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從歷史汲取教訓 過 秦 論 6-10 過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從歷史汲取教訓 過 秦 論 6-10 過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從歷史汲取教訓 過 秦 論 6-10 過秦

2 史論 定義:討論歷史人物或事件的文章 角度:可以依循前人看法、 或另取方向(翻案文章) 歷史定論 作者看法 縱囚論 恩德感化 上下交相賊
    或另取方向(翻案文章)         歷史定論   作者看法 縱囚論    恩德感化   上下交相賊 六國論    兵不利戰不善 六國賄秦 讀孟嘗君傳  善得士    雞鳴狗盜之首 留侯論   黃石老人授兵法 隱君子教其忍   6-10 過秦

3 本文創作原因 秦經百餘年才統一六國,卻十五年內亡國,漢初許多學者紛紛提出批評、檢討,以作為漢施政的參考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6-10 過秦

4 過秦論出處及篇章 出自 史記秦始皇本紀 共有上中下三篇 上論始皇/秦國興亡的歷史與原因探討 中論二世/闡述攻守方法不同的道理
出自 史記秦始皇本紀 共有上中下三篇  上論始皇/秦國興亡的歷史與原因探討 中論二世/闡述攻守方法不同的道理 下論子嬰/錯置失當,因而徹底失敗 本篇為上篇,過為動詞,論秦之過也 6-10 過秦

5 過秦論結論 仁義不施 而攻守之勢異也 6-10 過秦

6 史記卷八十四 屈原賈生列傳二十四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彊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也。」王怒而疏屈平。…… 6-10 過秦

7 自屈原沉汨羅後百有(又)餘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弔屈原。(弔屈原賦)
  自屈原沉汨羅後百有(又)餘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弔屈原。(弔屈原賦) 賈生名誼,雒陽(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作文章)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一,故(曾)與李斯同邑而常(嘗)學事焉(於他),乃徵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年輕),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 6-10 過秦

8 是時賈生年二十餘,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年老博士)先生不能言(出言),賈生盡(完全)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每人都覺得說出自己心裡想說的話)。諸生於是乃(就)以(之)為能,(自己)不及也。孝文帝說(悅)之,超遷(破格提升),一歲中至(提拔到)太中大夫。 6-10 過秦

9 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餘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曆法),易服色(車馬服飾顏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草擬)其事儀法,色尚黃,數用五(尊五行之說),為官名(創設官名),悉更(改定)秦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不及實行)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到封邑就任),其說(說法)皆自賈生發(主張)之。於是天子議(商量)以為賈生任公卿位。绛、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妒嫉)之,乃短(毀謗)賈生曰:「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只想專權),紛事(多生事端)。」於是天子後亦疏(遠)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 6-10 過秦

10 賈生既辭往行,聞長沙卑濕(地低下,多水氣),自以為壽不得長,又以適(謫)去,意不自得(心中不快)。及渡湘水,為賦以弔屈原。其辭曰︰ (以下弔屈原賦)
弔屈原賦:內容主要是感懷屈原懷才不遇,末段以鳳凰比有德者,並提出自己的見解與建議:「世態紛亂您遭此禍,先生您自己也有責任。您該遊歷九州選擇國君,何必對故都戀戀不捨呢?鳳凰飛翔千仞上,看到有德君子才下來棲息。一旦發現危險徵兆,就振翅高飛遠去。」 6-10 過秦

11 共承嘉惠(天子命令)兮,俟罪(遷貶)長沙。側聞屈原兮,自沉汨羅。造託(拜託)湘流兮,敬弔(憑弔)先生。遭世罔極(無常社會)兮,乃隕厥身(才令您喪身)。嗚呼哀哉,逢時不祥(不好時運)。鸞鳳(指賢人)伏竄(潛藏)兮,鴟梟(ㄔ ㄒ一ㄠ貓頭鷹,代小人)翱翔。闒(ㄊㄚˋ小門)茸(ㄖㄨㄥˇ小草,指小人)尊顯兮,饞諛得志;賢聖逆曳(倒著走)兮,方正倒植(倒立)。 6-10 過秦

12 世謂伯夷貪兮,謂盜跖廉;莫邪為頓(鈍)兮,鉛刀為銛(ㄒ一ㄢ銳利)。于嗟嚜嚜(默默)兮,生之無故(您無端遭此禍)
世謂伯夷貪兮,謂盜跖廉;莫邪為頓(鈍)兮,鉛刀為銛(ㄒ一ㄢ銳利)。于嗟嚜嚜(默默)兮,生之無故(您無端遭此禍)! 斡(ㄨㄛˋ)棄(拋棄)周鼎兮寶康瓠(以瓠瓜為寶),騰駕罷(疲)牛兮驂(ㄘㄢ)蹇(ㄐ一ㄢˇ)驢(駕著疲牛及蹇驢),驥垂兩耳兮服鹽車(千里馬反而駕著鹽車)。章甫薦屨兮(禮帽當鞋墊),漸不可久(這種日子怎能過下去);嗟苦先生兮,獨離(遭到)此咎(禍端)! 6-10 過秦

