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西方文化的研究 之茶文化研究总结 组长:费意帆、石丽丽 组员:朱渫裔、瞿申滢.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西方文化的研究 之茶文化研究总结 组长:费意帆、石丽丽 组员:朱渫裔、瞿申滢."—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西方文化的研究 之茶文化研究总结 组长:费意帆、石丽丽 组员:朱渫裔、瞿申滢

2 分工介绍 查找关于英国红茶的资料: (包括喝法、茶的鉴定、泡法等)由石丽丽、费意帆来找 查找关于中国绿茶的资料:
(包括茶的鉴别、泡法等)由朱渫裔、瞿申滢来找

3 目录Menu 9、中国茶具 1、探究目的 10、英国茶具与喝茶形式 2、茶的起源 11、怎么鉴别绿茶 3、中国茶的传播 12、茶的诗句
4、英国饮茶 5、中国茶道 6、英国茶道 7、英国喝茶的地方 8、中国喝茶的地方 9、中国茶具 10、英国茶具与喝茶形式 11、怎么鉴别绿茶 12、茶的诗句 13、英国喝茶时间 14、探究感想

4 探究目的 中国之茶道精华是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境界, 它的茶具精致 、茶叶品种众多、较功效注重〞意识型态〞方面,如〔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增强耐力〕等而且茶已融入一般百姓生活中。而茶是英国人普遍喜爱的饮料,80%的英国人每天饮茶,茶叶消费量约占各种饮料总消费量的一半。英国本土不产茶,而茶的人均消费量占全球首位,因此,茶的进口量长期遥居世界第一。所以我们决定研究中西方的茶文化。

5 茶的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英国人爱好饮茶。从英格兰的多佛到苏格兰的阿伯丁,几乎全英国都流行喝茶的风俗。1657年以后,茶叶从中国传到欧洲,英国人逐渐了解到茶是一种很好的饮品,喝茶可以延年益寿,明目健体。

6 中国茶的传播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

7 英国饮茶 英国饮茶,始于17世纪中期,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与英国查尔斯二世,饮茶风尚带入皇家。凯瑟琳公主视茶为健美饮料,嗜茶、崇茶而被人称为"饮茶皇后",由于她的倡导和推动,使饮茶之风在朝廷盛行起来,继而又扩展到王公贵族和贵豪世家及至普通百姓。

8 茶 宴 据有关史料记载,茶宴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代。而到唐代进一步得到发展,茶宴成了一种社会新风尚。宋代,茶叶生产区域日益扩大,茶宴更是盛行,特别是皇宫内,茶宴的仪式肃穆庄重,礼节严格:主持按一定程序冲沏香茶,在依次递给大家品饮,人们举杯闻茶香,齐声赞茶恩,颂盛世。在茶宴上,不但可以领略名茶的美味,而且可以欣赏环境和茶具美之趣,感受太平宁静。后来,茶宴进一步发展为“斗茶”,三五知己相约,就一典雅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各自捧出自己的精品心血,轮流品尝,决定胜负。

9 中国茶道 茶叶:品种众多、制作特色各自不同,可因应各种口味需求之人们;在制茶领域中不断改良创新,制茶机器应运而生,符合时代需要,省时、省力、卫生、美观。    茶具:精致化之陶瓷艺术,在造型符合实用、美观外,更注意其烧制过程中之变化,均要巧妙掌握其物理特性、化学原理,以制作出完美的艺术品。    一般百姓:茶已融入生活中,饮茶时表现出一种悠悠然自得其乐的样子,纵使置身于酒楼饭馆中,亦可与周遭事物融合,闹中取静。   文人雅士:从许多诗词中可看出,各类文人雅士之聚会场所,总少不了茶与酒,因而藉酒助兴或感伤世事,再者以茶解讽或舒解心中郁气,并随时与山水天地融合,进而吟咏出许多意境优雅的诗词。  

10 英国茶道 茶─大多以加味或拌花的茶叶为主。   道─英国这种开放性茶道,可喜的是有饮茶的新生命、新传统作基础,普遍又活跃;但唯一觉得美中不足的是只知『为饮茶而饮茶』而已,对中国之茶道而言,还只能在门外徘徊,未能登堂入室。

