下完成 跳下或跃上蹦床、双腿分合或前后交替跳、跳跃转体、跪跳、跳跃抛接物等。
57
11.滚桶 运动、平衡能力训练。
58
12.阳光隧道 本体觉训练,促进头、手、脚之间的协调 ,刺激前庭、增加对视、听觉的刺激。
59
(六)感觉统合训练技术 1.触觉训练 大笼球滚压 俯卧大笼球 钻滚筒 穿越阳光隧道 海洋球活动
60
2.前庭功能训练 荡吊缆 大陀螺 大笼球 滚筒 滑板滑梯
61
3.本体觉训练 滑板、踩踏车、平衡木、平衡台、阳光隧道 跳布袋、两人三足、课间操、跳绳、球类运动等
62
4.综合训练 举例: 平衡木上玩球: 平衡木上静立传接球; 行进传接球; 运球行进(大笼球)…… 浪桥移物:
63
感统活动课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教学对象: 教学目标: 教学辅具: 教学过程: 1.名称(时间) 具体目标 活动方法 2.
64
五、感知觉训练方法 ——神经平衡疗法(物理疗法)
(一)物理治疗 1.含义 广义:指通过光、声、电等因素对动作有障碍的人进行的康复训练 ,以达到其生活的功能 。 狭义:指通过徒手操作,利用特定的手法,为动作障碍者进行康复训练,以达到身体动作的康复。
65
2.学校物理治疗的对象 脑瘫、发育迟缓、自闭症、唐氏、情绪障碍、智力障碍等所有具有动作发育障碍的儿童、少年。
66
(二)动作发展的基本原理 1.中枢神经对动作的控制区 脊髓反射:ATNR反射 脑干反射:累了会自动变化姿势 大脑皮质反射:伸手拿杯子
67
2.拮抗肌 颈部伸直肌——弯曲肌 躯干 伸直肌:背肌——弯曲肌:腹肌 上肢 伸直:肱三头肌——弯曲:肱二头肌 骨盆(髋关节)
伸直:臀肌——弯曲:髂腰肌 膝关节 伸直:股四头肌——弯曲:膝屈曲肌 踝关节 伸直:腓肠肌、比目鱼肌——弯曲:胫前肌
68
3.肌张力
69
4. 儿童动作的发展(0-6岁) 动作发展的顺序: 动作发展的方向: 各发展阶段能力成熟的步骤:
头尾原则:抬头-手支撑-翻身-坐-爬-跪-站-走-跳 头颈 ---→肩 ---→躯干、手臂 ---→ 骨盆、手 ---→ 下肢、手指 动作发展的方向: 近远原则:头颈(近端) → 手、脚(远程),躯干中心(近端)------→ 肢体两侧(远程) 整分原则:大而整体动作 →细微且协调动作 各发展阶段能力成熟的步骤: 抗地心伸直控制 ----→ 屈曲控制 ----→ 侧弯控制 ----→旋转控制
70
(二)动作训练评估表 现有能力评估 动作发展训练阶段(学习区) 障碍类型 障碍部位 异常肌张力分布 相关感官能力 主要问题 训练方案
71
(三)训练辅具
72
(四)动作设计 1.头颈伸直、弯曲 2.躯干伸直、弯曲 3.上肢伸直、弯曲 4.骨盆伸直、弯曲 5.下肢伸直、弯曲
73
Thank You ! Add your company slogan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