13 訊(尾聲)曰:已矣(算了吧),國其莫我知,獨堙(ㄧㄣ)鬱(壓抑)兮其誰語(向誰說)
訊(尾聲)曰:已矣(算了吧),國其莫我知,獨堙(ㄧㄣ)鬱(壓抑)兮其誰語(向誰說)? 鳳漂漂(高飛去)其高遰(ㄓˋ逝)兮,夫固自縮而遠去(自己引退)。襲(依循)九淵之神龍兮,沕(ㄇ一ˋ襲也)深潛以自珍(隱退以自重)。彌(久遠)融爚(ㄩㄝˋ光亮)以隱處(居)兮,夫豈從(跟隨)蟻與蛭螾(水蛭、蚯蚓)? 所貴(尊重)聖人之神德兮,遠濁世而自藏。使(假如)騏驥可得係羈(綑綁)兮,豈云異夫犬羊(與犬羊有何兩樣)! 6-10 過秦

14 般(紛亂貌)紛紛其(您)離(罹)此尤(禍)兮,亦夫子之辜(故,責任)也,瞝(ㄔ遍賞)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懷(戀)此都也
般(紛亂貌)紛紛其(您)離(罹)此尤(禍)兮,亦夫子之辜(故,責任)也,瞝(ㄔ遍賞)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懷(戀)此都也? 鳳皇翔于千仞之上兮,覽德輝而下之(才休息);見細德之險兮(小小危險),搖(振動)增翮(ㄏㄜˊ羽翼)逝而去之。彼尋常(八尺、十六尺,喻小小之地)之污瀆(臭水塘)兮,豈能容吞舟之魚(大魚)! 橫江湖之鱣鱘(大魚)兮,固(最後)將制於蟻螻(被螞蟻所制)。     6-10 過秦

15 賈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有鴞(ㄒ|ㄠ貓頭鷹)飛入賈生舍,止於坐隅(座位旁)。楚人命(稱)鴞曰「服」。賈生既以適(謫)居長沙,長沙卑濕,自以為壽不得長,傷悼之,乃為賦以自廣。其辭曰: (以下鵩鳥賦)
鵩鳥賦:賈誼被貶長沙,於廳前獨飲時忽有鵩鳥飛入面前,遂假託與鵩鳥對話,表達「同生死,輕去就」(把生死等同看待,把官場上的升降去留看得輕)的思想。鵩鳥,今之貓頭鷹,漢時人以為不祥之物。 6-10 過秦

16 單閼(ㄔㄢˊ 一 ㄢ卯之另稱,指文帝七年)之歲兮,四月孟夏(初夏),庚子日施(一ˊ日頭西斜)兮,服(貓頭鷹)集予舍,止於坐隅,貌甚閒暇(悠哉)。異物(奇特之鳥)來集兮,私怪其故(我私下覺得奇怪),發書占(卜)之兮,策(策書)言其度(吉凶)。曰「野鳥入處(住宅)兮,主人將去(離開)」。請問於服兮:「予去何之(到)?吉乎告我,凶言其菑(災)(不論吉凶都告訴我)。淹速(生命長短)之度(有定數)兮,語予其期(期限)。」服乃歎息,舉首奮翼,口不能言,請對以意。 萬物變化兮,固(本)無休息(停止)。斡流(運轉)而遷兮,或推而還(反覆循環)。形氣(外形內氣)轉續(轉化相續)兮,變化而嬗(ㄕㄢˋ更替)。 …… 6-10 過秦

17 後歲餘,賈生徵(被召)見。孝文帝方受釐(ㄒ一漢制祭天地五時,各國需將祚肉回送皇帝),坐宣室(未央宮之殿)。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來源)。賈生因具(詳細)道所以然(為何如此)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座席前移,表興致高昂)。既罷(說完),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超)之,今不及也。」居頃之,拜(任命)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讀書),故令賈生傅(為其傅)之。    6-10 過秦

18 文帝復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賈生諫,以為患之興(興起之因)矣。
賈生數(屢)上疏,言諸侯或連數郡(封地太大),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聽。    居數年,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後。賈生自傷(責怪)為傅無狀(沒有盡到責任),哭泣歲餘,亦死。賈生之死時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舉(任用)賈生之孫二人至郡守,而賈嘉最好學,世(繼承)其家,與余通書(書信來往)。至孝昭時,列為九卿。 6-10 過秦

19   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到)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汨羅江),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弔(憑弔)之,又怪屈原以(憑著)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卻自己弄到這個地步)。讀服鳥賦,同死生(把生死等同看待),輕去就(輕視出仕退隱之事),又爽然(默然)自失(指責怪自己不該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矣。   。 6-10 過秦

20 賈誼生平 吳公薦之 文帝悅之 群臣排之 文帝遷之 文帝進之 懷王墮馬 賈誼傷之 飽學能文,聞名京洛 一歲超遷,知無不言 周勃灌嬰,猛烈排斥
外放長沙,使為太傅 使傅懷王,稍稍進用 懷王摔馬,賈誼灰心 哭泣歲餘,鬱憤而卒 6-10 過秦

21 賈誼世稱 1洛陽才子 2賈才子 3賈太傅 4賈長沙 5賈生 6-10 過秦

22 文學:上承屈宋、下開枚馬 (舟p47) 弔屈原賦 鵩鳥賦 惜誓 漢初賦家 煩惱真是瘦身妙法哩 6-10 過秦

23 政論:與晁錯齊名 (舟p47) 過秦論 陳政事疏 請封建弟子疏 論定制度與禮樂疏 論積貯疏 諫鑄錢疏 行仁義 移民實邊、 眾建諸侯,以少其力
改正朔、易服色 重農抑商 禁鑄私錢 6-10 過秦