11 茶 馆 茶馆指那些固定的用来饮茶的场所,一般有典雅的装饰,有的还配备茶道表演,茶艺宣传。人们在这里品茗、休闲、娱乐、议事、叙谊。这里是自由、清闲的空间,与生活密切相关。这里不分高低贵贱,不分年龄大小,不分职业好坏,你可以在里面精心品尝佳茗,也可以尽心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可以探听消息传播新闻,可以抨击世事切磋技艺,可以高声谩骂或埋头沉思,甚至可以买卖交易策划前程。

12 上海喝茶的地方 在上海,有两种地方可以喝下午茶,一种是非常简约的,简约到墙壁只是刷一层白色就了事,屋顶上的钢筋更连包一下都省略掉。然而,生意真的很好,尤其是夏天,简单的地方总让人觉得有一种后现代主义的美,无论是那扑朔迷离的、有着机翼吧台的人间“萤七”店,还是由玻璃和粗砺的木柱构成的“三千院”,金属或玻璃的反光总教人心头一阵清明。 英国人喝茶吃的点心

13 英国喝茶的地方 全英国最著名的茶室约有125间。茶室环境优雅,文化气息浓郁,布置装潢精美。茶室一般都挂有茶历史的图片。伦敦的酒店和百货公司也均设有茶座,其中以比卡地利的老百货店福登梅生及对面的皇家咖啡屋最为著名。福登梅生的茶座设在维多利亚式装潢的糖果部后面,四周画有巨大的淡彩画,描绘着维多利亚时代印度和埃及的风景。当你一边品茶,一边听着轻音乐,一定别有一番感受。

14 中国人喝茶时间 中国人喝茶,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论在何时何地,只要你有这个兴致,你就可以邀请你的好朋友和你一起品茶。

15 英国喝茶时间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公元1840年,英国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每到下午时刻就意兴阑珊、百无无聊,心想此时距离穿著正式、礼节繁复的晚餐还有段时间,又感觉肚子有点饿了,就请女仆准备几片烤面包、奶油以及茶。 后来安娜女士邀请几位知心好友伴随着茶与精致的点心,同享轻松惬意的午后时光,没想到一时之间,在当时贵族社交圈内蔚为风尚,名媛仕女趋之若鹜;一直到今天,已俨然形成一种优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也成为正统的“英国红茶文化”,这也是所谓的《维多利亚下午茶》的由来。

16 中国茶具 茶具:精致化之陶瓷艺术,在造型符合实用、美观外,更注意其烧制过程中之变化,均要巧妙掌握其物理特性、化学原理,以制作出完美的艺术品。 中国经典茶具

17 英国茶具和形式 英国人饮茶,不仅重视茶的味道和品质,也很讲究饮茶的形式。一般来说,要有一套很讲究的茶具。比如,配备一套维多利亚古瓷杯、盘和纯银茶壶、茶匙。饮茶的时候,还要备有各式各样的蛋糕、点心,放在塔形的碟架上,花样繁多,干净整洁,十分讲究。在饮茶的时候,英国人也尽情展现自己的文化气质和个人修养。绅士在阳光下戴着墨镜,行为稳重,举止得体。茶具都轻拿轻放,室内比较安静。女士则谈吐优雅,举止从容,当有人从面前经过时都要礼貌地轻轻挪动身姿,报以微笑。 英国水晶茶具

18 怎么鉴别绿茶!     茶的品质差别较大,可根据外观和泡出的茶汤、叶底进行鉴别。   新茶和陈茶新茶的外观色泽鲜绿、有光泽,闻有浓味茶香;泡出的茶汤色泽碧绿,有清香、兰花香、熟板栗香味等,滋味甘醇爽口,叶底鲜绿明亮。   陈茶的外观色黄暗晦、无光泽,香气低沉,如对茶叶用口吹热气,湿润的地方叶色黄且干涩,闻有冷感;泡出的茶汤色泽深黄,味虽醇厚但不爽口,叶底陈黄欠明亮。