24 兩面評價在人間 6-10 過秦

25 (一)同情賈誼遭遇: 1.唐‧戴叔倫〈過賈誼舊居〉: 楚鄉卑濕歎殊方,鵩賦人非宅已荒。 謾有長書憂漢室,空將哀些弔沅湘。
貶長沙 鵩鳥賦 1.唐‧戴叔倫〈過賈誼舊居〉: 楚鄉卑濕歎殊方,鵩賦人非宅已荒。 謾有長書憂漢室,空將哀些弔沅湘。 雨餘古井生秋草,葉盡疏林見夕陽。 過客不須頻太惜,咸陽宮殿亦淒涼。 殊方:化外之地 謾:空;些:語助詞 第三聯:寫景懷人 第四聯:賈誼不被用,而今漢也早已銷亡 治安策 弔屈原賦 6-10 過秦

26 1.唐.李商隱 (舟p.47) 宣室求賢訪逐臣 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 不問蒼生問鬼神 空然,白白的 宣室:指漢文帝 才調:才能
可憐:可嘆 漢文帝與賈生之事史稱君臣相得益彰,但李商隱以為文帝不知用人。 移坐席向前,表示傾聽 6-10 過秦

27 2.唐‧白居易〈讀史五首〉之一: 屈原 楚懷放靈均,國政亦荒淫。 徬徨未忍決,繞澤行悲吟。 漢文疑賈生,謫置湘之陰。
是時刑方措,此去難為心。 士生一代間,誰不有浮沉。 良時真可惜,亂世何足欽。 乃知汨羅恨,未抵長沙深。 靈均:屈原 刑方措:賈生建議 之新律刑才實施。 本詩以為賈誼之恨高於屈原,因屈原生於亂世,而賈誼卻生於治世而浮沈,更令人悲。 6-10 過秦

28 3.唐、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弔豈知?
屈原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弔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本詩:漢文有道而賈誼仍不被用,更令世人為他悲憐。 漢文帝 6-10 過秦

29 謫宦:降貶的官吏。 棲遲:猶言遊息。 楚客:稱屈原。 漢文:即漢文帝。 搖落:凋殘也。 【語譯】 身受貶謫,在這裡遊息了三年,千秋萬載之後,作客楚地的人都為你悲傷。在秋日草色枯黃的時候,我獨自地前來尋訪早已消逝的你,你淒寒的林木中見到的只有含山的夕陽。漢文帝雖然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但對你的恩澤還是那樣的薄。湘水原屬無情,你憑弔屈大夫,他又怎能知道你心意呢?如今這寂靜的江山,儘是一片凋殘景象,可憐的你,究竟為什麼飄流到這天涯海角來呢? 6-10 過秦

30 4.北宋‧宋庠〈讀賈誼新書〉: 誰謂賈生學,兼之文帝朝。 死憂王墜馬,生賦鵩如鴞。 被召宣溫密,矜功絳灌驕。 勤勤論五餌,史筆未相饒。
鵩鳥賦 絳侯、灌嬰恃寵而驕 懷王墜馬死 被召宣室問鬼神 賈誼施五餌三表以係單于 牽其耳,牽其目,牽其口,牽其腹,四者已牽,又引其心,安得不來下胡抑抎也。此謂五餌。  6-10 過秦

31 5.南宋‧陸游〈讀書〉: 古人已死書獨存,吾曹賴書見古人。 後之視今猶視古,吾書未泯要有取。 賈生痛哭漢文時,至今讀之有餘悲。
魏徵嘻笑封德彝,生亦豈責絳灌知。 窮秋風雨臥孤館,萬世悠悠百年短。 垂死成功亦未晚,安知無人歎微管。 6-10 過秦

32 6.南宋‧劉克莊〈湘南江西道中十首〉之二: 賈生廢宅草芊芊,路出長沙一悵然。 今日洛陽歸不得,招魂合在楚江邊。
◎詩人對於賈誼的遭遇都抱以心有戚戚焉。 有經過他的故居感嘆人去樓空、世事變化無常的;也有對於他的遠見不被當時所接納,而感到可惜的;再加上融入了自己的心情,或有處境相同、或有扥古詠懷,所以抒發了對於賈誼深刻的同情。 6-10 過秦

33 (二)推崇賈誼才高: 1.唐‧杜甫〈春日江村五首〉之五: 群盜哀王粲,中年召賈生。 登樓初有作,前席竟為榮。 宅入先賢傳,才高處士名。
異時懷二子,春日復含情。 王粲於亂世作登樓賦,賈誼被宣室所召,二者皆為後人懷念對象。 6-10 過秦

34 2.唐‧李群玉〈讀賈誼傳〉: 卑濕長沙地,空拋出世才。 已齊生死理,服鳥莫為災。 指賈誼於賦中已悟生死齊同之理, 鵩鳥已不能成為災害之訊
 鵩鳥已不能成為災害之訊 6-10 過秦

35 3.唐‧吳仁璧〈賈誼〉: 扶持一疏滿遺編,漢陛前頭正少年。 誰道恃才輕絳灌,卻將惆悵弔湘川。
賈誼才華洋溢,十幾歲時就展露了他卓犖的光芒。當時是太平盛事,但他卻能洞知國家的缺點在哪裡,提出了很多建議。在他一生中也發表了不少文章,名留後世。後人多給予極高的評價,推崇他的才能。 6-10 過秦

36 (三)批駁賈誼: 1.北宋‧王令〈讀西漢〉: 漢得孤秦萬弊時,當年丞相要無為。 洛陽年少空流涕,誰謂書生果有知。
指陳政事疏: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 6-10 過秦

37 2.北宋.蘇軾〈賈誼論〉: 觀其過湘為賦以弔屈原,縈紆(ㄩ)鬱悶,趯(ㄊ一 ˋ)然(躍然)有遠舉(遠離塵世)之志。其後卒(最後)以(因)自傷哭泣,至於夭絕(早逝),是亦不善處窮者也(不善於處困境)。夫謀之一不見用(不被文帝採用),則安知終(身)不復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世局變化),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器量狹小)小,才有餘而識(見識)不足也。 6-10 過秦

38 賈誼論 全原文 非才之難(有才學不難),所以(用來)自用者實難(應用自己才學才難)。惜乎賈生王者之佐(是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好好運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志向遠大),則必有所待(期待);所就者大(成就事業大),則必有所忍。古之賢人,皆負可致(用)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行其才之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自己造成的)也。 6-10 過秦

39 愚觀賈生之論,如(依照)其所言(去做),雖三代何以遠過(連三代的治世都不能超過)。得君如漢文,猶且以(因)不用(被用)死(悲傷而死);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為耶?
6-10 過秦

40 仲尼聖人,歷試於天下(周遊天下);苟(如果)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庶幾(希望)一日得行其道。將之(到)荊(楚),先之以冉有(先派冉有去),申之以子夏(後派子夏去)。君子之欲得其君(任用),如此其勤也(用心良苦)。 6-10 過秦

41 孟子去齊,三宿而後出晝(地點),猶曰:「王其庶幾(大概)召我。」君子之不忍棄其君,如此厚(期待深厚)也。公孫丑問曰:「夫子何為不豫(快樂)?」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誰哉?而吾何為不豫?」君子之愛其身,如此其至(周全)也。 6-10 過秦

42 夫如此(這麼做)而不用,然後知天下果不足與有為(天下果然不能有所作為),而可以無憾矣。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是他不被漢文帝所用)
6-10 過秦

43 夫絳侯(周勃)親握天子璽(ㄒ一 ˇ玉印),而授(交給)之文帝;灌嬰連兵(擁兵)數十萬,以決(決定)劉呂之雌雄(勝負);又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和好)之分(情分),豈特(那裡只是)父子骨肉手足哉?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文帝)一朝之間,盡棄其舊(指周、灌)而謀其新(指自己),亦已(很)難矣。) 6-10 過秦

44 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信任),下得其大臣(友好),如降、灌之屬,優游浸漬(ㄗˋ逐步)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後舉(全)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達到志向)。安有立談之間(突然之間),而遽(ㄐㄩˋ突然)為人(指文帝)痛哭哉? 指陳政事疏: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 6-10 過秦

45 觀其過湘為賦以弔屈原,縈紆(ㄩ)鬱悶,趯(ㄊ一 ˋ)然(躍然)有遠舉(遠離塵世)之志。其後卒(最後)以(因)自傷哭泣,至於夭絕(早逝),是亦不善處窮者也(不善於處困境)。夫謀之一不見用(不被文帝採用),則安知終(身)不復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世局變化),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器量狹小)小,才有餘而識(見識)不足也。 6-10 過秦

46   古之人有高世(高出世人)之才,必有遺俗(不合時宜)之累(毛病)。是故非聰明睿(ㄖㄨㄟˋ)智不惑(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完全任用)。古今稱符堅得王猛(於草茅(草野)之中,一朝盡斥(離去)去其舊臣,而與之謀。彼其匹夫(指符堅),略(大概)有天下之半,其(大概)以此(因此)哉! 6-10 過秦

47 愚深悲生之志,故備(詳)論之;亦使人君得如賈生之臣,則知其有狷介(耿介)之操,一(旦)不見(被)用,則憂傷病沮(ㄐㄩˇ),不能復振。而為賈生者(像賈生這種人才),亦謹其所發哉!(謹慎發洩情緒)
6-10 過秦

48 ◎詩人以另一種角度來看賈誼:他們認為當時是太平盛世,本來就不需過於勞心;這樣的無為而治,本就是順於歷史發展。而賈誼識不見此,並非真知灼見。還有認為賈誼不肯等待會有重用的一天,而把自己變的傷痕累累,這樣是不夠有肚量的。不同於推崇和同情,詩人反倒是給予批評和駁斥。 6-10 過秦

49 (四)賈誼雖未有高位,但實受重用 1.王安石.賈生 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 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ㄔㄨˋ)萬公卿?
6-10 過秦