19 我们前面有说到过一些文人雅士 写过有关茶的诗句: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见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斤。   开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非垒,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章五千卷。   四碗发冷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20 茶经 《茶经》。唐代陆羽所撰,成书于唐至德、乾元(公元756—759年)前后,这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陆羽爱茶,对茶的理解及烹煮之道颇有心得,书中详细论述了茶的形状、品质、产地、采制、烹饮方法及用具等,为我们开辟了茶文化的先河,陆羽也被后人尊称为“茶仙”“茶圣”。紧随其后,世人不放松对茶的研究,先后已有了一百多种关于茶的著作问世,对茶的认识、应用大大的行进了一步。

21 我们的见解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家中国茶店在巴黎13区静悄悄地开张了,它有一个威严气派的名字:“帝国茶苑”。茶苑的主人、法国嘉华进出口公司董事长陈顺源是出生于柬埔寨的第二代华人。1975年,他偕妻带子从柬埔寨到法国,在巴黎白手起家,打下一片天地。他经营中国茶叶20年,从一名成功的茶商变成茶文化的传播者。 对于茶,我们的理解是:茶是与艺术真正结合起来,使品茶的感受从味觉上升到视觉、嗅觉乃至全身器官。茶源于中国,但目前风行于全世界。在唐时,国人品茶“工于煎”,重在茶的汤花,在色、香、味上,以色为主,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讲究的享受。

22 我们的见解 红茶跟绿茶最大的差别不是使用的茶种不同,而在于茶叶是否经过发酵的程序。 绿茶是未发酵茶 绿茶独有的醒脑香气和保健功能,自古以来广为中国、日本和北非人民喜爱。绿茶的制法是在茶叶摘取后立即置于大铁盘烘干脱水,使得深橄榄绿的色泽得以保存,避免进一步发酵,深化为棕褐色。 而红茶就是发酵茶

23 探究感想 在这个学期里,我们研究了一个新课题——中西方茶文化的比较。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我们组内虽然发生了一些矛盾,但最终还是一一化解了。是老师给了我们支持与鼓励,才会使我们团结得走到这一步。我懂得了只要有信心,克服了一切困难,就会成功。身为组长的我,有些地方的确做的不正确,但是,我会继续努力,争取下次做得更好! 组长:费意帆

24 探究感想 我想:在以后,也许我同样在探究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不显眼,但我同样会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组员:朱渫裔
我是小组中负责查资料的Student,我认为小组中的每个人都很努力,我显得很微不足道,但我也会尽力做好我的工作,小组中少了任何一个人都不行,也深入了解了“团结最重要”的道理。我们小组探究的是‘中西方的茶文化’。我了解许多有关茶的知识有些知识还很实用,如:‘茶是怎么泡出来的’、‘茶在什么时候才适合吃’,让我在组员面前表现了一下心里很高兴。 我想:在以后,也许我同样在探究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不显眼,但我同样会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组员:朱渫裔

25 探究感想 这个学期的拓展学习,我们一小组的课题是“中西方的茶文化”,在调查和制作的过程中,我们组的合作还算愉快,虽然在分工是不是十分明确,比较混乱,但是,最后把中西方文化的资料总结在一起,还是不错地完成了。这一次的探究调查,使我懂得了许多。 组长:石丽丽

26 探究感想 通过这半个学期的探究,我从中获得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我们组探究的是中西方的茶文化,中方与西方的茶文化向来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一直对它很感兴趣,现在借此机会,让我和茶更加贴近了。我在我们小组负责做总结报告,虽然说是最辛苦的,但其中的收获也是最多的。我想通过这次做的探究报告,让同学加深对茶的了解,让茶在学校中广泛传播! 中国绿茶和英国红茶是我们的探究对象,两者的区别之大确实令人难以想象,但是我们共同完成了着项工作,真是令人高兴! 组员:瞿申滢

27 中国绿茶资料来源于: 英国红茶资料来源于:

28 谢谢观赏 第二小组


Download ppt "中西方文化的研究 之茶文化研究总结 组长:费意帆、石丽丽 组员:朱渫裔、瞿申滢."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