50 課文 6-10 過秦

51 一、敘秦孝公用商鞅立富強之基 秦孝公據(守住)殽(山)、函(函谷關)之固(堅固天險),擁雍州之地(指關中之地,秦國土),君臣固守(努力防守),以窺(窺伺.謀奪)周室(周朝天下)﹔ 6-10 過秦

52 6-10 過秦

53 有席卷(如捲席一般擁有)天下,包舉(包含進攻)宇內(代指天下),囊括(如囊袋一般包括)四海(代天下)之意,并吞八荒(八方荒遠之地,代天下)之心(以上用錯綜格之抽換詞面)。當是時,商君(衛鞅)佐之,內立法度(法律制度),務(努力)耕織(男耕女織),修(整治)守戰之具(軍備),外連衡(對六國採連橫之策)而鬥(使……鬥)諸侯。 6-10 過秦

54 於是秦人拱手(如拱手般輕易,誇飾)而取西河之外(指割魏地,吳子之去西河也)。 抽換詞面 -
1.席卷、包舉、囊括、并吞,均有征服、統一之意。 2.天下、宇內、四海、八荒,均有天下之意。 6-10 過秦

55 商君佐孝公 6-10 過秦

56 語譯 秦孝公憑著殽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坐擁雍州肥沃的土地,君臣上下一同伺機謀奪周朝的政權;有奪取天下,征服各國,統一四海的志向,併吞八方的野心。在這個時侯,商鞅輔佐他,在內政上,建立法律制度,專力發展農耕和紡織,整修攻守的裝備;在外交上,採用聯橫政策,使諸侯自相格鬥。於是,秦人輕易的取得了西河以外的土地。 6-10 過秦

57 二、敘惠文、武、昭襄數世之功 孝公既沒(歿),惠文、武、昭襄,蒙(繼承)故業(前人事業),因(承襲、因循)遺策(先王之筞),南取(攻下)漢中(楚地),西舉(攻拔)巴蜀,東割(割取)膏腴(如膏腴般肥沃)之地,收要害(地處要衝,在我為要,在敵為害)之郡。 抽換詞面、排比 - 取、舉、割、收 對偶 -蒙故業,因遺策 6-10 過秦

58 諸侯恐懼,會盟(會合結盟)而謀弱(使…弱,轉品)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ㄖㄠˊ)之地,以致(招攬)天下之士,合從(ㄗㄨㄥ合縱,六國聯合)締交(締結盟約),相與(互相友好)為一。
敘六國對策-合縱 6-10 過秦

59 當此之時,齊有孟嘗(君,田文),趙有平原(君,趙勝),楚有春申(君,黃歇),魏有信陵(君,魏無忌)﹔此四君者,皆明智而(且)忠信,寬厚而(且)愛人,尊賢重士,約從(合縱)離橫(離散連橫),兼(聯合)韓、魏、燕、趙、齊、楚、宋、衛、中山之眾(兵力)。 敘六國領袖及做法 當句對(句中對)-尊賢重士,約從離橫 6-10 過秦

60 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類)為之(六國)謀(以上謀士),齊明、周最、陳軫(ㄓㄣˇ)、昭滑、樓緩、翟(ㄓㄞˊ)景、蘇厲、樂毅之徒(類)通(聯絡)其意(以上外交人員),吳起、孫臏(ㄅ一ㄣˋ )、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輩)制(統率)其兵(以上將領)。 屬、倫、徒--抽換詞面 敘六國一時人才濟濟 6-10 過秦

61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擊,攻打)關(函谷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邀請,此為迎戰)敵(九國軍隊),九國師,逡巡(ㄑㄩㄣ 猶豫貌)遁逃而不敢進(進關)(以上秦與九國對襯)。秦無亡(失)矢(箭)遺(耗費)鏃(ㄗㄨˊ箭頭)之費(沒有浪費任何武器),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當句對(句中對)-亡矢遺鏃 6-10 過秦

62 於是從(合縱)散,(六國)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利用)其敝(六國疲憊),追亡(逃亡)逐北(敗走之軍),伏尸(殺人陳屍)百萬,流血漂櫓(ㄌㄨˇ大盾,亦作鹵,誇飾形容殺人眾多)﹔因(憑著)利乘便(抽換詞面,指憑著有利之勢),宰割(任意割取)天下,分裂(同於宰割)河山,強國請服(降服),弱國入朝(稱臣)。施(一ˋ延伸)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在位)日淺(不長),國家無事。 當句對(句中對)-追亡逐北 6-10 過秦

63 D 7. 下列各文句「」中的句意, 解釋正確的選項是:
(A)秦有餘力而制其敝, 「追亡逐北」: 是說秦軍大勝, 追趕敗逃的敵軍將之驅逐至北方( 賈誼〈過秦論〉) (B)「而君慮周行果」, 非久於布衣者也: 是稱讚對方思慮周密, 故行事皆能有好的結果( 方孝孺〈指喻〉) (C)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 於人見歐陽公, 「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 是指見到歐陽脩後,歐陽脩還以為蘇轍尚未見過韓琦之面(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D)武陵人誤入桃源,余曩者嘗疑其誕,「以水沙連觀之,信彭澤之非欺我也」:意謂從水沙連的風土人情來看, 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的確不是虛構騙人的( 藍鼎元〈紀水沙連〉) 98指考題 6-10 過秦

64 秦孝公死後,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繼承故舊的基業,遵照前人的策略,向南兼并了漢中,向西攻佔巴蜀,東邊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北邊占有險要的州郡。諸侯們都感到恐懼,會商聯盟,準備削弱秦國。不惜用珍奇的器物、貴重的財寶和肥美的土地,來招攬天下賢才,締結合縱的盟約,合成一體,聯合抗秦。在這個時候,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有信陵君;這四位公子,都是聰明睿智而且忠誠信實,寬容厚道而且愛護人民,又能尊敬賢士,他們約定合縱,來拆散連橫,會同韓、魏、燕、趙、齊、楚、宋、衛、中山九國的軍隊。 6-10 過秦

65 那時,六國的賢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這些人替各國謀劃;有齊明、周最、陳軫、昭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這些人溝通各國的意見;有吳起、孫臏、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這些人統率各國的軍隊。曾經以十倍於秦的土地,上百萬的兵力,進擊函谷關,攻打秦國。秦國的軍隊開關迎戰,九國的軍隊,都疑懼退卻,爭相逃亡而不敢前進。秦國沒有耗費一矢一鏃,天下的諸侯卻已經疲勞困頓了。 6-10 過秦

66 於是合從的盟約解散了,各國爭相割地來賄賂秦國。秦國因此而有餘力制服疲憊的諸侯們,追逐那些逃亡敗北的軍隊,橫在地上的死屍多到百萬,流的血可以漂起盾牌。秦國藉著這有利的形勢,良好的時機,宰割天下諸侯,分裂諸侯的土地,於是強國請求降服,弱國入朝稱臣,傳到孝文王、莊襄王,在位當權的日子短,國家沒有什麼大事。 6-10 過秦

67 三、敘始皇拓土一統,自以為萬世之基 及至始皇,奮(盡力發揮)六世(六代)之餘烈(餘業),振(揮動)長策(馬鞭,指武力)而馭(控制)宇內,吞二周(二小國)而亡諸侯,履(V.轉品,登上)至尊(指天子之位,至尊,帝位,九五、萬乘、至尊、神器、大寶均同義)而制六合(天地四方,代天下),執捶(ㄔㄨㄟˊ箠,鞭子)拊(ㄈㄨˇ 鞭柄)(指嚴刑峻法)以鞭笞( V.轉品,ㄔ鞭打擊)天下,威振四海。 6-10 過秦

68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作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ㄈㄨˇ俯,低頭)首係頸(頸上繫繩,指被俘),委(交付)命(給)下吏(下層官員)﹔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指邊境),卻(擊退)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代侵犯邊境),士(六國遺民)不敢彎弓(拉弓)而報怨。(類疊) 6-10 過秦

69 於是廢先王之道(指儒家王道之治),燔(ㄈㄢˊ焚燒)百家之言(各家之學說著作),以愚(使……愚,役使動詞)黔首(代百姓)﹔隳(ㄏㄨㄟ毀壞)名城(六國大城),殺豪俊,收(集中)天下之兵(武器),聚之咸陽,銷(銷毀)鋒鍉(ㄉ一ˊ刀鋒、箭頭),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使弱,役使動詞)天下之民。然後踐(踏上)華(華山)為城(以華山為天險城牆),因(憑著)河(黃河)為池(護城河),據億丈之城(指華山),臨不測之蹊(指黃河)以為固(堅固天險)。 6-10 過秦

70 良將勁弩(ㄋㄨˇ指良將配上鋒要武器),守要害之處﹔信臣(忠臣)精卒(精兵),陳(設下)利兵(重兵)而誰何(倒裝:誰奈之何,指誰能奈我何)?天下已定,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憑著堅固城池)千里(守住千里國土),(是)子孫帝王萬世之業(基業)也。 句中對 -信臣精卒 6-10 過秦

71 天險華山 6-10 過秦

72 天險黃河 6-10 過秦

73 到了秦始皇,發揮了六世累積下來的功業,揮動長鞭以駕御天下,併吞東西二周,滅亡各國諸侯,登上皇帝的寶座,控制了上下四方,拿著刀杖,奴役天下人民,威風震動四海。向南佔領百越的土地,改為桂林、象郡。百越的君主都俯首稱臣,投降請罪,把生命交給獄吏處置。又派蒙恬到北方修築長城,防衛邊疆,擊退匈奴七百多里,讓胡人不敢南下來侵略,胡兵也不敢拉弓放箭來報仇。 6-10 過秦

74 於是廢除先王的聖道,燒燬百家的書籍,來實施愚民政策。毀壞名城,殺戮天下英雄豪傑,沒收天下的兵器,聚集在咸陽,溶化刀茅箭頭,鑄造成十二個金人,以削弱民間的武力。然後以華山做城墎,把黃河當做護城河,憑據這樣的億丈高城,臨靠如此不測的深水,作為堅固的屏障。再加上優秀的將帥,強勁的弓弩,防守在險要的地方;親信的臣子,精銳的士卒,擺出鋒利的武器,又有誰敢怎麼樣呢?天下已經平定,秦始皇的心中,自以為關中的堅固,真像圍繞千里的金城,可以作為子孫萬世做皇帝的基業了。 6-10 過秦

75 四、陳涉起兵,秦迅即敗亡 始皇既沒(歿),餘威震於殊俗(借代,指偏遠之地)。然而陳涉(或陳勝),甕牖(以甕為牖)繩樞(以繩為樞)(指貧家)之子,甿(ㄇㄥˊ氓,種田的人)隸(徒役)之人,而遷徙(謫罰戍邊)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普通人),非有仲尼、墨翟(ㄉ一ˊ)之賢(賢德),陶朱、猗(一)頓之富(財富), 借代、句中對-甕牖繩樞 6-10 過秦

76 躡(ㄋ一ㄝˋ蹈)足(參與、置身)行伍(軍旅)之間,而倔(崛)起(興起)阡陌(田間小路,指田野)之中,率罷(疲)散(鬆散)之卒(士兵),將(率領)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砍木頭)木為兵(兵器),揭(高舉)竿(竹竿)為旗(為旗幟),天下雲集(如雲集,喻多,略喻,雲,轉品)而響應(如響應,略喻),贏糧(擔負糧食)而景(影)從(如影般跟從),山東(殽山以東)豪俊,遂并起(一時而起)而亡秦族矣。 6-10 過秦

77 陳涉起義 6-10 過秦

78 長鎩 6-10 過秦

79 太 廟 6-10 過秦

80 6-10 過秦

81 秦始皇死後,遺留的聲威還可以使遠方的蠻夷震懼。然而陳涉,只不過是一個用破甕做窗、用草繩繫門軸的窮苦弟子,是個替人種田的僕役,是個被配發充軍的人,才能還比不上中等之人,沒有孔子、墨子的賢能,也沒有陶朱、猗頓的富裕。置身在軍隊之間,興起於田野之中,率領著疲憊散亂的士卒,帶領著數百人馬,反過來攻打秦國。砍伐樹木做兵器,高舉竹竿做旗誌,天下人像雲一樣聚集,應聲而起,挑著糧食,如影隨形般跟著他,殽山以東的英雄豪傑,就一齊起來將秦國消滅了。 6-10 過秦

82 五、比較秦先興後亡之條件,及指出秦亡國之主要原因
且夫天下非小弱(變小變弱)也,雍州之地(秦地),殽函之固(秦的天險),自若(自如,依然如故)也﹔陳涉之位,非尊於(不比……尊貴)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似耙無齒)棘(木杖)矜(杖柄),非銛(ㄒ一ㄢ鋒利)於鉤戟長鎩(ㄕㄚ長矛)也﹔謫戍之眾(遷貶之眾),非抗(當、比)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比不上)曩時(過去)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同義複詞,不同),功業相反也。 6-10 過秦

83 試使山東之國(指九國),與陳涉度(ㄉㄨㄛˋ量度)長絜(ㄒ一ㄝˊ衡量)大,比權量力(排比、句中對),則不可同年而語(指相提並論)矣﹔然秦以區區(小小)之地,致(得到)萬乘之權(代天子地位),招(通撟,音ㄑ一ㄠˊ ,舉,取得)八州而朝(使…入朝)同列(代九國),百有(又)餘年矣﹔然後以六合(代天下)為家,殽函為宮(排比),一夫作難(發難)而七廟(代王朝)隳(毀壞),身死人手(指子嬰死於項羽之手),為(被)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攻守之勢異也,而不施仁義) 6-10 過秦

84 主旨:託古諷今,希望漢朝在攻守 之勢異後,需施行仁義,以 免重蹈亡秦之覆轍。 作法:畫龍點睛法(最後才提出重點) 6-10 過秦

85 七廟: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 穆,與太祖之廟而七。」 七廟:太廟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共 為七廟。後為王朝之代稱。
以天子而言,太祖廟居中;二、四、六世居左,稱為「昭」;三、五、七世居右,稱為「穆」。 6-10 過秦

86 再說秦國的天下,既不小,也不弱。雍州肥沃的土地,殽山、函谷關的險固,還是和以前一樣。陳涉的地位,沒有比從前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各國國君尊貴;鋤柄木杖,比不上鉤戟長矛的銳利;被流放充軍的士兵,也比不上九國的正規軍隊;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昔日那些謀士將領。但是成敗不同,功業恰恰相反。假使把從前殽山之東的各國,來和陳涉比較長短大小,較量權勢力量,那簡直不可相提並論了。 6-10 過秦

87 想當年秦國以小小的地方,千乘之國的力量,取得天下八州,使同等地位諸侯都向他稱臣,經過一百多年,然後才能把天下合併為一家,把殽山函谷關當作宮室;不料只有一個人起來發難,竟然宗廟被毀,君主死在敵人手中,為天下人所譏笑,這是什麼緣故呢?只因為今秦以武力取得天下,亦欲以武力治天下,而不施行仁義,不知天下和守天下的形勢是完全不同的啊!(指取天下用武力,而治天下需用仁義。) 6-10 過秦

88 架構 秦國國力甚強 六國不能頡頏 秦皇一統天下 陳勝一夫克之 其故全在不施仁義 6-10 過秦

89 秦國力甚強 商鞅變法 六國不能相敵 1孝公據險地,生野心 2惠文武昭襄逐步發展 6-10 過秦

90 六國不能相抗 群王攻取天下 秦國勢盛 諸侯會盟捨財、招賢合縱 六國焦慮 四公子號召抗暴 群士為謀、通意、制兵 叩關攻秦 六國進攻 逡巡遁逃
宰割天下 國家無事 秦國勢盛 六國焦慮 六國進攻 落荒而逃 秦為西帝 情況持續 6-10 過秦

91 秦皇一統天下 鞭笞天下 吞二周 威震四海 亡諸侯 桂林象郡 滅百越 建築長城 卻匈奴 焚書坑儒 愚黔首 銷融兵器 弱全民 踐華因河 守要害
自信十足 吞二周 亡諸侯 滅百越 卻匈奴 愚黔首 弱全民 守要害 垂萬代 6-10 過秦

92 陳勝一夫克之 出身差、才能低 財富缺、位秩卑 始皇餘威仍在 兵卒散、人數少 陳勝起義亡之 兵器窳、起事促 天下雲集響應 豪俊並起亡秦
6-10 過秦

93 試問其故何在 秦猶強 陳甚弱 器甚差 兵甚亂 將甚濫 事卻成 6-10 過秦

94 全因不施仁義 攻守勢異 仁義不施 叔孫通說高祖:可以馬上得天下 不可以馬上治天下 而漢高祖雖入咸陽與民約法三章, 實則漢初仍是法峻刑嚴
攻守勢異 仁義不施 叔孫通說高祖:可以馬上得天下 不可以馬上治天下 而漢高祖雖入咸陽與民約法三章, 實則漢初仍是法峻刑嚴 到文帝才廢肉刑 6-10 過秦

95 筆法 (舟p48) 對比  1秦----六國  2秦----陳涉  3多敘秦盛之因   然後一語破之 排比 駢散並用 賈誼故居石碑 6-10 過秦

96 結果:從散約解,爭割地而賂秦。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秦國寡而勝 六國眾而敗 對比映襯 諸侯會盟而謀而弱秦 戰國四公子約縱離衡 謀士如林,猛將如雲 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 開關延敵 結果:從散約解,爭割地而賂秦。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6-10 過秦

97 ﹥ 結果:成敗異變,功業相反。 六國眾而敗 陳勝弱而勝 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 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鉤戟長鎩 九國之師 謀士猛將 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鋤耰棘矜 罷散之卒,數百之眾 才能不及中人 結果:成敗異變,功業相反。 6-10 過秦

98 ﹥ 結果: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秦國強而敗 陳涉弱而勝 秦,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 非有陶朱、猗頓之富, 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 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結果: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6-10 過秦

99 結果: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
秦一統天下前 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 秦一統天下後 執捶拊以鞭笞天下, 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鍉,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 結果: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 6-10 過秦

100 依外在條件而論 六國 ﹥秦 六國 ﹥陳涉 秦 ﹥陳涉 所以 六國 ﹥秦 ﹥陳涉 6-10 過秦

101 依結果而論 秦 ﹥六國 陳涉 ﹥秦 所以 陳涉 ﹥秦 ﹥六國 何以秦能勝六國,卻勝不了陳涉?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6-10 過秦

102 本文最明顯的一個寫作特點,是通過歷史事實的敘述和對比得出結論,作者自己的議論並不多。
這種論述方法,使讀者對作者的結論有堅確不移之感。 另有兩點需進一步說明: 6-10 過秦

103 二是由於作者力求行文氣勢流暢,注意詞句的排偶,因此有些地方的敘述並不完全合於史實。詳見「附錄」。
一是作者敘述歷史時,並不是完全按照歷史的進程逐一陳述,而是有重點地選擇最能證明自己觀點的史實加以概括性的介紹。 文章從秦孝公講起,這是因為秦國是在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以後才真正強大起來。孝公以前的情況,作者一刀砍去。 孝公至秦統一前後一百四十年間,秦國如何蠶食諸侯,開闢疆土,作者的介紹也極其扼要。 二是由於作者力求行文氣勢流暢,注意詞句的排偶,因此有些地方的敘述並不完全合於史實。詳見「附錄」。 6-10 過秦

104 本文的另一個明顯特點是文章的氣勢十分充沛。 從具體寫作技巧來說,則是由於文章運用了誇張的手法和大量排偶句式。
至於本文的誇張,主要表現為作者在敘述史實進行對比時,並不是純客觀地羅列雙方的情況,而是在基本忠實於史實的基礎上,把對比的雙方分別加以誇張,以造成更加強烈的對比。 誇張、排偶結合在一起,使全文文勢如長江巨浪,峰谷相尋,奔騰而下,勢不可當。 6-10 過秦

105 評述 大波瀾中伏無數小波瀾-唐文治 結處始接正意,有點睛飛去之妙-王文濡
仁義不施言失政,攻守不同言失勢。圖終現匕首只一寸鐵,老吏斷案只一兩語定讞耳。使上文層層筆墨,化為煙雲,可稱極至之作-袁爽秋 6-10 過秦

106 問題 題為過秦,為何偏偏多說秦強? 六國兵多將廣,何以落荒而逃? 陳勝一舉瓦解強秦的原因何在? 你贊同蘇軾對賈誼的評論嗎?
如果你是賈誼,你會如何履踐理想? 如果你碰見賈誼,你會跟他說什麼? 6-10 過秦


Download ppt "從歷史汲取教訓 過 秦 論 6-10 過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